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长相思》实录及点评加反思+《一夜的工作》.doc_第1页
王崧舟《长相思》实录及点评加反思+《一夜的工作》.doc_第2页
王崧舟《长相思》实录及点评加反思+《一夜的工作》.doc_第3页
王崧舟《长相思》实录及点评加反思+《一夜的工作》.doc_第4页
王崧舟《长相思》实录及点评加反思+《一夜的工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执教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钱正权 点评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长相思。)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预备起。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读。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生1:(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 生2:(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1: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2: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好,默读长相思。 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你也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生4: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好,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 生5: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6: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那儿? 生1:他的心在故乡 生2:他的心在家乡。 生3: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生4: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生5: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1: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 师:不错。你说。 生2: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3: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啊。 生4: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生5: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心总是牵挂家乡的。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点评: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王老师自然深谙此道。第一板块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读懂“词意”上。上课伊始,教师用凝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概括了王安石泊船瓜洲和张籍秋思中的乡愁。温故而知新,十分自然地引发学生对纳兰性德长相思乡愁的探寻。探寻词人心迹的路径是什么?那便是反复的朗读。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4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又由整体上感悟词人“非常思念家乡”,到从字里行间具体叩问其“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读的层次分明,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此时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身心分离的乡愁。 朗读需要指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教育无痕,这是教学之高境界。诸如“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的时候,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真好,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教师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词意,习得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并且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反复朗读,多次与文本对话,看似简单,实难做到。这一步为本课读出“词情”“词心”奠定坚实基础。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一起来,预备起。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稍作停顿)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师:谁再来读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生1:(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温暖,那一份的幸福,这里只有 生2:(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读啊!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生:(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点评:读中想象,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却看“词情”如何读出来?先由教师配音范读、学生齐读,一起“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朗读声中闭眼想象“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神思”即心之思,吟咏中放飞想象。学生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到了三四百年前词人在征途上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情形,在想象中舒展所思所想。然后教师话锋一转,在纳兰性德心里,他的家乡又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转入“心系故园”另一层面的想象,并要求把想象诉诸于文字。学生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写话时,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学生,想象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想象是极其丰富的,家乡美丽、温馨,安宁、祥和,体味到“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韵味。然而“聒碎乡心梦不成”。教师板书一个大写的令人心碎的“碎”字,军旅途中的帐篷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再次朗读课文,令学生荡气回肠唏嘘不已。 设计两次想象,足见教师教学的艺术匠心。它既起到情感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又一石多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学张力。从提升阅读能力说,它使学生从词句中发现想象的空间,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从情的感染说,对比更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使之沉浸于氤氲的情意之中。这情意,是乡情,是亲情,更是诗情!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1: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得好。谁还想问? 生2: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师: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吗?好,继续问。 生3: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你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然的话,如果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既然身在征途,你就应该一心干你的事业,为什么还要对故园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 生4: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想念家人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孩子们,你们都问过了,是吧?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1: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1:(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1:问“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1:(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深情的妻子啊!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2: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来问一问,你把“君”字改成 生2:父 师:父,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2:(朗读)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笑声) 生3:还有他的父亲。 师:你就是他的父亲了。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3:(朗读)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老父来日不多了,不知还能见儿几面啊!还有谁也会问纳兰性德? 生4:还有他的哥哥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递上一杯酒,问道 生4:(朗读)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我不是轻离别啊。 生:(默读长相思。)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1: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2: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笑声)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掌声。) 点评:课上到第二板块,学生已被这首词中的词意、词情感染感动得酣畅淋漓的了。教学可以见好就收,再往下教会有“蛇足”之嫌了。然而不!“互文印证,读透词心”,教学又一次提升到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教师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这一问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冒了出来。这时,教师拓展诵读内容,呈现了纳兰性德在征途上写的一首题为菩萨蛮中的两句话,“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词人这一自问正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的。让人惊叹的是,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用理性思考替词人作出回答(这是通常的教法,诸如戍边是为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等),而是用一句“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再次把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等,展开了一场教师参与其中的既饶有趣味又感情沉郁的情景对话。在情景对话中学生把“问君”改为“问夫”“问父”“问儿”而反复诵读,情真意切又忍俊不禁。然后再读长相思,在词中让作者自己作出回答。学生从人物内心两难的矛盾冲突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这是教学的又一高明之举。至此,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鲜活的心灵展示在面前了。这里,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语文呀,不是解释,不是说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次难忘的充沛的情感经历! 本课的教学就这样以诵读为主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缜密细腻而又大气开放,精致和谐而又恢弘奇崛。短短的两句词,竟演绎得如此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它又像一口井,开掘得那么深,清泉汩汩流淌而学生在洋溢着诗意的艺术氛围中学习着,享受着,如痴如醉。尽管崧舟老师在课堂胜似闲庭信步,浑厚而有磁力的男中音给人以一种幽雅一种从容一种儒将气度,然而,笔者和学生一样,所感受到的绵绵乡思浓浓乡情恰似一座大山沉重地压在心头。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教师的智慧与真情。在笔者看来,本课已臻出神入化的地步,堪称诗词教学之经典。 长相思的精神三变 我的备课叙事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丈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我上长相思,遭遇了一次奇妙的体验:上课的时候完成了备课的任务。这种完成,是自然的、下意识的,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去年7月的一天,正是毒日当头、酷热难耐的时候,李振村先生打了个电话过来,约请我在10月份举行的“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作课。我口头是应承了,心里说,这不是“添热”吗?添热归添热,既然接了活,还是得把它做好。呵呵,我就这德性! 自从前年指导王自文上了古诗两首之后,我就再也不敢去碰古诗教学了,伤神!那一课凌空出世后,一直像大山似的拦着我、压着我,让人心生“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诗是肯定不能碰了,那就碰碰词吧。其时,手头正好有本刚出炉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书。我就翻开来看,也是机缘巧合,一眼就看上了纳兰的长相思,连商量的余地也不留了。选公开课,第一感觉最是要紧。没感觉的课文,千万碰不得。 我捧起长相思,汗流满面地读了起来。本指望能读出点“人所未见、人所未发”之类的独门秘笈来,不曾想越读长相思反而越没了感觉。读到最后,原初的那种好感、那种迷离的冲动烟消云散,只剩下一层黏黏的汗垢留在身上。 怎么办?难道我与长相思只有一面之缘?换课!一念顿起;不能换!一念又起,我犹豫起来。末了,还是“不换”的念头占了上风。我对自己说,既然已经对长相思一见钟情,就不能再搞三心二意、见异思迁了。这样一想,心就定了。现在想来,这“心定”二字委实重要。大学开篇就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备课要有得,心定是关键。想想看,当初那心要是定不住,现在还轮得到你在这里为自己的长相思自说自话、自吹自擂吗? 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骆驼意味着接受训练,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狮子则变得唯我独尊,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婴儿象征着“完美的开始”,婴儿态让人的精神重新回到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原点。长相思的备课历程,大体上就经过了类似的“精神三变”。 一 那个暑假,长相思一直黏在我的心头,成了我不能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生命之轻。心是定了,但对长相思的感觉还是处于没感觉的状态。必须换个读法,否则只会死路一条,我对自己这样说。于是,我撂下纳兰的长相思,转而去搜寻别人评鉴长相思的各种文字。是的,要想摆脱困境,我必须先成为骆驼,我也只能成为骆驼。感谢网络和藏书,让我在不到一天的工夫里,就积攒下1万多评鉴长相思的文字。这些文字在我眼前精灵般地摇曳,不但一波又一波地激荡起我对长相思的新的爱恋,也慷慨地为我提供了教学设计的种种灵感。 比如这一篇 “山一程,水一程”,一种含而不露的循环句式,形成“行行复行行”的远离动作,动作的方向是榆关,与“故园”遥遥相对,随着行程的越来越远,造成空间上的巨大张力,产生对“故园”的依恋、渴望。“夜深千丈灯”,夜色深沉,千帐灯燃,然而这不是熟悉的家园的夜晚,怎能不惹起作者强烈的思归之情?“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作者多么希望能在梦中返回故园,但是帐外风雪交加的呼啸声使他难以入睡,这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辗转反侧的他怎能不埋怨这聒耳的风雪声呢?“故园无此声”,故园有什么声呢?是母亲的亲切嘱托,还是妻子的浅笑低语?引逗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 文字虽简约,意味却大有嚼头。我读长相思,就没能将“榆关”和“故园”搁在一块儿想,自然也就体会不到这种空间上的巨大张力。被他的文字这么一引逗,我顿时就听见了“行行复行行”这一句的沉重旋律:山一程,水一程水一程,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水一程,山一程 又如这一篇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翌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此时。词以“山一程,水一程”六字叠韵发端,是此调正体,而全用口语组织,予人自然奔放之感,为下文“夜深千帐灯”五字拓开地步。此五字粗看亦寻常,细味之则朴素中兼有气象万千,为他人累千百字所刻画不到。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此深致推奖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体味甚是,也足见纳兰此句之地位。下片作者情绪陡转。在“千帐灯”下,词人倾听着一更又一更的风雪之声,不禁想起“故园”,唤起“乡心”,从而辗转难寐了。此数句字面亦寻常,意思却很不一般。所谓“天涯行役苦”,大家都容易理解,可是纳兰现在乃是扈从皇帝“巡幸”途中,本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才是。他却偏偏作此小儿女态,恋起家来!其深心视此等荣耀为何如即可想见矣。按其底里,真正是“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笔触之老辣,文字之古拙,让人爱不释眼。一句“其深心视此等荣耀为何如即可想见矣”,给人以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感。而“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的喻指,可谓知根知底,深得容若文字三昧。纳兰在天有灵,必当以同怀视之。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和而不同、旨趣相左的鉴赏文字,比如这一篇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大队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夜幕反衬下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出身豪门,风华正茂,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建功立业的壮志定会比别人更为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的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说实话,以我偏爱的生命感觉和价值趣味,我更服膺第二篇的那种“不是人间富贵花”的心灵解读。而这种服膺,在我研读了纳兰性德的生平文字后,变得更为坚实。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康熙朝内阁大学士、太傅明珠的长子,顺治十一年(1655年)出生于满州正黄旗。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拜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以后升为一等侍卫。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纳兰性德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儒雅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纳兰性德十七岁时娶妻卢氏。少年夫妻无限恩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卢氏于婚后三年因难产去世。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溘然长逝,年仅三十一岁。 一方面是落拓无羁的性格,天生超逸的秉赋,卓尔不群的才华,一方面又是钟鸣鼎食的富贵,平步宦海的潇洒,金阶玉堂的桎梏,这构成了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心理压抑和人格裂变。加之爱妻早亡,后续不洽,知交零落,扈从艰险,使纳兰性德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其深心视此等荣耀为何如即可想见矣! 纳兰的生平带给我一种异样的感触。这异样的感触,推着我走进了纳兰词。我小心翼翼地在这些词作中寻觅纳兰的生命遗痕,索隐长相思精神的蛛丝马迹。河传的“斜倚画屏思往事,皆不是,空作相思字。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不正是“故园”温馨的影子吗?虞美人的“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不正是“乡心”柔软的归宿吗?如梦令中,“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又是一个让人不忍卒读的“碎”字。菩萨蛮中,一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问出了多少无奈、寂寥和伤感。读完纳兰的50多首词作,留在我心头的,只剩“青衫湿透,无人共话凄凉”十个字。 但这毕竟是纳兰语境笼罩下的长相思,毕竟是作为一个纯粹的读者所发现的长相思。当长相思一旦被卷入课程语境,一旦被现代的主流价值所规约的时候,情形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不得不悬置起自己的精神偏好,努力将文本觉知向第三篇鉴赏文章的解读主旨靠拢。于是,我拿起笔,在这些语句下面划上了浪线: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 从“夜深千丈灯”的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这1万多鉴赏文字,让我重新找回了对长相思的感觉,有段时间,我发现纳兰的影子一直缠着我不肯离去。半个月后,我完成了长相思的文本细读 1、整首词共36个字(不含词牌和标点),上片、下片各18字。 2、全词押庚韵,共8个韵脚。即:程、行、灯、更、成、声。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古韵书词林正韵,“行”属“青韵”,和“庚韵”是可以通用的。 3、长相思是词牌名,又名长相思令、吴山青、山渐青等。三十六字,平韵,上下片的首两句叠韵。唐教坊曲名,此调多抒相思缠绵之意。典型的如晏几道的长相思:“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虽没有单列题目,但词牌也可以看作是本首词的题目。 4、全词共出现5种意象,即:山、水、灯、风、雪。山水意象寓征途羁旅之苦,风雪意象寓怀乡思归之情。入思的意象都很平常,但却意味蕴藉、意境深邃。 5、“山一程,水一程”,以互文笔法延拓空间;“风一更,雪一更”,亦以互文之笔绵亘时间。全词意境在时空的变动格局中形成。 6、上片着眼于“色”的对比,夜色之深与灯光之明形成对比。下片着眼于“声”的对比,风雪之聒与故园之音形成对比。在对比中,词境产生一种审美的张力。 7、上片是实写,山、水、行、灯,皆为实景。下片系虚写,风、雪、梦、声,皆为空相。一实一虚,机心深藏。 8、上片着力写一“身”字,一程一程者,身之行迹也;下片着力写一“心”字,一更一更者,心之浪迹也。身无所居,心无所安,能不忆故园乎? 9、全词上片叙事,叙扈从之事。下片抒情,抒思乡之情。事和情以景贯之、融之,浑然一体。 10、“故园”为全词之枢纽。故园在此既是一种生活场景,更是一种精神意象。就生活场景言之,通常让人想起此类经典的剪影: 慈母手中线。孟郊游子吟 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 铸青玉案 11、而就“故园”的精神意象、文化品格而言,仿佛是一种前世今生的约定,故园总会时时萦绕在我的心中。许多具体的感情可能变质,但故园总能承载我的悲欢离合,宽厚一如母亲的怀抱。你不必担心背叛和离弃,也不必担心伤害和刺痛,人性的弱点在这里成了一段精神的童话。也因此,“故园”成了人类文化的一个永恒主题,譬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瞻云望鸟道,对柳忆家园。(南北朝阴坚)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唐赵嘏)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宋张咏) 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宋刘过) 到处青山山有树,如何偏起故乡情。(元廖大奎)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唐李白)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唐灵澈)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唐柳宗元)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宋柳永)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宋秦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三国曹操)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 对长相思的文本细读,是在骆驼式的精神状态下完成的。我在想,倘若没有先前的1万多字来打细读的底子,倘若不曾走进纳兰的历史空间,倘若无法将长相思和纳兰的其它词作建构起一种精神上的互文关系,那么,我能实现以上的文本细读吗?经验告诉我,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当我将36字的长相思读成了显性的1493字的自我感悟、自我发现、自我鉴赏的时候,当这1493字的文本细读的背后融入了我本人对纳兰的精神世界、诗词境界以及对自我的生命感觉、价值偏好的种种追寻、反思和考问的时候,我忽然有了一种底气十足、神采飞扬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正是清人唐彪谓之的“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精神状态吗? 曾经有人问我:文本细读难道仅仅是教师课前先期阅读吗?如果是这样,其实就是以往的备课钻研教材,何需贴上“文本细读”的标签呢?我觉得,在“文本细读”和“钻研教材”之间划等号,似乎草率了些。任何概念的提出,都不可能是凌空出世的。它们总是基于某种历史文化语境,在特定语境中创生而成的。就像“对话”与“交流”不能同日而语、“探究”与“提问”不能相提并论一样。 “文本细读”和“钻研教材”来自两个不同的观念系统和话语系统。它们的语义内涵不仅取决于它们自身的概念存在,更是被它们所由来的观念系统和话语系统框定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在“钻研教材”所置身的话语系统中,语言被指述为工具,因为是工具,因此它是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语言是语言,内容是内容,于是,钻研教材就是钻研内容。而在“文本细读”的前置语境中,语言(准确地说是“言语”)是本体,言语是存在的家,言语性是生命的本质属性、固有属性,而不是外加的。那么它所钻研的不是剥离了语言的内容,而是言语本身。注意,是言语本身!这是第一。 第二,钻研教材,意味着教师在细读文本之前,已经有一个先在的限定:文本是“教材”,文本已经被异化、窄化、浅化为“教材”,教师能读出的不过是文本做为教材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特点”和“教学疑点”。文本细读,则首先让文本返回到原初状态去。原初并非仅指开端,原初就是原本、本原、本体。文本细读,就是将文本返回本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为教材的“文本”是流,做为文本的“文本”才是源啊。 文本细读的完成,标志着我对长相思的备课实现了精神上的第一变。 二 第一变的大功告成,让我沉浸在底气十足、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中。然而,好景不长,当我的入思脚步跨进课程之巷、教学之门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知眩晕。这眩晕,不是来自别的,恰恰来自文本细读,来自让我底气十足、让我神采飞扬的长相思的文本细读。正是这细读,在将我带入了一个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诗意丛林的同时,也让我深深体味到了那种什么都想采摘、什么都难以割舍的贪欲和尴尬。细读,魔术般地将短短36字的长相思化作了繁华如三千东流水的课程资源。沉浸在文本细读中的我,一遍一遍地对自己说: 山、水、风、雪、灯,这些极为典型的诗词意象得让学生去建构吧,不然,词的意境如何呈现、意蕴又如何开掘? 互文做为一种刚刚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古典修辞手法,得让他们去了解吧,不然,词的字面意思如何明朗化、清晰化? 虚与实、冷与暖、事与情、苦与乐,这些林林总总的对比结构得让学生去发现吧,不然,诗人的情感张力和词的言语审美张力如何体会? 诗人的身心矛盾、身心冲突得让学生去感悟吧,不然,他们对词的学习如何发乎情又如何止乎情呢? 故园的生活场景得让学生去想象吧,不然,天涯行役之苦如何品尝、辗转反侧之意如何揣度、寂寞凄清之心如何触摸? 而做为全词、自然也是全课的精髓之所在的故园文化意象的把握和体悟,更是自不待言、勿庸置疑的课程目标和学习标高了。这还只是就长相思本身的学习资源而言,但从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观之,囿于长相思本身的课堂学习显然落伍了、甚至陈腐了!别的姑且不论,首先,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词作的生存背景得让学生了解吧?再有,“乡愁”做为本单元、自然也是本课的主题,多少总得有些精神高度和深度的拓展吧?而纳兰词中,这样的篇什可谓俯拾皆是,随便拈出一首,即可成为长相思极佳的互文语境和印证文字。看来,寻找文本的“三千弱水”本就不易,而只取其中的一瓢则何其难矣! 更要命的是,让我目光迷离、精神眩晕的还不只于此。我本是抱着创新、超越、突破的课程创生理念接受长相思的公开教学的,这自然逼着我角角落落、里里外外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