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设计精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doc_第1页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doc_第2页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doc_第3页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doc_第4页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叙事研究”的尝试——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育叙事研究 的尝试 一所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 作作 者 者 导导 师 师 教授教授 系别 年级 文学院系别 年级 文学院 2003 级级 专业方向 学科教学 语文 专业方向 学科教学 语文 完成日期 完成日期 2005 年年 4 月月 研究生院研究生院 1 摘摘 要要 语文课程改革是新世纪教育的热点 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教师困 境的分析 阐明了实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 阐述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并尝试在一所农村初中进行语文叙事 研究的实践 借助在实践中反思的手段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养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 学习和落实新的课程理念 改 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状态 对整个实验过程做了日记式 的白描 借助日记 自传 访谈记录 口述故事等现场文本描述教 师的生活状态及其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 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语文教师个体的叙事性反思活动 是其专业成长的核心 语文教师 组成的校本教研共同体 是其专业成长的关键 语文故事盒是一种 有效的语文学习评估工具 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堂教学 的四种类型 是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育是生活的 叙事和实践的反思 是习惯的养成和思维的历练 是生命意识的唤 醒和求索精神的点燃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育叙事研究 校本教研共同体 语文故事盒 语文课型 2 abstrac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is a hot issue of education of new century this research shows the necessary of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by giving a particular description of my experience and an analysis of teachers predicament based on the relative literature this thesis point out what education narrative research is and put it into effect in a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in order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foster students interesting in chinese learning and to cultivate good habit of learning try to change teachers though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make a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and living situation by using the measure of reflection in practice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is represented by a research journal using the field text such as diaries autobiographies interviews and oral tales to describe the teachers living situ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thought and their ac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make the conclusion the reflection of a teachers individual narrative is the core of his her professional developing a based school community of teaching study is the key to it chinese story box is an available tool of students study of chinese it is good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good habit and for wakening their interesting in learning chinese it can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too the four modals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are important way to carry out the new standard of curriculum chinese education is a narrative of life and a reflection of practice is to cultivate good habit and to training thinking is to awaken the life consciousness and to inspire the desire of exploration key wor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education narrative research a based school community of teaching research chinese story box modal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3 目 录 摘摘 要要 1 abstract 2 1 1 绪绪 论论 1 1 1 研究的动机 1 1 1 1 个人的经历 从现实的困惑到理想的抉择 1 1 1 2 教师的困境 从职业的平庸化到倦怠感 5 1 2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8 1 2 1 研究目的的确定 8 1 2 2 研究方法的选择 9 1 2 3 有关教育叙事研究的文献综述 10 1 2 4 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12 1 2 5 教育叙事研究与几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14 1 2 6 研究的意义 14 2 2 研究的设计与过程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15 2 1 研究的设计 15 2 1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5 2 1 2 教育叙事研究的具体方法 15 2 1 3 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成文的方式 16 2 2 研究的过程 16 2 2 1 观察酝酿阶段 16 2 2 2 课堂实践阶段 19 2 2 3 总结评价阶段 20 3 3 研究结果分析研究结果分析 24 3 1 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反思与实践 24 3 1 1 个体叙事性反思 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 24 3 1 2 校本教研共同体 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29 3 2 教师的变化 32 3 2 1 语文教学理念的改变 34 3 2 2 职业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34 3 2 3 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的确立 35 3 2 4 学习观念的变化 36 3 3 学生成长历程记录 语文故事盒 36 3 3 1 语文故事盒的意义及实施方法 36 3 3 2 语文故事盒的个案分析 38 3 4 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向拓展 四种课型的探索 41 3 4 1 自主阅读课 为学生奠定一个精神的 底子 41 4 3 4 2 自主探究课 为学生树立一面阅读的 镜子 45 3 4 3 日记展示课 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 窗子 48 3 4 4 综合实践课 为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 台子 51 3 5 学生的变化 53 3 6 管理者的变化 58 4 4 结结语语 6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62 附附 录录 64 附录 1 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建议书 64 附录 2 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68 附录 3 现代教育报 对研究情况的报道 71 致致 谢谢 7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3 0 1 绪 论 2004 年 7 月 我结束了在为期一年的离职学习 回到工作单位开始课程改革的 尝试 我所在的河南省民权县程庄镇第一初级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 现有教 职工 91 名 学生 1731 人 设 22 个教学班 我 1998 年 8 月任学校的校长 在片面 追求升学率的思想驱动下 一度和同事们一起在应试的战场上全力 拼杀 近几年 学校的成绩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 但是辉煌的 战果 并没有让我感到欣慰 相反 却感到越来越疲惫 这并不是因为工作的辛苦 而是因为越来越怀疑自己工作的价 值 我觉得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逼迫学生 是在以牺牲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生活快 乐为代价赚取学校和个人的荣誉 在 成绩 的背后潜藏着那么多危机 在接受了 新的课程理念之后 我决心走课程改革之路 1 1 研究的动机 1 1 1 个人的经历 从现实的困惑到理想的抉择 1 1 1 1 探索的苦闷 我是 1988 年从民权师范学校毕业的 当时 17 岁 其后一直在农村初中工作 到现在正好 17 年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十几年来我感受着语文教育的剧烈震荡 语 文教育思潮此消彼长 语文教材频繁更迭 特别是 1998 年开始的波及全国的语文教 育大讨论 更是石破天惊 误尽苍生是语文 一句句激烈的言辞 敲击着每一个 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的心 语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语文应该担负起怎样的责任 在遭遇语文教学 尴尬 的同时 作为学校的校长 我还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国家三令五申 给学生 减负 减压 学校却变着戏法 给学生补课 加压 几 乎所有的校长都成了和政策捉迷藏的 游戏高手 你喊得响 我补得欢 直至国 家下了最后通牒 补课的校长 一票否决 可还是有人不惜冒着处分的风险 和 减负 对着干 补课就像是掺进了鸦片的 大补丸 国家屡禁不止 学校欲罢不 能 而 大补丸 的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部分学生被遗弃 在教室的后排积聚着对学校的痛恨直至中途辍学到社会上去 1 发泄 部分学科被抛弃 学生在畸形的学习中消弭着生命的灵气最终失去了健康的身 体 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被考试占据 学生在 书山题海 中退化了生活和工 作的能力 在教育政策和生活实际 教育理想和现实生活所构成的矛盾旋涡里 我一次次 扪心自问 这是教育的公德 还是虚荣的蛊惑 到底该怎么办 很长的一段时间 我经受着 哈姆雷特式的烦恼哈姆雷特式的烦恼 选择还是放弃 屈从还是 选择还是放弃 屈从还是 背离 活着还是死去 这是一个背离 活着还是死去 这是一个 问题问题 1 1 1 2 变革的激奋 就这样 我被进退维谷的苦恼缠绕着 被习惯和大众的洪流裹挟着 继续着教我被进退维谷的苦恼缠绕着 被习惯和大众的洪流裹挟着 继续着教 学和管理生活学和管理生活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 2003 年 那年 9 月 带着对教育的种种困惑 我考入攻 读教育硕士学位 一年的脱产进修 终于让我有机会脱离现实的泥淖 静下心来把 纠结在一起的实践的线团做一个耐心细致的梳理 整整一年 我与其说是在学习 我与其说是在学习 不如说是在反思 不如说是在反思 课堂上 我和同学讨论 研讨会上 我向专家请教 悉心倾听甚 至 大放厥词 我只想解决问题 所以忘记了自己的卑微 忘记了自己的羞怯 我只想解决问题 所以忘记了自己的卑微 忘记了自己的羞怯 我把接触的理论和自己的实际反复地掂量对比 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最终是 一本书改变了我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陶行知教育论著选 在第一个学期的 4 个多月里 我把这本 书一字一句地读了两遍 如同吃了一粒粒 通心丹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 的理论和实践占据了我的精神世界 他的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的献身的献身 精神 精神 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 的追求意识 的追求意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 做真人做真人 的育人理念 的育人理念 敢探未发现的真理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现的真理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的创造勇气 的创造勇气 行行 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的实践精神 像一把把火炬 让我突然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的实践精神 像一把把火炬 让我突然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心里激起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抗争勇气 心里激起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抗争勇气 2004 年的整个寒假 我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之中 20 多天的假期 我常常夜不 能眠 在反复检讨自己的教育行为之后 我最终下定了决心 走教育改革之路 经 过一个多月的努力 我写成了 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建议书 全文见附录 1 在激 情的推动下 我约了师大的几位同学 联合上书教育部 阐述了我们对农村教育问我们对农村教育问 题的认识和改革的设想 题的认识和改革的设想 课程改革 成了我无悔的选择 以下是信件内容的节选 它记录了我对教育现状的反思 2 为什么素质教育喊了20多年 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 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 自杀率急剧攀升 为什么教育乱收费如此严重 2003年 仅河南就查处此类案件1800起 十二三岁的孩子每天读书十几个小时 这到底是在教孩子还是在害孩子 难道我们真的对目前的教育状况无能为力吗 我们的政府该做些什么 我们的学校该做些什么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是 书 的教育 而不是的 人 的教育 甚至是 害人 的教育 学校的管理则成了彻头彻尾的考试管理 一切为了考试 一切为考试服务 德育 成了摆在墙上给领导看的摆设 成了学生集会上的大篇空话 它唯一的作用似乎就是 对那些胆敢阻碍考试 或考试不好的学生 大开杀戒 清出学校 教师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考出好的成绩 为考而教 为考设考 哪有 闲工夫 去 育 人 机械的 高强度的考试训练占据了教师绝大部分的时间 少数的优秀生成了教 师主要的工作对象 教师成了考试的机器 我常想 长此下去 我们的教师除了指导考 试还会做什么 更为糟糕的是 个别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成绩 在考试时投机取巧 有的竟公然指导学生作弊 这给学生造成了多么恶劣的影响 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重压之下 我们本应天真烂漫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却过早地 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很多农村初中甚至是部分城市初中的初一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多 达10个小时 初三学生更是加班加点 很多学生吃不消 学生身体垮了 眼睛 瞎 了 近视 心灵 废 了 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了抑郁 偏执等心理疾病 信息社会要求人的精神世界是有序而充盈的 我们的学校教育却使学生的精神 世界无序而空虚 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的 我们的学校教育却只培养单一的人 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孩子发展兴趣 增强体魄 初识人生的重要时期 我们却让他 们与社会脱离 与生活脱离 与实践脱离 却无视他们的精神需求 这是多么严重的 失误 学校的课程改革开始 4 个月之后 得到了民权县人民政府县长的关注 应县长 的要求 我结合本县的教育实际谈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 以下是信件内容的节选 此时 我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改革思路 1 全文见附录 2 1 发表于 教育时报 课改导刊 2005 年 2 月 5 日第 4 版 原题为 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和对策 发表时的题 目为 一位农村基层校长致县长的信 3 基于上述认识 我觉得有必要开一剂 固本正标 的 变联通新 心 丹 教育之 变 首先是要改变教育观念 把教育的视角转向所有的学生 这是一个 非常艰难的过程 因为精英主义教育观念的流弊已经让大部分老师 病入膏肓 要回 到大众教育的本分上来并非易事 但正因为艰难 才有变革的必要 就基础教育而言 谁能做好大众教育这篇文章 谁就是教育最大的赢家 升学率要提高 可是不能只瞄 着它 单打一 要左右开弓 两头都不丢 观念改变了 只是做到了 正本 要想 固本 则必须改变现行的教育制度 现行 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是缺乏力度和监督 管理者要打破平均主义 强化学校和教 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管理 实行教职工结构工资制 同时管理者也必须接受教职工的 监督 真正体现管理的民主 力求两者的平衡与和谐 所谓 联 是针对师资培训而言的 根据目前教育的实际 师资的培训还必须以 在岗培训为主 以校本培训为主 鼓励实行 导师制 和 临床制 即新老教师结成对 子 搞好传帮带 两年教龄以内的教师必须和一位中高级教师跟班学习半年到一年 积累必需的实践经验方能独立工作 做好这一步的前提是学校必须形成良好的教学 研究的环境 注重教研骨干的培养 所谓 通 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和现实生活脱离的现状 树立陶行知先生 社会即 学校 的思想 拆除学校和社会的隔膜 打通社会和学校的血脉联系 让我们的学校对 社会开放 而不是封闭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面对社 会剧烈的人口流动 学校也必须活起来 现在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 孩子事 实上处于无人监护和管理的状态 因此 学校有义务负起双重的教育责任 即不但要 关注学生的在校生活 还要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 关注学生的社会表现 这是时代赋 予教师的责任 所谓 新 就是站在社会需要的高度 选取具有前瞻性的教育课题 占领教育创 新的制高点 惟有 新 才有出奇制胜的可能 否则永远步人后尘 甚至是劳而无功 就我看来 学校德育和新的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领域中两大可以创新的亮点 建国后 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 8 次大的改革 目前 在全国的实验区 并没有真正成功的案例 尤其是在农村 此时 如果打开思路 大力提倡 广泛宣打开思路 大力提倡 广泛宣传传 树树立典型立典型 肯定会在一两 年内收到明显的成效 从而对全县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推动 作用 所谓 丹 就是用各种奖励机制培育教师忠于教育事业的 丹心 干成一项事业 离不开一批 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献身者 而这个群体的培育则是在一次次务实的活动 中 在一次次总结和表彰中完成的 4 1 1 2 教师的困境 从职业的平庸化到倦怠感 1 在对教育的效能即学生的发展表现出极大担忧的同时 我还强烈地感受到包括 语文教师在内的整个基础教育教师队伍面临的严重危机 教师职业的 平庸化 和 倦怠感 日渐蔓延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 1 1 2 1 教育评价方式与人文意识之间的矛盾 评价方式一直是影响教育发展的 瓶颈 问题 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标准化使 教育一步步陷入了 机械训练 的泥淖 从而导致了日益严重的人文意识的危机 坦白地说 以前 我们的学校实行的就是一种地道的 目中无人 的管理 学校只 看分数 每个学期组织两次抽考 教师的一切工作都由这两次考试决定 由此导致 了两个问题 一是教师完全为考试而教 学生完全为考试而学 语文学科的人文魅 力几乎完全消解 二是同年级同科目的 个语文教师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 巨大的 精神压力和无休止的重复性工作 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个别教师因为承受不 住考试的压力而 逃离 学校 2004 年暑期我校人事招聘时 就有几位语文教师要 求离开学校 我起初还没有意识到老师离开的真正原因 可是实验开始后 一位教 师的教学自传以及与另一位教师的访谈 让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以下是那篇 教学自传 中的一段 毕业后的第五年我来到了程庄一中 刚来就担任了一年级的语文课兼班主任 进 入初中 我感到与小学有所不同 老师整天忙于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 忙着为他们抄 题 印卷子 让他们做大量的复习题 等待着学校的抽考 然后老师以名次靠前为骄 傲 其实 老师也费力了 学生也下劲了 但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又真的能提高多少呢 我觉得长期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下去 倒是坑害了一代代的学生 胡明丽 以下是那次教学访谈的节选 时间 2004 年 10 月 22 日 地点 校办主任室 人员 我 范景玲 我 刚才你说这个学期想回到小学去教 能说说原因吗 范 我觉得去年一年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了应付抽考 不分昼夜地印试卷 改 1该部分文字发表于 当代教育科学 2004 年第 21 期 作者 申宣成 郑国民 题目 叙事探究 扎根于教 师日常生活的校本研究 有改动 5 试卷 评试卷 一有自习课 我就拿着卷子走进教室 看着学生并不欢迎的神色 我就 极不舒服 说心里话 我讨厌这种教学 看到学生不喜欢我 我就非常难过 但是看着 别的教师不停地考试 我担心在考试中丢脸 不得不也使出引诱 压迫 惩罚等种种 手段逼学生就范 甚至有学生认为他们就是为老师学习的 这真让人难过 要不是听 说您从北师大回来 在学校开展教学改革 我也决心要离开这个学校了 应该说 这种情况是有普遍性的 南京师大附中的语文教研组组长 特级教师 王栋生认为 现在所谓的 教育政绩 等同于高考升学率 牺牲学生的未来 牺 牲教师的智慧 在恶性竞争中把中国教育推入落后的境地 即便在一流名校 低即便在一流名校 低 水平的应试教育导致教师业务素养大幅度下降水平的应试教育导致教师业务素养大幅度下降 1 四川教育学院的刘裕权教授在 2004 年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 他邀请教育 专家 教育官员 学校校长 教育记者等聚在一起谈论教育问题 称这种活动为 教育思想者盛宴 在 盛宴 上 一位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面对永无休止的要 求 不断重复的工作与生活 我们麻木了 伤心了 有过绝望 想过放弃 这样的 对话 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拯救 2 近年来 教师职业的倦怠甚至导致了一些极端的案例 请看这样一个故事 2004 年一位农村女教师在家自缢 在周边学校引起很大震惊 据知情人讲 这 位老师平时工作认真负责 教学效果一直不错 除了被评为小学高级职称外 去年 还提前晋升了一级工资 这样一位被同事和学生都认可的好老师 为什么会选择轻 生 在她留下的一封遗书中 人们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她说 她恨这个社会 恨 教师这个职业 也恨学生 这一切叫她感到窒息 恨 的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地处 偏远 教师不受尊重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教师待遇和地位都很低 二是当地开始了 教师合同制 教师稳定工作的优越感一下子就没有了 有领导还经常拿 下岗 威 胁教师 三是教学成绩要排名 并以此来分发奖金和评优晋级 还要与合同续聘联 系起来 她终因承受不了这些压力而选择了不归路 3 现实中的很多案例说明 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起点 不仅是待遇低下或条件很 差 更重要的原因似乎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重复 重复工作 重复自己 一个 教师 如果从来没有真正地思考过为什么要当教师 如果从来没有真正体验过教育 的千姿百态 如果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学生的千差万别 那么 三尺讲台无疑是画 地为牢 职业的乐趣又从何谈起呢 1王栋生 种下一粒种子 钱理群教授中学开课记 语文学习 2004 年第 6 期 2胥茜 教育是有理想者的事业 中国教育报 2005 年 2 月 20 日第 3 版 3胥茜 教育是有理想者的事业 中国教育报 2005 年 2 月 20 日第 3 版 6 1 1 2 2 教师专业培训与学校实际之间的矛盾 对于所有职业来说 经常不断的专业培训都是极其必要的 它是增强职业意识 经常不断的专业培训都是极其必要的 它是增强职业意识 提高职业技能 消除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 由于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 教师职业尤提高职业技能 消除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 由于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 教师职业尤 其需要不断的专业培训 其需要不断的专业培训 可是 由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脱离 承担教师培训任 务的高等院校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并不顾及中小学教师的实际 这些培训体现和发挥 基层教师的主体性不够 不能紧密联系基层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 整个培训过程 往往缺少研究性和互动性的特征 培训的效果微乎其微 达不到更新教师专业理念 增强教学实践技能的目的 更为糟糕的是 目前很多的教师培训连这种 微乎其微 的效果也没有了 培 训完全是 走过场 完全成了某些人的 生财之道 教师只要是缴了钱就万事大 吉 就可以直接拿到培训的证书 没有人愿意倾听教师的呼声 回应教师的真正的 需求 这种培训当然是谈不上什么效果的 大而化之 或者说是 无所作为 的教 师培训在教学实际中显得非常 无能 作为一个教育者 本身不能接受有效的继续 教育 无疑是竭泽而渔 感到职业的平庸化和倦怠感就自然而然了 1 1 2 3 教师身份偏见与个体实践之间的矛盾 考试的挤压 培训的无能 这些都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外部原因 如果对 我国教育文化的传统作细心的考察 还会发现导致职业倦怠感的内部原因 沉积于 教师意识深处的身份偏见 人们对学校教育的定义是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这种教育是指教 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 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 种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传授知识和技能 发展智力和体力 形成一定的世界 观 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 使受教育者得到健康的发展 成为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1这种定义只强调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而忽 略了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他的实践经验对于自身的影响 他个人的成 长经验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一个人接受了正规的教师职业的学习或培训并取得教 师资格证书以后 便认为已经被赋予了教师的身份 拥有了教师的权威和权力 于 是开始滥用这种权力 对受教育者进行肆意的说教 肆意地施加影响而并不考虑学 生的反应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影响 1沈适菡 教育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3 月 第 1 页 7 事实上 经历了教育培训获得只是理论知识 因为它并没有和实践结合起来 所以还是一种 无我 的知识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自己的知识 只有当这种 理论的知识纳入了实践的 经验的体系 理论性的知识才会变成实践性的知识 无 我的知识 才会变成 有我的知识 可惜很多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不善于或 者懒于记录自己的实践 结果一辈子都在替别人说话 给别人的理论 打工 这不 能不说是教师的悲哀 这种 身份偏见 赋予了教师一种权力 对学生的话语霸权 对理论的夸夸其 谈 同时使教师放弃了另一种权利 继续学习 继续发展的权利 人们习惯于用 春蚕 和 蜡烛 赞美教师的献身精神 这本无可非议 但是如果把教育的过程 看成是生命的自我消解过程 奉献就成了一种悲哀了 以语文教学为例 形形色色的教学模式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纷纷登上语文教学 的舞台 开始时的百花齐放自然令语文教育界欣喜不已 认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正在 进入春天 一个接着一个的研讨会 报告会 一堂接着一堂的示范课 观摩课 教 师在接踵而至的 模式 面前手足无措 狼吞虎咽 尚来不及 更何谈 融会贯 通 1许多教师在模式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 在实践的重复中丧失了活力 他们 找不到职业的快乐和兴趣 他们在使学生遭受苦役的同时自己也感到教学是一种敷 衍甚至是痛苦 这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的内部原因 1 2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 2 1 研究目的的确定 对学生身心发展和教师状态的忧虑成为实施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因 在铆足了课 程改革的劲头之后 接踵而至的问题是 课程改革从何处入手 根据个人的经验和 学校的实际 经过冷静的考虑之后 我把研究的视点集中在了评价方式的改革和教 师素质的提高上 评价方式的改变 会给教师的发展提供空间 而教师的素质的提 高 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正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 用活的人教活的 人 2 也正是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学习型社会的真谛 这种想法也可以从国外的研究中得到印证 近年来 美国关于教与学的大量研 1郑国民 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北京 出版社 2003 年 3 月 第 42 页 2董宝良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年 11 月 第 77 页 8 究成果越来越充分地表明 教师是制约学校教育质量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为重 要的因素 其相关性要大大超出对学校的各种物质投入 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 等其他因素 例如 美国教育协会 ace 与美国教师教育院校联合会 aacte 于 1998 年联合组织了教师教育工作小组 成员由大中小学校长组成 他们在 1999 年 发表的报告中指出所列发现的第一条便是此结论 其他多项类似的研究也显示 教 师水平与学生成绩之间呈显著对应关系 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具有附加性 累积 性以及不可补偿性等特点 在这种背景下 整个美国社会对教师队伍素质的关切达 到了空前的程度 政府和民间已经达成一种共识 即改革教师教育是提高基础教育 质量的必要先决条件 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 教师队伍存在 的问题愈发突出 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因此 教师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 核心问题之一 1 中国的基础教育不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吗 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教师的素 质 摆脱职业的平庸化和倦怠感 成为语文课程改革预设的主要目的 1 2 2 研究方法的选择 那么 用什么方法达到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 2004 年 4 月 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进入了我的视野 教育叙事研究 进入新世纪 教育研究方法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着 范式的转换 人们开始走 出宏大的教育理论的丛林 把目光转向教师个体的故事 个体的思考和个体的生活 环境 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教育叙事研究成为新世纪教育研究的重要路 向之一 这种变化无疑得益于科技的进步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 无限宽广的叙事空间 个人博客 bog bbs 等各种网上论坛为人们提供了向社会 和公众传播个人声音的园地 个人的叙事迅速成为热点和时尚 2004 年 9 月 我在 google 网站上输入 教育叙事 中文 四个关键词进行搜索 显示了 38000 条相关 的链接 半年之后 我再次键入同样的搜索主题时 竟出现了 116000 条相关的线索 可见人们对这一方法的关注度之高 为了回应教育叙事研究的潮流 几乎所有的语文专业报刊都开辟了叙事专栏来 1许明 美国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概述 http www yourblog org data 20047 119752 html 浏览时间 2005 年 2 月 20 日 9 讲述教师的故事 如 中学语文教学 杂志的 成长之路 专栏 语文教学通讯 的 从教之路 专栏 语文学习 的 故事 专栏 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版 的 案例 专栏 语文教学之友 的 感悟在线 专栏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的 名师风采录 专栏等等 这些网络日志和报刊专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充满个性和活力的教师个体 关 注新课程 关注教师 关注课堂 关注生活的原态 教育叙事研究日益成为新世 纪教育的 亮点 宁粗而实 勿狂而虚 1 教育终于从纷乱与争吵之中返回了实 践的家园 1 2 3 有关教育叙事研究的文献综述 为了对这种研究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以下分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对有关文 献做以综述 1 2 3 1 国内部分 华东师范大学的丁钢教授是国内最早提出 教育叙事研究 的概念并为这种研 究方法的推介做出很大贡献的学者 他认为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是一种通俗地呈现 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话语方式或理论方式 它为普通教师 学生以及其 他读者提供了一种能让他们参与进来的生活语言风格的研究文本 具体地说 就是 关注日常教育经验和实践方式 通过活生生的故事 口述 现场观察 日记 访谈 自传或传记 甚至书信及文献分析等 来逼近经验和实践本身 介绍了教育叙事研 究的理论背景 研究过程 文本呈现 评判标准等 从 1999 年起至今 他已经推出 了 5 篇教育叙事研究的作品 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做了不懈的探索 当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热点时 丁钢又 适时地提醒人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即如何从现实的文本走向研究的文本 从单纯的 讲故事到反思故事 并指出 教育叙事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 它通过教育生活经 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通过故事的叙述揭示出一系列复杂的教 育场景和行为关系 照亮 某个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心灵世界 使读者产生 心灵 的颤动 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育叙事研究属于质的研究 而在质的研究领域 北京大学的陈向明教授做了 1李国钧 颜元教育思想简论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年 11 月 第 6 页 10 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从 2000 年到 2003 年 教育科学出版社相继推出了她独著或主 编的关于质的研究的一系列书籍 给人们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其中还有 指导教师作质的研究的专著 用生动具体的例子给教师提供了全程的指导 从对象 的选择到进入研究现场 从观察到访谈 从资料的搜集到研究报告的成文 阐述可 谓细致入微 本研究即得益于这本书的指导 她还明确了叙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 题 认为叙事研究并不作信度的考虑 其效度在于通过具体的事例 使读者产生 共情 华南师范大学的刘良华对教育叙事研究也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他认为 叙事 是作为一种行动的方式存在的 叙事 的基本形式是教学事件 生活事件与教师 自传 并介绍了 教学叙事 的写作方式 他还把 叙事研究 作为校本教学研究 的方法 结合自己在校本教学研究的实例 细致地介绍了叙事研究的途径和成果的 表达形式 体现了执着的实践精神 1 2 3 2 国外部分 克莱丁宁 d jean clandinin 和康纳利 f michael connelly 对叙事研究做了 近 30 年的探索 认为 研究课程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研究我们自己 即从传记和自传 的角度理解教师 研究教师 可谓是西方课程理论中的 先锋派 他们把叙事研究 称为 叙事探究 认为 叙事探究是理解经验的一种方式 是研究者和参与者之间 的合作 这种合作始终发生在特定的时间 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中 始终 发生在不断重复的生活和叙事中 发生在组成生活的个体和社会的故事中 简单地 说 叙事探究就是发生着的和讲述着的故事 1 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 schwab 致力于课堂 实践性话语 的回归 他的以 实践 the practical 1970 1971 1973 1984 为题的一连串论文 在反思课程改革 的基础上 提示了教育研究的方向 完成了课程研究从理论向实践的 范式转换 提出了 探究性叙事 的概念 即从未知的问题情景出发 借助已知的事实与理论 的整合 做出妥当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这种策略具体地表现为两种方法 熟虑术 art of deliberation 与 折中术 art of eclectic 熟虑术 是依据情景与语脉多 义地解读已知知识的认识方法 折中术 是指直面问题解决而综合多样理论的方 法 这样 他就赋予了教师在课堂中编制课程 再创课程的权利 在课程改革的实 践中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种理论的实践意义 1 d jean clandinin f michael connelly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inc p20 11 日本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是一位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致力于实践研究的著 名学者 他在自己的 课程与教师 里 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自己的实践 对课程 和教师都做出了新的定义 在反思了中西方的课程理论和实践之后 他极力倡导教 师要成为 反思性实践者 并把 叙事 作为解决课堂困境的方式之一 他认为 叙事 就是把课堂中复杂的困境转化成教育经验的教育实践 这种实 践使经验具有了新的内涵与意蕴 它阐明了特定背景中具体的经验世界的个别性 表达了对经验中多层次的冲突与妥协的理解 促进着经验的意识化与反省 反言之 未经 叙事 描述过的经验 即便有强烈的体验 也是同意识到并将自身的方式与 他人的方式加以客观化的实践无缘的 经验 惟有通过语汇才能获得作为经验的意 义 他以大正自由主义教育的私小说为例 说明了用 叙事 的方式记录与表述自 己的实践是日本教师的传统 日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教育叙事作品 这些作品包含 着深刻丰富的见识 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课堂的经验世界 是任何教育理论专著所 不可匹敌的 挪威科技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德默达迪安 gudmundsdottir 认为叙事研究是解释 性研究的一个分支 具有理解 解释和沟通的特点 在教学和教师教育的研究中 故事是最自然 最有优势的方法 它正在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个体出现 促进了我 们对真实社会的理解 教师办公室和教室是集聚故事的地方 这些故事形成了集体 的意义构建过程 他强调叙事的核心是应当始终保持它作为叙事或故事的原初的形 式 始终忠实于产生了它的那种环境 否则 就很可能忽略一些包含着丰富的实践 意义的真正的本质 从而削弱它的力量 1 2 41 2 4 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1 2 4 1 实践性是叙事研究的核心 从对有关文献的综述中可以看出 实践和经验是叙事研究的核心 这正是杜威 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内核 尽管在他的论著中并没有出现 叙事研究 的概念 但是以上种种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论述都可以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找到根据 杜威 认为 人类生活是由经验组成的 经验是理性的基础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回归人的生活实践和经验世界正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核心 陶行知始终都把生活实践作为教育的根本内容 教要依照学的法子 学要依照 做的法子 教 学 做是合为一体的 1 优秀的教育理论 别人的优秀实践 自 12 然拥有其自身的价值 但是这种价值对于我们自身是否有意义 则需要通过 我 自身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之中加以验证 我 的 实践性知识 是以 我 为中 心 吸收外来的知识 并跟自身已有的知识混合 发酵 由此才浮现出对于 我 有意义的知识 1叙事研究就是要把从生活中抽拔出来的狂而虚的理论回置到生活 中 把粗而实的生活记录下来 而后反思之 生活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实践的 过程是叙事的过程 叙事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 1 2 4 2 情境性是叙事研究的基础 在许多叙事研究的文献中 都强调了 context 这个词 它可以有不同的翻译 如 脉络 联系 背景 等几种 但指的都是叙事研究的情景性 杜威认为 人需要被理解为个体的 但又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个体的 他们总是处于社会关系之 中 经验这个术语帮助我们全面地考虑 一个儿童的学习是伴随着其他儿童 老师 课堂和社区等诸多情况发生的 杜威认为 经验的标准之一是持续性 也就是说 经验的概念是生长于其他经验之上 并且已有的经验导致了新的经验的产生 不管 一个人设想把自身安置在这个连续体的哪一个地方 现在 过去 未来 每一个 点都有一个过去的经验作为基础并且导致一个新的经验 这也是我们思考教育问题 的关键 2 情景性要求我们关注自己日常教育经验的文化处境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念等 1 2 4 3 反思性是叙事研究的特征 尽管叙事本身是经验呈现的最佳方式 但是经验的呈现并不等于叙事研究 叙 事研究对于经验的表述是别有匠心的 是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是 我们需要通过研 究那些教育实践者以及与之有关的个体和群体 借助于现场文本 自传 日记 信 件 图片 访谈 年鉴等 探索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 把握教育 实践中的弹性和细节 使日常教育经验获得重新的理解 从而在研究文本中建设教 育叙事研究自身的方法 1董宝良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年 11 月 第 219 页 1钟启泉 实践性知识 问答录 全球教育展望 2004 年第 4 期 通过 应译为 在 2 d jean clandinin f michael connelly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inc p45 13 1 2 5 教育叙事研究与几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育叙事研究 行动研究 案例研究 校本研究是几个内涵交叉的概念 它们 都是基于实践的研究 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 而形成了概念的差别 叙事研究强调 的是研究方法 即对事件的叙述和反思 行动研究强调的是对象 即教师的行动 在行动中研究 在研究中行动 案例研究强调的是研究的内容 即一个具体的案例 而校本研究强调的是环境 即基于学校本土的研究 这几个概念也是交叉的 如行 动研究和案例研究都可以用叙事的方法 而叙事研究的对象必然是个人的或群体的 行动 教育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 因此 它们是校本研究的重要途径等等 1 2 6 研究的意义 1 2 6 1 对象的多向研究 从所查到的文献来看 教育叙事的研究者大都把目光集中在教师教育这个单一 的向度上 而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不但适用于教师的专 业发展 同样适用于学生的学业成长 本研究做了三个方面的尝试 一是用教育叙 事研究的方法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二是用教育叙事 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排斥和厌烦 促进学 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的健康 三是研究者 课题负责人 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 法记录 分析 呈现研究结果 尝试一种新的研究文本的写作方式 1 2 6 2 学科的深度研究 尽管已经有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自发地使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记述自己的故 事 但是尚没有群体性地 全方位地用这种方法进行语文教育的深度研究 全日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 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本研究力图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践行新的语文课程标 准的理念 尝试以生活为内容的 以兴趣和习惯为基础的叙事语文教育方式 用人 文的叙事方法建构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 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第 2 页 14 2 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2 1 研究的设计 2 1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研究选择 6 位本校的语文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确定以本人自愿为 前提 适当考虑了教龄 年龄 学历等因素 需要说明的是 三年级教师有毕业升 学的任务 未被列入研究的范围 一年级的教师又大多是新调入的教师 对学校的 情况尚不熟悉 仅有一个教师参与研究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6 位教师的情况如下 表表 1 参与研究的教师的基本情况参与研究的教师的基本情况 2 1 2 教育叙事研究的具体方法 1 教育专著学习法 推荐教师阅读几本与新课程改革有关的教育专著 阅读反 思 2 刺激回忆法 用录像机全程记录教师的教学情况 而后教师做录像反思 3 气氛浸染法 通过一个研究集体的组织 促使教师合作研究 使其形成自省 反思的意识 姓 名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 称任教班级 马瑞芳女 33 专科 13 中教一级二年级二班 范景玲女 26 专科 8 中教二级二年级八班 范银霞女 25 专科 7 中教二级二年级七班 胡明丽女 25 专科 7 中教二级二年级六班 郭向云女 28 本科 7 中教二级二年级三班 申 芳女 23 专科 6 中教二级一年级一班 15 4 教学自传法 要求教师书写个人自传 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 5 教学日记法 研究者深入研究现场以后 即成为一个参与者 需要不间断地 记录田野日记 field text 同时要求参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