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车辆液气缓冲器特性研究.docx_第1页
机车车辆液气缓冲器特性研究.docx_第2页
机车车辆液气缓冲器特性研究.docx_第3页
机车车辆液气缓冲器特性研究.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编号 : 100128360 (2005) 0520031205机车车辆液气缓冲器特性研究黄运华1 ,芾1 ,廖小平2 ,傅茂海1李(1 . 西南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 四川 成都 610031 ; 2 . 中国南车集团北京二七车辆厂 技术中心 , 北京 100072)摘 要 : 概述了铁道机车车辆液气缓冲器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并根据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基本理论 ,建立了液气缓冲器的动力学计算模型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研究了液气缓冲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为液气缓冲 器在铁道机车车辆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 : 液气缓冲器 ; 特性 ; 机车车辆 ; 原理中图分类号 : u270 . 34文献标识码 : a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ydro2pneumat icbuff er f or locomotives and vehiclesh u a n g yun2h ua1 ,l i fu1 ,l ia o xiao2pi ng2 ,fu mao2hai1( 1 .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 . , so ut hwe st j iaoto ng u niver sit y , chengdu 610031 , chi na ;2 . technical cent er , csr beiji ng feb . 7 t h rolli ng stock wo r k s , beiji ng 100072 , chi na)abstract : the ba sic st r uct ure a nd wo r ki ng p ri ncip le of t he hydro2p ne umatic buff e r fo r railwa y loco mo tive s a ndve hicle s a re su mma rized . ba se d o n t he t heo rie s of hydro dyna mic s a nd t he r mo dyna mic s , t he dyna mic calc ulati ng mo del of t he buff e r i s e st a bli she d. a nd t he st atic a nd dyna mic cha ract eri stic s of b uff er s a re a nal yze d by numeri2 cal si mulatio n . the t heo reti s ba si s i s p ro vi de fo r t he hydro2p ne umatic buff e r app lie d o n railway loco mo tive s a nd ve hicle s.key words : hydro2p ne u matic buff er ; c ha ract e ri stic ; loco mo tive a nd ve hicle ; p ri ncip le缓冲器是铁道机车车辆的重要部件之一 ,其具有减缓及耗散列车在运行中由于机车牵引力的变化或在 起动、制动及调车作业时车辆相互碰撞而引起的纵向 冲击和振动的功能 ,从而减轻对车体结构和装载货物的破坏作用 ,以提高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及安全性。目 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缓冲器有摩擦式和摩擦橡胶式 2 种 ,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但容量小且性能 不稳定。弹性胶泥缓冲器是欧洲 20 世纪 80 年代开发 的一种新型缓冲器 ,其具有容量大、阻抗力小、结构简单、性能稳定、体积小 、重量轻等优点。国内相关单位 及研究部门于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对弹性胶泥缓 冲器进行研究和开发 ,并已制造出样机进行了装车试 验。但与国外相比 ,其弹性胶泥材料及胶泥缓冲器尚有一定的差距 1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 ,提速和重载已成为铁路发展的既定目标。列车运行速度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对缓冲器性能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现有的摩擦式缓冲器性能日趋恶化 ,导致行 车品质下降和维修费用急剧增加的问题凸现 ,故开发适应高速和重载运行的新型缓冲器已迫在眉睫。 液压缓冲器具有容量大 、性能稳定且便于调整等特点 ,其较好的阻抗特性不仅改善了车辆的结构受力 , 同时也提高了平稳性。液压缓冲器虽具有上述优点 , 但在国内铁道机车车辆上的应用目前仍是空白 ,究其原因主要是液压密封件的可靠性问题。随着液压领域 的技术进步 ,密封效果和密封寿命得到了大大提高 ,适 合于不同场合的液压缓冲器在工业自动化生产线上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逐渐扩展到交通运输领域。目前 , 液压缓冲器在起重机 、汽车等领域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铁道机车车辆所需缓冲要求的特殊性 ,使得液压缓冲器在铁道机车车辆上的应用受到一 定的限制 。液压缓冲器一般多采用钢弹簧作为复原弹 46 收稿日期 : 2004212206 ; 修回日期 : 2005204209基金项目 : 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作者简介 : 黄运华( 1973 ) , 男 , 四川邻水人 , 助理研究员 , 工学博士。e2ma il : fj hyhfj 163 . co m铁道学报第 27 卷32簧 ,而由于铁道机车车辆经常出现往复性冲击 ,钢弹簧的疲劳寿命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液气缓冲器正 是为克服这一缺陷发展起来的 ,其采用压缩气体作为复位弹簧 ,不仅消除了钢弹簧的疲劳现象 ,且实现了无磨耗工作 ,可大大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减少维修量 。计算模型2由图 1 可见 , 液气缓冲器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 , 诸多因素影响其动力学特性 , 故需要建立较为精确的数 学模型加以描述 5 , 6 , 811 。根据图 1 所示的基本结构 和工作原理 , 通过简化可建立如图 2 所示的液气缓冲器动力学计算模型 。其中 , p1 、p2 和 a 1 、a 2 分别为油液气缓冲器结构及工作原理1图 1 所示为液气缓冲器的结构原理图 7 。在油腔1 和油腔 2 中注满了液压油 ,在气腔中充有一定初始腔 1 和油腔 2 中液压油的压力和有效作用面积 ; p3 和a 3 分别为氮气腔的氮气压力和有效作用面积; fc 为 缓冲器的阻抗力 , 在列车系统中即为纵向车钩力 ;x 和v 分别为缓冲器行程和速度 , 在列车系统中即为 相邻两节车的相对位移和相对速度。由图 2 即可建立 缓冲器的数学模型 。根据流体力学理论 , 在直角坐标系下流体运动的 连续性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压强的氮气 , 液压油与氮气之间通过浮动活塞隔离。当相邻车辆间发生碰撞时 ,柱塞即被压入油腔 1 中 ,油 腔 1 中的液压油通过节流阻尼环与节流阻尼棒形成的 环缝及单向锥阀与柱塞端部形成的锥阀节流孔 ,流到 油腔 2 中 ,使得油腔 2 的油量增大 ,从而使浮动活塞向 左移动 ,气腔中的氮气被压缩。根据流体力学理论 ,压缩的氮气可起到弹簧的作用 ,但与钢弹簧相比 ,其不会出现疲劳现象。在冲击过程中 ,绝大部分动能转变为 热能 ,并由缸体逸散到大气中 ,只有少量能量转化为油液的液压能 , 因而液气缓冲器的能量吸收率比较大。当车辆间的冲击减缓或消失时 ,氮气通过活塞给油腔2 的液压油施以压力 ,将液压油通过柱塞端部的单向 阀流回到油腔 1 中 ,柱塞又回到工作位置。其中 ,单向 锥阀可相对柱塞端部轴向移动 ,但其只在缓冲器被压 缩加载时才打开。当缓冲器卸载时 ,单向锥阀在液压油压力作用下压紧在柱塞端部的阀座 ,锥阀节流孔 (件号 7) 被封闭 ,而油腔 2 的油则通过柱塞端部的单向阀 流回到油腔 1 ,完成缓冲器的卸载 。节流阻尼棒的形状和尺寸是确定液气缓冲器特性的关键 ,只要正确选取节流阻尼棒的形状和尺寸 ,就能 使缓冲器达到比较理想的缓冲特性。对于型号和行程 相同的液气缓冲器 ,改变节流阻尼棒的形状和尺寸 ,缓 冲力可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化 ,以满足各种运行速度 和牵引质量对机车车辆缓冲器的要求。同其他模式缓 冲器相比 ,液气缓冲器的这一特性使其具有更为广泛 的使用范围 ,故其近 10 a 来在欧洲得到广泛的应用 。9 9(u x )9(u y ) 9(u z )+= 0( 1 )9t9x9y9z式中 ,为流体密度 , kg/ m3 ; x 、y 、z 为直角坐标系的 3个坐标方向 ; ux 、uy 、uz 为某时刻流体质点的速度分 量 , m/ s 。式 ( 1 ) 表达了任何流体运动所必须满足的连续 性条件 , 对于管道中的流体 , 其沿程阻力与管内流体运 动状态直接相关 12 。因此 , 油腔 1 处节流阻尼孔流量 方程因流体运动状态的不同可根据式 ( 1 ) 推导出相 应的表达式。当流体运动状态为层流时 , 流量方程为p12 r1 )-r4 r4( 2 )q1=2 - 1 -2 1式中 ,p1 为节流阻尼孔前后压差 , pa ;为液压油运动粘度 , n s/ m2 ; l 为节流阻尼环的长度 , m ; r2 为节 流阻尼孔半径 , m ; r1 为节流阻尼棒半径 , m 。当流体运动状态为紊流时 , 流量方程为d1 3d1 p1( 3 )q1=-v12l2式中 , d1 为节流阻尼孔直径 , m ;为节流阻尼缝隙长度 ,= d1 / 2 - r1 , m ; v 为流体相对于缸体的运动速度 ,m/ s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r2 2 2l n r / r 8l第 5 期机车车辆液气缓冲器特性研究33油腔 1 流量连续性方程a 1 v = q1式中 , v 0 为氮气腔中氮气的初始充气体积 , m3 ; p0 为氮气的初始充气压强 , pa ;为气体多变指数 , 对于绝 热过程取 1 . 4 。对于浮动活塞两侧 , 有补充方程d p+ v 1 1( 4 )k d t式中 , v 1 为油腔 1 中液压油的体积 , m3 ; k 为油液体积弹性模量 , pa 。油腔 2 处单向锥阀流体阻力方程p2 p3根据图 2 , 可得柱塞的力平衡方程fc = p1 a 1 - p2 a 2 + p3 a 3( 10)v 2p2 = 2( 11)( 5 )2将上述方程与列车纵向动力学微分方程联立 ,再利用四阶 ro nge2 kut t a 数值积分法求解 ,即可得液气 缓冲器的阻抗力、位移、速度及缓冲器内部各腔的压力 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式中 ,p2 为单向锥阀阻尼孔前后压差 , pa ;为单向锥阀流体阻力系数 , 根据流体力学理论 , 取经验值 ; v2为流体流过锥阀阻尼孔的速度 , m/ s 。 根据液气缓冲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图 1 可知 , 欲打开油腔 2 处的单向锥阀 , 单向锥阀阻尼孔前后 必存在力平衡方程特性分析33 . 1 静态特性一般来说 ,缓冲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是不同 的。缓冲器的静态特性是指其在缓慢受压过程时表现出的力 位移特性 ,其特性曲线较为平滑。动态特 性则是指缓冲器在落锤试验 、列车运行及调车作业中 受到冲击作用时表现出的力 位移特性 ,其特性曲 线通常呈不规则状 。缓冲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差 异与其结构及模式等因素有关 ,有的缓冲器 (如 2 号缓冲器) 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差异不大 ,在进行列车纵向 动力学数值模拟时可用静态特性 ; 而有的缓冲器 ( 如 ma r k50 缓冲器) 则差异较大 ,数值模拟计算时须采用 其动态特性。= pa()6p2 a 2z z式中 , a z 为单向锥阀阻尼孔前端有效作用面积 , m2 ;pz 为单向锥阀阻尼孔前端打开锥阀所需的基本压力 ,pa 。由此 , 油腔 2 处单向锥阀阻尼孔前液压油的压强 为p z +p2( 7 )p z=式中 , p z 为单向锥阀阻尼孔前液压油的压强 , pa 。于是 , 油腔 1 的工作压强应为p z +p1( 8 )p1=氮气腔气体状态方程p3 = p0 v 0 / ( v 0 - xa 3 ) ()9对于液气缓冲器来说 ,由于冲击速度对其阻抗力影响极大 ,故其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存在很大差异。 当然 ,这里所说的静态 ,也仅是准静态 ,是指液气缓冲 器在压缩速率很小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力 位移特 性。列车在稳态运行过程中 ,由于车辆间相对速度较小 ,此时缓冲器所表现出的特性就是其静态特性 , 因此 ,有必要对液气缓冲器的静态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图 3 所示是根据上述模型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出的 液气缓冲器在压缩速率为 0 . 5 mm/ s 和 10 mm/ s 时的 静特性曲线。其中 , 缓冲器内氮气初始冲气压强为0 . 5 m pa 。由图可见 ,在不同的压缩速率下 ,其静态特性十分接近。模拟计算时 ,对压缩速率为 1 mm/ s 及 5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铁道学报第 27 卷34mm/ s 进行了同样的计算 ,结果与图 3 类似。该模拟计算结果与四方车辆研究所对液气缓冲器准静态压缩 试验结果是一致的 ,不同的压缩速率对缓冲器的初压力的影响不大 ,对其最大阻抗力有影响 ,随着压缩速率的增加 ,最大阻抗力也随之增加 ,只是增大幅度不同而已 13 。3 . 2动态特性 缓冲器在调车作业、落锤试验及列车制动时表现出的特性为其动态特性。众所周知 ,列车纵向动力学 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缓冲器的动力学特性 ,而缓 冲器的特性曲线直接反映其动力学特性。图 4 是模拟车辆一对一冲击时得到的液气缓冲器的动态特性曲线。其中 ,冲击车辆和被冲击车辆的质量均为 100 t , 且二者配装相同型号的液气缓冲器 ,与静态特性计算 时相同 ,氮气的初始冲气压强仍为 0 . 5 m pa 。由图 4 可见 ,不同的冲击速度下 ,液气缓冲器的特 性曲线不尽相同 ,也即冲击速度对液气缓冲器的动态 特性影响较大。速度较低时 ,缓冲器的工作行程较短 , 且阻抗力较低。随着冲击速度的提高 ,缓冲器的工作行程和阻抗力都相应增大 ,且特性曲线的形状也发生 了变化 。同时 ,由图 4 缓冲器加载曲线下面积大小可 见 ,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大 ,缓冲器的容量也相应增加。显然 ,液气缓冲器的动态特性与传统的弹簧和橡胶缓冲器存在很大差异 , 这是由其特殊结构所决定。 图 5 是液气缓冲器与弹簧和橡胶缓冲器的特性曲线比 较示意图 4 。由图可见 ,如果 3 种缓冲器的容量相等 , 即缓冲器加载曲线下面积相等 ,则液气缓冲器的最大阻抗力最小 ;缓冲加载曲线与卸载曲线所包围的面积 为该缓冲器在整个冲击过程中吸收的能量 ,可见液气 缓冲器几乎把冲击能量全部吸收 ,因此其具有较大的 能量吸收率 ,这正是液气缓冲器的优势所在。传统的 弹簧和橡胶缓冲器受结构限制 ,欲提高缓冲器的容量 ,就必须相应地增大缓冲器的最大阻抗力 ,因而极大地限制了调车速度和快速重载运输的发展。而液气缓冲 器则克服了上述缺点 ,可以以较小的阻抗力获得较大 的缓冲容量 ,这对提高调车作业效率 ,发展快速重载运 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当然 ,理想的液气缓冲器特性曲线应该是矩形曲 线(如图 5 ( c) 虚线所示) , 即在整个冲击过程中 ,缓冲 器的阻抗力始终保持不变 ,从而可以利用较小的冲击 力来缓和车辆间的冲击。但实际上矩形特性曲线是很 难获得的 ,其主要原因是油压的建立和消失总需要一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5 期机车车辆液气缓冲器特性研究35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3 李明 ,缪忠海 ,王悦明. 我国铁路货车缓冲器的现状及其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 . 中国铁道科学 , 1994 ,15 (3) :16 26 . 4 赵歧岭. 起重机用液压缓冲器 j . 太重技术导报 , 1991 , (3) :1 7 . 5 詹永麒 ,孙巍 ,张世华. 液压缓冲器动态仿真j . 液压气动 与密封 ,1996 , (1) :5 8 . 6 pf l ugbeil k. l angsdyna mik de s ei senba hnzuge s bei geteil2ter zugeincht ung d . dre sden : t h dresden ,1980 . 7 ringf eder fa . kuppl ung und puff er z . dsseldo rf : d in gf ed er , 1992 . 8 郝鹏飞 ,张锡文 , 何枫. 小型液压缓冲器的动态特性分析j . 机械工程学报 ,2003 ,39 (3) :155 158 . 9 reich o , grewoll s h j . rechenp ro gramme zur digitalen simulatio n langsdyna mi scher vo r gange bei wagen und zgen der ei senba hn j . zev2gla s , 1990 , 114 ( 3 ) : 80 86 . 10 reich o , do mini k r. pro gramme zur simulatio n vo n a u2f la uf vo rg ? ngen mit beliebigen puff er n j . zev2gla s ,1992 ,116 (11/ 12) :467 472 . 11 duym s , stiens r , reybro uck k. eval uatio n of shock a b2 so r ber mo del s j . vehicle system dyna mic s , 1997 , 27 (2) :109 127 . 12 盛敬超. 液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