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新石器时代文化简介 1 一 新石器时代的分期 我国新石器时代从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 大约存在了7000年左右的时间 公元前10000年 公元前7000年属早期公元前7000年 公元前5000年属中期公元前5000年 公元前3000年属晚期而传统上认为的公元前3000年 公元前2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 则应属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铜石并用时代 1 在我国仍将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放在新石器时代考古中进行研究 1 严文明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 中原文物 1996年第1期 2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 华南地区 从文化内涵与特征来看 这一阶段的遗存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此时期石器的制作方法 主要器形等方面与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没有什么差别 但已出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因素 如少量螺壳文化层的存在 穿孔砾石器的出现 以及伴出动物多是现生种等 因此 将其作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度阶段的遗存 归入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末期可能较为恰当 其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13000年 公元前10000年左右 3 1 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 时间大约从公元前10000年 公元前7000年左右 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生时期 约略以公元前8000年前后为界 可将其分为前 后两段 4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共同特征 生产工具方面 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 磨制石器少见 磨制石器一般只磨刃部 罕见通体磨制的石器 其比例逐步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 斧 磨盘 磨棒 刮削器 镞等是其共有的石器类型 有一定数量的骨角器 相同器类主要是针 锥 鱼钩 鱼镖等 陶器制作方面 两地区大体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早期后段之始 就各自独立地发明了陶器 均为夹砂或夹蚌末陶 器表颜色不一 多为红陶或褐陶 以素面居多 皆为手制 陶胎厚重 火候较低 质松易碎 器形简单 形制很不规整 华南地区主要是釜 钵类 华北地区则多为罐 钵类 这些特点均显示了这一时期陶器制作技术的原始性 社会经济方面 原始农业在早期前段可能已经出现 到早期后段似有所发展 在南方的仙人洞 吊桶环 玉蟾岩 牛栏洞等遗址曾发现了有人工驯化痕迹的水稻遗存 此时期的原始农业尚处在 刀耕火种 的阶段 不过 整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经济仍以采集 渔猎经济占主导地位 5 前段的文化遗存 主要发现于华南地区 以广东阳春独石仔遗址上层和广西柳州白莲洞遗址第二期为代表 这一时期 陶器尚未发明 但已出现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数量较少 一般只磨刃部 不见通体磨光的石器 打制石器占多数 器形主要有石斧 刮削器 磨盘 磨棒 镞等 原始农业可能已经出现 但很原始 处于 刀耕火种 阶段 采集 渔猎经济占居主导地位 此段即属于所谓 前陶新石器文化 时期 1 1 北京大学历史系等 世界古代史论丛 第一集 三联书店1982年 6 后段的文化遗存 目前在华南和华北地区均有发现 代表性遗址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下层 湖南道县玉蟾岩 广东英德牛栏洞 广西桂林甑皮岩下层 河北阳原于家沟 河北徐水南庄头和北京怀柔转年等 此段陶器已经发明 但制作原始 火候低 质地粗疏 陶胎厚重 器形单调 主要是釜 罐类 磨制石器有所增加 打制石器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器形与前段相若 原始农业似有所进步 不过仍以采集 渔猎经济占主导地位 7 2 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 时间大约从公元前7000年 公元前5000年左右 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初步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 栾丰实称之为 裴李岗时代 1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 分布范围明显扩大 在黄河 长江两流域以及北方和华南地区都有所发现 如黄河流域的老官台文化 裴李岗文化 磁山文化 后李文化 长江流域的彭头山文化 皂市文化 城背溪文化 北方地区的兴隆洼文化 新乐文化 华南地区的甑皮岩上层遗存等 该期陶器的制作有了进步 但仍保留了较多原始性 以夹砂褐陶多见 器表颜色不一 均为手制 陶胎厚薄不均 器形简单 形制不甚规整 石器以磨制为主 不少是通体磨光 但穿孔石器少见 收割用的刀 镰出现 农业养畜业已占主导地位 有可能已发展到耜耕农业阶段 农作物长江流域已种植水稻 黄河流域已种植粟 1 栾丰实 试论仰韶时代东方与中原的关系 考古 1996年第4期 8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一 裴李岗文化二 磁山文化三 老官台文化四 后李文化 9 一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得名于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掘 主要分布在豫中 豫北南部和豫西黄河沿岸地区 其范围东到涡河沿岸 西至洛河上游 南越淮河 北抵卫河支流洹河南岸 经过发掘的典型遗址除裴李岗外 还有新郑沙窝李 密县莪沟北岗 长葛石固 汝州中山寨 郏县水泉 舞阳贾湖等 10 裴李岗文化的陶器 以夹砂和泥质陶为主 有一定数量的夹蚌 夹骨屑 夹滑石粉 夹云母和夹炭陶 器表以红色为大宗 颜色多不纯正 往往夹杂有褐色 灰色斑块 另有少量灰 黑陶 素面陶居多 有纹饰者少见 且多施于夹砂陶上 纹饰以篦点纹 刺点纹 划纹和绳纹多见 指甲纹 附加堆纹等数量较少 还有一定比例的乳钉 均为手制 以泥条盘筑为主 小型器物系捏制而成 陶胎厚薄不匀 烧制火候较低 表皮有剥落现象 质地易碎 器形主要有罐 鼎 壶 钵 碗 盘 盆 甑 勺 杯 器座等 其中小口双耳壶 三足钵 侈口深腹罐数量最多 直口或侈口角把罐 平底钵也有一定数量 是其富有代表性的器类 11 生产工具主要有石器 骨器和陶质工具等 石器以磨制为主 大多通体磨光 器形有斧 铲 刀 镰 凿 锛 磨盘 磨棒 矛 弹丸 网坠等 以带足石磨盘 锯齿石镰 舌形石铲较为常见 是其最具特色的石器类型 打制石器数量较少 种类有刮削器 砍砸器 有使用痕迹石片 石球 石刀等 刮削器中有些属于细石器 骨器皆为磨制 器形有镞 鱼镖 矛 凿 刀 耜 匕 针 锥等 陶质工具比较少见 种类有纺轮 锉 网坠 弹丸等 纺轮均系陶片改制而成 12 装饰品发现较少 有绿松石珠 骨笄 骨环 骨管 骨叉形器等 此外 还发现少量陶塑艺术品 有动物和人物两种形象 裴李岗遗址所出陶猪呈短嘴张口 陶羊为长角较粗 塑造简单 北岗遗址出土的陶塑人首 扁头方脸 粗壮眉脊左右相连 宽鼻深目 下颏前突 造型生动逼真 贾湖遗址发现的骨笛与刻划符号尤其引人注目 骨笛发现25支 完整或基本完整的有11支 多为七孔 五孔 六孔和八孔者各1支 经专家测定 骨笛 至少是六声音阶 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 古老的下徵调音阶 骨笛的出土 为研究当时的精神生活和古代乐器与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13 裴李岗文化的房址 目前发现有50余座 平面形状以椭圆形和圆形为主 方形较少 结构多为半地穴式 地面式比较少见 一般为单间建筑 贾湖遗址还存在少量多间建筑 面积大多在10平方米左右 最大者约为40平方米 贾湖F1 门道多为斜坡式或阶梯式 门向以朝南或西南者居多 居住面较为平整 有的铺垫一层坚硬的灰白色土 石固遗址还发现有在居住面下铺垫料礓石的现象 灶址一般位于室内中央或门道一侧 柱洞多在房子中央或坑内边缘 少数在坑外边缘 数量不等 坑外边缘的柱洞多向内倾斜 如石固F3 是典型的窝棚式建筑 灰坑 窖穴发现较多 可分为圆形 椭圆形 不规则形和方形等 以圆形为主 其中有一定数量的袋状坑 坑壁规整 有的还有供人上下的生土台阶 陶窑发现10余座 均为横穴式 主要由火膛 火道 窑室等部分组成 裴李岗遗址所见1座保存稍好 整体呈瓢形 火道长0 8米 宽0 5米 窑室直径约1米 深约0 5米 有窑箅 是比较成熟的陶窑形制 14 墓葬已发现750余座 墓地一般与居址相距不远 已有一定布局 分区埋葬现象比较明显 如裴李岗和水泉遗址的墓葬均可分为东西两大区 水泉的两区之间还有1个近圆形的大烧土坑 各区墓葬成排分布 排列有序 可见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已较为复杂 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个别有二层台 未见葬具 多为单人一次葬 另有少量双人或多人一次合葬 单人或多人二次葬以及一次与二次混葬等 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 少见侧身屈肢 仰身屈肢和俯身葬 头向多朝南或朝西 多数墓葬有随葬品 少者1件 多者60余件 一般2 10件 种类有生活用具 生产工具 装饰品和龟甲等 值得注意的是 随葬石磨盘 磨棒等谷物加工工具的墓葬 一般不随葬石斧 铲 镰等农业生产工具 反之亦然 这可能是男女分工不同的反映 15 裴李岗文化发现有整套磨制精细的农业生产工具 如舌形石铲 有肩石铲 骨耜 锯齿石镰 带足石磨盘 石磨棒等 表明其社会经济是以原始农业为主 且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主要农作物有黍和水稻 猪 狗等家养动物骨骼的发现以及陶猪塑品的出土 则说明养畜业有了发展 此外 由于所处地理环境有别 不同区域的经济类型也有所差异 如裴李岗类型主要分布于豫中山地丘陵盆地区 这里地表水相对贫乏 水生动物比较少 但野生植物较为丰富 因而其采集经济还占一定比例 渔猎经济却不发达 贾湖类型主要分布于豫中南部平原地区 该区域河网密布 水生动物相当丰富 因此其渔猎经济尚占有重要地位 采集经济比重较小 这从前者出土有不少野生植物果核如枣 桃 麻栎等以及渔猎工具发现很少 后者出有大量渔猎工具和较多水生动物骨骼如鱼 蚌 龟 鳖等可以得到证明 16 综合不同遗址14C测年数据分析 裴李岗文化的绝对年代大体在公元前6500年 公元前5000年之间 前后延续了大约1500年左右的时间 早 中 晚三期的分界 约略在公元前6000年和公元前5500年前后 17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一 彭头山文化二 皂市文化三 城背溪文化四 汤家岗下层文化五 河姆渡文化六 罗家角类型文化 18 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一 兴隆洼文化二 新乐文化三 左家山一期文化 19 3 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 时间大约从公元前5000年 公元前3000年左右 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时期 有学者将此时期称为 仰韶时代 仰韶时代 一词 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居中发表的 仰韶时代文化刍议 一文中 1 稍后严文明在 略论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一文的表格中也使用了这一名词 2 不过 以上两先生均未就其所包容的时间范围作出界定 至90年代中期 栾丰实在 试论仰韶时代东方与中原的关系 一文中 正式将公元前5000年 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称为仰韶时代 3 目前学术界从者甚众 参照仰韶文化的分期成果 可大体以公元前4000年 公元前3500年为界 将新石器时代晚期分为前 中 后三段 1 张居中 仰韶时代文化刍议 论仰韶文化 中原文物 1986年特刊 2 严文明 略论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仰韶文化研究 文物出版社1989年 3 栾丰实 试论仰韶时代东方与中原的关系 考古 1996年第4期 20 3 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 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 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发现 代表性考古学文化主要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 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中期 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 薛家岗文化 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 崧泽文化 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等 华南地区的考古资料较少 其文化面貌还不太清楚 该期陶器的制作有了显著进步 以红陶为主 器表颜色比较一致 彩陶发达 手制轮修陶较为普遍 陶胎变薄 厚薄均匀 器形增多 形制较为规整 生产工具也有了很大进步 磨光石器得到了发展 穿孔石器增多 用于收割的石刀 陶刀 蚌刀 石镰 蚌镰等工具大量增加 表明农业经济的进步 纺织业有了较大发展 社会性质上 母系氏族制已开始向父系氏族制过渡 埋葬制度有了明显变化 贫富不均现象已出现 私有制开始萌芽 21 黄河中游地区仰韶群体文化 仰韶文化得名于1921年首次发掘的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 此次发掘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端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 仰韶文化发现最早 考古工作做得最多 资料最丰富 对它的研究也最深入 因此 它在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22 广义的 仰韶文化 分布范围很广 包括陕西 山西 河南 陇东 冀中南 鄂西北和内蒙河套地区 跨越时间也很长 年代距今约6700 5000年 经历了1700多年的发展历程 分布范围如此之广 年代跨度如此之长 无疑存在着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 八十年代末 九十年代初 不少研究者认为 广义的 仰韶文化 实质上是包含了若干个考古学文化的复合体 典型仰韶文化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仰韶文化应该限定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的陕西及邻近地区 其它地区的所谓 仰韶文化 与典型仰韶文化不仅存在着很大区别 而且文化系统与源流也各不相同 应当分别作为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另外命名 23 仰韶群体文化在时间上可分为前 中 后三个发展时期 24 一 典型仰韶文化 典型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以关中渭河流域为中心的陕西及邻近地区 东到晋西南 豫西的三门峡 南到陕南丹水 汉水上游 西抵甘肃秦安 天水一线 北至陕西黄龙 甘肃庆阳地区 遗存已发现千余处 经发掘和试掘的遗址也有数百处 根据层位关系和器物演变规律 可将其分为前期半坡类型 中期庙底沟类型 后期西王村类型三个发展时期 25 1 半坡类型文化 半坡类型文化以1954年发掘的西安半坡遗址而得名 经发掘的主要遗址还有陕西华县元君庙 铜川李家沟 早期遗存 华阴横陈村 临潼姜寨 一 二期遗存 邠县下孟村 渭南史家 宝鸡北首岭 中期遗存 蓝田泄湖 甘肃秦安大地湾 王家阴洼 庆阳地区合水县孟桥 山西芮城东庄村以及河南陕县三里桥遗址等 26 半坡类型文化的陶器 以泥质红陶为主 次为夹砂红陶 极少见灰陶 器表以素面为主 有纹饰者占较大比例 纹饰主要有绳纹 弦纹 锥刺纹 指甲纹 席纹和布纹 彩陶较少 彩陶纹样分几何纹和动物纹两种 几何纹为宽带纹 直边三角纹 斜线纹 网格纹 菱形纹 辫形纹 曲折纹等 动物纹以鱼纹为主 次为人面纹 蛙纹 鸟纹 鹿纹等 动物纹具有写实风格 真实感强 也有一些趋于图案化 如变形鱼纹画成了圆点 代表眼睛 加三角 代表身尾 图案 绝大多数为黑彩 极少红彩 一般饰于泥质陶钵 盆 罐 壶的器表 少数动物纹如鱼纹 蛙纹饰在盆内壁 直边三角纹和鱼纹是半坡类型文化最具特色的彩陶纹样 27 手制 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 胎壁较厚 器物造型多圜底 平底和尖底 罕见三足和圈足器 主要器形有钵 罐 盆 瓶 瓮 壶 盘 杯 器盖 甑 盂 器座等 钵的数量最多 底部多圜底 部分为平底或凹圜底 一部分钵饰彩 多在口外饰一道黑色宽带纹 有的饰直边三角纹 也有少量的 红顶钵 盆常见卷沿圜底和平底 有的折腹 部分盆的口沿 内壁或外壁饰彩 有人面纹 鱼纹 蛙纹 三角纹等图案 夹砂罐是主要炊具 以侈沿鼓腹罐多见 器表多饰细绳纹或弦纹 此外 还有少量指甲纹与锥刺纹罐 尖底罐 有的饰曲折彩纹 折曲腹罐 筒腹罐和带鸟喙状凸饰小罐等 瓶分两种 有直口 杯口 尖底瓶和葫芦形瓶 直口尖底瓶有双耳 腹部饰细绳纹 瓮一般为敛口圆肩鼓腹小平底 器身多饰斜绳纹 小口细颈壶有鼓腹与折曲腹之分 口呈杯状或花苞状 蒜头状 甑为圜底钵形 直边三角彩陶钵 宽彩带钵 卷沿圜底或平底彩陶盆 直口 杯口 尖底瓶 葫芦形瓶 花苞状 蒜头状 小口细颈壶 弦纹或绳纹夹砂鼓腹罐 大口小底瓮 敛口盂 彩陶尖底罐等构成了半坡类型文化最有特色的器物群 28 生产工具 以磨制石器为主 器形有斧 铲 锛 凿 刀 锄 镞 网坠 纺轮 磨盘 磨棒等 斧 铲 锛数量较多 石刀较少 其中石斧和两侧带缺口的石刀较有特色 打制石器占一定比例 器形主要是砍砸器和刮削器 骨器较多 器类有铲 耜 凿 矛 镞 鱼钩 鱼镖 锥 针 匕等 这些骨器大多属于手工工具和渔猎工具 用于农业生产的骨耜也有相当比例 半坡类型文化的骨耜多用动物肢骨制成 一端保留了肢骨的关节面 与河姆渡文化用动物肩胛骨制作的骨耜有明显区别 陶质工具有锉 刮削器 刀 纺轮 拍等 陶罐出现于老官台文化晚期 此时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陶刮削器是陶质工具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主要为圆形或椭圆形 也有两侧打面缺口的 部分陶刮削器可能具有刀的功能 陶纺轮一般是用手捏塑成形 以火烧制而成 极少用陶片改制 29 半坡类型文化房址 有圆形 椭圆形 圆角方形和长方形 可分为地穴式 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三种结构 按面积大小 又可分为大 中 小三型 大型者面积50 100平方米 中型者30 40平方米 小型者10 20平方米 最小的只有几平方米 以中小型房址为主 大型房址发现较少 半地穴式房址一般以坑壁作墙 地面建筑为木骨泥墙 部分房址的墙壁和居住面经过加工处理 光滑平整 有的经火烧烤 半地穴式房址一般都有门道 部分房址在门道与正室交接处立门槛 室内前部靠门道的地方有灶坑 形状有圆形和瓢形 灶坑后壁往往横埋一个夹砂罐 罐口对着门道 内填疏松的浅灰色土和草木灰 是保存火种的 火种罐 没有 火种罐 的 往往在坑壁上掏出一个小洞 作用与 火种罐 相同 室内或坑壁四周发现有柱洞 门道两侧也多有柱洞 表示原应有门棚 地面建筑一般不设门道 有的地面建筑墙壁上 如姜寨遗址 装饰有几何形花纹图案 如斜线 三角 圆点纹等 这在其它地区很少见 30 窖穴与灰坑主要有锅底形 圆形或方形袋状等 有的窖穴有供上下的阶梯 窖穴 灰坑中遗有兽骨 螺壳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 陶窑为横穴式 由火口 火膛 火道 窑室等部分组成 火膛低于窑室 火道呈斜坡状伸入窑室 室内火道有的呈环形 窑室为圆形土台子 有的呈环形加中火道 使窑室成为两个半圆形土台子 个别窑址还发现有窑箅 但火眼分布不均匀 窑室都很小 直径均在1米左右 中小型陶器一次可烧十几件 大型陶器一次只能烧几件 半坡类型文化多中 小型陶器 应与陶窑容积有关 31 半坡类型文化墓葬 已发现上千座 分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 土坑墓主要分布在公共墓地 一般葬成人 葬小孩者极少 瓮棺葬主要位于居住区房屋附近 墓地少见 瓮棺内绝大多数葬儿童 葬成人者极为罕见 单人葬土坑墓呈长方形 墓穴较窄 合葬土坑墓呈长方形或方形 墓穴较宽 墓地内的墓葬多排列有序 头向大多朝西 或西南 或西北 有的墓地还可以看出分区埋葬的现象 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珍贵资料 有些墓地的墓穴略有特色 如陇东地区的王家阴洼 大地湾两个墓地的墓穴为圆角长方形 墓圹边有放置随葬品的圆坑 这种圆坑有的与墓圹相连 有的不连而紧靠圹边 横陈 北首岭墓地发现了大坑内套小坑的合葬墓 何家湾墓地的墓穴为头端宽足端窄的梯形等 32 土坑墓按埋葬人数可分为单人葬和多人合葬 它们又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之分 单人葬墓绝大多数是一次葬 二次葬极少 合葬墓绝大部分是二次葬 一次葬罕见 一次葬与二次葬同穴的也较少见 合葬墓少则2人 多者达84人 10人以下比较常见 有些合葬墓有严格的性别界限 或他为男性 或全为女性 有些则无限制 另外还见有成年男性与儿童 成年女性与儿童的合葬墓 但迄今为止 半坡类型文化还未发现一对成年男女合葬的现象 33 葬式绝大多数为仰身直肢 少数为俯身葬 屈肢葬和 割体葬 所谓 割体葬 指的是墓主尸骨不全 而有些肢骨或指骨却在同一墓穴的器皿或填土中发现 这显然是人们有意识将死者身体一部分割下单独埋葬的 其含义如何 有待研究 绝大部分土坑墓有随葬品 以日常生活陶器为主 常见钵 罐 瓶 壶 盆等 生产工具很少 还有装饰品如骨笄 骨珠 玉耳坠等 随葬品的数量不多 一般2 5件 部分合葬墓可达30余件 随葬品一般置于死者腿部两侧或足端 陇东地区 墓葬随葬品集中放在墓圹一侧的小坑内 这可能是该地一种地方习俗 34 半坡类型文化的村落有一定的布局 姜寨 半坡 北首岭等遗址都可以看出这时期的村落布局 以姜寨村落布局最清楚 姜寨遗址村落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 烧陶窑场 墓地三部分 居住区位于中央 周围有壕沟环绕居住区内的房屋布局比较整齐 最大特点是围绕中心广场作环形分布 壕沟规模较小 沟口宽1 2米 底宽0 7 1米 沟分三段 其间被道路隔断 互不相通 缺口处或向外凸出部位有一房址 应是防御设施 有人称之为 哨所 公共墓地在壕沟以外的东南部烧陶窑在村西临河岸边 村落的正门 设在西南部 那里有宽30米的通道 中心广场面积约五千平方米 四周地势略高中央逐渐低平 周围的房屋建筑可分五群 东 南 西三方各一群 北方两群 每群房址以一个大型房址为主体 附近分布着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 小型房址 五群建筑共有100多座房屋 所有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 有些房址附近还分布着窖穴群和幼儿瓮棺葬群 广场西部有两处牲畜夜宿场 北部建筑群内发现一处为不规则形 另一处为椭圆形的牲畜圈栏 35 半坡类型文化发现不少艺术品和装饰品 彩陶尤其是动物纹彩陶本身就是很好的绘画艺术品 如鱼蛙纹彩陶盆 五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盆 鹿纹盆 鸟鱼小口细颈彩陶壶等 都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另外 北首岭出土的陶塑人头像 何家湾出土的骨雕人头像也是难得的艺术品 装饰品的质料可分骨 陶 石 玉等 种类主要有笄 珠 管 坠饰等 半坡类型文化的绝对年代 经14C测定大约距今6700 6000年左右 36 2 庙底沟类型文化 得名于1956年发掘的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 一期 从遗址分布情况看 庙底沟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与半坡类型文化大致相同 也是以关中渭河流域为中心 不过地域分布上要比半坡类型文化要广一些 影响范围也更大一些 上述不少遗址中 都发现庙底沟类型文化直接迭压在半坡类型文化之上 如姜寨 北首岭 大地湾 何家湾 李家沟 泄湖遗址等 证明其相对年代晚于半坡类型文化 从文化内涵来看 庙底沟类型文化是在半坡类型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具有明显的承袭发展关系 在其分布范围内 东部 包括豫西 与西部也存在着地域差异 37 庙底沟类型文化陶器的陶质陶色 纹饰 器形多与半坡类型文化相同 但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陶质陶色 陶系 仍以泥质红陶 夹砂红陶占绝大多数 灰陶增加 出现了黑陶 纹饰除绳纹 弦纹 布纹 蓆纹外 新增添了少量附加堆纹 鸡冠耳附件 镂孔和篮纹 罕见锥刺纹和指甲纹 彩陶有了增加 是典型仰韶文化彩陶的发达时期 彩陶花纹和图案发生了很大变化 几何形花纹主要是条带纹 圆点 弧边三角 钩叶等组成的花瓣纹 涡纹 回旋钩连纹等 还有草叶纹 鱼尾纹 垂帐纹 垂弦纹 曲线纹 网格纹 背三角 对三角等20多种纹饰 动物纹极少 只有鱼纹 鸟纹 蛙纹 仍以黑彩为主 红彩少 新出现了白衣彩陶 彩陶花纹多饰于钵 盆 罐上 圆点 弧边三角 钩叶和鸟纹 蛙纹是庙底沟类型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彩陶纹样 制陶技术有了进步 除多用泥条盘筑手制陶外 出现了慢轮修整陶器 胎变薄 质变硬 陶色比较纯正 38 器形仍以钵 碗 盆 罐 瓶 瓮多见 次为盘 杯 甑 盂 器盖 器座等 半坡类型文化一些典型器物如小口细颈壶 葫芦瓶 彩陶尖底罐等已经消失或罕见 又出现了一新的器形如小口折肩扁腹釜 灶 釜形鼎 长颈罐等 同类形制有些基本相同或相近 有些却有明显变化 如钵 盆多曲腹 即出现大量的曲腹罐 曲腹盆 盆还出现了一些新形制 如钵形盆 敞口斜壁盆等 无彩盆上饰弦纹或对称的鸡冠耳 罐仍是数量多形式多样的器类 有折沿罐 矮直领罐 长颈罐等 多饰绳纹或弦纹 也有的饰附加堆纹与鸡冠耳装饰 主要有敛口盆形甑和筒腹盆形甑 有的饰鸡冠耳 瓶常见双唇口尖底瓶 少见葫芦形口尖底瓶和双唇口平底瓶 瓮为大口鼓肩小平底 还有半环细器盖 束腰形器座等 从造型上看 庙底沟类型文化不同于半坡类型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圜底器减少 平底器增加 一些器物出现了鸡冠耳附件 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有曲腹钵 曲腹盆 双唇口尖底瓶和平底瓶 折肩扁腹釜 釜形鼎 钵形盆 盆形甑 长颈罐 大口鼓肩小平底瓮 束腰器座等 39 庙底沟类型文化东 西部在陶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西部继续流行鱼纹彩陶 东部几乎不见 东部的凸弧重迭纹在西部不见 器形上 东部的釜形鼎不见于西部 西部的彩陶盆多浅腹圜底 东部多深曲腹平底 等等 但共性是主要的 40 庙底沟类型文化的生产工具发生了较大变化 打制石器减少 磨制石器和穿孔石器增加 磨制技术进步 穿孔技术较原始落后 多见两面划凹槽穿孔者 除穿孔石斧外 还有穿孔石刀 陶刀 这时期两侧打成缺口的或穿孔的石刀和陶刀明显多于半坡类型文化 石斧 铲 锛 凿 刀 镞和陶刀 陶锉仍是常见的生产工具 此时 陶刮削器明显减少 41 房址有圆角方形 长方形和圆形 分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 以半地穴式为主 形制结构大多与半坡类型文化相近 但也有一此些变化 表现在 方形和长方形房址流行 圆形房址极少见 有的房址柱洞底部垫有石块 起柱础作用 部分房址的灶坑有了改进 如浒西庄 大地湾房址 门道与灶坑相连 上有长方形平台 下有风洞相通 可使室外空气通过门道与风洞进入灶坑 既有利于灶坑内柴草充分燃烧 又便于从风洞口清除灶内灰烬 出现了套间房址 这些变化应是房屋建筑技术有明显进步的表现 42 陶窑为横穴式 由火口 火膛 火道 火眼 窑室等部分组成 环形火道上分布有比较均匀的火眼 窑室底为圆形土台 有的窑址还发现有烟孔 均匀的火眼有得利于窑室内火焰均匀分布 使窑室内各部分温度较为一致 而烟孔的设置则有利于提高窑温 这些均说明此时期的陶窑有了明显进步 庙底沟类型文化陶器质地较硬 色较纯 应与陶窑的改进有关 窖穴 灰坑发现不多 以圆形为主 袋状坑占一定比例 少见半坡类型文化那种带阶梯状台阶的窖穴 43 墓葬也分为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 土坑墓又分单人葬与合葬墓 葬制有一次与二次葬之分 头向多朝西 或西南 西北 一般有少量随葬品 常见钵 罐 尖底瓶 次为骨器和蚌器 瓮棺葬用瓶和瓮作葬具 内葬幼儿 无随葬品 因庙底沟类型文化墓葬发现很少 其埋葬习俗还不很清楚 庙底沟类型文化绝对年代 经14C测定 大约距今6000 5400年左右 44 3 西王村类型文化 得名于1960年发掘的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 中层 也有的研究者以半坡遗址晚期命名 称半坡晚期类型 经发掘的主要遗址除西王村 半坡 晚期 遗址外 还有临潼姜寨 第四期 蓝田泄湖 商县紫荆 第三期 铜川李家沟 第三期 岐山王家嘴 晚期 扶凤案板 第二期 宝鸡福临堡 第二 三 期 秦安大地湾 晚期 宁夏隆德页河子 甘肃宁县阳坬 音挂 遗址等 西王村类型文化分布中心地域与庙底沟类型文化大体相同 不过 因周邻文化势力的逐渐强盛 其范围似乎比庙底沟类型文化有所缩小 此外 在不少遗址中发现了西王村类型文化直接迭压在庙底沟类型文化之上的层位关系 表明其相对年代晚于庙底沟类型文化 类型学研究表明 西王村类型文化是在庙底沟类型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者也具有明显的承袭发展关系 在其分布范围内 东部与西部 特别是陇东地区 地域上的差别有所扩大 45 西王村类型文化的陶器仍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 但较之庙底沟类型文化 红陶颜色变浅 有不少为橙黄陶 灰陶明显增加 鸡冠耳 扁耳等附件也有所增多 彩陶衰落 手制 以泥条盘筑为主 普遍出现慢轮修整 器形主要有钵 碗 罐 盆 盘 甑 瓶 釜 灶 杯 壶 瓮 器盖 器座等 钵多敛口曲腹小平底 碗多斜壁假圈足和花边圈足 倒置可作器盖 盆以宽沿多见 有宽平沿盆 宽斜沿盆 敛口钵形盆 腹饰一对鸡冠耳 斜壁盆 带流盆等 罐仍是主要炊具 式样也较多 比较突出的是侈沿曲腹 鼓腹 附加堆纹罐 筒腹附加堆纹罐 带流罐等 饰附加堆纹的罐 一般只在腹中部饰一道 也有少量饰二至四道者 呈箍状 多间饰绳纹 上腹多有对称的两鸡冠耳或扁耳 小口尖底瓶与平底瓶最显著的特点是流行喇叭口和平唇口 而双唇口少见或逐渐消失 甑多宽沿盆形甑 少敛口钵形甑 盘为浅腹厚胎大平底 釜 灶继续沿用 但数量不多 杯 壶 瓮 器盖 器座较少见 斜壁碗 宽沿盆 鸡冠耳钵形盆 带流盆 带流罐 侈沿曲腹 鼓腹 罐 筒腹罐 喇叭口尖底瓶 平唇尖底瓶 宽沿盆形甑 厚胎平底盘等器物构成了西王村类型文化有特色的器物群 46 西王村类型文化的生产工具种类有石器 骨器 陶质工具等 石器器形较多 有斧 锛 铲 凿 刀 锄 杵 臼 磨盘 磨棒 镞 矛 球 纺轮 网坠等 磨制技术明显进步 器物造型大多棱角分明 器表光滑 刃部锋利 穿孔增加 穿孔技术除两面刻槽穿孔外 一般是两面对钻穿孔 骨器有耜 镞 锥 针 匕等 陶质工具有锉 刀 纺轮 垫 拍 球 刮削器 网坠等 从数量看 陶锉仍大量存在 石刀 陶刀 纺轮明显增加 47 西王村类型文化房址形状有圆形 方形和长方形 结构可分地穴式 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 多见地面式建筑 个别遗址 如甘肃宁县阳坬遗址 还见有窑洞式建筑 东 西部房屋建筑形状可能稍有差异 如姜寨主要是圆形地面建筑 大地湾则主要是方形和长方形地面建筑 与庙底沟类型文化相比 此时期房屋建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居住面和房基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除了沿用庙底沟类型文化时期用黄土铺垫的硬土居住面 用草拌泥涂抹经火烧烤的烧土居住面外 还新出现了料礓石渣与细砂混凝土居住面和白灰居住面 墙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比较突出的是夯筑土墙和复杂的木骨草泥墙 大型房址的柱础结构复杂多样 房址整体结构与布局有所变化 庙底沟类型文化只发现比较简单的套间房址遗址 面积最大的房址也只有一百二 三十平方米 此时期在大地湾遗址发现了面积达200多平方米 如包括墙体和附属建筑 占地面积达420平方米 的多室大型房址F901 48 料礓石混凝土居住面制作极为精细 是用砂粒 小石子和由料礓石煅烧而成的 人造轻骨料 组成的混合层 表面坚硬平整 色泽光亮 呈青黑色 外观极象现代水泥地坪 如大地湾F901房址居住面即是如此 据测定 这种料礓石混凝土居住面的防潮 抗压 保温性能都很好 不失为当时人们的一大创举 白灰居住面 在阳坬 大地湾遗址等有较多发现 它不仅坚固 美观 卫生 而且也有较好的防潮性能 到龙山时期 白灰居住面更加普遍与流行 此外 还出现了用夯土筑成的房基和居住面 夯筑土墙见于大地湾F405大房址 墙宽60至70厘米 称得上是较早将夯筑技术应用于筑墙的实例 复杂的木骨泥墙见于大地湾F901大房址 墙厚40 45厘米 分内 中 外三层 每层又分若干小层 整个墙体分层建筑 内 外层各厚约10厘米 用红烧土和草茎筑成 中层厚约25厘米 内插木骨 所谓木骨即是用细木棒木棍编成的 篱笆 共有四层 每做好一层篱笆式木骨 均附上一层草泥 这种木骨泥墙既厚实 又牢固 另外 也有不少房址的墙壁涂有白灰 49 陶窑形状和结构与庙底沟类型文化陶窑相近 灰坑窖穴以圆形袋状多见 次为圆形筒状和锅底状 墓葬发现较少 其埋葬习俗还不十分清楚 装饰品种类略有增加 有骨笄 石笄 陶笄 石环 玉环 陶环 穿孔石饰 骨饰和蚌饰等 艺术品发现不多 但很有特色 福临堡发现有陶塑人像 大地湾发现1件彩陶壶上绘有四条狗一条鱼 形象生动逼真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地湾F411的地画 地画位于房址居住面后半部中间部位 为人物图案 用炭墨颜料绘成 正中一个肩部宽平似男性 左侧一人胸部突出似女性 两均两腿交叉似行走状 左臂向上弯曲至头部 右臂下垂似握器物状 右侧也留有黑色颜料裂残迹 似为一人 人物下方为一个长方框 其中图案 发掘者认为是动物图案 并认为整个地画含意是氏族小家庭的祖神崇拜 即人物图案为祖神 动物图案为供奉神灵的牺牲 也有的研究者认为 人物图案下方长方框内不是动物而是人 为象征卧于棺中的两个死者 上方手拿器物 应为法器 的两人可能是巫觋 音席 意为男巫师 正在驱赶鬼邪 整个地画应是一种巫术图案 无论如何 该地画既具有深刻含义 又有相当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是研究原始社会精神文化的珍贵史料 西王村类型文化的绝对年代 经14C测定 大约距今5400 4900年左右 50 二 大河村文化 豫中地区的所谓 仰韶文化 与典型仰韶文化有显著区别 它的渊源也不同于典型仰韶文化而自成系统 有鉴于此 我们将豫中地区的所谓 仰韶文化 另称为大河村文化 作为仰韶群体文化的一部分 51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北郊 从北到南1972年至1987年先后进行过多次发掘 新石器时代遗存分九期 前三 前二 前一 第一至第四期属仰韶时代遗存 第五 第六期属龙山时代遗存 前三 前二 前一期年代与半坡类型文化或后岗类型文化大体相当 第一 第二期与庙底沟类型文化相当 过去曾将其作为庙底沟类型文化的东方变体 第三 第四期与西王村类型文化相当 有研究者曾将这类遗存称为 秦王寨类型 或 大河村类型 也有的研究者将 秦王寨类型 限于大河村第三期一类遗存 而将大河村第四期一类遗存称为 大河村类型 52 大河村文化经发掘的主要遗址有郑州大河村 后庄王 西山 荥阳秦王寨 点军台 青台 长葛石固 新郑唐户 禹县谷水河 临汝中山寨 北刘庄 洛阳王湾 孟津小潘沟等 以豫中的郑州和许昌地区为中心分布区 其影响波及范围西达洛阳 东到开封周口 南至信阳 北伸新乡 新乡地区的大河村文化受后岗 大司空类型文化影响较多 文化面貌比较复杂 从石固 中山寨等遗址发现大河文化直接迭压在裴李岗文化之上的层位关系看 大河村文化晚于裴李岗文化 目前大河村文化至少可分为早 中 晚三期五段 53 三 后岗 大司空类型文化 豫北冀中南地区仰韶时代的遗存 至少可分为后岗类型文化 三关类型文化和大司空类型文化 与相邻地区仰韶时代文化比较 它们的文化面貌分别与半坡类型文化 庙底沟类型文化 西王村类型文化 或大河村文化晚期 接近 其年代也应大体相当 不过目前还缺乏三者的地层迭压关系 后岗 大司空类型文化分布范围 南到豫北 新乡地区是其南界 北到燕山以南 54 1 后岗类型文化 后岗类型文化因河南安阳后岗遗址 一期遗存 的发掘而得名 1931年梁思永先生最早在此发掘时 发现了著名的三迭层 即 仰韶 龙山 小屯 商文化 依次迭压 解决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 此次发掘第一次采用按土质土色划分地层堆积和遗迹现象的科学方法 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此以后 中国考古学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后岗类型文化的绝对年代 经14C测定约距今6400 6100年左右 55 2 三关类型文化 三关类型文化以1979年发掘的河北蔚县三关遗址而得名 同类遗存经调查的还有河北曲阳县钓鱼台遗址 因而也有人称其为 钓鱼台类型 分布地域主要在河北中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区 三关类型文化的绝对年代 经14C测定 约距今6100 5800年 相当于庙底沟类型文化的早段 56 3 大司空类型文化 大司空类型文化因1958年发掘的河南安阳大司空村遗址而得名 也有人称之为 百家村类型 经发掘或调查的主要遗址还有安阳老磨岗 鲍家堂 大寒南岗 磁县下潘汪 界段营 邯郸百家村 邢台柴庄等 从遗址分布情况看 大司空类型文化目前仅在豫北冀南地区发现 冀中地区还未见到 大司空类型文化 因缺乏14C测定数据 其绝对年代还难以确定 不过 从以灰陶为主 有较多横篮纹 这些因素接近中原地区的龙山时代文化 57 四 白泥窑子文化 内蒙中南部的河套地区 属于仰韶时代的文体遗存 也可分早 中 晚三个发展阶段 早期阶段以包头阿善遗址第一期为代表 包括包头西园遗址第一期遗存和准格尔旗窑子梁遗址 中期阶段以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第一种文化遗存为代表 包括岔河口遗址 可分早 晚两段 早段有白泥窑子C点遗存 晚段有白泥窑子J点下层遗存 晚期阶段以阿善遗址第二期为代表 包括白泥窑子第二种文化遗存 即白泥窑子L点 J点上层 西园遗址第二期 准格尔张家圪旦 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等 这些遗址中 以白泥窑子遗址发掘面积较大 资料丰富 因而我们同意暂将河套地区的仰韶时代文化遗存称为 白泥窑子文化 58 五 下王岗文化 豫西南鄂西北地区 或称汉水中游地区 仰韶时代的文化遗存 以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的资料最为丰富和典型 过去研究者一般将这类遗存称为仰韶文化 下王岗类型 59 六 仰韶群体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 黄河中游地区仰韶群体文化中的各支考古学文化 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一定差异 如河套地区比起关中 豫中地区可能相对落后一些 但它们在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组织形态上都是大体同步的 60 1 社会经济状况 从出土的生产工具的种类 形制可知 仰韶群体文化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老官台 裴李岗 磁山文化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高 石器磨制的更加精致 器形更加规整 穿孔石器逐渐增加 器类增多等 除石器之外 还有大量使用骨质 陶质 蚌质工具 生产工具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使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61 农业经济的发展 各遗址中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数量与种类都很多 有用于伐树垦荒的石斧 穿孔石斧 和砍砸器 有用于翻土的石铲 石耜 石锄 骨铲 骨耜 木耜 木耒等 也有用于收割的石刀 石镰 陶刀 蚌刀 还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 石磨棒 石杵 石臼等 尤其是中 后期 石刀 陶刀数量不断增多 表明其收获量有了明显增加 是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反映 许多遗址的灰坑窖穴 房址 墓葬中都发现有粮食遗存 有的还被装在陶罐等器皿之中 农作物的种类主要是旱地作物粟和黍 在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 还发现有稻谷遗存 如半坡遗址H115底部 F2和F37的瓮 罐内 F38室内及M152两个钵中均发现粟粒遗存 姜寨F4的陶罐中有黍 下王岗三期长屋建筑的草坪泥墙中有稻谷印痕 泉护村也出土了类似稻谷的遗骸 此外 大河村 王湾 元君庙 大张 下孟村等遗址均有粮食发现 粮食的普遍发现以及及粮食作随葬品 表明当时的农业经济已发展到了相当水平 粮食剩余 而半坡遗址F38小罐内储存有芹菜和白菜籽的发现 说明当时的人们除了种植粮食作物以外 还种植了蔬菜 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一定提高 62 其次是养畜业的发展 此时期许多遗址中都出土有动物遗骸 经鉴定属于家畜种类的主要有猪 狗 羊 鸡 牛等 半坡 姜寨遗址还发现了饲养家畜的圈栏 可见当时的家畜已成批圈养 规模较大 渔猎经济是当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经济成份 遗址中常见有镞 矛 弹丸 球 网坠 鱼钩 鱼镖等工具 而这些工具在整个生产工具中所占比例也较大 遗址内还发现不少野生动物遗骸 有鹿 獐 貉 獾 羚羊和各种鱼类等 半坡和庙底沟类型文化的彩陶有许多鱼纹 鹿纹 蛙纹 鸟纹 其素材来源可能与人们长期从事渔猎活动有关 此外 半坡等遗址发现有松子 栗子 朴 破 树籽等野生植物果骸 说明采集经济作为人们生活的补充仍然存在 63 农业的发展与提高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石 骨 蚌 陶质生产工具的制造是当时很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它直接关系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此时工具的制造业还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也不一定有专门从事制作工具的工匠 这可以从目前还未发现制作石器 骨器的专门作坊得以证明 64 制陶技术明显改进 虽仍以手制为主 多为泥条盘筑和泥圈套筑 但已普遍采用了慢轮修整新技术 陶器种类增多 胎壁厚薄均匀 造型比较规整 有了比较成熟的陶窑 烧成温度可达950 1050 构图复杂 图案精美的彩陶制作 将制陶业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可能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制陶的工匠 如姜寨M84随葬品中 发现有石砚一方 石磨棒一件 赤铁矿颜料数块及调颜料的水杯一件 这些东西应是专为制陶匠师随葬的 不过 制陶业可能尚未从农业中完全脱离出来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 制陶业已成为了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65 纺织业也有明显进步 老官台 裴李岗 磁山文化时期 纺轮均是陶片改制的 数量也不多 纺织业比较原始 此时期的陶纺轮是专门制作的 还出有石纺轮 纺轮的数量较多 此时织布的原料可能是麻类植物 在半坡 姜寨 庙底沟 大河村等许多遗址出土的陶钵 碗底部发现有布纹印痕 66 2 社会组织形态 仰韶群体文化 从整体上讲其社会经济是处于比较发达的耜耕农业阶段 但生产力发展水平 早晚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那么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形态之间也有所变化 前期阶段 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如打制石器占一定比例 磨制不精 石刀 陶刀数量较少等 社会财富还不丰富 墓中随葬品的数量普遍较少 差别也不太大 一般三 五件 最多也只有十几件 生产 生活主要还是由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社会来组织 姜寨一期村落布局井然有序 上面座房子围绕中心广场作向心分布 有集中的公共墓地和窑场 半坡 北首岭遗址也有类似的村落布局 这种村落布局体现了血缘亲族的密切关系及其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 从一些墓地女性墓随葬品略多于男性墓以及存在不少女性 厚葬 的现象来看 此时女性在社会生产中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社会地位也比较高 此外 墓葬随葬品种类的差异 似乎表明此时男女已有了一定分工 在共同参与农业生产的条件下 女子侧重于纺织 男子则侧重于狩猎 这一时期的合葬墓均为同性合葬 至今尚未发现1座一对成年男女合葬墓 即夫妻合葬墓 此种现象说明这一时期的婚姻制度仍然遵从族外婚原则 所有这些均可证明前期阶段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67 中 后期阶段 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前期阶段 如通体磨光石器 穿孔石器以及用于收割的石刀 陶刀和用于纺织的纺轮增多 陶器普遍出现慢轮修整等 后期阶段大地湾遗址出现的规模宏大 结构复杂 有考究墙壁和类似现代水泥居住面大房子 更是此时生产力水平有显著提高的集中反映 这种大房子的修建 单凭一个氏族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 必须靠多个氏族组成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才能实现 从大房子的规模 建筑特点和出土物来看 它不是一般的生活住宅 而只能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议事厅或祭祀场所 这说明部落或部落联盟组织已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相反 氏族组织的职能却进一步削弱 68 中 后期阶段的村落布局 从现有的材料来看 一般都没有统一的规则 房子分布比较松散 大多是分间建筑 即使是联间建筑也是由多个单元组成的 如大河村F1 4 下王岗遗址长屋等 分间房子各自有门 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房子内有基本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 有的室内设窖穴 有的陶罐等器皿中还放有粮食 这些房子极可能是供具有生产 生活基本职能的一夫一妻制父系家庭居住的 后期阶段 大地湾遗址一灰坑中出土一件塑有3个人形象的陶瓶口 左边一个面目清秀 大眼小嘴高鼻 似女性 右边一人上唇两侧凸起象胡须 似男性 中间一人形体最小 似小孩 这可能是一个父权制家庭的缩影 同时期大地湾F411地画 上方中心部位绘有一男一女 旁边似还有一个小孩 下方长方框内还绘有两个 动物 可能是一个父系家庭进行祖神崇拜的反映 此外 后期阶段还在大地湾 李家沟 下王岗等遗址发现有陶祖 这是父权时代才出现的生育崇拜物 69 虽然中 后期阶段墓葬发现不多 对其埋葬制度尚不很清楚 但这时期却出现了不少灰坑葬人的现象 庙底沟 王湾 点军台 柳子镇 横陈等遗址都发现了 灰坑葬 墓 灰坑内所葬人骨 姿式不一 大多骨骼不全 如横陈H103葬有8具人骨 分上下两层 上层6具 下层2具 没有一定的头向和姿式 尤其是上层人骨相互迭压 交错 有的缺臂少腿 显然属不正常埋葬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氏族成员死后一般都要葬入公共墓地 而 灰坑葬 墓与氏族埋葬制度是相违背的 它的出现多数人都认为是父系氏族社会的特有现象 其死者可能是本氏族的穷人 也可能是被俘虏来的外族人 甚至可能是家用奴隶 所有这些现象足以证明 中 后期阶段已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70 综上所述 仰韶群体文化前期阶段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 中 后期阶段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这是我们依据现有材料对其社会组织形态进行分析所得出的初步结论 71 4 龙山时代 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 公元前2000年左右 属于铜石并用时代 是新石器文化进一步发展并向青铜时代过渡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初 严文明将此时期称为 龙山时代 1 这一概念现已为考古学界大多数人所接受 龙山时代最初仅是指公元前2500年 公元前2000年这一段时期 后来在其他研究者的一些论著中 也将年代大体在公元前3000年 公元前2500年之间的考古学文化都包括了进去 这样就使其外延有了新的延伸 对此严文明在后来发表的一篇文章里表示了赞同 2 据此 可大体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