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问题整理.doc_第1页
发展心理学问题整理.doc_第2页
发展心理学问题整理.doc_第3页
发展心理学问题整理.doc_第4页
发展心理学问题整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解释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在某一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与其他年龄阶段有所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点。关键期(又称敏感期或者最佳期):个体发展在某一特殊的成熟时期,受适宜的环境影响,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发展特别迅速,而如果错过该时期,某方面的发展就会变得较为困难,这个特殊时期便称为关键期。如2-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双生子爬梯实验自居作用 :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己同性的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fication):个体关于自已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观察学习: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相应行为的过程。最近发展区(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ent):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或者差异,这就称为最近发展区。三山实验婴儿期健忘:很少能直接回忆起3、4岁前发生的事布卢姆:智力发展的速度递减规律5岁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假定17岁为发展的最高点)1岁4岁8岁13岁17岁20%50%80%92%100%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德国人 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 写作目的与内容:专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 研究方法与手段:系统观察心理实验早期其他的几个主要人物 1霍尔 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提出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发起和推动儿童研究运动。在研究中广泛运用问卷法。撰写世界上第一部青少年心理学(1904)2杜威 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3比纳 1905年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智力测验量表(测验法)二、简答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一) 从学科地位和性质看1、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是基础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既是专业课,也是专业基础课)。(二)从研究对象看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研究和学习发展心理学的意义(一) 理论意义 1有利于人类对自身、自身发展的认识 2充实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3有利于解决世界三大难题4在哲学上为唯物史观、辨证法、发生认识论等提供科学依据(二) 实践意义1、 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需要a只有了解教育对象(儿童、成人或老年人)的年龄特征,才能采用适合他们心理发展发展规律的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 b了解个别差异,因材施教c与儿童发展、教育有关的其他问题 :独生子女问题 早期教育问题 青少年问题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超常儿童、低智儿童)2、 不同人群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3、 不同人群的服务、福利及相关政策制定新、老精神分析的比较老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强调生物因素(性本能)强调本我的作用到青春期便结束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强调个体毕生发展具有辩证思想老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 J.B.Watson(一)基本观点: 机械唯物论1、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 2、心理形成过程就是S-R链形成的过程(三)班杜拉 ,A.Bandura的研究1968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第一阶段(到实际情景中去)第二阶段(奖赏攻击行为)看暴力录象受表扬组有有受惩罚组无有无奖励、无惩罚组介于有维列鲁学派:又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由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他的学生列昂节夫、鲁利亚为代表而形成的前苏联一个较大的心理学派别。他们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皮亚杰的贡献一、基本观点:文化历史发展理论(culture-history theory)区发出两种心理机能:一是靠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一是受历史文化影响而来的高级心理机能因此,人类心理发展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更重要还受社会文化规律的制约。与其他理论或学派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皮亚杰学派 Case:将皮亚杰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 K.Fischer:将皮亚杰与行为主义结合 A.Karmiloff Smith将皮亚杰与新先天论相结合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 research)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样本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发展性数据的设计。优点:经济、简便,省时省力。缺点:a、所得发展特性带有人为拼凑性b、很难避免“世代效应”(cohort effect)的影响“世代效应”(cohort effect):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对同一个(或同一组)个体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年龄)上反复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发展性数据的设计。优点:能更确切揭示某一心理特性从量变到质变连续发展的过程,对发展的转折点看得也较清楚。缺点:a、时间过长,不够经济b、重复测量会引起练习效应c、存在“实验流失率”的问题d、同样也存在 “世代变迁” 的干扰聚合交叉设计:又称横向纵向交叉研究:在横断研究的同时再进行纵向追踪。出生时间 1985 15岁 20岁 25岁 1990 10岁 15岁 20岁 1995 5岁 10岁 15岁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测查时间 图3-2 横向纵向交叉设计发展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1、做好观察设计2、记录要详细、客观和准确3、要尽量减少对各观察者的干扰和影响优点:较自然、真实缺点:不易控制二、 实验法通过操纵和控制自变量引发因变量发生变化,以此来揭示变量间关系的研究方法。(一)实验室实验优点:控制严格、可重复缺点:人为性较大、与现实脱离(二)现场实验/自然实验特点:既能尽可能控制变量,又能保持现场的自然性三、 访谈法:通过与个体或其父母进行口头交谈,从而探明个体心理发展特点的方法(一)类型:个体谈话/团体谈话/临床谈话法(二)注意与要求1、 要事先准备一些结构性问题2、 要掌握谈话的艺术和技巧,要善于沟通、发问和引导,敏锐捕捉谈话信息3、 要注意记录,并注意记录的技巧四、 问卷法: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数据和资料的方法。(一)形式: 1、开放式:自由回答,句子完成法2、封闭式:正/误,多选,排序,评分(二)注意事项1、问卷试题数量不宜太少,但必须紧紧围绕同一主题2、题目不得有歧义,内容要生动有趣,使被试愿意回答3、要注意问卷的格式与形式4、调查对象要尽量多五、测验法六、文献法和作品分析法胎内发展的三个阶段(一) 胚种期:受精10/14天(一) 胚胎期(38周)主要系统和各种器官分化、形成的时期(二) 胎儿期(938周)各种系统开始具有整体功能婴儿心理研究的特殊方法与技术1、有意义自然反应法视崖反应 抓握反应 视觉追踪 回避反应2、去习惯化法 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刺激,这时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3、偏爱法婴儿神经纤维髓鞘化逐步完成从周围神经中枢神经(从下向上)感觉、运动末梢神经:生前6个月基本完成皮质部分:运动区、各感觉区出生前基本完成 联络皮质各部分的联络纤维生后即开始,但一直持续很久 额叶、顶叶的髓鞘化需生后2个月才开始,但7岁左右基本完成。婴儿言语的发展一、婴儿期言语发展的过程(一)前言语阶段。准备阶段1、对语音的感知(理解):很早就能区分声音,对不同声音反应不同(心率表现不同)。2、发音:这个阶段只是准备阶段,能发音和理解的词语都很少。(二)言语的发生:(1岁末)说出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三)言语的发展(1岁末3岁)经过一年的言语准备,儿童从1岁起开始正式学话,到3、4岁时就已初步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语音,言语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1、单词句阶段(11.5岁)(1)理解:1、从定向反应发展为有动作反应 2、能听懂简单的句子,执行简单的委托 3、对词的理解仍有固定化和词义笼统的特点。(2)说 1、发音不清,不够准2、单音重叠3、掌握几到几十个词,只有名词和动词。2、多词句阶段(1.53岁)(1)简单句阶段(1.52岁) 电报句1岁半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从不大说话变得很爱说话。a.词汇量明显增加,在名词、动词的基础上出现了代词、连词、副词、形容词。b.开始说出简单句,句子简单,句子不完整,词序颠倒(2)复合句阶段(23岁)a.词汇迅猛增加b.会说完整的简单句,出现不少复合句。言语获得的理论(一)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言语获得的决定性影响。1、模仿说(1)传统的模仿说(机械模仿说),流行于上世纪2030年代。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2)选择性模仿说。Whitehurst,怀特赫斯特认为并非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的:a.不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结构和功能上的模仿。b.自然情境中的模仿在时间上不是很近的。比传统的好,能解释学习中的新颖性。2、强化说 B.Skinner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过程,并通过选择性强化使得儿童的语言逐渐变得有效和得体。强调正确语言范型和强化的作用。批评:(1)强化既是渐进、积累的过程,那如何解释儿童在短短几年内就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2)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中,成人通常很少对儿童语言的正确语法进行强化,成人关心的是语句内容的真实性,那么儿童是怎样掌握语法结构的呢?(二)先天决定论1、转换生成语法说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N. Chomsky)原始的语言资料 LAD 内化的语法系统有了这种装置,儿童就能是从周围听到有限的句子,而产生无限的句子。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获得中儿童被动模仿的看法,注意到儿童本身的作用,强调语言获得与脑结构有关,语言获得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不足:(1)乔姆斯基的理论只是一种推测,在方法上是思辩性的,在观点上是先验的、唯理论的。他所提出的先天语言能力,LAD的活动等都缺乏实证性的根据。(2)他过分夸大LAD的作用,把语言获得单纯归为内源性的、先天的因素也欠妥当。2、自然成熟说。勒纳伯格(E. H. Lenneberg)认为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认为: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所以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先有思维才有语言。初生情绪的分化性两大经典的婴儿情绪发展理论a.华生(1919):婴儿天生就有三种情绪反应:怕、怒、爱b.布里奇斯(K. Bridges,1932)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反射性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出两种情绪:快乐与痛苦,前者在12个月时分化出高兴与喜爱,后者在6个月时分化出害怕、厌恶、愤怒。我国学者林传鼎(1963):出生时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情绪,之后逐渐分化伊扎德(Izard,1978)的理论:一出生就有五种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依恋1、何谓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某人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绪倾向。2、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6570)(2)回避型依恋(20)(3)反抗型依恋(1015)3、影响依恋的因素早期的观点:婴儿依恋是母亲的喂食引起的。哈洛的恒河猴实验(1958):身体接触的舒适比食物对依恋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Dweck(1986)总结了不同依恋类型母亲与婴儿相互作用,发现安全型依恋母亲具有一下五个特点:对婴儿的各种信号、需要敏感,并及时给予反应;主动调节自己以适应婴儿,而非以自己的个性、情绪要求婴儿;与婴儿的接触充满爱意,富有充满感情的积极情绪表达;积极鼓励婴儿探索事物、环境,需要时能提供帮助与保护;喜欢与婴儿身体的亲密接触。4、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1)萨克特(Sackett.G.P,1967):猴子母爱剥夺的追踪研究Novak & Harlow, 1975:(猴子)母爱剥夺的影响并非不可逆转(2)鲍尔贝(Bowlby):认为母婴分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持久的目前更多的学者认为,儿童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依恋的强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婴儿气质:个性差异形成的基础。婴儿一生来就表现出不同的气质。美国学者Thomas & Chess经过研究,认为初生婴儿已有三种类型差异: 易护理的孩子(容易型):40难对付的孩子(困难型):10反应慢的孩子(迟缓型):15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一)对游戏的解释我们的观点(苏联和国内):游戏是儿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儿童想象和现实的特殊结合,是对成人活动向往和模仿的结果。(二)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 增强体质(尤其是活动性游戏)和发展动作2、 认识世界的手段,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记忆:游戏条件下,儿童有意记忆的效果比实验室条件下好。3、有助于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性别角色、合作与竞争、意志力(三)游戏的种类1、 按游戏进行的目的分:活动性游戏、教学游戏、表演性游戏、智慧游戏2、 按智力发展水平分:感官游戏、简单的模仿性游戏、创造性游戏3、 按组织程度分:个人游戏、协作/合作游戏、竞争性游戏(四)幼儿游戏的发展1、 游戏的内容逐渐丰富、深刻2、 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日益复杂,集体性逐步增强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思维的发展(一)、基本特点1、 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发生了变化:靠直觉行动思维解决的问题比先前更复杂。言语对直觉行动思维的作用逐渐增加。2、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成为主要特点3、 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幼儿概念掌握的特点内涵不够精确,外延不够适当掌握实物概念和日常概念较易,掌握抽象概念和科学概念较难学童思维的发展(一) 基本特点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最重要的特点)(1)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1011岁2.元思维(元认知)逐步开始发展3.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仍较差4.思维仍较呆板,缺乏灵活性(二) 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1.学童概念的发展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思维的细胞。(1)概括能力发展的3个阶段:直观形象水平 形象抽象水平 本质抽象水平 (2)概念掌握的3个等级:一级水平:以具体实例或直观特征来解释概念,二级水平:以重要属性和实际功用来解释概念,三级水平:以种属关系和正确定义来解释概念,(3)学童概念发展的特点:逐步在事物的本质水平上掌握概念掌握的概念逐步丰富化掌握的概念逐步系统化2.比较能力的发展(1)具体事物的异同抽象事物的异同;(2)个别部分的异同许多部分的关系的异同;(3)直接感知条件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引起表象的条件童年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他人以及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认知。包括三个层次:关于个人的认知关于人与人之间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关于各种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的认知(一)童年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1. 从表面到内部2.从简单到复杂3.从对事物呆板的认知到灵活的认知4.从对个人、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对他人长远利益的关心5.从对事件具体的思考到抽象的思考6.从弥散性、间断性的想法系统、有组织的综合性想法(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主体能够认识到对于同一事件或事物别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能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看待问题的能力。塞尔曼(R.Selman)利用两难故事对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0阶段: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约68岁)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约810岁)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1215岁以上)。(三)对社会关系的认知1.对权威的认知达蒙(Damon)考察了儿童对权威的认知发展情况,将儿童权威概念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水平0(47岁):不能区分自己的愿望与权威的要求。水平1(79岁):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水平2(9岁以上):认识到对权威的服从既可以是自觉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达蒙在研究中还发现,儿童对成人权威和同伴权威的认识是一致的。2.对友谊的认知 塞尔曼(Selman)提出儿童同伴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第五阶段:12岁以后,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童年儿童品德的发展(一)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1.皮亚杰的“他律和自律论”通过对偶故事法的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5、6岁前)(2)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68、9岁)(3)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9、10岁以后)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论”柯尔伯格(Kohlberg)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儿童和青少年对道德问题的认知。柯尔伯格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再分为两个阶段。水平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或工具性取向水平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第四阶段: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威定向水平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二)道德行为的发展1.逐渐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2.好模仿,易受暗示3.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常常不一致,出现言行脱节的现象4.由不稳定、不巩固逐渐向稳定、巩固方向发展马鞍型现象: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常有一个低年级和高年级好、而中年级差的表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一)过渡性1、勒温:由儿童“心理场”向成人“心理场”的过渡是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边缘人”林崇德: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2、包括身体/生理、社会生活和心理等各方面的过渡(二)矛盾动荡性这是由青少年期的过渡性质所决定的。1、历史上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霍尔(1904): 人生中“疾风怒涛”的时期,身体蕴藏极大能量、情绪不稳、易激动、烦躁不安,对外界及自身易产生怀疑、不信任感。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系统 a、生理和性成熟带来的新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b、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c、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d、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3、表现:不稳定性:行为冲动,喜欢冒险 两极性:情绪表现常两极波动,易动感情,充满激情和热情,取得成绩或遇到高兴事就欢呼雀跃,一遇到失败和挫折就又极易愤怒或抑郁 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 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4、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疾病发病的高峰阶段;品德不良最容易出现在青少年期,而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比例也较高; 其他象车祸、溺水、斗欧等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也是在青少年期。(三)社会性1、 认识方面。2、情绪情感方面。3、个性方面青少年异性意识的发展阶段一:异性意识的准备期(学龄期前)阶段二:异性疏远期(学龄初期到青春初期)阶段三:异性亲近期(13、14岁17、18岁)阶段四:两性初恋期(17、18岁以后)青少年认知过程的发展(一)基本成熟的注意力(二)高度发展概括化的观察力(三)进入最佳发展期的记忆力(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五)逐步形成完善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青少年前期(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已日益占据主要地位,但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仍主要属于经验型思维;思维的自觉性明显增长;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青少年后期(高中学生):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概括性,理论思维开始形成(能将表面上看来极其多样、孤立存在的条件对象组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并导致辩证思维的出现;在抽象逻辑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思维的组织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的特点(一)情感丰富强烈(二)情感两极明显,摇摆易变(三)情感的社会化水平迅速提高(四)具有内隐、不外露性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1、 对自己身体形象的关注。2、成人感的产生3、对自己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的关注。4、敏感而强烈的自尊心5、自我评价与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1、青少年的同伴友谊更强调相互理解、忠诚和亲密感2、性意识开始广泛而深刻地影响青少年的同伴关系3、青少年同伴团体普遍形成三、论述题皮亚杰的发展观一、基本观点1、内外因相互作用论认为心理发展是心理或行为图式(内因)在环境(外因)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产生新图式的过程。心理图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产生和更替,个体心理也就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2、四个重要的概念 图式(Schemes):主体已有的心理机能结构。 同化(assimilation):当外部刺激作用于主体时,外部刺激或材料被处理、改变,结合到主体结构中去的过程。 顺应(accommodation):内部图式通过改变以适应外部现实的过程。 平衡化(equilibration):主体和客体间、机体和外界间、同化和顺应机能间不断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了儿童与环境间有效的相互作用。3、刺激-反应关系刺激-反应关系是一种受制于主体的同化过程: S (AT) R外界刺激经主体认知结构(T)的同化(A)后才产生反应二、对影响因素的看法1、 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自然经验:指个体对物体发生动作和练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3、社会经验: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 4、平衡化三、对发展过程的看法阶段论a、划分的依据:稳定的认知结构(图式)b、心理运算:一种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动作(sensori-motor stage,0-1.5/2岁)图式:感知-动作图式特点:儿童只能通过感官以及感官动作去认知客体,没有表象与思维,动作带有智慧的特点,但没有运算的性质实验:客体永存性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1.5/2-6/7岁) 图式:表象图式 特点:a、出现了符号功能(象征性功能):语言、延迟模仿、游戏、绘画、心理表象 b、没有可逆运算、没有守恒概念 c、认知不能摆脱感知经验 实验:a:守恒实验:数量、长度、面积、液体容积 b: 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6/7-11/12岁) 图式:运算图式的低级水平 特点: a、具备了逻辑运算法则,思维有了可逆性、守恒性 b、思维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实验:a、获得各种守恒。 b、逐步掌握分类和序列 c、掌握“同一性”。 d、摆脱自我中心 4、形式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