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学说。中国古代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说法,历来为人们所遵奉。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感这种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一种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正是中国近代之所以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旧的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的勇气,孙中山提出了相反的命题:“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并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作为论证,说明人们在求得某一种科学知识以前,早就在那里实际地行动了。他还以美国革命和日本维新为例,进一步指出:若果有了“真知”的指导,“则行之决无所难”。据此,他认为,只要我们能毅然打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迷信,努力以赴,夺取革命胜利“诚有如反掌之易也”。 孙中山对于知难行易的整个论证,与他的行先知后思想紧密相联。他针对 “知易行难”之说, 明确提出“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的论断,这种行先知后、由行致知的思想,是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中的唯物主义内容。孙中山在肯定行先知后的同时,还极其重视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对于行的指导意义,他认为“知与不知”乃是革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孙中山说的“以行而求知”,“因已知而更进于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与“知”的辩证关系。 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提出,有着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他的知行学说也有严重的缺点和局限性。在认识论上,他提出的知难行易和“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旧说同样是片面的。孙中山虽重视“行”的意义,认为先行而后知,但他又提出“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的知行分任说,不仅割裂了知和行的统一,而且为少数“先知先觉者”统治广大劳动群众提供了理论根据。同时,孙中山所理解的“行”,主要是指“习练”、“试验”、“探索”、“冒险”等科学研究活动,是对实践活动的狭隘、抽象、直观的理解,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问题,不能正确说明人的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运用一分知识,需要十分积累(伊朗)2.我方和对方交流可能遇到的问题1)对方: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我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如果直接回答,可以说:对方辩友能否回答为什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是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落后的原因,追根究底是由于科技落后、知之不足的原因,现在的你是否仍然认为蜀道难呢?只有通过知的过程,使科技不断发展,修出公路、铁路,开通汽车、火车甚至飞机,行还难吗?)2)对方:对方辩友提到孙中山同志(很可能提到,因为他认为知易行难是误国思想,并提出知难行易的观点,如果没有可适当修改),那我们就来看看他,大家都知道孙中山从1895年到1911年领导十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那么,对方辩友认为这是因为孙中山无知能,还是因为知易行难呢?我方:对方辩友,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肯定一点: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他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人无完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起义多次失败,追根究底是出在了“知”的问题上,正是由于没有搞清楚中国的国情才导致了多次失败,后来毛泽东吸取经验教育,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才取得了伟大胜利,这个例子深刻的揭示了“知难行易”的道理啊!3)请问对方辩友阿基米德是不是不了解杠杆原理才导致其提出“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的片面观点,还是因为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导致知易行难的结果?如何回答4)对方:对方辩友,您说知难行易,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您连基本的知识还尚未知道,又该如何去有所行动呢?我方:对方辩友,请不要偷换概念,我们今天辩论的是“知”和“行”的难易问题,我并没有说我连基本的知识都不知道,也不代表说“知”的过程中就没有基本知识,“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逐渐累积的过程,只有当“知”的过程完成,我们才会取得“行”的大刀阔斧。5)大人常常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大道理 其实道理我们全懂,全都“知道” 但是真正碰上的时候 还是会手足无措 还是会“行难”我方:通常“知易行难”被作为成语广泛流传,问题恰恰出在这里。现实中无知、堕落充斥在方方面面,我们能说这是知了吗,一个知了的人是不会自甘堕落的。佛法中讲世间各种痛苦皆因无明也就是无知,可见知有多难。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必须加强教育,也是为了增加知的广度和深度,可见知有多难。如果知易而又去自甘堕落,那么知易行难似乎是行得通的,而这一论点又是错误的,是对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以及堕落的诡辩,问题在于一个知了的人、一个觉悟了的人、一个决定一心向善了的人是不会用“知易行难”来为自己辩护的,可见“知难行易”是多么正确,一旦掌握了真知,一个人的行为会是多么的易行。6)对方:走路,大家都知道这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它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于失去双腿的人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难道对方辩友说它是一件容易的事吗?我们虽然知道某件事很简单,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我方:对方辩友说的是,对不同的人可能会起到不同的效果,但是难道因为他们是婴儿,是失去双腿的人,他们就没有办法很容易地行走吗?婴儿在母亲的慢慢教导下会学会行走,固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不代表这个对他们来说很难;通过研究发明轮椅,残疾人照样能行动自如,假如通过学习、发明这些“知”的过程那“行”还难吗?南非有个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失去了双腿,但是借助着人造双腿的力量,我们普通人根本跑不过他。7)对方:特蕾莎修女当她无私的照顾那些孤儿和流浪者的时候,是放弃了自己原先平静安宁的生活,来到贫穷动荡的加尔各答,以至于自己长期积劳成疾,脚都变形了,这真正的行动起来对一个人该有多难啊?我方:是啊,特蕾莎修女是多么的伟大!她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难以实现!可是,如果没有特蕾莎修女看到穷苦人民悲惨的处境,如果她没有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如果没有这些心灵上“知”的过程,她如何能做到这样的平凡与伟大?以下的问题都是出现在95年大专辩论赛中问题,予以总结:8)对方:今天所谓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所谓一般的佛理道德,这些都是我们本来就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拥有的。这难道不是很清楚很简单的吗?难在哪里?难在“行”啊!我方: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像您这样的翩翩君子/窈窕淑女就因为您拥有本心所固有的良知而从小到大您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有关良知的教育吗?您没有认识和探索您本心所固有的良知的过程吗?就算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那它自己也不是推销员,它不会自己找上门来而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啊!探索的过程又是何其维艰啊!这不正说明了知的过程是难上加难啊!(这个答案可以设计一下,不一定一次就说完,可以层层递进!)9)对方:若不是三国的时代趋势,刘备的三顾茅庐,以及赤壁的东风巧现,孔明纵然有运筹帷幄之智,但是也无法大展雄才,大行其道,也就是他最后终将落入“英雄无用武之地”呀!对方辩友您怎么看刘备的行呢?我方:对方辩友说的是机遇的重要性吗?这似乎偏离了我们今天的辩题了吧?将刘备的三顾茅庐的三次简单“行”的重复与孔明运筹帷幄的才能相比孰难孰易呢?10)对方:看看地理环境的限制。所谓的今日建筑科技的发达轻易地可以知道,建筑长江三峡大坝要用什么办法,要用什么材料,但是从动工到完成也必须花上15年的光景。这工程浩大艰辛,全然都是环境所导致的啊!我方:我想告诉对方辩友,时间的长短和难易程度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我们能说:我摘果子用的时间少,吃果子用的时间长,就说摘果子容易而吃果子难吗?(还可以举“绣十字绣”的例子:要秀出一大幅十字绣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修过十字绣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过程只是简单的重复,没有什么难的)对方辩友说这全然是因为环境所导致,那我就想问对方辩友是因为环境恶劣而我们的技术当时无法攻克呢还是修建桥的人散散漫漫不认真修桥呢(可以再想一个和环境相关的,通过二选一这种方式把他们陷入困境)?11)对方:知易行难其实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逻辑。人人都知道(时间警示)男性女性要互相地关怀,男性要平等地对待女性,但是在20年漫长的妇女运动,妇女的地位仍然没有平反,所以我们才要在北京举行妇女大会继续努力呀!我方:对方辩友能告诉我们男女无法实现平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吗?不就是因为思想上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在男女权力的问题上没有达到共识吗?我们指导个人探索求知历尽艰难,而要众人达成共识则难上加难。但是一旦达成共识、众心齐了,就能泰山移,到那时可能就不再需要妇女运动了。12)对方:有句话讲得好“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对方辩友如何看待这句话?我方:对方辩友,我想要天上的星星,你可以摘给我吗?这是空想做不到啊!由此可见这句话是有问题的。13)西方的两次工业革命反而否定了知难行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标志是电的发明,而电的发明最大一个应用是电灯,爱迪生恰恰是经过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灯的目的。爱迪生已经知道了肯定会有材料能成功,但请问这世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用6000种材料不停地尝试,这难道是说做比明白更容易吗?我方:对方辩友请不要混淆视听,让我们来深度剖析一下爱迪生所做的划时代的这个伟大实验!爱迪生在试验之前是不知道是否会有材料比他当时发现的材料更耐用、更廉价,性价比更高的。所以,爱迪生实验的过程必然是在总结、分析这样“知”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不仅仅是“行”这种简单的重复。感谢对方给我方提供了一个证明我方观点“知难行易”的例子!3.在攻辩环节和自由辩论环节可以提的问题:1)行为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行为和知识的关系是什么?判断难易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谁规定的标准?是人规定的标准吗?人类可以为难易规定标准吗?被人类规定的标准还是客观的标准吗?2)如果真理不依赖人的思维存在,那么知识的掌握如何可以变得简单?变得简单的知识还是知识吗?是什么样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联通真理吗?如果知识可以简单,那么几千年的哲学发展都在干什么事情?3)行为难吗?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吃东西难吗?喝水难吗?4)知与行有多大的联系?把握知识的难易和行为的难易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这关系是怎么实现的?请运用哲学、心理学等等不同学科进行解释,请从政治、法律、生活、情感等不同侧面进行举例。5)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是知易行难呢 ?那是因为对于问题认识的不够深刻与彻底,所以才会觉得知易。6)知是行的结果还是过程的指导呢?谢谢7)对方辩友,请问你的交友观是什么?。那你应该听过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这句话吧?这句话是孔子说的,无论你是否听说过,而你和这句话一样在实践着,这就是所谓的“知难行易”。8)用热水和凉水做冰激凌哪个更快?这个一做就知道了,但是原理是什么呢?请对方辩友回答? 9)您方既然认为知易,请您方举出支持我方观点的10个例子10)论语里有三思而后行,如果对方辩友所说,是行难,为什么还要三思呢,一思不是就可以了吗?11)我们指导我们突破海洋深海探测突破3000米,但是我们能达到5000米吗?对方辩友既然您方说知易行难,是不是就是说您方都是霍金,我方都是牛顿,底下坐着的观众全是爱因斯坦。请对方辩友不要混淆视听/是非?让我们来深度剖析一下爱迪生这个跨世纪的实验。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鸡与蛋的产生问题。不同的哲学家很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像马克思就很可能给出实践在先的答案,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待,知行都是相互促进的,很难将知行拆开去讲谁在先,谁在后,这里的知也未必就是指绝对真理的知识,很多相对真理同样可以作为知识促进行为发展。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的看待,假如我们非要推定实践在先,那么我们是如何得知这个结论的呢?只能靠理性推理。比如婴儿,一出生就会吃奶了,那么究竟是知在先还是行在先呢?这个问题不能准确的作出答案。至少需要其他学科的辅助研究,否则只能是一种独断。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哲学思想的浪潮渐趋平淡,但哲学问题仍然延续至今,在两千年的真理探寻中知识始终扮演着被认识的角色,把握知识已经成为了痛苦而必须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人们所进行的各种行为无不是依赖着知识的进步,但是行为者远不能体会到求知者的艰辛,叫一个人按照意见行事很容易,但是叫一个人去发掘真理却很难,即使哲学家也不例外,这个事实足以证明知识到来的艰辛,当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结论行事的时候,他们轻松应对的背后是知识却经历了千年的探寻啊,由此可见知难行易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孟子尽心中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孙中山在孙文学说知难行易的思想建设中亦明确提出“知难行易”。照此说来,又应是“知难行易”了。反方:大家都知道贪官污吏不好,但一旦权在手而又缺乏监督机制,在金钱、美女的诱惑下要想洁身自好是难之又难的;关乎人生与自然规律的至理(古人称其为“道”)而言,真的是“知难行易”,以至于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程度。如皮浪(希腊哲学家)的怀疑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洛伦兹的人性论,沃森的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经验论,我们说,它们都不是绝对的终极真理,都是有条件局限性的.持“知难行易”心态者,一生将马到功成。名人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948年春节前夕,邓小平本着“知难行易”的心态来到深圳特区。当邓小平提出沿海建立特区时,作出了相关多的政策对深圳进行实践。当初不少人强烈反对,担心社会主义机体会受到资本主义毒瘤的侵害。实践却证明,深圳已成为大陆经济建设的窗口。“知难行易”心态者,一生将无怨无悔。陆游曾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伽利略为了证明他的自由落体运动原理的正确性,大胆设计制作了两只球,一只实心球,一只是两个半球合起来的空心球。然后,将两只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结果证明加速度相同。他为了自己的信念,在众人怀疑和讽刺的眼光下,他成功了。带着平凡人所没有的“知难行易”心态,他的人生已无怨无悔,没有人可否认他的努力,他的实践精神!有一句话大家都听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然知道山上有虎(难)就有了打虎的准备,在山上走路和在山上做事反而就容易,因此我今天就想和大家说说知难行易1)借力打力: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孙文自称其“不惮其烦,连篇累牍以求发明行易知难之理者,盖以为救中国之道也。”其用意是打破知易行难的古法,促进中国发展。在孙文心中,日之维新,不先求知而行之,及其成功;中国变法,必先求知而后行,而知永不能得,则行永无期也。因而向往:以行而知,因知以进行。 不过对于那种不先求知而行之的日式维新给历史上的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回忆,已经是不需要重申就够刻骨铭心的了。然而到现在也还有许多热爱中华的仁人志士,对于那种维新崛起是一片心向往之的羡慕之情。 所谓行易知难之学,以物理工程最为典型,求一真理而千辛万苦,可一旦推导出了公式,则任何人都可轻易应用,完全无需去详细理解。要解决一个问题,达到一个目的,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客观规律容易,还是着手实践更容易?显然,与其坐而论道,不如先行先试。因为理论不经过实践凭空产生是难的,而在没有理论指导下去试去闯相对是容易的,这就是“行易知难”的道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与实践相互矛盾作用,使人的思想认识不断飞跃。实践是认识的起源,也是每一次再认识的前提条件,不经过实践要获得真知是很困难的事,而如果要反过来说,既不符合唯物辩证观也不符合逻辑。人的一切正确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夕更具体化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中国传统哲学认为“知易行难”,通俗地说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觉得明白事理容易,身体力行难。中国人的“知易行难”,表面上听起来是教人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讲大道理,而是要扑下身子去干实事,但实际上反映的是唯心主义世界观,更说出了唯心主义难以改造客观世界的无奈。“知易行难”还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统治者脱离生产实践活动,从意识形态上崇尚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社会现实。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统治者认为,上层阶级的社会分工就是“劳心”,他们可以先知先觉,而生产实践是“劳力者”的事。“劳心者”脱离实际来做认识世界和治理社会的顶层设计,做符合自己本分的事很容易,而要像下层阶级那样去进行生产实践(包括科学实验),那当然是很难的。也就因为这样,“说起来容易(因为纯粹是头脑游戏),做起来难(因为脱离实际,所以凭空想出来的道理经不起检验会在实践中失败)”在“知易行难”的思想体系主导下,中国产生不了现代意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西方元素周期表发现后,中国人还认为世界万物只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当西方解剖学和化学的发展起来,诞生现代医学后,中国人的医学还还停留在祖先的黄帝内经和先人记载的一些草本植物上。先知先觉的问题是,对事物的认知形而上学,停留在表层的推理想象,不能形成系统的科学实验方法。在唯心和专制共同作用下,科学的发明创造在中国一度还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胡锦涛语)孙中山,最早系统地抨击了国人“知易行难”劣根性。他提出“行易知难”的学说,号召国民树立“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能知必能行“的新观念,激励国民积极进取、勇于实践,为建立新社会将革命进行到底,同时效法西方的探索精神,在科学技术上取得大进展。这一学说对中国以后的革命运动和社会建设的实践,具有里程碑式的启发意义。(一)行易知难说的动机他在发表这个大规模的“建国方略”之前,先著作这一部导言,先发表他的“学说”,先提出这个“行易知难”的哲学。(二)行易知难的十证这十项之中,有几项是证明“不知亦能行”的,如饮食,婴孩一堕地便能做,鸡雏一离蛋壳便能做,但近世的科学专家到今日尚不能知道饮食的种种奥妙。但大部分的证据都是证明知识之难能而可贵的,如造船,施工建造并不为难。所难者绘图设计耳。倘计划既定,按图施工,则成效可指日而待矣。如无线电报,当研究之时代。费百年之工夫,竭无数学者之才智,各贡一知,而后得完全此无线电之知识。及其知识真确,学理充满,乃本之以制器,则无所难矣。其最难能可贵者则为研究无线电知识之人。学识之难关一过,则其他之进行有如反掌矣。这些证据都是要使我们明白知识是很难能的事,是少数天才人的事。少数有高深知识的人积多年的研究,定下计划,打下图样,便可以交给多数工匠去实行。工匠只须敬谨依照图样做去,自然容易成功。“此知行分任而造成一屋者也。”中山先生的意思一面教人知道“行易”,一面更要人知道“知难”(三)“行易知难”的真意义他要人问曰“不知亦能行之,知之则必能行之,知之则更易行之。”他考察人类进化的历史,看出三个时期:第一,由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之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后,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法律)金融法-公证与律师制度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护理)社区护理学(一)-护理学研究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护理)护理教育导论-精神障碍护理学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步行安全指南考核试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护理)急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科学教育考核试卷
- 2025年船员安全知识考核测试题及解析
- 2025年物资储备仓库应急预案制定与安全管理面试题详解
- 2025年烘焙师中级面试题集锦与答案解析
- 2025年跨境电商平台交易安全保障服务协议
- 勾股定理知识点和习题(附答案)
- 充电桩或充电站日常检查表、月度检查表(BG-AQ-044~045)
- 执业医师法培训课件
-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毕业会考模拟数学试题集
- 神经科护士的疼痛管理和舒适护理
- 2020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35~110kV输电线路站分册
- 软件管理系统产品报价单模板(详细)
- FIDIC国际合同条款中英文对照
- 托盘车充电安全操作规程
- 教学设备安装调试方案投标方案
- 医院诊断证明书word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