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自主赏析 自主预习 六 下面是有关作家作品 背景资料等相关的重要知识 同学们 来了解一下吧 亲情加友情 演绎真情文与可 北宋湖州竹派著名画家之一 最擅长画墨竹 既是苏轼的好友 又是他的表兄 宋神宗熙宁八年 1075 文与可任洋州知州 筑亭筼筜谷上 游乐谷中 曾画一幅水墨偃竹画赠苏轼 苏轼向文与可学画竹 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与可极大的帮助和影响 两人结下了深厚友情 文与可病逝后半年 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 见到这幅遗作 睹物思人 对画痛哭 带泪写下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总结文与可的画竹理论 提出了画竹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的主张 富有感染力的文体 记 记 这种文体 出现得很早 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 可以记山川名胜 可以记器物建筑 故又称 杂记 主要有台阁名胜记 如韩愈 新修滕王阁记 山水游记 如柳宗元 永州八记 书画杂记 如韩愈 画记 苏轼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等 在写法上 大多讲究文采藻饰 语言精美 描绘工巧 富于真情实感 熔叙事 抒情 说理于一炉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是古代散文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种 名篇佳作甚多 探究文本 1 举例说明本文引用典故对表达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 分析探究 渭滨千亩 的典故 出自 史论 货殖列传 用来比喻洋州多竹 从苏轼的诗来看 是诙谐地说文与可是清贫而贪吃的太守 洋州又盛产竹 那么生出来的笋 必然都被吃到肚子里去了 这两句诗 一是赞文与可两袖清风的操守 一是写密友间的戏笑 作者回忆这两句诗 表现作者与文与可生前之情和失友之痛 庖丁解牛 和 轮扁斫轮 的典故 前者出自 庄子 养生主 后者出自 庄子 天道 引用这两个典故是用庖丁解牛 轮扁斫轮技艺的纯熟来比喻文与可画竹技艺之高 不光有成竹于胸 亦能心手相应 表现作者对文与可画竹技术的赞美 车过腹痛 的典故 典出曹操 祀故太尉桥玄文 曹操年轻时 不为人所器重 而桥玄却很赏识他 后来曹操行军经桥玄故乡睢阳 派人祭祀桥玄 并作 祀故太尉桥玄文 文中说 又承从容约誓之言 殂逝 死去 之后 路有经由 经过 不以斗酒只鸡相沃酹 用酒沃地为祭 车过三步 腹痛勿怪 虽临时戏笑之言 非至亲之笃好 胡肯为此辞乎 此典是说桥玄与曹操二人因关系密切而作戏笑之语 苏轼用此典来指他与文与可关系亲密 才会写这篇文章来记载二人戏笑之语 2 本篇既谈 胸有成竹 的绘画理论 又记 筼筜谷偃竹 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 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 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分析探究 本文以抒情为主 兼具叙事和说理 对绘画理论的阐述 对 筼筜谷偃竹 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 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 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 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 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 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3 本文借画竹阐发了哪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 分析探究 胸有成竹 和 心手相应 前者 故画竹 必先 少纵则逝矣 其含义是 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形象 灵感来时 要适时捕捉 一气呵成 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 后者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 不学之过也 其含义是 要努力学习 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握技巧 4 本文如何体现苏轼在写作上的 随物赋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的特点 分析探究 这篇文章表达方式自由 灵活 语言凝练 生动 文章虽具有悼念的性质 却不陷入哀伤情绪之中 而是有意地去记叙二人交往时彼此沟通 相互调笑的趣事 如关于 袜材 千寻竹 二百五十匹绢 馋太守 喷饭满案 等趣事的描写都语言明快 写得活泼 幽默 在行文中摘录诗 赋 书札 援用史传典故 自然 贴切 像是随手 挥洒 这不但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诙谐 睿智与达观 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提高了其高雅的品位 苏轼说自己的文章是 随物赋形 见 文说 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见 答谢民师书 他很重视文章的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见 答谢民师书 应该说这一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正是他 随物赋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的典范之作 写作特色 一 把握文意本文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 陈述自己对 胸有成竹 和 心手相应 创作思想的理解 指出 艺 与 道 的密切关系 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 表现了他的品德 个性 因旧谊深厚 故睹物思人 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二 梳理文脉 三 艺术鉴赏1 开头别开生面文章打破了一般画记的程式 记画的内容 评画的得失 讲画的传世情况 也突破了一般散文记叙 描写和抒情为主的表现手法 刻意创新 独辟蹊径 以议论为先导 辅以叙述和抒情 给人一种独特新奇的美感 2 内容紧扣题目开头赞扬文与可的画技 中间载畴昔戏言 最后补叙写记缘由 始终围绕着 筼筜谷偃竹 图来抒发怀念亡友的沉痛心情 使文意一脉贯通 疏而不漏 3 剪材详略得当本文篇幅虽然短小 却表达了丰富的内容 如第二段记叙的三件小事 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文与可率直 放达 清廉的性格特点 及他阐述艺术创作的形似和神似的美学观点 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和文与可之间相似的高雅的胸襟 及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 4 细节生动逼真如竹之萌生 兔起鹘落 二问三答 失笑喷饭等处的细节 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有逼真传神的功效 犹如晶莹的星星点缀在朦胧的夜空中 闪烁着美丽的艺术光辉 5 抒情以喜表悲用作者的话来说 是 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亲厚无间是说彼此感情很融洽 达到毫无戒心 忘我的程度 因此 愈写戏笑无忌 愈显友情的深厚 怀念的深切 哀悼的深沉 比正面的写法 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链接高考 文言文断句 一 一 角度阐释1 能为文言文断句 实际是考查学生对文句内容的理解 2 能为文言文断句 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 3 能为文言文断句 作为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近几年高考呈上升态势 4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 主要有三种题型 只断句 不标点 断好句 考生标点 既断句 又标点 目前主要以第一种为主 二 方法指导文言文断句 是古时读书人的 基础课程 也是 必修课程 因为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阅读时只好依靠语感自己去断 所以 断句就显得格外重要 正因为文言文断句能体现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所以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有逐渐将文言文断句作为文言文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的趋势 提高文言文断句能力 除了古人强调的加强诵读 培养语感外 大致还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1 实词断句法通读全文 找出人名 地名 物名 朝代名 国名 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或代词往往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遇到名词 代词作主语的 就在它的前面断开 遇到名词 代词作宾语的 就在它的后面断开 动词 形容词经常作谓语 一般来说 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 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 后面往往有宾语 但是不及物动词作谓语除外 2 标志断句法文言文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是有标志词语的 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 就可准确 迅速地断句 文言文的这些标志主要有 对话标志 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常常用 曰 云 言 为标志 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 且大多用冒号顿开 后面 曰 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如果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 以后就只用 曰 而把主语省略 发语词和句首助词标志 如 夫 惟 盖 凡 初 窃 斯 岂 请 敬 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 常用于句首 有领起全句的作用 其前自可断句 语气词标志 如 也 矣 乎 哉 与 钦 耳 尔 邪 耶 焉 等常用在句末 其后往往能断句 感叹词标志 如 呜呼 磋夫 噫 噫嘻 悲夫 等常放在句首 一般可在其前后断句 连词标志 如 以 于 为 而 则 等经常出现在句中 在它们前后一般就不断句 而 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较长或总领的句子时 而 字前面要断开 复句中的关联词标志 如 苟 虽 虽然 纵 纵使 向使 假使 若夫 至于 已而 且夫 乃夫 于是 至若 若 故 是故 等一般用在句首 在这些关联词前可断句 3 语法断句法结构成分是句子的基本构架 是理解句子的基础 分清句子的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是古文断句的最主要依据 此外 断句时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如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等 此外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 其主要形式有 如 何 奈 何 奈何 若 何 何 之有 何 为 得无 乎 不亦 乎 无乃 乎 况 乎 与其 孰若 孰与 等 三 典例分析 一 典题点拨 例 2011 北京卷 用斜线 给下面短文断句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取材于朱熹 白鹿洞书院揭示 附 译文 朱熹附言 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 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 修养身心 然后推己及人 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 沽名钓誉 追求利禄 今天的一些学子 违背了圣者的教导 圣哲教育人的法则 在经典中都有记载 有志向的人 当熟读精思 审问明辨 二 典误精悟 2011 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汲黯为谒者 以严见惮 河内失火 延烧千余家 上使往视之 还 报曰 家人失火 屋比延烧 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 贫人伤水旱万余家 或父子相食 臣谨以便宜 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臣请归节 伏矫制之罪 上贤而释之 以数切谏 不得留内 迁为东海太守 好清静 择丞史任之 责大指而已 不苛小 岁余 东海大治 黯多病 赐告 者数 不愈 庄助复为请告 上曰 汲黯何如人哉 助曰 使黯任职居官 无以逾人 然至其辅少主 守成深坚 招之不来 麾之不去 虽自谓贲 育 亦不能夺之矣 上曰 然 古有社稷之臣 至如黯 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 即军中拜青 为大将军 诸将皆属 尊宠于群臣无二 公卿以下皆卑奉之 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 大将军尊重 军不可以不拜 黯曰 夫以大将军有揖客 反不重邪 青闻 愈贤黯 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 遇黯加于平日 青虽贵 有时侍中 上踞厕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节选自 纲鉴易知录 卷十三 注 谒者 官名 告 休假 贲 育 即孟贲 夏育 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 青 卫青 汉武帝时名将 揖客 只揖不拜之客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 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丞相弘燕见上 或时不冠 至如汲黯见上 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 黯前奏事上不冠 望见黯避帷中 使人可其奏b 丞相弘燕见 上或时不冠至 如汲黯见 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 黯前奏事 上不冠望 见黯 避帷中 使人可其奏c 丞相弘燕见 上或时不冠 至如汲黯见 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 黯前奏事 上不冠 望见黯 避帷中 使人可其奏d 丞相弘燕见上 或时不冠 至如汲黯见上 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 黯前奏事上 不冠 望见黯避帷中 使人可其奏 附 译文 当初 汲黯担任谒者 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 河内郡失火 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 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 返回之后 报告说 平民百姓不慎失火 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 不值得陛下忧虑 我经过河南郡 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的有一万多家 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 我谨借出使的机会 用陛下的符节 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 我请求归还符节 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 汉武帝认为他贤德 因而 赦免了他的罪 因为 汲黯 多次直言极谏 不能留在朝廷 任职 调任东海太守 他喜好清静无为 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 然后放手任用 他只关注大事 不苛求细枝末节 过了一年多 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 汉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间 还是没有痊愈 庄助又替他请假 汉武帝说 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 庄助说 让汲黯任职当官 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 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 会坚定不移地维 护祖先基业 有人以利禄引诱他 他不会前去投靠 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 他也不会离去 即使有人认为自己像孟贲 夏育那样勇猛无敌 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 汉武帝说 说得对 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 说到汲黯 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 在军中任命卫青为大将军 各路将领都归卫青统领 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 公卿以下 官员 都谦卑地侍奉卫青 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 有人劝汲黯说 大将 军地位尊贵 您不可以不下拜 汲黯说 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 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 卫青得知 更加认为汲黯贤良 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 遇到 的疑难问题 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卫青虽然地位尊贵 但有时入宫 汉武帝就坐在床边 踞厕 坐于床侧 一说 坐在厕屋里 接见他 丞相公孙弘谒见汉武帝 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 到汲黯谒见时 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 曾经 有一次 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 汲黯前来奏事 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 远远望见汲黯 急忙躲入后帐 派人批准汲黯所奏之事 四 即时演练 2011 石景山期末考试 用斜线 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 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选自 大学 答案 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 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 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 其严乎 富润屋 德润身 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附 译文 所谓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 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像厌恶腐臭的气味 喜爱美丽的色彩一样 这是自己内心的满足 所以 君子哪怕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也一定是谨慎的 小人在私下里什么坏事都敢干 而一见到君子又会躲躲闪闪 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 而又开始表现自己规规矩矩的样子 哪里知道 别人看你 就像能洞穿你的肺肝一样 掩饰有什么用呢 这就叫内心真实的东西 一定会表现到外在 所 以 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也一定会谨慎 曾子说 任何时候 就如 十只眼睛看着 就如 十只手指着 就要这样严厉监督 人们财富丰盈时 自然会把房屋装饰漂亮 高尚的品德会让人身体健康 心胸宽广时身体自然就会丰满 所以 你想成为一位高尚的君子 就一定要真诚自己的意念 一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赏析本文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苏轼写的一篇随笔小品文 细细品读 此文无论抒写人生感慨 记述身边琐事 或是发表艺术见解 描述风土人情 都给人真情袒露 曲折尽义之感 特别是关于 胸有成竹 意在笔先 的创作规律的提出 成为文艺创作的经典理论 苏东坡曾经十分认真地也非常虚心地向文与可学习过画竹 并从文与可那里学到了 成竹在胸 的画竹经验 苏东坡画竹气魄极大 从地起一直至顶 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 正像他在本文所说 竹之始生 一寸之萌耳 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叶叶而累之 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 乃见其所欲画者 急起从之 这里指出竹的性情 从萌芽到长成竹 它是完整的 是有生机的 画的时候 要把具有生机的完整的竹子成于胸中 要在 纸上看到这个竹子的形象 才能把它画好 因为脑子里想的 眼里看的都是这个竹子的形象 忘掉了自己 所以 见竹不见人 嗒然遗其身 从脑中 眼中到手执笔下到画到纸上都是这个有生机的完整的竹子 这就达到 其身与竹化 的境地 这才能使作品 无穷出清新 竹子的形态无穷 是清新的 所以笔下的竹子也是 无穷出清新 了 这样集中精神 就达到了 凝神 的境地 其身与竹化 就精神说 竹与我合而为一 即脑 眼 手都集中在竹的形象上 就 见竹不见人 说 竹与我还是分而为二 分是 有我有物 苏轼曾说过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 无竹使人俗 这说明他身临竹境 此物烂熟于心 故画竹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意谓要画好竹 先得胸中有竹的形象 正如齐白石所说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 齐白石谈艺录 河南人民出版社 这里所说的 太似 指的是拘泥于生活表面的 真 所谓 不似 指的是歪曲生活的 伪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恰恰要求的是艺术家不局限于局部的真 实 不要机械地抄录生活的底蕴 通过个别 独特的艺术形象 展示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美 当然 宋人是以写真为依托 所以 苏东坡的 胸有成竹 是强调把形象放在第一位 下笔之前已经有了竹的全貌 正如钱钟书 谈艺录 中指出 所谓王勃的腹稿 文同的胸有成竹 是在胸中打草稿 在胸中做好删削增改 在胸中做好得心应手的工作 才可以立即写出 钱先生又指出 朱熹说的 身心内外 初无间隔 先是手不应心 心里想好的形象意境 手 笔写不出来 经过长期的写作实践 做到得心应手 心里想到什么意境 手笔能够如实表达出来 最后心与物化 心和手一致 心怎样想 手怎样写 心的灵巧完全表现在手上 其实 艺术境界的高超 工夫在画外 由此说来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它虽为文学作品赏析时所观照的 然而 艺术是相通的 画画是这样 赏画也如此 苏轼在 书摩诘蓝田烟雨诗 中说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在这段最为有名的论述中 对于文人画理论有重要意义的就是 画中有诗 这四个字 所谓 画中有诗 实际上就是明确提出文人画应当具有超乎于绘画之上 在所描绘的有形之物内蕴涵有更为丰富的无形的内容 就是明确提出绘画与诗 歌一样 不仅要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而且还要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就又如钱钟书 谈艺录 中指出 创作的物 意 笔 辞 从观察外物 到形成意境或题旨 到用笔表达 成为文辞 再看苏轼所录 书尾复写一诗 其略曰 拟将一段鹅溪绢 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 竹长万尺 当用绢二百五十匹 知公倦于笔砚 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 则曰 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 余因而实之 答其诗曰 世间亦有千寻竹 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 苏子辩矣 然二百五 十匹绢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 筼筜谷偃竹 遗予曰 此竹数尺耳 而有万尺之势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 文同由 世岂有万尺竹哉 经苏轼 月落庭空影许长 的启发而发展到数尺竹 而有万尺之势 他这种典型文人画思想的形成 不能不说是受到了苏轼的强烈影响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 因为它具有 宁折不弯 的豪气和 中通外直 的度量 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 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画竹大师得其竹子的形象与神韵 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 达到了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轼 书吴道子画后 的艺术佳境 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本文作者似乎极不经意 信笔而成 大概其匠心正所谓 胸有成竹 二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教案 教学目的 1 掌握相关重点字 词 句 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 通过阅读人物的几个事件 把握人物形象 3 感悟文章主题 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点 难点 1 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 词 句 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 感悟文章主题 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预习 1 结合注释 理解文意 对不了解的字 词 句做标记 2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3 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 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4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显示文与可 郑板桥等人的墨画图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 叫作 胸有成竹 亦称 成竹在胸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时期 有个擅长画竹的人 也是苏轼的表兄弟 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 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 无论冬夏 晴雨 晨昏 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 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 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 时间久了 他墨绘的竹子 幅幅动人 富有生气 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 与可画竹时 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说 与可在落笔前 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 即 故画竹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 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 养虾其中 时时观其姿 体其态 因此齐老先生笔下之虾 姿态各异 栩栩如生 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即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 仔细研究 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 但文章却从 胸有成竹 中精辟地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 从学习到实践 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 其实 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 予不能然也 而心识其所以然 这里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 题解文与可 1018 1079 是苏轼的表兄 比苏轼大18岁 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 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 神宗熙宁八年 1075 出守洋州 今陕西洋县 知州 元丰元年 1079 十月知湖州 今浙江吴兴 赴任途中死于陈州 今河南淮阳 元丰二年四月 苏轼任湖州知州 这时文与可已去世 七月七日 苏轼在晾晒书画时 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 筼筜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