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4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4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4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4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4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4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考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课标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一 三民主义的提出1 背景 1 社会状况 19世纪末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 阶级状况 以 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 实践状况 各种不同的 主张或方案屡屡碰壁 孙中山 救国 2 提出 1 1905年 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 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 2 不久 孙中山在 民报 发刊词 中把这一纲领进一步阐发为 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创立民国 3 内容 1 民族主义即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用 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 民权主义指 创立民国 通过政治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 3 民生主义即 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地价 革命后所增涨地价归 所有 由国民共享 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国家 民主革命 民主权利 帝国主义 时代局限 5 三民主义的实践 1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 建立了中华民国 2 1912年 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 领导制定并颁布了 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 企图复辟帝制 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 护国运动 和两次 护法运动 以捍卫民主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 二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 背景 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使孙中山看到希望 2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 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1924 耕者有其田 3 评价 1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2 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3 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思维升华 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集中体现在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上 没有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就失去了灵魂 这也是新旧三民主义的根本区别 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以后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断深化 2 历史教训 辛亥革命前 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相继失败 3 社会基础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三民主义 主题1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4 革命实践 孙中山放弃改良思想 走上革命道路 逐步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 5 欧美启示 欧美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走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道路的成功启示 主题2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此史料反映了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三把利剑所向为 清 反映了清政府成为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 史料有学者认为 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 杨 而亡于孙文 原因之一是如图的三把利剑 三剑一击 清王朝就玩完了 史论关于民族主义 旧三民主义只强调要反对满族贵族统治 没有涉及中国近代最严峻的民族问题 反帝 而新三民主义则认为 民族主义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这就抓住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与中共的反帝主张相一致 也有利于团结各民族被压迫的民众一起反帝争取解放 新三民主义 主题1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史料1924年 孙中山在 民族主义 演讲中说 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 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 这是什么思想呢 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 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 不是宽大的 简单地说 就是世界主义 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 德国 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 都赞成这种主义 反对民族主义 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 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 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 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 本史料阐明了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 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 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 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 史料还表明 孙中山之所以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 主要由于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 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 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 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 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 就要提倡民族主义 自己先联合起来 推己及人 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 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 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 强权打破以后 世界上没有野心家 到了那个时候 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图示 1 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都是民主革命新时期的产物 主题2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2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 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 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要求 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革命的真实反映 3 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相互依托 但不可混为一谈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 是奋斗目标 三大政策是具体方针 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 没有三大政策 就无从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没有新三民主义 三大政策就不可能形成思想体系 无法在民主革命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功能 4 就具体内容而言 新三民主义中的 民族主义 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谋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精神 联俄 联共 是反帝的必然 民权主义 期盼的是中国国民的真正自由平等和人权 即 唤起民众 中国是农业大国 唤起民众 必然唤醒工农 扶助农工 实际上是新 民生主义 的具体实施 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 例1 2014 海南单科 17 十月革命后 孙中山一面强调 以俄为师 一面强调 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 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 借鉴代议制度 摒弃党国体制b 发展私人资本 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 学习苏俄革命精神 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 推动土地革命 实现 耕者有其田 答案c 审题突破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 不是 摒弃党国体制 故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提及 私人资本 的信息 故排除b项 依据材料中 以俄为师 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 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地学习苏俄 故选c项 材料中没有反映 耕者有其田 信息 故d项错误 例2 2014 全国新课标卷 文综 29 1926年 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 大出风头以后 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 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 爱国 爱民 爱敌 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 民权 国权 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答案c 审题突破本题以近代军阀推行主义为切入点 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四种势力都强调主义 其中三派为军阀 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是为了扩大革命的影响 三个军阀则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a项错误在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材料中四种势力的思想有很大差异 这一时期的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不能称其为军阀 故排除b项 孙传芳标榜的 三爱 不是三民主义 故排除d项 四种势力均打着主义的旗号 说明民主思想已经为社会广泛认可 故答案为c项 1 孙中山先生在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 大力提倡 植树以收利 蓄木以为薪 这一理念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 在他逝世后 人们秉承他的遗志 并规定每年3月12日 孙中山逝世日 为植树节 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传统 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a 民本思想b 民族主义思想c 民权主义思想d 民生主义思想 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植树节的来历 答案 d 从 植树以收利 蓄木以为薪 可看出是以解决农民收入和生活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比较备选项 可排除b c项 而a项又包含于d项 故d项最佳 2 孙中山曾说 在国内 君主可以不要 忠字是不能不要的 为四万万人效忠 比较为一人效忠 自然是高尚得多 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对这段话中的 忠 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 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b 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 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d 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答案 c 忠于四万万人 即忠于中华民族 结合孙中山一生的革命追求 可知c项最佳 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 孙中山的革命追求 3 1924年 孙中山说 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 是由于没有办法 从此以后有了办法 就要诸君担负责任 拿这个办法 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 这个办法 是 a 武装夺取政权b 走十月革命道路c 建立责任内阁d 实行新三民主义 答案 d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人 一贯采用革命方式武装夺权 领导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与十月革命性质不同 故排除a b项 责任内阁建立于1912年 与题干不符 1924年 孙中山在吸取旧三民主义缺陷的基础上 提出 新三民主义 确立了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 故 这个办法 是指新三民主义 答案为d项 题点 核心概念 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 4 孙中山早期提出 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 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 由这种观念推广出来 便可由宗族主义扩充到国族主义 孙中山这番讲话强调 a 实现民族统一和民族平等b 维护宗法体系的传承c 反对外来压迫 争取民族独立d 推翻清政府 复兴汉族政权 答案 a 从材料看 孙中山反对家族和宗族的观念 主张实行民族统一和民族平等 故排除b c d项 答案为a项 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 新价值观 题点 新价值观 弘扬民族精神 5 1905年 孙中山明确把 平均地权 作为民生主义的核心 并解释其含义是 核定天下地价 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 土地增值归国家所有 以防止贫富悬殊而实现国民共享国家财富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的精神 关注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的问题 注重缩小贫富差距 彻底实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