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1 中医儿科学的概念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 用中医治法与手段 研究小儿生长发育 生理病理 喂养保健 及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小儿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 儿科学就是研究该阶段有关疾病的防治 促进身心健康及正常发育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临床科学 它既有中医的特点 又有儿科的特点 中医的特点是指中医的基础理论为指导 儿科的特点是指儿童的生理 病理 疾病的分类 发病 疾病发展的特征及疾病预后的特点等均有自己的特殊性 2 中医儿科学的三个基本特点 生理 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病种 病因与成人与不同疾病的预后 治疗与成人不同 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 其生理 病理 预防 护理及疾病的发生 发展均有其自身的特点 小儿疾病在病因上较成人单纯 以外感六淫 内伤饮食 先天因素居多 肺 脾两经疾病占大多数 对某些疾病具有易感性 如水痘 麻疹 手足口病等 对某些疾病则不易罹患 如中风 冠心病 前列腺炎等 3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一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时期二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三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四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4 一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远古 南北朝 起源 公元前30世纪起 战国时期1 疾病记载 贞子疾首 商代殷墟 甲骨文中的记载 是指商王武丁之子头部生病 五十二病方 有 婴儿病癎 婴儿瘛 的记述 2 最早的小儿医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中记载 扁鹊 来入咸阳 闻秦人爱小儿 即为小儿医 3 体质特点 黄帝内经 灵枢 逆顺肥瘦 中记载有 婴儿者 其肉脆 血少 气弱 并论述了先天因素致病 4 最早的医案记载 西汉名医淳于意 仓公 曾以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 并记录为儿科最早的医案 5 二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隋朝 宋代 一 隋唐时期 政府设立太医署 内设少小科 由医博士教授医学 学制5年 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儿科专业初步形成 1 隋代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介绍小儿疾病有6卷 为小儿病因证候学之首 疾病分类与辨证 外感病分为伤寒 时气两大类 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 正确的养育观 提出 小儿始生 肌肤未成 不可暖衣 宜时见风日 2 唐代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首列 少小婴孺方 是最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6 3 最早的儿科专著 颅囟经 现存版本是从明代 永乐大典 中辑出 共2卷 首创了 纯阳 理论 孩儿三岁以下 呼为 纯阳 元气未散 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 论述了小儿 惊 痧 疳 痢 等病证治 提出了小儿脉法 一呼一吸七至为平脉 内服药多用丸 散 共载56方 其中外治方达28首 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诸科疾病 纯阳 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 表现为生机旺盛 蓬勃发展 好比旭日之初升 草木之方萌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7 二 宋代的儿科成就 专业分科 设小方脉 专科著作 小儿药证直诀 北宋钱乙 字仲阳 他的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 编写而成 全书3卷 上卷论脉证治法 中卷列医案23则 下卷为方剂 该书刊于公元1119年 比西方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350年 基础理论 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 提出 心主惊 肝主风 脾主困 肺主喘 肾主虚的辨证纲领 创立小儿面部诊法 提出小儿四诊中尤重望诊 对 面上证 目内证 详述而实用 提出了儿科临床脉法特点 浮沉 脉乱 弦急 沉缓 促急 概括小儿体质特点 脏腑柔弱 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 对儿科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8 二 宋代的儿科成就 1 小儿药证直诀 北宋钱乙 字仲阳 他的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 编写而成 全书3卷 上卷论脉证治法 中卷列医案23则 下卷为方剂 该书刊于公元1119年 比西方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350年 1 基础理论 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 提出 心主惊 肝主风 脾主困 肺主喘 肾主虚的辨证纲领 创立小儿面部诊法 提出小儿四诊中尤重望诊 对 面上证 目内证 详述而实用 提出了儿科临床脉法特点 浮沉 脉乱 弦急 沉缓 促急 概括小儿体质特点 脏腑柔弱 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 对儿科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9 二 宋代的儿科成就 1 小儿药证直诀 2 临床实践 详细记载古代儿科 四大要证 痧 痘 惊 疳 区别了儿科出疹性疾病 麻疹 天花 水痘 对小儿惊风与癫痫作了明确鉴别 提出惊风有急惊和慢惊之分 急惊合凉泻 慢惊合温补 提出 疳皆脾胃病 亡津液所作 的论点 临床方药 化裁古方 六味地黄丸 研制新方 异功散 泻白散 导赤散 七味白术散等 创134方 丸剂70方散剂45方膏剂6方汤剂6方外用7方 许多方剂仍为临床医师习用 10 二 宋代的儿科成就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山东 董汲撰写 是第一部有关痘疹的专著 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 大黄等药物的治疗经验 擅用寒凉法治疗天花 麻疹 为应用寒凉法治疗温病类专著之始 幼幼新书 南宋 刘昉等编 40卷 627门 整理 汇集了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 许多散失的宋以前儿科著作被收录其中而得以流传 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 有较高的学术及文献价值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0卷 认为脐风的病因是断脐不慎所致 与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病原 提出了烧灼法断脐的预防方法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南宋 陈文中编著 为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 力倡固养小儿元阳 擅用温补扶正 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虚而产生的逆证 用温补托毒救急 总之 我国儿科学的形成 始于晋唐而成于宋 11 三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元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一 金元时代儿科成就1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认为 小儿病者纯阳 热多冷少也 主张用寒凉泻热养阴法治疗小儿热病 张从正重用攻下法治疗热病 为小儿热病运用 上病下取 法提供了范例 李杲善用温补 重视调理脾胃 对后世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朱震亨认为小儿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以用养阴法见长 2 曾世荣著 活幼口议 及 活幼心书 详论初生诸疾 以调元散 补肾地黄丸治疗胎怯 首倡急惊风之 四证八候 并提出镇惊 截风 退热 化痰诸法 所立琥珀抱龙丸 镇惊丸等疗惊方 沿用至今 提出 惊风三发便成痫 以及 瘀血成痫 等创见性的观点 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 并加以注解 便于理解记诵和普及 12 二 明清时代儿科发展1 名医辈出 著书立说 薛铠 薛已父子 保婴撮要 五脏证治为纲 温脾补肾求本 临床多用益黄散 理中汤 补中益气汤 地黄丸等 外症兼辨经络 治以内外相合 其中采用火烧断脐法预防初生儿破伤风 开创小儿外科之先河 13 万全 育婴秘诀 幼科发挥 片玉心书 育婴四法 预养 胎养 蓐 r 养 鞠养 保健 预养以培其元 胎养以保其真 蓐养以防其变 鞠养以慎其疾 三有余四不足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 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 肾常不足 生理病理 首重保护胃气 五脏有病 或泄或补 慎勿犯胃气 创制牛黄清心丸 肥儿丸 养脾消积丸等名方 重视推拿 首次运用于小儿 14 王肯堂 证治准绳 幼科 综述诸家论说 结合阐明已见 内容广博 辨析透彻 条理分明 博而不杂 详要分明 张介宾 景岳全书 小儿则 有8卷 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 提出小儿 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 治疗上认为 脏气清灵 随拨随应 用药注重甘温扶阳 15 夏禹铸 幼科铁镜 重视望诊 从望面色 审苗窍辨脏腑寒热虚实 运用 灯火十三燋 治疗脐风 惊风等证 并提出 疗惊必先豁痰 豁痰必先祛风 祛风必先解热 解热必先祛邪 之惊风治法 对后世影响较大 擅用推拿 谢玉琼 麻科活人全书 是一部麻疹专书 详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 首先提出 肺炎喘嗽 病名 16 医林改错 清 王清任编著 记载了小儿尸体解剖学资料提出 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的观点阐发了活血化瘀法在儿科等病证中的应用 幼幼集成 清代 陈复正编 对指纹诊法概括为 浮沉分表里 红紫辨寒热 淡滞定虚实 风轻 气重 命危 至今为临床采用 温病条辨 解儿难 清代 吴瑭编著 提出了小儿 稚阳未充 稚阴未长 的生理特点 易于感触 易于传变 的病理特点 稍呆则滞 稍重则伤 的用药特点 六气为病 三焦分证 治病求本等观点 2 免疫学的开端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和推广 17 明清时期 天花 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明隆庆年间人痘接种法已盛行流传各国 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清朝后期 儿科界也开始有人提出中西医合参民国时期儿科疾病流行近代儿科名医徐小圃擅用回阳救逆救治了许多时行病危重变证患儿 18 2019 12 27 19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 儿科教育 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教育 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士生教育 8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 90年代开始在职医师的继续教育 培养了中医儿科人才 2 儿科教材 中医儿科学 王伯岳 江育仁主编 系统论述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儿科医籍辑要丛书 6册 张奇文主编 全面整理了历代中医著作 选辑对儿科临床有指导意义的内容作了归类点注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儿科学 汪受传主编 反映了现代中医儿科临床进展和科研方法 适用于中医儿科专业研究生教学和继续教育 20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 预防医学 对胎黄 胎怯的预防取得了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对反复呼吸道感染 哮喘 肾病的防治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中药保健药品 食品 外用药物的开发应用 对增强体质 保护易感儿 降低发病率 发挥了积极作用 4 临床研究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诊疗水平日益提高 流行性乙型脑炎 哮喘 肺炎喘嗽 厌食 泄泻 癫痫 胎黄等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 病毒性心肌炎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肾病综合征 新生儿硬肿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取得成果 21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5 中药研制研制一批中药注射剂 如 双黄连 清开灵 穿琥宁 鱼腥草 醒脑静 参麦注射液等 成为小儿急重症常用药 6 学术团体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 1983年9月 各省 市 自治区相继建立了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 促进了中医儿科界的团结和学术交流 推动中医儿科学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 近现代名医简介 除小圃 除小圃 1887 1961 上海人 近代著名儿科医家 其学从祝味菊 用方多 伤寒 方 注重顾护阳气 擅用温药 临证时屡用峻剂以起沉疴 名噪一时 23 近现代名医简介 蒲辅周 王鹏飞等 蒲辅周 1888 1975 四川梓潼人 三世精医 十五岁继承家学 三年后独立行医 后悬壶成都 解放后调中医研究院 其对内 妇 儿科均有所长 尤其对温病学更为精到 其用药轻灵纯正 看似平淡 却能恰到好处 已达到了举重若轻 炉火纯青的境界 24 科研展望 江育仁 脾健不在补而在运 王烈 哮喘分期 发作 缓解 稳定 根苗并重 张奇文 肺脾肠相关论 宣肺勿忘解表 清肺勿忘清肠 止咳勿忘化痰 化痰勿忘运脾 润肺勿忘养胃 标去勿忘培本 汪受传 胎怯从补肾健脾证治 变蒸 纯阳 稚阴稚阳研究 25 复习题 1 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概念 2 颅囟经 意义 3 掌握钱乙及万全的学术思想及其代表作 所作贡献 26 学习总结 春秋战国扁鹊为最早小儿医 西汉淳于意 下气汤治气鬲病 记录了儿科最早的医案 儿科最终形成在 宋朝 儿科现存最早专著 颅囟经 提出的小儿为 纯阳之体 观点 儿科著名医家 儿科之圣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为 脏腑柔弱 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 辨证方面首创小儿五脏辨证体系 27 学习总结 董汲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是天花 麻疹类专著之始 幼幼新书 南宋刘昉 整理 汇集了宋代以前的儿科学术成就 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 朱丹溪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注重养阴认为六味地黄丸立意极好 明代万全提出三有余四不足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 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 肾常虚 清 吴瑭 小儿稚阳未充 稚阴未长 28 习题 1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 最早有小儿医的时期是 A 春秋战国至两汉B 秦至两汉C 隋唐D 唐朝E 宋朝2 我国最早记载婴儿病的医书是 A 内经 B 千金方 C 颅囟经 D 小儿药证直诀 E 诸病源候论 3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小儿医是 A 巫方B 巢元方C 孙思邈D 钱乙E 扁鹊4 我国什么时候对小儿疾病的认识和防治已有医案记载 A 春秋B 战国C 秦汉D 隋唐E 宋元 29 习题 5 相传我国第一部儿科著作是 A 小儿药证直诀 B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C 颅囟经 D 幼幼新书 E 小儿病源方论 6 我国最早专篇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著作是 A 小儿药证直诀 B 颅囟经 C 小儿用药本草 D 诸病源候论 E 备急千金要方 7 首创小儿五脏辨证法则 并对惊风和癫痫作出明确鉴别的医家是 A 万全B 陈飞霞C 王肯堂D 钱乙E 夏禹铸8 我国第一部论述小儿麻 痘 斑 疹的专著是 A 小儿痘疹方论 B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C 小儿痘疹袖金方论 D 博集稀痘方论 E 幼幼新书 30 习题 9 小儿痘疹用温补方药的创始人是 A 钱乙B 董汲C 陈文中D 刘锡E 曾世荣10 汇集宋代以前的儿科学术成就 为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是 A 幼幼新书 B 活幼心书 C 活幼心法 D 全幼心鉴 E 幼科发挥 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