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沉淀法和Fenton氧化法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煤气化废水的实验研究.pdf_第1页
混凝沉淀法和Fenton氧化法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煤气化废水的实验研究.pdf_第2页
混凝沉淀法和Fenton氧化法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煤气化废水的实验研究.pdf_第3页
混凝沉淀法和Fenton氧化法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煤气化废水的实验研究.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4 3 卷第 6 期 2 0 1 5年 1 2月 煤化工 C o a l Ch e mica l I n d u s t r y Vo 1 43 No 6 De c 2 0 1 5 混凝沉淀法和 F e n t o n氧化法组合工艺深度处理 煤气化废水 的实验研究 王春雨 乔瑞平 刘 峰 耿翠玉 王 洋 蒋 玮 王纪文 柴振鹏 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北京 1 0 0 0 8 2 摘要采用混凝沉淀和 F e n t o n试剂氧化组合工艺 对煤气化废水进行 了深度处理实验研究 经实验得出 的最优反应条件为 混凝实验最佳 p H值为 6 5 0 投加的聚合硫酸铁质量浓度为 3 0 0 m g L 混凝处理后 再调节 p H值为 3 0 3 投加过氧化氢和硫酸亚铁质量浓度分别为 5 0 0 m g L和 5 1 1 m g L 反应 7 5 m in 达到最佳的处理效 果 经组合工艺处理后 c0 D c 色度和 U v 的总去除率分别为 8 7 4 9 8 5 和 9 5 0 废水主要指标可以达到 G B 8 9 7 8 1 9 9 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一级排放标准 关键词煤气化废水 混凝沉淀 F e n t o n试剂 组合工艺 深度处理 文章 编号 1 0 0 5 9 5 9 8 2 0 1 5 一 0 6 0 0 4 1 0 4 中图分 类号 X 7 8 4 文献标 识码 A 煤 气化 废水 是一 种典 型 的高毒 性 高 浓度 难 生 物降解的工业废水 采用一般传统处理工艺 对煤气化 废水 的处 理效果有 限 很难达 到 国家 或地方要 求 的污 水水质 排放标准 近年来 国内外研究 人员采 用吸 附 法 混凝 法 电化学 法 F e n t o n试剂 氧化 法 生 物处理法 和其他高级氧化法 对煤气化废水处理进 行 了较 为广泛 的研究 博天 环 境 集 团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采 用 混 凝 沉 淀 和 F e n t o n试剂 氧化 组合 工艺 对煤 气化 废水 进行 了深 度处理 考察 和优 化 了各单元 处理工 艺参数及 综合处 理效果 混凝沉淀 和 F e n t o n 试剂 氧化组合 工艺 设计 合理 可依靠混凝技术 去除废水中大部分的悬浮物 胶体 组分 等大 分子 污染物质 大 幅度 降低后 续 F e n t o n 试 剂氧 化的药 剂添加 量 将使整 体 的运行 成本 降 至最低 1 实 验 1 1 实验仪器和 材料 仪 器 包 括 O r io n 3 S t a r型精 密 p H计 C T L 1 2 A C O D速测仪 S H 2 8 2 A水 浴振荡 器 U V 2 6 0 0 紫外 分光 光 度计 A L 1 0 4 一 I C电子天 平 T J 6六联 程控 混凝 实验搅 拌仪 实验所用 的药 剂包括 硫 酸 氢氧化钠 过氧化氢 H O 硫 酸亚 铁 F e S O 7 H 0 均 为分析纯 聚合硫 酸 铁 P F S 阳离子 聚丙烯酰胺 C P A M 阴离子聚丙烯 酰 胺 A P A M 两性 离子 聚丙 烯 酰胺 Z P A M 非 离 子 聚丙 烯酰胺 N P A M 等 均 为市售工业 品药剂 废 水取 自博 天环 境集 团股份 有 限公 司 的某煤 制 气工程项 目的二沉池出水 废水检测结果为 C O D 6 5 0 0 m g L 色度 4 0 0 倍 p H值 7 7 8 稀 释 l O 倍 时的测定 值 U V 吸光度 为 0 7 1 2 1 2实验过程 在室温条件 下 2 5 量取 1 0 0 m L 废水于 5 0 0 m L 烧杯 中 调节废 水 的 p H值 分 别加 入混凝 药 剂 按 照 设定的程序 在六联程控混凝实验搅拌仪 中进行反应 反应 结束 后 静 置沉 淀 3 0 m in 取上 清液 测定 C O D 色度 u V 等水质指标 评价去除效果 选取最佳的混 凝 p H 值和混凝药剂的加药量 用最优 混凝条 件处 理后 的上清 液进行 F e n t o n试 剂 氧化处理 取混凝 后 的上清液 用 质量 分数为 1 0 硫酸和 5 氢氧化钠 分别调节废水 p H值 加入一定 收稿 日期 2 0 1 5 0 7 一 O 1 作者简介 王春雨 1 9 8 7 一 女 北京 助理工程师 学士 2 0 1 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工程专业 研究方向 为水污染控制技术 E m a i 1 3 7 9 7 4 6 3 8 0 q q co m 煤化工 2 0 1 5年第 6期 量 的 F e S O 和 H 0 常温下 在六 联混凝 实 验搅拌 仪 中 以 1 2 0 r m in的转速 搅拌 9 0 m in后 用 5 N a O H 溶 液调 节 p H值 至 1 0左 右 以终止 反应 再 次分离 得 到 上清 液 静 沉 6 0 m in后 取 样测 定水 样 的 C O D u v 色度水质指标 评价 去除效果 选取最 佳 的 F e n t o n实验 p H值 H 2 0 投加量和反应 时间 1 3分析方法 采用 G B l 1 9 0 3 8 9 水质 色度 的测定 稀 释倍 数 法 测 定 色 度 采 用 G B 1 1 9 1 4 8 9 水 质 化 学 需氧 量 的测 定 重铬酸 盐法 测 定 C O D 采用 G B 6 9 2 0 8 6 4 水 质 p H值 的测定 玻璃 电极法 测定 p H 值 用紫外分光 光度计 法测定 u V 2结果与分析 2 1 废水 混凝处理 2 1 1 不 同 p H值对废 水混凝净 化效果 的影 响 反应 在常温下进 行 用 1 0 硫 酸和 5 氢 氧化钠分 别调整废水 p H值至 4 0 3 5 1 0 6 0 3 6 5 0 7 0 1 7 5 l 7 9 1 每份 1 0 0 m L 分别投加质 量浓度为 5 0 0 m g L聚 合 硫酸 铁 P F S 0 5 m L 搅 拌 3 0 S后 向每份 废 水 中 投 加 0 5札 质 量浓度 为 5 m g L的阴离子 聚丙 烯酰胺 A P A M 按照上述 实验所述方法 进行混凝反应后 测定 废水C O D 色度 u V 如 图 1 所 示 p H 值 c0 D n 一 一色度一 一u l 图 1 p H 值对 C OD0 色 度 UV 2 5 4 去除率 的影响 从 图 1 可知 在 p H升至 6 5 0时 u V 去 除率逐 渐增 大 C O D 和 色度去 除率 缓 慢增 大 而后 随着 p H 升高 C O D 色度 和 u V 的去除 率又 均呈下 降趋 势 在 p H 值较低 时 铁离 子以铁合络 合离子状 态存在 加 入废水 中 p H升高 这些水合络合离子就会 发生配 位 水解 反应 生成各 种羟 基铁离 子 最终 将生 成氢 氧化 铁化学 沉淀物析 出 根据实验数据 在 p H 值为 6 5 0 时 去 除率 达 到 最 大值 C O D 质 量 浓 度 由初 始 的 6 5 0 0 m g L降至 2 0 4 3 m g L C O D 去除率为 6 8 6 色度 由初 始 的 4 0 0 倍降至 2 O 倍 色度去除率为 9 5 0 U V 去除率 为6 9 8 故选择 p H 6 5 0为最佳的混凝 反应 p H 值 2 1 2 P F S投加 浓度对废水 昆 凝净化效 果 的影响 反应在 常 温下进 行 用 1 0 硫 酸调 整废 水 p H 值 至 6 5 0 投加 0 5 m L P F S的质量浓度 分别 为 1 0 0 m g L 2 0 0 m g L 3 0 0 m g L 4 0 0 m g L 5 0 0 m g L 6 0 0 m g L 8 0 0 m g L 搅拌 3 0 S 后 向每份废水 中投加 0 5 m L质量浓度 为 5 m g L的 A P A M 按照 所述实验 方法 进行混 凝反应 后 测 定废 水 C O D 色度 U V P F S投加 浓度 对 C O D 色度 u V 去 除率 的影 响如图 2 所示 黯 P F S 质量浓度 m g L 一 cO D r 一 一 色度一 一u V l 图 2 P F S投加浓度对 C OD 色度 U V 去除效果的影响 从 图 2可知 在 P F S投 加质 量浓 度 3 0 0 m g L之 前 随 P F S投 加浓 度 逐 步增 大 处 理后 废 水 C O D 色 度 u V 捌 的去除率也逐渐增加 当 P F S的投加浓度不足 时 胶 体 颗粒 的电位 降较 小 无 法 有效地 碰撞 而形 成 较大的颗粒 增大 P F S 浓度 有利 于颗粒 的形成 当P F S 投加 质量浓 度在 3 0 0 m g L之 后 各项 指标 的去 除率 都不再有显著的增加 由实验测得 在 P F S 为 3 0 0 m g L 时 C O D 质 量 浓 度 由初 始 的 6 5 0 0 m g L降 至 2 0 9 9 m g L 去 除率 为 6 7 7 色度 由初始 的 4 0 0倍 降至 2 0 倍 去 除率 为 9 5 O U V 去 除率 为 6 9 2 故 从 经济 性角度考虑 选择最佳 P F S 投加质 量浓度 为 3 0 0 m g L 2 1 3 不 同 P A M种类对废 水混凝净化 效果影响 反 应在 常温 下进 行 量 取 9 0 0 m L废水 用 1 0 硫 酸调 整废 水 p H值至 6 5 O 并将 其 等 分成 9份 每份 投加 0 5 m L质量浓度 为 3 0 0 m g L的 P F S 搅拌 3 0 s 后 向每份废水 中分别投加 0 5 m L 质量浓度为 5 0 m g L 的 A P A M1 A P A M 2 A P A M 3 A P A M 4 A P A M 5 C P A M1 C P A M 2 Z P A M N P A M有机高分子 絮凝剂 按照所述实验方法 进行混 凝反应 后 测 定 反 应 后 上 清 液 的 C O D 色 度 u V 不 同种 类 P A M 对 C O D 色度 U V 去除率 的影响 如图 3 所示 从 图 3可 知 不 同种类 的高分子 有 机絮凝 剂 与 P F S复 配 效 果 基 本 类 同 C O D 去 除 率 为 6 5 7 6 8 1 色 度 去 除 率 为 9 5 0 U V 去 除率 为 6 4 2 6 9 4 由此 可 见 不 同种 类 的 P A M对 C O D 色度 U V 删没有太大 的影 响 主要起到 吸附架桥和 网捕沉 淀 作 用 2 0 1 5年 1 2月 王春 雨等 混 凝沉淀 法和 F e n t o n氧化 法组合工艺 深度处理煤气化 废水 的实验研究 一4 3一 l 00 9O 8 0 67 O0 1 O 长 辩 L 一 一 一 A P A M 1 质量浓度 m g 1 一 C 0 D m 一 一 色度 一 U V 2 舶 图 4 P F S与 A P AM1复配 后 AP AM1投加浓 度对 C OD 色度 Uv 吲 去除 率的影 响 从 图 4可 知 在 A P A M 1 质 量浓 度 为 1 0 m g L到 2 0 0 m g L的较宽 泛 范 围内 A P A M 1的投 加 浓 度对 废 水 C O D 色度 u V 去除率 的影响不大 都能达到 良 好 的去除效率 C O D 去除率 为 6 6 2 6 7 9 色度去 除率为 9 5 O u V 去除率为 6 6 2 6 7 9 与单独 采 用 P F S处理效果对 比 从经 济成本 的角度考 虑 可 以不采取 投加 有机 高分 子 絮凝剂 但 从处 理效 果来 看 投加 有机 高分 子絮凝 剂后 絮体 密实 分 离迅 速 可减少混凝反 应 的整体停 留时 间 降低混凝反 应池体 积 故投加 A P A M 1的适 当质量浓度 为 1 m g L 3 m g L 煤气 化二 沉 池 出水 中含有 较 多 的小分 子 可溶性 有机物 混凝处 理后 出水 尚不能 达到 G B 8 9 7 8 1 9 9 6 污水综合排 放标 准 一级排放 标准 因此 还需 对混 凝 法处理后 的煤气化废 水进一步深 度处理 2 2 F e n t o n试剂 氧化 法处理 混凝出水 2 2 1 p H 值对废 水氧化处 理效果影 响 在最佳条件经混凝处理后 出水 C O D 为 2 1 0 8 m g L p H 值 4 6 调 节废 水 p H值 至 2 0 5 2 5 6 3 0 3 3 5 8 4 0 8 4 5 8 6 0 0 分别量取 不同 p H 值 的废水 1 0 0 m L 再 分 别 投 加 0 5 m L质 量浓 度 为 5 0 0 m g L的 0 和 5 1 1 m g L的 F e S 0 4 7 H 2 0 以 1 2 0 r m in的转 速搅拌 9 O m in后 按 照所述实 验方法 进行 F e n t o n反应后 测 定废水 C O D 色度 u V p H 值对 C O D 色度 u V 去除 效果 的影 响如 图 5 所示 p H 值 一 一c0 D c 一 一色度 一 一u V 2 图 5 p H 值对 C OD 色 度 UV 去除效 果的影 响 从 图 5 和实验数据可知 当 p H 值为 3 0 3 时 C O B 质量浓度 由 2 1 0 8 m g L降到 8 7 0 m g L 去除率为 5 8 7 色 度 由初 始 的 2 O倍 降 至 6倍 去 除率 为 7 0 O U V 去 除率为 8 5 8 溶 液 的 p H值决 定铁 离 子在 溶液 中的存在形态及 影响 F e n t o n 试 剂氧化反应 的过程 实验结果表 明 p H 3 0 3为最佳 的反应 p H 值 2 2 2 氧化反 应时 问对废水 处理效果 影响 氧 化反应在常温 和 1 2 0 r m in转速下 进行 调整 废水 p H 值至 3 0 3 每 1 0 0 m L废水 中 分别投加 0 5 m L 质量浓度为 5 0 0 m g L H 2 0 2 和 5 1 1 m g L F e S 0 4 7 H 2 0 反应 3 0 m in 4 5 m in 6 0 m in 7 5 m in 9 0 m in 1 2 0 m in时 取 出 1 0 0 m L水样 用 5 N a 0 H溶 液调 节 p H值 至 1 O左 右 以终 止反应 按 照所述 实验 方法进行 F e n t o n反应 后 测定 废水 C O D 色度 u V 反 应 时间对 C O D 色 度 u V 去 除效 果 的影 响如图 6 所示 替 抖 图 6 反应 时 间对 C OD 色 度 uV 瑚 去除效 果的影 响 从 图 6和实 验数据 可知 反 应 时间为 7 5 m in时 废 水 C O D c 降 到 8 5 9 m g L C O D cr 去 除率 为 5 9 3 色 度 由初始的 2 O 倍 降至 6倍 色度去除率为 7 0 0 U V 拟去 除率为 8 6 5 由此 推测 反应 开始时 F C 催 化 H 0 分解产 生 的 0 H的浓度 较大 所 以反 应速 率很 煤化工 2 0 1 5年第 6 期 快 随着 反应 的进行 F e 会 逐渐 形成 絮体沉 降而减 少 了催 化剂量 故反应 时间为 7 5 m in即可 2 2 3 H 0 浓度 对废水氧化处理 效果影响 反应 在常温 下进行 调 整废水 p H值 至 3 O 3 每 1 0 0 m L 废水 中 分别投加 0 5 m L质量浓度为 2 0 0 m g L 3 0 0 m g L 4 0 0 m g L 5 0 0 m g L 6 0 0 m g L 8 0 0 m g L的H 2 0 2 并 分别投 加 Q 5 m L 质量浓度为 5 1 1 m g L的 F e S O 7 H 0 以 1 2 0 r m in的转速搅拌 9 0 m in后 按 照所述实 验方 法 进 行 F e n t o n反 应后 测定 废 水 C O D 色 度 u V H z 0 浓度 对废水 中 C O D 色度 u V 去 除效果 的影 响 如 图 7所 示 H 2 0 2 质量浓度 m g c0 D 一色度 一 一U V 2 图 7 H2 0 浓 度对 废水中 C O D 色度 u V 去除效果 的影响 从 图 7和 实 验 数 据 可 知 H 2 0 的投 加 量 为 5 0 0 m g L时 废水 C O D c 降到 8 2 1 m g L C O D c 去除率为6 1 1 色度 由初始 的 2 O 倍 降至 6倍 色度去 除率 为 7 0 0 u V 去除率为 8 3 8 故选择最 佳 H z 0 的投加质量 浓 度为 5 0 0 m g L 经过混 凝 沉 淀和 F e n t o n试 剂 氧 化组 合处 理 后 废 水 C O D 由 6 5 0 m g L降 到 8 2 1 m g L 总去 除率 达 8 7 4 色度 由 4 0 0倍 降 到 6倍 总 去除 率达 9 8 5 u V 2 去除率为 9 5 0 3 结 论 混凝沉 淀和 F e n t o n试剂 氧化 组合工 艺是一 种煤 气化 废水深度处 理 的有效方 法 经实验确 定的最优反 应 条件 为 混 凝 实验 p H值 为 6 5 0 投 加 的聚 合硫 酸 铁 质量浓 度为 3 0 0 m g L 混凝处理 后 再调 节 p H值 为 3 0 3 投 加过 氧化 氢 和硫酸 亚铁质 量浓度 分别 为 5 0 0 m g L和 5 1 1 m g L 反应 时间为 7 5 m in 经 最佳实验 条 件处理 后 C O D c r 由 6 5 0 m g L降 到 8 2 1 m g L 总去 除 率 达 8 7 4 色度 由 4 0 0倍 降到 6倍 总去 除 率 达 9 8 5 u V 总去 除率 为 9 5 O 出水水质均可 以达到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 B 8 9 7 8 1 9 9 6 一级排放标准 参考文献 1 尹连庆 张军 滕济林 等 吸附法深度处理煤制气 生化废水的研究 J 水处理技术 2 0 1 1 3 7 1 1 1 0 4 1 0 6 2 史作磊 孟冬 闫卫林 等 7 昆凝法预处理煤气化废 水实验研究 J 煤化工 2 0 1 2 4 0 6 3 0 3 2 3 舒欣 丁晶 赵庆 良 电化学法处理氨氮废水的实 验研 究 J 黑 龙 江大 学 自然 科 学学 报 2 0 1 2 2 9 2 2 4 6 2 5 0 4 武强 谷启源 陈凯华 等 F e n t o n试剂 一混凝沉淀 深度处理煤气化废水的实验研究 J 煤化工 2 0 1 1 3 9 6 4 5 4 8 5 俞彬 陈广升 王玉慧 等 A O B A F工艺处理高氨氮 煤化工废水 J 中国给水排水 2 O 1 3 2 9 6 8 卜8 8 Ex p e r ime n t a l S t u d y o n Ad v a n ce d Tr e a t me n t o f Co a l Ga s i fi ca t io n W a s t e wa t e r b y Co a g u l a t io n Me t h o d Co u p l e d wit h Fe n t o n Re a g e n t Ox id a t io n Wa n g C h u n y u Q ia o R u ip in g L iu F e n g G e n g C u i y u Wa n g Y a n g J ia n g We i Wa n g J iw e n a n d C h a i Z h e n p e n g R D C e n t e r o f P o t e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Gr o u p C o L t d B e ij in g 1 0 0 0 8 2 C h in a Ab s t r a ct A l a b o r a t o r y s ca l e b a t ch r e a ct o r wa s u s e d t o s t u d y t h e d e g r a d a t i o n o f c o a l g a s i fi ca t io n wa s t e wa t e r b y co a g u l a t i o n me t h o d co u p l e d wi t h F e n t o n r e a g e n t o x id a t io n T h r o u g h t h is e x p e r ime n t t h e o p t imu m r e a ct io n co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