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基层参与主体间的信任困境.pdf_第1页
扶贫工作基层参与主体间的信任困境.pdf_第2页
扶贫工作基层参与主体间的信任困境.pdf_第3页
扶贫工作基层参与主体间的信任困境.pdf_第4页
扶贫工作基层参与主体间的信任困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单位代码:10019 密 级: 学 号:s12121330 硕士学位论文 扶贫工作基层参与主体间的信任困境 the trust dilemma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of rural society in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研究生: 李璐萍 指导教师: 李小云 教授 合 作 指 导 教 师: 唐丽霞 副教授 申请学位门类级别: 法学硕士 专业名称: 社会学 研究方向: 农村社会学 所在学院: 人文与发展学院 二零一四年五月 扶 贫 工 作 基 层 参 与 主 体 间 的 信 任 困 境 扶 贫 工 作 基 层 参 与 主 体 间 的 信 任 困 境 李 璐 萍 李 璐 萍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中国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 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i 摘要 扶贫工作中的基层参与主体是指:乡政府、村干部、村民,三个主体围绕扶贫工作所展 开的互动行为,是扶贫工作在微观层次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乡村领域的扶贫工作中,基层参与 主体间的互动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乡政府与村干部之间的互动,一个是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 互动,在乡政府与村干部的互动过程中,根据乡政府与村干部的利益顺应还是利益疏离,乡政 府和村干部的互动表现为“共谋”或者“冲突” ,而在另一个基层参与主体间村干部和村民的互 动中,如果村干部过于关注自身的利益,占有扶贫资源或进行有目的的资源分配,那么村干部 与村民的互动中肯定是矛盾重重,如果村干部在乡政府的代理人和村庄的保护者的角色中,过 于偏向于前者,村干部就会被村民视为“外人”村干部与村民互动中的信任关系难以建立,而 无论是乡政府与村干部的互动还是村干部与村民间的互动,村干部完全是村庄保护者的身份进 行参与的,只能是费孝通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乡土社会,宗亲和血缘的纽带使乡土社会成为一 个高度社会关联的场域。 在目前的农村扶贫工作中,互动主体间信任机制的确立与否,与互动双方间利益的顺应还 是疏离有重要关联,而扶贫工作中恰恰是扶贫对象的选择、扶贫资源的分配等环节激发了基层 参与主体间的互动需要,同时也是最容易使基层参与主体陷入信任困境的扶贫环节。通过实地 调研,挖掘扶贫参与主体的互动逻辑,及产生信任困境的原因,对于推动扶贫参与主体间的良 性互动,提高扶贫效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村干部关键词:村干部 ,乡土社会,政治信任,乡土社会,政治信任 ii abstract the township, village cadres, villagers are the main participants of rural society in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eir action i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s the major for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at the micro level, i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of rural societ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ticipants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one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ownship and village cadres, the other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illage cadres and villagers interaction, i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ownship and village cadres, according to the interests is the same or different, the interaction characterized by conspiracy, or conflict, and, in the interaction of village cadres and the villagers, if the village cadres, focus too much on their own interests, possessing resources and allocating resource with a purpose, the interaction of village cadres and villagers must be contradictions, while, if village cadres choose the role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agents, village cadres will be regarded as outsiders by villages, their trust relationship is difficult to be established, whether the interaction is between the township and village cadres, or between the village cadres and the villagers, village cadres to interact, as a village protector is only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local society, which is said by fei xiaotong , because of the clan and blood, rural society become a highly social related field. in the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participants can establish trust or not ,basics on their interests are consistent or conflict ,the choice of work object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stimul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rticipants,but which are also the easiest way to create the trust dilemma between participants.through the field research, digging interactive logic involved in the participa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promoting the trust dilemma between participants, which is important for promoting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participants involved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village cadres ,village background , political confidence iii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8 第二章 基层参与主体的互动阶段及信任困境 . 9 2.1 扶贫工作中基层参与主体的角色 . 9 2.2 乡政府和村干部的互动阶段 . 10 2.3 村干部和村民的互动阶段 . 12 2.4 小结 . 15 第三章 信任困境产生的社会原因及主体的互动逻辑 . 17 3.1 社会结构性原因 . 17 3.2 官僚体制运作中的乡政府 . 21 3.3 双重角色压力下的村干部 . 23 3.4 重视人际信任的农民 . 26 3.5 小结 . 28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 29 4.1 结论 . 29 4.2 建议 . 30 参考文献 . 33 致 谢 . 37 个人简介 . 37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服务型政府近年来是我国政治体制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很多政府公共事务的展开和公共服 务的提供都需要社会和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张康之教授说,信任与合作是同构的,信任是 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而合作反过来又促进信任的发展, 因此政府要想积极的促成与公民的合作, 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那么建设政府和公民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至关重要1,扶贫工作作为国家 治理农村和服务农村的重要工程,需要基层政府和农民的积极参与配合,农村是扶贫资源下放 的终端场域2,也是扶贫工作开展最主要最生动的领域,扶贫工作中基层参与主体间针对扶贫工 作的合作顺利与否,是影响国家扶贫目标实现和扶贫战略调整的重要因素,所以建立和维护扶 贫工作中基层参与主体间的信任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近年来,针对基层政府和农民间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冲突的研究多将注意力放在外显 性、影响力和破坏性都较大的农民和政府的冲突事件中,如征地事件中农民的群体抗争,上访 事件等,这些抗争的突出特点就是群体性,组织性,影响力强和突发性等,这些事件往往能在 短期内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直接影响政府的危机公关,进而在短时间内实现其政治或经济 上的诉求,但是其对政府形象的负面影响却是持久和深远的。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这些农民 抗争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偶然,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前期,抗争群体的剥夺感和受损感 到达其所能承受的临界点才导致冲突的发生3,根据科赛的“安全阀”制度理论,敌对情绪不等 于冲突,如果敌对情绪能得到适当的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4,很多群体性抗争事件的发生,往 往是群体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重视,他们的不满情绪没有得到适当的发泄,才最终导致群体情 绪的爆发。因此能在前期重视这些内隐的,零散的的不满情绪或不信任感,对于抑制和减少群 体性抗争事件的发生,维护政府的公共形象有重要作用5。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扶贫力度,不 断增加扶贫资源,扶贫工作在贫困地区风风火火的展开之际,伴随扶贫工作产生的矛盾也越来 越多,危害也越来越大,基层参与主体间的信任困境就是其中之一。扶贫工作中的基层参与主 体是指,乡政府、村委会、村民,三个主体围绕扶贫工作所展开的互动行为是扶贫工作在微观 层次的主要表现形式,三个主体间关系的性质是扶贫工作互动过程的重要特点,所以研究基层 扶贫工作三个参与主体间互动过程中是否信任,信任程度对于顺利开展扶贫工作,预防群体性 抗争事件的发生尤为重要,同时应对不满和不信任的情绪比处理抗争和冲突来说具有治理上的 成本低,难度小等优点,但是由于不满情绪和不信任的内隐性、分散性、破坏力弱等特征,在 扶贫的过程中不易被人察觉,学术界也没有提出专门的应对策略,因此对扶贫参与主体间的信 任状况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今后扶贫工作中信任危机的处理,在知识和经验积累方面将具有重要 1 张康之.论信任、合作以及合作制组织j.人文杂志,2008(02) :53-58 2 刘喆.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 武汉大学,2005 3 赵德余.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地方政府与国家的关系互动j.社会学研究,2009(02):93-127 4 (美)科塞(coser,a.).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7-138 5 闫运标.力量博弈与农民群体性利益表达: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12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2 意义。 现在国内针对扶贫、国家政府的信任状况的讨论比较多,而将二者结合起来,专门针对扶 贫基层参与主体间的信任状况的讨论则比较少,而针对扶贫的研究多半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扶 贫政策、扶贫瞄准机制和扶贫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上的研究,在扶贫参与主体行为逻辑的研究 方面,虽然会涉及到信任问题的研究但都是一笔带过,或者将其归入到上访抗争等这样群体性 事件的讨论中,而具有内隐性和不稳定性的信任关系由于其隐性和破坏力微弱的特点而不被凸 显和表达出来,虽然有大量专门研究政府和农民信任关系的文献,但将其专门放在扶贫工作这 一特定场域的研究少之又少,很多研究将目光投放在村级治理,村干部角色或政治信任建设的 领域。在政府和农民关系中,扶贫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专门研究在扶贫工作场域中基 层参与主体间的信任状况有特殊意义,不仅将浅显不易被人发觉的信任问题深度剖析,为政府 和农民信任关系的研究领域增加知识积累,同时为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扶贫效率的提高提出借 鉴性的政策意见。 本文以笔者暑期在甘肃、江西等地的调研案例作为本文分析研究的案例,甘肃和江西作为 我国扶贫机制作用的典型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两种存在典型差异的贫困状况,甘 肃的贫困主要原因是因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广种薄收的耕种特点,以及交通的闭塞,使农民陷 入贫困的漩涡中,而江西虽然位于富庶的华东地区,但是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少,贫困 人口基数大,因而江西成为整个华东地区最贫困的省,虽然甘肃和江西在致贫原因和特点上存 在地区差异性,但是在围绕扶贫工作所展开的互动中,基层参与主体间的互动逻辑和方式却在 某些层面上存在一致性或同构性,比如扶贫工作中,基层参与主体间的信任困境是两个地区普 遍存在的现象。本文意在讨论扶贫工作中基层互动主体间的互动方式,互动主体间产生信任困 境的原因,进而探讨怎样使基层主体围绕扶贫工作展开良性的互动,从而提高扶贫机制在乡村 领域作用的效果。本文将讨论以下问题: 第一,扶贫项目在乡村开展的过程中,乡政府、村干部、村民间是怎样推广政策、分配资 源、落实项目的。 第二,基层参与主体在围绕扶贫展开的互动中的互动关系如何,出现了哪些问题,问题的 原因有哪些。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信任困境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事情,很多国家都面临着政府和公民的信任问题,国外将主 要的研究视角,定位在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府的政治信任等层面,将信任问题放在全国民主政 治问题的范围内来探讨,信任问题主要表现在民主政治的层面,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以马克.e. 沃伦、彼得.什托姆普卡和罗素.哈丁等为代表。 沃伦和哈丁都认为,对信息掌握的不平等是造成公民难以信任政府的重要原因,信息的不 平等,就导致建立在个人所不能完全掌握的信息基础上的制度的合法性受到公民的普遍质疑,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3 所以公民对政府很难信任,同时哈丁认为,政府与公民缺乏沟通和协商,公民获取来自于政府 的信息有限, 缺乏沟通将使双方缺乏理解, 但是政府仍然以各种途径与公民建立着必要的联结, 这种关系不是基于信任,而是一种归纳的预期关系6,然而沃伦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种关系 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基于信息不对等,但政府和公民仍然建立着某种联系,虽然不是因为信 任,但是发生联系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公民和政府的共同的利益追求,公民接受并认同政府的 制度目标,并愿意冒险配合政府的制度要求,这是因为,先前有良好的政策宣传或政治鼓舞, 抑或基于公民的生活常识7。 什托姆普卡研究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将研究视角定位在民主政治与信任的关系方面。信 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反过来又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信任是维系公民生存发展的必要的机制, 如果制度化的不信任越多, 那建立在人际关系上的自发的信任就越多。 什托姆普卡认为为了对 政府权力、权利制衡,要求公民以民主的方式定期参与选举,就是在制度上强化了公民对政府 的不信任, 法律制度对公民权力、 义务、 关系的规定就是在制度上强化了政府对公民的不信任, 而法院、社团、军队等机构的设定就是“不信任”存在与政府和公民中的最有力的证据8。 对西方学者研究的分析发现,西方学界的政府信任的研究主要讨论的是民主与信任的关系 问题。而民主政治危机目前是西方世界的主要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民主政治,强 调民主在政治中的积极作用,权力依赖于民主法治才能得到制衡,从而提高政府在国家事务中 的能力,这些研究都从宏观理论视角出发,以政治学为视角来论述政府与公民的信任问题,且 实证案例较少,而我国民主政治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这些理论研究对于分析中国信任问题, 特别是乡土社会中的信任问题来说,没有理论的说服性。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扶贫工作是我国政府的一项特殊的职能,主要针对的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而贫困地区 和贫困人口以农村地区和农民为主,所以我国的扶贫工作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工作,对 扶贫工作中政府和农民关系的研究也多以国内的参考文献为主,由于扶贫属于政府的一项重要 职能,在很多研究政府和农民信任关系的文献中,没有单独涉猎扶贫方面,而是统一归入与政 府专门针对农村进行治理和服务相关的工作中, 比如计划生育、 税收、 征地、 建设公共事业等, 而专门针对扶贫场域中参与主体的研究也主要是围绕其中某一类典型群体的行为逻辑展开的, 所以为了文献资料的充分,暂把扶贫工作归入统一的政府工作当中,将参考文献锁定在主要研 究国家和农民关系方面的研究文献,和基层主体(乡政府、村干部、村民)角色和行为逻辑方 面的研究文献。 1.2.2.1 对村干部角色的研究对村干部角色的研究 吴毅认为村干部处在国家与农民夹缝之中,村干部便可能处于一种两头无着、两面受夹的 无根和无助状态。置身于这一状态中的村干部既受到政府和村民两种力量的影响,却又不为其 6 巨生良.我国基层政府与农民信任关系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93-96 7 美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吴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8 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程胜利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4 中任何一种力量完全掌控和吸纳,于是,作为一个理性的行动者,在国家与农民这两头之间摆 平衡, 踩钢丝甚至两头应付, 就可能成为其行为的最典型特征, 作者把这种行为特征称之为 “双 重边缘化” ,持此类行为模式的村干部大多充当着村庄秩序的消极“守夜人”或勉强维持村政的 “撞钟者” 9,而江卉对村干部这一消极的角色不能完全认同,她认为要分析村干部的角色应该 放在特定的村庄情景中,江卉分析了在资源较为丰富,经济较为富裕的村庄情景中,运用“策 略行动”的分析视角,将村干部群体作为行动者进行分析发现,村干部多是村中的经济精英, 他们是既拥有独立的心理认同和利益诉求, 又握有大量有形和无形资源, 因而在这样的村庄中, 村干部是拥有强大行动能力的强势群体。不仅普通村民,甚至基层政府都依赖他们对彼此的冲 突进行调节,在这样的乡村生态中,村干部既不是单纯的政府听差者或村民代表,也不是吴毅 笔下消极被动、两头应付的“守夜人” 、 “撞钟者”10。如果以上的研究都具有合理性,那徐勇 的研究则具有总结性的特点,他认为村干部在村庄治理过程中具有 “双重角色” , 在乡村治理 中,村干部被赋予了两种矛盾的身份:一方面, 村组法规定村委会有义务协助乡镇政府的行 政工作,这就使村委会具有政府代理人的角色;另一方面,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 承担着管理本村事务,并要代表村民向基层政府反映民意的义务,所以村干部又成为了村庄的 保护者。由于互相矛盾的角色和权威来源,村干部摇摆于“双重角色”之间。程又中认为村(居) 委会的历史地位是“社会的桥梁、社会粘合剂、社会减压器” ,正是因为肩负双重角色的压力, 村干部在行政化和村庄治理的过程中经常角色冲突,致使村委会变成了“边缘人” ,游离在乡政 府和农民之间,导致了无为、消极的治理态度11。 “双重角色” , “边缘人”或“守夜人” 、 “撞钟者” ,都更多的是将村干部视为结构的消极产 物, “村官主权”则体现了其作为行动主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建构,分析村干部的角色应该将其放 在不同的村庄结构里,探析其权力和权威合法性的来源,这样有利于分析以村干部为主体的互 动结构中,信任困境的产生根源。 1.2.2.2 从制度结构本身分析政府与农民信任困境的发生机制从制度结构本身分析政府与农民信任困境的发生机制 张康之通过分析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政府统治特点发现,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政府都 是“不讲诚信”的,他们将统治基础建立在权力、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虽然农业社会要求 统治者要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并在社会中宣传信任的美德,但是政府与农民间的互动却不是依 靠信任,而工业社会,只相信制度法律的力量,这些理性的社会治理工具才是维系社会运转的 工具, 而到了后现代社会, 政府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许多公共事务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参与, 政府诚信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出来12。张超认为政府信任实际上是一种制度信任,需要建立在 制度法律的基础之上,政府和公民才有信任和合作的可能性,所以说政府与公民的信任是建立 在公民对政府行为满足期望基础上的一种互动、合作的关系,因此要完善制度法律,对官员的 9 吴 毅. “双重角色” 、 “经纪模式” 与 “守夜人” 和 “撞钟者” 来自田野的学术札记j.开放时代, 2001(12): 114-117 10 江卉.政府与农民利益冲突中的村干部角色:硕士学位论文.厦门: 厦门大学 2006 11 程又中,张勇. 城乡基层治理:使之走出困境的政府责任j. 社会主义研究,2009(04):1-8 12 张康之.论信任、合作以及合作制组织j.人文杂志, 2008(02) :53-58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5 道德、腐败、绩效和政策透明度等方面的失信行为进行制裁13。张汝之从“目标-手段”角度分 析国家和农民互动过程中不信任的发生机制,国家的很多政策目标跟实际情况不符或不在基层 政府的能力范围内,但是在强大的目标责任制的压力下,政府组织选择利用目标替代、形象工 程等方式完成规定的目标,造成目标和手段的偏离,政策目标虚假实现等,引起农民的不解和 对立情绪,农民对政府的能力和目标采取质疑的态度,进而影响到政府在农村中其他工作的开 展14。 杜赞奇对 19 世纪华北农村的研究表明,传统社会中村干部权威的和合法性主要来之村庄 的“文化网络” 。即是乡村精英权力及合法性的来源是文化网络而非上级政府的授权,从而吸引 其充当村庄的保护人,以使本社区的利益免遭国家政权及赢利型国家经纪的无理盘剥。而随着 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权的向下扩张,乡村权力赖以生成的“文化网络”遭到了破坏,赢利 型经纪趁虚而入,村干部由乡村的保护者转变为政府的代理人,为想要借用权威来为自己谋取 利益的人提供了条件15。因此,村庄文化网络的发达程度决定着村干部的权威是来自于村庄内 部还是乡政府,也可以说,村庄文化网络的发达程度决定着村干部在赢利型经纪和保护型经纪 间的价值取向。于乐锋利用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研究了政府与村干部的信任关系,他认为村 委会的发展依赖政府对其自治能力的信任。但过度自治将会危及国家整体利益的安全,所以要 依赖于乡政府对其引导和监督16。于乐锋借用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来分析政府与村干部的信 任关系,但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上,缺乏实证性的案例的支撑。丛玉飞从制度角度对维持信任 机制进行了探究,他引用卢曼的社会学视角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基于关系远近的 信任即为人际信任,这种信任是相信对方能给予自己好处或利益上的期待,是对个人承诺的信 任,所以人际信任是分散的不稳定的,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以人际信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干群 关系的信任基础是不稳定的,巴伯尔认为,信任的不完全充分性需要社会机制来填补,因为社 会制度、法律等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在制度环境中,信任将得到强化。卢曼认为信任 是减少社会交往复杂性的机制,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相比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制度信任更利于 化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制度的完善与否将影响社会信任的稳定程度。一个制度严明的社会, 违背承诺的人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一个理性的人在做出失信与否行为之前会对潜在收益与潜 在损失进行权衡,因此失信行为将得到有力的遏制,如果社会缺乏对失信行为的普遍约束力, 那社会的信任机制将得到破坏。政府要与公民之间建立长期稳固的信任关系,就要对双方的行 为进行法律上的约束,对违背承诺和失信的行为进行严惩,从而在制度上保障社会信任机制的 长久稳固17。 张康之还从官僚制度本身分析了政府和农民不信任产生的根源,他认为,在工具理性中信 任是没有价值的,虽然信任是理性的但却不是精心设计的,信任只存在于人际关系中,可是人 与人信任关系的确立是有条件的,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最基本的条件,而官僚制设计和运 13 张超.政府信用与民众信任.j.社会,2002(11):33-34 14 张汝立.目标、手段与偏差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运行困境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农村观察,2001(04): 66-73 15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6 于乐锋,政府与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从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 报 ,2007(1):73-75 17 丛玉飞. 重建乡村干群信任关系的路径选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84-85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6 作的逻辑就是工具理性的,官僚制所谋求的是控制机制,不需要人们之间的信任,但当官僚机 制的意志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时,矛盾就产生了,所以以官僚制组织起来的政府要建立与农民 间的信任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现代政府很多职能需要社会民众的参与,这种参与恰恰是 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所以建立合作化的信任关系至关重要18。 周飞舟认为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政府由原来的汲取型政府变成了现在的悬浮型政府,财政 权向中央转移,责任却不断下放,造成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困难,乡政府的运作逻辑发生了转变, “跑项目、挣资源”成为其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在国家转移性支付资源下放的过程中,乡政府 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往往压缩或者延迟发放资源给农民,使很多农民产生了不满和抵抗情绪,乡 政府财政的空壳化也使其执行能力受到限制,很多惠民的项目落实不到位,使很多村民对乡政 府抱有质疑和不信任的态度19。 1.2.2.3 从村级治理的角度分析信任的来源从村级治理的角度分析信任的来源 邱国良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政治信任不能充分的发挥效力,社会关系的维护还是需要传统 的人际信任,特别是在解决乡村纠纷中,人际信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人际信任只适用于 分散的个体性的纠纷,在应对村庄中群体性的冲突事件中则明显能力不足,而政治信任对于人 际信任这一不足之处却能发挥充足的效力,因而,要重视乡土社会法治的建设,为从根本上解 决乡村治理的问题找到有效的途径20。 刘伟认为, 在村庄中, 村民对村干部和政府的信任较低, 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村民对村庄中政治事务的冷漠,两一个原因是,村干部或乡政府 在期待和现实间存在差距, 这两个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 村民在村中的普遍性的政治冷漠21。 贺雪峰以经济和文化两个维度对村庄类型进行分类,最后分析出以经济社会分化的高低与社区 记忆的强弱随机组合出的四类村庄,在不同的村庄中有不同的信任模式,其中低经济社会分化 和弱社区记忆的村庄是当前遍布我国中西部各地,是我国当前农村的主导类型,村民和基层的 信任关系是建立在地缘、血缘为基础的传统的人际关系上,这种信任关系是不稳定和零散的, 但是由于村庄传统的道德规范还占据着主导地位,现代性十足的法律法规在村庄的基础薄弱, 使得在广大农村中建立契约型的信任关系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在目前广大的农村中,人际信 任还是政府和农民间信任关系的重要特点22。村级治理主要是“人治” 。 杨德军从村委会选举的层面剖析村民与村委会间信任困境的发生机制, 村委会是村民自治 组织,可是在实际的选举过程中,村民按照自身意愿选举村干部的能力被压制,选举程序被乡 政府和村中的精英所操控,造成村委会最终组成的干部群体并不是村民心目中的理想选择,这 就造成了村民对民主政治的不信任,对村干部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如果选上的村干部不是乡政 府理想中的代理人,乡政府跟村委会之间也容易发生矛盾,所以村委会民主选举背后的不民主 造成了三个基层主体间的不信任23。于建嵘认为村民和乡政府或村干部不信任的矛盾爆发点是 18 张康之. 论信任的衰落与重建j.湖南社会科学,2008(01):69-72 19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 : 1-38. 20 邱国良. 政治信任与村级民主的路径-以 c 县和 t 县四十个村为例. j.理论与改革,2009(1):25-27 21 刘伟. 群体性活动视角下的村民信任结构研究. j.中国农村观察,2009(4):74-86 22 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0-162 23 杨德军.村级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3(4):69-70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7 在村级治理过程中,由于各方的利益点不同,乡政府在意政治诉求,村民在意经济诉求,一旦 二者的诉求发生矛盾时,弱势的一方(通常是农民)就会有相对剥夺感和利益受损感,这时在 二者之间不信任的关系就会产生24。邱国良认为村级民主不仅需要制度也需要沟通,沟通不仅 有利于交流双方的信息还有利于双方建立信任关系,我国农村当前民主制度的困境不在于法律 制度的不完善,而是缺乏制度信仰,和惩罚破坏民主的有效措施,中国农村现有的信任关系仍 然是人际信任,但人际信任的不稳定和政治信任的无法确立,使农村中政府和农民的信任危机 时常发生, 信任危机又进一步加剧了村民的政治冷漠, 使村民加深对村干部和乡政府的不信任。 而同时,乡政府认为村民素质较低,民族选举在农村中实施过于超前,不能认同民主选举的价 值25。 何绍辉认为农民之所以形成 “感恩型国家观念” 是因为近些年来国家政权向村庄的延伸, 伴随国家权利的延伸, 是国家资源向农村中的流入,资源的流入多半打着 “扶贫、 慰问、 关怀” 的旗号,致使民众对国家形成了一种感恩型的观念,但是感恩型国家观念的形成,往往牺牲的 是下级政府特别是与村民直接互动的乡镇政府的权威形象,因为感恩型国家观念的塑造,往往 与基层政府脱离开来,基层政府只是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但是矛盾往往汇集于执行环节,乡 政府的坏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就确立了,这一方面是由于财权上移责任下移的政治体制改革,使 乡政府没有经济能力开展乡村建设活动而是要依靠中央的转移性资金和扶贫款项,同时还要应 对上级分配下来的责任和任务26,所以基层政府将更多精力放在争取资源维系自身运作,和完 成上级责任目标上,但是,国家长此以往地抛开基层组织一级,塑造自己“感恩型”的国家形 象,将极大地消解基层政权的治理资源和治理能力,从而也将慢慢地销蚀国家政治合法性的基 层根基。 1.2.2.4 小结小结 目前,国内关于政府与农民间信任机制的研究还有许多需要扩展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第一,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政府与农民的信任关系时主要借鉴西方理论和实践,并 将焦点主要放在政治信任研究上,这与目前国内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应用于我国农 村情景中时不够有说服力,应该加强本土化的理论研究。第二,在政府与农民的信任关系研究 的方法上主要以个案、 访问、 观察法, 仍有很多扩展的空间, 目前的研究角度大都涉及政治学、 行政管理学,社会学等,应该借鉴其他学科成果来研究政府与农民的信任问题,如社会资本理 论、博弈理论、公民社会和国家建构等理论,拓宽研究的视野。第三,政府与农民的信任关系 研究多从理论意义角度展开,研究过于宏观和宽泛,应该放在具体的实地互动情景中,并结合 相关的案例,另外方法论和信息材料的掌握上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第四,政府与农民的 信任关系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关系,而问题的另外一个层面,政府对农民的 信任问题, 国内的研究还比较少, 重视度不够, 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 才能看到问题的全部。 第五,已有的研究对信任规则和信任制度的建设和维护方面的建议不是很多,虽有论述,但深 24 于建嵘.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j.东南文学,2008(3):12-15 25 邱国良. 政治信任与村级民主的路径-以 c 县和 t 县四十个村为例. j.理论与改革,2009(1),25-27 26 何绍辉.贫困、权力与治理-红村扶贫开发的故事: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1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8 度和广度上仍有欠缺,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操作性,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第六,对特定领域、 特定群体的信任机制的研究比较少,研究过于宽泛,应用性不强,应该加强对特定领域或特定 群体的分析,看到信任机制在不同结构中的特殊性,例如在扶贫领域中对参与主体的信任机制 的研究。 政府与农民的信任关系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要基础,没有政府信任,国家就不可能实现 对农村的建设和治理,乡村治理和扶贫工作就无法开展,没有农民信任,农民自身的发展机会 就会受到限制,农民权益也将得不到有效保障。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将基层参与主体围绕扶贫工作而展开的互动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乡政府和村干部之间的 互动,一个是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的互动,通过对两个不同的互动过程的分析,了解不同互动阶 段中,扶贫工作展开的主要工作内容,互动主体的行为逻辑,以及在建立信任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找出互动主体间信任危机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在乡政府和村干部的互动阶段,扶贫工作开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两者之间的互动逻辑和 信任关系是怎样的,其背后的社会学意义又是什么样的。 (2)在村干部和村民的互动阶段,扶贫工作开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围绕资源分配有哪些分配 中的“变通”行为,两者之间的互动逻辑和信任关系是怎样的,其背后的社会学意义是什么。 (3)在扶贫工作中,基层参与主体陷入何种信任困境,信任困境产生的原因。 1.3.2 研究方法 本文以笔者暑期在甘肃、 江西等地的调研案例作为本文分析研究的切入点, 深入调研地点, 通过观察、采访农民、村干部和乡政府这三个主体,了解他们围绕扶贫工作所展开的活动,从 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 (1) 文献法 查阅政府农民信任机制方面的文献、 扶贫过程中参与主体行为逻辑的相关文献, 了解政府和 农民信任机制方面的研究动态,为自己的论文研究拓宽思路、提供视角;了解调研地最近一些 年的扶贫政策的相关资料。 (2)访谈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扶贫政策的参与主体,基层政府官员、村干部和 村民进行访谈,以了解他们对扶贫政策的理解、态度,以及扶贫资源在传递过程中的一些生活 故事,以及在他们之间互动的过程中,对对方行为的一些看法以及应对策略。 (3)观察法 以研究者的身份, 参与到调研地的日常生活中来, 在调查研究期间, 记录乡政府、 村干部、 村民之间互动交流的情况,以及各自的行为方式。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基层参与主体的互动阶段及信任困境 9 第二章 基层参与主体的互动阶段及信任困境 2.1扶贫工作中基层参与主体的角色 所谓扶贫,是指有关政府部门或者社会组织通过制定政策,输入资源,加强投资和发展教 育等行为,使贫困地区或者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的职能或活动,是一项需要政府和扶贫对象共同 参与的过程, 在扶贫工作的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中, 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活动内容、 参与主体、 和互动方式,乡镇政府、村干部、村民是扶贫工作自上而下运作中位于基层环节的主要参与主 体,是扶贫工作在农村场域执行和互动的主体,他们在扶贫政策至上而下的贯彻执行的不同环 节中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