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2课时浙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2课时浙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2课时浙教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2课时浙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简明扼要、准确鲜明的语言。通过比较阅读来开阔视野。教学步骤一、揣靡课文语言。1 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比较阅读:比较一下课文的叙述与另一则消息中的叙述有哪些异同。教师朗读另一则消息(也可以事先印发):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讨论后明确:两则消息关于中路军踱江作战情况的叙述,时、地、人、事等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而写法上有详略之别。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用了四个句子,其中有的是包含多个分句的长句。课文中对同一内容的叙述只有一个句子(含三个分句)。课文重述前一篇消息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新华社对于渡江作战战况报道的连续性,也是课文作为一则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所不可缺少的。但既然前一篇消息已作了报道,后一篇消息在作必要重述时就应该善于利用背景,尽可能讲得简明扼要,作者只用三个分句就概括叙述了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域和主要战果,语言极其精练,值得我们学习。2 关于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的议论。讨论: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3 几组语句的比较。概括提示议论一下“揣摩运用”的第四题。明确:第1组“突破”“渡至”突出了我军以凌厉功势攻破敌军防线、横渡长江这个具体情况,比“越过”“到达”更加确切;“24小时内即已”,准确地表述了具体时间,突出了30万大军渡江的迅速,如果换成一个“共”字,时间不能表达清楚,也不能突出渡江的迅速。第2组“至发电时止”比“现在”表达得更加准确,从语体色彩看,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习用语,非常得体;“余部”与“剩下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余部”具有书面语的色彩,并且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显得更加得体。第3组第句比第句更能表达出嘲讽敌人的感情色彩。第4组第句比较简略笼统,第句显得确凿具体。“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等词语突出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我军摧枯拉朽的气势,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占领诸县的广大地区”比“占领诸县”表达得更加确切,“控制江阴要塞”加在“封锁长江”之前,写出“封锁长江”的具体方式。可见,确凿具体的语言表达能够传递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4 整理词语。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要求大家边听朗诵边体会课之中选用的一些词语的表现力。要求学生找出下述三类词语,分别写在笔记本上:描写我军强大攻势、英雄气概的词语;描写敌军被动挨打、士气低落的词语;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交流发言后明确:描写我军强大攻势、英雄气概的词语冲破、横渡、突破、占领、扩展、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描写敌军被动挨打、士气低落的词语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泄气、不起丝毫作用。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均、之、亦、甚、为、然、业已等。(词语可择要写板书)教师提示:课文选用词语做到了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富有感情色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至于课文使用的少数文言词语,这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体中,在消息这种文体中,是合适的、协调的,也完全符合40年代末新闻报道使用词语的习惯。当然,我们现在学习写消息的时候,要注意现在新闻报道用语的习惯,一般不宜多用文言词语。二、扩展阅读。学生自读课文后面所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试比较这则消息与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议论后明确:这则消息与课文都是报道渡江战役,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同有异。相同的是:写了同一次战役,同样反映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敌军的被动挨打,语言都是简明扼要、准确鲜明。不同的是:课文是全面报道战况,而这则消息是从一个特定角度、特定地占(安庆、芜湖之间某地)去作报道;课文展现了整个战线上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展示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役概貌,而这则消息力求通过我军一支部队横渡长江的情景来反映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作者较多地描写了亲眼目睹的生动场面和渡江作战的某些细节;课文在记叙中插入简要议论,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而这则消息中没有插入议论,较少写到敌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