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doc_第1页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doc_第2页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doc_第3页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doc_第4页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上册月考试卷讲评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讲评;总结答题点;归类题型。2、分析卷面失分原因;回顾类似题型;归纳总结;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3、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克服不自信的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针对失分原因逐题确定讲评重点;教给学生克服这些问题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难点:题型变换演练;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学生走进考场能适应各种新的题型。做到胸有成竹;处变不惊。教法:讲练结合 学法:在总结中提升能力;在训练中提高。手段:多媒体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当一张考卷拿到手的时候;我想很多同学第一件事就是看几分;但是当知道了分数之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想就是静下心来好好考虑为什么会考成这样。其实;考卷上的错误并不是真的都是你不会的;当你拿到卷子的时候;如果重回考试现场;那么我相信很多同学一定马上又得做对许多;为什么?因为;你们考完之后都知道了一些是自己不小心做错的。这张试卷;大家对基础知识题掌握的较好;但后面的改写句子;全班错的较多。一、试卷和得分及失分情况分析(既能使学生认识到进步;也能使一些同学意识到不足)二、总结失误原因重新审试试卷;自行修改1、学生重新查看自己的试卷;尝试自行修改。2、汇报修改情况;提高学生信心。三、典型错例分析点评;错误原因归类通过带领学生回顾题型来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错例分析和将错误原因归类来给学生敲好警钟,避免其再犯此等错误。点拨归纳:试卷第一题;字词填空。1.错误分析: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写出“抱歉”“阻挠”2.教给方法;a. 结合字词的类别;理解字面上的意思点拨归纳: 改写句子第1小题: 缩句。1.理解怎样缩句及它的使用情况2.掌握答题步骤;自行修改3.交流纠错4.类型练习总结:1.数量词、表示程度的词、时间地点的词均不要 2.形容词不要;“的”“地”前的词语不要;“得”后的词语不要 3.在.(中、里、上、下)等表示方位的词;不要。 4.但;“着、了、过”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没有独立性;所以是不能删的。一、缩句练习。 1.焰火在夜空里构成了一幅美妙无比的图案。焰火构成了图案。2. 在农民的辛勤劳动下;今年的小麦长势十分良好。 小麦长势良好。3. 小红认真地看着有趣的新书。 小红看着新书。4. 山沟的柿子树上结满了好多的柿子。 柿子树上结满了柿子。5. 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鲸不是鱼类。6. 可爱的小演员差点儿在舞台上摔倒。小演员儿差点儿摔倒。点拨归纳:试卷口语交际题;1. 分析错情;此题错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不理解意思;另一方面是学生知道意思后难以表达。2. 掌握方法;多读;理解句意;根据题目和句意作答。3. 学自行修改。4. 拓展练习5. 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讨论:各个组长负责;本组对不会的题一块讨论解决。总结:万变不离其宗;要想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就必须做到认认真真读透文本;要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自觉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只要这样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作业:练习题(6个缩句;一篇口语交际);同时;讲老师整理的缩句的总结;写到自己的语文课本上。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字词正音; 文言诗文的巩固和默写。2、能力目标: 学会仿句的具体方法; 掌握材料探究题的做题方法; 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 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审题和组材。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认真的态度、良好的钻研和审题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标2、3难点:如何阅读现代文、根据原文组织现代文的阅读答案;作文如何审题如何扣题。教学时数:3课时三、课前准备1. 数据统计:准确的统计是为了做到对成绩、对试卷、对学生心中有数。了解整套试卷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年级最高分、班级最高分之外;还要统计每题得分率以及每一个板块的得分率。其目的是利用好试卷的检测功能;对得分率较低的试题认真分析失分的原因;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漏洞或是薄弱环节。2.分析比较:根据试题出现的典型错误;研究学生试卷;揣摩学生的答题思路;发现问题;利用试卷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一定要多向比较;可以同类班级比较、也可以通过本次考试和上次考试情况作比较分析。3明确目的:纠正错误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解法。分析得失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找出差距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识自身学习实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提炼概括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站到语文思想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基础讲评讲评试卷积累与运用(25分)文言文阅读(10分)一、学生自己修改试卷;分析错误原因。二、师生讲评试卷。字音、字形、成语、名著、古诗文默写、文言文的实词解释、翻译句子、问答题的错误属于个别现象;找出现错误的同学讲清答案;重点讲明答案的由来;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全班出现错误较普遍的问题老师重点讲。(1)文言文一词多义;重点讲清词语的细微差别。(2)病句重点点明病句类型(考前曾进行过病句修改的专项训练);指导学生规范语言。(3)仿句要讲明仿句的具体的标准“三合标准”;即合“式”;合“格”;合“意”。具体的标准是:仿句要基本或完全符合被仿句的结构及句式;这就是第一个标准要合“式”;仿句要符合被仿用句的修辞格;这就是第二个标准要合“格”;仿句的内容必须符合所供语段的内容要求;这就是第三个标准要合“意”(“意”可理解为语境或意境或情境或中心意思)。(4)语境题要根据语境谈观点;说理由。老师要讲明答题要求;即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阐述理由时;要注意最好多种角度、由主到次、合乎字数。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逐条修改自己的答案;并补充其他同学好的理由。最后交流;把正反两方面的答案都做好记录。三、师生分析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1错误原因:考试紧张、基础知识记忆不扎实、书写不认真、不注意审题、答题方法不当。2改进措施:端正态度;明确方法;专项训练;逐步提高。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1两道仿句题。2一道语境题。 第二课时 阅读讲评讲解试卷中说明文阅读(10分)记叙文阅读(11分)议论文阅读(14分)一、学生研究试卷;分析错误原因。二、师生交流;讲解试卷。记叙文属于课内段;考前重点讲解过;并配发复习提纲;略讲。1、重点讲解说明文天坛之美;原因是学生失分较多;文章比较典型;以此为例;点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阅读说明文时;注意到“三抓”抓题目、抓结构、抓重点段。首先抓题目。一般说明文的题目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直接以说明对象为题;这种文章注意关于说明对象特征的中心句;从而把握说明内容;一种以说明对象为主;暗含说明特征;如天坛之美;这种文章要把暗含的内容具体化。如天坛之美这篇说明文;通过阅读知道“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就是说明的主要内容。其次抓结构。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是“总分总”、“总分”、“分总”形式;以天坛之美为例;通读全文就会发现;文章第一、二段介绍天坛的意境美;三、四、五段分别从高、圆、清三方面说明了天坛的意境美;第六段总结全文“天坛的意境美”;是“总分总”的结构。通过理清文章结构;结合各段中心句就能把握说明内容;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了。第三抓重点段。以天坛之美为例;还设置了这样两道试题:14、作者从天坛的意境美中依次读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哪些思想境界?16、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3分)这两道题都涉及了文章的具体段落。这就要求考生首先找到相关段落;把握本段说明内容;理清本段说明层次;稍加分析整理;就可得到答案。2、略讲议论文读书使人优美。重点讲25、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一句的理解。(3分)理解句子的方法指导:回归原文;抓重点词;找上下文;同义词互换;组织语言表达。一、学生学习方法总结。二、布置作业;巩固提高。说明文“中东水塔”戈兰高地阅读训练。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讲评试卷中作文(50分)一、话题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个题作文(1)岁月匆匆;十一二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童年走向少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你以“十二岁;我多了一分 ”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要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2)妈妈的早餐;爸爸的叮咛;同学的微笑;老师的眼神;成功时的祝贺;失误时的劝勉生活中许许多多这样的事;都蕴含着他人的关爱。这关爱如鲜花、如雨露;平平静静地定格在我们的生活中;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里。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悟;就能发现其中特别的情味。请以“关爱”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二、审题立意1.拓宽 全面拓展话题2.挖深 深刻挖掘内涵3.立准 寻找最佳立意三、布局谋篇 提高作文分值的“六个一”1.一个含蓄、深刻的题目2.一个精彩的开头3.一个疏密有致的段落布局4.一个优美的片段描写5.一个完美的结尾6.一个清爽的文面四、例文赏析1.十二岁;我多了一分成熟2.十二岁;我多了一分凝重3.十二岁;我多了一分感动4.平凡的爱五、学生修改作文;并自评和同学互评。教学反思:试卷讲评课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纠正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型。试卷讲评课是师生教学双方的一个“反馈矫正”的过程。试卷讲评课它既要“讲”;也要“评”。“讲”既要讲考查的知识点;又要讲答题思路;解题策略。“评”既要评“不足”、评“误解”;又要评“好”的;要评出信心;以利于学生继续学习。高一年级期中语文试卷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 通过对考卷做系统分析;帮助学生对试卷结构、得分情况有深度了解。2、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分析错题错因;订正并理解考题。3、 方法与过程:结合高考考纲要求;指导各题型分析方法和步骤。2、 教学重难点重点:语言文字运用积累、古诗文鉴赏、文学类文本分析。难点:文言文阅读。3、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4、 教学过程(1) 课前演讲:对于本次期中考试的总结及展望S点评T总结:语文学习没有常胜将军;一马当先不必沾沾自喜;马失前蹄也不必妄自菲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本次期中考卷。(2) 分析试卷T:Ppt展示数据统计表题型语言文字运用(选择)仿句古文阅读(选择)翻译题号12345678910得分率(%)43.677.964.484.731.083.685.455.139.658.6题型古诗鉴赏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作文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得分率(%)40.791.555.453.760.464.3S/T:从数据中分析出什么?T:160分值中;得分率低于60%的题目基本集中在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诗歌鉴赏及文学类文本中;得分率最高的是名句默写题。从这份简单的数据分析中;我们清晰看出我们同学们并不缺乏学习的毅力;而是缺乏丰厚的文学积淀和理解鉴赏诗文的能力。所谓厚积薄发;我们来从语言文字运用题入手分析。(3) 语言文字运用S:自主订正1-5小题;揣度做题方法T:请同学来分析;重点分析1、5两题1、 字音剑戟: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压轴(ppt):辞海“压轴是戏曲术语。指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最末一个剧目称大轴而得名。”召唤:广播操时代的召唤2、 成语T:高考考纲对成语题的要求是表达运用E级;即理解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S:“应运而生”顺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犯罪行为”不是“顺应时代出现的”;故用在此处不合适。T:注意避免张冠李戴;望文生义。成语题可以从哪几方面来分析呢?S:情感色彩、使用对象(豆蔻年华)3、4、文言词汇T:这两题重点考查了课内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这里大家掌握的不错;我们简单看一下。S:术业有专攻:研究学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把制成T:同学们还记得沈复在童趣中写道:“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吗?“以为”是一个固定句式;把作为。5、特殊句式T:分析考纲:本题考查的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进行考查。这一题大部分同学都错选了A项;A项和B项的区别主要在第几句的划分上呢?S:(5);请一生分析(3)、(5)、(9)项T:(5)不仅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还是被动句。S:翻译第(5)句:李蟠不被当时的时俗所拘束。T:技巧:直接判断法、排除法、最佳选项法等6、 仿写句子T:分析考纲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都主要考查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ppt展示考生答案)S:请学生分析其中错误:句式不一致T:展示学生正确答案;请学生分析注意要点。S分析 T小结注意要点:“三一致”原则句式、修辞、情感(4) 文言文阅读T:从试卷分析上看;很多同学对文言文阅读是谈虎色变;高考考纲对大家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而“人物传记”这一体材在高考中始终占主要地位。本次考试题目节选自宋史郭浩传;为2012年全国高考大纲卷。本文的主人公是谁?S:郭浩T:郭浩是什么人? S:宋朝将领T:(ppt展示)人物传记的特点:(小诗记忆)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7、实词含义(理解B)T:本题重点考查的是重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大家在阅读文章时就应当在文中圈出这些字词。请同学分析这一题。S:逐一解读。分析方法。已:学不可以已8、 筛选信息(分析综合C)T: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对于这一题大家需要抓住题干中的哪个关键词?S齐:“金人”T:请一位同学分析这一题;总结方法。9、 信息概括(分析综合C)T:文言文信息概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请同学分析;总结方法。S分析T:分析这一题时;大家是否从中得到了很多有效信息呢?我教给大家一个做人物传记题的小技巧;拿到题目可以先读一下信息概括题;可能其中会包含错误信息;但是却能够初知大意和部分翻译;有效降低阅读难度。同时做信息概括题时;一定要注意细节分析;比方时间点上的变动等。古语云:小心使得万年船;放在此处也十分契合。10、翻译句子(理解B)T:(分析考纲;ppt)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3分)(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3分)(3)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齐)S:找关键词分析;总结方法和注意点。T:抓住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补充:人物传记答题技巧:技巧解读一:关键先看概括题。初知大意;部分翻译;降低难度。技巧解读二:回头读文一两遍。人、时、地、事理清楚。技巧解读三:词句找出要划线。联系语境进行理解。技巧解读四:实词语境很重要。技巧解读五:翻译看准重点词;句意通畅高分见。(5) 诗歌鉴赏T:相较于文言散文的写作;古代文人墨客诗词歌赋的创作也可谓蔚为大观。而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除了领略诗词的美感外;更重要的是掌握鉴赏这些作品形象和技巧的能力;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这一题得分率只有40.7%;总体偏低。在高考大纲中;对此项的考查集中在唐诗宋词方面。一起来分析宋代诗人谢枋得的这首庆全庵桃花。T/S:五步(引导学生一起说出):诗题、作者、主体、注释、问题S齐读T:介绍诗题、作者1、 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深意?T:有几问?回答几点?S:2S:请同学分析首句。桃花源记(2)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T:什么题型? S:炼字T:几步?S:解释含义、联系文本、点明手法、分析情感S/T:请同学回答总结。T:诗歌最后一定会落实到情感上。(3) 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T:桃花是全诗的意象;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内容结构上来分析;也可以从手法上来解读。(常见意象:月、柳、红豆等)S分析 T点拨(6) 练练身手(T:ppt)1、翻译句子(1)浩手斩二骑;以首还。(2)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2、意象分析例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找出诗句中的意象并分析。鸳鸯:夫妇恩爱黔西六中试卷讲评教案教学设计课题2014年秋季学期期中语文检测试卷讲评教师尹怀菊课型讲评课 课时2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讲评;提高学生答题的技巧;2.对旧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己改正错题;并反思错误原因;找出解决方法;2.教师指导;归纳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2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3通过讲评;让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 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教学难点 作文讲评。教 学 流 程 与 教 学 内 容来宾市11月高三统测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与整理。2、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各知识点;做到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举一反三。【重点难点】1.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总结解题一般规律。2.培养学生正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学习过程】一、得分情况语文本班各分数段学生数:分数段参考120以上1101191001099099808979以下平均9班610228219198.138班610326229198.2013班410315109494.32选择题:题 号123456131415总分正确答案DCACCBDDA满 分333333333279班平均1.871.872.410.641.521.082.460.891.3814.128班平均2.171.582.170.301.630.832.750.831.5313.7913班平均1.391.322.270.882.271.542.930.661.3214.58非选择题:题号7(1)7(2)891011或12161718总分题型翻译诗歌鉴赏默写文学或实用类语言运用作文满分555662556601239班平均4.282.33.33.021.9716.053.53.945.7784.038班平均3.742.433.872.862.3316.533.053.7645.9084.4713班平均3.632.153.072.241.7314.782.93.745.5679.75二、答题情况(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从得分情况、错答示例、答案简析及错因分析几个方面讲评。第1题1得分情况。选择正确38人; 3861=62.29%2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D)。答错的同学中;选B、C的较多。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本考点解题方略强调“五步骤”;(P3)分别是什么?(一是标注对概念解释的区域;二是关注陈述对象;三是思考概念的外延;四是界定概念的内涵;五是综合考虑;选项与原文对比;确定答案。)本题关键词语是“流行文化能走出去的原因”;问的对象是原因;亦即要求我们明确陈述的对象。D项陈述的内容是现象而非原因;另外;“质量堪忧难被人接纳”;于文无据;无中生有;错。第2题1得分情况。与第一题的数据相同。选择正确的38人 ; 3861=62.29%2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C)。答错的同学中选A、B的较多。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考点解题方略要包含“两步走”;(P5)(第一步是;从审读题干入手;通盘把握;第二步是;从甄别选项与原文语句入手;细究差异。)C项;曲解了原文语句。原文没有说到或暗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对流行文化非常实用;只是说对高端文化不实用。第3题1得分情况。选择正确的49人; 49 61=80.33%2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A)。答错的同学中选C、D的较多。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主要是概括观点态度;其解题方略是(P7);(一抓关键句;二分析中心;三比较辨析。)本题要注意抓关键句;原文说;媒体把“走出去”次数明显增多视为“取得实效的例证”;但下文又转折说“总量很多;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持久影响力的不多”;所以A选项中说“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贸易也风生水起”;错误。(二)文言文阅读1.文段点析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少英毅;不营产业;唯以收恤为务;众皆畏而亲之。永嘉之乱;东徙榆眉;戎夏襁负随之者数万。后晋豫州刺史祖约奔于勒;勒礼待之;弋仲上疏曰:“祖约残贼晋朝;逼杀太后;不忠于主;而陛下宠之;臣恐奸乱之萌;此其始矣。”勒善之;后竟诛约。勒既死;季龙执权;思弋仲之言;遂徙秦、雍豪杰于关东。及季龙废石弘自立;弋仲称疾不贺。季龙累召之;乃赴;正色谓季龙曰:“奈何把臂受托而反夺之乎!”季龙惮其强正而不之责。性清俭鲠直;不修威仪;屡献谠言;无所回避;季龙甚重之。朝之大议;靡不参决;公卿亦惮而推下之。武城左尉;季龙宠姬之弟也;曾扰其部;弋仲执尉;数以迫胁之状;命左右斩之。尉叩头流血;左右谏;乃止。季龙末;梁犊败李农于荥阳;季龙大惧;驰召弋仲。弋仲率其部众八千余人屯于南郊;轻骑至邺。时季龙病;不时见弋仲;引入领军省;赐其所食之食。弋仲怒不食;曰:“召我击贼;岂来觅食邪!我不知上存亡;若一见;虽死无恨。”左右言之;乃引见。弋仲数季龙曰:“儿死来愁邪乃至于疾儿小时不能使好人辅相至令相杀儿自有过责其下人太甚故反耳汝病久;所立兒小;若不差;天下必乱。当宜忧此;不烦忧贼也。犊等因思归之心;共为奸盗;所行残贼;此成擒耳。老羌请效死前锋。”弋仲性狷直;俗无尊卑皆汝之;季龙恕而不责;于坐授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赐以铠马。弋仲曰:“汝看老羌堪破贼以不?”于是贯钾跨马于庭中;策马南驰;不辞而出;遂灭梁犊。(冉闵之乱;弋仲率众讨闵;次于混桥。石祗僭号于襄国;以弋仲为右丞相;待以殊礼。)祗与闵相攻;弋仲遣其子襄救祗;戒襄曰:“汝才十倍于闵;若不枭擒;不须复见我也。”襄击闵于常卢泽;大破之而归。弋仲怒襄之不擒闵也;杖之一百。弋仲部曲马何罗博学有文才;张豺之辅石世也;背弋仲归豺;豺以为尚书郎。豺败;复归;咸劝杀之。弋仲曰:“今正是招才纳奇之日;当收其力用;不足害也。”以为参军。附注:相关人物姚弋仲:西晋末期至五胡十六国前期人物;是后秦开国君主姚苌之父。姚弋仲共有四十二子。姚襄:姚弋仲五子;初投东晋;后叛晋自立;在与前秦的战事中战死。姚苌;字景茂;姚弋仲二十四子;后秦武昭帝;后秦开国君主。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石弘:石勒之子;继石勒登基。334年连母带兄弟全家为石虎所杀。石虎:字季龙;后赵明帝石勒堂侄;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 石虎的儿子:石邃; 337年立为皇太子;同年被杀;石宣;石虎次子; 337年立为皇太子;348年被杀。石韬; 348年被石宣暗杀。石世;石虎幼儿;石宣死后;他被立为太子。2.答题情况及分析第4题1得分情况。选对的13人;准确率1361=21.31%2学生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C);答错的多数选A项。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推断6法?(P118119)(一是带入推断;二是因文定义;三是联想迁移;四是语法推断;五是句式推断;六是通假代入。)本题C项的“数”;属于一词多义;常见的义项有数量的“数(sh)”、表多次的“数(shu)”、数落的“数(sh)”。这里结合语境;因文定义;应理解为“数落”之意;引申为“列举罪状;责备”。第5题1得分情况。选对的31人;准确率3161=50.82%2学生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C);答错的多数选B项。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知识;文言断句六个关键点找名代;辨句意;看虚词;察对话;据修辞;辨句式;依总分。本题主要根据第一点分析断句;即找名词;定主语。采用排除法;提取正确选项。“儿小时”表时间段;不能拆开;排除A、D;B项的“至令相杀儿”;不符合文意;此处应理解为“以致儿子们自相残杀”;所以又排除B项;最后正确选项就是C。第6题1得分情况。选对的22人;准确率2261=36.06%2学生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B);答错的多数学生选D项。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分析概括题;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我们主要采用对比法来解答此类题目。对比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对比;(P140141)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添加内容;因果关系。本题通过对比关键词语解题;其中的B项曲解了文意;原文“公卿亦惮而推下之”的意思是“公卿们都畏惧并且都很谦让他”。“推下”应理解为“谦让”。三、突破重难点:本节内容重难点为文言句子的翻译;通过对考生得分情况分析、文言翻译的相关知识的复习、规律性的总结等过程;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考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第7题文言文翻译题。共两个小题。1得分情况 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的平均得分分别是4.28分和2.3分。前较好;后较欠。2相关知识 熟悉文言翻译的四个“关键”点和八个“方法”。四个关键点是(p133)实词、虚词、句式、句意;关键点其实就是得分点。八个方法是(p134-135);“留”“补”“换”“删”“调”五个字以及“关注固定句式”“关注词类活用”“意译法”三方法。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第一小题】实词:“徙”;“迁徙”;此应活用为“使迁移”。虚词:“既”;已经;“之后”; “于”;介词;“到”。本小题未包含特殊文言句式。句意通顺2分。错答示例:石勒就被处死;由季龙执掌政权;思量弋仲的话;于是与秦、雍的豪杰在关东聚集。正确答案:石勒死后;石季龙执政掌权;想到姚弋仲的话;就迁移秦州、雍州的豪杰到关东去。【第二小题】实词: “不时”;可以看作古今异义词;这里是“不能及时”之意; “引”;一词多义;“引领”。 两个“食”字;前者动词;“吃”;后者名词;“食物”。“领军省”;它的前面是动词“引入”;根据文言实词的“语法推断法”推断;它应是表处所或机构的专用名称;所以“留”而不译。虚词:“其” 代词;他;应代“石季龙”; “所”;应构成名词短语 “的东西”。本句未涉及特殊文言句式。错答示例:当时季龙生病;不常见姚弋仲;季龙引见弋仲去当领军;赐给姚弋仲住所和粮食。正确答案:来宾的:当时石季龙正在生病;没有及时接见姚一仲;(让人)把他引到领军省;赐给他吃的东西。我认为:当时石季龙正在生病;没有及时接见姚一仲;(让人)把他引到领军省;赐给他吃石季龙所吃的东西(御膳)。四、反馈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题后的题目。 孟德传 宋 苏轼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答案(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 2010-3-17【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与整理。2、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各知识点;做到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举一反三。【重点难点】1.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总结解题一般规律。2.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学习过程】一、学生得分情况一览第卷:选择题题 号12345678910答 案DACDBCDACB做错人数10266310194138错 项CDD第卷:题型翻译诗歌默写文学作品语言运用作文总分最高分665181451125最低分1031061576二、错因分析:(一)选择题(二)11、文言文翻译(1)家业农;不任作苦;委耒耜;慨叹而去之。(5分)学生答案示例:家里的祖业是当农民;元达不情愿耕作的辛苦;委屈于耒耜;因此叹着气离开了故乡。家里田地农活;他不喜欢担负劳苦;给他耕地用具;就感慨叹息着离开。元达在家以农为生;不能忍受劳作的辛苦;放下耒耜;感慨而又叹息地离开。(2)虽盗贼无赖;亦厕其间;与屠狗贩缯者何以异哉?(5分)学生答案示例:虽然是盗贼、无赖;也大多处身于这些人之间;与屠夫与商人有什么不同的呢?即使是盗贼无赖不守信用的人也进入朝廷内;这和杀狗的、贩卖缯的人有什么区别呢?即使盗贼无赖;也从其中参与;这与屠夫狗贩卖杂货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三)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学生答案示例:本首诗表现了诗人游庐山借宿在栖贤寺所发出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厌倦和超然物外之情;由诗中“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可看出。(2)请从“动”和“静”的角度赏析颔联。(5分)学生答案示例:“千山月午”是静景;“一壑泉鸣”是动景。诗人描绘了静的月光和动的泉鸣;动静结合;灵动丰富;使意境更充实;为下文抒情作铺垫。(4) 文学作品阅读: 14。文章第1段描写张翰“莼鲈之思”的情景;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学生答案示例:引出下文作者要写的莼菜;并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体现了莼菜之思就是故乡之思。以一段历史故事作开头写“莼鲈之思”;既为下文写莼菜做铺垫;又能引起读者对本文的阅读兴趣。 作者这样来安排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也能够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点明中心。17.文章倒数第2段中为什么对莼菜进行细致的描绘?最后一段作者写自己两次吃到的莼菜的味道都“没什么特别”;其用意何在?学生答案示例:倒数第2段对莼菜细致的描绘为了体现莼菜非常平常。莼菜本身并没有多少特别;人们喝了它的汤;回味着汤味;让人想到了故乡;让人引发出对故乡的思念;莼菜之味;就是故乡的味道。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莼菜的平常;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以此为下文突出中心;做铺垫。用意是为了表明莼菜的确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以此来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作者拿自己老家的莼菜与江南的莼菜做细致比较;意在突出江南的莼菜数量多;品质好;是一种思乡之物。意在突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无味之味真是令人心醉”;而这“无味之味”就是故乡的味道。三、突破重难点:(一)、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要求采用直译的方式;但遇到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出原文意蕴时;也可酌情采用意译。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而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固然要求考生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言材料的内容;但更要求考生能从微观上理解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现代汉语的差别。目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多是从前面阅读材料中选几个句子进行翻译;因此翻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并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为翻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第二步;按照词序;逐词落实;进行一句句对译。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第三步;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还要掌握一些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留、补、换、删、调、”五个字。“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如: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补”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如: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2文言文中与今已有差距的简练说法;要参照文中语句的含义作适当的补充。如:焚百家之言。不宜把“言”译为“话”;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又如: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里的“言”不是“说”;而应译为“用文字表述、记载”。3一些铺叙繁笔;可凝缩简述。如: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并吞八荒。可缩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4遇到文言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换”文言中有不少用语;现代虽然还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换用与之相应的现代说法。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地位低;见识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译为旧事;前例)。对通假字;要按本意去翻译。 “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译出;勉强翻译反而不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调”近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古汉语特有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的考查;翻译这些语言考查点时;都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调整过来。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短屈原于顷襄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二)、诗歌鉴赏题方法(思想情感类参考诗歌单元学案) 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1)三看:看题目明确对象;看作者知人论世;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2)分析诗歌内容:抓住意象特征;把握作者情感。(3)答题规范模式:本诗描写了景物;写出了景物特征;运用了手法;渲染了氛围;抒发了诗人情感。(三)文学作品阅读题例如:09年全国卷彩色的荒漠14.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答案:1、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2、 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例如:09年全国卷岳 桦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1.分析: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2.技巧点拨:(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比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四、反馈练习:(一)、(09年湖北卷) 孟德传 宋 苏轼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答案:(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 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答: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答: 答案(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三)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健)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