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上《昼夜交替》教学设计.doc_第1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上《昼夜交替》教学设计.doc_第2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上《昼夜交替》教学设计.doc_第3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上《昼夜交替》教学设计.doc_第4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上《昼夜交替》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上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本节课注重培养小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达到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将科学课所提倡的体验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贯穿在整个教学中。理论依据:以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体验学习,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昼夜交替教材分析: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维。二、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教学方法梳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昼夜交替这堂课,我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4.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能力培养1.通过模拟昼夜变化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与人合作。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教学流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观察分析交流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验现象和实际观察,分析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验器材 学生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导入;出示太阳东升西落的示意图或动画。 问题: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在东升西落,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呢?目的:引发学生对熟悉现象的思考,从而引入课题。二、活动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问题: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自已的想法。媒体: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任务:如果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如何借助它们证实自已的猜想?请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讨论:各小组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实验:各小组展开模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媒体: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小结: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媒体:播放“昼夜交替”视频 。 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需24小时。导入: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问题:示图在P22的网页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学生读图并讨论。提问: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吗?交流:学生汇报自已所知道的关于该问题的例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描述自已的亲身经历过的事例。教师把真实的典型的罗列出来。三、阅读资料: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四、活动二: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导入:出示课本图,介绍典型的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现象。 问题: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任务:选择一、两种身边常见的动植物,连续观察几天,了解其在白天和夜晚它们的生长活动有什么不同。 讨论:小组内交流观察结果,鼓励描述事实,讨论动植物的生长活动规律与昼夜交替现象有哪些关系。媒体:播放“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视频 。小结: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活动规律与昼夜交替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的花或叶大多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开放或闭合,动物也都是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活动或休息。五、总结、延伸:(1)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有什么收获?(2)对于“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合理的只有一种,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把你得资料带来我们一起交流。教学评价设计: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我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在本节课我将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1、在“推测假设”环节中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2、在 “模拟实验”环节中采取小组评价。3、在“汇报展示”环节中采取教师、学生对汇报者实验活动作出评价。4、在“实验小结”环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设计特色:“昼夜交替”是“白天和黑夜”单元的第三课。本课首先从“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进而了解人类认识昼夜变化的历史过程及世界各地昼夜变化的差异;通过对动植物进行定期观察,发现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拓宽学生对昼夜现象的了解。白天与黑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也常引起学生产生一些疑问。本课从这些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了解自然规律。首先从“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进而了解人类认识昼夜变化的历史过程及世界各地昼夜变化的差异,通过对动植物进行定期观察,发现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拓宽学生对昼夜现象的认知。板书设计、学生记录单设计:板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学生画的示意图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顺时针转、逆时针转两种)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顺时针转、逆时针转两种)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顺时针转、逆时针转两种)太阳不动,地球自转(顺时针转、逆时针转两种)学生记录单设计: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实验情况能否解释昼夜交替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各小组认真记录,实验完成后请各组代表汇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上昼夜交替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科学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 预习课文,了解昼夜交替现象二、 搜集“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资料二、 教学课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3、知道昼夜的成因。 4、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三、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对太阳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太阳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的成因。学生对昼夜交替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要他们解释“为什么”就感到很困难了。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1、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2、模拟实验:昼夜交替的成因。3、操作发现: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4、阅读了解: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在做教学准备时,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昼夜交替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和教学三维目标,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昼夜交替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昼夜交替的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别能力。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昼夜交替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四、 教学方法 实验法、建模法、分组讨论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首先观察几组图片。【百度图片】搜索“日出”、“日落”展示几组精美图片日出:/%BA%C3%C6%E6%CE%A2%B3%BE/pic/item/5b9da9b69101aaf037d3cab0.jpg日落:/yi_silver/pic/item/d2a310d84d90e6cc38012f73.jpg让学生欣赏师: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师:日出的一副是地球上的白天。日落的一副是黑夜。师:如果让你分别用一个字来表示白天和黑夜,各用一个什么字来表示?生:昼、夜师板书:昼 夜大屏幕展示“昼夜”词条【百度百科】/view/366637.htm 学生阅读昼夜百科名片部分,明确什么是昼夜师:地球上为什么有昼夜之分呢?生小组讨论昼夜之分的原因师:现在是昼还是夜?那再过12小时呢?再过12小时呢?白天和黑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着,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补充课题)师: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停地交替呢?猜测一下二、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推测。1、学生讨论昼夜交替现象的猜测。2、汇报、整理 师板书可能情况 (师板书可能的情况、板书时注意四种运动形式的顺序)(1)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自转并绕太阳转。师:四种解释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在研究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体验一下地球、太阳的不同转法。3、师生演示:师代表太阳,找一名学生代表地球,演示地球自转,学生评价后,全班以课桌代表太阳,每一名学生代表地球,演示上述四种可能,师观察评价。(注意不要摔倒。)游戏结束,出示“自转”、“公转”定义【百度百科】自转:/view/28512.htm 阅读百科名片部分,并配以动作讲解公转:/view/18232.htm#1阅读百科名片部分,讲解公转定义及地球公转4、师:如果用手电筒表示“太阳”,用地球仪表示“地球”,你会演示吗?温馨小提示:(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2)、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3)、有顺序的选择你们要验证的情况,讨论方法后再进行。(4)、当几个同学在做时,其他同学一起来观察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记录结果.指名学生读出来。分小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分组展示,其余小组提出改进意见师:四种运动形式都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在这四种解释中,我们有没有发现他们共同的特征呢?这四种解释中最多只有一个解释是符合现实的,到底是哪一种解释呢?在没有新的证据时,我们很难判断这些解释方法的对与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欣赏一组短片,希望能从里面发现有用的证据。出示四种假设视频【百度视频】搜索到新浪视频/u17/v_NDM2ODM5MTA.html师:现在你能判断哪种解释符合现实情况么?为什么?生谈收获感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研究了昼夜交替这一现象,通过我们的合作,希望你们有所收获,哪位同学能谈谈么?师小结:对于一个自然现象人们可能会有多种解释,但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的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六、 教学反思第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猜测昼夜交替的原因,看似不难,但是如果学生不看书,大多数学生会卡住;有少部分学生之前看过书可以作出一些推测,个别学生能够在书本上推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太阳和地球一起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等。细想其实也很正常,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缺乏直观经验,没有知识储备直接让他们毫无根据的推测,难度很大,而且可能存在胡乱的假说,因此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状况,我选择利用百度搜索一个小短片,配以解说,学生领悟更深。另外教师提出建立模型,学生根据书本提示很容易想到需要光源(比如手电筒、蜡烛),然而聪明的学生认为蜡烛要比手电筒更好,虽然光暗一点,但是蜡烛光线是向四周散发的,与太阳更相似。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蜡烛和火柴,学生都很高兴,用地球仪模拟地球并在地球仪帖上五角星表示我们居住的地方,观察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居住的地方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比如学生容易将蜡烛熄灭,这一点我觉得还是自己在实验前介绍方法时不够仔细和全面;另外做实验时,实验室的光线最好暗一些,这样学生更容易观察。做完这部分实验,学生会有许多发现,他们并不会全部认同书本上的猜想。其一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这个猜想学生认为是不正确的,我让学生演示了他们的实验方法后,就有学生马上出来反对,原因是前一组学生认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地球只有一面始终被照到,而其它面一直都不会被照到,事实上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旋转角度变化和方向理解还不够清晰。其二由于我是让学生将地球从地球仪装置上拿下来的,其实就相当是一个球体,并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