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ppt课件.ppt_第1页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ppt课件.ppt_第2页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ppt课件.ppt_第3页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ppt课件.ppt_第4页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NRDS 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HMD hyalinemembranedisease 1 肺表面活性物质 pulmonarysurfactant PS II型肺泡细胞产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围产期PS特点胎龄22 24周产生少量胎龄35 36周迅速增加生后72 96小时产生PS维持正常呼吸 2 死亡率占全部新生儿的20 RDS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第一大杀手 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 RDS 又称肺透明膜病 hyalinemembranedisease HMD 病因 出生时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3 NRDS临床流行病学 发病率 26周90 28周80 30周70 32周55 34周25 36周12 足月1 2 男婴多见白种人更多见 4 RDS 危险因素 早产 遗传史 糖尿病母亲 高血压母亲 男婴 双胞胎的老二 出生窒息 先兆子痫 宫内发育迟缓 IUGR 多胎 5 呼气肺泡半径肺泡塌陷肺不张气体交换面积表面张力 缺氧 酸中毒肺血管痉挛右心压力血液分流紫绀 毛细血管和肺泡渗透性血浆外漏纤维蛋白沉积在肺表面肺透明膜 呼吸困难 RDS的病因 发病机理 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动脉导管和卵圆孔 6 肺表面活性物 PS PulmonarySurfactant 作用 支撑肺泡扩张 防止肺不张 稳定肺泡容量 防止肺萎陷 阻止肺毛细血管内液体渗入肺间质和肺泡内 防止肺水肿参与宿主防御机制 定义 肺泡腔表面附着的一层 抗黏附剂 或 润滑剂 成分 磷脂蛋白复合物来源 肺泡 型上皮细胞特性 极好的扩张性和吸收性分布 肺泡 终末细支气管 7 PS正常时 吸气时 呼气时 PS含量不足 功能异常时 PS是保障肺泡发挥换气功能的关键 8 显微镜图片显示肺泡内充满透明膜 9 临床表现生后6h内 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呼吸急促 呼气性呻吟呼吸困难 吸气凹陷 青紫呼吸音减弱呼吸衰竭 10 实验室检查 羊水或婴儿气管分泌物及胃液卵磷脂 L 和鞘磷脂 S 的比值低于2 1或磷脂酰甘油 PG 阴性 均有助于诊断 胃液泡沫试验胃液1ml加95 酒精1ml 震荡15秒钟后沿管壁有一圈泡沫为阳性 阳性者可排除HMD 血气分析PH值下降 PaO2降低 PaCO2增高 碳酸氢根减低混合性酸中毒 11 X线检查 毛玻璃样改变 透亮度减低 弥漫性均匀一致的细小颗粒样网状阴影 支气管充气征 呈树枝状 黑色 白肺 肺肝界及肺心界均消失 通常分为四级 12 X线检查 I级全肺呈细小颗粒网状阴影 心影清楚 支气管充气征不明显 II级全肺可见较大密集的颗粒网状阴影 支气管充气征清楚 III级全肺呈磨玻璃样 横隔及心界部分模糊 支气管充气征明显 IV级肺野全部一致性密度增高 呈所谓 白肺 心影不清 支气管充气征不明显 13 女 15分钟 32周早产儿 口吐泡沫10分钟 呼吸促 可见吸凹 两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罗音 14 肺野颗粒状阴影和支气管充气征 15 胸片示弥漫的 对称的毛玻璃样改变 16 四级呈白肺和支气管充气征 17 18 19 鉴别诊断 20 1 新生儿湿肺 新生儿湿肺多见于足月儿或足月剖宫产儿 亦可见于早产儿 出生时正常 生后1 5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 呻吟 口吐泡沫 青紫 肺部听诊呼吸音减低或出现粗湿罗音等 血气分析轻症PaCO2 PaO2在正常范围 重症可有低氧血症 高碳酸血症 症状多在12小时内改善 早产儿症状须在48小时后改善 一般于2 3天内症状消失 预后良好 21 新生儿湿肺的X线表现 肺泡积液征 表现为肺野呈斑片状 面纱或云雾状密度增深影 或呈小结节状影 直径2 4mm 肺间质积液征 表现为网状条纹影 叶间胸膜和胸膜腔积液 叶间胸膜积液多在右肺上 中叶间 胸膜腔积液量少 肺血管瘀血征 表现为肺纹理增粗 边缘清楚 自肺门呈放射状向外周伸展 肺气肿征 表现为肺野透亮度增加 为代偿性肺气肿 程度较轻 22 男 1小时 口周发绀 口吐泡沫0 5小时 心肺 一 23 男 2 5h 呻吟半小时 呼吸60次 分 口吐泡沫 轻吸凹 两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24 男 20分钟 34周早产儿 有口吐泡沫 呼吸促 70次 分 两肺呼吸音低 25 女 4h 足月剖宫产儿 生后有口吐泡沫 无吸凹征 两肺呼吸音粗 可闻及较多湿性罗音 26 生后2小时见双肺细颗粒影 右肺更明显 24小时后以上改变消失 肺野正常 27 A 胸正位片 出生8h 两肺呈磨玻璃状 肺容积大 两下肋胸膜及叶间膜稍厚 肺泡间质积液 B 胸正位片 24h后复查 肺野肺纹理增粗增多 伴少量网点影 胸膜微厚 间质积液 肺泡积液已消失 28 新生儿湿肺的诊断 上述5种 线征象中具备2 3项 且这些 线改变大多在48小时内吸收 72小时内基本全部吸收 结合足月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呼吸困难 除外引起呼吸困难的其他原因 可诊断为新生儿湿肺 所以当临床或 线拟诊为新生儿湿肺时 短期胸片复查很有必要 29 2 新生儿羊水吸入综合征 患儿有窒息或羊水吸入史 表现为出生复苏后出现呼吸困难 呻吟和青紫 症状轻者 临床可无症状或气急 吸入量多者 临床出现气急 吸凹 口吐泡沫 肺部听诊常有粗湿罗音 30 新生儿羊水吸入综合征的 线 1 轻度 两肺纹理增粗 自肺门向肺野呈条索影扩散 轻度肺气肿 病变一般于2 3天内吸收 2 中度 两肺纹理增粗 沿纹理分布尚可见斑片状模糊阴影 密度较淡 同时常伴明显肺气肿 肺野透光度增高 肋间肺膨出和膈影下降 病变一般于3 5天内吸收 3 重度 线表现为斑片状融合阴影 广泛分布于双肺野 以两肺内侧带和肺底部为显著 多伴有重度肺气肿 可并发间质性肺气肿和气胸 病变于 周左右大部吸收 31 32 33 34 男 1h 羊水清 生后气促 呼吸65次 分 两肺呼吸音粗 可闻及湿性罗音 35 女 20min 羊水清 35 3W早产儿 呼吸稍促 两肺呼吸音低 36 3 B组链球菌肺炎 母亲妊娠晚期有感染 羊膜早破或羊水有臭味史 发病早 症状重 呼吸困难 紫绀 皮肤苍白等灌注差 X胸片示片状阴影 甚至融合成大片状 血象和C反应蛋白增高 37 B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胸片 肺部表现与RDS不易区分 38 其他新生儿肺炎X线特点 新生儿肺炎多表现为肺纹理增强 模糊 肺门影增大 增强 两肺病灶多延肺纹理走行分布 境界不清 39 40 41 3 膈疝 呼吸困难 紫绀 腹部凹陷呈舟状 X线胸片可见患侧胸部有充气的肠曲或胃泡影及肺不张 纵隔向对侧移位 42 43 对症支持呼吸管理CPAP吸氧机械通气 FiO2 60 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暖纠酸营养支持维持心血管功能稳定限液消炎痛 对因治疗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 出生后RDS综合治疗 早期给药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一旦出现呼吸困难 呻吟 即可给药不要等到X线出现典型RDS改变 早产儿诊疗方案 第六届全国新生儿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44 机理 增加FRC 防止呼气时肺泡塌陷减少肺内血流分流可缩短使用高浓度氧的时间减少使用人工呼吸机 特别是与PS合用时 减少慢性肺部疾病CPAP使用简单无创性 持续气道正压 CPAP 45 持续气道正压 CPAP 缺点是病人呼吸较用力副作用压力太大时会引PaCO2升高影响静脉血液回流增加气胸机会一般主张病人呼气时有呻吟声或使用氧浓度超过30 时应早期使用CPAP方法有鼻塞 咽部导管 或气管插管 压力4 6cmH2O 氧流量为5L min 加温至32 以上 湿度100 46 人工机械通气 呼吸机 指征 频发呼吸暂停 CPAP氧浓度 60 压力8cmH2O 但PaO270mmHg 酸血症使用NaHCO3不易纠正 PH还是小于7 2时 对轻症或早期RDS病例给肺表面活性物质后可暂不用机械通气 47 机械通气的合并症 气漏 急性肺损伤 慢性肺部疾病CLD 气管插管意外如脱管 塞管等 继发感染如肺炎 败血症等 拔管后肺不张 气道损伤如声门下狭窄 颅内出血IVH PDA 48 PS替代疗法治疗NRDS的临床疗效 预防和治疗作用预防 出生后30分钟内给药治疗 出生后2小时 或出现呼吸困难体征500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超过5 000例患儿入组试验新生儿NRDS死亡率降低40 60 气漏发生率下降35 50 不增加慢性肺疾病发生率 49 肺表面活性剂 PS 改善围产期死亡率的里程碑性药物 1959年Avery和Mead提出PS缺乏是早产儿发生NRDS的根本原因 1980年日本Fujiwara首次采用小牛肺提取PS制剂治疗早产儿NRDS获得成功 1985年临床试验证据 外源性PS降低NRDS早产儿死亡率1989年4项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再次证实PS降低NRDS早产儿死亡率1990年FDA批准PS制剂用于NRDS治疗目前PS制剂是欧美国家医院产房和新生儿科常备药物 50 2010年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指南推荐 对已患RDS或RDS高危的新生儿应给与PS胎龄28周 30周的婴儿应预防性使用对未接受任何治疗的婴儿 如有RDS的临床表现 如氧气需要量不断增加 应早期给与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51 2010年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指南推荐 在有RDS进展的证据时 如持续需氧 需要机械通气或CPAP6cmH2O需氧浓度 50 应给与第二或第三剂表面活性物质对需从CPAP改为机械通气治疗的RDS患儿 应给与第二剂表面活性物质应首选天然表面活性物质如果可能 应尽可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给予PS后 如果患儿状况稳定应立即 或早期 拔管应用CPAP INSURE 技术 气管插管一PS 拔管应用Cpap 52 2002年循证医学证据 预防性给药产房出生后10分钟给药VS出生后1 5 7小时给药早产儿发生RDS的风险降低25 气胸发病率下降38 95 CI11 58 新生儿死亡率下降39 95 CI23 52 对胎龄 30周患儿预防NRDS发生的保护作用更明显 TheCochraneCollaborationThereliablesourceofevidenceinhealthcare 胎龄 28周或是 31周有以下三个高位因素出生前未使用激素或激素用量不足男性出生时窒息出生时需要气管插管剖腹产多胎母亲患糖尿病家族易感性 53 PS给药方法 清除气道内分泌物 脱离呼吸机 气管内插管 患儿仰卧位 每次给药迅速完成 恢复机械通气1分钟 用药后6小时内不进行 拍背吸痰 54 55 56 A B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前 A 后 B 胸片 57 早产儿保温从脚趾到肩部放入一个塑料袋中立即装入无须擦干置于辐射加热装置上 58 肠内营养方式 人工喂养奶瓶喂养 适用于32 34周以上的具有完善吸吮能力 又无条件接受母乳喂养的新生儿 管饲喂养 适应症 32周早产儿 或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全不能经奶瓶喂养者 由于疾病本身或治疗上的因素不能经奶瓶喂养者 作为奶瓶喂养不足的补充 59 微量肠道喂养 MEF MEF适应症 无肠道喂养禁忌症的新生儿 在早产低体重儿的生后第一天即可采纳 应用方法 稀释 标准配方乳或母乳5 20ml kg d 5 10天内维持不变 60 早期肠道喂养现在已经知道肠内和肠外营养在早产儿中应用都存在缺陷 但是通过两种方式的合理应用 最小的早产儿也能达到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 为了降低主要的并发症 早期喂养可以理解为微量喂养 即从生后1天开始给与少量 从5 20ml kg d 的肠道营养 同时应用肠外营养来补充大部分营养 每次喂养量应逐渐递增 使肠道耐受 61 早期肠道喂养不超过1ml kg h的速度是比较安全的 随着肠道耐受性提高 最终达到每天150ml kg 最近各种研究证明早期肠道营养对于早产儿有几大好处 早期肠道营养可促进肠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增加粘膜的厚度和绒毛高度 提高血浆中胃肠肽的浓度 更好地协调肠道的动力 肠腔内营养物质早期存在可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繁殖 对于新生儿不成熟的肠道功能也是一个很好的营养刺激 62 肠外营养支持 当新生儿不能耐受经肠道喂养时 完全由静脉供给热量 水份 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 脂肪 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支持方式 63 肠外营养适应征 原则 经胃肠道摄入不能达到所需总热量的70 者 或手术新生儿预计不能经肠道喂养3天以上 常见疾病举例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食道闭锁 肠闭锁等 获得性消化道疾患 短肠综合征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顽固性腹泻等 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 宫外生长迟缓 EUGR 64 肠外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周围静脉 由四肢或头皮等浅表静脉输入的方法 适合短期 2周 应用或肠外营养开始时 优点 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而轻 缺点 长期应用会引起静脉炎 注意点 葡萄糖浓度 13 5 65 肠外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中心静脉经周围静脉进入中心静脉 PICC 由肘部贵要静脉 正中静脉 头静脉或腋静脉置管进入上腔静脉 优点 具有留置时间长 减少穿刺次数的优点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缺点 可能引起导管相关的感染 血栓 心律异常等 注意点 导管需有专人管理 每天测量双侧上臂围 不允许经输入营养液的导管抽血或推注药物 每24 48小时更换导管插入处的敷料 每天用10ml针筒抽取肝素 2u ml 缓慢冲刺洗一次 每次2 3ml 66 67 68 肠外营养液的组成及每日需要量 PN基本成分包括氨基酸 脂肪乳剂 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 电解质 微量元素和水 热卡与液体需要量液体量 不同新生儿或同一新生儿在各种环境下所需的液体量均有所不同 应根据临床如是否光疗 是否置暖箱 心肺功能情况及各项检查结果调整 总液体在20 24h内均匀输入 建议应用输液泵进行输注 表3新生儿不同日龄每天液体需要量 ml kg d 热卡 60 80kcal kg d 69 氨基酸给予小儿专用氨基酸 生后尽可能早期应用 从1 2g kg d开始 按0 5g kg d的速度逐渐增加 足月儿可至3g kg d 早产儿可增至3 5g kg d 70 有些氨基酸为半必需氨基酸或条件性必需氨基酸是因为早产儿缺乏合成此类氨基酸的能力 如胱氨酸 酪氨酸及牛磺酸 因此必需提供足量才能满足早产儿的需要 这些氨基酸对神经传导物质 胆酸盐及激素合成有意义 适量供应可改善脑功能 激素功能和脂肪吸收 供应失调可致神经和胃肠功能低下 71 脂肪乳剂脂肪乳剂生后24hr后应用 早产儿建议采用20 脂肪乳剂 中长链混合型脂肪乳剂可能优于长链脂肪乳剂 剂量从0 5 1 0g kg d开始 足月儿无黄疸者从1 0 2 0g kg d开始 按0 5g kg d的速度逐渐增加 总量不超过3g kg d 输注时应注意采用全营养混合液均匀输注 输注时间 16hr 定期监测血脂 血小板 避免高脂血症 72 成分 脂肪乳剂有两类 豆油乳剂和红花油乳剂 脂肪乳剂含有棕榈酸 palmiticacid 硬脂酸 stearicacid 亚油酸 1inoleicacid 亚麻酸 Unolenicacid 卵磷脂 1ecithin 和甘油 glycer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