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汤沈之争”若干材料考辨程芸内容提要:“汤沈之争”曾是晚明戏曲研究一个焦点问题,迄今歧见纷纭。本文对若干材料作了详细考辨,指出其间所存在的诸多“矛盾”与“疑问”,以期能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关键词:汤显祖沈璟 牡丹亭改本晚明曲学名家王骥德和吕天成分别提供了两段有关汤显祖、沈璟关系的文字,其行文从逻辑、语意到用词都相当接近以至显示出雷同,“汤沈之争”一说之所以广为流布并形成晚明清初戏曲研究中的一种“叙事范型”,既与学人对这些材料可信度的普遍认同有关,也受制于20世纪下半叶国内政治/文化的一般情势。参看拙文有无之际“汤沈之争”与晚明戏曲主潮刍议,戏剧2001年第4期;20世纪上半叶汤显祖、沈璟研究述评,戏曲研究第58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但倘若细究曲律、曲品成书过程,我们不应排除这两则材料有转相引述的可能细节的差异尚在其次,它们与汤显祖答孙俟居、答凌初成、与宜伶罗章二等书函的凿枘之处更无法漠视,这些足以使后人在理解汤、沈真实关系时歧见纷出。一、相关记载的矛盾及其疑问先看王骥德曲律、吕天成曲品本文所引曲品以吴书荫曲品校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为据。的记载: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豪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功,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齚舌。吴江尝谓:“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中之之巧。”曾为临川改易还魂字句之不协者,吕吏部玉绳以致临川。临川不怿,复书吏部曰:“彼恶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其志趣不同如此。郁蓝生谓临川近狂,而吴江近狷,信然哉!(曲律杂论下)吾友方诸生曰:“松陵具词法而让词致,临川妙词情而越词检。”善乎,可为定品矣。乃光禄尝曰:“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曲中之巧。”奉常闻而非之曰:“彼乌知曲意哉!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此可以睹两贤之志趣。予谓二公譬若狂狷,天壤间应有此两项人物。(曲品卷上)这是目前所见有关“汤沈之争”最完整的两段材料,粗略比较,它们似乎可以相互参读、互为证据:其一,王骥德是沈璟的曲学同好,交谊甚深,对于声律规范问题(如南曲的用韵标准)虽有不同看法,但沈氏“鲜所当意,独服膺先生,谓有冥契,诸所著撰,往来商榷”(毛以遂曲律跋),故曲律所载当非空穴来风,必有所依据或来源。其二,沈璟与吕天成的关系亦师亦友,沈氏“生平著述,悉授勤之,并为刻播,可谓尊信之极,不负相知耳”(曲律杂论下),也很难相信吕天成有必要去虚构汤、沈之间的对峙。但细究下去,两段记载也有明显的差异,足以使研究者产生疑惑和分歧据曲品描述,所谓“汤沈之争”更确切地说,只是汤显祖在非议沈璟偏重音律的论曲主张,“奉常闻而非之”(他本作“奉常闻之”)很清楚地表明是汤显祖“主动出击”沈璟,而沈璟似无所回应;在曲律中,“汤沈之争”则完全是沈璟挑起来的一个事端:沈璟曾经改易过牡丹亭中的违律字句,后来吕天成之父吕玉绳将这一改本转寄给汤显祖,导致汤氏的强烈不满。但吕天成曲品却没有这一史事的记载,那么,是吕天成的忽略,抑或王骥德节外生枝地添加?汤显祖确实留下了“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的言论,目前只见于他写给音韵学家孙如法(字俟居)的信中:曲谱诸刻,其论良快,久玩之,要非大了者。庄子云:“彼乌知礼意。”此亦安知曲意哉。其辨各曲落韵处,粗亦易了。周伯琦(按,应为周德清)作中原韵,而伯琦于伯辉(按,应为郑德辉)、致远中无词名。沈伯时指乐府迷,而伯时于花庵、玉林间非词手。词之为词,九调四声而已哉?且所引腔证,不云未知出何调、犯何调,则云又一体又一体。彼所引曲未满十,然已如是,复何能纵观而定其字句、音韵耶?弟在此,自谓知曲意者,笔懒韵落,时时有之,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兄达者,能信此乎?据信中所描述的体例,“曲谱”当指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万历三十四年(1606)已有刊行,汤显祖的信则写于是年之后。参看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之沈璟年谱、汤显祖年谱,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至于汤显祖是否如王骥德所言,曾给吕玉绳回过一封内容与此大致相同的信(“临川不怿,复书吏部”),研究者中有所争议,周育德汤祖研究若干问题之我见(见明清戏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编辑,1998年版)明确认定,王骥德“张冠李戴”,“将汤显祖致书孙俟居,评论沈璟的曲学而说了不妨拗折天下人嗓之一事,弄成了汤显祖复书吕玉绳”;徐朔方关于汤显祖沈璟 的关系的一些事实(见论汤显祖及其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则认为:“吕孙二人是表兄弟,王骥德把孙如法的事记到吕允昌(吕玉绳)身上,或者汤显祖给吕允昌、孙如法的信写到同样一件事,这两种可能都不能排除”,但作者显然更倾向后者,故又云:“这封信当作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后不久,现已失传”。因无可靠材料的佐证,拙见以为不应遽下论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汤显祖确曾对某位擅改牡丹亭以便新兴昆腔舞台演出的曲家,表达过强烈的不满。王骥德认为是“改易还魂字句之不协者”的沈璟,而据汤显祖自述,却是他的好友吕玉绳:不佞牡丹亭记大受吕玉绳改窜,云便吴歌。不佞哑然笑曰:“昔有人嫌摩诘之冬景芭蕉,割蕉加梅。冬则冬矣,然非王摩诘冬景也。其中骀荡淫夷,转在笔墨之外耳。(答凌初成)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与宜伶罗章二)显然,王骥德“吕吏部玉绳以致临川”云云,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汤显祖确实收到过吕玉绳寄达的某一改本牡丹亭。至于这一改写是吕氏所为,还是出自沈璟,这是探明“汤沈之争”实情不可回避的环节,稍后将作进一步分析。这里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曲律与曲品中以上两则材料的关系,故有必要对其成书情况作略作回顾。曲律自序题署“万历庚戍年(1610)冬”,但当时并没有刊行,后又屡作增添,直至万历癸亥年(1623)秋王骥德病逝前才交由毛以遂,付诸剞劂。因此,曲律之“杂论”多处提及庚戍年之后的史事,如“吴兴臧博士晋叔校刻元剧”事在万历乙卯年(1615)、吕天成“一夕溘先,风流顿尽”事在万历戊午年(1618)。曲律的前期工作得到了吕天成等人的关注,王骥德曲律自序提及“友人孙比部”(即孙如法)、“同舍郁蓝生”(即吕天成)的催请,又称,他与吕天成“称文字交垂二十年,每抵掌谈词,日昃不休”(曲律杂论第三十九);而吕天成也明言,王氏之所以撰曲律首先是因为受到他的鼓励:“今年春,与吾友方诸生剧谈词学,穷工极变,予兴复不浅,遂趣生撰曲律。既成,功令条教,卢列具备,真可谓起八代之衰,阙功伟矣。”另一方面,吕天成曲品的问世,事实上也有王骥德的促成之功。据吕天成自叙,曲品最初完成于“万历壬寅岁”(1602),但吕氏对它并不满意,直至万历庚戍年(1610)王骥德完成曲律的前期写作,吕天成因王骥德的鼓动,才对旧稿又作了修改。万历癸丑年(1613)又有过增订,参看吴书荫曲品校注。按,吴著以清乾隆年间杨志鸿钞本为底本,杨本之吕天成自叙题署“万历癸丑(1613)清明日”,他本都作“万历庚戍(1610)嘉平日”。学界公认杨本为一部近于原著的增补本,但因涉及与曲律的关系,有一点却必须指出:杨本题署“万历癸丑清明日”,显然与吕天成自叙有抵牾。自叙云:“今年春遂趣生撰曲律”,核之以王骥德曲律自序“万历庚戍冬长至后四日”的题署,可知“今年春”当在万历庚戍年,而非癸丑年。以上表明,王骥德、吕天成两人都非常熟悉彼此的著述,曲律与曲品可以视为他们相互砥砺、切磋的成果。因此,比较王、吕关于“汤沈之争”的两段文字,对于其中的相似性乃至“雷同”,我们不妨作两种都还需要进一步证实的推测:其一,这两段文字都写于万历庚戍年(1610)王、吕两人切磋曲学期间,因此,虽然他们都对“汤沈之争”作了记录,但由于著述体例或者其他偶然的原因,王骥德对其中原委作了更多细节的追述,而吕天成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汤、沈在理论上的分歧。其二,它们相互因袭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细究文意和行文,似乎吕天成行文在先,而王骥德则更象是在发挥吕氏的见解;如果这一推测能为下文所证实,那么,王骥德“吕吏部玉绳以致临川,临川不怿,复书吏部曰”云云,则确属“张冠李戴”了。通行本王骥德曲律“杂论”有小注曰:“系纵笔漫书,初无伦次”,周育德汤显祖研究若干问题之我见视其为“自注”,“当时王骥德健康情况已经恶化,无力认真梳理这部分著述了”,因此导致“张冠李戴”。拙见以为,这一解释虽有新意,但还要作更多的论证。虽然曲律“杂论”部分有万历庚戍年(1610)以后陆续增订的内容,但并不排除此前已经开始写作,本节条目排列看不出明显的时间特征,“系纵笔漫书”云云应是刊行者或毛以燧所为。但无论真实情况如何,有一点却必须肯定:曲律、曲品所述“汤沈之争”必定有所根据。那么,是由于王骥德的误会,即将汤显祖对沈璟“曲谱诸刻”的非议、汤显祖对吕玉绳窜改牡丹亭的责难以及沈璟“改易还魂字句之不协者”这三件原本并无瓜葛的事情纠缠在一起,从而“张冠李戴”地虚拟了一次汤显祖与沈璟之间的冲突?还是确如某些研究者所主张的,吕玉绳寄给汤显祖的改本牡丹亭其实就是沈璟的改本,但汤显祖却失查(或由于吕玉绳的隐瞒),将这一改本牡丹亭的作者误认为是就是吕玉绳本人?因此,我们显然有必要考察牡丹亭吕改本的有无,及其与沈改本之间的可能关系。二、牡丹亭沈改本与吕改本的关系王骥德说沈璟曾经“改易还魂字句之不协者”,这大抵符合事实,据清初沈自晋南词新谱,沈璟作有同梦记传奇,“即串本牡丹亭改本”,乃一“未刻稿”。所谓“未刻稿”,即沈璟的原稿,而不是其他某人的抄录本。沈自晋重定南词全谱凡例续纪将“稿本”与“刻本”、“录本”并立使用,有云:范文若两公子“出其尊人遗稿相示”,“其刻本为,录本为,稿本为”,所著录的“词隐未刻稿”还有四异记、珠串记。作为沈璟的族侄、其曲学的后继者,沈自晋的这一记录具有无可辩驳的真实性,况且其重定南词全谱凡例又云:“予兹集,乃博访诸词家,实核其对手,可一览而知其人、论其世,非止浪传姓字已也”,可见他对新谱文献价值的充分自信。同梦记之所以直到沈璟逝世四十余年后,尚未刊行,这与沈璟对自己著述的审慎态度以及吕天成的早逝有关。据吕天成义侠记序(作于万历丁未年,1607),沈璟一直对是否刊行义侠记等戏曲作品颇为慎重,因此“红牙馆所著传奇、杂曲凡十数帙,顾人罕得窥”,而据王骥德曲律杂论载,沈璟病逝(万历庚戍年,1610)后其著述“未刻者,存吾友郁蓝生处”,吕天成辞世(万历戊午年,1618)后,沈璟著述有“不知流落何处者”。因此,直至清顺治丁亥年(1647)南词新谱问世时,属玉堂十七种中终有因未及刊行而佚失的。至于“稿本”同梦记什么时候为沈自晋所得,因未见记载,不敢妄作猜测,但有一点则大体可以推知:既然直至清初时,同梦记尚为一“未刻稿”,吴梅瞿安读曲记有云:“沈宁庵所改还魂,止有唐刻。今人但知臧刻,沈改则无人见,并知者亦鲜。昔人谓临川近狂,吴江近狷。今合狂狷一册,亦大可喜,盖笑冰丝馆本之陋矣。”但沈改本的“唐刻本”未见于其他著录,且与沈自晋“稿本”的记录不同,姑存疑。另,传奇汇考标目乙本著录有沈璟新钗记,有云:“系紫钗记改本”,亦未见其他著录,宜存疑。那么,看过这一“串本牡丹亭改本”的人当是相当有限的。沈改本或又作合梦记,冯梦龙与沈自晋交谊甚厚,可能获见,其风流梦小引有云:“梅柳一段因缘,全在互梦,故沈伯英题曰合梦,而余则为风流梦云。”沈璟很可能只是在万历丁未年(1607)之后,才开始同梦记写作的。沈德符顾曲杂言有云:“顷黄贞父汝亨以进贤令内召还,贻汤义仍新作牡丹亭记,真是一种奇文”,据徐朔方先生晚明曲家年谱考察,黄汝亨内召升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是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而牡丹亭七年前已成书,但沈德符尚视牡丹亭为“新作”,如此表明牡丹亭在吴中一带广为人知的时间应不会太早。万历丙午年(1606),沈璟“遘疾,三年余不起”(吴江沈氏家谱家传),丁未年(1607)吕天成为沈氏义侠记作序,列举了沈氏自己刊行的著述若干种,又说“尝从先生属玉堂乞得稿本”九种,并不包括坠钗记这一“盖因牡丹亭而兴起者”(王骥德曲律杂论下和博笑记,也只字未提同梦记。因此,倘若确如某些研究者所论断的,“其吕家改的”牡丹亭其实就是沈璟的同梦记,那么,吕玉绳寄给汤显祖的只能是同梦记的某一个钞录本,其事当在万历丁未年以后。周育德汤显祖研究若干问题之我见认为,既然直至清初同梦记、尚未刊印,故可推断“汤显祖并未见到沈璟 的改本”。拙见以为,这一结论有嫌仓促,因为不完全排除吕玉绳通过某种途径(例如,其子吕天成)得到沈氏改本,而后又以抄录本转达汤显祖征询意见的可能。此外,我们还注意到,不管是王骥德还是吕天成,他们都没有正面提及沈璟的“同梦记。王骥德说,沈璟曾经“为临川改易还魂记字句之不协者”,而比较同梦记中蛮山忆一曲(见南词新谱卷十六)与牡丹亭第四十八出相关内容,同梦记远非如王氏说的那么简单只是订正牡丹亭“字句之不协者”,据今存其他牡丹亭改本来推测,应当也有关目的变易、排场的转移、场次的剪裁等等涉及整体情节、结构和人物的改写。因此,王骥德很可能并没有亲见过同梦记,只是在据传闻记录,而吕天成曲品对同梦记则未置一辞,这些足以见出沈璟对于改写牡丹亭是如何地谨慎。但是,很多晚明曲家其实是把改写他人曲作,视为显示自我才情的文雅之举,王骥德并不讳言其题红记是改易祖父王炉峰红叶记而来的,臧懋循删订汤显祖四梦时丝毫也不掩饰自得的心态。臧氏玉茗堂传奇引有云:“予病后,一切图史悉已谢弃,闲取四记,为之反覆删定。事必丽情,音必谐曲,使闻者快心,而观者忘倦。即与王实甫西厢诸剧并传乐府,可矣”,臧改本中欲与汤显祖争胜的批语触目皆是,对比臧懋循的洋洋自得,沈璟的慎重令人印象深刻。沈璟为什么如此慎重,导致同梦记一直不为人所熟知?沈自晋著录同梦记时有一小注,曰“串本牡丹亭改本”,这几个字值得重视。所谓“串本”就是用作串戏的底本,而串戏之“串”一般释为扮演,其实不够贴切。有研究者指出:串戏之“串”,应该是从宋人杂剧“五花爨弄”演变而来,“爨”后来简化成“串”,有玩弄、戏谑的意思,大多用来指非职业演员的扮演,“昆剧兴起时期,业余演唱家人才辈出,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索性以串戏为生,但身份不变,就叫他串客,狎昵的叫法则是老串”参看陆萼庭:释“串”,见清代戏曲家丛考,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据此,我们大体可推知同梦记的成书:沈璟只是在某种昆腔演出本的基础上,再作一些音律的修订、文辞的改写。而且,这个演出本很可能就是他自己在“红牙馆”内边推敲边实践的产物。三吴素称“歌舞之乡”,沈璟乡居二十年,对戏曲的舞台规律相当熟知,甚至“兄妹每共登场”、“僧妓时招佐酒”(见清乾隆杨志鸿钞本曲品),但另一方面,万历丙午年(1607)以后沈璟长期卧病,很难相信同梦记会是他的心血之作,疏漏之处(甚至包括音律的不通)当无可避免。对于一个孜孜于声律研究的曲家而言,这一改本显然不能完整、如实地体现他的审美需求和理论主张。作为一个曾经在京城经历了十五年仕宦生涯的士大夫阶层的中坚者,沈璟对沉酣管弦、征歌度曲其实依然有所顾虑,或者说“心有不甘”。他的第一部传奇红蕖记刊行时就隐去真名,假托作者为“施如宋”,只在末曲隐寓自己的真实身份。沈璟生前诸种著述迟迟得不到刊行,这既与“晚年产益落,门户之履几绝”(吴江沈氏家谱宁庵公传)的家境有关,也多少反映出传统文人矛盾着的心结。这或许也是沈璟不愿意公开同梦记,而王骥德未能亲见、吕天成欲说还休的原因?再加上与汤显祖之间理论主旨的根本差异,我们不能不面对一个疑问:如果汤显祖收到的正是沈改本即同梦记,那么,吕玉绳为什么要以抄录本的形式转达汤显祖?这不太可能缘于沈璟的授意,他一贯慎重,并不愿意将传奇创作过早地公诸于世;而且他与汤显祖也素无交往,此前汤显祖还曾致函吕玉绳,对沈氏唱曲当知等论曲著作中偏重音律的理论倾向表示过明确的不满和批评,有云:“寄吴中曲论良是。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此语大可轩渠”(答吕姜山)。徐朔方汤显祖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据信中“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有司”,定作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但后出晚明曲家年谱之汤显祖年谱未确定其作年,或是缘于断句的歧异(“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有司”)?不过,仍大致可推知这封信的年代:吕天成作于万历丁未年(1607)的义侠记序有云:“半野主人所梓行者,惟论词六则、唱曲当知及宋人之乐府指迷”,那么,唱曲当知问世当在丁未年之前,也就是沈氏将牡丹亭改编为同梦记之前。因此,如果“其吕家改的”其实就是沈璟的改写本,这只能是吕玉绳自己擅作主张,但以他与汤显祖的交谊,应该知道汤氏不可能首肯沈璟从音律上对其牡丹亭作出修订。总之,如果“其吕家改的”牡丹亭就是沈璟的同梦记,吕玉绳如此匆匆地以抄录本形式将“串本牡丹亭改本”送达汤显祖,其行为于情于理而言,似都有所难解。三、关于梅鼎祚收到的“还魂”有研究者注意到梅鼎祚鹿裘石室集尺牍卷十一之答汤义仍,其中提到了吕玉绳也曾将某种牡丹亭送抵梅氏:仁兄未燥西河之泪,罢归南山之庐。玉茗紫钗,欲序未遑,亦是荆璧,使刻诸楮叶,良工尚不无束手耳。吕玉绳近致还魂,丽事奇文,相望蔚起,当为兄牟数语,以报章台之役。此函作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未燥西河之泪”指汤显祖长子汤士蘧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七月病逝,“罢归南山之庐”指汤显祖次年正月大计被正式罢职。那么,梅鼎祚收到的这一“还魂”,是汤显祖的原作,还是吕玉绳转达来的沈璟改本?可以肯定,这一“还魂”不可能是沈璟的同梦记(即“串本牡丹亭改本”),除了时间与同梦记写作年代难以相合以外,还可作如下推断:即便确如某些研究者所推测那样,吕玉绳把同梦记寄给汤显祖时“未说明谁是改编者”,但是他对梅鼎祚却完全并没有隐瞒的必要。梅鼎祚显然是第一次接触到牡丹亭,因此认定他所收到的“还魂”确是汤显祖的作品,还说要回报汤氏为其章台(即玉合记)作序(时在万历丙戍年,1586)的情谊,也准备“为兄牟数语”。但现存梅氏鹿裘石室文集中并不能找到他为牡丹亭写作的题词,“为兄牟数语”云云竟然没有任何着落,以梅氏与汤显祖交谊之深而言,这其中的缘故也的确让我们有些费解。梅鼎祚收到的由吕玉绳转来的“还魂”,既然不可能是沈璟所为,会不会正是吕玉绳自己的改写本?周育德汤显祖研究若干问题之我见认为,“合理的解释应当是梅鼎祚刚收到吕玉绳寄来的还魂记时,并未细察此乃吕氏所改者,也不知汤显祖会为此而不快;乃至后来弄清原委,当然也就不必再为这吕家改的作题词了。”拙见则以为,虽然这一推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样需要作更多的周密论证,因为如此一来,或许将吕玉绳改易牡丹亭的时间过于提前了。汤显祖在答凌初成中谴责吕玉绳“割蕉加梅”,自谦对于声韵之学“少而习之,衰而未融”,似可推测此信作于晚年。而万历二十九年(1601)汤显祖才五十二岁,其诗文中依然洋溢着关切世道人生的热情,似乎不应当就有“衰”的感叹;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文人习见的曲笔,不足以为据。但凌濛初前年年底刚遭遇丧父之痛,次年十一月初八交接冯梦祯,万历癸卯(1603)服阙,上书国子祭酒刘氏,“一时公卿无不知有凌十九者”(墓志铭),这是凌氏渐为人所知的一大因缘。参看叶德均:凌濛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咖啡手工制作课程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能家居能源消费报告生成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商物流智能配送机器人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渔业智能化养殖环境控制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野决明降血糖活性-洞察及研究
- 粉砂质滩涂稳定机制-洞察及研究
- 纳米药物递送效率-洞察及研究
- 2025年起重机械安装维修人员考试试卷起重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维修案例分析试题
- 2025年泰语等级考试泰语能力测评试卷
- 增强现实技术优化谈判效率-洞察及研究
- 京东集团员工手册-京东
- 2023年苏州市星海实验中学小升初分班考试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 GB/T 37915-2019社区商业设施设置与功能要求
- GB/T 31298-2014TC4钛合金厚板
- GB/T 27746-2011低压电器用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器(MOV)技术规范
- GB/T 22237-2008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的测定
- GB/T 13667.3-2003手动密集书架技术条件
- 导轨及线槽项目投资方案报告模板
- 复旦大学<比较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 书法的章法布局(完整版)
- GB∕T 10429-2021 单级向心涡轮液力变矩器 型式和基本参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