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doc_第1页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doc_第2页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doc_第3页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doc_第4页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摘要:众所周知,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学家,他的散文创作在中国的文坛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散文大师。他精心创作的散文作品,是值得大家重视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他的高度成就尤其表现在其散文的语言运用方面。正是由于他高深的语言功底,对每一种语言都能巧妙的运用才形成他散文创作的成就。他运用的语言清新、自然、纯朴,从而使文章更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让读者陶醉其中。学习和推敲朱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对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在平时写作中都是有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从研究的过程中更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本文将分别从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音韵美、装饰美和朴素美这三美来分别论述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前 言文章在创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追求文章的一种内在的神韵和美丽,然而这种内在的美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其中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就突出地表现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其散文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成就是很大的,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其散文的语言艺术,分别是他的叠词、双声叠韵、儿化词、长短句和整散句的巧妙运用形成的音韵美、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呈现一种装饰美和他对口语的运用呈现的一种朴素美。一、巧妙地运用叠词、双声叠韵、儿化词、长短句和整散句,构成音韵美。(一)叠字叠词的巧妙运用,形成独特的韵律美。叠词叠词在我国古典诗词歌赋中的运用也很常见,为文章渲染了一种美好的抒情气氛。何谓叠词?叠词其实又叫“重言”、“复字”。也就是将又相同音节的重叠起来使用,以此来更加强化描写的效果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里,叠字叠词的运用很广泛。在桨声灯影的秦淮河中的叠词就有七十二个,其中:“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郊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这一段里的叠词就有很多:“密密的”、“疏疏的”、“淡淡的”、“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吱吱的”、“清清的”、”薄薄的”。1这些叠词的运用都恰到好处,使得文章读起来节奏明快、脍炙人口,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了字里行间的一种音韵美。在荷塘月色中的叠词也有二十六个,而且这二十六个叠词都用的恰到好处,这二十六个叠词又大致可以分为可分为名词叠词、量词叠词、副词叠词、形容词叠词等等。1、名词叠词在文中的巧妙运用。文章有两个名词叠词,分别是:“星星”“日日”,因为名词的叠用有表示“每一个”的意思,所以“日日”就是“每一天”,“星星”则表示“每一颗星星”,这两个叠词的巧妙运用不仅写出了当时的美景,更加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文章开头,作者就用“颇不宁静”四个字表达了自己现在的心境,接着又很自然地引出了赏景的下文。作者有写道:“在这满月的光里,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从这里又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不是很平静,而“日日走过的荷塘”,也就是说作者每天都要经过这边的荷塘,这里的“日日”则呼应地表现的了作者对岁月反复的无奈和苦闷,更加巧妙地将作者当时的不平静的心境表现了出来。还有文章第四自然段中的“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作者描写的又是另一番景色和情感。这一段的描写主要想表达荷塘里缀着百花在月光下所展现的繁茂精致,试想如果这里的“星”不叠用,可以表达出百花的繁茂吗?同时也很容易给人一种孤单感觉,所以说这里星的叠用也恰到好处。2、量词叠词在文中的巧妙运用。量词的叠用有表示量很多的意思,在本文中如:“层层的叶子”、“一粒粒的明珠”、“缕缕清香”,这里的叠词分别表现了一层又一层,一粒又一粒,一缕又一缕。1这里的叠词的使用想要表现的也不仅表示了数量之多,更加将看到的景物感情化,使读者读起来亲切,仿佛一切美景就在眼前,给人一种充实感,感觉并不空洞。 3、副词叠词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文中副词的叠用也有两个:“渐渐、悄悄”,这两个副词叠词都是用来修饰动词的。“月色渐渐地升高了”,“渐渐”一词就把月光冉冉升起的形态描绘出来了。“我悄悄地披上了长衫,带上门出去”。“悄悄”这一词就运用的非常传神,在这夜深人静之际,作者为了排解不宁静的心绪,独自出去赏景,出门轻轻的动作,不仅表达了不想惊动家人的心理,也创作出了一种凄楚、孤寂的氛围。4、形容词叠词在文中的巧妙运用。本文叠词用的最多的要数形容词,其实形容词的叠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色彩使不一样的,大致分一下几点:首先本身是谓语或者用来修饰动词的一般带有加强的意思;其次在修饰名词的情况下表示的一般是喜欢或厌恶的一种感情色彩。2而在本文中的形容词叠词大部分是用来修饰名词的,很显然是作者想通过这一系列形容词叠词的使用来表达对荷塘景物的喜爱之情。首先,作者在步入荷塘的时候写道:“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在步出荷塘时作者又写道“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到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用“蓊蓊郁郁”来形容树的数量之多,很形象地表现了树的繁茂,又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两词,这里从空间的位置来写树,是树木产生了一种层次感,让人有如置身于许多树木的包围之中。然而正是因为树木的繁多,所以才有文中的“所以在没有月光的夜晚,这条路上阴森森的”,“树色一律是阴阴的”。在这里“阴森森”“阴阴的”都作谓语,强调了月下的阴森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此时的心境又有一丝的苦闷。然而在树荫浓重的气氛下作者感到“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句中“淡淡的”放在倒装的转折复句中作一个分词的谓语,更加加重了它的分量,它直接描绘了“不能朗照”的月光色调。于此同时更加让读者体会到此时此刻作者的心境:快乐中又带着一丝的哀愁和怅惘!再次,作者在写荷塘的时候用了很多重复的形容词叠词,充分表达了对景物的喜爱之情,其中有“曲曲折折”,这里作者用这样一个形容词勾勒了池塘的轮廓;其中“田田的”十分形象的把荷塘里叶叶相连的景象描绘出来了;再其中“像亭亭的舞女裙”这里的叠词描绘出了满塘的荷叶叶叶相连的样子,形态十分的逼真。写出水的叶子的时候“像亭亭的舞女裙”,这里的的亭亭描绘出了荷叶的临风摇曳的美丽姿态,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女在翩翩起舞。最后句中的“脉脉的”,这里的叠词赋予了流水以神韵,赋予流水以感情,更加以此来衬托荷叶。其次,作者在描写月光的时候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写在这片叶子和花上”,其实月光的形态是很用具体的语言来形容的,然而作者在描绘时是通过写叶与花的静谧与和谐,从而衬托了月光的柔和,这是何等的巧妙啊!在叶子和花上面,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上面,让人感到一股流动的感觉。这个比喻已十分生动了,作者在这基础上再用叠词“静静”来修饰“泻”字,更增添了月色的恬静。最后,作者在描写青雾的时候又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里的青雾用叠词“薄薄的”来修饰,时文章刻画的景色更具特点!作者还写道“叶子和花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好像笼着轻纱的梦”,表面上写的好像是叶子和花,其实呢?难道大家没有从叶子和花的意象看到那朦胧似牛乳似的月光吗?朱自清先生对眼前的景物很是喜爱,然而在作者多次运用叠词的修饰的情况下更加强化了作者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之情!这种喜悦之情时何等的难得,因为现实不会改变,眼前的美景也只是暂时,所以不宁静的情境也会时不时地涌上作者心头。正因为作者时不时的不宁静,所以在刻画景物时,也将喜悦和不宁静的情境融进了美景之中。作者在最后不知不觉中,又走到了家门口,“轻轻地推门进去”,“轻轻地”在这里的运用也是如此巧妙,更让读者不得不感叹,不仅表现了作者在夜深人静之际,不愿吵醒家人的小心思,更加呼应了开头了的“悄悄地”,此时,情和景在这里很自热的做个结尾!(二)双声叠韵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句子声情并茂,使文章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彩。何谓双声叠韵呢?双声叠韵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利用语音表达内容的形式。两个音节声母相同的叫做双声,韵母相同的叫做叠韵。3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出现了很多,其中就有:怅惘、蹒跚、缭绕、烂漫、从容等等,这些词不仅有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双声叠韵的运用使得读者朗读起来自然明快,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例如在朱自清的散文绿里,“仿佛一只苍蝇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等,句中“仿佛”是双声,“晶莹”、“温润”是叠韵,这些双声叠韵词的使用,使读者读起文章来倍感亲切,不仅如此,更加为文章增添了别样风味。(三)儿化词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的感情更加丰富多彩。 儿化词是汉语口语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使用儿化词可以使文章更加亲切淳朴,并带有清新的生活气息。4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用口语为的是求真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1他在散文里使用儿化词也验证了他提出的观点。儿化后的句子读者读起来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很是生活很是温馨。有些名词或者形容词通过儿化以后往往带有喜欢或恋爱的感情色彩,增强了文章的亲切感。2如在春里,“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的儿化词使读在朗读的时候感受到花儿们的正向开放和可爱;“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这里的儿化词更加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让人看起来开心,读起来亲切!试想一下,如果这里都不使用儿化词,能表达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吗?(四)作者在创作散文时具有创意的句式安排,更加丰富感情,好不生动。朱自清在进行散文写作时非常注意句式的安排。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句式安排是罪困难的了,所以朱自清就想既然麻烦就省略啊!然而怎样做到省略的天衣无缝呢?为了省略那几个最麻烦的句式,朱自清就想到了,在写景的时候可以不从景物本身去说,可以从游人的角度去描写啊!所以就有了“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如在匆匆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有人偷了吧:那人又是谁呢?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罢:现在又到哪里呢?”其中大部分的句子只有五六个字,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飘忽即过。词语的色调也极婉转,轻盈的燕子,婀娜的杨柳,娇艳的桃花。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无论是他的叠词还是双生叠韵,儿化词或是句式安排,他在写作散文时恰到好处的运用的这些语言技巧,无不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音韵美!二、朱自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展现了一种被装饰的美。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语言无论是浓妆艳抹或是朴素淡妆,都能够使语言生动到极致,仿佛是优美的旋律萦绕耳旁。在文学作品中,一种恰当的修辞手法会使文章更加增色。朱自清的散文里的语言就是通过运用各种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他的比喻、他的拟人以及他的通感无不让读者称快!(一) 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朱自清先生不仅熟练比喻的技巧性,更将比喻更深层次,赋予其灵魂。这样的比喻怎能不打动读者呢?他善于运用比喻、复喻的修辞手法,把那些并不具体的、抽象的、深奥的、陌生的事物具体化、清晰化、简单化、熟稔化。朱自清先生很善于也很喜爱于用女性的意象来比喻景物,这在他的很多散文作品中都有体现,如荷塘月色里用“舞女的裙”、“美人出浴”来比喻出水的“荷花”;绿里则用了更多的女性的意象。这样不仅让文章的趣味性增强,也使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化,生动化。下面我将从荷塘月色中的比喻的用法来分析。在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以上短文的六个明喻构成了一组复喻,作者借着写荷叶、荷花、荷香、荷风等等,写出了“笼着轻纱的梦”的月下的荷塘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陶醉其中。首先似水的月下荷叶似舞女的裙,花似珍珠,似星星,似出浴的美人。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读者平时熟悉的事物,形象生动的用比喻表现出来,把荷叶的飘逸和荷花的柔美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再次,作者将“月光”比作“流水”,化无形为有形, “静静地泻在”生动地表现出了月光的静谧和优美。这不仅是文章的语句,更加是绘画中的色彩,也是音乐中的旋律,还是舞蹈中楚楚动人的舞姿。这一处又一处的比喻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美景的向往,使读者荡漾在作者笔下的艺术殿堂。一切喻体,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不但有了鲜明的特点,而且变得美丽而生动。5朱自清散文里出现过各种女性的意象,他在一写到风景时这些女性的意象就很自然而然地跑到了他的笔下。这种以女性意象为主体的比喻,通过借用女性的意象来描写山川美景,也透露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朱自清散文中拟人。在一篇文章里,拟人手法的正确运用,不仅使得描写的景物更加的形象生动,而且使文章也增添了强大的感染力。朱自清的散文里拟人手法的运用也是很常见的,从这些拟人手法的正确运用的基础上,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在具有美感的同时更加符合抒情的需要。如在荷塘月色中: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里用人的柔美身段和羞涩的表情来写荷花的盛开情景,就是将荷花比拟为人,从而更加突出荷花的多姿多彩,让景物跃然于纸上。这样写不仅写出了荷花的美态,更加表达了作者对四周景物的喜爱之情。2、“是我以为这恰巧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里以人的酣睡和小睡来说明明月朗照和云遮的不同景象,这里拟人手法的运用体现了景物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体现了作者对不能被月光朗照的荷塘月色的陶醉之情。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没精打采”一般使用来形容人的,此处用来形容陆光,形象地说明了路光的微弱和惨淡,表现了此时作者被眼前的“热闹“吵得疲倦,无心参与。同时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作者对这暂时的宁静是多么的珍惜和留恋,但是现实是无法逃避的,连最后的宁静也不留给他,留下的只是无边怅惘和孤寂。又如在匆匆中:“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手去遮挽时,他叉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像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以上这段文字的描写极为生动。在作者神奇的笔下,时光这样抽象的事物竟完全被作者灵魂化,宛然是一个与诗人朝夕相伴的伴侣。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不仅写出的了时光的“形”,而且通过拟人的手法也写出了他的灵魂。文中描写日子的流逝时使用了“溜去”,“溜走”,“飞去”,“逃走”,“闪过”,“轻轻悄悄地挪移”,“伶伶俐俐地跨过”,以及“被吹散”这一系列的拟人词语,无不巧妙地表达了时光匆匆流逝的踪迹,也极力地表现出了时光的似真似幻,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作者在匆匆的时光面前迫不及待的心境。(二) 朱自清散文中的通感。通感这种修辞是古以来就有的,通感即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6然而朱自清的散文里也不乏通感的运用。通感在文章中的正确使用,不仅可以传达更加丰满的审美情趣,更加能突破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局限。比如:我们在欣赏事物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跳跃地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 6然而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也不乏通感的运用,并且能用到恰当好处。如在荷塘月色中写道:“微凉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由嗅觉引起的听觉联想。这种嗅觉和听觉得到沟通,使读者感到像中有声,声中透香。2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这里将没有声音的光和影比作是小提琴的和谐旋律。把无声的姿态描写成又声,让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又如在女人中的“艺术的女人第一是有她的温柔的空气;使人如听箫管的悠扬,如嗅着玫瑰花的芬芳,如躺在天鹅绒的厚毯上”。这里是一种感觉表象引起的另外三种感觉的表象的联想,说艺术的女人有着“温柔的空气:,由此一起听觉、嗅觉、触觉的联想,将艺术女人形象化。还有在绿一文中“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到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这里作者将视角转为触角,联想到“有鸡蛋清那样软”和“最嫩的皮肤”。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我就说到这,我们从上面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在修辞手法上的运用时如此的得心应手,他将抽象的物体形象化,将 描写的事物生动化,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大家去研究、去推敲、去感受!在朱自清的散文里我们找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装饰美!三、散文多以口语为主,体现了一种朴素之美。朱自清先生自己也一再强调文章最重要的是自然,他也曾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他认为只要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1叶圣陶曾经这样赞赏过:“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提及的。”他强调文学语言的朴素自然与创新,他主张“新而不失自然”,反对为了新而“扭曲自己的语气”。通俗浅近的口语化是朱自清极为自觉地语言艺术追求。2朱自清的口语化,其中主要以北京口语为基础,兼容了方言和其他某些表达方式,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风格。2在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了,花儿竞相开放,争妍斗丽,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这样的描写虽朴素却更加形象地描绘出来初春花儿竞相开放的美景;在绿里,他不说梅雨潭的美丽纯洁,令人心碎,而以与“绿”谈心的方式说“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样的描写生动又形象,让读者拍案叫绝;在荷塘月色里,他不说荷塘边上的林荫道在黑夜里的阴森,而说“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这样写也更加形象描绘出了当时的景象。在儿女中:“她和润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适,老是吵着笑着。但合适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多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生动且形象,简介且自然。“玩儿”“合式”“老是”“那个”皆是北京人的口语语言。在“这个那个”的口语句式中,作者用简洁恰当的动词,生动流畅的短句,使得孩子们生动和谐玩耍的场面跃然于纸上,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在背影中描写的其实是再日常生活中平常不能再平常的一桩桩小事,但一旦将这一桩桩小事汇总起来的话,在看看作者刻画父亲背影的样子,孩子对父亲的情感便由此迸发,从而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背影这篇文章中高度口语化,表现出了一种含蓄的语言美。2如送行的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作者运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比如说上文中的“本已说定不送我”,这里的说定说明作者的父亲很肯定,加强了语气,想想如果这里用的是“说过”又或其他都没有说定表达的意思强烈;还有文中的“熟识”一词,强调说了父亲所托之人是靠得住的,不难以从这一词感受到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