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二1.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_第1页
中图版必修二1.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_第2页
中图版必修二1.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_第3页
中图版必修二1.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_第4页
中图版必修二1.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中图版课件系列 高中地理 必修 2 人类的 “ 空间 ” 有人曾计算出下列有趣的结果:当前全世界所有的人口都可以放在英国的一个小岛 怀特岛上,而且人人有 “ 立足 ” 之地。当前世界上所有的人,若按每人1.70米高、 0.40米宽、 0.30米厚计算,全都可以放进一个长、宽、高分别为 1100米的大箱子里。那么,人类是否可以无限制的增长呢? 显然,人类是不能这样“零距离”生活的。 人类生存的空间要远远大于立足的空间 在美国落基山脚下的一个国家公园,那是野生羚羊的保护区。公园管理员为了保护羚羊,曾经在 60-70年带大量屠杀野狼。后来野狼绝种了,羚羊竟然把整个公园的草地啃光了。公园环境恶化,出现了荒漠化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食物链上的一环,并且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如果人类过多,会有什么后果呢? 探讨:地球的承载力有极限吗? 计算机模拟的未来趋势 罗马俱乐部在 增长的极限 的报告中,提出了“ 增长的极限 ” 的问题,指出了增长是有极限的;决定和限制增长有五个因素:人口增长、粮食增长、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污染。 1. 分析自1900年开始,世界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此同时,资源、人均粮食、人均工业品和污染四个因素有什么变化?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3 .当资源不断减少、污染不断增加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2.2000年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有何特点? 人口数量的增长将在 2030年前后达到最高点,之后会下降,同时资源持续减少,特别是在 20世纪后期下降速度明显加快之后,人口数量开始降低时,资源下降速度放慢;人均粮食和人均工业品在人口持续增长时期就已开始下降,污染则要到 2050年以后才开始下降。 人口的增长导致资源、人均粮食、人均工业品不断下降,污染则日益加剧,使环境受到的压力加大,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质量下降。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一、环境承载力: 1.定义: 一定时期内,某地域在保持生态平衡的状态下,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相同面积的一块山地和一块平原, 你认为哪里的环境承载力大? 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生物等等,各个因素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一个由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盛水量多少不取决于其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其最短的木板。 木桶效应 思考: 1.各种资源在环境承载力中的作用符合 “ 木桶效应 ” ,那么 “ 木桶效应 ”揭示了什么道理? 2.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哪种资源可能是那块 “ 最短的木板 ” ? 活动 : 探索河流淡水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1. 找出河流淡水总量居于前三位的大洲和总量 最少的大洲。 2. 对照人口比重图,你认为哪些大洲会出现水源短缺问题? 为何各大洲水资源总量与人口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一样?说明影响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 大 洲 欧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世界 河流淡水量 千米 3 76 533 184 236 946 24 1999 ( %) 4 27 9 12 47 1 100 人口比重 ( ) 11.7 60.6 13.5 8.0 5.7 0.5 100 世界各洲径流量、人口及占世界的比重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面临着淡水资源不足的危机 地球的流水 “ 账 ” 70.8%:地球上水覆盖的面积。 2.5%:全球水资源中可饮用的淡水比例。 0.26%:人类能利用的江河湖泊及地下水占淡水总量的比例。 65%:约 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 10个国家, 40%: 80个国家和地区却严重缺水。 11亿:目前全球有 11亿人生活缺水。 死亡数百万人:联合国调查显示,全世界有数百万人死于饮水不洁所引起的疾病。 土地资源也是决定地球环境承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下图是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图,请按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它们之间加上箭头。 探索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人口增长 人均耕地减少 粮食需求加大 城市膨胀 建设用地增加 开垦新耕地 农药化肥用量增加 工矿规模扩大 植被破坏 土壤污染加剧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 耕地总面积减少 粮食产量下降 总之, 资源的数量是影 响某地域环境承 载力的最重要 的因素。 迄今,估计数已问世 65个之多。这些估计数的差别大得惊人,从最低的不足 10亿到最高的超过 1万亿。仅 1994年发表的 5个估计数的范围就在低于 30亿至 440亿之间。 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 人口? 你同意哪一派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地球上的人类是不会增长达到自 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的。因为科 技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为人类提供 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人类对 其自身和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不断加 深,已经能主动调节人口增长和环 境的关系了,世界人口增长已经 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就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 地球的环境承载力是不确定的和动态的,但地球的有限性(空间的固定性和资源利用的局限性)决定了人口的极限值是存在的。 地球最适合养活多少人? 二、合理人口容量: 1.定义: 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活动 五: 根据以下两段材料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 材料一: 20世纪 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容量的研究工作。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 1.23亿公顷,播种面积 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 8.3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 500千克、 550千克和 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人口的极限分别为 16.6亿、 15.1亿、 13.8亿。最多能养活 16亿人。 材料二 :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容量为 8亿 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 10亿之内;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 7亿之内。 问题: 1.材料一是指 ;材料二是指 。 环境承载力 合理人口容量 2. 决定合理人口容量的因素: 自然条件 同样也是决定合理人口容量的重要条件,所以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实际人口多。 实际人口 可以反映合理容口容量的大小。 地域开放程度 生活消费水平 我国西北地区人口密度远远小于东南部地区,主要原因有哪些? 气候干旱,缺少淡水;土地资源生产力小;地形崎岖。交通不方便,科技不发达,与外界的联系少。 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密度都高于每平方千米 300人,且国民的生活水平很高。为什么? 生产力愈发达,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就愈强。 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 合理人口容量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 降低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 提高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 原有生存环境的破坏(如火山爆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对较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协调发展 思考: 对于某一个地方来说,你认为 合理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哪 个要大些?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 合理人口容量 概念 区别 影响因素 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 最大人口数量 。 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 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 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环境承载力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仅考虑人口 “生存”问题 ;合理人口容量从人口 发展的角度 考虑; 2.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 警戒值 ,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是 人口数量的极限 ,而合理人口容量则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他强调 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 。 3. 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合理人口容量”。 资源是首要因素,其中 淡水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 地域的开放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消费水平。 环境、资源、人口的消费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 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合理人口容量, 任务十分艰巨。 措施: 1 控制人口 2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都有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问题: ( 1)图中反映的人口规模属于( ) A 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B P为环境承载力 C 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D P为环境承载力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