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工厂改造ppt课件.ppt_第1页
废旧工厂改造ppt课件.ppt_第2页
废旧工厂改造ppt课件.ppt_第3页
废旧工厂改造ppt课件.ppt_第4页
废旧工厂改造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废旧厂房改造 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学教研室 建筑是城市的史书 建筑是城市的史书 记载了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承载了人们对过去的追忆 是社会 经济 文化发展的产物 而旧工业建筑则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 是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生动展示 用建筑的语言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 曾经代表城市工业文明 象征城市经济发展的工厂及工厂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张家口老工厂 这些工厂的消逝 直接体现了一段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凋敝 消失的1933 上海 斑驳的墙面满载时光的回忆 硕大的结构充满了力量且极富美学价值 精美的细部质感醇厚 这些早期遗留下来的工业化厂房建筑是上一辈经济发展工作者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曾经见证里一个时代 代表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历史遗存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这些早期失去原有功能旧厂房建筑的改造和利用已经趋于成熟 在这些厂房改造的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和重要的改造经验 废旧厂房改造 这些旧工厂的价值及其所蕴含的历史痕迹并未随着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而消失 相反 随着全新的创意产业 新兴产业等新鲜血液的注入 旧厂房的生命也通过承载功能的变化重新焕发出生机 再一次推动着城市的变迁 国外改造案例 1 美国纽约SOHO区 旧工厂变身时尚街区作为世界闻名的艺术区 SOHO原是纽约19世纪最集中的工厂与工业仓库区 20世纪中叶 美国率先进入后工业时代 旧厂倒闭 商业萧条 仓库空间闲置废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国艺术新锐群起 各地艺术家以低廉租金入住该区 世界现代艺术史的大师级人物沃霍 李奇斯坦 劳森柏格 约翰斯等都是那里的第一代居民 类别 改造街区位置 美国纽约特色 通过功能布局的整合 打成综合性的时尚街区SOHO是英语单词SouthOfHouston的缩写 指的是处于纽约下城Houston街 1850年的SOHO地区建起了大批铁铸的厂房 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厂和艺术展览区 60年代 一些主要由画家和雕塑家组成的艺术家陆续搬进SOHO区 把这些空置的工厂变成工作室 到70年代 政府将这个地区划分成居住区并加以保护 一些商家和有经济实力的画廊也相继进入 使SOHO发展成集居住 商业和艺术为一身的一个完善的社区 被誉为 艺术家的天堂 今天的SOHO它是商业和艺术充分融合的区域 是富有个性的 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商业区 是时尚的代名词 国外改造案例 2 1967年美国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1864年 这里叫做毛线磨坊 WoolenMill 1893年 意大利移民吉拉德里以细火慢熬生产的意大利巧克力 推出后大受欢迎 便买下这栋大楼作为工厂 1964年 已经废弃的巧克力厂 毛纺厂等旧建筑被改建为商店及餐饮设施 成为全美第一座工厂转型的露天购物中心 并改名为 吉拉德里广场 类别 工厂改造位置 美国加州旧金山渔人码头特色 全美第一座工厂改造的露天购物中心 国外改造案例 3 仓敷阿依比广场 仓敷常春藤广场 将一栋19世纪的纺织厂厂房改建成观光旅馆 通过巧妙的保留红砖外墙的观光及街区原貌 是现代人依然能体验旧时的风光 这个改造获得日本建筑界的最高奖 建筑师学会奖 类别 工厂改造旅馆位置 日本仓敷冈山县特色 保留红砖外墙的观光及街区原貌 观光旅馆 国外改造案例 4 法国巴黎奥赛艺术博物馆法国塞纳河左岸的一座废弃的火车站 在政府的主导下改建成拥有4000多建绘画 雕塑及家具成列 面积超过4 5万方的巴黎三大艺术宝库之一 法国塞纳河左岸的一奥赛火车站 由于站台过短无法满足新型火车的需求 在1939年后逐渐被铁路联营公司废弃 1977年 吉斯卡尔 德斯坦总统决定实施蓬皮杜总统曾提出的方案 将旧火车站改造为博物馆 改造工程从1983年开始 一千名工人用了3年的时间完成 废弃火车站成了拥有4000多建绘画 雕塑及家具成列 面积超过4 5万方的巴黎三大艺术宝库之一 类别 车站改造位置 法国巴黎特色 由火车站改造 巴黎三大艺术宝库之一 国内的情况 相对于世界的进程步伐 中国的旧工厂改造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尽管起步较欧美要晚得多 然而发展的速度则要快得多 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已经进入到第4阶段 自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四个领跑城市率先开始了城市的转型 同时也启动和改造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旧工厂改造项目 如北京798 上海的M50 8号桥 深圳华侨城OCT等 近5年来 更多的城市出现退二进三以及对城中村的改造 使旧工厂改造迅速从一线城市先二三线城市扩展 价值体现 纵观旧工厂改造的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 产业升级调整 加上政府的指引及相关政策的推出是这股热潮的核心动因 然而 各地老厂房建筑改造实践中难言成功的现状中 旧工厂建筑改造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价值何在呢 1 从经济成本角度考量 城市版图在不断地扩大 那些曾经的旧工厂建筑所占土地现今则是城市中心区域寸土寸金的资源 以上海为例 最初2005年的18个创意产业园中有16个是旧工厂改造项目 分布于静安区 卢湾区 黄埔区 长宁区等城市中心区域 因此 区位优势是其经济价值的首要体现 2 从成本角度而言 对旧厂房的改造其成本相对低于重新建造的成本投入 如大跨型厂房的改建成本一般会控制在总造价的10 20 3 旧厂房大空间 高楼层的物业条件 以及大面积多建筑物构成的规模效应 能为项目功能重新定位提供多元组合空间 甚至衍生出全新的产品 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从而进一步挖掘其商业价值 甚至开创新的生活理念 SOHO LOFT等产品的诞生就是最好的证明 废旧工厂改造的起源 后工业时代的必然18世纪到19世纪第一次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把人类逐渐从农业社会过渡到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 一时间大量的生产性工业厂房迅速出现并就此蔓延开来 形成了一个个集聚的工业中心区域 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英国的曼彻斯特 伯明翰工业区等 二战以后 世界性的产业结构和物流方式的变化调整 欧美等国的城市相继进入 后工业时代 其突出的标志是 城市失去了大规模扩张的发展动力 转向旧城更新改造和再生 转变 再生 扩建 再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题 而旧的工业厂区 厂房则失去高速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工厂改造也逐渐变成势在必行之路 成为 旧传新 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契机 通过改造这一手段 可以让工厂等旧有实物进入一个环境内涵深化和品质提升的历史新阶段 改造意义 旧厂房改造的意义不仅仅只是提升原有生产厂房建筑的用途 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造提升 循环利用的方式实现工业用地的再开发 提高使用效率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 通过旧厂房 优二兴三 的改造 商贸服务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 也大大改善了旧厂房建筑附近的发展环境 而在环境方面 现有的旧工厂大多产能落后 设备陈旧 缺乏充分的环保手段 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城市的破坏也是促使其变迁或消亡的原因之一 同时 推倒重建会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和大量材料资源的消耗 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而保护和循环利用旧工厂也是对城市环境资源的保护行为 旧厂房改造中的概念转换 1 功能职能的再定义生产职能 原有 与形式 美感 创意 潮流等要素无关脱离原有的传统工业社会基础 固有概念完全瓦解 原本微乎其微的要素变得突然重要起来 厂房在新时代中被重新定义 除了原有的表皮元素之外 其内部功能及空间被彻底改造 固有元素如砌体外墙 管道 烟囱 机床设备被表达出区别于自身的另类含义 方法 原有的结构 构筑物等尽可能的保留 并加以微妙的改造途径 艺术创意型 文化展示型 商业娱乐型等 旧厂房改造中的概念转换 2 心理情感的再定义消极情感体验 积极高端体验嘈杂 肮脏 沉闷 乏味 破废空间改造 功能植入 新兴元素轻松 明净 灵动 创意 时尚 旧厂房改造中的概念转换 3 使用阶层的再定义占用者和使用者是一个消隐在对象主体背后的话题 却扮演了几位重要的角色 角色的转换才导致了前两个因素上的概念位移 工人 农民阶层转换新兴市民阶层 财富和知识 小资 暴发户 白领 学生 自由职业者 SOHO人 改造原则 尽量尊重原建筑的结构及设备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的空间特点合理的建筑改造和室内外环境设计合理的功能布局和重点部位的强调 案例分析 案例赏析 空间引导功能 内蒙古工业大学旧厂房改造1 从校园文化活动中心到建筑馆设计伊始 北京的798 上海的8号桥 纽约的SOHO区 伦敦的Tate博物馆等国内外优秀的改造案例成为了设计初期效仿的直接榜样 车间最初的定位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心 这样一种考虑是基于工科学校缺少这类人文空间 但很快发现 文化活动中心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契合厂房空间的通透与开放 其音 体 美等不同的构成内容需要互不影响的场所 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不会受到彼此的干扰 而过度的分隔又违背了充分利用原空间的 绿色 初衷 因此设计工作又回到起点 为厂房寻求更为适宜的归宿 空间引导功能 内蒙古工业大学旧厂房改造正值学校建筑学专业迎接全国教育评估 亟待改善专业教学条件 因此 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天然的建筑馆 铸工车间通透开敞的大空间 自然裸露的结构构件 不加掩饰的构造细部都能够与建筑学重交流 重体验 重实践的教学特点相适应 随即分析体验现有的各个空间 将建筑馆的教学 展览 评图 图书 实验等功能一一 对号入座 空间引导功能 内蒙古工业大学旧厂房改造2 从空间的开放到功能的开放十几米高的开敞车间引导着设计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布置建筑馆的功能 首先 加层以获得更多的使用面积 加层方案在利于结构加固的前提下完成 始终牢记一条原则 在更有利于视野通透的位置加层 积极营造水平无阻 上下通透的开放视野 这种视野的通透也必然造就了光和空气的流通 而它们三位一体的流通则又进一步加强了交流空间的质量 同时也实现了 绿色 的初衷 在竖直方向 为消除楼层带来的隔阂感 把展览空间与楼梯相结合 单元式的展览平台顺楼梯渐次抬升 有机联系了各层的高度 淡化了楼层感 在上述策略的基础上 依照空间特点安排功能 进行 对号入座 顶部靠近天窗的部分是一个天然的美术教室 安静的下层角部阳光充足设为图书阅览室 南部独立的车间尺度得当 是一个视线和音质俱佳的报告厅 西侧是铸工车间生产线的起始端 异常高大的厂房悬挂着若干巨型四棱锥的沙漏 地面上固定着叫不出名字的大型设备 这里是一个很好的模型室 车间的转折处光线较暗 但 冲天炉 为其提供了很好的通风条件 设为计算机教室 东侧夹层空间 层高较小独立成区 适合管理办公用房 当空间必须分隔时 除极端要求封闭的用砖墙外 其余均采用玻璃围隔 并以其所需封闭的程度 依次为透明玻璃 单层U玻 双层U玻 贴膜U玻 3从 酷 的空间到 酷 的功能厂房的结构构架和机器设备传达出特别的空间气氛 无论是认同其十足的 酷 意 还是出于唤醒历史记忆 设计中不忍将其破坏 甚至为它们更加合理的存在 在任务书中增设了新功能 东侧的小车间 两个 冲天炉 立于中部 室内管道纵横 梁柱斑驳 颇似某 藏酷 空间 于是设计将其改造为以水吧和陶吧为主的艺术沙龙 其外的侧院原是带有天车的露天输料场 两排高大的立柱极具工业气氛 并有很好的场所感 经过改造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园地和休闲场所 车间的煅烧锅炉 将其表面的保护砖墙和内部的耐火砖剥离 金属构件暴露于外 在 锅炉 内砌上几层台阶 院落中成就了一处独特的交流空间 此外 车间中的一些特殊空间还引发我们去尝试创造具有生态意义的新功能 如院中高耸的烟囱 用管道连于室内 形成了无能耗的通风系统 工程启动后 获知一条贯穿室内各处的地下生产线通道 设计中 利用它进一步完善了通风系统 做法是 打开室内接口 联通室外 夏日里经由地下的凉爽新风 在开启屋顶天窗后所形成的气压引导下流向开放的室内各处 形成天然的空调系统达到了有效降温的目的 中庭 展览 评图空间及顶层开放的美术教室 案例赏析 从南市发电厂到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2010年上海博会选址于上海黄浦江两岸重工业区域 这里曾经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 有着南市发电厂 江南造船厂等一批代表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变迁的企业 随着这些工厂被搬迁 遗存的二三十栋不同时期的工业建筑中的大部分将被改造成展示场馆 其中南市发电厂将被改建成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展馆之一 城市未来馆 用于展示非物质 无形的城市最佳实践 同时引入多项生态技术 对城市未来进行一个新的诠释 工业遗产原状 改造设计的主体为1985年建成的南市发电厂主厂房 烟囱和东侧与之相连的输煤栈桥 改造前主厂房建筑面积约为23470平方米 钢筋混凝土烟囱现状高度165m 在整个区域具有较强的标志性和特征性 对场地也有很强的控制力 原南市发电厂主厂房由三部分组成 从南往北逐渐升高 分别为汽机车间 煤粉车间和锅炉车间 其中汽机车间和锅炉车间均为开敞完整的空间 整体结构为混凝土排架结构 南北 汽机车间 煤粉车间 锅炉车间 改造要求 南市发电厂从内部空间到外部形态都相对完整并具有强烈的工业文明特征 因此 过度改造势必会造成其工业建筑特色的丧失 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尽可能尊重原有建筑形态和体量特征的前提下 进行局部的改造和适当的内部加建 是厂房内部原有的空间要素成为改造后展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留历史记忆 延续场所精神的同时满足全新的功能要求 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持建筑内外原有型制 保留结构 构造特征和部分机器设备 展现工业文明痕迹与历程 改造内容 1 空间体系改造 普通展区 普通展区 大型主题展区 汽机车间位于厂房南侧 高25m 空间开敞完整 改造成大型主题展厅 煤粉车间与控制中心位于厂房中部 分为6层层面 空间尺度小且分隔多 改造成以小空间为主的服务管理区 锅炉车间位于厂房北侧 高50m 分为两个层面 空间尺度大 结构完整 改造普通展区 服务管理区 汽机车间 服务管理区 大型主题展区 煤粉车间 锅炉车间 2 结构体系改造 柱体结构分别由跨度25m和27m 高度为24m和50m的两组大跨度桁架及中间连接部分组成 此外还有多处连通设备与附属设施的钢结构楼板与支架 厂房原结构为带支撑的混凝土排架结构 改造后变为带阻尼支撑的框架结构 由于主厂房结构抗震性能存在一定的缺陷 改造中对多处进行了加固处理 3 立面体系改造 建筑外立面主要由波纹钢板构成 逐级上升的屋顶 巨大的分离器 简洁单纯的表皮 这些元素使这栋建筑带有强烈的工业时代特征 建筑设计将本着对工业遗迹尊重的原则 保持主厂房原有型制 结合功能和景观要求 针对重点部位进行局部改造和加建 形成简洁的形态逻辑 从而使人们对于这座工业文明遗迹的记忆得到延续 南立面东立面 1 南立面改造 主厂房南立面改造通过一组C字形的转折形体与屋顶太阳能板结合 同时在9m标高带形长窗部位形成遮挡 维持厂房原有型制的同时 满足了未来馆展示功能的要求 C字形的转折形体在南立面翻转而下形成入口回廊 回廊在满足等候功能的同时 管道形态的立面肌理也回应了昔日厂区内纵横交错的工业管网 2 东立面和顶部改造 为了充分发挥主厂房的高度优势和景观效应 改造方案拆除了主厂房顶部带形长窗以上的部分立面 代之以简洁纯净的玻璃体 同时C字形包裹的东立面局部打开 代之以完全通透的玻璃幕墙 最大限度地打通了面向黄浦江的景观通道 工业建筑的简洁粗犷与玻璃幕墙体系的光滑精致交相辉映 形成了凝重沧桑与绚彩变幻的时代特征之对比与融合 设计师原先打算将165m高的烟囱改建成201m的动态观光塔 成为园区制高点 乘电梯到达塔顶后园区景色将一览无余 但后因安全问题被取消 新方案将烟囱改造成气象信号塔 塔身的LED灯表示温度计的汞柱 以告知园区温度 烟囱的新生 烟囱下的加建 建筑周边环境有限 能够用来加建车库的位置只剩下厂房北部烟囱周围 选择在烟囱下加建车库是一项具有挑战的尝试 设计在局促的场地中展开 建筑100 20 9米的体量沿道路伸展 呈 U 字形将底部直径16 8米的烟囱环抱 与博物馆北部中庭对应 通过白色廊桥与博物馆主厂房联动 烟囱旁的三角形无柱楼梯悬挂于清水砼上 游走其中 烟囱触手可及 一条廊桥直插烟囱内部 4个天井为二层提供自然采光的同时 也使来访者可随时仰头感知到烟囱的存在 廊桥 新技术的引入 南市发电厂主厂房改造通过建筑与能源生态技术的有机结合 对 城市梦想 的展示主题进行深刻的阐释 改造设计引入黄浦江水源 太能发电 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 并根据其形态特征 通过特有的形式语言实现与建筑的一体化 赋予改造对象极具未来感与时代特征的建筑形态 改造后的主厂房将成为个展现新能源 新技术 新材料 新理念的展品 并力争成为国内第一家由工业厂房改造成的绿色建筑 新技术在 城市未来馆 中的使用 1 太阳能发电 2 风力发电技术 3 自然通风技术 4 主动式人工导光技术 5 水回收利用技术 6 江水源热泵技术 7 智能化集成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