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 l l 8 物理化学学 Wu l i Hu a x u e X u e b a o A ct a P h y s 一 C h i m S in 2 0 1 5 3 1 6 1 1 1 8 1 1 2 8 J u n e Ar t icl e d o i 1 0 3 8 6 6 P K U WHXB 2 0 1 5 0 3 2 7 1 l r 7l w h x b p k u e d u cn 温度对碱木质素在溶液 中微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李浩 邓永红 张晓鸿 邱学青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y 1 5 1 0 6 4 0 摘要 研究了温度对碱木质素 A L 的微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在2 0 6 0 C范围内 采用表面电荷仪 动态光散射 z e t a电位仪 粘度计 表面张力仪 石英晶体微天平 紫外和荧光等仪器 研究了AL 在碱性溶液中 的分子聚集形态 表面带电情况 亲疏水特性 溶液特性粘度以及 A L 在气液和液固界面上的吸附等性质 结果 表明 A L 溶液的特性粘度 表面张力以及分子的表面 电荷密度都会随温度上升明显降低 而分子内和分子间聚 集作用 分 子的疏水性 以及在液 固界面上 的吸附量会 随温度上升逐渐增 大 z e t a电位绝对值 则呈现 出先降低后 上升然后再 降低 的趋 势 分析认为 温度 上升 会同时降低 A L中弱酸性基团的 电离程度和 AL 与水分子 问的氢键 作用 这两个因素的变化直接导致了A L 微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 温度升高时 水由AL的良溶剂逐渐变 为不 良溶剂 尽管AL 通常被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但其受温度影响时所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却更类似于非离 子表面活性剂 关键词 碱木质素 温度 微结构 聚集 物理化学性质 中图分类号 06 4 7 I n f l u e nce o f T e mpe r a t u r e on Mi c r o s t r uct ur e an d Ph ys icoc h e m i c a l Pr op e r t ie s o f Al k a l i Lign in in Aque ou s Sol u t ion L I Ha o DENG Y o n g Ho n g ZHANG Xi a o Ho n g QI U Xu e Qi n g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fP u a n d P a p e r E n g i n e e r in g S ch o o l o fC h e mi s t ry a n d C h e mi ca l E n g in e e r i n g S o u t h C h in a U n iv e r s i t y o fT e ch n o l o g y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6 4 0 R C h i n a Ab s t r a Ict T h e e f f e ct s o f t e mp e r a t u r e o n t h e mi cr o s t r u ct u r e a n d p h y s i co ch e mi ca I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a l k a 1 1 i g n i n A L i n a l k a l i n e a q u e o u s s o l u t i o n s we r e s t u di e d a t 20 6 0 C T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b e t we en t e mp e r a t u r e a n d t h e p h y s i co c h e mi c a l p r o p e rti e s o f AL s u c h a s t h e a g g r e g a t i o n mo r p h o l o g y mo l e cu l a r s u rfa ce c h a r g e a n d h y dr op h ob i ci t y in t r i n s i c v i s c o s i t y a d s o r p t i on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n g a s l i q u i d a n d l i qu i d s o l i d i n t e r f ace s w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e x p e r i me n t a l l y u s i n g p a r t i cl e c h a r g e d e t e c t i o n d y n a mi c l i g h t s ca e r i n g z e t a p l u s me a s u r e men t s v i s co me t r y s u rf a ce t e n s io n a n d d y n a mic co n t a ct a n g l e me a s u r e me n t s q u a r t z cr y s t a l micr o b a la n c e u l t r a v i o l e t v i s i b l e a n d fl u o r e s ce n ce s p e ct r o s cop i e s As t h e t e mp e r a t ur e i n cr e a s e s t h e mo l e c u la r s u rf a c e c h a r g e d e n s i t y t h e i n t r i n s i c v i s co s i t y a n d S U r f a ce t en s i o n o f t h e AL s o l u t i o n d e c r e a s e s i gn i f i ca n t l y I n c o n t r a s t t h e mole c u l a r h y d r o p h o b i ci t y i n t e r mo le c u la r a n d i n t r a mo l e cu l a r a g g r e g a t i o n s a n d t h e a mo u n t o f AL a d s o r b e d on t o l i q u i d s o l i d in t e c e i n c r e a s e Th e AL mole c u l a r s t a t e c h a n g e s f r 0 m e x t e n d e d t o c o mp a c t wi t h i n c r e a s in g t emp e r a t u r e F u rth er mo r e wh en t h e t emp e r a t u r e i n c r e a s e s t h e a b s o l u t e v a l u e o f t h e z e t a p o t e n t i al fi r s t d e c r e a s e s t h e n i n c r e a s e s a n d t h en d ecr e a s e s a g ai n An a l y s i s s u g g e s t s t h a t t h e i n c r e a s e n t emp e r a t u r e n o t o n ly r e d u ce s t h e i o n i z a t i o n d e g r e e o f t h e we a k a c i di c g r ou p s i n AL b u t a l s o we a k e n s t h e h y d r o g e n b on d s b e tw e e n AL mo l e c u l e s a n d wa t e r mo l e cu l e s Th e s e t wo f a ct o r s l e a d d i r e ct ly t o c h a n g e s i n t h e AL mi c r o s t r u ct u r e a n d p h y s ico ch e m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B a s e d on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t h i s s t u d y a me ch a n i s m f o r t h e mi cr o s t r u ct ur a l c h a n g e s i n AL wi t h ch a n g i n g Re ce iv e d M a r ch 2 2 01 5 Re v is e d M a r ch 2 6 2 01 5 P u b l is h e d o n W e b M a r ch 2 7 2 01 5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s DE NG Y o n g Ho n g E ma i l y h d e n g 0 8 1 6 3 co m Qr U Xu e Qi n g E a mil x u e q i n g q i u 6 6 1 6 3 co m T e l 8 6 2 0 8 7 1 1 4 7 2 2 T h e p r o j e ct wa s s u p p o a e d b y t h e Na t i o n a l K e y B a s i c R e s e arch P r o g r a m o f C h i n a 9 7 3 2 0 1 2 C B2 1 5 3 0 2 a n d Na t i o n a l Na t u r a l S ci e n c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C h i n a 2 1 4 3 6 0 0 4 2 1 3 7 4 0 3 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 目 9 7 3 f 2 0 1 2 C B2 1 5 3 0 2 和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2 1 4 3 6 0 0 4 2 1 3 7 4 0 3 2 资助 Ed i t o r i a l o ffi ce o f Act a P h y s i co Ch imi ca S i n ica No 6 李浩等 温度对碱木质素在溶液中微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1 l 1 9 t emp e r a t u r e wa s p r o p o s e d I t wa s c o n c l u d e d t h a t wa t e r wo u l d t r a n s f o r m f r o m a g o o d s o lv e n t t o a p o o r s o lv e n t wi t h d e c r e a s i n g t e mp e r a t u r e Alt h o u g h AL i s o f t e n v i e we d a s a n a n i o n i c s u r f a c t a n t t h e r e g u l a r c h an g e s i n i t s p h y s i c o c h e mi c a l p r op e r t i e s wi t h t e mp e r a t u r e a r e mo r e l i k e t h o s e o f a n on i on i c s u r f a c t a n t Ke y W o r ds Al k a l i l i gn i n T e mp e r a t u r e M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Ag g r e g a t i o n Ph y s i c O c h emi c a l p r op e rt y 1 引 言 木 质素是 自然界 中产量仅 次于纤维素的第二 大可再生资源 目前 在 以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 的 相 关产业 中 木质素 主要作 为副产物排 出 其 中以 制浆造纸工业所产生 的碱木 质素 A L 所 占比例最 高 全世界每年产量约为 4 0 0 0 5 0 0 0 万吨 然而 碱 木质素复杂的分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应 用进程 近年 来 随着人们对可再生 资源 的 日益重 视 成本低廉并且来源广泛的碱木质素再次 引起了 研究者的关注 碱木质素中既含有 由对羟基 愈创木基和紫丁 香基三种苯 丙烷基本结构单元组成 的疏水骨架 也 含有酚羟基 醇羟基 羧基 醚键等亲水基团 上述 各类结构单元和官能团彼此相互连接 形成了具有 三维 网络结构的大分子 在溶液 中呈现 出扁平 的椭 球状 此外 由于酚羟基和羧基能够在碱性溶液 中 电离 因而使碱木质素分子易溶于碱性溶液中并使 其表面带负 电 基 于上述特 征 碱木质素通常会呈 现 出阴离子聚 电解质 的特征并 具有 一定的表 面活 性 以碱木质素为原料 通过化学或生物改性 可 以制备各种不 同类 型的木质素 基阴离子表面 活性 剂 以及纳米材料 改性后 的碱 木质素产物 作为 工业助剂 己广泛应用于水泥 水煤浆 农药 金 属缓蚀 纤维素酶解 等诸多领域 温度是在木质素生产 应用以及相关理论研究 过 程 中的重要参数 在诸 如制浆蒸煮 黑液的酸 析 和超滤 热裂解 化学降解 1 5 1 6 以及利用凝胶 渗透色谱 GP C 测量分子量 等许多过程 中都会涉 及 到碱木质素溶液温度 的变化和控制 此外 由碱 木质 素改性制备的一系列木质素基分散剂在使用 过程 中也经常伴 随着温度 的变化 例 如在水泥水化 放 热 农药热贮 染料上染 冷却水循环以及各类户 外施工等很 多应用 中都会涉及温 度变化 因此 研 究温度对碱木质素在溶液 中的微结构及物理化 学 性质 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 一方面能够为碱 木质素 的生产和应用过程 中的相关工 艺设计提供 更好的参考 另一方面还可 以为理解整个木质素系 表面活性剂 的温度效应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撑 温度 对高分子在溶液 中微结构 的影 响与高分 子所含基团性质和结构有关 因此温度对不同种类 高分子的影响规律并不相 同 随温度上升 诸如聚 丙烯酸 磷脂 等分子在溶液 中会变得更加伸展 而聚f 异丙基丙烯酰胺 以及常见非离子表面活 性剂等会变得更加蜷曲 但温度对聚苯乙烯磺酸钠 的影响规律则与其分子中磺酸基团的比例有关 由 于碱木质素是一种结构非常复杂 的天然高分子两 亲聚合物 基 团种类较多 结构组成 尚未完全 明确 因此很难根据现有理论就温度对其微结构和物 理 化学性质的影响进行直接预测 P e t r id is 等 曾利用 计算机模拟 的方法研究温度 对 以愈创木基 为基本 单元所构成 的木质素模型物的影响 认为温度上升 会使水逐渐 由木质素的不 良溶剂转变为 良溶剂并 使得木质素的微结构更加伸展 然而 我们在实验 中发现温度对碱木质素的影响并不符合上述规律 这可能是碱木质素 的实际结构要远 比木质素模型 物更为复杂 从而导致对木质素模型物的模拟结果 不并适用于碱木质 素 实际上 温度 的升高会 同时 影响到碱木质素弱酸性基团的电离 碱 木质素中各 类基团和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 因此需 要通过开展系统性的实验来进行研究 温度在改变碱木质素微结构的同时 还会改变 溶液 的p H值 特性粘度 表面张力 分子表 面带 电 情况及其在液 固界面上的吸附等物理化学性质 而 这 些性质 的改变 都会对碱 木质素的应用性能产生 重要影响 因此 本文在 2 0 6 0 C范围内研究 了温 度 对碱 木质素微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 的影响规律 及 其作用机制 并建立 了相关模 型 为进一步加深 人们对碱木质素 的认识并推动碱木质素 的应用奠 定理论基础 此外 由于碱木质素 的生产和应用大 都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本文中相关的实验 也全部在碱性水溶液中进行 2 实验部分 2 1 实验原料 1 l 2 O A ct a P h y s C h im S in 2 0 1 5 厂 0 l 3 l 碱 木质素原料来源于 吉林石 岘纸业有 限责任 公司 由碱法制浆 杨木 制得 该原料通过酸析处理 以进一步提 纯 酸析后 用去离子水 反复清洗 除盐 烘干得到提纯碱 木质素 AL溶液 的配置 取 1 g的 A L固体加入至 1 L的容量瓶中 再加入 Na O H溶液 定容 浓度为 1 g L 一 在2 0 C下通过改变 Na O H用 量来调整溶液 p H值 为保证实验 的一致性 本实验 中所有 待 测溶 液在 2 0 C下 的 p H值均 统 一调 至 1 2 0 6 并在溶液配置好 以后贮存于 2 0 C的恒温槽 中备用 实验 中用水为超纯水 电阻率 1 8 MQ cm 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 2 实验方法与表征 实验 中的相关测试和表征均 按照温度 由低到 高的顺序依次进行 并在溶液达到预设温度并稳定 3 0 min以后再开始测定 溶液温度通过仪器 自带控 温系统或外界恒温槽进行控制 表面 电荷密度采用 P C D0 3型粒子 电荷测 定仪 德 国Mfit e k公司 进行测 定 其 中阳离子聚 电解质 标准溶液为聚二烯丙基二 甲基氯化铵 P DAC 溶液 中AL的粒径采用德国A L V公司生产的AL V C G S 一 3 型 紧凑型静动态激 光光散射仪 选取 9 O 散射 角进 行 测 量 并 按 光 强 平 均 拟 合 Z e t a电位 采 用 美 国 B r o o k h a v e n公司 I B 9 0 P l u s 型 电位 分析仪测试 每 个样 品测量五次后取平均值 溶液 的特性粘度采用 乌 氏粘度计进行测量 整个实验操作在恒温水浴 中 进 行 每个样 品测量三 次取平均 值 采用一点法公 式进行计算 溶液表面张力采用德 国D a t a p h y s ic 公 司 DC A T1 2型表面 界 面张 力仪进 行测 定 每 组溶 液测量三次取平均 值 A L在金 片上的吸 附过程采 用瑞 典 Q s e n s e 公司 E 1 型耗散 型石英 晶体微天 平 QC M D1 实 时 监 测 原 子 力 显 微 镜 为 X E 一 1 0 0型 P a r k S y s t e ms S u wo n K o r e a 扫描时采用非接触模 式 选 用 P P P NC H R 型探 针 紫 外 光谱 采 用 岛津 U V 2 4 5 0 型紫外一 可见光光谱仪进行测定 实验前先 将 1 g L 的 A L溶 液利 用 常 温 下 p H为 1 2 0 6的 Na OH水溶液稀释至 1 0 mg L 后再进行测试 采用 英国 G il d e n P h o t o n ics 公司生产 的荧光光谱仪测定 AL溶液中芘的发射光谱 激发光波长为 3 3 4 n m AL 溶液 的浓度 为 3 0 mg L 一 芘的浓度 为 1 1 0 mo l I 3 结果与讨论 3 1 温度对碱木质素分子带电特性的影响 碱 木质素分子及 聚集体在 溶液 中的带 电性质 会对碱木质素 的微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产生直接 影响 因此 首先研 究了温度对碱木质素在溶液 中 的电离程度 分子表 面电荷 z e t a 电位等带 电性质的 影响规律 温度上升会 引起 水分子 电离程度 的增 大并导 致水溶液 的p H值降低 而p H值的变化会进一步影 响 A L中弱酸基团 电离程度 因此先考察温度对 A L 溶液p H值的影响 图1 为温度上升时AL溶液 p H值 的变化趋势 为排除仪器系统误差 实验还对照测 量 了与 AL溶液在 2 0 C下具有相 同初始 p H值 的 Na OH水溶液p H值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从图 1 可以看 出 随温度 上升 Na O H水溶 液和 AL溶液的p H值都相应下降 Na OH水溶液的p H值 下降是由于温度上升时水解 离出了更多 的氢离子 然而 AL溶液 的p H值下降速率要相对慢一些 这表 明A L自身的基 团电离也对溶液p H值产生 了影响 结合 A L的基 团组成特 点 这一 现象可 以用 盐的水 解平衡理论来解释 碱木质素中含有一定量 的酚羟 基 羧基等弱酸基 团 因此可 以将碱 木质 素视为一 种 多元有机弱酸 碱木质素在Na OH溶液 中的溶解 过程必然伴随着碱木质素和Na O H之 间的酸碱中和 反应 中和产物为碱木质素的钠盐 碱木质素钠 作 为 强碱 弱酸 盐的碱 木质素钠在 溶液 中存在着水解 平衡 相应 的水解方程式如图2 所示 盐的水解是一 个 吸热过程 所 以温度上升会促使部分碱木质素钠 水解生成碱木质素和氢氧根离子 水解所产生的氢 氧根减缓 了溶液 p H值 的下降速 率 碱木质素钠 水 图1 氢氧化钠溶液和碱木质素碱性溶液 1 g L 的 p H值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Fig 1 Re l a t io ns hip be t we e n pH v al ue s and t e mper a t ur e o f t h e a l k a l in e s o l u t i0 n a n d t h e a l ka l i l i g n i n AL s o l u t i o n 1 g L Th e in it ia l p H v a lue o ft h e s e t wo s o l u t io n s Wa S 1 2 0 6 a t 2 0 C No 6 李浩等 温度对碱木质素在溶液中微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l 1 21 O Na AL H 2 o I n e u t r a l i z a t io n e x o t h e r m ic N a a q OH 一 a q H3 OH 图2 碱木质素在碱性水溶液中的水解方程式 F ig 2 Hy d r o l y t ic e q u a t io n f o r a l ka l i l ig n in in a l k a l i a q u e o u s s o l u t io n 解程度 的增强也就意味着碱木质素 中酚羟基等弱 酸基 团的 电离程度 降低 因此这一结果表 明 温度 上升会导致碱木质素的电离程度 降低 对于链状高分子而言 电离程度降低 分子表 面 电荷也会相应 降低 然而 由于 A L分子具有扁平 的椭球结构 而非直链结构 故而不能直接通过 电离 程度 的变化推断分子表面 电荷密度的变化 需进行 实验验证 为此 实验采用胶体表面 电荷仪测 定了 浓度为 1 g L 且 2 0 C下 p H值为 1 2 0 6的溶液中 AL分子 的表面电荷密度与温度之 间的关系 如 图3 所示 可以看 出 溶液中 A L的表面电荷密度 随温度 升高而不 断降低 这表明有很多酚羟基等带电基团 更多地分布在 AL分子 表面 AL电离程度的下 降能 够相应地 引起分子表面所带电荷量减少 这种基 团 分布特性可 能与碱法制浆 中伴随着木质 素 中醚键 结构 的断裂 有关 在醚键发生 断裂 时 新 的酚羟基 和羧基等 引入到木质素结构中 而诸多断裂 的部位 口 石 E E b 7 7 C 图3 温度对碱木质素分子表面电荷密度 的影响 F ig 3 Ef f e ct o f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n t h e s u r f a ce ch a r g e d e n s i t y o f AL The co nce rt a t io n o f t heAL s o l u t io nwa s 1 g L a nd t h e in it ia l p H v a l ue wa s 1 2 O 6 a t 20 C 则构成 了碱木质素小分子新的外层 除分子的表面 电荷密度 以外 溶液中单个颗粒 的带 电情况对 AL的物 理化学性质 也有重 要影响 基于此 还研 究了浓 度为 1 g L 且 2 0 C下 p H值 为 1 2 O 6的溶液中AL颗粒 的z e t a 电位与温度之间的 关系 如 图4 所示 可 以发现 随温度上升 z e t a电位 绝对 值 的变 化趋势 可分为三个 阶段 在 2 0 3 5 C 间 z e t a电位绝对值随温度上升而逐渐降低 在 3 5 5 0 C间 随温度 上升反 而升高 在 5 0 6 0 C之 间 随温度上升又呈现 出逐渐 降低的趋势 z e t a 电位和表面电荷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并 不完全一致 这是 因为两者分别从不 同角度反 映了 AL的带 电情况 表面 电荷 密度 反映的是溶液 中所 有AL分子带 电量的总和 而 z e t a 电位则反映的是溶 液 中平均每个颗粒 的带 电情况 在 温度上升时 AL 会发生分子 间聚集 如 3 2 节 中图5 所示 分子间聚 集作用导致溶液 中总 的颗粒数量相应减少 而平均 每个颗粒 中的小分子数量增多 颗粒中小分子数量 的增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单个颗粒表面 的带电 总量 在 2 0 3 5 C范 围内 随温度上升表 面 电荷 下 降 但分子 内聚集作用不明显 因而颗粒 z e t a 电位绝 对值减小 而在 3 5 5 0 C范 围内 分子间聚集作用 使得颗粒 中的带 电小分子数量逐渐增多 导致 A L 颗粒 的z e t a电位绝对值会逐渐增大 随温度继续上 升 5 0 6 0 C之 间1 尽管颗粒 中的小分子数量仍在 继续增大 但 不足 以改变 AL电离程度 不断降低 的 总趋势 因此z e t a 电位绝对值又重新降低 这表 明溶 液 中单个 AL颗粒 的带 电情况会 同时受到 A L分子 自身的电离程度及其在溶液中聚集状态的影响 7 7 C 图4 水溶液中碱木质素的z e t a 电位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F ig 4 Re l a t io n s h ip b e t we e n t h e z e t a p o t e n t ia l a n d t e mpe r a t u r e o f AL in a q u e o u s s o l u t io n Th e co n ce n io no ft h eAL s o l u t io nwa s 1 g L 一 a n dt h e in it ia l p H v a l u e wa s 1 2 0 6 a t 20 C E Im c o Q l a N 1 l 2 2 Act a P s 一 Ch i m S i n 2 0 1 5 V0 l 3 l 3 2 温度对碱木质素聚集特性的影响 A L在溶液 中具有强烈 的聚集 倾 向 一般 以小 分子和聚集体的形式共同存在 为研究温度对 A L 聚集形态的影响 采用动态光散射 D L S 1 定 了浓度 为 l g L 且 2 O o C下p H值为 1 2 0 6的溶液 中A L的 粒径大 小及分布 溶液散 射光强 与温度之 间 的关 系 如 图5 所示 不 同温度 下AL在溶液 中的粒 径均 呈多峰分布 表 明A L各温度 下均 以小分子和 聚集 体 的形式共 同存在 在温度上升时 AL小分子和聚 集体 的粒径分布整体 向粒径减 小的方 向移动 图 5 a 并且溶液散射光强逐渐 降低 图5 b 表明分子 内聚集作 用在温 度上升的整个 过程 中都在不断增 强 此外 温度到达 5 0 C以后还 出现了粒径约为几 微米的大聚集体 峰 表 明AL还发生 了显著 的分子 间聚集 实际上 温度升高会使 AL同时发生分子 内 聚集和分子 间聚集 只是在 温度 上升初期 分子 内 聚集作用所体现出的效果 占主导地位 故小分子和 N 工 历 亡 三 图5 不同温度下碱木质素在溶液中 a 流体力学半径 分布及 b 散射光强温度之间的关系 F ig 5 a Hy d r o d y n a mi c r a d iu s R 0 d is t r ib u t io n a n d b s ca t t e r in g in t e n s it y o f AL in t h e s o l u t io n u n d e r d if f e r e nt t e m pe r a t ur e s T h e d e t e ct o r a n g l e wa s 9 0 f o r d y n a mic l ig h t s ca t t e rin g D LS me a s u r e me n t Th e con ce n t r a t io n o f t heAL s o l u t io n wa s 1 g L a n d t h e in it ia l p H v a l u e wa s 1 2 06 a t 2 0 C 聚集体的流体力学半径都逐渐减小 而在温度 上升 至一定程度 时 分子间聚集作用所 引起 的效果才逐 渐 凸显 出现更多的大聚集体 结合上述溶液p H值和表面电荷 随温度变化 的 规律 可 以推断 A L电离程度 的降低对其分子 内和 分子间聚集 的增强具有重要影响 温度较 低时 A L 分子表面和分子内所带负 电荷较多 因此分子 内的 链段之间以及分子 间存在着较强的静 电斥力 分子 内和 分子 间的聚集程 度相 对较低 温度 升高 以后 A L的电离程度 降低 分子 内的链段之 间 以及 相邻 分子间的静 电斥力减小 从而导致分子 内和分子 间 聚集作用增强 3 3 温度对碱木质素与水相互作用的影响 然而 电离程度 的降低 并非 A L分子发生分 子 内聚集 和分子 间 聚集 的唯 一原 因 从 图 1 中可知 2 0 C下p H值为 1 2 O 6的AL溶液在 6 0 C时p H值 已经降至 1 1 5 9 如果在 2 0 C下将AL溶液 的p H值 调低至 1 1 0 5 此 p H值下AL的 电离程度 显然要低于 其在 6 0 C时的电离程度 然后再测量其粒径分布 结果 如图 6 所示 可 以发现 在 p H值为 1 1 0 5的AL 溶液 中并未出现几微米 的大聚集体峰 这表 明除电 离因素 以外还有 其他因素对 AL的聚集产 生影响 已有研 究表 明 A L分子中的羟基 羧基和醚氧原子 等亲水基 团能够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并且水分子的 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木质素分子间的氢键 这使得AL分子 内及分子周围存在着大量 的水合分 子 氢 键的特性是在低温 时牢 固 随着温度 的上升 而减弱 并会最终发生断裂 因此可 以推断 由温度 上升所引起 的A L和水分子间氢键作用的减弱也是 8 历 岳 羔 R n m 图6 碱木质素在 p H值 为 l 1 0 5 的溶液中的 流体 力学半径 分布 F ig 6 Hy d r o d y n a mic r a d iu s d is t r ib u t io n o f AL s o l u t io n a t p H I I 0 5 Th e co nce nt r a t io no f t heAL s o l u t io nwa s 1 g L 一 3 B l S c0 l u No 6 李浩等 温度对碱木质素在溶液中微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1 1 2 3 影 响 A L聚集 的一个 重要因素 温度较低 时 AL分 子链段周 围存在的水合分子使 AL更加伸展 故分 子内聚集程度较低 同时 A L分子间表现 出来的水 合 作用力是排斥力 故分 子间聚集程度也较低 温 度上升时 部分氢键逐渐断裂 导致原本与 A L结合 在一起 的水分子与AL逐渐脱离 从而使AL分子更 加蜷 曲 同时 水合作用力 的降低导致AL分子 间也 更容 易发生 聚集 结合上述分析可 以认为 温度 上 升时 A L分子 内和分子间聚集作用的增强是AL分 子 电离程度下降以及 A L与水分子间氢键作用下降 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分子溶液 的特性粘度不仅与分子量有关 而 且与大分子在溶液中所形成 的无规线团大小有关 在 良溶剂 中 分子 的溶剂化作用强烈 溶剂化 的大 分子体积更 大 相应 的特性粘度也较大 反之则特 性粘度较 小 所 以溶液的特性粘度 能够反映大分子 与溶剂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因此 通过测量 AL溶液 特性 粘度 与温度 的关 系 能够进 一步 反映溶 液 中 AL分子与 水分子 间 的相互关 系随温 度 的变 化规 律 浓度为5 0 g L 且 2 0 C下p H值为 1 2 0 6 的碱木 质素 溶液 的特性粘 度随温度 的变化规律如 图 7 所 示 可 以发现 随温度 升 高 溶液特 性 粘度逐 渐下 降 这进 一步说 明了温度 上升会使 A L分子 的溶剂 化作用减弱并逐渐 失去部分水分子 从而导致分子 体积逐渐缩小 分子形态更加蜷 曲 3 4 温度对碱木质素界面吸附特性的影响 AL在液固和气液两相界面 上的吸附特 性是其 重要 的物理化学特征之一 从应用 的角度而言 AL 及其 改性产 物作为表面活性剂在液 固和气液界面 r C 图7 碱木质素溶液的特性粘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F ig 7 Ev o l u t io n o f t h e in t r in s ic v is co s it y a s a f u n ct io n of t e m pe r a t ur e f o r AL s ol u t ion Th e co n ce n t r a t io n of t he AL s o l u t io n wa s 5 0 g L一 a nd t h e in it ia l p H v a l u e wa s 1 2 0 6 a t 2O C 上 的吸 附则是实现 其应用性能 的重要前提 例 如 制浆过程 中木质素在纤维表面上 的吸 附会影 响到 脱木素过程 超滤过程 中A L在超滤膜上 的吸附会 对膜的性 能产生影响 AL的改性产物用作分散剂 时其在液 固界面上吸 附则是发挥其分散作用 的基 础 不仅 如此 高分子在溶液 中的构 象与 其在 界面 上 的吸 附构 象具 有密切 的相关性 因此 通过研 究 A L在界面上 的吸附行为及结构特征可 以在一定程 度上反 映其在 溶液中的构象 基于此 我们 分别研 究了温度对 A L溶液表面张力和在液 固界面上吸附 特性的影响 图8 为AL溶液表面张力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实 验 还测定 了 2 0 C下与 AL溶液具 有相 同p H值 的 Na OH水溶液 的表面张力与温度之 间的关系以作为 对照 可 以看 出 Na OH溶液和 AL溶液 的表面张力 都会随着温度 的上升而 降低 温度上升会导致水的 分子 间距增 大 吸 引力减小 在宏观 上的表现就是 Na OH溶液表面张力的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温 度升高 AL溶液表面张力的下降更为迅速 并且下 降程度 要高于一般 的小分子表面活性剂 例如 在 温度从2 0 C上升至 6 0 C时 十六烷基三 甲基溴化 铵 S DS I 十二烷基硫酸钠 C T AB 溶液 的表面张 力仅下降4 5 mN m 但在相同温度 区间内 AL溶 液 的表 面张力下 降了约 1 3 2 m N m 表 面张力 的 变化明显高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 温度升高时 一方面 A L表 面电荷的减 少使得 表面分子的极性 降低 疏水性增强 另一方面 分子 拿 Z E Q 罂 8 了 7 7 C 图8 温度对具有相同p H值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碱木质素 溶液的表面张力的影响 Fi g 8 I n flu e n ce o f t e mp e r a t u r e o n t h e s u r f a ce t e n s io n s o f t he a l k a l in e s o l u t io n a n d t h e AL s o l u t io n wit h t he s a m e PH va l ue The co nce n t r a t io n o f t heAL S O l u t io n wa s 1 g L a n d t he init ia l p H v a l ue wa s 1 2 O 6 a t 20 C 一 b 1 E一 I I R s l 0 I S u l u l l 1 24 Ac t a Ph y s 一 Ch i m 肪 1 2 0 1 5 V0 l 31 聚集过程中会导致亲水基周 围的定向水分子减少 即AL形成了更 为紧密的聚集 结构 从而导致单位 面积 的气液界面上疏水基 团数量增大 此 外 由于 AL本 身具有 椭球状结构 因此还 具有 其相 对独特 的性质 具体表现为 AL在蜷 曲过程 中部分羟基等 亲水基 团能够 从分子 表面进入 分子 内部 具体而 言 随着温度上升 分布在 分子表面 的羟基和羧基 等部分亲水基团与水分子间的氢键逐渐断裂 伴随 着 A L分子 的蜷 曲过程 部分原本分布在分子表面 的羟基等亲水基团与AL分子 内部的羟基等形成新 的氢键 导致一些原本分布在分子表面 的羟基进入 分子 内部 这也使得分子表面的亲水基团所 占比例 降低导致疏水基团所 占比例增大 这些因素都会促 使碱木质素溶液的表面活性发生明显降低 耗散 性石英 晶体微 天平 QC M D1 能够通 过检 测石英振子频率和耗散 因子 的变化来 实时监 控高 分子在金片上的吸附质量和吸 附构象的变化 从而 为揭示 高分子在 液固界面上的吸附特性提供有效 信 息 图9 显示了当温度分别为2 0 4 O 6 0 C时 AL 在金 片上 的吸 附过程 图中 厂 反映 了A L在金片表 面发生吸附时石英晶体振子频率的变化 厂 的绝对 值正比于石英振子表面沉积 的物质 的质量 厂 绝对 值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表 明AL在金片上的吸附 量随温度升高也相应增大 一般而 言 吸附是 自发 的放热过程 故温度升 高对 吸附不利 大多数离子 型表面活性剂在液 固界面 的吸 附量 随温度升高而 减小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则与上述规律 相 反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破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 亲水性 使其易 自水相 中逃 出 从而 导致 吸附量 增 加 本实验 中 温度上升使 AL在液固界面上的吸附 量增大 表 明温度升高 以后 AL分子亲水性变差 有 着更强的逃离溶液的趋势 这一规律 同样与非离子 表面活性剂类似 QC M D的结果还可反映 A L吸附构象的变化 QC M D所得到的耗散 因子A D与石英振子表面所覆 盖 的吸附层 中高分子的构象和吸附量有关 一个致 密刚性 的吸附层 只产生较小 的耗散因子 而一个松 散柔软的吸附层会产 生较大 的耗散 因子 以图9 a 中的 厂 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作 图 所得到 的图 9 b 能够更直观地反 映A D与 厂 之间的关系 图 中曲 线的斜率反映了单位频率 质量 变化所对应的耗散 因子 曲线斜率越大 表明分子 的柔性越强 分子越 伸 展 斜率越 小 表 明分子 的刚 性越强 分子越 蜷 图 9 a 不 同温度下碱 木质 素在 金片表面发生吸附时 石英振子共振频 率 和耗散 因q z x o 随时 间的变化及 b 不同温度下 D与 之间的关系 F ig 9 a F r e q u e n c y s h i ft a n d d is s ip a tio n f a c t o r D a s a f u n c ti o n o f ti me f o r AL a d s o r be d o n t o t h e g o l d c o a t e d q u a r t z c r y s t a l a t d i ff e r e n t t e mp e r a t u r e s C o v s p l o t s in d u c e d b y AL a t d if f e r e n t t e mp e r a t u r e s Th e c o n c e n a fio n o ft h eAL s o l u t io n wa s 1 g L一 a n d t he in it ia l p H v a l u e wa s 1 2 0 6 a t 2 0 C 曲 图9 b 中曲线斜率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小 表 明在温度较低 时 分子较为伸展 分子 中结合水较 多 温度 升高 以后 A L分 子逐渐 蜷 曲 并失去 结合 水 AL在液固界面上的吸附特性进一步表 明温度上 升会使 AL失去一定量的结合水 分子 内聚集作用 增 强 与在溶液 中所得 到 的规 律具有 很好 的一致 性 为进一步揭示温度对碱 木质素在液 固界面 上 的吸 附特性影响 采用 A F M研究 了不 同温度碱木质 素在云母表面上的吸附形貌 云母表面具有原子级 的平整度 因此作为衬底不会对其表面所吸附的高 分子成 像产生 干扰 图 1 0为 AF M观 察到 的AL在 2 0 4 0 6 O C下形成的吸附层 以及空 白云母 的形貌 可 以发现 当温度 较低 时 吸附层 的AF M 表面形貌 图较为 平整 当温度较 高时 吸 附层表面 的突起增 多 尤其是 6 0 C下出现 了很多明显的较大突起 表 No 6 李浩等 温度对碱木质素在溶液 中微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 的影 响 1 l 2 7 图 如 图 1 3 所示 在温度上升初期 即图中A至 B阶 段 AL分子表面带电基 团电离程度 降低 表面 电荷 减少 并且 AL与水分子之 间的氢键作用 降低 而逐 渐失去水分子 流体力学半径减小 分子更加蜷 曲 由此可见 伴 随着AL分子 的不断蜷 曲过程 分子表 面 的部分羟基等 亲水基 团在 失去水分子 的同时又 会与分子 内的羟基等重新形成氢键 导致分子表面 亲水基 团 比例降低 分子疏水性增 强 随温度继续 上升 即图中B至 C阶段 AL的电离程度 以及 A L与 水分子之 间氢键作用进一步降低 使得分子 间聚集 作 用逐渐 增强 溶液 中开始 出现粒径 较大 的聚集 体 整个过程中 z e t a电位由于同时受聚集体 内分子 数量和 电离程度两个 因素影响 其绝对值会 出现先 减小后增大再重新减小的过程 上述研究表 明 随着温度上升 水对 AL的溶解 能力逐渐 降低 逐渐 由AL的 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学安全培训考核课件
- 先秦文学课件
- 化学品安全培训漫画课件
- 第四单元名著导读《简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创伤性肋骨骨折课件
- 12在牛肚子里旅行第2课时 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分层练习+听写
-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4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讲义)(学生版+解析)
- 客服岗位月度汇报
- 路基挖方施工技术交底
- PICC堵管原因与再通方法
- 标杆地产五星级酒店精装修标准
-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查房
- (高清版)TDT 1013-2013 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
-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举例-有理数
- 西方经济学简史
- 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新闻报道与舆论导向
- 局放实验操作规程
- 透明土实验技术的研究进展
-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