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动态综合评价.doc_第1页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动态综合评价.doc_第2页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动态综合评价.doc_第3页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动态综合评价.doc_第4页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动态综合评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 .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动态综合评价本文为广东省软科学基金项目(2006B70104020)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赵佩华(1964-),男,福建建瓯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科技管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 刘照德(1970-),男,湖南武冈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研究; 梅琴(1985-),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组合理论研究。 赵佩华1刘照德1,2 梅琴1(1.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广东 510640;2.广东商学院 经济学院,广东510320)摘要: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利用我国广东等11个有代表性的省市2006年相关数据建立了符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征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数模型,同时利用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数模型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动态评价中图分类号:F276.44一、引言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先导产业,也是一个国家未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新增长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因石油、矿石、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而导致生产成本高涨的最佳战略选择。为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应对加入WTO国际高新技术的竞争,发展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尤其对于广东这种产业外向性较高的地区,针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度过这次危机的最佳选择,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正在不断的深入。国外对于产业竞争力研究侧重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有影响力的竞争力评价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并不多。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穆荣平(2000)提出了从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竞争环境及竞争态势四个方面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1;谢章澍(2001)等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内外生变量的概念,认为评价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从内生、外生竞争力变量两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量化指标体系2;唐中赋等(2004)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度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引入了以发展速度为特征的动态指标, 构造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3。目前,具体针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朱卫平(2004)通过划分指标层、子系统层、分系统层和目标层4个层次对广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4;伍晶,张伟(2006)重点论述了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方面的不足,并就如何提升广东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竞争力进行了深入分析5;谭政勋,彭大衡(2007)采用总量规模指标和相对比例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珠海市高新技术产业显性竞争力进行了总体评价6;袁建文(2007)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信息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7。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指标评价体系的多,研究评价方法的少;一般性理论论述的研究多,综合评价方法及定量分析的研究少;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具有生命周期短、行业变化快的特点,缺乏多时期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动态综合评价。本文针对目前研究所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建立了符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征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数模型,并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二、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体现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因素错综复杂,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成果,认为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两类:一,反映产业本身素质的内部因素:产业投入、产业产出、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创新水平;二,对产业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政策环境,技术支持环境,发展环境。(1)产业投入:产业投入是决定竞争力的物质基础,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资金、知识高度密集的产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在资金和人力资本上大量投入,尤其是R&D方面的投入,高智能知识的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研发是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R&D资金和人才的大量投入。本指标下设了4个二级指标,X11、X13反映R&D资金和人才投入的绝对规模;X12、X14反映R&D资金和人才投入的相对规模。(2)产业产出: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产业的产出上,表示产业的产出是否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反映产业产出的指标众多,这里选取了几个主要反映产业产出能力和规模的关键指标。遵循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的原则,本指标下设5个二级指标,X21反映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也是反映高新技术当前竞争力最主要的指标;X22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增加值,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的财富增量;X23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大小;X24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能力;X25反映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也是反映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只有产业创造利润的能力强我们才能称该产业有竞争力。(3)产业发展潜力:反映高新技术产业持续竞争能力,是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发展后劲和后发优势的指标。X31反映研究与开发投入经费的持续投入能力;X32则反映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扩大能力;X33反映高新技术产业财富创造持续能力或者说财富创造潜力。(4)产业创新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以科学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更是一个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投入产出的中间枢纽,企业技术创造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企业内外部资金、设备投入、人才的培训和引进科技与市场信息的利用作为基础和动力。X41反映科技成果的创造能力;X42、X43反映科技活动的资金和人才投入水平,是产业创新的保证;X44、X45反映新产品的效益水平,也是间接反映产业产品创新能力。(5)政策环境。国家政策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能起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但又是高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的产业,国家只有在科研资金的投入,税收等政策上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优惠的条件,才能吸引社会上资源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发挥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作用。本指标下设3个二级指标,这里主要以经费支持力度来反映政策环境,虽然反映政策环境有很多方面,这些指标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从政府和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产业经费的支持力度就可以反映政策环境,所以这里只以经费投入来反映政策环境。X51、X52分别体现政府和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X53体现产业政策环境。(6)技术支持环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单靠企业内部科研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储备大量人才,组建大批以科技研发为专业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知识信息,高素质专业人才,高价值科研成果,从技术上全方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按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系紧密程度,X61、X62、X63分别由强到弱反映社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7)发展环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跟区域的整体环境密不可分,良好的区域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阻碍其发展。本指标选取了3个有代表意义的二级指标反映区域发展环境。X71反映一个区域的购买力水平,即消费水平;X72、X73分别反映交通状况和信息化水平,这些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要的支持条件。三、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指数的构建(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本文根据产业内、外生竞争环境的分析,构建评价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为了更为客观地反映产业竞争,遵循整体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比性的原则,我们建立了如下表1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内部因素产业投入X1产业R&D费用总额(亿元)X11,产业R&D经费强度()X12,产业R&D总人数(人)X13,产业R&D人员强度()X14;产业产出X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X21,产业增加值(亿元)X22,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23,产业贸易竞争指数()X24,产业利润(亿元)X25产业发展潜力X3产业R&D经费年增长率()X31,新增固定资产额(亿元)X32,高新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X33产业创新水平X4企业拥有专利数(件)X41,产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亿元)X42,产业科技机构科技活动人员数(人)X43,新产品销售率()X44,新产品出口销售率()X45外部因素政策环境X5科技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比例()X51,科技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比例()X52,产业R&D经费占GDP的比例()X53技术支持环境X6技术市场成交额(万元)X61,区域专利申请数X62,每十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人)X613, 发展环境X7人均GDP(元/人)X71,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人)X72,人均邮电业务量X73 注:产业R&D经费强度()=产业R&D费用总额/产品销售额*100%;产业R&D人员强度=产业R&D总人数/从业人员*100%;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销售额/产品销售收入*100%;新产品出口销售率=新产品出口额/新产品销售收入*100%;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总额*100(二)评估指数的构建我们利用2006年广东、湖北、北京、天津、福建、上海、浙江、江苏、辽宁、山东、河北11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各指标数据,采用专家评判方法与主成份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评估指数模型, 首先专家咨询后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将各权重分别乘以相应指标的原始数据,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数据无量纲化;再利用SPSS14.0对各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到各一级指标指数;接着利用前面综合出来的全部主成份,再次做主成份分析,最后得到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具体如下:1、产业投入。对产业投入的4个指标做主成份分析,得到代表了原信息量的94.328的两个主成份。F11=0.984X11+0.03 X12+0.987 X13-0.238 X14 F12=-0.126 X11+0.954 X12-0.068 X13+0.918 X14其中F11反映了产业R&D投入的绝对水平,F12反映产业R&D投入的相对水平,以贡献率为权重,构建产业投入水平评估指数为:Y1=0.57086 F11+0.37241 F122、产业产出。对产业产出的5个指标做主成份分析,得到代表原信息量的91.417的两个主成份: F210.962 X21+0.96 X22+0.681 X23+0.22 X24+0.933 X25 F220.198 X21+0.201 X22+0.481 X23+0.953 X24+0.346 X25 其中F21表示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的效益水平,F22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水平,以贡献率为系数,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产出水平指数:Y20.76978 F21+0.14438 F223. 产业潜力水平。对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水平的3个指标做主成份分析,得到反映原信息量87.372的两个主成份: F310.046 X31+0.745 X32+0.850 X33F320.965 X31+0.300 X32-0.137 X33其中F31表示基础设施投入和产出效率增长水平,F32表示研究与开发投入的增长水平。以贡献率为系数,构建高新技术产业潜力水平指数:Y30.50114 F31+0.35258 F324. 产业创新水平。对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5个指标做主成份分析,得到反映原信息量94.846的两个主成份:F410.947 X41+0.958 X42+0.967 X43-0.113 X440.008 X45F420.154 X41-0.11 X42-0.212 X43+0.972 X44+0.977 X45其中F41表示产业科技活动投入力度,F42表示新产品效益水平,以贡献率为系数,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水平指数:Y40.56896 F41+0.37968 F42. 政策环境。对反映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的3个指标做主成份分析,得到反映原信息量85.058的两个主成份:F510.889 X51+0.04 X52-0.836 X53 F52-0.152 X51+0.978 X52-0.284 X53其中F51表示政府对高新产业支持力度,F52表示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力度,以贡献率为系数,构建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指数:Y50.51109 F51+0.33949 F526. 技术支持环境。对反映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支持环境的3个指标做主成份分析,得到反映原信息量96.64的两个主成份:F610.967 X61-0.003 X62+0.966 X63F620.125 X61 +0.998X62-0.133 X63 其中F61表示现实技术支持力度,F62表示潜在的技术支持水平,以贡献率为系数,构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环境指数:Y60.62308 F61+0.34332 F627. 发展环境。对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3个指标做主成份分析,得到反映原信息量98.514的两个主成份:F710.894 X71+0.938 X72+0.363 X73F720.420 X71+0.318 X72+0.932 X73其中F71表示收入水平及交通状况,F72表示信息化水平,以贡献率为系数,构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环境指数:Y70.84741 F71+0.13774 F28. 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上述由二级指标构造的7个指数,再运用主成份分析法,构造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竞争力指数,得到反映原信息量87.395的3个主成份:M10.184 Y1+0.849 Y2+0.79 Y3+0.817 Y4-0.501 Y5+0.121 Y6+0.162 Y7M2-0.014 Y1+0.168 Y2+0.301 Y3+0.145 Y4-0.782 Y5+0.821 Y6+0.892 Y7M30.903 Y1+0.436 Y2-0.216 Y3+0.328 Y4-0.125 Y5+0.538 Y6-0.295 Y7其中M1主要综合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出水平,潜力水平和创新水平等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现实竞争力的因素;M2主要综合了技术环境和发展环境等反映高新技术产业潜在竞争力的因素,即该指标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M3则主要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状况,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贡献率为系数,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数:Y0.5268 M1+0.20923 M2+0.13792 M3四、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动态综合评价 为了分析广东省在中国加入WTO前后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主要因素是否发生变化,我们利用上面根据广东等11个省市建立的各个指数模型对广东省进行动态综合评价。为此,我们选择了广东省20002006年的有关数据,经无量纲化处理后,代入各指数模型进行分析。从各年的分析结果来看,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产业投入逐渐加快表1 广东省各年产业投入主成份得分及排序F11F12Y1Y1排序2000-1.61430.8004-0.623562002-0.69091.67900.230932003-0.16290.82970.216420040.3736-0.6559-0.031520051.73440.40431.1407220062.83820.55531.8271从表1可以看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发生显著变化。20022004年是逐年在降低,但2005年后,可能在“十一五”规划后,引起了管理层的注意,开始加大了投入,这说明近几年我们的科技活动投入力度虽有起伏,但增速势头开始增大,从2005年起的Y1得分明显大于其它年份可以得到验证。2、产业产出增速加快表2 广东省各年产业产出主成份得分及排序F21F22Y2Y2排序2000-3.0855-1.4266-2.581162002-1.952-1.3271-1.6942520030.4577-0.18110.3262420041.5849-0.05831.2116320053.20061.73172.7138220065.05833.32964.37451 从表2可以看出广东省的产业产出,不论是从经济效益水平还是对广东的经济贡献水平来看,都是逐年递增的,并且递增速度越来越快,尤其在2006年产业经济的效益水平F21和对经济的贡献水平F22,其得分较2005年明显增大。虽然在产业投入出现波动的情况下(见表1),广东省的产业产出却是逐年增加,这说明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具备了比较好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竞争力。3、产业潜力水平趋于提高表3 广东省各年产业潜力水平主成份得分及排序F31F32Y3Y3排序2000-0.228-0.4783-0.2829520020.0308-0.6999-0.2313420031.6424-0.80690.538612004-0.6952-0.2401-0.4331620050.29940.0770.1772320060.55230.33970.39662从表3可以看出,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水平在2003年最高,但2004年突然降到第6,其原因可以从表1得到解释,因为2004年的R&D投入很低,仅略好于排名第6的2000年。但由于2005年后广东省加大了R&D的投入,使得2005年后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潜力水平趋于提高。4、产业创新水平质量有待提高表4 产业创新水平主成份得分及排序F41F42Y4Y4排序2000-2.36980.2916-1.237662002-1.0040-0.3561-0.706552003-0.1914-0.4433-0.2772420040.6496-0.27930.2636320052.9054-0.18281.5837220063.81690.27192.27491从表4可以看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水平稳步提高,其中F41得分一直是逐年增大,尤其2005年后各年的主成份得分明显高于之前的各年,但2000-2003年期间新产品效益水平F42在下降,2004年后趋于逐年增加。这说明的广东省的产业创新水平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改善产品结构,努力提高新产品效益水平。5、政策环境下降表5 产业政策环境主成份得分及排序F51F52Y5Y5排序20001.1614-0.15950.539412002-0.77450.4771-0.233932003-1.35451.2690-0.2615420040.58610.43620.4476220050.5301-1.6356-0.284352006-1.4322-1.5376-1.2546从表5可以看出,产业政策环境是总体在下降。2000年到2003年政策环境在下降,2004年后虽有好转,但2005年的政策环境却是下降的。这是因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中政府和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在所筹资金中的比例在下降。政府资金占比由2000年的2.21%降为1.7,而金融机构贷款占比由8.5%降为3.4%(数据来源于文献9,经整理而得)。虽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离不开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尤其政府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加大重点项目的投入。6、技术支持环境逐年改善表6 产业技术支持环境主成份得分及排序 F61F62Y6Y6排序2000-1.4738-0.6924-1.15662002-0.4321-0.4290-0.4165520030.2501-0.32170.0454320040.0630-0.2532-0.0477420052.08120.70941.5403220062.42881.89342.16341从表6、可以看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持环境都是逐年改善,其中现实技术支持力度F61在2004年出现下降,其余时间都是在提高,但总的趋势是在改善。这与广东省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而大力引进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是离不开。 7、综合竞争力在增强表8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主成份得分及排序M1M2M3YY排序2000-4.0584-2.6527-2.5267-3.041462002-2.1590-1.0040-0.7794-1.4549520030.58040.01980.31800.3537420040.87510.87300.21820.6737320054.60344.00932.96363.6727220067.37665.37215.05655.70741从表8可以看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逐年在增强。尤其2005年后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这可以从Y的得分自2005年后明显大于2004年之前得到验证。七、对策建议通过上面的动态分析,可知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逐年增强,但产业潜力水平下降、政策环境下降的状况,以至于产生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创新能力低下等影响到高新产业发展前景的问题。为保持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地位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经费投入力度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广东省R&D经费投入强度偏低,从而导致产业创新质量不高,新产品率低,新产品销售率低;政策环境在下降。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个人、外资的多元投融资体系。政府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和完善风险投资金融体系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形成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贷款为支撑、社会资金支持及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为扶持的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体系。(2)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平台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投入要素之一,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广东省必须构建全新的人才制度体系,营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制定有效率的人才吸引和培养体系,要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使科研技术成果真正成为市场配置的重要要素,并在分配中实现要素的价值体现,即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合理的激励企业创新者利益机制,使专业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所长和得到充分激励的体制。(3)建立有效率的科技创新体系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技术市场成交额低,新产品率低,高新技术产品附加价值低等方面。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低下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广东省要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将科技资源、经济资源合理配置,使广东省高新技术开发直接面对市场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所的科技优势,建立开放式的研究体系。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交易机制,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参考文献1穆荣平.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初步研究J.科研管理,2000,(01).2谢章澍、朱斌.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研管理,2001,(03).3唐中赋,任学锋,顾培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4朱卫平.广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对策研究J.产经论坛,2004,(9):29-33.5伍晶,张伟.广东高新技术产品核心技术竞争力研究J.珠江经济,2006,(3):26-32.6谭政勋,彭大衡.珠海市高新技术产业显性竞争力的总体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7(4):137-139.7袁建文.广东省信息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