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假售假的总体形势及危害分析.doc_第1页
制假售假的总体形势及危害分析.doc_第2页
制假售假的总体形势及危害分析.doc_第3页
制假售假的总体形势及危害分析.doc_第4页
制假售假的总体形势及危害分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假售假的总体形势及危害分析DRCDEVELOPMENTRESEARCHCENTREOFTHESTATECOUNCIL.PRC第81号(总1930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03年6月12日,|j乡,-户/Zj,制假售假的总体形势及危害分析内容提要:经过2年多的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制假售假的相对量有所减少,但绝对量并没有明显改善.据估计,2001年我国市场上的假货总量在1600与2000亿元之间.大量假冒商品的存在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危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危及合法企业的生存.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对当前制假售假的总体形势及危害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关键词:制假售假市场秩序假冒商品一,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本次调查发放2000份企业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3份,回收率是1O.65.本次调查的企业是从全国驰名商标,省着名商标,一般注册商标,全国知名品牌,国际驰名品牌中抽样选定的,样本抽取采用随机方式,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通过直接邮递完成.在回收的有效样本中,省着名商标,全国驰名商标占有效样本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1.6和37.4,其次是国际驰名品牌和全国知名品牌,比例分别为1钆7和12.1,一般注册商标只占2.1.回收的样本中,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比例最高,分别占接受调查企业(以下统称受访企业)的37.2,33.8和16.4,私营企业,集体和乡镇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较少,分别占受访企业的7.2,3.9和1.4.此次受访企业涉及多个行业,包括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皮革,羽绒及其制品,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其制品,电器机械,电子通讯设备,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及化妆和洗涤用品等.其中,食一品,饮料的比例最高,占21,其他行业的企业比重都不超过10,分布比较均匀.二,对制假售假现状的总体判断(一)政府开展打击制售假冒商品的行动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务院于2000年10月底发布了关于开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联合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声势浩大而又讲求实效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的联合行动.根据通知的规定,由13个部门组成的全国打假工作协调小组于同年10月28日正式成立.全国打假工作协调小组邀请中宣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武警总部参加,负责对打假联合行动的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全国打假工作协调小组成立后,集中力量,积极开展联合打假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报道,截止到2001年2月底,在4个月的时间内,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国家经贸委,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农业部,外经贸部,卫生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研究室,国家烟草专卖局等.一3一员376万人次,查获的假冒伪劣商品有70多种,总货值55亿元.为了切实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01年4月发布了关于成立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的通知.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取代了全国打假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指导,部署和协调各项专项整治行动.2001年共取缔制假售假窝点50多万个,立案查处120多万起,案值164亿元.(二)企业对政府打假的评价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2001年受访企业查获的假冒产品的案值为8.87亿元,与1999年相比,增幅约为73;2002年仅上半年就查获7.1亿元.企业估计查获的假冒产品占假冒总量的比重(以下统称假冒产品查获率)也不断上升,1999年只有7.20.4,2001年为8.1,到2002年上半年增加到了9(见表1).假冒产品查获率的不断上升说明,两年多来政府在整顿市场秩序方面取0人民日报,2001年3月3日.4得了成效.表1受访企业反映的打假查获案值及占假冒产品总量比重的估计2002矩1999正2001年上半年打假查获的案值(万元)51237.47887O171O14查获案值占假冒贵企业产品总量的比重(估7.28.19计,Voo)其中:食品,饮料6.37.2纺织,服装,鞋,皮革,羽绒及其制7.28.4品医药制造业8.47.6普通机械,专用设备8.57.3电气机械,电子通讯设备3.33.2化学原料及其制品711建筑材料3O30化妆和洗涤用品9.111.2对于政府整顿市场秩序效果的评价,多数企业认为产品被假冒的情况有所减轻,占有效样本的比重为54.9.有32.1的企业认为市场上制售假冒产品的情况维持不变.只有13的企业认为政府加强市场秩序治理后,制售假冒产品的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见表2).本课题组1991)年曾做过类似的企业问卷调查,当时42.7的企业认为过去3年制假售假情况有所恶化,一5一31.5的企业认为情况急剧恶化,合计有74.1的企业认为过去3年的情况是恶化的,只有不到10的企业认为情况好转.两次调查结果的对比显示,政府整顿市场秩序的行动得到了企业积极的评价.表2受访企业对政府整顿市场秩序效果的评价()制售假冒产品的情况20011999有所减轻54.99.8维持不变32.116.1有所恶化11.442.7急剧恶化1.631.5表3不同行业受访企业对政府整顿市场秩序效果的评价(2002年,)食品纺织医药普通电气电子交通运输化学原料化妆及饮料服装制造业机械通讯设备设备及其制品洗涤用品有所减轻52.558.857.935.750.063.673.338.5维持不变22.523.36.850.035.736.420.046.2有所恶化20.011.85.314.314.30.06.715.4急剧恶化5.05.90.00.00.00.00.00.0在回收样本比重较大的8个行业中,6个行业企业对纺织,服装,鞋,皮革,羽绒及其制品简化为纺织服装.一6一政府加强市场秩序治理效果的评价也呈现出与总体情况相似的分布,即认为制假售假情况有所减轻的企业比重超过了本行业有效样本的50.在普通机械和化妆,及洗涤用品行业中多数企业认为制假售假的情况维持不变.而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化妆及洗涤用品行业,企业认为情况恶化的比例较高.其原因可能在于这些行业的产品市场需求大,而且投资,技术门槛相对低,品牌效应较强,打击假冒活动的难度更大(见表3).(三)对市场上假冒产品的总量估计本课题组曾于1999年对当时我国市场上假冒产品的总量做过估算.采用的方法是以企业问卷回收率作为被假冒的比例来估计市场上假冒产品总量.推算结果是,1998年市场上的假冒工业产品总量为1300多亿元.如果将假冒的非工业制成品涵盖在内,估计假冒产品的市场流通总量在1500,-2000亿元左右.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法与上一次不同,问卷内容也有较大变化.因此,对估计假冒产品总量的方法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具体的公式是:假冒产品总量一查获的案值/假冒产品查获率一7一由于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情况不同,很难精确估算出假冒产品的查获率.如课题组在与地方执法部门座谈中了解到,那些以制假为主的地区,假货的查获比例一般较高,有的地区高达2030;而以售假为主的地区,假货的查获比例往往偏低,一般在5左右.根据问卷调查结果,2001年企业估计假冒产品的查获率平均为8.1.当年政府部门查获的假货案值共计164亿元,利用上面的公式推算,市场上假冒产品总量约为2027亿元.由于根据企业估计计算的查获率是简单平均值,少数企业对查获率的过低估计(最低为0.02),有可能造成平均值低估,这意味着2027亿元的假冒产品总量有可能高估.另一种可以用于估计假冒产品总量的查获率是国际上对政府部门执法效率的判断.即一个有效率的政府在某项执法过程中,查获的违法案值一般是违法总量的10.我国在2000年底开始加大了打击制售假冒产品的力度,执法效率大大提高.87的企业认为假冒产品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受访企业中估计查获率为10的频率最高.因此,对政府打假查获率较乐观的估计应为10.如果采用10的查获率,市场上假冒产品总量估计为1640亿一R一元.因此,课题组认为2001年我国市场上的假货总量在1600与2000亿元之间.在1999年的调查中,如果将假冒的非工业制成品涵盖在内,估计假冒产品的市场销售总额将在2000亿左右.与之相比,2001年假冒商品总额的绝对量没有明显下降,但是所占的市场份额有所减少.这一点可以从调查问卷中得到证明.在受访企业中,有82家企业同时对1999年和2001年假冒本企业产品的销售额进行了估计,估计总量分别为34.5亿和39.5亿,年均增长率约为79/6,而同期我国商品销售总额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1.这说明,虽然假冒产品绝对量没有减少,但由于政府加大了市场秩序治理力度,假冒产品的市场份额有可能降低.因此,政府关于目前打假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判断是客观的.今后应继续加强对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争取减少市场上假冒产品的绝对量.三,制假售假的危害分析制假售假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本次调查就制假售假对市场秩序的危害,对企业的危害,对国民经济的危害分别请企业作出判断.调查结果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分q析和认识制假售假所造成的危害.(一)制假售假对国民经济的危害制假售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对消费者的身心造成伤害,阻碍优势企业扩大投资,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销毁假货造成污染等方面.根据各项危害严重程度的加权平均指数,我们可以判断出各项危害的严重性.如表4所示,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是制假售假对国民经济最严重的危害,其次依次是对消费者的身心造成伤害,阻碍优势企业扩大投资,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造成环境污染和减少就业总量.表4制假售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严重程度分析()不严重不太严重严重非常严重合计严重程度()()()()()指数造成国家税收流失1.98.530.552.193.04.32对消费者的身心造成伤害5.2lO.330.146.091.64.1l阻碍优势企业扩大投资5.211.335.740.492.54.03造成资源严重浪费4.221.632.931.590.13.73销毁假货造成环境污染l5.526.324.921.187.83.1l减少就业总量11.335.724.418.890.13.041.偷逃税收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一10制假的主体不同,对国家税收造成的损失程度也就有所不同.自然人和无照生产商制假,国家无法征得增值税和所得税;而法人制假由于多是隐蔽的地下活动.,国家至多只能对其制假的部分所得征到一些税收,同样会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在1999年的调查中,课题组将烟草部门剔除后,计算出其他部f71998年的工商税收和企业所得税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估计出的假冒商品总量,估算出这些部门因制售假冒商品造成的税收损失,然后与烟草部门的税收损失进行加总,得出制售假冒商品造成的税收损失总值为246亿元.由于1999年以后,我国只统计各行业批发,零售限额以上企业的商品销售情况,如果按照原来的计算方法,税收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比例关系将大大提高,有可能造成对假冒商品税收损失的高估.因此本次调查直接从问卷调查结果来推算税收损失与假冒商品之间的比例,并估计假冒商品造成的税收损失.有74家同时接受假冒者假冒品的销售额估计和假冒贵企业产品所造成销售收入损失的估计两项调查.根据企业估计的数据进行计算,假冒品销售额与被假冒企业销售损失之间的比例是1:1.1(见表5),而假冒产品,一11造成的税收损失估计与被假冒企业销售收入损失之间的比例也相对稳定,1999年和2001年分别为13.3和15.7.这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对于被假冒的企业来说,假冒商品占据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可以视作是其销售收入的损失.当然这其中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某些情况下,假冒产品并不过多地挤占真品的市场份额,如知假买假的消费者并不会去购买真品;某些情况下,假冒产品对真品的市场挤占可能要超过假冒产品的实际销售额,如某种品牌商誉受损后,消费者会停止购买该品牌的商品.总体而言,假冒产品销售额与被假冒企业销售收入损失之间1:1.1的关系是可信的,这部分收入损失也就造成了一定比例的国家税收损失.问卷反映的税收损失与销售收入损失之间的比例与课题组1999年的调查比较接近,当时计算的工商税收和企业所得税损失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比例约为14.5.如果我们采用15.7作为估算2001年制售假冒产品造成的税收损失的依据,将假冒产品总量按1:1.1转换成销售收入损失,那么2001年制售假冒产品造成的税收一12表5被假冒企业的销售损失估计l999200l假冒品的销售额估计(万元)328814377825造成企业的销售收入损失估计(万元)36l6994l4686两项之间的比例关系1:1.11:1.o98同时接受两项调查的企业(个)7474损失估计应在275-345亿元之间.具体计算公式如下:税收损失估计一15.7*假冒产品总量估计(1600-,2000.乙元)*1.12.制假售假对消费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虽然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每年都开展针对食品,日用品,药品,医药器材,农资等产品的整顿市场秩序专项治理工作,并取得了成效,但只要这些领域的制假售假活动依然存在,对:生活和生产消费者就会造成严重伤害.最近评出的我国2002年十大市场秩序案件中有一半是危害人身安全和妨害生产活动的制假售假案件.与老百姓生活越是息息相关的行业,行业内的假冒产品对消费者的身心伤害程度越重.表6的数据显示,食品饮料,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其制品,一1化妆及洗涤用品对消费者的身心伤害程度超过了总体情况,其中化学原料及其制品,化妆及洗涤用品和医药制造业假冒产品对消费者的身心伤害最严重,其伤害程度指数都在4.5以上.表6不同行业的假冒产品对消费者身心造成的伤害程度其中:总体情况食品纺织医药普通电气电子交通运输化学原料化妆及洗饮料服装制造业机械通讯设备设备及其制品涤用品对消费者的身4.114.333.334.554.083.334.504.674.57心造成伤害3.制假售假造成资源浪费不法分子在制假过程中,为降低成本,往往使用劣质的原材料.调查问卷显示,在受访企业中,90的企业认为假冒者制假使用了劣质的原材料,生产销售的商品质量低劣.质量低劣的假冒商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已耗费了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又会给消费者和下游生产者带来损失;一经查获,在处理过程中还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甚至造成环境污染.4.制假售假带来的就业问题一14虽然企业对制假售假减少就业总量的判断不严重多于严重,但在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从接受对假冒造成的就业损失估计调查的企业反映的情况,这个问题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表7显示,分别有55家和58家企业对1999年和2001年的就业损失进行了估计,1999年的就业损失估计为20378人,2001年为26349人.在对这两年同时作出估计的54家企业中,有73的企业认为2001年的就业损失要高于1999年.由此可见,制假售假造成就业损失有扩大的趋势.企业之所以对制假售假减少就业总量的判断不严重多于严重,或许是认为在受害企业减产裁员的同时,制售假货者雇佣的人员会抵消对就业总量的负面影响.但需要强调的是,制售假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不正规,雇佣的人员要远远少于合法企业裁减的人员,因此假冒产品仍会造成就业总量的减少;而且,制售假货者使用的技术水平要低于被侵权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比较低,会造成低素质劳动力排斥高素质劳动力.八大类行业中,化妆及洗涤用品,交通运输设备,医药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其制品的假冒产品在减少就业总量一15表7对制假售假造成的就业损失估计l999年2001年假冒造成的就业损失估计(人)2037826349接受本项调查的企业数(个)5558平均就业损失(人/每个企业)370454方面的危害最为严重.这些行业也是对消费者身心危害最为严重的行业,一旦被侵权企业的产品声誉因假货而毁坏,消费者在难辨真假时,往往选择不消费被假冒品牌的商品,企业的市场份额会急剧下降.为维持正常经营,企业很可能选择缩减生产规模,裁减人员来降低成本(见表8)表8按行业分制假售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其中:总体情况食品纺织医药普通电气电子交通运输化学原料化妆及饮料服装制造业机械通讯设备设备及其制品洗涤用品减少就业总量3.O42.9O2.823.452.922.673.703.073.69(二)制假售假对市场秩序的危害制假售假对市场秩序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导致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破坏商业信用制度,导致投资环境恶化,影响消费者信心,知假买假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导致物一16流服务及生产设备,原材料供应企业违规经营等方面.回收样本中超过59的企业认为制假售假在这些方面的危害严重或非常严重.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可以看出导致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破坏商业信用制度和影响消费者信心居前三位.这些都是建立市场经济最为关键的因素.虽然选择导致投资环境恶化,知假买假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导致物流服务及生产设备,原材料供应企业违规经营非常严重的企业比重较低,但这三方面危害严重程度指数均超过了3.可见,制假售假会对市场秩序造成全面的危害(见表9).表9制假售假对市场秩序的危害及其重要程度分析不严重不太严重严重非常严重合计严重程度()()()()(Voo)指数导致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5.27.037.142.792.04.14破坏商业信用制度2.46.143.740.993.04.23导致投资环境恶化7.017.441.324.990.63.66影响消费者信心2.48.533.847.992.54.26-知假买假不利于国民素质的5.612.741.830.190.13.86提高导致物流服务及生产设备,5.623.041.317.887.83.49原材料供应企业违规经营制假售假对市场秩序的危害不仅限于我国国内市场,随着一些假冒商品通过各种渠道销往国外,我国制造的商品在海外市场的声誉也受到极大的破坏.同时,假冒产品出口也恶化了投资环境,海外投资者会因中国制造声誉的下降而转移投资目标.面对日益严重的假冒产品出口,我国海关加大打击力度.据海关统计,2001年共查处进出口侵犯知识产权案件330起,侵权货物价值人民币超过1.3亿.其中,假冒商标案件297起,占总案件的90.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出,海关查获的假冒产品出口案件数量不断增加.1999年海关查获的假冒受访企业产品出口的案件共计26件,2001年则增加到69件.假冒产品出口远比我国海关查获的数量大.据报道,1996年1O月2002年3月,美国海关共抓获3866船假货,价值超过1.11亿美元,中国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国家;2001年欧盟在外边界抓获的9500万美元的假货中有18来自中国,如果将香港的假货算在内,中国所占的比重最大.(三)制假售假对企业的危害FHEFIGHTAGAINSTTRADEMARKCOUNTERFEITING,TimothyP.Trainer,THECHINABUSINESSREVIEW,Volume29,NOV.一Dec.2002181999年的调查中,企业反映的制假售假对企业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损害企业声誉,挤占市场,减少利润,影响企业生存和扩大再生产等方面.本次调查的结果也是如此,回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