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第2课时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件 鲁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第2课时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件 鲁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第2课时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件 鲁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第2课时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件 鲁教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第2课时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件 鲁教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课前预习 巧设计 名师课堂 一点通 知识点一 设计1 设计2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知识点二 创新演练 大冲关 第2课时内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知识点三 1 知道内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理解流水 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构造地貌的形成及特征 一 内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 内 外力作用比较 热能 太阳能 变质 作用 高低起伏 风化 搬运 趋于平 坦 地壳运动 2 板块构造学说 1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大板块 在图中填出名称 2 板块处于不断中 3 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 多火山和地震 4 板块相对移动 彼此或 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运动 平缓 活跃 碰撞 张裂 六 二 内力作用的 足迹 地质构造1 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 称为地质构造 2 常见类型 变形 变位 挤压 背斜 山岭 向斜 向下弯曲 断裂 错动 位移 3 意义 1 找矿 石油 天然气多储存于构造中 2 找水 在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 3 工程建设 隧道 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 背斜 向斜盆地 断层 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 作用 搬运作用 作用 作用等 2 流水作用 1 侵蚀地貌 瀑布 峡谷 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2 沉积地貌 或洪积扇 冲积平原和 侵蚀 侵蚀 固结成岩 沟谷 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 3 风力作用 1 侵蚀地貌 风蚀 风蚀洼地等 2 沉积地貌 沙垄等 4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 改造地表形态 1 平整土地 修筑梯田 挖河修渠 修建水库等可以达到的目的 2 乱砍滥伐 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会产生作用 蘑菇 沙丘 趋利避害 消极 教材p33图2 1 16探究1 冲积扇一般形成于什么位置 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 冲积扇一般分布在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 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分布很广 其他地区也有分布 2 冲积扇的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有何分布规律 提示 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制约 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 例1 2011 海南高考 读下图 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 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 解析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边界附近 往往形成海岸山脉 岛弧 海沟等 根据等深线的分布 可以看出大陆架与海沟之间的分界 大致在2000 3000米左右等深线处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交界地带 大洋板块附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板块之间互相挤压 容易导致地下的岩浆沿着裂隙喷出地表 形成火山 答案 界线 陆地西南海岸线附近 沿2000 3000米左右等深线 的海沟 原因 大洋 西南侧的 板块俯冲到大陆 东北侧的 或美洲 板块之下 或答两侧的板块互相挤压 导致这里多火山 1 2009 上海高考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下图为 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据此回答 1 2 题 1 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 以下地貌单元中 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a 东非大裂谷b 日本列岛c 阿尔卑斯山脉d 落基山脉解析 第 1 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板块海拔高度相近 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第 2 题 结合上题分析得出该板块类型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边界 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 东非大裂谷是张裂形成 日本列岛和落基山脉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 答案 1 a 2 c 1 褶皱的基本形态 2 褶皱和断层的比较 3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1 利用向斜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 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 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 下渗形成地下水 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如下图 2 利用背斜找油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气最轻 分布于顶部 水最重 分布于底部 中间为石油 如下图 3 利用向斜 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 如煤 铁矿等 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 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 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 搬运掉了 4 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由于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 岩石破碎 易被侵蚀为洼地 利于地表水汇集 故断层处常为泉水 湖泊分布 有河谷发育 5 建筑 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 如修水库 易诱发断层活动 产生地震 滑坡 渗漏等不良后果 造成建筑物塌陷 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 因为向斜是雨水汇集区 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断层和断裂的判定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断裂 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 例如上图中的a b c处岩石既受力断裂 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所以a b c都是断层 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明显位移 故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 例2 2011 广东高考 读 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 图中甲 乙 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 断层 向斜 背斜b 断层 背斜 向斜c 向斜 断层 背斜d 背斜 向斜 断层 解析 结合背斜 向斜 断层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甲处两侧岩层发生了错动和位移 乙 丙岩层是连续的 但发生了弯曲变形 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 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答案 b 2 读 地质剖面图 完成 1 2 题 1 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a b c d 2 判断图中 地原来应为下列哪种构造 a 向斜b 背斜c 断层d 海沟解析 第 1 题 断层处往往有泉水出露 第 2 题 从岩层弯曲状况可知 处原来是背斜构造 因顶部被侵蚀而成谷地 答案 1 c 2 b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 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 在温度 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 发生崩解和破碎 叫做风化作用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 搬运 堆积等作用 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例3 2011 北京高考 右图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景观 南天一柱 照片 该景观 a 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b 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c 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d 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解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意在考查考生对图示的分析和判读能力 从图示可以看出 该岩石岩性坚硬 为花岗岩 长期受海水侵蚀 风吹日晒等外力作用影响 逐渐形成了图示景观 该岩石不能反映出所属热量带 在任何季节都可以观赏 答案 a 3 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