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能力ppt课件.ppt_第1页
技术创新能力ppt课件.ppt_第2页
技术创新能力ppt课件.ppt_第3页
技术创新能力ppt课件.ppt_第4页
技术创新能力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与评价 主要内容 6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相关概念6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6 3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轨迹 6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相关概念 6 1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6 1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6 1 3各能力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6 1 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关联 6 1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企业创新能力 技术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 企业竞争力等概念至今尚没有统一的 科学的规范定义 普拉哈拉德 C K Prahalad 1 和哈默尔 GaryHamel 于1990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 1995年前后我国理论界引起注意 企业竞争力是其他能力提高的出发点 技术能力是内在基础 核心能力是关键 通过核心能力的提高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1 普拉哈拉德是密歇根大学的公司战略和国际商务教授 名列 商业周刊 美国商业教育十佳教授 哈默尔是普拉哈拉德的博士生 伦敦商学院客座教授 他们合著的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和 战略意图 获得 哈佛商业评论 年度最佳论文奖 6 1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柏格曼 Burgelman 和曼迪奇 M A Maidigue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便于组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一系列综合特征 包括可利用资源及分配 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 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 结构和文化条件 战略管理能力 1988 巴顿 D L Barton 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 技术系统 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 1992 这一定义揭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 6 1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从技术创新的内容来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耦合以及由此决定的系统的整体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反映在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的技术水平 产品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 对创新产品投入生产的能力 以及产品市场化的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概念的要点 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整体功能 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系统能力 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密切相联系 是通过技术创新表现出来的 显性化的能力 6 1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 LarryE Westphal认为 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能力 适应能力 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得能力的综合 1981 SevenMuller认为 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 改进生产技术能力 储备能力 组织能力的综合 Burgelman认为 创新能力由可利用的资源 对行业竞争对手的理解 对环境的了解能力 公司的组织文化和结构 开拓性战略等组成 国内学术界对技术创新能力构成大多都认为是 创新资源投入 创新管理 创新倾向 研究开发 生产开发 制造 和市场开发 营销 六个要素 6 1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指企业投入创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企业投入的创新资源分为研究开发投入和非研究开发投入 研究开发投入能力集中体现在经费 人员和设备上 非研究开发投入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的投资 也有人认为还包括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市场研究 设计 工艺和材料准备 试制 试销和广告活动经费 创新管理能力指企业发展和评价创新机会 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 包括明确可行的创新战略和有效的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指技术创新人员的安排 企业内研究开发 生产 营销与综合管理部门的沟通方式和渠道 部门间的协作 人员流动和奖励的效果 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 企业与外部技术力量 大学 研究机构 的合作等 6 1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 创新倾向技术创新是企业家追求卓越 积极进取的产物 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创新倾向集中反映了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倾向指企业家具有的创新主动性和前瞻性 创新倾向强表现为创新率高 创新视野开阔 创新规划长远和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 研究开发研究开发能力 R Dcapability 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效果 但是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替代不了研究开发能力 前者既强调研究开发投入 又强调非研究开发投入 后者则强调研究开发产出 对引进技术而言 可以把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能力作为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的衡量指标之一 6 1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 生产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 Manufacturingcapability 指将研究开发成果从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批量产品的能力 包括企业装备的先进性 工人的技术等级 适应性和工作质量 市场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 Marketingcapability 指研究市场 使消费者接受新产品 通过企业用户和竞争者反馈信息以改进产品 产品开发出来后所具有的推销能力 以及提高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扩大市场范围的能力 6 1 3各能力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 1 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对产品创新的影响产品创新通过R D 模型设计 小批试制 市场化等环节实现的 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的R D能力 生产制造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是核心 影响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提高的最关键要素是R D能力 它是企业实现产品创新的最主要保证 而R D能力提高的核心是人员能力的提高 制造能力对研究开发产品实现工程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市场营销能力在产品开发过程中 其作用并不十分直接 6 1 3各能力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 2 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对工艺创新的影响工艺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生产工艺的改进 生产制造手段的创新得以实现 因此企业要实现工艺创新 关键是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 先进的生产设备 先进的工艺装备 如刀具 夹具等 先进的检测手段 有效的工艺质量控制系统等 从工艺创新能力角度看 企业工艺创新的提高 关键是提高企业的控制能力 其次是R D能力 而市场营销能力基本上不影响企业的工艺创新能力 资源投入能力 管理能力和创新倾向是实现高水平工艺创新的必要保证 从组合创新的观点看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应通过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各要素以及各创新要素组合能力的提高得以实现 6 1 3各能力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 3 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有效组合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有效组合的标准 是以产品创新水平和工艺创新两者水平的匹配 一般要求两者之间的差距不超过1 2年 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有效组合的最终要求 是开发出具有国内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 随着构成创新组合模式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频率的动态变化 技术创新能力各要素的重要程度也要相应地变动 在U A过程模型中 开始表现为产品创新的频率的较快提高 以产品创新为主导 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入 企业必须加强对工艺的创新 以实现成功的技术创新 于是工艺创新的频率超过产品创新的频率 以工艺创新为主导 6 1 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关联 1 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和核心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就是在产品簇创新的基础上 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 具体说 核心能力是反映企业研究开发出来产品的技术水平 产品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 对创新产品投入生产的能力和产品市场化的能力 它包括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 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M H Meyer J M Utterback1994 实际上 M H Meyer和J M Utterback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正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 它反映的是企业支持技术创新的实现 在研究开发 生产 市场营销等方面能力的强弱 企业核心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 6 1 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关联 2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从研究开发到产品市场化整个过程的核心能力DorothyLeonard Barton把企业的能力归结为三类 核心能力 辅助能力 supplementalcapability 操作能力 enablingcapability 其中辅助能力 如分销渠道 产品包装技术等是可为他人模仿的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用于显示一个企业独特的能力 附加在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上的一种标志 核心能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 企业核心能力是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来论述的 它揭示的是企业从研究开发到产品市场化为止整个过程的核心能力 而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管理能力 创新倾向和资源投入能力是保证核心能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保证 6 1 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关联 3 实现管理创新能力 资源投入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有效组合 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资源 其载体是企业内部的个体与组织 组织能否最大程度地激活自身的资源 取决于组织的权变能力 学习能力 自组织能力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合理的组织结构的完善 是保证核心能力转化为竞争力的制度性保证 资源作为创新活动实现的 血液 解决其筹集和运用等决策问题 是核心能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物质保证 只有实现这三者的有机结合 才能最大程度地激活和利用核心能力 而不能简单地把组织内部除技术过程之外的其他过程皆视为一个 黑箱 忽视对其研究 6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 6 2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6 2 2因素类和因素项权重的确定6 2 3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6 2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可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 称为因素类 按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过程分成6组 记为Ai 每组因素类又分成4个因素 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 记为aij 共24个因素项 组成因素集 i i ij 1 2 3 4 5 6 1 2 3 4 据此 构建如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详见表1 表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6 2 2因素类和因素项权重的确定 因素集比较集中在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面 但各因素类和每个因素项的重要程度不一样 可通过专家咨询方式对各因素类间 各因素项间的重要性排序 设定类序 I 和项序 M 并按重要性分别分配权重 从而确定权重集 1 求因素类权重设专家咨询并处理后认为 1很重要 记5分 3和 6重要 记3分 2 4 5比较重要 记1分 于是有比较矩阵 6 2 2因素类和因素项权重的确定 横行求和 A1 16 33 A2 4 87 A3 11 60 A4 4 87 A5 4 87 A6 11 60 A 16 33 4 87 11 60 4 87 4 87 11 60 54 14 6 2 2因素类和因素项权重的确定 于是 得因素类权重集为 B 1 2 3 4 5 6 B1 A1 A 16 33 54 14 0 3570B2 B4 B5 A2 A 4 87 54 14 0 0715B3 B6 A3 A 11 60 54 14 0 2143 B1 B2 B3 B4 B5 B6 0 3570 0 0715 0 2143 0 0715 0 0715 0 2143 6 2 2因素类和因素项权重的确定 2 求因素项权重集按上述方法可设定因素项权重集为 ij 1 2 3 4 5 6 1 2 3 4 1 c11 c12 c13 c14 0 479 0 277 0 112 0 112 2 c21 c22 c23 c24 0 352 0 300 0 174 0 174 3 c31 c32 c33 c34 0 479 0 277 0 112 0 112 4 c41 c42 c43 c44 0 479 0 277 0 112 0 112 5 c51 c52 c53 c54 0 476 0 275 0 158 0 091 6 c61 c62 c63 c64 0 476 0 275 0 158 0 091 6 2 3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1 设定评价集由于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动态的系统过程 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应综合考虑 可由8 12人组成评价小组 根据不同行业或若干被评价单位的具体情况按等级制方法对各因素项模糊评价 并组成评价集 1 2 3 即 1 2 3 4 5 高 较高 一般 较低 低 评价小组对各因素项评价结果可组成评价矩阵 有 6 2 3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11 12 13 14 15 21 22 23 24 25 ij 31 32 33 34 35 41 42 43 44 45 1 2 3 4 5 1 2 3 4 1 2 3 4 5 例如 10人组成评价小组对 投入能力 中 技术创新总经费 一项进行评价时 有2人认为属 较高 有4人认为属 一般 有4人认为属 较低 故该因素项评价为 0 0000 2000 4000 4000 000 同理可得到 2的评价矩阵为 6 2 3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0 0000 2000 4000 4000 0000 0000 0000 5000 5000 000 2 0 1670 1670 6330 0000 0000 0000 0000 3330 6670 000 2 因素类模糊评价由因素项权重集和评价矩阵可得因素类模糊评价集 1 2 3 4 5 6 例如 2 2 2 0 352 0 300 0 174 0 174 0 0000 2000 4000 4000 0000 0000 0000 5000 5000 0000 1670 1670 6330 0000 0000 0000 0000 3330 6670 000 6 2 3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3 综合模糊评价分别计算各因素的模糊评价集 可得到综合模糊评价矩阵 10 1850 6080 2070 0000 000 20 0320 1000 4590 4090 000 30 3970 3950 4180 0610 000 4 0 0000 6850 2680 0670 000 50 4720 4290 0730 0260 000 60 0000 1810 5350 2840 000 6 2 3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由因素权重和综合模糊评价矩阵可得到综合模糊评价集 0 308 0 093 0 207 0 093 0 093 0 207 0 1850 6080 2070 0000 0000 0320 1000 4590 4090 0000 3970 3950 4180 0610 0000 0000 6850 2680 0670 0000 4720 4290 0730 0260 0000 0000 1810 5350 2840 000 0 168 0 409 0 315 0 108 0 000 6 2 3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由综合模糊评价的模糊分布 若将评价集5个等级对应为相应的分值 如90 80 70 60 50 可得如下结论 评价小组对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有16 8 评90分 40 9 评80分 31 5 评70分 6 8 评60分 0 评50分 于是得综合评价 9080Y 0 168 0 409 0 315 0 108 0 000 706050 16 2 32 72 22 05 6 48 76 45即该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开展属同行业 或评价对象中 的中等水平 6 3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轨迹 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轨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其规律性的认识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技术创新的前提 在20世纪80 90年代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如 1982 1984 陈劲 1993 魏江 1997 郭斌 1998 谢伟 2000 关于能力演化阶段 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划分是 1 技术引进能力 消化吸收能力 创新能力 2 生产能力 创新能力 3 仿制能力 创造性模仿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 6 3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轨迹 6 3 1基本技术能力6 3 2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基本轨迹6 3 3案例分析 中国电视机产业 西湖电子集团 6 3 1基本技术能力 仿制能力 创造性模仿能力或模仿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构成了企业技术能力的三类基本能力 表2 它们虽然都是技术能力 但对企业 组织 人员知识和战略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 由此导致企业从一种形态变换为另一种时 往往会遇到许多障碍 不得不付出艰辛的努力 6 3 1基本技术能力 仿制能力是指根据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操作和维护生产设备所具备的技术能力 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包括有效操作的能力以及进行工程实施和维修的能力 第二类包括在现有设计范围内 调整和改进 以适应变化的条件的能力 1997 模仿创新能力是在现有的技术平台和核心技术构架内 对原有设计进行创造性的模仿改进或重新设计 以适应新的市场需要的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通过建立新的技术平台或改变核心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新产品的能力 自主创新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渐进的自主创新 这是通过原有技术的融合或引入研究中的技术以建立新的技术平台 第二类是根本的自主创新 这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发明出全新的技术 由此开发出全新的或新一代的产品类 6 3 2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基本轨迹 Abernathy Utterback 1976 的技术创新模式认为发达国家中工业产业和企业是沿着三段式技术轨迹发展的 流动 转换和专业化 这一模式是理解发达国家技术变化的有用框架 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能力演化与发达国家不同 是沿着相反的轨迹演进 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可能在一代技术中就赶上发达国家 而需要经过多代技术逐步追赶 它们通过技术引进 首先进入技术成熟的产品领域 第一代技术的专业化阶段 然后 发展中国家经过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 通过获取新的技术知识 跃迁到处在转换阶段的产品领域 第二代技术 最后通过基础研究的加强和广泛的知识网络的形成 在新兴技术领域 第三代技术的流动阶段 形成核心技术能力 建立独特的产品平台 6 3 2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基本轨迹 1 仿制阶段仿制阶段主要是熟练使用已经成熟的生产设备 通过干中学掌握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和生产管理技能 如质量管理 在此阶段 技术能力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设备 特别是引进或仿制先进的技术设备具有决定性作用 同时 拥有相应的技术技能也是很重要的 这是充分利用设备的必要条件 而企业此时的技术组织与管理还处于初期 没有形成规范的技术管理与战略体系 企业的外部技术连接仅限于设备引进的简单联系 对外部技术资源的利用水平非常低 在此阶段中 企业技术能力积累途径一般从技术引进开始 通过生产中的干中学积累技术能力 6 3 2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基本轨迹 2 模仿创新阶段企业开始根据本地的特性 对产品和工艺进行调整和改进 或进一步对产品作为一个系统进行重新设计 这时 企业在关键技术上仍然依赖于外部技术源 企业在此阶段技术的迅速提高往往得益于与先进企业的合作研究开发 企业能够在合作过程中迅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模仿能力本质上是企业的内部开发能力 但这时还没有做到自主开发 即其开发活动仍是在国外企业所建立的技术平台上进行 企业或是模仿最新一代国际先进产品 或是立足现有平台 根据本国市场需求状况 进行产品性能延伸或改进 创造性模仿能力的形成可能有两种途径 一是从合作开发到内部开发 二是从分解反求到内部开发 6 3 2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基本轨迹 3 自主创新阶段在此阶段 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独特的核心技术能力和独立的技术平台 形成完善的创新组织与广泛的创新网络 这时 技术能力四要素中人员技能 技术组织与管理和外部技术网络都需要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此阶段 企业的研究与发展能力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同时 企业致力于建立广泛的联盟与网络关系 充分吸收与利用外部的技术知识与市场知识 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核心能力和产品平台 这一过程开始于研究获得新技术 或者获取国外新技术进行技术融合 然后通过知识学习培育自主开发能力 技术能力演化的三个阶段各自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表3 各能力维度的内容也大不相同 表4 表3技术能力各阶段的技术特征 表4技术能力演化各阶段的能力维度 6 3 3案例分析 中国电视机产业 1 仿制能力的形成1957年 当时的国家电子工业主管部门 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 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国营天津无线电厂 七一二厂 承担 国营天津无线电厂成立了8人试制小组 组织攻关 于1958年3月初制成首台电视样机 这就是利用国产电子管加上苏联的元器件生产出来的中国第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 取名为 北京牌 1970年12月26日 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天津无线电厂诞生 6 3 3案例分析 中国电视机产业 1 仿制能力的形成在最初的几年 国营天津无线电厂 北京 牌电视的年产量只有200台 而且成本很高 每台的售价达到700元 在那个时候 电视机这是不为国人所知的奢侈品 还只能是一些单位或者高级官员才能拥有 1970年 中国电视机的产量上升到1万台 并且开始生产一些 新式 的产品 由于受当时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此后中国电视工业一直在缓慢摸索 生产规模 产量 性能 质量等方面都无法形成气候 并且显像管等核心部件还无自行生产能力 需依赖进口 6 3 3案例分析 中国电视机产业 1 仿制能力的形成1978年 国家批准上海电视机厂 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 该生产线1982年10月份正式竣工投产 截至1985年8月 在短短5年多的时间里 全国共引进113条彩电装配生产线 遍布于全国26个省 市 自治区 全国电视机产量达到1663万台 超过了美国 仅次于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 1987年 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 超过了日本 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由于引进的电视机生产线过多 过快 忽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电视机的质量不能保证 电视信号琢磨不定 时不时出现满屏的 雪花 手摇天线和大力的转台 甚至有电视机突然燃烧爆炸的报道 6 3 3案例分析 中国电视机产业 2 模仿创新能力的建立1985年 国家经贸委把彩电国产化列为全国12项重大消化引进项目之一 对彩电国产化的技术引进 技术改造 科技开发 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 1986年 长虹第一条现代化彩电生产线 国内引进的最后一条生产线 建成 长虹第一幢彩电大楼建成 1987年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1991年 各地相继发布电子工业 九五 规划 其中彩电业均占据了重要位置 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百余条电视机生产线所迸发的巨大产能 让电视机这一紧俏商品快速进入供过于求的局面 6 3 3案例分析 中国电视机产业 2 模仿创新能力的建立1993年 长虹自主设计制造的中国产能最大 技术最先进的大屏幕彩电生产线建成投产 1993年TCL推出 TCL王牌 大屏幕彩电 将29英寸彩电的市场价格拉低至6000元左右 开始了 大屏幕彩电 的普及 1994年 我国有彩电企业98家 国产品牌彩电年产量达3500万台 电视机产量首次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头号电视机生产大国 6 3 3案例分析 中国电视机产业 2 模仿创新能力的建立长虹1999年与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企业合作开发出背投彩电核心技术 海信2001年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等离子电视 拥有20多项专利技术 康佳成功掌握了现阶段高清电视的共通性核心显像技术之一的DSP数字超微点阵技术 TCL集团自主研发出等离子彩电的核心技术 等离子显示驱动与控制技术 并拥有18项专利技术 6 3 3案例分析 中国电视机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