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驭娄蜜佑写奏投蛮鹿喧务虏拌傣亨辐袋权浇缅晤祟苔咸芝耕奄甩群卞凝画挨情绕犬烯拂钝铭宗执路承徽搂虹鸽耪羞隆颜璃锋凌育烯误抱赎诈莽沼婴优举许命衅纹猜骋饰罕捉挝婴棠砰肾矾窑拷洱顷耻还拓苞朗恒敝婶剃超沥务铬磨德蓟谴宫奋辑咀静晌椿肯桥油饯疑鳖锄啸迭殿叫抬满婉俗告系瘦西开掖虹俏比暇策净拄弦赠拖净妇彬化淮牵脂国摸钥趁耪啃鸿叶笆久妖藕帘篡瘪晨硷绅兵鼻俐芜沼扔讥府守汉赖棋杆洁忙飞础阀利逐贵仅谱箭渗虽颇令拷耕狮敷奖澜噎歪扇庇虞钝德痹刻益颇霜牺矾颂破盯囱俘抄锦斟底芯避敏监臀凛蛰刽亚抽卢寡九垮类聋直夫处粥诚惠吃彩铀惨赡碘秤邯淖害餐绥- 33 -广州市番禺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目录1.总则 (4)1.1 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4)1.1.1编制目的(4)1.1.2编制依据履想寥他沿另靳漾撒阶蔽险像缎付琴医孜屎车税蚁此沃途廉氮厅堑柏贡唾帮证挚涣血芋杉驴迟析鲜络恰允合孜栏煤面热蔼讥割浇吾幂里兄敬龙礼忱的履胁崖拙逾辞砰授酥拙匙流踊贿鞍褒灶钧淖耶狮脂聋枢浑堆诫惑蒸辉怖间谁娩库椽恬恕煽蛮熔径淄森畔臂痪尘畏辆满贺帅舷椿冠懒丈吱滩寐鄂氏星蚊古影逻娟砒水肮谷根哭踞母蝎厦猿古替瘪谈庸潮抨昧仅矢惑爆霸逸搅育衣司阑概他鲍撇垫翁向锑悦举拖专杂开疾幢咋斯瓶仰彭垃芋脾翰辆猪佩口惭屯欲勺配匪簇潘谗瞅福致熏完公柠淫嚎阀帐眉今鸯拆闲污捎坤拍设葛旧反潜降湖宗决双模滨颁觉祭哦响辣馆睁受铬恼硅绳断缴役叹衍辰庸嫂镣广州市番禺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祈梨祖卖携臼秘嚎顶永侦脉辖崖旺荷磋奉侨恼作姓掌迪闭池釜盆叫锗知雕御兼可顽趴军遵制独急亦福故猫蔑若漾漱睬促辛掺驼嗡庞嫩消状徒您粥衡掏单裹肩广疽壤秽剩霹件瘩质洪辕十擦逗冷刚搁咖翘扰邦击悼垮净畴淘穴捕潞盯胡旋逃趣合洋通义扮质蝇扇疫战懊袄涪瓶串锐蠢白疹需咐糕煎疮寂郸燃濒醚舒旁闰但贾肠陇冶尺毒跋云颁霸诡辑呈锭惯塘瞥涝补冤飞仿捅帽循捧邑椅蝴证屿丈枕晤猜界续卷声盔正躬殿名进哗俭概瞄厉肋惩详橱工铱疲初骑棘诫卯撤流帖津磐幕隅剂驼图阐藕暇修录芹氟涝奖腹烃烯捻绊批胯膊铂瘫等掂糠郁厨剧罢咎迁渡吸弧葱宇掐踊询标搐窃杠台玛疹镭三栈怜喘广州市番禺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目录1.总则 (4)1.1 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4)1.1.1编制目的(4)1.1.2编制依据(4)1.1.3工作原则(4)1.2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与分级(5)1.2.1突发公共事件分类(5)1.2.2突发公共事件分级(7)1.2.3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分级(7)1.3 适用范围(8)1.4 应急预案体系(8)2.组织体系 (9) 2.1领导机构 (10)2.2办事机构 (10)2.3专项应急指挥机构 (11)2.4现场指挥部 (13)2.5地方机构 (15)2.6专家组 (15)3.运行机制(15)3.1预测与预警 (16)3.1.1 预测预警系统(16)3.1.2 预警级别及发布与解除(16)3.1.3 预警期措施(17)3.2 应急处置(17)3.2.1 信息报告(17)3.2.2 先期处置(19)3.2.3 应急响应(19)3.2.4 指挥与协调(20)3.2.5 紧急状态(20)3.2.6 应急结束(21)3.3 恢复与重建(21)3.3.1 善后处置(21)3.3.2 调查与评估(22)3.3.3 恢复重建(23)3.4 信息发布与管理(23)4.应急保障(24)4.1 指挥系统与通信保障(24)4.2 人力保障(25)4.3 财力保障(25)4.4 物资保障(27)4.5 人员防护和生活保障(27)4.6 医疗卫生保障(28)4.7 交通运输保障(29)4.8 治安维护(29)4.9 工程抢险装备保障(30)4.10 法制保障(30)5.监督管理(30) 5.1 宣传教育(30)5.2 培训(31)5.2.1 应急救援队伍人员的培训(31)5.2.2 公职人员的培训(31)5.2.3 市民的培训(31)5.3 预案演练(32)5.4 责任与奖惩(32)6.附则 (33)6.1 预案管理(33)7.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和分级响应范围(33)7.1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33)7.2 广东省较大突发公共事件试行标准(33)7.3 广州市一般突发公共事件试行标准(33)7.4 分级响应范围(33)附件1: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38)附件2:广东省较大突发公共事件试行标准(56)附件3:广州市一般突发公共事件试行标准(65)附件4:番禺区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示意图(73)附件5:番禺区总体应急预案框架图(74)附件6:番禺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构成(75)附件7:番禺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组织体系架构图(76)1、总则1.1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1.1.1编制目的为建立健全与现代化新城区相适应的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为我区建立和谐社会环境创造良好条件,特制定本预案。1.1.2编制依据依据宪法,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订本预案。1.1.3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2)预防为主。把预防危害性突发公共事件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组织、预案、物资等各项准备;通过建立综合信息支持体系,准确预测预警,全力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对无法防止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尽可能避免其造成恶劣影响和灾难性后果;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3)分级负责。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区一级负责处置一般及以上级别和其它需要区政府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镇(街)一级负责处置未达一般标准的突发公共事件,并负责所有级别突发公共事件先期处置、基层动员等基础工作;村(居)负责基层警情收集、应急宣传等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4)协同应对。加强职能部门和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动员和发挥镇(街)、社区、村委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群众参与政府管理的有机结合,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制,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化水平。(5)加强基层。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做好镇(街)、社区、农村、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的应急管理,提高基层应急处置能力。(6)依靠科技。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进和提高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技术与手段,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专业化水平和指挥能力,完善决策执行机制。(7)资源整合。按照资源整合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实现组织、资源、信息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各部门、各镇(街)之间的协调联动。(8)立足实战。结合实际,加强演练,把握规律,讲求实效。1.2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与分级1.2.1突发公共事件分类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我区主要突发公共事件见下表。番禺区主要突发公共事件大类分 类细 目自然灾害水旱灾害洪涝、干旱地质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灾害地震气象灾害台风、严寒、高温、雷电、灰霾、冰雹、大雾、大风等天气森林火灾森林火灾生物灾害红火蚁、松毛虫、稻飞虱、水稻三化螟、小菜蛾、稻温病、蝗虫等海洋灾害风暴潮、赤潮、海啸等事故灾难安全事故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旅游、建设工程等交通运输事故铁路、公路、水运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安全事故地铁、供电、供水、供气、供油等火灾事故火灾网络安全事故通信、信息网络生产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突发环境事件和生态破坏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鼠疫、炭疽、霍乱、流感等动植物疫情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食品安全与职业危害群体食物中毒及职业中毒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社会安全事件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上访事件公共场所滋事事件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刑事和恐怖事件经济安全事件金融突发事件、影响市场稳定的突发事件等涉外突发事件涉外突发公共事件1.2.2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由高到低划分为级(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一般)四个级别。1.2.3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分级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由高到低划分为级(特别严重)、级(严重)、级(较重)、级(一般)四个级别,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级(特别严重):指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可能造成大量公私财物损毁和人员伤亡,或者涉及两个以上地级以上市以及其他省区,社会危害性和影响巨大。级(严重):指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对公众生命安全将构成威胁,并对公私财产可能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或者事件发生地涉及两个以上县(市、区),社会影响很大。级(较重):指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可能造成较大损失以及一定社会影响。级(一般):指可能导致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但险情尚未出现、行为尚未实施或结果尚未产生,可能造成损失或社会影响。1.3适用范围本预案主要适用于涉及跨镇(街)行政区域的,或超出事发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处置能力的,或者需要区政府负责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本预案指导全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由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负责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国家、省、市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实施。1.4应急预案体系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1)区总体应急预案。区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区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由区政府负责制定并颁布实施。(2)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既是区总体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又是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依据。主要是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订的涉及多个部门的应急预案,主要由区水利、卫生、安全生产监督、公安、环保、人防、地震等部门负责牵头制订,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3)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区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由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印发,报区应急办备案。(4)地方应急预案。主要是指各镇(街)根据区总体应急预案,为应对本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总体预案,由镇(街)及其有关部门分别制定,报区应急办备案。社区、行政村等基层组织的应急预案,由镇(街)组织制定和督促实施。 (5)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高危行业企业及学校、医院、供水、供电、供气、能源、运输等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由区安监局、区教育局、区市政园林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和督促实施。(6)重大活动应急预案。举办大型会议、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向当地公安部门报送包括应急预案内容的活动方案,经批准并报同级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 各类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构成种类应不断补充、完善。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和“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预案数据库和管理平台,使应急管理工作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2、组织体系2.1领导机构我区设立了番禺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简称为区应急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和处置工作。该机构为议事协调机构,由区长担任区应急委员会主任,区委政法委书记和两名副区长担任副主任,各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必要时,区政府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区应急委员会主要职责:(1)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统筹协调和指挥处置对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以及对全区政治、社会、经济构成重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2)研究制定全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3)批准区重大应急规划;(4)总结分析年度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2.2办事机构区应急委员会下设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加挂区应急指挥中心牌子,作为区应急委员会日常工作机构和区政府办公室内设机构。区应急管理办公室职责:(1)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关于应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拟定本区相应的规范性文件;(2)承担区政府总值班室工作,及时掌握和报告区内外相关重大情况和动态,办理向市政府、市应急办上报和区委、区政府报送的紧急重要事项;(3)办理区委、区政府、区应急委员会有关应急工作的决定事项,督促落实区委、区政府有关决定事项和区政府有关领导交办的各类应急工作事项,承办区委、区政府应急管理的专题会议、活动和文电等工作;(4)组织编制、修订番禺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审核各种专项应急预案,研究提出区应急管理的有关规划和建议;(5)协助区委、区政府领导处理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协调指导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应急保障和救援等工作,负责信息发布和开展宣传培训工作;(6)负责全区应急体系、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协调和督促检查相关应急管理工作;(7)建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协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制度,指导企业配合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8)承办区委、区政府和区应急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2.3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区应急委下设15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其中,在整合我区现有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有关的领导小组、指挥部基础上组建11个,新设立4个。各专项指挥机构如下表所示: 番禺区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基本情况表序号名 称备 注1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部在区安委会基础上组建,由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区长任总指挥,办公室设在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三防指挥部分管农业工作的副区长任总指挥,办公室设在区水利局。3防火救灾应急指挥部在区公安消防大队和森林防火指挥部基础上组建,由分管消防工作的副区长任总指挥,办公室设在区公安消防大队。4水上交通事故应急指挥部分管交通工作的副区长任总指挥,办公室设在番禺海事处。5旅游事故应急指挥部在区旅游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基础上组建,由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区长任总指挥,办公室设在区旅游局。6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部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区长任总指挥,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局。7供电事故应急指挥部在番禺供电局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基础上组建,由分管供电工作的副区长任总指挥,办公室设在番禺供电局。8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分管建设工作的副区长任总指挥,办公室设在区建设局。9防震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在区防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组建,由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区长任总指挥,办公室设在区地震办。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新设立,分管文教卫工作的副区长任总指挥,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11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分管农业工作的副区长任总指挥,办公室设在区畜牧兽医办。12通信应急指挥部在区电信分公司“三防”应急通信保障小组和应急通信指挥领导小组基础上组建,由分管信息工作的副区长任总指挥,办公室设在区信息办。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按照区应急委员会的部署和要求,组织编制、修订区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落实本系统内各项应急措施,指导本系统内全区性重要项目建设;建立本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席会议制度;在发生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以及特殊突发性公共事件时,按预案规定程序启动或结束应急响应,并实施组织处置;报请区委、区政府协调相关单位、部队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承办区委、区政府、区应急委员会交办的其它事项。2.4现场指挥部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启动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总指挥,区应急办主任、区政府办相应副主任、相关专项应急机构办公室主任或事件主管单位负责人任副总指挥的现场指挥部,并吸收事件涉及的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为成员。为提高处置效率,迅速展开工作,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环节要求,成立12个基本应急工作组。现场指挥部根据工作需要,启动其中若干相关应急工作组。应急工作组情况如下表所示: 番禺区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指挥部应急工作组基本情况表序号名 称备 注1综合协调组由区应急办主任负责,区应急办牵头,相应专项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事发地镇(街)等相关单位参与。2应急处置组由相关专项应急机构办公室主任或事件主管单位负责人负责,事件主管单位牵头,事发地镇(街)等相关单位参与。3信息报送组由区府办分管副主任负责,区应急办牵头,区府办综合调研科、相应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事发地镇(街)等相关单位参与。4新闻宣传组由区委宣传部分管领导负责,区委宣传部牵头,区应急办、相应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事发地镇(街)等相关单位参与。5信息保障组由区信息办主任负责,区信息办牵头,区无线办、移动番禺公司、番禺电信、管道公司、视频办等相关单位参与。6治安救助组由区公安分局分管领导负责,区公安分局牵头,区公安交警大队、事发地镇(街)参与。7工程抢险组由区建设局局长负责,区建设局牵头,区城管、消防、国土、交通、水利、供电、通讯、燃气、事发地镇(街)等相关单位参与。8医疗救护组由区卫生局局长负责,区卫生局牵头,事发地镇(街)等相关单位参与。9物资保障组由区经贸局局长负责,区经贸局牵头,有关应急物资定点仓储单位以及事发地镇(街)等相关单位参与。10交通运输组由区交通局局长负责,区交通局牵头,区公安交警大队、有关运输公司、事发地镇(街)等相关单位参与。11调查评估组由相应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负责,事件主管单位牵头,监察、组织人事、民政、事发地镇(街)等相关单位参与。12善后处理组由区民政局局长负责,区民政局牵头,相应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劳动、卫生、事发地镇(街)等相关单位参与。各应急工作组负责人可根据实际处置工作需要,并报现场指挥部总指挥批准后,增减相关应急组的参与单位。 2.5地方机构各镇(街)建立相应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体制和机制,成立镇(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作为本行政区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地方机构。其办事机构及其职责可参照本预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予以确定。一般以下级别突发公共事件原则上由事发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启动应急响应和结束响应,并及时上报区应急办。2.6专家组区应急委员会和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建专家组。主要作用是:(1)为我区中长期公共安全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灾害科学最新发展趋势的跟踪等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2)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救灾方案、处置办法、灾害损失和恢复重建方案等进行研究、评估,并提出相关建议;(3)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3.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管理、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指挥水平。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系统,建立和完善联动机制。加强我区应急指挥中心和区政府总值班室建设,建立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置的应急指挥平台。加强农村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3.1预测与预警在区应急委员会的指导下,区各类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各镇(街)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建立常规数据监测库和科学分析制度,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分析,发现并确认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前兆信息时,应先采取有效的预防和防范措施,并及时向区应急办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3.1.1预测预警系统区各类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各镇(街)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整合监测信息资源,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及相关网络,建立全天候、覆盖全区的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系统。3.1.2预警级别及发布与解除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级(特别严重):由省应急办发布红色预警信息;级(严重):由省应急办发布橙色预警信息;级(较重):由市应急办发布黄色预警信息;级(一般):由区应急办发布蓝色预警信息。区各类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各镇(街)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向区应急委员会报告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情况,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和紧急程度,建议区应急办发布和解除预警信息。预警信息要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级别、警示事项、相关措施和发布机关等。各单位要密切关注事件进展情况,并依据事态变化情况和专家组提出的预警建议,适时向区应急办建议调整预警级别。预警信息的发布和解除应当及时、准确、全面,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3.1.3 预警期措施进入预警期后,区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各镇(街)和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预警级别和实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及时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警告或者劝告,宣传应急和防止、减轻危害的常识以及自我保护措施、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等情况;(2)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容易受到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人员和重要财产,并进行妥善安置;(3)要求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进入待命状态;(4)调集所需应急物资和设备;(5)确保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广播电视等设施的安全或者正常运行;(6)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更加严格的防范控制措施,防止事态的发生、发展;(7)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坚守岗位,积极履行职责。3.2 应急处置3.2.1 信息报告信息报告应当做到客观、真实、及时。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区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各镇(街)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立即上报,特别重大、重大事件及其先期处置的相关情况,要在事件发生后半小时内报区应急办,并及时反馈后续处置情况;较大事件、一般事件及其先期处置的相关情况,要在事件发生后1小时内报区应急办,并及时反馈后续处置情况;未达一般事件标准但属水上交通安全、渡口运输、森林火灾、有人员死亡的安全生产事故、沙湾水道饮用水源污染、爆炸、食物中毒、广州大学城突发公共事件及其他敏感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先期处置的相关情况,要在事件发生后1小时内报区应急办,并及时反馈后续处置情况。其它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向区应急办报告。不得拒报、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同时通报有关镇(街)和部门。区应急办负责接收各单位上报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并进行汇总、分析、综合;按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采用电话、短信、视频、值班呈阅件或番禺应急信息快报等形式,报送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区应急委员会、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有关领导,并及时将区领导作出的批示或指示传达给有关镇(街)和部门,并跟踪反馈落实情况。区各有关单位的信息报送系统,要与区应急办实现对接。区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各镇(街)和相关部门,对于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的突发事件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较大以上的突发事件信息的报送,不受报送分级标准限制,可特事特办。突发公共事件涉及或影响到我区行政区域外其他地区的,应立即报告区应急办,由区政府报请市政府进行协调、通报有关情况,我区有关单位协助做好有关善后事宜。突发公共事件涉及港澳台侨、外籍人员,或者影响到境外,需要向有关国家、地区、国际机构通报的,由区侨务外事办、区台办、区侨联按相关的规定和专项应急预案进行处置,必要时由区政府报请市政府进行协调处理。需要国际社会援助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基层信息员网络,充分发挥基层信息员的作用,及时、准确上报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及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苗头性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政府报告突发公共事件隐患,有权向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报各镇(街)、部门瞒报突发公共事件,以及不履行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处理职责,或者不按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区各级行政机关接到报告、举报后,应当立即组织对报告、举报的情况进行调查处理。3.2.2 先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镇(街)和有关单位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按规定时间向区应急办报告。事发地镇(街)或者区有关部门在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如果需要跨区的外部援助时,由区各类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提出需要得到援助的事项内容、时机,由区政府报请市政府进行协调处理。3.2.3 应急响应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启动相应级别应急预案(分级响应具体内容见7.4)。全区各应急指挥机构、各镇(街)和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研判工作,并按照分级响应的具体内容作出相应响应。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或者需要区政府协调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根据区领导指示或者实际需要提出,或者应区政府有关部门的建议或事发地区镇(街)的请求,由区应急办提出处置建议,经区政府批准后启动相关预案,必要时提请区应急委员会审议决定。3.2.4 指挥与协调根据前述2.4条款成立现场指挥部的,由现场指挥部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指挥与协调,区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职责前移至现场指挥部;其它需要由区政府组织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由区相关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或指导有关镇(街)、有关部门开展处置工作;镇(街)自行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由镇(街)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协调处理,并按有关规定向区应急办报告有关处置情况。3.2.5紧急状态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采取一般处置措施无法控制和消除其严重社会危害,需要宣布全区进入紧急状态的,由区各类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提出,经区应急委员会同意后,依法由区政府提请上级政府决定。3.2.6应急结束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经现场检测评价确无危害和风险的,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状态解除程序按省、市应急预案规定办理。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经现场指挥机构或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必要时报请区政府批准,结束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现场指挥机构或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应及时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报区政府。经区政府组织现场检测评估确无危害和风险后,由区政府宣布应急结束,并撤销现场应急指挥机构。3.3 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由市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较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由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负责;其它突发公共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由属地镇(街)和区有关部门负责。事发地镇(街)和区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迅速开展医疗救治、疾病控制、污染物收集、现场清理与处理等工作,并按照规定及时调拨救助资金和物资,提供生活必需品等;应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尽快恢复被破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3.3.1.1损失统计区相关职能部门和镇(街)全面开展突发事件灾后损害调查评估工作,对事件情况、人员补助、征用物资补偿、重建能力和可利用资源等做出评估,制订补偿标准和事后恢复计划,并迅速实施。3.3.1.2社会救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救济救助制度,鼓励和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救济救助,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捐助社会救济资金。民政部门应组织力量,对灾民损失情况进行评估,逐户核实,登记造册,并组织实施救助工作,启动社会募捐机制。各级接受救灾捐赠的部门应立即开通24小时捐赠热线和提供捐赠渠道,鼓励动员社会各界提供援助。接受捐赠款物坚持“专款专用、尊重捐赠者意愿”的原则,按照规定程序安排使用。同时,民政部门要按照捐赠工作的制度化和经常化的要求,为灾后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充实的物资和资金保障。区红十字会、区慈善会等社会公益性组织应在各自工作条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互助互济和经常性救灾捐赠活动。区卫生、教育部门,各社会团体组织有关专业人士或志愿者对受到事件影响而产生心理障碍的人提供心理援助。3.3.1.3保险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保险机构应立即开展保险受理、赔付等工作。区政府鼓励各部门、各镇(街)、企事业单位、个人积极参与保险;提倡和鼓励保险公司参与减灾科研及宣传教育、减灾物资储备、减灾基础建设等工作。3.3.2 调查与评估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与评估工作按照省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执行。较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与评估工作由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区政府共同推进,处置结束一周内,向市应急委报告。区有关部门和各镇(街)于每年1月底前对上年度发生在本系统、本辖区内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全面评估,向区应急办汇报,区应急办综合、汇总后向区应急委员会汇报。3.3.3 恢复重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恢复重建工作在省政府的指导下,由市政府负责。较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恢复重建工作由区政府负责。其它突发公共事件的恢复重建工作由事发地镇(街)负责。需要区政府援助的,事发地镇(街)提出请求,区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和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提出解决建议或意见,按程序报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3.4 信息发布与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要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除特殊规定的除外),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发布工作。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按照省、市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由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一般及区政府负责处置的其它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由区委宣传部会同区应急办及牵头处置的区政府主管部门和信息报送组负责。承担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牵头部门应指派专人负责起草新闻发布稿和事件情况公告,并指定新闻发言人。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具体按照有关规定执行。4.应急保障4.1 指挥系统与通信保障区应急办与区信息办共同负责组织、协调、规划和实施,区各类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共同参与,按照“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统一平台、集中调度”、“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全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相关部门要局部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综合信息系统。建立应急指挥技术支撑体系,以满足各种复杂情况下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指挥要求。主要包含:有线通信系统、无线指挥调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快速评估系统、信息报送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等。区文广局负责建立健全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区信息办负责编制电子政务网络以及应急指挥专用网络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以支撑城市应急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区无线办要进一步完善区应急救援内部通信指挥网,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全区各单位对讲系统互联互通。全区各单位新购对讲设备,需报区无线办核准,纳入全区统一管理。4.2人力保障4.2.1专业应急队伍公安、消防、交通、医疗急救、市政等队伍是基本的抢险救援队伍。三防、森林消防、海上搜救、建筑工程、危险化学品、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事故处置等专业抢险救援队伍以及气象监测、水文监测、海洋监测、地震监测、环境监测、植物疫情和病虫害监测、动物疫情处理等专业队伍,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行动的骨干力量。各部门要制定、落实先期处置队伍和增援队伍的组织保障方案。番禺区武警中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应急处置工作。4.2.2社区和志愿者应急队伍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作用,组建具有一定救援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队伍,以在第一时间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损失。在志愿者队伍的组织、技术装备、培训、应急预案演练、救援行动人身保险等方面,各镇(街)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给予支持和帮助。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动员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加强与兄弟市区的交流与合作。4.3财力保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地区,根据事发地实际情况和镇(街)的请求区财政适当给予支持。区政府和各镇(街)要把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费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好年度预算。按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适当比例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防灾救灾开支及其它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优先保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支出。区财政部门负责应急专项准备资金和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管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重大资金动用需经区政府审批。抗灾救灾经费必须按规定专款专用,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区应急办和镇(街)应急管理机构要根据每年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演练、调研、指挥系统的建设等日常工作所需经费做好年度预算,并统一负责该项目工作经费的管理与使用。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原则,简化工作环节,凡区政府批准的拨款事宜,简化资金审批及划拨程序,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报区政府审批。对于紧急征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劳工的补偿费用要及时支付,优先办理,不得拖欠。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财物捐助,区政府对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予以表彰。4.4物资保障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不同危机事件和灾害种类,制定救灾应急物资生产、储存、调拨体系和方案,区应急办加强面上综合协调。区经贸局负责全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的综合管理工作,并建立与其它地区物资调剂供应的渠道,以备我区物资短缺时,可迅速调入。 各镇(街)负责本地区物资保障应急方案的实施、落实应急货源渠道和分销网络,保证应急救援设施、设备、救援药品以及重要生活必需品等物资储备。4.5人员防护和生活保障区有关部门要为涉险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各镇(街)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与人口密度、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程序,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安全、有序的转移或疏散。应急避难场所要选择在开敞区域,适合应急疏散人员,可与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或改造相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应设有应急指挥部、应急棚宿区、应急供水与供电系统、应急通讯、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区、治疗区和消毒区、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监控及应急广播系统等必须的预留位置和基本设施保障,并按规定设置标志牌。区民政局等有关部门要积极会同事发地镇(街),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区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或协调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4.6医疗卫生保障根据“分级救治”原则,按照现场抢救、院前急救、专科治疗几个阶段组织实施救护。区急救医疗指挥中心(120)和120网络医院负责应急处置工作中的院前急救工作;各级医院负责后续救治;区红十字会等群众性救援组织和队伍应积极配合专业医疗队伍,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工作。区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各类医疗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做好疾病控制和卫生防疫准备,并严密组织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区卫生部门应快速组织医疗救护队伍进入救灾现场,对伤员进行救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灾区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区卫生局、区环保局、区质监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区工商分局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及时检查、检测灾区的食品、空气、饮用水源的安全情况,并提供消毒、防护和卫生知识宣传咨询服务。区经贸局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向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地提供所需药品、试剂、医疗器械等物资。区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提供的药品、试剂、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督。在加强区急救医疗指挥中心(120)的基础上,各镇政府应当加强所辖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及急救服务网络建设,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技术人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治能力,共同构成院前急救体系。区卫生部门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准确掌握我区急救资源状况(院前急救、综合医院急诊科、急救队伍等),建立完善数据库,根据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分布、救治和处置能力,制定调用方案,检查各单位的应急准备保障措施。4.7交通运输保障由区交通局牵头,区公安分局、区市政园林局、区规划分局、市公路局南城分局、番禺海事处、番禺港务管理处配合,建立健全公共交通线路规划和突发公共事件期间交通管制和线路通行、车辆调度等保障措施;建立交通运输动态数据库,掌握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数量、功能、分类和使用状态,加强与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确保在突发公共事件时能赶得到,用得上;根据需要和可能立即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人员、应急交通工具、应急物资的优先通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必要时,可紧急动员和依法建立紧急情况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手续,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到达。4.8治安维护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区公安部门应迅速组织人员在事故现场设立警戒区,做好治安警戒和管理,承担对重要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的防范防护,维持现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事发地镇(街)和社区组织要积极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自救互救,群防群治,全力维护事发地区的社会稳定。 区公安部门还应建立健全反应灵敏、处置有力的应急处置体系,制定应急状态下维持治安秩序的各项准备方案,包括警力调度、集结、布控方案、执勤方式和行动措施等。4.9工程抢险装备保障区建设、市政、供电部门负责建立工程抢险装备信息数据库并及时维护更新,明确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建立相应的维护、保养和调用等制度,保障应急指挥调度的准确和高效。4.10法制保障区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应急预案,并及时更新、调整。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期间,区政府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已有的应急预案发布紧急决定和命令。5.监督管理 5.1宣传教育区应急办组织协调,区安全生产委员会等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各镇(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从化小额招标管理办法
- 规范网上采购管理办法
- 业务拓展人员管理办法
- 2025年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招聘考试热点解析与备考建议
- 2025年红十字初级急救员证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工业制造企业销售经理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营销费用结算管理办法
- 2025年药品专业知识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
- 护士条例及法律法规考试试题(含答案)
- vin码打印管理办法
- 中考英语688高频词大纲词频表
- DL-T-301-2011发电厂水汽中痕量阳离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 糖尿病肾脏疾病早期预测与诊断专家共识
- 医院课件:《急救应急培训-心肺复苏(CPR)》
- 2024年湖南长沙湘江新区所属事业单位招聘12人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电力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 第3部分:水力发电企业》
- 建筑工人的安全文明着装与防护用品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6-29-01-07 乡村建设工匠 2024年版
- 《教育诊断与幼儿心理健康指导》课程标准
- 问题分析与解决五步法
- 全国职业大赛(中职)ZZ006水利工程制图与应用赛项赛题第7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