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书报告理论假定与批评方法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以下简称理论)是伊格尔顿(以下简称伊氏)的一部重要著作,以他的再版次数以及稳定的存在于各大高校的文艺学专业必读书目之中,可见其影响力的持久,当今的著作早已摆脱了如荷马的伊利亚特一样,完全将自身感情从文本中取出的情形,或多或少会将自身的情感,思想,理念融入他的作品中,故而,虽言理论表面上似乎是历史一般的介绍,但实际上却可说是伊氏对于自己思想的一种阐释,当然,从一本书中读取伊氏所有的理念无非痴人说梦,亦多少不可言尽,然借助其他一些业已成文的分析作品,亦有助于我对于此书的理解。不过,从书中则不难得出,伊氏一直在表明的核心问题意识形态。关于伊氏意识形态的论证,正是从他的导言:文学是什么?所引出的。当然,可以明白的是,伊氏并不是在追问什么是文学。文学,他可以是“虚构意义上的想象性写作一种并非在字面意义上追求真实的写作”(p1)也可以是“一种写作方式,这种写作方式,用俄国批评家罗曼 雅各布逊的话来说,代表一种对普通言语所施加的有组织的暴力。”(p2)也可以是“一种自我指涉的语言,即一种谈论自身的语言。”(p7),或者是一种“被赋予了高度价值的写作。”(p10)自然,文学可以是一切,也可以什么也不是。伊氏追求的文学是什么,总之都归结到了自己这里,“完全价值中立的陈述时根本不可能的。”“认为知识应该不含价值判断这种主张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判断。”(p13)伊氏对于文学的探寻实质上就是为了引出自己对此问题的诠释,他说:“给我们的事实陈述提供原则和基础的那个在很大程度上是隐藏着的价值观念结构是所谓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我用意识形态大致指我们所说的和所信的东西与我们居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相联系的种种方式。”(p14)的确,伊氏的导言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之后的五个章节则从具体的角度来为伊氏的观点服务,导言末,伊氏明确指出:“如果这一论断似乎极为牵强,或好像是一种个人偏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描述文学在英国的兴起来检验这一论断。”(p15),由此开启了更进一步的论证。在“英国文学的兴起”中,伊氏开篇即表明“在18世纪的英国,文学这一概念并不像今天有些时候那样,仅限于创造性或者想象性作品。它意味着社会中被赋予价值的全部作品:诗,以及哲学,历史,随笔和书信。使这一作品成为文学的不是其虚构性18世纪对骤然兴起的小说是否真是文学抱着及其怀疑的态度而是其是否符合优雅文章的某些标准。换言之,衡量什么是文学的标准玩去取决于意识形态:体现某一社会阶级的种种价值和趣味的作品具有文学资格,而里巷谣曲,流行传奇故事,甚至也许连戏剧都在内,则没有这种资格。因而,在这一历史时期,文学这一概念之渗透价值判断基本上是不言而喻的。”(p16),社会的进步铸造了文学的发展,按照伊氏的观点,文学是同“浪漫主义时代”一同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种兴起实质上就是一种反抗,因为英国经济的“起飞”,使其迅速成为工业大国,这样,必然产生了这种庸俗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文学成为了“另一个可供选择的意识形态,而想象力本身呢,随着布莱克和雪莱等人,则变成了一种政治力量。它的任务就是以艺术所体现的那些能量和价值的名义改在社会。大部分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本身都是政治活跃分子,他们在自己的文学信念和社会信念之间所感到的不是冲突而是连续。”(p19)。伊氏从一开始就已经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而后更是直接言明“大可不必把文学和意识形态作为两个可以被互相联系起来的独立现象来谈论。文学,就我们所继承的这一词的含义来说,就是一种意识形态。”(p21)19世纪后期,宗教开始衰落,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统治阶级来说,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因为宗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意识形态控制方式。他是“一种安抚力量,它培养驯顺,自我牺牲和沉思的内心生活。”(p22),所以,当宗教开始衰落,统治阶级的一切担心都是不足为怪的,然而,很快,他们就寻求到了替代品“英国文学”,因为“英国文学现在具有三种作用:当然,我认为它仍然要愉悦和教导我们,但是首先应该拯救我们的灵魂和治疗这个国家。”(p22),由此可见,“英国文学被构成为一个学科,以从维多利亚时代起继续承担这一意识形态任务。”(p23)。当然,之后的事实证明了一切,而伊氏也言及了这一策略的真正优点在于它将会具有的控制和同化工人阶级的效果,“如果不让工人阶级子女分享任何非物质性的财富,他们不久就会长成那些会威胁地要求物质财富的共产主义大人。如果你不抛给群众几本小说,他们也许就会相应地给你扔上几枚炸弹!”(p24)其实,之后全书都是通过这个角度向大家展示了伊氏全部的理念,这里就不多言及了,这其中就包含了包括海德格尔(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文学解释并不基于人的活动:它首先并不是某种我们所做的事,而是某种我们必须使之发生的事。我们必须向作品被动的开放自己,使自己屈从于文本那神秘的不可穷尽的存在,让自己接受它的质问。换言之,我们在艺术面前的姿态必须具有某种奴性,就是海德格尔提倡的德国人民在元首面前应有的那种奴性。看来,资产阶级工业社会的专横理性的唯一代替品就是奴颜婢膝的自我克制了。)(p63),赫希(对于赫希来说,作者的意义是作者自己的,因而不应受到读者的偷窃或侵入。文本的意义不应该被社会化,不应被变为其形形色色的读者的公有财产;它完全属于作者自己,就是作者死后也应该有支配这一财产的唯一权利。赫希对作者意义的捍卫类似于人们对土地所有权的捍卫,这种捍卫始于追溯若干世纪以来的法律继承过程而终于承认,如果充分追溯这一过程的话,那么这些所有权都是与别人争夺而得来的。)(p67),伊塞尔(对于伊塞尔来说,最有效的文学作品是迫使读者对于自己习以为常的种种代码和种种期待产生一种崭新的批判意识的作品。作品询问和改变我们带到它那里去的种种未经明言的信念,否定我们那些墨守成规的认识习惯,从而迫使我们第一次承认它的本来面目。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不加强我们的种种既成认识,反而违反或越出这些标准的认识方式,从而教给我们种种新的理解代码。)(p77),以及菲什(菲什是在谨慎的提防着他的理论似乎要导致的诠释上的无主状态。为了避免把作品消融成为成千上万互相竞争的解读,他诉诸读者所共享的某些“解释策略”,它们将控制他们的个人反应。不过这里并不是说任何旧的阅读反应都行,这里提到的读者是学术机构培养出来的有专业知识的或内行的读者,所以他们的种种反应不至于会过分互相歧异,以致从根本上就破坏了一切合理的辩论。)(p83)。除了以上这些人,伊格尔顿还提到了巴赫金(巴赫金的语言理论就为一个有关意识形态本身的唯物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人类意识乃是主体与他者在行为上,物质上和语义上的交往,而不是脱离了这些关系的某种封闭的内在领域,意识,也想语言一样,同时既“内在”于又“外在”于主体。语言既不应被视为“表现”和“反应”,也不应被视为抽象系统,而应被视为一种物质生产手段,藉此,符号的物质实体通过社会冲突和对话的过程而被转变成意义。)(p115),j.f奥斯丁(文学可以显得是在描写这个世界,并且有时也的确如此,但它的真正作用乃是行事性的:它在某些成规范围内运用语言,以期在读者身上造成某些结果。它在说话之中实现某种事情:它是一种作为物质实践本身的语言,是作为社会行动的话语。在考察种种“定事性”命题即有关事实之真伪的种种陈述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无视它们作为有其自身权利的行动所具有的实在性和有效性;文学则以最强烈的方式使我们恢复对语言的行事作用的意识,因为文学肯定认为存在的东西是否实际上存在在这里是无关紧要的。)(p116),以及巴尔特(阅读对于后来的巴尔特来说不是认识活动而是色情游戏。现在被感到可以接受的那些政治活动只是那种局部性的,弥散性的和策略性的政治活动:与囚犯和其他那些被边缘化的社会集团共同工作,以及一些特殊的文化和教育计划。敌视各种经典形式的左翼组织的妇女运动发展了自由主义的,“非中心化的”代替物,并且在其某些部分中把系统的理论作为男性的东西加以拒绝。)(p140),和弗洛依德(“哪里有了本我,哪里就会有自我。”哪里人们处在他们不能理解的种种力量的让人动弹不得的掌握之中,哪里理性和自制就应该统治。他对人的种种能力的估计总的来说是保守的和悲观的:我们是被那个追求满足的欲望以及对于任何可能阻碍它的东西的厌憎统治着的。)(p159)。从以上这些例子,伊氏全面论证了他的核心思想,故而,伊氏言明了虽然考虑了许多关于文学理论的问题,但所有问题之中最重要的那个问题却悬而未解,所以伊氏由此抛出自己的结论“国际政治与文学理论有什么相干?为什么一定要反常的坚持将政治拉近这一辩论中来呢?实际上,不必把政治拉近文学理论:就像在南非的体育运动一样,政治从一开始就在那里。我用政治的这个词所指的仅仅是我们把自己的社会生活组织在一起的方式,及其所涉及的种种权力关系;在本书中,我从头到尾都在试图表明的就是,现代文学理论的历史乃是我们时代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历史的一部分。”(p196),按照伊氏所言,文学理论的历史就是我们时代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历史的一部分,也就是种种政治信念和意识形态价值标准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历史上的确有很多人在试图定出一种“纯”文学理论,但无论这种尝试的结果如何,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种假定的失败,这些人试图“让文学远离政治,而终究却有意或无意帮助维持加强了它的种种假定。”(p197),因为,他们或许并不认同自己在支持核武器,亦或是什么制度,其中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们并不认为文学理论与这些事情有关,然而,也正是在他们计划远离这种所谓的意识形态的情况下,他们恰恰成为了这些意识形态的同谋,他们往往站在那些“美学性”和“非政治性的”语言之中,但正是这些语言却流露出了他们的精英主义,性别歧视和个人主义。正所谓是根本无法预计的结果,所以,伊氏对于政治,是极为认同的。而后伊氏又言我们是以论证文学的不存在开始本书的,文学不存在,文学理论又如何存在呢?所以伊氏其实想要表明文学是不具有稳定性的,对象的同一性也像方法性一样虚无缥缈。也就是说,无论从方法还是对象而言,都不必急于去寻求一个固定的结果。通过无法统一多元的例子,伊氏最后向我们证明了“意识形态力量对于他们的支配在任何时候都不如在他们衷心相信自己的阅读的清白之时表现的那么明显”(p200),以及“文学理论的问题在于,它既不能战胜又不能加入后期工业资本主义的种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p201),也就是说,虽然表面上自由人本主义构成“官方”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但“在外交部或标准石油公司董事会议里,有谁关系个人之为独一无二,关系人类状况的种种不朽真理,或关心亲身体验的感性质地呢?除非能把艺术作为一笔稳妥的投资挂在墙上时,资本主义对于艺术的敬意显然是虚伪的。”(p201),伊氏指出了这种虚假性。而后,更通过高等教育来表明。“高等教育机构的各个文学系乃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机器的组成部分。”“正在被教授的,考核的和认可的乃是这些东西,而不是你个人所思考和相信的东西,不过可想的东西是当然会为语言本身所制约的。你随便想什么或信什么都可以,只要你能说这种特定的语言就行。谁都不会特别在乎你说什么,采取着怎样极端的,中庸的,激进的或保守的立场,只要它们能与特定形式的话语相容,并且能在其中得到明确的表达就行。”(p203),伊氏表明,这些人们不过是话语的监督人,他们的任务在于保存这些话语,在必要之时扩展以及完善它,用以保护它不受其他各种话语的侵犯,从而可以引导初学者进入它,并确定他们是否已经成功地掌握了它。所以,他言及,有些作品可以成为经典,不仅仅只是因为其优秀之处,而在于这些作品可以经受得起这一话语检验,更能顺从这一话语者,所以,这其中必然会导致一些问题,也就是某些同样具有很高价值的作品,正是因为不符合所谓的要求,无法通过这一套固定的检验系统,从而无法步入这经典之内,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却不是如此,在于“文学制度的武断的权威。”下面,伊氏以莎士比亚为例言:“莎士比亚并不是现成的就在手边的伟大文学,于是就这样被文学制度幸福的发现了:他之所以是伟大文学是因为文学制度将他构成这样。这并非意味着他的作品并不是真正的伟大文学,亦即,所谓伟大文学只不过是人们对他的看法而已,因为,离开了作品在种种特定形式的社会生活和制度生活中所受到的种种对待方式,就根本无所谓真正伟大的或真正如何的文学。”(p204)。由此,伊氏得出结论,批评话语是权力。而这种权力在几个层面上活动。它是“警卫”语言的权力,有权决定哪些陈述因其与公认为可说者不一致而必须被排斥。它又是警卫作品本身的权力,它把作品分成“文学的”与“非文学的”,经久伟大的与一时流行的。它还是以权威而支配他人的权力,即界定和保存这一话语的那些人与被有选择地接纳到这一话语中的那些人之间的种种权力关系。它也是那些已经被判断为能够或不能够很好说这种话语的人授予或不授予证书的权力。从中言及的是,对这一话语的保存和有控制地扩展将服务于这一社会的种种意识形态需要,并将使他的成员得以再生产。然而,伊氏之后又承认文学理论也是一种幻觉,并坦言,自己“并不打算用自己的文学理论,一个会声称自己在政治上更可接受的文学理论,来对抗我在本书中批判的考察过的这些文学理论。”(p206),而后,伊氏又从“修辞学”的角度向我们表明“它并不把说话和写作仅仅视为进行美学沉思或无限解构的文本对象,却把它们视为与种种作者和读者,种种听者和听众之间的种种更宽广的社会关系密不可分的种种形式的活动,并且认为,它们如果脱离了它们被嵌入其中的那些社会目的和状况,就基本上是不可理解的了。”(p207)通过修辞学,伊氏又引出了“所有理论的知识,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都是受利益的,意即你始终可以问为什么人们竟然会费心去发展它。”而由此,伊氏表明了自由人本主义的力量在于它可以把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但这种改造时软弱的,他们过分高估了这一力量。所以,伊氏通过批驳自由人本主义过分的窄,即一种偏狭的道德意识形态,从而表明“推翻这些专制制度所需要的不会仅仅只是更多的自由言论,而是一个反动国家机器的工人革命。”(p210)。从以上伊氏终于表达了“认为存在着种种形式的非政治批评,这其实只是一个神话,一个更加有效的促进了文学的某些政治用途的神话。政治的与非政治的批评之间的差别只是首相和君主之间的差别:后者是通过假装不搞政治而促进某些政治目的的实现,前者则是直言不讳的。在这些事情上,最好还是始终诚实坦率一点。”(p211)。之后,伊氏又从女权主义来表明对于性别的种种表现并非完全是促成某些政治目标的实现,而是在于希望以那些将会深化,丰富和扩展我们的生活的方式来讨论文学。所以,伊氏表明区别一种话语于另一种话语既非本体论的亦非方法论的,而是策略上的。伊氏向我们展示了首先确定我们为何要接近它,以及为何研究它。当然,研究什么完全取决于你试图做什么,未必研究普鲁斯特就一定比电视广告更有意义。所以,“任何方法或理论,只要有助于人类解放的战略目标,即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而产生更好的人,就都是可以接受的。”(p212)。之后,伊氏更加表明不要把“政治批评”当做一种范畴,因为所有批评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政治的。对于“大学”研究来说相当“合适的”课题,就像将那些宣传清教的小册子置入17世纪的种种话语形成之中来研究是合适的课题一样。在其他场合中,更有用处的也许就不是批评或享受他人的话语,而是创作自己的话语了。(p214)最后,伊氏从四个方面向我们表明了“在我看来,任何文化理论或批评理论,如果不从这一最重要的事实出发,并且不在其种种活动中将此铭记于心,那就不可能有什么价值”,他从帝国主义,女权主义,文化工业和工人阶级阐释了这一论点。伊氏正是从以上方面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且更过的问题有待后人去发掘。姜维三降 浅析罗贯中的意识形态建构 三国演义(最初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经过毛氏父子的批改后,我们至今习惯上以三国演义称之)从他成型的那一天起,对于他的流变,是一个熟知的问题,然而,他的最终定型,却并非仅仅出自几个人或几代人的努力,可以说,三国演义意义的建构,是出自于整个历史的建构,这其中不仅包含了罗贯中以及各时代的编写,审定者,还包含了各个时期的大众对于三国演义的期待,因此可以肯定,罗氏正是容纳了前代三国文化的流变以及所有时代人民希望三国成为怎样一种形态的情景下,最终,才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三国演义中,姜维自然是有其传奇的一生,但与其说姜维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倒不如讲是罗氏为姜维创造了传奇的一生,而这种创造,也正体现了罗氏和所有人的一个共同期待大汉正统,诸葛精神不灭。所以,罗氏希望从姜维身上表现一些什么,尽管这种感觉有可能是不自觉的,但却体现了不得不写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建构本身并不存在对错,关键在于他的确符号大众的希望,建构也同时是一种必然的产生。这其中,罗氏总共用了三次转折,终于完成了对姜维人格的再构建,使之成为了又一诸葛亮。第一次转折是诸葛亮收姜维。据三国志 蜀书 姜维传载,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出,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将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如果单从这里看,倒不难得出几点,姜维投降诸葛亮这件事,走投无路投降,乃是对自己的国家“不忠”,与敌战而不克,乃是自身的“不智”,降而不能保全其母,是“不孝”,这三不个个都是致命的,对姜维在世人中的印象也极为不利,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罗氏也不能不解决这一问题,故而,这第一次转折,即是罗氏的第一次建构。在罗氏三国中,姜维的出场颇有特色,忽一人自外而入曰:“太守中诸葛之计矣!”众视之,乃天水郡人也,姓姜,名维,字伯约。而后,罗氏用了半回的篇幅来讲述整个归降过程,姜维先是识破诸葛亮的计谋,而后同赵云斗了个平手。再之后的情节中,诸葛亮用计攻冀城,此时,姜维乃哀告马遵曰:“维母现在冀城,恐母有失。维乞一军往救此城,兼保老母。”姜维终于被诸葛包围,走投无路,更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是招降这一处,孔明慌忙下车而迎,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所学,恨不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自此,关于姜维的归降,罗氏全部展示尽了,这样一种颠覆性的重构,可见罗氏的用心良苦,诸葛亮是三国当之无愧的第一智人(暂不考虑庞统),纵观一部三国,能破诸葛之计者,几乎是不存在的,而赵云虽言年迈,但前一回中又写了赵子龙力斩五将,可见其武力并未退步多少,赵云之武力,入全三国前五亦不是什么困难事。姜维一出场,就破诸葛斗赵云,立即突出了其“智”与其“勇”,后又为母而攻冀,尽显其“孝”,最后的收降是最具有迷惑性的,通过这种知遇的感情以及某种更深层次的相知,罗氏似乎完全将姜维的叛国掩盖了,乃至于我们读书至此,早已将姜维本属于魏这一实际情形忘却了,应该如此讲,依罗氏的建构之后,我们更多的感觉,是姜维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汉臣,不是投降,而是回归。我没有将投降叛国是不对的,毕竟在风云变幻的三国,选择一个好的主公是极为重要的,而姜维的这次选择无疑是正确的。而这里我只想表明罗氏在构建三国演义时或多或少加入了当时主流的一些意识形态,包括传承,流变以及改造。“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悌”是古人无法迈过去的一道坎,实质上,在当时那种境遇下,亦没有必要突破这种枷锁。罗氏为了表明出一些符合大众乐于接受的观点,从而将“不忠”,“不智”,“不孝”扭转为“智”,“勇”,“孝”,“知遇”!况且,中国历来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情结”,从先秦四大刺客开始,这种情结尽管在流变,变形,却终于没有完全失了内在,丢了本质。罗氏单就仅从这第一次转折,就像世人展示了一个堪称典范的姜维,也从另一个方面向我们宣告了作者是站在汉这一边的,正因为姜维归顺的是汉,是三国第一号忠臣,所以,他才会符合这种“全忠全孝”,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指引性以及掩盖了一些罗氏所不愿为世人所知的东西也就可以理解了,不过,更重要的是,假使罗氏本不乐意掩饰这些,而定要所谓的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去揭露姜维的历史,实质上反而不会受到大众的认同,罗氏依社会的所需去建构,大众依社会的所需去接受,意识形态,使他们共同完成的。在三国志中,对姜维在诸葛离世前的记载很少,也基本没有什么典型性的事件,而罗氏则又为姜维书写了精彩的一笔,这一次,又同投降有关。依罗氏三国,姜维降汉为建兴四年,到建兴六年,诸葛上后出师表后再度伐魏,中隔了两年,而罗氏为姜维安排了此次投降,可谓别有深意。这一次,诸葛的对手乃是曹真,而冲突则在曹真缴获的一封密书,乃是姜维所写,上言:“罪将姜维百拜书呈大都督曹麾下:维念世食魏禄,忝守边城,叨窃厚恩,无门补报。昨日误遭诸葛亮之计,陷身于巅崖之中,思念旧国,何日忘之!今幸蜀兵西出,诸葛亮甚不相疑,赖都督亲提大兵而来,如遇敌人,可以诈败;维当在后,以举火为号,先烧蜀人粮草,却以大兵翻身掩之,则诸葛亮可擒也。非敢立功报国,实欲自赎前罪。倘蒙照察,速赐来命。”暂不言及此,姜维降汉为两年,是否两年内可以完全从一种身份转为另一种身份?不得而知,因为姜维属于魏人二十七年,为汉人两年,这其中的差异不用多言,关于这封信,却很有意味。在三国中,大多重“义”之人尽管转投主公,是很少反攻故主的,徐晃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然,更多的情况是自己的主公已经被灭而自己加入另一主公,如张辽,而为何这样描述姜维诈降事件,莫不是公开表明姜维之“不义”,如此,是否会有些冒险且未必得到大众的认同?事实是相反的,这正是罗氏建构姜维人格的第二次转折,在姜维初降时,已经是用计赚开了城门,从而为汉立下一功,在此,反而没有必要同样的情形出现两次,罗氏也不会将一个人物如此简单化,从信中可以看出,姜维表明了五点,世食魏禄为其一,误中诸葛之计为其二,都督亲来为其三,诸葛不疑为其四,赎罪为其五。这种情形是很可怕的,依姜维所言,此完全可以展示投降的决心,甚至只有回到魏,才是符合姜维的“大忠”,“大义”,“大孝”,且破汉后,还可得一“大功”,书或许仅仅是诈降书,却难免不会把姜维内心中的真实想法展现出来,罗氏是企图由此向大众表明姜维即将立下大功,却在无意间将文本下的真实披露到了外界,姜维回归魏才是一条正路,而留在汉,则完全是各种偏离,罗氏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向大众传达的,一定不能是姜维的真降(当然,历史已是注定,并未真降),而是表明,姜维,是一个完全的大汉之人。所以,罗氏通过这第二次投降,不但从此断了姜维的退路,也从这次投降的角度下向大家展示了姜维的确是“大忠”,“大义”,“大孝”的,当然,是相对应他身后的汉而言。姜维的首次投降是被动的,最终为罗氏的“知遇之恩”掩盖了其叛国,无限量的淡化了,而这一次,则是无限级的强化了这种“叛国”,从中最终引出了罗氏的目的,“最大的叛国就是爱国”,自此一役,姜维不但完全和魏成为了对手,因为曹真是魏的最高官员,姜维完全背离了曹真,从而导致了魏国将永不接受姜维再降(当然,曹操之于张绣是个例外,但毕竟曹真不是曹操),这一条路的断裂,实质上表明的是姜维必须踏上另一条路。另一方面,姜维为汉又立一功,依魏人的角度,是不义的手段,但罗氏是极少以魏为主看待问题的,从而导致大众由此而后的普遍观点,结果,姜维又一次是“大智”,“大义”而结束了一个事件。至此,对于姜维的人格构建,罗氏算是完成了两步,但明显,这不是足够的,虽然姜维完全成为了汉人,大众也从意识形态上承认了这种趋势,但并未完全足够,罗氏需要一个结果,一个足以让姜维完美的结果。不过,最后一次投降前,罗氏为姜维也作了大量铺垫,使之更趋近于又一个诸葛亮。首先是斩魏延这件事情,关于魏延反与不反并非我们争论的重点,关键是诸葛一直都想杀他(罗本三国中,上方谷一役,诸葛亮是打算将司马懿和魏延一并烧死),所以,姜维在诸葛没后,首次贯彻了其指导方针,此为诸葛的传承。自此之后,余下的篇章无不带有诸葛的影子,对“连弩”的应用对应诸葛的“木牛流马”,铁笼山困司马昭对应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用阵困邓艾对应这歌与司马斗阵,九伐中原则明显对应六出祁山。经此一系列建构,可见对于姜维的新人格构建已经基本完成了,但其中依旧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一个实质上的确无法调和的问题身世。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罗氏的迷惑手法,可以讲,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很少可以有人再把姜维看做魏臣了,然而,有时候,系统这个问题,实在是无法调和的。但是罗氏是必须有一个完美交待的,不同于历史的交待。由此,引出了第三次投降。依三国志 蜀书 姜维传所言:“维等闻瞻破于是引军由广汉以审虚实。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与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会既构邓艾,艾槛车征,因将维等诣成都,自称益州牧以叛。欲授维兵五万人,使为前驱。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虽然依三国演义所述,罗氏基本上是沿用了历史,但如果完全如此,并不利于罗氏最后的建构,罗氏需要向大众推出的是一个大忠大义之人,所以,必须要同诸葛的秋风五丈原相对应,才应算是一次完整的实践。所以,单依三国志难免简单且刻画不清。所以,汉亡后,姜维当先一句:“众将勿忧,吾有一计,可复汉室。”可谓石破天惊,从这里开始,罗氏最后的建构已经全部完成,因为维本是魏臣,这一次如果归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胎儿生长发育曲线解读
- 《罗马法基础》课件
- 公司消防安全培训员职责课件
- 护理干预对肺结核影响
- 《礼记》一则课件
- 2025企业员工临时离职合同
- 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考试题目及答案
- 美食班本课程汇报
- 公司春节前后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废旧物品回收承包合同范本
- 黑底搭配大气企业宣传商业计划书商务通用PPT模板
- GB/T 17608-2006煤炭产品品种和等级划分
- GB/T 16866-2006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材外形尺寸及允许偏差
- 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课件
- 沪教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 地下停车库设计统一规定
- 综合实践课《绳结》教学设计
- 建筑装饰设计收费管理规定
- 电子课件-《市场营销》-A45-2298完整版教学课件全书电子讲义(最新)
- (整理)ASME-B161.34规定的标准磅级阀门(常用材料)额定工作压力和试验压力
- 工程施工资源配置计划施工资源配置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