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弟子规学习读本岞山初中德育教育校本课程目录(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孔子讲学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编蒲抄书入则孝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孟宗哭竹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孟母断机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黄香温席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汉高祖拜父事虽小 勿擅为 茍擅为 子道亏 刘备教子物虽小 勿私藏 茍私藏 亲心伤陶母封鱼教子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子路背米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董卓的恶行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王祥卧冰求鲤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郑玄委婉谏父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子骞劝父谅后母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汉文帝亲尝汤药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蔡邕孝母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王裒闻雷泣墓出则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孔融让梨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卜式散财济弟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大孝尊亲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杜环代人养母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晏子的车夫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张良纳履获兵书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餘陈袆学习曾子避席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张释之跪地结袜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车胤问疑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王充拜师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海神妈祖谨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陶母教子惜阴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孔子的美食经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子路结缨而死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曹冲智救库吏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文质彬彬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苏轼知足自节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张飞之死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张九龄的风度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刘邦箕踞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苏嘉折辕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暮夜却金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欲速不达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管宁割席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程门立雪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萧何赞拜不名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许衡义不欺心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宋濂借书信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烽火戏诸侯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诸葛瑾妙语救人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祢衡之死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苏轼改诗自愧 事非宜 勿轻诺 茍轻诺 进退错曾子杀猪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裴秀学礼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三年不窥园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孔子拜师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曾子自省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三人行必有我师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咸晒衣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魏征直言敢谏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求田问舍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割发代首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周处改过泛爱众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孙叔敖埋蛇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晏婴使楚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说大话的王昭远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祁黄羊荐贤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宋弘念旧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淳于 见梁惠王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蒋琬的宽宏大度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倒屣相迎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因骂致祸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黄霸狱中学尚书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黄裳还珠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陈尧咨偿值取马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千金一饭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宽厚待人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廉颇负荆请罪亲仁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朱冲还牛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不贪为宝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孟母择邻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齐桓公的教训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纸上谈兵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吕蒙读书献妙计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张溥七录读书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赵普夜读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铁杵磨针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贾逵勤学好问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陈蕃扫屋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王献之学书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壁经出世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司马光教子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康熙教子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苏洵三十读书第一章 总叙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故事: 孔子讲学(1)有一天,孔子到鲁桓公庙参观,看见神位前有一欹侧的木器。守庙的说:“这叫宥坐之器。”原来宥坐器,又名欹器,内中无水便不正,半满则正,水太满又倾覆了。这是古时候,明君常常放在身边,当作劝戒之器。孔子叫弟子注水试试看,果然中而正;满而覆;虚则欹。孔子感慨说:“唉呀!世间那里有满而不倾覆的啊!”(2)孔子又带弟子参观太庙的北堂。在瞻仰中,发现北面的户扇,都是断的。弟子很是疑惑,孔子说:“建筑太庙,都是官选的名工匠,工作竭尽巧妙,绝无朽断之理。此乃昭示后人,不要间断修葺的意思。”(3)孔子回到鲁国后,讲学不倦,慕名而来的好学之士,日益增多。原文: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译文:和大众交往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这些事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其他有益的学问。故事: 编蒲抄书西汉时期的路温舒,他少年时非常热爱学习,可家里十分贫穷,没钱去读书,只好以替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池塘边,看见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晒好压平之后,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然后他向人家借书,抄写在这些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从此,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后来,路温舒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著名的法律专家。智慧小语: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伟人志士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学不辍,终于学有所成。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想要追求知识和美德,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努力坚持、辛勤付出。第二章 入则孝概述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作者把“孝”篇放在第一位,可见孝敬父母是古人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这正是“孝”篇的前一段话。这几句话并不难,念上几遍就可以背得很熟,但是我们真正地实行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了。在父母有事情叫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做到了“应勿缓”?当早晨你还赖在床上不起的时候,父母过来叫你,你是不是做到了“行勿懒”?当你犯了错误,父母教训你的时候,你是否会恭敬地倾听?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么,这就说明你没有做到这些。“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动物尚知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人更应做到。古人之所以重视“孝”,就是因为他们明白父母养育子女的不容易,父母教育子女的苦心。原文: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译文:在家中,父母呼唤我们时,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借故推辞,懒得去做。故事:孟宗哭竹三国时候,吴国有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孟宗一直很孝顺他的母亲,对母亲侍奉有加。母亲年纪渐渐大了。有一次,母亲病得很厉害,很想吃鲜笋做的汤,但这时都快冬至了,天很冷,哪里还会有笋长出来啊。孟宗实在没有办法,心里焦急万分,可是束手无策,便忍不住跑到竹林里。他双手抱着毛竹,想着卧床的老母,不禁两行泪簌簌往下落,孟宗越想越难过,竟大声的哭了起来。或许是他的一番孝心感动了天地,突然间,眼泪滴落的地方裂开了,从地上露出了几茎竹笋,孟宗看了破涕而笑,抹掉脸上的泪珠,兴高采烈地把这些竹笋带回家去。他做竹笋汤给母亲吃,母亲吃了新鲜味美的汤后,疾病居然立刻就好了。孟宗的一片孝心都感动了天地,让竹笋冬天破土,让老母立刻康复。可见他是多么的孝顺。我们孝敬父母,不是只有供给吃穿。奉养也要让父母感到快乐。除了感到快乐以外,更要善体父母的心思。父母想要的、想得到的、想听到的、想看到的,为人子女都要善加观察,尽量能曲承亲意,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温暖体贴的孝心,享受到人生的幸福美满。现在因为大家都很忙,不可能每天跟父、母亲在一起;甚至远离父母,一生跟父母相聚的时间都很短。但我们可以借助电话问候,可以借助传真,可以借助e-mail,一句关怀的话语都可以让父母欣慰。所以孝不分贵贱,也不分时间有无,只要你能真诚的付出,任何的方法都足以让父母得到安心,都足以安慰父母。原文: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译文: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我们必须恭敬地聆听。我们犯错了,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我们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 故事:孟母断机孟轲小时候上学并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人一样贪玩,偷懒,偶尔还逃学。有一天他感到学习太厌倦了,从学堂溜回家。孟母当时正在织布,她一看儿子的神情,就知道还没有下课。于是她一改往日慈爱的表情,严厉地问儿子“”,孟子支支吾吾。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不敢让母亲生气。孟母转身到织布机旁边,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了。梭子断了就没有办法再织布了,孟轲见了跪在地上求母亲不要生气,母亲说“你学习知识,就象我织布一样,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才能织成一寸,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一尺,好多尺凑在一起才能织成布匹,才能为人所用,成为有用之才,你学知识,道理也是一样的,必须天天积累,不分昼夜,才能长进,你现在放弃了,就前功尽弃了。我折断织布用的梭子就象你放弃学业一样,都是十分可惜的”孟轲听了。恍然大悟,满面羞愧“我记住你的话了,我一定要发愤读书,不辜负你的谆谆教导,以后光大门楣”。从此孟轲不再懈怠,非常勤奋,终于成为大学问家。原文: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译文: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故事:黄香温席从前,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他长大之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的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读了黄香温席的故事,我们也应该想一想:我们自己为爸爸妈妈做过哪些事情?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天天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没有一点怨言,在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给与解答,在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哄我们开心,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鼓励我们继续前进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足迹,都洒满了爸爸妈妈辛勤的汗水,洒满了爸爸妈妈深情的爱。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让我们从小事做起,用行动来孝敬父母吧! 原文: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译文:外出离家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告诉父母自己回来了,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规律做事有常规,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以免父母忧虑。故事:汉高祖拜父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原文:事虽小 勿擅为 茍擅为 子道亏译文:事情虽然很小,也不要任性,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如果任意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故事: 刘备教子三国的时候,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就是说,不要认为小的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不要认为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认为小的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不要认为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原文:物虽小 勿私藏 茍私藏 亲心伤译文: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很伤心 。故事:陶母封鱼教子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是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注释】侃:。 腌:,用盐等浸渍食品原文: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译文: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厌恶的事物,都该小心排除(包括自己的会习惯)。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故事:子路背米春秋时期鲁国的“卞”这个地方,一户人家中有个小孩,叫仲由,大人管他叫“子路”。子路小时候,他们家里穷极了,吃不饱,穿不暖,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子路有时候还要受到有钱人家子弟的欺侮。穷困屈辱的生活使子路养成了刚毅的性格,他从小练习武功,学成了一身好武艺。子路本事高强,却从来不欺负别人,他尊老爱幼,常常受到乡里父老的称赞。村子里没有人不知道子路是个尊敬父母的好孩子。家中断炊的时候,他宁可让自己饿肚子,也要让父母吃上饭。渐渐的,子路家里的日子好过了,他更是对爸爸、妈妈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爱吃什么,他从不辞辛苦,千方百计买回来。 一天,子路随村里的生意人到五十多里外的陬邑去做生意,在陬邑的集市上有小贩卖白花花的稻米。子路看见了,觉得很新鲜,他问同行的村民:这是什么呀?” “这是稻米,这米煮饭比小米滑润,挺好吃!”这个村民对子路说,“你父母一定没有吃过大米,还不买点回去让二老尝尝?”子路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他买了一口袋大米,从陬邑背回卞。子路的母亲见儿子背回来一袋大米,很高兴。子路让人把大米煮成了饭。然后他亲自为父亲和母亲各盛了一碗白米饭,送到二老面前,让他们品尝。第一次吃到白米饭的母亲竟赞不绝口:“啊,真香甜啊!想不到白米饭这样好吃 。子路恭敬地说:“既然母亲爱吃,就多吃一些,孩儿背回来的米可以吃不少日子呢!” 谁知,子路的母亲吃过稻米饭后,从此不再想吃小米饭了。子路背回来的稻米是有限的,不久,那口袋大米吃完了。没了大米,到吃饭的时候,家里人把小米饭端上来, 子路的母亲皱了皱眉头,就回到房间里睡觉去了。 子路吓坏了,忙进母亲的屋里问安:“母亲,您是生病吗?”“没有,孩子,你们吃吧!为娘不开胃,没心思吃!”说罢,竟蒙头睡了。子路寻思了片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了。第二天天不亮,他就动身前往陬邑,直到天黑才赶回家。一进门他就喊:“娘,快让人煮白米饭,孩儿从陬邑给您买来了稻米!”子路的母亲听了,含着眼泪把子路拉到身边说:“孩子,难为你了,来回一百多里路呀!你怎么干这种傻事呢?”娘,没事!我有的是力气!”子路揩揩额头上的汗“您就叫人做饭吧!等这些米吃完了我再去背!” 子路的母亲终于又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饭了。从此,子路经常跑一百多里,到陬邑去给母亲背稻米,从不让米袋子见底。子路渐渐长成大人了,听说大学问家孔子收徒讲学,子路到孔子府上拜孔子为师。孔子很器重为人耿直又精通武艺的子路。孔子常说:“自从我得到了子路,小人说的不好听的话在我耳边再也听不到了”只有一件事,孔子感到奇怪:就要请一次假返回卞。孔子问他:“去呢?”“过一段时间”,“子路,为什么你老回家?”子路谦恭地回答老师:“学生的母亲爱吃陬邑的稻米,我要常常背这里的大米回家探母!” 孔子赞叹地说;“子路真是个大孝子啊!子路后来在保护孔子周游列国讲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至今济河边还立着一块石碑,碑文写着:“仲由负米息肩处”,作为对子路孝顺母亲的纪念。 点评:子路为孝双亲,不使之挨饿,能行百里之遥,借米连夜背回,几近累晕,这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的那?只有一个字“孝”。今天社会进步了,交通更是便利发达,往返贰佰里,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可是又有几个人能愿为父母做一些事情那?孝子固然有,可不孝者却也比比皆是啊!君不见几乎每日都有媒体报出,某某老人五人赡养,乞讨街头,某某儿女打骂父母。其实老人并不需要多富裕的生活,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温馨,是儿女创造的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原文: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译文: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我们的身体轻易受到伤害,如果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故事:董卓的恶行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汉少帝刘辨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傀儡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董卓专权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百姓任意欺凌。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司徒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董卓死后,他的家属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多岁了,也被处死。董卓的恶行不仅使其家庭受到牵连,连年迈的老母无法尽享天年,实在是可悲啊! 【注释】傀儡: ,无自主权,受人操纵的人或政府。原文: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译文: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故事:王祥卧冰求鲤中国古时候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卧冰的传说就发生在遂平县和兴乡金刘村王庄。其传说故事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晋朝初年,王庄有个叫王祥的孩子。他生母早亡,父亲又娶了继母。有一年腊月,天下大雪。王祥的继母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很想喝鲜鱼汤。她把王祥叫到床前告诉给他,王祥听后,心里十分焦急。这寒冬腊月,河里、坑里都结很厚的冰,到哪里捉鱼呢?想来想去,想到村前的万泉河。王祥来到万泉河边,一看河里冰很厚,他心急火燎。他沿岸由东向西走,想找一处没有结冰的地方,可到处结的冰都很厚。来到村西头石桥下,还是没办法。王祥一急之下,就倒身卧在冷得刺骨的冰上。他想用身体暖化厚冰,为继母捉条鱼。这时北风刮着,天下着鹅毛大雪。不一会儿,王祥就被埋在雪里。王祥对继母的孝心感动了龙王,龙王忙命夜叉把两条鱼送来。王祥冻得发抖,仍咬牙坚持。他身子下的冰慢慢化开了,突地两条红鱼蹦了出来。王祥满心欢喜,拿着鱼回家了。继母听说王祥捉回来两条红鱼,忙把他叫到跟前问道:“这天寒地冻的,你从哪弄来的鱼呀”?王祥如实地把他卧冰求鱼的经过说了一遍,继母听了心想:这孩子竞这样孝顺,就是亲生儿子也很难这样、随后交代王祥:“娘不能吃这鱼,你把鱼身上的鳞甲各刮一片,把鱼放回河里去!”继母喝了这两片鱼鳞汤后,病渐渐地好了。从此以后,王庄村前那条万泉河,每到冬寒季节,都要结上一层厚厚的冰,而王祥卧冰求鱼的地方再也没有结过冰。至今仍是如此,成为这里远近闻名的一大奇观。王祥的孝心感动了当朝皇帝,被特招进京,后来做了大官。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王祥卧冰求鱼的故事。当地有诗为证:二十四孝数王祥,王祥是个孝子郎;他娘身上得了病,一心要喝鲤鱼汤;王祥慌得不怠慢,一气跑到河沿边;混身衣服都脱净,一骨碌卧到冰凌上;一哭惊动天和地,二哭惊动海龙王;两条鲤鱼跳出来,王祥喜得了不得;继母喝罢鱼鳞汤,大病痊愈笑开怀。一点启示: 赤身卧在冰上捉鱼,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作为儿女,只要全心全意,尽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即使送上一粒糖果,他们也可感受到你的心意。 原文: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译文:父母亲有了过错的时候,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故事:郑玄委婉谏父郑玄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大学问家。跟许多学者一样,他从小就喜爱读书,在山东乡里很有点名气。还不到20岁,父亲为他谋上了乡啬(s色)夫的官职,这是一个管理当地司法和税收的小官。他办事认真又公道,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喜欢他。 他的父亲看到儿子这样有出息,非常高兴。经常对郑玄说:“啬夫虽然官不大,可也算是地方上的头面人物了。只要你今后尽心尽力地干,就会步步高升,说不定还能当上县令或郡守呢!”可是,郑玄对乡啬夫却越干越没有兴趣。一年到头,日复一日,忙忙碌碌,周而复始,每天都那么刻板地办事,实在太枯燥了。他觉得还是读书做学问更有意思。每到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青灯下,认真研读经书。有时候,一读就读到天亮。 后来,他终于向父亲说出了自己要辞去官职的打算,父亲一听,气得眼睛发红,大声说:“你可不要小看这个乡啬夫,多少人昼思夜想还当不上呢!今天你倒想辞了不干,不行!” 郑玄也不着急,几次三番地对父亲诉说自己的想法,态度是那么和颜悦色,声音是那么缓慢轻柔。他说:“我的兴趣是做学问,全身心地研究儒家经书。但是,休假这些日子里,我最多只能跑到州县办的学府里,向那里的老师请教。老师各有所长,多拜些老师不就会多学一点知识吗?但我当着乡啬夫,怎么可能到更远的地方求教更多有学问的人呢?” 父亲终于被说服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地说:“那就随你的便吧!”辞了这个官职后,为了真正学到一点知识,郑玄遍走山东,寻访良师。后又千里迢迢,往西入关,在当时最著名的学者马融门下学习,最后终于成为儒学大家。他注释的儒家著作,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原文: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译文: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 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故事:子骞劝父谅后母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闵子骞,说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促成了家庭的和睦团结。 闵子骞童年的时候就没了生母,他的继母疼爱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有了好吃的,只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吃,闵子骞吃不着,有时甚至连饭也吃不饱,还常受继母虐待。然而,闵子骞却从没有向父亲提过这些事。 冬天,继母的两个亲生儿子穿上了厚厚的棉絮衣,而闵子骞穿的棉衣看上去也是厚厚的,里面却是芦花。 有一次,他的父亲坐着他们兄弟三人拉的车子外出办事。那天,天气非常寒冷,西北风呼呼地刮个不停,闵子骞的棉衣不能御寒,冻得浑身发抖,面色灰白,嘴唇都变成青紫色。而他的两个弟弟因为拉车赶路,面色红润,脸上直冒热汗。闵子骞父亲看见他瑟瑟发抖,两个弟弟却满头大汗,就断定一定是闵子骞偷懒,不肯卖力拉车。于是,一怒之下就用鞭子狠狠地抽打他。鞭子抽破了棉衣,芦花飞了出来。他的父亲拾起来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儿子在受冻啊! “回家!哪儿也不去了!”父亲命令儿子调转车头往回走。一进门,父亲不顾后妻的磕头求饶,执意要将她休掉。 闵子骞一见,“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哀求父亲说:“母亲在家,就我一个人受寒,母亲要是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要受冻,望父亲大人三思啊!” 父亲见儿子的话说得婉转而近情理,便打消了休妻的念头。继母见子骞以德报怨,很受感动,从此对三个儿子一样对待。子骞长大后,孝名闻于天下。孔于称赞说:“闵子骞真是个孝子啊,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让别人对他的父母兄弟都没有不好的闲话。”【点评】 子骞孝母,闻名天下。以德报怨,世人传颂。 大家知道,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只有一个个小家庭相亲相爱,和和睦睦,才能有社会大家庭的稳定团结。家庭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天主教会大力倡导的“爱”的根本所在。 原文: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译文: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 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故事:汉文帝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後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後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己亥日,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原文: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译文: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必须调整改变自己的生活起居,不能贪图享受,把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 故事:蔡邕孝母原文: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译文: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祭拜时要诚心诚意 。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故事:王裒闻雷泣墓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一则孝子王裒的故事。在昌乐县,就流传着孝子王裒的故事和神话色彩的传说,据村民介绍,三国时魏国的王裒,小小年纪便懂得敬重、孝顺父母。他的父亲王仪因正直敢言,被骄横跋扈的晋王司马昭无辜杀害,王裒便与母亲回到了昌乐故里。小王裒在母亲的抚育下渐渐长大,他将全部的爱心和孝心放到了母亲身上。除了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他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以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凄苦。母亲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便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拉着母亲的手,绝不离开半步。多少年以后,王裒的母亲久病不治,溘然长逝。他悲痛万分,将父母合葬一处,虔诚恭谨地守丧尽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记着母亲怕雷的事情,每当刮风下雨的天气,一听到雷声,便狂奔到父母的墓地,跪拜着哭诉说:“儿子王裒在此,母亲您千万别怕!”王裒对父母的感情可谓至深至厚,每当读到诗经蓼莪这篇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两句时,他都会反复颂读,禁不住泪如雨下,悲不能已。第三章出则弟概述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 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原文: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译文: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相处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孔融让梨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后来,爸爸的学生便把孔融分梨、让梨的故事写成了文章。于是大家就把它传诵开了,从古代一直讲到现在。原文: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译文: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 ;讲话时不要太冲动,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即: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卜式散财济弟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自幼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以种田和畜牧为生。卜式有一个弟弟,他对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为乡人所称道。父母去世后,兄弟二人分家,卜式把所有的田地房屋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带走一百多只羊进山放牧。有人对他说:“你多傻呀,不要白不要。”但卜式安贫乐道,不以为然。十多年过去了,卜式的羊已经繁殖到一千多只,他自己又买了房屋,置了田产,生活富足。而他的弟弟由于贪图玩乐,不思进取,终于坐食山空,一贫如洗。卜式知道后,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卜式的行为感动了弟弟和其他所有人,大家都称赞他说:“真是一个重情义、不爱财的君子呀!”原文: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译文: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太过要求他们,长大自然就适应了,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而弟子规却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大孝尊亲有一天,曾子的妻子从门外买了两条鲜鱼。因为曾参最吃生鱼,所以他的妻子精心泡制了一大碗生鱼片,还放好佐料,等曾子下课回家来吃。在外面玩耍的曾参的大儿子曾元、二儿子曾申闻到生鱼的香味,都跑进屋里,趴到桌旁馋得垂涎滴。曾子的妻子见了,就劝他们说:“孩子们别动,我们等你爹爹回来一起吃。”不久,曾参便从学堂一手抱着书筒,一手提着长袍走进屋来。曾元、曾申赶紧迎去。曾参听说今天吃生鱼,非常高兴,便居中坐下,让两个儿子坐在两边。曾妻来回端菜盛饭,一家快快乐乐吃起饭来。然而曾参吃了一块生鱼后,他的脸忽然变得蜡黄,随后“哇”地一,把鱼全吐了出来。曾参的妻子大为吃惊,惶恐不安地问道:“夫子,生鱼不好吃吗?”曾参悲伤地说:“不是,我只是想起我的亲生前不知道生鱼美味,一直没有品尝过,今天的生鱼虽然好吃,却只有我独自品尝,真是不孝啊!”【大视角】世间真正不求回报的,或许只有父之于儿女的关。因此,我们在享受健康与快乐的时候,我们能否幡然一想:我们的父,此时正在何,正在怎样地生存与思量。原文: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译文:长辈有事呼叫人时,自已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杜环代人养母杜环是明朝时人,他特别好学,专攻书法,个性谨慎而又有节制,很守信用,喜欢救别人于危难之中。杜环父亲的朋友常允恭在九江去世,家庭破碎。常母年纪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后来处境越来越窘困,在路人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杜环的家。这天,杜环正和他的朋友在前厅交谈。突然,一个全身被雨淋湿的老妇颤巍巍地从外面走进来。杜环看出这是自己父亲朋友的母亲,赶忙上前扶老人坐下,并询问老人为何在这样的大雨天来到他家。老妇哭泣着回答:“我大儿子死了,唯一的小儿子也不知道身在何方,只好来投奔你了。”杜环听了十分难过,便把老人暂时安顿在自己的家里。第二天,杜环便开始为老人寻访小儿子的下落。可是过了很久都没有收获。老人便一直在杜环家里居住,杜家上下待她如亲生母亲。十年过去了,杜环找到了老人的小儿子,但他不愿意把母亲接走,杜环便只好继续侍奉老人。老人去世时,他还准备了棺木,举行了入殓安葬的仪式。在城南钟家山买了地给她安葬并坚持每年都去墓前祭拜扫墓。人们都称赞杜环是“高义之士”原文: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译文: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晏子的车夫晏子是齐国的宰相,他的一名车夫倚仗主人的权势非常骄傲自大。一天,晏子乘车外出,车子刚好打车夫家门前经过。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往外瞧,只见自己的丈夫坐在车上的大伞盖下,挥鞭赶着高头大马,神气活现,十分得意。车夫赶车回来后,他的妻子提出要离去。车夫吃惊地问:“我帮宰相赶车,多体面啊!吃穿不愁,你为什么还要离开我呢?”妻子说:“晏子身为齐国的宰相,尚且谦恭有礼,而你不过是一名车夫而已,却如此趾高气昂,将来还会有什么出息呢?”车夫听了妻子的话,羞愧难当,从此变得谦虚谨慎起来。车夫的这一变化使晏子感到很奇怪,于是询问车夫原因,车夫如实相告。晏子认为车夫的妻子很有见识,也对车夫勇于改过的态度感到满意,于是推荐车夫做了大夫。原文: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译文: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 张良纳履获兵书张良(?-前186),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属安徽亳州)人。刘邦的重要谋士,汉初大臣,封留侯。张良从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约定的好孩子。有一天,张良打柴回来路过一座小桥时,有位穿着粗布短衣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脚上的草鞋丢到桥下,并且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老,就放下柴担,到桥下取回鞋子递给老人。老人坐在桥头,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说:给我穿上。于是,张良就跪在地上把鞋子给老人穿上,然后老人就笑着离开了。张良非常不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谁知,那个老人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对着张良招招手,示意张良到他跟前儿去。张良乖乖地走上前去,老头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这娃不错,值得教导。五天后天一亮,和我在这里见面。张良行了个礼说:是!五天后,天刚刚亮,张良就来到了桥上,谁知那个老人已经坐在桥上等着张良了。老人很生气地说:现在天已经亮了,年轻人这么不守信用,和长辈约会还迟到,长大后还能有什么作为。五天以后,鸡叫时来见我。说完老人就走了。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经先到那里了。老人十分生气地说:我已经听见三遍鸡叫了,你怎么才来?五天以后再早一点儿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着那个老人。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信守约定,说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到!接着老人又从怀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书,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成为皇上的老师。这话会在以后应验。说完之后,老头儿就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天亮时,张良看老人送的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又叫黄石兵书)。张良非常珍惜这本书,认真学习,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他还时刻遵守老者的教诲,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永远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这样才能让别人信任自己,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果真,张良后来成了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在楚汉战争期间,他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从而帮助刘邦完成了统一大业。【编后语】尊敬老者、信守约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张良为老者纳履是尊老;老者回报的是兵书和教诲: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信守约定。张良熟读兵书,谨记教诲,终成大事。原文: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餘译文: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陈袆学习曾子避席陈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他和几个哥哥一起听父亲讲授孝经。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讲学时,他的弟子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次,孔子在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陪坐在一旁。孔子向曾参讲起了先王平治天下的道理,忽然问曾参是否知道。曾参见老师让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毕恭毕敬地回答了孔子的提问,直到孔子让他坐,他才坐下。”父亲说完后,又对几个认真听讲的孩子说:“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们明白了吗?”几个哥哥都回答说明白了。这时,陈祎却站了起来,整理好衣服,然后来到父亲的面前,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明白了。”父亲面露笑容,欣慰地点了点头。后来,陈祎出家做了和尚,法名玄奘。原文: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译文: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张释之跪地结袜张释之是汉朝时著名的大臣,他执法严明,不以个人好恶来论罪,更不阿谀权贵,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同时,他还是个尊老敬老的人。张释之秉公执法,不事权贵,招致很多封建贵族的忌恨。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即位。张释之装病准备辞官。这时,一名叫王生的老者来到张释之办公的地方,当着众多公卿大人的面,傲慢地对张释之说:“你替我把袜子脱下来。”张释之当即跪下来,毕恭毕敬地为老者脱袜。怎知刚脱下,老者又对张释之说:“你给我把袜子穿上。”张释之二话没说,又细心地为老者穿好袜子。老者此时起身谢罪,原来,他是有意来考验张释之尊老爱老的品格。经过这件事后,人们更加敬重张释之的为人了。原文: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译文: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车胤问疑车胤从小刻苦读书,通晓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后来,他被晋武帝选拔做了朝廷的官,但他仍然勤奋学习,并且不耻下问,常向他人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