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大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目前存世的传统契约文书,是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契约观念。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木制作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满足了当时人们订立合同的需要。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贷、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包括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箴、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契约文本中。比如,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再如,在缔约时,交易者会要求一并移交上手老契,并将上手老契与新订契约、纳税凭证等相关文书粘附在一起。久而久之,一份契约可能长达数米甚至十几米。契约越长,记录的交易越多,保留的制度信息越丰富。这些契约文本成为我们今天了解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官府视之为民间细故。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摘编自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契约实践至今仍根深蒂固地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契约观念。B. 记录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行为的最早契约资料,载于周礼。C. 北宋时期因为已经出现了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所以民间契约纠纷大为减少。D. 诉讼成本高、“息讼”意识深厚,且契约多涉民间细故,民间多以调节手段解决争议。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二段以丰富的史料为事实论据,证明了我国传统契约实践历史之悠久。B.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传统契约制度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方面的不同。C. 文章从契约实践与书写传统两个方面,追溯了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发展历史。D. 除第一段外,文章其余四段均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条理分明。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存世的契约文书,是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被誉为“活化石”,相当于现在的合同。B. 自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这使契约文本保留的契约制度信息更加丰富。C.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契式文本被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职业契约代书人亦随之消失。D. 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如“一诺千金”“言必信”,皆为国人推崇信守契约精神的表现。【答案】1. D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选项曲解文意,“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契约观念。”错误,从文中第一段看,“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契约观念。”是“直接或间接”,并不是“直接影响”。B选项张冠李戴,“载于周礼。”错误,文中第二段,“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行为”, 这些资料是“青铜礼器上”记录,并不是记载在周礼上。C项因果颠倒,将文中表目的关系的句子转述为表因果关系的句子,文中第二段“北宋时为减少契约纠纷,曾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选项“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错误,文中第三段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选项无中生有,“职业契约代书人亦随之消失。”错误,从文中第四段看,代书人“定制各种契式”,“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明清人士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文中并未提到“职业代书人”因契式文本的印刷和传播而消失。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简称5G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被称为是一种“量子跃迁”,与3G到4G的渐进变化截然不同。在5G网络覆盖下,下载一部分辨率达到4K的电影,理论上不超过18秒,但速度带来的不仅是量变。未来的新闻故事会根据时间、读者所在地提供交互性、沉浸性的3D流媒体影像,让读者身临其境地看新闻。5G将给“增强现实混合现实”(AR/MR)技术带来新生。只有5G的速度能让这种技术走出体验区,形成产业规模。5G最显著的特点是低时延和高可靠,即在任何环境下都表现稳定。5G网络让医生在“混合现实”工具的帮助下完成精准的开颅手术,这种科幻般的技术只能在5G时代实现,原因正是5G信号“不断片”。5G网络每平方公里可支持100万台设备,过去30年将人连接起来,接下来30年会将物连接起来。5G会引发一场大幅改变生活方式的革命,这也是各国推动部署5G的重要动力。(摘编自王超5G时代将引爆哪些颠覆性场景,科普时报2019年3月29日)材料二:中国的移动生态系统在2018年为中国经济创造了5.2万亿元(7,500亿美元)的附加值,相当于2018年中国GDP的5.5%。预测2025年中国5G连接数量将达到4.6亿,超过北美和欧洲的总和,位列全球第一。中国的移动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融合和现代化的主要引擎。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移动市场,中国超三分之二的移动连接通过智能手机实现。目前,77%的连接运行于4G网络,4G的普及率将在未来几年达到顶峰,并随着消费者转向下一代移动服务后逐步下降。 (摘编自GSMA(全球移动通讯系统协会)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2019)材料三:“中国政府已将5G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对5G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并进行了全面部署。面向未来,中国和全球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模表示。调查机构预测显示,到2025年5G网络将在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商用。中国与美国、日本一起成为全球前三的5G大国。届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在内的四个经济体将占据全球70%的5G市场,拥有9亿多用户。同时,巨大的5G市场将带动整个信息产业链发展。业内人士指出,2019年至2025年将是5G网络主要建设期,基站、天线等核心硬件市场需求有望爆发。芯片、电子元器件、软件、智能硬件等领域也将进入快速升级阶段。更为重要的是,5G商用还将极大促进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数字化转型。这意味着在5G网络环境下,超高清视频直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裸眼3D等高速率应用将得以实现。5G商用将有力推动远程医疗、工业控制、远程驾驶、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等多种应用走进人们的生活,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摘编自王萌5G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5月4日)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102018年,我国独立移动用户总数逐年递增,截止到2018年,我国拥有的独立移动用户数量占总人口的82%。B. 到2018年,我国独立移动用户普及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后续增长空间相对变小,20192025年,我国独立移动用户数量增速将明显放缓。C. 预计20202025年,我国5G人口覆盖率与采用率将持续增长,到2025年底,我国5G连接数量将达到4.6亿,位列全球第一。D. 未来几年,我国4G普及率将达到顶峰,4G、5G网络会长时间并存,因为我国超三分之二的移动连接通过智能手机实现,且都运行于4G网络。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5G将带给我们全新的体验,例如下载一部分辨率达到4K的电影只需要18秒,看新闻如同身临其境,观看超高清视频直播不会再卡顿。B. 5G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顶峰,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领域的焦点,各国都在加紧推动部署5G计划,到2025年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实现5G商用。C.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市场,与美日欧三个经济体共同占据了5G市场的大多数份额,拥有9亿多用户。D. 5G使“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将推动远程驾驶、智慧家居等应用走进人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6.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5G的特点及其发展意义。【答案】4. D 5. D 6. 特点:网速更快;低时延和高可靠;覆盖面更宽广。意义: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引发产业链上各领域的变革;促进社会向数字化转型,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D选项曲解文意,“4G、5G网络会长时间并存,”错误,由原文“4G的普及率将在未来几年达到顶峰,并随着消费者转向下一代移动服务后逐步下降。”可知,是“随着消费者转向下一代移动服务后逐步下降”,而不是“会长时间并存”。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A选项篡改文意,“下载一部分辨率达到4K的电影只需要18秒”错误,由原文“下载一部分辨率达到4K的电影,理论上不超过18秒”可知,是“理论上”不超过18秒。B选项无中生有,“5G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顶峰”错误,原文没有这种说法。C选项变未然为已然,“目前”错误,由原文“调查机构预测显示,到2025年5G网络将在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商用。中国与美国、日本一起成为全球前三的5G大国。届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在内的四个经济体将占据全球70%的5G市场,拥有9亿多用户。”可知,是“预测”显示,而不是“目前”。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在5G网络覆盖下,下载一部分辨率达到4K的电影,理论上不超过18秒,但速度带来的不仅是量变。未来的新闻故事会根据时间、读者所在地提供交互性、沉浸性的3D流媒体影像,让读者身临其境地看新闻。”可知,5G的特点是网速更快;由原文“5G最显著的特点是低时延和高可靠,即在任何环境下都表现稳定。”可知,5G的特点是低时延和高可靠;由原文“5G网络每平方公里可支持100万台设备,过去30年将人连接起来,接下来30年会将物连接起来。”可知,5G的特点是覆盖面更宽广。由原文“届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在内的四个经济体将占据全球70%的5G市场,拥有9亿多用户。”可知,5G的发展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由原文“巨大的5G市场将带动整个信息产业链发展。业内人士指出,2019年至2025年将是5G网络主要建设期,基站、天线等核心硬件市场需求有望爆发。”可知,5G的发展将引发产业链上各领域的变革;由原文“更为重要的是,5G商用还将极大促进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数字化转型。”可知,5G的发展将促进社会向数字化转型,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永不凋零的凤仙花彭时美弟弟3岁多的时候,一次意外,被开水严重烫伤,右半身的皮肤全层受到损伤。伤愈后,留下了坚硬的、边缘形状不规则的疤痕。医生说,这娃儿命大,烫成这样都没有死,必有后福。父母顿时眼泪盈眶,不知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还是对未知世界的忧虑。因经济拮据,父母只好带弟弟离开医院回到小镇上,让一个乡村医生继续给弟弟医治。弟弟的手在慢慢生长,而从大腿上移植上去的一块皮肤却是死的,它紧拽着生长的几根手指,他的右手就这样畸形地长成了大手。父亲时常愁眉不展,对弟弟在学习上的要求也愈发严格。我上高二时,在上海打工的父亲对我说:“家里钱紧得很,你看你弟弟马上就要读初中了,他身体那个样子,不多读点书以后怎么生存呢?你跟他不一样,这个高中你就不要再念了,行不行?”我心里是拒绝的,从小到大,所有好的东西都留给了他,现在连我读书的权利也要剥夺,但同时我也明白,目前的家庭条件确实容不得我说不。辍学后,我也前往上海打工。几年里,我没有主动联系过父亲一次,还果断辞了他托人给我找的工作,从此消失在他的视线中。他偶尔知道我的消息,也是辗转从母亲那里得知。我就是要让他知道我还在生他的气。每到年底,母亲就在电话里劝我回去,说父亲也要回来,大家都很想我。我每每就决绝地说:“那我就更不想回去了!”两年多的时间,我断断续续给家里寄回去不少钱,余下的一些钱,我报考了一个电脑培训班。翌年,我进了一家大型工厂做品检文员。20岁生日那天,按照往年惯例,母亲又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慰劳自己特别加餐。我不耐烦地打断她的话:“我报考了成人自考大专,就是送给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你们不供我读书,我供我自己读。”电话那头一时语塞,良久沉默,然后又响起老生常谈的话:“身体最重要,不要太辛苦。”弟弟高二暑假来上海玩,我陪他参观了当地几个著名的景点,给他买了好几身衣服。试衣服的时候,他有些拘谨,欲言又止。后来听母亲说,弟弟将我给他买的一件短袖T恤衫给了父亲。我才知道原来他从来不穿短袖衣服,是害怕暴露他疤痕狰狞的右臂。我忽然想起来,每次给他拍照时,他总是左边身体侧对着我。想到这里,我倏地潸然泪下,这些年我心有腹诽,抱怨父母不公,使我在最好的年华错失受教育的机会,却不曾想过弟弟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竞如此困难。“你跟他不一样”,想起当年父亲的话,我若有所思:亲情不是一杆缺少公平的秤,只是我心里少了一个“理解的砝码”。一个夏天,我回家了,这是我离家多年之后第一次见到父母。母亲接过行李箱,笑得合不拢嘴。父亲看上去苍老了许多,见到我,眼神中虽满是疲惫,却掩饰不住喜悦,嗫嚅着:“你总算回来了。”我听了有些心酸,但是依然面无表情,把头扭到一边,打量着重建的新房。我走出院子,发现当年那棵柑橘树不见了,茎肉粗壮的凤仙花依然还在,一片绿茵茵的花叶紧密簇拥。弟弟跟在身后说:“去年砌房子、修院子的时候,妈特意叫工人师傅不要毁了这块花圃,说你要是夏天回来看见那些盛开的花儿,一定会欢喜的。”这时,母亲走过来,递给我一个破旧的小册子:“这些年你往家里寄的每一笔钱,还有你给弟弟买东西的花费,你爸让我都一笔一笔记好。我们对不起你,计划等你出嫁的时候,一并还给你,我们没有重男轻女的意思。”打开小册子,我一页一页翻看,数字旁边批注着歪歪斜斜的汉字。我的心突然颤抖起来,似乎在父母眼里,小册子上的那些阿拉伯数字是他们对我的良心债。瞬间,我多年的执拗被眼前的数字击打得粉碎。“妈,你们这是干什么!”我把小册子撕成条,轻声说,“都是一家人,他是我弟弟,我心甘情愿的,从来没想过要你们还。”一时触景生情,想起小时候,我和弟弟在柑橘树下摘凤仙花,远远传来父亲的声音:“你是姐姐,要带着弟弟,不要欺负他”盯着那块花圃,我怔怔发愣。凤仙花也叫女儿花,又叫指甲花,一首叫凤仙花的歌中唱道:凤仙花盛开的花瓣染着你的指尖,父母的教导印染你的心智,你试试,你可以数尽天上星斗,然而你数不尽的是父母的教导(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题目“永不凋零的凤仙花”一语双关,既指父母为“我”保留了花圃,让凤仙花在夏天盛开;又指“我”与父母弟弟的亲情永远存在。B. 父亲偏袒弟弟,为了让弟弟多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而让“我”中途辍学,到上海打工挣钱养家,这表明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C. “我”被迫辍学工作后,不仅给家里寄了不少钱,还陪弟弟游上海,为弟弟买衣服,表明“我”虽对辍学心有不甘,但却真心疼爱弟弟。D. 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过程中不断插入“我”的内心活动,表现“我”的情感变化,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8. 结合小说情节的发展,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9. 作者以凤仙花的歌词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 B 8. (1)父亲劝我辍学将学习机会让给弟弟,我抱怨父母不公。(2)了解到弟弟因为烫伤留下了心理阴影,我开始理解父母的选择。(3)回家后看到母亲拿出的账本,彻底理解父母,感动于父母对自己的爱。 9. (1)呼应标题,照应前文对庭院中凤仙花的描写。(2)卒章显志,揭示主题,父母对子女的爱永不会变。(3)引用歌词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选项“这表明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错误,由原文“你跟他不一样,想起当年父亲的话,我若有所思:亲情不是一杆缺少公平的秤,只是我心里少了一个理解的砝码。”可知,不是“父亲重男轻女”,是作为亲人,我们有责任帮助弟弟。故选B。【8题详解】题考查学生对阅读作品掌握情节线索和对人物情感理解的能力。解此类问题,首先仔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段,看每一片段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关键的描写处,由原文“我心里是拒绝的,从小到大,所有好的东西都留给了他,现在连我读书的权利也要剥夺,但同时我也明白,目前的家庭条件确实容不得我说不。”可知,父亲劝我辍学将学习机会让给弟弟,我抱怨父母不公。由原文“你跟他不一样,想起当年父亲的话,我若有所思:亲情不是一杆缺少公平的秤,只是我心里少了一个理解的砝码。”可知,了解到弟弟因为烫伤留下了心理阴影,我开始理解父母的选择。由原文“妈,你们这是干什么!我把小册子撕成条,轻声说,都是一家人,他是我弟弟,我心甘情愿的,从来没想过要你们还。”可知,回家后看到母亲拿出的账本,彻底理解父母,感动于父母对自己的爱。【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的能力。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要从“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艺术手法、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由原文“我走出院子,发现当年那棵柑橘树不见了,茎肉粗壮的凤仙花依然还在,一片绿茵茵的花叶紧密簇拥。”可知,以凤仙花的歌词结尾,呼应标题,照应前文对庭院中凤仙花的描写。由原文“弟弟跟在身后说:去年砌房子、修院子的时候,妈特意叫工人师傅不要毁了这块花圃,说你要是夏天回来看见那些盛开的花儿,一定会欢喜的。”可知,以凤仙花的歌词结尾,卒章显志,揭示主题,父母对子女的爱永不会变。由歌词“凤仙花盛开的花瓣染着你的指尖,父母的教导印染你的心智,你试试,你可以数尽天上星斗,然而你数不尽的是父母的教导”可知,以凤仙花的歌词结尾,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点睛】出人意料的结局的作用:从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赵莹,字玄辉,华阴人也。祖孺,秘书正字。父居晦,为农。莹风仪美秀,性复纯谨。梁龙德中,始解褐为康延孝从事。后唐同光中,延孝镇陕州。会庄宗伐蜀命延孝为骑将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觉而骇异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高祖再镇并州,位至节度判官。高祖建号,授莹翰林学士承旨,知太原府事,寻迁门下侍郎,监修国史。车驾入洛,使持聘谢契丹,及还,加光禄大夫兼吏部尚书。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乡,人或短之。及入相,以敦让汲引为务。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少帝嗣位,拜守中书令。明年,检校太尉本官,出为晋昌军节度使。是时,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给粟一斗,使饥者获济,远近嘉之。未几,移镇华州,岁余入为开封尹。开运末,冯玉、李彦韬用事,复莹相位。及李崧、冯玉议出兵应接赵延寿,而以杜重威为都督部署,莹私谓冯、李曰:“杜中令国之懿亲,所求未惬,心恒怏怏,安可更与兵权?若有事边陲,只李守贞将之可也。”及契丹陷京城,契丹主迁少帝于北塞,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契丹永康王代立,授莹太子太保。未几,莹卒于幽州,时年六十七。莹初被疾,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契丹主闵而许之。及卒,遣其子易从护丧而还。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赐其子绢五百匹,以备丧事,令归葬于华阴故里。(节选自旧五代史赵莹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会庄宗伐蜀命延孝为骑将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觉而骇异B. 会庄宗伐蜀命延孝为骑将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觉而骇异C. 会庄宗伐蜀命延孝为骑将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觉而骇异D. 会庄宗伐蜀命延孝为骑将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觉而骇异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褐”,本义指粗布或粗布衣服,指贫贱之人;“解褐”,指卸下官职成为平民。B. 阙下,官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常借指朝廷,古人常有“献书阙下”之说。C. 契丹,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D. 节度使,唐代始设的地方军政长官,初仅设于边境,后地方武官亦常署此名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赵莹追随高祖,深受重用。他随高祖镇守各地,曾多次被委派进宫朝见皇上;契丹车驾进入洛阳,他作为高祖的使者,携带书信前去答谢。B. 赵莹勤勉实干,任人唯能。监修国史,他出力最多,因唐代历史残缺,他任命有才能的人担当相关职务,撰修的二百卷正史流传于当时。C. 赵莹体恤民情,颇受好评。少帝时天下蝗虫为害严重,他下令在境内捕杀一斗蝗虫就供给一斗粟米,使饥饿的人得以渡过难关。D. 赵莹见微知著,善于识人。商议派兵对付赵延寿时,他认为杜重威是皇室至亲,所求不曾如愿,心中不快,不能给予兵权,而推荐李守贞担任将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乡,人或短之。(2)莹初被疾,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契丹主闵而许之。【答案】10. C 11. A 12. A 13. (1)当初,赵莹担任从事时,遭逢母亲的丧事,高祖不让他回归乡里服丧,有人因此非议他。(2)赵莹刚生病时,向契丹君主祈求,希望归葬中原,契丹君主很可怜他,就答应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忽梦神召于前亭”的意思是“忽然一天梦见神仙在前亭召唤他”,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选项AB,“公富有前程”的意思是“你前程远大”,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故选C。句子翻译:时逢唐庄宗讨伐蜀国,令康延孝担任骑兵将领。将要出发时,留下赵莹监修金天神祠。祠庙建成之后,忽然一天梦见神仙在前亭召唤他,并用优厚的礼仪来款待他,那神仙对赵莹说:“你前程远大,应该自己珍惜。”便送给他一把箭一根笏,赵莹醒来后感到惊异。【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选项“解褐,指卸下官职成为平民。”错误,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A选项,“契丹车驾进入洛阳,”错误,根据原文“车驾入洛,使持聘谢契丹,及还,”可知,是“高祖”进入洛阳后,而不是“契丹”。故选A。【13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短:非议。(2)被疾:生病。于契丹主,状语后置。愿:希望。闵:可怜。【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赵莹,字玄辉,华阴人。祖父赵孺,做过秘书正字。父亲赵居晦,从事农耕。赵莹风度俊美,性情纯厚恭谨。后梁龙德年间,开始担任康延孝的从事。后唐同光年间,康延孝镇守陕州。时逢唐庄宗讨伐蜀国,令康延孝担任骑兵将领。将要出发时,留下赵莹监修金天神祠。祠庙建成之后,忽然一天梦见神仙在前亭召唤他,并用优厚的礼仪来款待他,那神仙对赵莹说:“你前程远大,应该自己珍惜。”便送给他一把箭一根笏,赵莹醒来后感到惊异。明宗继承帝位,任命晋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赵莹当时就在陕府,以原官的身份谒见晋高祖,两人一见如故,高祖就上奏任命他为管记。高祖镇守各镇他都跟随着。高祖多次派他进宫朝见皇上,官至御史大夫,高祖再度镇守并州时,赵莹位至节度判官。高祖建立国号时,拜赵莹为翰林学士承旨、金紫光禄大夫、户部侍郎,主持太原府事务,不久又升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高祖进入洛阳后,派赵莹携带聘礼答谢契丹,返回后,加封光禄大夫兼吏部尚书,当初赵莹担任从事时,碰上母亲的丧事,高祖不让回归华州服丧,赵莹就穿着朝服跟随高祖左右,有人因此非议他,等到入阁为相,以敦厚谦让提拔后学为己任。监修国史时,因唐代历史残缺,赵莹便任命有才能的人任其职,加强修纂补编实录,撰修正史二百卷在当时刊行,赵莹出力最多。晋少帝即位,拜为守中书令。第二年,任检校太尉本官,外出担任晋昌军节度使。这时,天下飞蝗为害甚重,在境内捕杀蝗虫一斗者,供给米粟一斗,使饥饿的人得以渡过难关。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不久,移镇华州,一年多后又入京担任开封尹。开运末年,冯玉、李彦韬执政,恢复赵莹相位。到李崧、冯玉商议派兵对付赵延寿时,以杜重威为都督部署,赵莹私下对冯立、李崧说:“杜重威是皇室至亲,他所希求的不曾如愿,心中常常不快,怎么可以再给予兵权?如果边陲有战事,只有李守贞可以担任将领。”等到契丹攻陷京城后,契丹国主迁徙少帝到北方塞上,赵莹与冯玉、李彦韬一起跟从前往,契丹永康王即位,任命赵莹为太子太保。不久,赵莹在幽州去世,时年六十七岁。赵莹刚染上疾病时,便派人祈求禀告契丹国主,希望让他这把老骨头送回后周,让羁旅他乡的魂魄有幸复归故土,契丹国主哀怜并答应了他。等到去世,就派他的儿子赵易从和家中几位人护丧回归。周太祖感慨良久,下诏追赠太傅,还赏赐他的儿子五百匹丝绢,以办理丧事,并让送回安葬在华阴故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小孤山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即用比喻,将小孤山所处环境比作“海门关”,突出其地势之险要。B. 颔联“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照应诗题,而且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C. 尾联借景抒情,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D.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诗人身孤臣,时处末世,亦不忘报效国家之情。15. 请结合全诗,赏析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诗的妙处。【答案】14. C 15. 这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此联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仍矢志不移,力挽狂澜,坚定抗元的复杂情感。【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C选项,“尾联借景抒情”错误,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之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还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分析其表达效果,体会诗人情感。“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中流砥柱、耸然坚定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之情。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寂境遇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水调歌头中,苏轼借“_,_”表达人生和自然都难以完满的哲理;蜀道难中,李白用“_,愁空山”渲染环境的苍凉;李煜在虞美人中则用“_”感慨自然界的轮回更替。(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_,_(屈原离骚)的豪情。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答案】 (1). 人有悲欢离合 (2). 月有阴晴圆缺 (3). 又闻子规啼夜月 (4). 春花秋月何时了 (5). 亦余心之所善兮 (6). 虽九死其犹未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啼”“兮”“犹”。【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汉字天覆地载、严谨优美的造型结构,深藏着先民的美学智慧。夸张地讲,了解中国汉字书法中有关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汉字结构的平中寓奇、险中求胜,汉字笔画的劲健内敛、 ,以及书法布局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都极大强化了汉字书写的内在张力,影响着书法的审美取向。古人书风有千百种,学习时应 ,找到其中不变的精神为我所用。书法风格是书法的艺术语言,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之上。( )书法审美情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审美情感,另一种是理性审美情感。通常书法临习中的“ ”“不求甚解”处于书法感性审美情感阶段;而书法创作中的“乐此不疲”“不知有魏晋”则处于书法理性审美情感阶段。两种情感之间呈递进和互相深化的关系,没有感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没有理性审美情感阶段,没有理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无法创作出有高度的作品。由初始对书法的兴趣进而步入到对书法的理性把握,是一个 的过程。如果要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则非尽毕生精力与功夫不可。17.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夸张地讲,了解中国书法中有关汉字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B. 不夸张地讲,了解中国书法中有关汉字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C. 夸张地讲,了解中国汉字书法中有关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D. 不夸张地讲,了解中国汉字书法中有关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声情并茂 抽丝剥茧 浮光掠影 按部就班B. 刚柔相济 顺藤摸瓜 浅尝辄止 按部就班C. 声情并茂 顺藤摸瓜 浮光掠影 循序渐进D. 刚柔相济 抽丝剥茧 浅尝辄止 循序渐进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进一步加深对书法审美情感的认识,还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B. 想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还需进一步加深对书法审美情感的认识。C. 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还需加深对书法审美情感的认识。D. 想要加深对书法审美情感的认识,还需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答案】17. B 18. D 19. B【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选项,不合逻辑,“夸张地讲”错误,应该是“不夸张地讲”。C选项,不合逻辑,“夸张地讲”错误,应该是“不夸张地讲”;语序不当,“了解中国汉字书法中有关的结构原理”错误,“汉字”应该放到“有关”后面。D选项,语序不当,“了解中国汉字书法中有关的结构原理”错误,“汉字”应该放到“有关”后面。故选B。【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声情并茂:引伸为美好,指演唱、朗诵等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相互补充,使恰到好处。此处的语境是说汉字的笔画刚强的和柔和的相互补充,所以应该用成语“刚柔相济”。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顺藤摸瓜:比喻按照某个线索查究事情。这里指学习应该细致,而且一步一步有层次,所以应该用成语“抽丝剥茧”。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也比喻景物景象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此处指书法临习不深入钻研,所以应该用成语“浅尝辄止”。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 。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循序渐进: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此处是指是“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的过程,所以应该用成语“循序渐进”。故选D。【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从句子结构上看,要填的句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前文的“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之上。”,可知,要填的句子的上句内容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关系紧密,根据后文“书法感性审美情感阶段”可知,后面讲的是“对书法审美情感的认识”,所以要填的句子后句应该是“审美情感的认识”,关系紧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句子本身的内容看,是“想要了解”,就需要“进一步加深”,而不是“进一步”了解,所以只有B选项最符合,故选B。【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0.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和季节相互成就,绽放出绚丽的文化光芒。以下诗句中描写的景象属于不同季节,请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排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答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如单看这一句,可能会有秋冬季节一说,但后一句中“独钓寒江雪”,应明确表明这就是冬季,而且是寒冬,虽也有“胡天八有即飞雪”一说,但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不难看出,这个季节正处于寒冬,因为这首诗是诗人在贬永州时写的,他描绘的是:冰天雪地的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故就是冬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盛开应该是盛夏。“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写西风,写黄花,此情此景,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由“小麦黄”可知是小麦成熟的季节,应该是六月底。“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遥望草色依稀连城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描绘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所以此句是“初春”季节。然后根据季节排序即可。【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