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doc_第1页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doc_第2页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doc_第3页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doc_第4页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与地理学院地理系实 习 报 告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实习名称庐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学生姓名梁祖辉班级09地理科学班学号0910904101实习成员09地理科学班部分同学实习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风景名胜区实习日期2011.10.10-2011. 10.15指导老师左磐石、廖伟迅、何娜 罗晓莹、陈世发实习成绩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成分(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的特征、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和空间分异规律,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2、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时间技能,使学生掌握区域自然地理调查研究的技能与技巧,并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二、实习内容1、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植物生境与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的调查和观察(1)认识庐山地区基本地层、岩石及构造特征。(2)认识庐山地区山地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3)认识庐山地区的气候特色及气候的垂直带性差异。(4)庐山地区河流水文特点观察,长江与鄱阳湖观察。2、植物地理野外实习(1)调查庐山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2)观察并分析庐山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3)观察庐山山地主要植被类型,研究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4)掌握植物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3、土壤地理野外实习(1)庐山主要土壤类型调查。(2)观察庐山各种土壤的剖面特征并分析其形成。(3)观察各土壤类型的关系,探讨其反映出的系列规律,如山地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4)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基本方法。三、实习仪器设备 背包、野外记录本、钢笔(或圆珠笔)、铅笔、雨衣或雨伞、行军水壶、饭盒,长衣长裤等生活用品,图文资料,高度表,望远镜,罗盘,放大镜,地质锤,地质袋,小刀,剪刀,皮尺,样方绳,标本袋,铁铲,卷尺,试纸,土壤标本盒,取土环刀,取土铝盒,通风干湿表,轻便风速表,照相机,录像机,手提电脑,手提扩音器,医药箱等。四、报告正文(详细内容、过程、数据、结果、体会等,不够可加页)一、实习路线2011年10月10日下午:牿岭镇-东谷-庐山博物馆(毛泽东同志旧居)-大校场底部-芦林湖2011年10月11日上午:牿岭镇-女儿城-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含鄱口-庐山植物园下午:庐山植物园-五老峰2011年10月12日上午:牿岭镇-冰桌、飞来石-西谷-花径公园-如琴湖大坝-锦绣谷下午:锦绣谷-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崖-石门涧2011年10月13日上午:牿岭镇-芦林湖-三宝树下午: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电站大坝2011年10月14日上下午:牿岭镇-三叠泉 二、庐山概况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地形走向主要是东西伸张,南北收缩,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长段块山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峡谷、宽谷、湖泊、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地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三、地质 (一)庐山地层分布与岩性 山体北部主要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南沱组下部岩性坚硬,分布在大月山、大峰林、虎背岭山体及庐山东南侧和西北侧的悬崖峭壁。南沱组中部下层岩性软弱,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偶夹有薄层石英砂岩,主要分布在西谷、大校场、白沙河、小天池等;南沱组中部上层岩性坚硬,主要由石英砂岩、砂砾岩组成,偶夹长石石英片岩,主要出露在牿牛岭、女儿城、玉屏峰、屋脊岭、草地坡等。南沱组的上部岩性也比较软,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凝灰岩,主要分布东谷、莲花谷。 山体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文火流纹岩构成,仰天坪主要分布石英片岩、板岩,碧云庵和黄石崖一带,出露震旦系和寒武地层。 1、地点:大校场底部 时间:2011年10月10日下午 岩层:震旦系南沱组中部下层 岩性: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偶夹薄层石英砂岩,岩性比较软,呈粉状。 2、地点:汉口峡路边(定位图上11101101点) 时间:2011年10月11日上午 岩层:震旦系南沱组中部上层 岩层产状:走向:SW230 ,倾向:NW320,倾角:35。 岩层:震旦系南沱组中部下层 岩性:主要由石英砂、砂砾岩组成,偶夹长石石英片岩和凝灰岩,岩性比较坚硬。 3、地点:五老峰(定位图上11101107点) 时间:2011年10月11日上午 岩层:震旦系南沱组下部 岩层产状:走向:SW208,倾向:NW318,倾角:40。 岩性:主要由粗粒石英岩组成,岩性坚硬。 4、地点:天池塔(定位图上11101209点) 时间:2011年10月12日下午 岩层:震旦系南沱组下部 岩层产状:走向:SW230,倾向:SE140,倾角:35。 岩性:主要由粗粒石英岩组成,岩性坚硬。 (二)庐山地质演变史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不同时代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断块山。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最高。 (三)地质剖面图(附图) 四、地貌 (一)构造地貌 1、褶皱构造地貌查找地质历史资料,在850800百万年,中国外的火山岛弧与大陆产生板块碰撞造山,使海水中的沉积岩火山岩发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大陆褶皱基地。正是在这个时期庐山北部的褶皱构造形成。根据在三点测量的岩层产状数据来看,庐山整体岩层的走向大致是SW230左右,在西南方向尖灭。 (1)背斜 、大月山 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大月山高1453m,大月山背斜为倾伏背斜,向西南倾伏,走向北东南西在芦林湖附近尖灭。大月山的岩层属于南沱组下部,与五老峰和虎背岭出露的岩层是同属一层,主要由砾石英砂岩组成,偶夹石英片岩,岩性较石英砂岩硬。 (2)向斜 、青莲寺谷 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是一个宽谷,表面出露南沱组上部,主要是长石石英砂岩、凝灰岩夹砂砾岩,岩性比较软弱、属浅海相沉积、轻度变质,发育在庐山褶皱构造之上的向斜谷。 、东谷 位于女儿城与牯岭之间,受牯岭向斜控制,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王家坡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岩层岩性与青莲寺谷出露岩层岩性一样,属南南沱组的上部。 (3)单面山 【形成原因】:9665百万年,本区地壳处于强烈伸展拉张状态,产生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将古鄱阳湖底下1521千米处的深变质岩撕拉到地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古鄱阳湖盆地。6523.3百万年,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四周下陷成湖,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快速上升。 、五老峰 位于庐山的东北侧,曾是背斜山脊,测量的岩层走向为SW208,倾角为40。是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使它成为单面山。 、虎背岭 位于庐山西北侧断层崖带,曾是背斜山脊,由于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层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2、断层构造地貌庐山发育着许多条断层,主要有两组断层,一是呈东北-西南走向:以庐山北部的莲花洞正断层和南部温泉正断层为主,同时还有好汉坡正断层、大月山正断层、庐山垄正断层、红石崖逆断层等;二是西北-东南走向:九奇峰逆断层、仰天坪正断层。 (1)断层崖 、五老峰(定位图上11101107点) 五老峰地处庐山东南侧,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海拔1358米。【形成原因】:在庐山的东南面的垄正断层和温泉断层切过五老峰,使得五老峰成为悬崖。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所以形成许多凹口,两峰之间就形成一个凹口。 (二)河谷地貌庐山的岩层岩性主要由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砂砾岩等组成,石英砂岩和砂砾岩的岩性比较坚硬,而长石石英砂岩比较软,庐山出露的岩层岩性差异比较大。同时庐山分布的断层密集,纵横交错分布整个庐山地区,所以导致庐山形成不同规模的宽谷和峡谷。 1、宽谷 、西谷 西谷位于牿牛岭与虎背岭之间,是一个U形谷。该谷底主要出露长石石英砂岩,谷肩上的牿牛岭上出露石英砂岩,在花径公园(定位图上11101202点)看到比较软的长石石英砂岩。 【形成原因】:还没有受到侵蚀和风化作用之前,西谷是背斜的一冀。由于长石石英砂岩岩性比较软,加上庐山的断层和节理发育非常好,所以长石石英砂岩这一层容易受到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然而被侵蚀成一个次成谷。 【争议】:西谷是作为冰川地貌一个证据,冰川学派认为西谷是一个U形谷,是冰川作用形成。 【个人观点】:在1:5地图上,如琴湖的高度大概为h=1020米,西谷上游的日照峰山麓的高度大概为h=1200米,在地图上量测如琴湖到日照峰山麓的水平距离为7.1厘米,所以计算得到两点的实际距离L=3510米。因此西谷的坡度a=arcsin(h-h)/L=2.9。所以泥石流要在这么小的坡度产生很大的U形谷是比较困难,加上泥石流作用时间非常短,因为冰川作用的时间比较缓慢的,坡度不需要很大都能产生。同时在西谷也发现了飞来石,该飞来石的高度为4.8米,长度为6.6米,宽度为2.5米,它的运动方向为NW60。飞来石下垫的巨石的高度为4米,长为7.4米,宽度为7.1米。根据观察发现上下两块石头的岩性不一样,上面石块几乎都石英砂岩,下面石块还含有大里的砾岩,所以证明两块石不是同一地方,是发生在两个不同时期冰川运动。在花径公园(定位图上11101202点),在一个杂石堆里看到巨石下面都有一层大小混杂的堆积物,细细观察到这些石头的磨圆度比较好,证明这些石头经过流水侵蚀,然而泥石流学派认为庐山的U形谷是由泥石流形成。 【个人观点】:这些大小混杂的堆积物是由冰川作用帯下来的,但于后期的流水的侵蚀,使得看到现在的石头磨圆度比较好。 、大校场 位于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在大校场下部(GPS图上11101002点)观察到该层岩石岩性比较软,用手很容易把它挰碎,该层主要出露长石石英砂岩,大校场整个形态是一个U形谷。 【形成原因】:还没有受到侵蚀和风化作用之前,西谷是背斜的一冀,由于在女儿城这一侧则是岩性比较硬的石英砂岩,大校场软的长石石英砂岩岩性比较软,加上庐山的断层和节理发育非常好,大校场被侵蚀形成一个次成谷,而女儿城则形成次成山。 【争议】:冰川学派也把大校场作为“庐山有第四纪冰川”的一个有力证据,因为大校场也是一个U形的宽谷,谷中有一层大小混杂的石堆,这就是冰川地貌中的冰碛物。但泥石流学派则认为这是泥石流的堆积物,因为大校场这层石头的磨圆度比较好。 【个人观点】:这些大小混杂的堆积物是由冰川作用帯下来的,但于后期的流水的侵蚀,使得看到现在的石头磨圆度比较好。 、七里冲 位于大月山与蚱蜢岭之间,在五老峰四峰(GPS图上11101107点)上看到大月山背斜和七里冲向斜谷的整个形态,如下图所示: 【形成原因】:七里冲是在大月山的东侧,是一个次成谷。谷底穿过的岩层与大校场岩层一样,是长石石英砂岩,岩性比较软,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而蚱蜢岭的岩层与女儿城同属一种岩层,属于石英砂岩、岩性相对比较硬,所以七里冲被侵蚀成为谷,蚱蜢岭形成次成山。、青莲寺谷位于蚱蚂岭与五老峰之间,是一个U形谷,出露南沱组上部长石石英砂岩,是由于褶皱构造形成的一个向斜谷。2、峡谷与河流的袭夺由于庐山山体内部存在着许多纵横交错的小断层,使得形成许多不同规模沿断层发育的沟谷,加上庐山是一个沿着大断层不断上升的断块山,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上升,所以使得沟谷形成多级裂点。同时也使沟谷不断进行溯源侵蚀,然而使得庐山沟谷的袭夺现象非常普遍。、芦林湖大桥下的峡谷(GPS图上11101003点)这个峡谷是因为有一个断层穿过,使雨水不断沿着断裂面下切侵蚀形成峡谷,峡谷的上游不断溯源侵蚀,最终在芦林湖这个地方切穿原来从大校场往西南方向流的谷水,从而从大校场汇集的水全部汇进这一条峡谷。、锦绣谷(GPS图上11101203点)锦绣谷位于如琴湖的西北侧,细细观察锦绣谷上还存在着一个大的U形谷,是由于庐山不断上升,使得流水在原有的U形谷不断下切,然而形成一种套谷谷现象。同时观察发现U形谷另一边的谷肩上有多条平行的小沟谷,并在一条小沟一侧的岩石下塌,是由于谷内有众多断层穿过,形成比较多的大小不一的沟谷。在锦绣谷也观察到了袭夺现象,有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绣谷)。锦绣谷是一个袭夺谷,西谷是一个被袭夺谷,袭夺后西谷上游与下游的水全部汇到如琴湖,然后再流进锦绣谷。、汉口峡(GPS图上11101102点)汉口峡在女儿城上,女儿城是南沱组中部上层,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由于汉口峡不断向上溯源侵蚀,最后把大校场上游的谷水给袭夺掉,然而汉口峡变成了袭夺谷而大校场变成被袭夺谷。 【现象】:芦林湖下一条峡谷、锦绣谷和汉口峡袭夺谷口几乎都是呈西北方向,被袭夺谷都是呈西南-东北方向。 【分析】:被袭夺河谷(西谷、大校场)都是次成谷,都是由于它们岩层的岩性是比较软的长石石英砂岩,所以比较容易被流水侵蚀成沟谷。根据我们的测量数据显示,庐山北部的岩层走向都是东北-西南方向。袭夺河谷都是沿着西北-东南方向的断层发育成谷,女儿城坡度大,使得河流纵比降大,河流的溯源侵蚀强烈,随着庐山的不断上升以及时间的推移不断溯源侵蚀,把原来的河谷切断成为袭夺河。而大校场坡度小,地势平缓,河流的侵蚀能力较弱,使得其中的河流成为被袭夺河,总之,是两条河流的纵比降差异导致的河流的侵蚀能力不同所形成的。 、黄龙潭(GPS图上11101304点)黄龙潭位于一个峡谷中,在峡谷中观察到峡谷中的岩层非常乱,比较难辨认出峡谷的岩层的连续性,所以峡谷可能处于断裂带上。在这个峡谷中我们也观察到它的多级裂点,所以断定有断层穿过这条峡谷。 【裂点形成原因】:由于庐山是断层发育的地区,造成庐山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升降,所以峡谷中的水就不断溯源侵蚀形成多个裂点。 、三叠泉(GPS图上11101403点) 【原因分析】:原来的七里冲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三叠泉河袭夺,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七里冲上溯了2km之远,因为庐山不断的上升,河流不断溯源侵蚀,中间形成典型的三个裂点,从而形成典型的三叠泉瀑布,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米。 (三)冰川地貌 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并命名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冰川谷 由冰川侵蚀而成,是冰期前之河谷。谷地自上优向下优变窄,谷地两侧常有谷肩(小平台)和冰川切削山而成的三角面,横坡面呈U形或槽形。西谷、大校场和七里冲谷地都被认为是冰川地貌中的U形谷,因为上面的谷地是一个大的槽谷,并谷中堆积着大小混杂的冰碛物。 【争议点】:泥石流学派:大小混杂的冰碛物磨圆度比较好 【个人观点】:在地质图上测量了西谷的坡度a=4.9左右,泥石流要在这么小的坡度把泥石流的物质搬到5-6公里外是比较难实现的。而堆积物的磨圆度比较好是因为冰川退去后经过后期的流水作用形成。2、角峰是三个以上冰斗所夹峙的尖锐山峰,由冰斗不断发展,相互连接而成。犁头尖位于含鄱口一侧,外表形如金字塔,由三个面组成,是被冰川学派认为庐山冰川地貌中的角峰。爬上犁头尖山顶,观察到山顶存在着许多垂直节理,形似冰劈作用形成的,所以犁头尖就像冰川作用不断挖掘形成的后壁。3、冰窖冰窖又称围谷、粒雪盆,是山谷冰川发源处屯冰的基岩凹地,其特点是:三面环山、底部较平坦,出口和冰川谷相连,如植物园毛泽东休息处等。冰窖是用屯积冰川的,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向冰川谷一泻而下。 (四)其它地貌 1、仙人洞(GPS图上11101208点) 仙人洞的海拔高度在900到1000米之间,洞口开阔,向里逐渐缩小变窄。洞底平整,洞内有二个泉眼,仙人洞的岩层微微有点向上拱起,岩层与洞底水平面大约成45向上倾斜。 【形成原因】:在去仙人洞的路上,观察发现这一带存在着许多小断层,在一些岩层之间常夹着一层比较厚的类似页岩的岩层,所以仙人洞类似褶皱形态可能是由于周围断层的错动牵引形成的。在仙人洞里的岩层中发现夹着一些比较软的岩层,软的岩层由泉水的浸湿使其变得更软。仙人洞首先是沿着软的岩层侵蚀掉,然而形成仙人洞的雏形,又因为仙人洞的岩层的倾角比较大,接着受到上面岩层的重力作用而使岩层沿着里面洞底的一个支点崩塌形成。2、 固流褶皱(GPS图上11101403点)在九叠谷底发现了大量的类似岩浆流动形成的地貌,形态像褶皱,中间偶夹有石英层,细细观察像是在强大压力的作用下产生变质作用形成的一种变质岩。 【形成原因】:由于九叠谷位于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上盘,岩层由于受到拆离断层热动力作用产生固态塑性流动褶皱。 五、植物 (一)植物概况庐山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主要分布有樟科、山茶科、壳斗科、豆科、木兰科、蔷薇科、胡桃科等植物。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由于庐山开发历史悠久,原始森林基本不存在了,现存的一般为人工或天然次生林。 (二)垂直分布规律 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 1、山地常绿阔叶林 分布于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分布于海拔600米(西北坡)或700米(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宽度和面积。常绿阔叶林是这一带稳定性较大、广泛分布的植物群落。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 2、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主要分布于海拔600米900米(西北坡)或700米1000米(东南坡)之间,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混交林。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在这一带下部和沟谷中,常绿阔叶成分往往占优势,向上和山坡则逐渐为落叶阔叶成分占优势。这一带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带之间的过渡性地带。 3、山地落叶阔叶林 东南坡在1000米1300米之间,西北坡则在900米1250米左右,这里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发育山地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呈微酸性反应。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局部地方亦有针叶林山松出现,有些地区已营造了成片的针叶林,如日本柳杉林、日本扁柏林等。地带性植被类型的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 4、山地针叶林 分布在海拔1250米或1300米以上。这里气温偏低,湿度较大,云雾多,风力大,所以出现了较为耐寒的针叶林。少量的灌丛和草甸,是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 (三)测量样方数据1、 第一组小组成员:梁祖辉、廖健亮、吴凡、方赞强、潘敏华、张淑宜、苏艳芳、李赛群、邓汝灵2、实习步骤: (1)用四条皮尺拉一个1010m的正方形,然后再用两条皮尺在中间分成四个5050m的正方形,接着每个小组负责一个55m正方形区域。 (2)我们小组成员分工,我和廖健亮负责拉样方,潘敏华、吴凡、方赞强负责测量这个区域的乔木和灌木的高度、胸周长和数量;李赛群、张淑宜和苏艳芳负责55m右下角11m的草本种类和各种类的数量;邓汝灵负责记录整理数据。 (3)跟其它的三组进行交流并整理每个样方的数据。 (四)测量样方1、第一组测量样方(1)如琴湖旁的1号样方(2)黄龙寺旁的4号样方第一点:如琴湖边(GPS图上11101202点)海拔高度:1060m样方面积:1010m1号样方数据植物类型植物名称调查范围(m)盖度(m)胸周长(cm)目视高度(m)乔木鸡爪槭55749灌木杜鹃0.39小叶女贞0.42小叶女贞0.33小叶女贞0.55不知名10.09不知名20.02草本不知名(豆科)110.15蛇莓0.15淡竹叶0.1常春藤0.12不知名(禾本科)0.2不知名(蕨类)0.25不知名(菊科)0.01不知名0.022号样方数据植物类型植物名称调查范围(m)盖度(m)胸周长(cm)目视高度(m)乔木鸡爪槭557012 灌木不知名(蔷薇科)10.41.38不知名(蔷薇科)20.381.4不知名(蔷薇科)30.371.28不知名(蔷薇科)40.381.6草本不知名(蓼科)110.05蛇莓0.15淡竹叶0.2常春藤0.12不知名(禾本科)0.28不知名(蕨类)0.1野菊花0.13号样方数据植物类型植物名称调查范围(m)盖度(m)胸周长(cm)目视高度(m)乔木悬铃木55161.514草本不知名(蕨类)110.34号样方数据植物类型植物名称调查范围(m)盖度(m)胸周长(cm)目视高度(m)乔木北美香柏幼树5592灌木北美香柏幼树0.961.5小叶女贞1.21.5杜鹃1.050.95草本常春藤110.5野菊花0.06竹叶草0.25茜草0.15不知名草0.14第二点:黄龙寺旁(GPS图上11101303点)海拔高度:910m样方面积:1010m1号样方数据植物类型植物名称调查范围(m)盖度(m)胸周长(cm)目视高度(m)乔木毛竹1553219毛竹23218柃木17820柃木23615柳杉8625不知名(壳斗科)6319灌木柃木10.86柃木21.242号样方数据植物类型植物名称调查范围(m)盖度(m)胸周长(cm)目视高度(m)乔木毛竹1552912毛竹22711毛竹32812毛竹42912毛竹53013毛竹64012毛竹72612不知名8713柃木5913灌木不知名13.75不知名26.73牧荆2.753号样方数据植物类型植物名称调查范围(m)盖度(m)胸周长(cm)目视高度(m)乔木玉山竹1553016玉山竹22915.5玉山竹34421玉山竹43513玉山竹536.514玉山竹630.511灌木柃木0.151.64号样方数据植物类型植物名称调查范围(m)盖度(m)胸周长(cm)目视高度(m)乔木毛竹1552612毛竹22617毛竹32715毛竹42518柳杉15311柳杉2339柳杉34010灌木柃木10.77柃木22.16 2、数据处理 (1)如琴湖旁样方 、密度 鸡爪槭密度=2棵/100=0.02(棵/) 杜鹃密度=2棵/100=0.02(棵/) 小叶女贞密度=4棵/100=0.04(棵/) 不知名密度=2棵/100=0.02(棵/) 不知名(蔷薇科)密度=4棵/100=0.04(棵/) 悬铃木密度=1棵/100=0.01(棵/) 北美香柏幼树密度=2棵/100=0.02(棵/) 、相对密度 乔木和灌木总密度P=0.02+0.02+0.04+0.02+0.04+0.01+0.02(棵/) =0.17(棵/) 鸡爪槭相对密度=0.02(棵/)/P=12% 杜鹃相对密度=0.02(棵/)/P=12% 小叶女贞相对密度=0.04(棵/)/P=24% 不知名相对密度=0.02(棵/)/P=12% 不知名(蔷薇科)相对密度=0.04(棵/)/P=24% 悬铃木相对密度=0.01(棵/)/P=6% 北美香柏幼树相对密度=0.02(棵/)/P=12% 、草本相对盖度 草本在11里的总盖度K=0.15+0.15+0.1+0.12+0.2+0.25+0.01+0.02=1 不知名(豆科)相对盖度=0.15/1=0.15% 蛇莓相对盖度=0.15/K=0.15% 淡竹叶相对盖度=0.1/K=0.1% 常春藤相对盖度=0.12/K=0.12% 不知名(禾本科)相对盖度=0.2/K=0.2% 不知名(蕨类)相对盖度=0.25/K=0.25% 不知名(菊科)相对盖度=0.01/K=0.01% 不知名相对盖度=0.02/K=0.02% 、灌木相对盖度 灌木的总盖度S=(1.44+2.5+0.11+1.53+0.96)=6.54 杜鹃相对盖度=1.44/6.54=22% 小叶女贞相对盖度=2.5/6.54=38% 不知名相对盖度=0.11/6.54=2% 不知名(蔷薇科)相对盖度=1.53/6.54=23% 北美香柏幼树相对盖度=0.96/6.54=15% 、乔木相对显著度 胸周长L=74cm,所以胸面积S=L/4 鸡爪槭胸面积=0.08 悬铃木胸面积=0.21 北美香柏幼树胸面积=6.4e-4 乔木总胸面积B=(0.08+0.21+6.4e-4)=0.29 鸡爪槭相对显著度=0.08/0.29=27% 悬铃木相对显著度=0.21/0.29=72% 北美香柏幼树相对显著度=6.4e-4/0.29=1% 、频度 鸡爪槭频度=2/4=0.5 杜鹃频度=2/4=0.5 小叶女贞频度=2/4=0.5 不知名频度=1/4=0.25 不知名(蔷薇科)频度=1/4=0.25 悬铃木频度=1/4=0.25 北美香柏幼树频度=1/4=0.25 、相对频度 乔木、灌木的总频度P=0.5+0.5+0.5+0.25+0.25+0.25+0.25=2.5 鸡爪槭相对频度=0.5/2.5=20% 杜鹃相对频度=0.5/2.5=20% 小叶女贞相对频度=0.5/2.5=20% 不知名相对频度=0.25/2.5=10% 不知名(蔷薇科)相对频度=0.25/2.5=10% 悬铃木相对频度=0.25/2.5=10% 北美香柏幼树相对频度=0.25/2.5=10% 、重要值 鸡爪槭重要值=12%+27%+20%=59% 杜鹃相重要值=12%+22%+20%=54% 小叶女贞重要值=24%+38%+20%=82% 不知名重要值=12%+2%+10%=24% 不知名(蔷薇科)重要值=24%+23%+10%=57% 悬铃木重要值=6%+72%+10%=88% 北美香柏幼树重要值=12%+1%+10%=23% 、物种多样性指数 物种的丰富度S=7 样方内植物的数量N= Margalef指数d=(S-1)/InN=(7-1)/In36=1.67 【结论】: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鸡爪槭、悬铃木是优势种,小叶女贞是建群种。鸡爪槭属乔木类、生命强大、盖度大,并决定群落外貌、结构等。小叶女贞属灌木类、数量最多,在改造该区域的环境,以及在物质与能量交换中作用突出。 (2)黄龙寺旁样方 、密度 毛竹密度=13棵/100=0.13(棵/) 柃木密度=8棵/100=0.08(棵/) 柳杉密度=4棵/100=0.04(棵/) 不知名(壳斗科)密度=1棵/100=0.01(棵/) 不知名密度=3棵/100=0.03(棵/) 牧荆密度=1棵/100=0.01(棵/) 玉山竹密度=6棵/100=0.06(棵/) 、相对密度 乔木和灌木总密度P=0.13+0.08+0.04+0.01+0.03+0.01+0.06(棵/) =0.36(棵/) 毛竹相对密度=0.13(棵/)/P=36% 柃木相对密度=0.08(棵/)/P=22% 柳杉相对密度=0.04(棵/)/P=11% 不知名(壳斗科)相对密度=0.01(棵/)/P=3% 不知名相对密度=0.03(棵/)/P=8% 牧荆相对密度=0.01(棵/)/P=3% 玉山竹相对密度=0.06(棵/)/P=17% 、灌木相对盖度 灌木的总盖度S=(5.18+10.48+2.75)=18.41 柃木相对盖度=5.18/18.41=28% 不知名相对盖度=10.48/18.41=57% 牧荆相对盖度=2.75/18.41=15% 、乔木相对显著度 胸周长L=74cm,所以胸面积S=L/4 毛竹胸面积=0.088 铃木胸面积=0.086 柳杉胸面积=0.417 不知名(壳斗科)胸面积=0.032 不知名胸面积=0.06 玉山竹胸面积=0.057 乔木总胸面积B=(0.088+0.086+0.417+0.032+0.06+0.057)=0.74 毛竹相对显著度=0.088/0.74=12% 铃木相对显著度=0.086/0.74=12% 柳杉相对显著度=0.417/0.74=56% 不知名(壳斗科)相对显著度=0.032/0.74=4% 不知名相对显著度=0.06/0.74=8% 玉山竹相对显著度=0.057/0.74=8% 、频度 毛竹频度=3/4=0.75 柃木频度=4/4=1 柳杉频度=2/4=0.5 不知名(壳斗科)频度=1/4=0.25 不知名频度=1/4=0.25 牧荆频度=1/4=0.25 玉山竹频度=1/4=0.25 、相对频度 乔木、灌木的总频度P=0.75+1+0.5+0.25+0.25+0.25+0.25=3.25 毛竹相对频度=0.75/3.25=23% 柃木相对频度=1/3.25=30% 柳杉相对频度=0.5/3.25=15% 不知名(壳斗科)相对频度=0.25/3.25=8% 不知名相对频度=0.25/3.25=8% 牧荆相对频度=0.25/3.25=8% 玉山竹相对频度=0.25/3.25=8% 、重要值 毛竹重要值=36%+12%+23%=71% 柃木相重要值=22%+12%+30%=64% 柳杉重要值=11%+56%+15%=82% 不知名(壳斗科)重要值=3%+4%+8%=15% 不知名重要值=8%+57%+8%=73% 牧荆重要值=3%+15%+8%=26% 玉山竹重要值=17%+8%+8%=33% 、物种多样性指数 物种的丰富度S=7 样方内植物的数量N=36 Margalef指数d=(S-1)/InN=(7-1)/In36=1.67 【结论】: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柳杉、柃木是优势种,毛竹是建群种。柳杉、部分柃木属乔木类,属生命强大、盖度大,并决定群落外貌、结构等。毛竹属乔木类、数量最多,在改造该区域的环境,以及在物质与能量交换中作用突出。 六、土壤 (一)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m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对庐山南、北坡的气候、生物和土壤的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山体内部由于内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土壤性状的差异和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由于庐山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因此由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带的更替,从而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分布。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如仰天坪一带,地形平缓,地面相对低洼处,因排水不畅,多喜湿沼泽植被,普遍发生沼泽化的过程,从而发育着山地沼泽土。在江边和湖滨平地地区,因地下水的影响,往往形成草甸土。本区成土母质类型多种多样,在山区剥蚀和侵蚀作用强烈,成土母质一般以坡积,坡积残积为主,其上发育的土壤一般土层浅薄,且多含碎石块。在丘陵和山坡平缓之处,却广泛分布着一定厚度的残积母质,其上发育的土壤较深厚,质地较细,向下粗骨部分逐渐增加。在湖滨及河谷地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的沉积物,其上发育的土壤组成物质较细,土层较厚,第四纪风积母质分布也较广泛。 (二)不同高度的测量数据1、山地棕壤地点:大月山水库西南方(GPS图上11101103点) 记录时间:2011年10月11日海拔高度:1247m山地棕壤分层AOAB厚度12cm47cm颜色暗灰色黄棕色黑棕色结构松散、有树根块状、粘性比较大块状质地砂壤土轻壤土轻壤土(1)形成条件:棕壤主要是在暖温带季风气候、落叶阔叶林下发育,夏季暖热多雨。淋溶过程,无石灰反应;粘化作用,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生物富集过程较强,形成较好腐殖质。 (2)山地棕壤特点:质地粘重,腐殖质层厚肥力较高,矿物风化弱。粘土矿物处于硅铝化脱钾阶段,粘土矿物以2:1型水云母为主,少量蛭石和高岭石。少量铁、锰淀积形成棕色新土层。无石灰反应。由于气候冷湿,分化作用微弱;整体酸性强,有机质较高,底层有机质比红壤上层的有机质高;酸性以活性铝为主;此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土壤孔穴多,有动物活动。2、 山地黄棕壤 地点:如琴湖西南山坡上(GPS图上11101202点)记录时间:2011年10月12日海拔高度:1060m山地黄棕壤分层AOAB厚度10cm44cm颜色暗灰色黄色黄棕色结构粉沙性、有树根碎石块质地砂壤土中壤重壤 (1)形成过程与条件: 、富铝化过程。指在高温多雨条件下,硅酸盐矿物强烈分解,硅和盐基物质大量淋失,铁铝相对富积的过程。 、生物富积过程。指在高温多雨条件下,动植物的生长、死亡、残落量大,加速了土壤形成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富积。 (2)山地黄棕壤特点: 腐殖质含量低,粘土矿物主要以水云母、蛭石、高岭石为主,因母质不同,其组成状况不同,呈酸性到微酸性反应,表层向下粘性增加。 3、山地黄壤 地点:黄龙寺后山路边(GPS图上11101303点) 记录时间:2011年10月13日 海拔高度:910m山地黄壤分层ABC厚度14cm20cm部分出露颜色浅棕色黄棕色黄色结构核状团块状块状质地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 (1)山地黄壤形成过程:黄棕壤形成主要是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的结果,在暖湿的气候条件下,风华淋溶作用强烈,铝硅酸盐矿物遭到分解,硅酸与盐基大量淋失,铁、铝相对聚集。因为庐山的成土环境的相对湿度比较大,土壤经常保持潮湿、富铝化程度比红壤的低,使得土体中的氧化铁水化,令土色变黄,以C层的黄色更为鲜明。(2) 山地黄壤的特点: 黄壤土体一般呈浅黄色或蜡黄色,表土层有机质含量较高,淡黄灰色或暗褐色;心土层和底土层的质地粘重,有时可具潜育现象。 (三)土壤南北坡分布差异庐山土壤的垂直结构类型比较简单,自山麓至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和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 纬度地带性的红壤和黄壤广泛分布在海拔400m以下的山麓及附近岗丘地区,属中亚热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及草类。山地黄壤分布在海拔400900(800)m,气候湿润暖热,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及杉木林等,是一种具有明显富铝化特征的壤。既具有山地黄壤性质,又具有山地棕壤特征的山地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900(800)1100(1200)m,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棕壤分布海拔1200m以上的地区,植被为落叶和灌丛,山地顶部由于气温低,风速大,木本植被少,多灌丛,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形成山地草甸土。局部洼地,排水不良,生长喜湿植物,形成山地沼泽土。 坡向不同影响到各个土壤带分布的高度,如山地黄壤在南坡分布的上限在海拔900m左右;而在北坡的上限只达海拔800m左右。一般南坡高于北坡约100m左右。从湿润程度来看,南、北坡差别不大,均属于湿润型,但从热量条件来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