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和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pdf_第1页
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和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pdf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3月 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和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刘韶音 锦西工业学校辽宁 葫芦岛125001 摘要 AgNO3的标准溶液配制可用基准物AgNO3直接配制 但对于一般市售AgNO3常因含有Ag Ag2O 有机物和铵盐等杂 质 故需用间接法配制 先配成近似浓度的溶液后用基准物质Na Cl标定 氯离子是天然水中普遍纯在的主要阴离子之一 但是水中氯 离子的含量差别很大 少的每升水中只含有几毫克 甚至不到1 毫克 而对于海水 其氯离子含量可达17 一般情况下水体不会 缺少氯离子 氯离子含量高低代表了水中含盐量的大小 它对工 业 锅炉 用水 养殖用水 生活用水都是一项重要指标 测定氯离 子有多种方法 本项目采用的是莫尔法测定水中氯离子含量 即 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以铬酸钾为指示剂 用硝酸银标准滴定溶 液滴定氯离子 从而测定氯离子含量 关键词 间接法 莫尔法 指示剂 一 前言 无论是地面水还是地下水都含有氯化物 主要是钠 钙 镁的 盐类 特别是用漂白粉消毒水时也会带有一定量的氯化物 氯化 物对锅炉还有腐蚀作用 因此 对生活用水 养殖用水 工业用水 都有一定的要求 本实验采用的是沉淀滴定法中的莫尔法测氯 离子 用已配好的AgNO3的标准滴定溶液直接滴定水样中氯离 子 方法简便快速 准确度高 1 实验原理 1 间接法配AgNO3的标准溶液 准确称量基准物质NaCl 溶解后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用AgNO3的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氯 离子 以铬酸钾为指示剂 反应式为 Ag Cl AgCl 白色 Ksp 1 8 10 10 2Ag CrO42 Ag2CrO4 砖红色 Ksp 2 0 10 12 达化学计量点时 微过量的Ag 与CrO42 反应析出砖红色 Ag2CrO4沉淀 指示终点到达 2 莫尔法测定水中氯离子 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 以 K2CrO4为指示剂用AgNO3滴定氯化物时 由于氯化银的溶解度 小于铬酸银的溶解度 氯离子首先被完全沉淀出来后 然后铬酸 根离子以铬酸银的形式被沉淀 产生砖红色沉淀 指示滴定终点 到达 反应如下 Ag Cl AgCl 白色 Ksp 1 8 10 10 2Ag CrO42 Ag2CrO4 砖红色 Ksp 2 0 10 12 二 实验部分 1 仪器与试剂 电子天平滴定管锥形瓶容量瓶 AgNO3 固体试剂分析纯 NaCl 固体基准物质在 500 600 灼烧至恒定 K2CrO4指示液 50g L 试样 自来水或天然水 2 实验部分 1 C AgNO 3 0 1mol L AgNO3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 称取8 5 g AgNO3 溶于500ml不含Cl 的 蒸馏水中 儲存 于带玻璃塞的棕色试剂瓶中 摇匀 置于暗处 待标定 准确称取基准试剂NaCl 0 12 0 15 g 放入锥形瓶中 加 50ml不含Cl 的 蒸馏水中 溶解 加K2CrO4指示液1ml 在充分 摇动下 用配好的AgNO3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即为滴 定终点 记录消耗AgNO3标准溶液的体积 平行测定三次 2 水中氯离子的测定 准确称取试样100 00ml 放于锥形瓶中 加K2CrO4指示液 2ml 在充分摇动下 以C AgNO3 0 1002 mol L AgNO3标 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即为终点 记录消耗AgNO3标准溶 液的体积 平行测定三次 三 实验数据 0 1mol L AgNO3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 项目 m NaCl g V AgNO3 ml C AgNO 3 mol L AgNO3溶液平均 浓度 mol L 1 1 0 1214 20 71 0 1002 0 1002 2 0 1213 20 69 0 1002 3 0 1211 20 67 0 1001 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项目 CAgNO3 mol L 1 V mL V1 AgNO3 mL Cl mg L 1 平均 Cl mg L 1 相对平均偏差 1 0 1002 100 00 2 75 97 82 97 70 0 2 2 2 75 97 82 3 2 74 97 46 结果与讨论 1 由表1的实验结果可知AgNO3的浓度为0 1002mol L 2 由表2的实验结果可知CL 含量为97 70mg L 3 此方法适用于天然水 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 Cl 的浓度范 围为10 500mg L 4 若铬酸钾的浓度过高 终点会过早出现 若铬酸钾浓度过 低 结果将出现过迟 造成误差 务必控制为5 0 10 3mol L 5 注意事项 技术管理技术管理 67 2014年3月 站房 卸车点 LNG 加气机可布置在罐池的一侧 至于气化 器和 CNG 储气瓶组等设备可布置在另一侧 而 LNG 低压 CNG 高压 放散口则应布置在气化器的旁边 此外 还应设置 LNG 管沟连接罐池与 LNG 加气岛 设置CNG 管沟连接储气 瓶与 CNG 加气岛 2 罩棚区 在加气岛间距上 加气汽车的转弯预留半径可按 9 m设 计 在 LNG 卸车点附近 LNG槽车的转弯预留半径可按 15 m设计 站内主罩棚加气汽车 LNG槽车路线 辅助罩棚加气汽车的 行车路线要各自分明 不相互影响 四 其他设计注意事项 注意储气瓶组容量应和压缩机匹配 过小的储气瓶组容量 会导致压缩机频繁起动 减少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而过大的储气 容量会使压缩机充满储气瓶组的时间大大延长 从而造成储气容 积的浪费 因此 储气瓶组的容积应经过仔细测算后确定 此外 卸车点与泵或泵橇不宜太远 太远会造成阻力过大 进 液困难 由于LNG 加气机的加液需要泵作为动力 所以进液管 不宜过长 从潜液泵出来到 LNG 加气机宜保持在30m的范围 之内 结束语 虽然我国近年来对天然气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越来越重视 而 且有许多城市早已开始了汽车用天然气的推广 但是由于我国天 然气加气站建设数量较少 造成加气站的设计经验缺乏 这给车 用天然气的推广应用带来了阻碍 因此 加气站的设计人员要不 断研究创新 在确保满足车用能源需求的前提下 通过加气站的 合理设计来提高其安全和经济效益 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 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GB50156 2012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S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2 2 马胜利 LNG橇装汽车加气站工艺流程与设备选型 J 煤气与热力 2010 30 8 3 6 3 陈叔平 任永平 邬品芳 等 撬装式LNG汽车加气站结 构设计 J 低温与超导 2010 38 1 20 24 4 马思毅 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的设计配置要点 J 压缩机 技术 2004 5 45 48 上接第66页 1 AgNO3试剂及其溶液具有腐蚀性 注意切勿接触皮肤 衣 服 2 配制AgNO3标准溶液的蒸馏水应无氯离子 否则配成的 AgNO3标准溶液会出现白色浑浊 不能使用 3 实验完毕后 盛装AgNO3溶液的滴定管应先用蒸馏水洗 涤2 3次后 再用自来水洗净 以免AgCl沉淀残留于滴定管内 壁 结论 莫尔法是沉淀滴定法的一种 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 以铬 酸钾为指示剂 用硝酸银作标准溶液的一种银量法 该方法简便 快速 仪器设备简单 可直接测定氯离子和溴离子或两者共存时 测其总量 在进行滴定时 重要的是滴定条件 包括指示剂用量 溶液的酸度及滴定时的剧烈摇动 莫尔法所需使用酸度为中性 或弱碱性 酸性条件下 铬酸银易溶于酸 使铬酸银出现过迟 甚 至不生成沉淀 在强碱性溶液中 会有褐色氧化银析出 由于氯 化银容易吸附溶液中的氯离子 氯离子浓度减低会导致滴定终点 提前出现 引入误差 因此滴定时应剧烈摇动 以减少吸附 参考文献 1 吴维瑜主编 化工分析 第二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08 2 姜洪文主编 张振宇主审 化工分析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08 3 高军林主编 化学分析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08 技术管理技术管理 备不应有缺件 损坏和锈蚀等情况 管口保护物和堵盖应完好 盘 车应灵活 无阻滞 卡住现象 无异常声音 检查结果各项内容均 符合规范 进行安装 2 调试 7月15日 对新装LHO150 400 6进行调试 首先轴承润 滑 开启冷却水 进行启动前盘车 启动 设备运转各项参数正 常 以下是LHO150 400 6运行一个月以来各项参数数据汇 总 见表2 表2LHO150 400 6运行参数数据说明 项目 P101 2 P101 3 运行时间 h 260 280 出口压力 MPa 0 4 0 5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