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教案4全国通用.doc_第1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教案4全国通用.doc_第2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教案4全国通用.doc_第3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教案4全国通用.doc_第4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教案4全国通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教案4课 题:第一专题 教学目的:1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2通过练习,提高阅读现代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会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达到加深理解主旨的目的。教 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提高。教学过程:第四课时一、教学要点: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2二、巩固练习(一)(200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尽管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工作相当古老有两个例子,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北非学者阿拉伯英布卡尔顿,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14世纪撰写的对他人的描述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人类学是相对晚近的西方文明的产物。例如,在美国,学院或大学(在罗彻斯特大学)普通人类学含学分的第一次课程直到1879年才开设。倘若人们一直关心他们自己及其起源,以及其他人,那么为什么成体系的人类学学科这么长时间才问世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像人类历史一样复杂。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与人类的技术局限有关。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冒险。大范围的旅行通常是少数人独享的特权;只有当适当的运输和通信方式得到发展,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研究才盛行。这并不是说,人们一直没有注意到世界上与他们自己在看法和行为上不同的其他民族的存在。例如,圣经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充分提到各种各样的民族,其中有犹太人、埃及人、赫梯人、巴比伦人、埃塞俄比亚人、罗马人,等等。这些民族之间的差异,比之他们中任何人与澳大利亚、亚马孙森林、北极的北美原住民等的差异,就显得逊色了。借助于向真正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人们有可能第一次遇到这类根本不同的民族。正是与迄今未知民族的大量接触这开始于欧洲人试图把其贸易和政治统治扩大到世界各地之时人们的注意力才集中于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使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人只是逐渐认识到,在所有这些差异的掩饰下,他们可能与任何地方的人共享基本的“人性”。不与欧洲人共享基本文化价值的社会被贴上“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标签。直到18世纪中叶,相当多的欧洲人才开始认为这类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是完全相关的。这样一个时代到来了:人们越来越努力根据自然法来解释事情,对以权威文本为根据的传统解释表示怀疑,对人类多样性的兴趣日渐浓厚。1对插入语“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强调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同一民族观察的艰难性。B强调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同一民族观察的可能性。C强调在同时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观察的艰难性。 D强调在同时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观察的可能性。C(插入语是对前面句子“对远远不同于的观察是艰难的”的解说。)2下面不属于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的一项是()A广阔的地理范围,造成交往的局限。B落后的旅行手段,造成沟通的不便。C显著的民族差异,导致理解的困难。D迟缓的认识发展,导致研究的滞后。C(原文的第二段、第四段有比较明确的表述。)3下面对“人类多样性”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及其在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不同。B人类的不同起源和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独特看法。C民风习俗的差异和对“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民族的认同。D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及其独特的行为方式。D(“人类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不同。)4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具有课程意义的人类学工作出现较早,但含有学分的人类课程形成较晚。B人们较早关注到与己不同的民族的存在,但关注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却较晚。C北极的北美原住民与赫梯人之间的差异比犹太人与埃及人之间的差异要显著。D长期以来欧洲人没有意识到“野蛮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密切相关。A(根据原文第一段判断A项是错误的。)(二)(2006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5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答:B(是对“天人合一思想”在文中的概念内涵意义的理解)6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答:D(不是针对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而言的,谈不上“丰富”和“局限性”)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答:D(夸大其词)(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80年代末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曾赠一幅方斗于友,乃:“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任先生的赠语意味深长。 “无为”是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违”,即不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改变客观事物的节奏。无为的境界,就是不违反万物自然发展的程式和机制,也就是不违反道理。老子说,圣人的学说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又说:“善行者,无达迹”。“无达迹”的行为,是使事物不留下伤痕的良好行为。“无为”就是“无达痕”。仔细检讨现在人类的许多行为(包括我们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于主观意志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自然秩序和固有的规律,而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越来越多的危害。后人把老子的“清静”与“无为”结合起来成“清静无为”,其意为不贪、不躁,便可达到无为的境界。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有的概念。这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达很有关系。刘勰、司空图对此都有很高的见解。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谈论诗首先要善于“辨于味”,诗歌的“味”,并非酸义是酸,咸义是咸,而是要达到一种“咸酸之外”的“醇美”,或者说,是一种 “味外之旨”。在同文中,他又用了一种相似的说法:“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音韵外之致耳。”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得其环力”。古人又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适,是文之真性灵也。”故林语堂云:“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何以故?平淡去肤淡无味,只有毫厘之差。”晋人的行草若断还连,似奇反正,以韵相胜,泊然无为而休气和平,意态超越而神明焕发。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倡“平淡天真,自然浑成”。人淡如水,水淡如云,云淡如风,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淡”,是“无”,是“无味之味”。无味之味乃味之极也。 只有真正体会到“无为之为”和“无味之味”,你才能在人生和文学艺术上达到崇高的境界。“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此之谓也。8下列分别对“无为之为”和“无味之味”的内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C)A. 前者指老庄的哲学思想,后者指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独有的概念。B. 前者指“无违”,即不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不改变客观事物的节奏,后者指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达有关的古典美学的范畴。C. 前者指“无达迹”的行为;后者指文学的一种最高的境界。D. 前者指“清静无为”,即不贪、不躁;后者指一种“咸酸之外”的“醇美”,即“味外之旨”。9下列对第二段画线句子“任先生的赠语意味深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作为著名的哲学家,任先生的赠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的自风流”这一哲学命题。B作者引用了老子及古代的一些诗评诗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任先生赠言“意味深长”之所在。C作者借“任先生的赠言”这一话题,谈了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D这句话在文中独立成段,既有强调作用,又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0下列全部都能证明“无味之味”境界的一项是(B)任继愈教授曾书赠一幅方斗于我,乃:“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得其环力平淡天真,自然浑成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知,是文之真性灵也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A B C D11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A人类只有不违反自然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B. 只有将“无为”和“清静”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类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C. 晋人的行草如果断了还能相连,那么能够说明书法家达到了“大自然无为而休气和平”的境界。D人类之所以达到了文学艺术上的崇高境界,是因为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无为之为”。(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美丽诗经鲍鹏山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她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 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12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C 是一种现象,不是依据13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是一项是 (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D 题目为美丽诗经。加上最后一段的归结就可得出答案。A“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作者并没有否定小雅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C“无关紧要”错。1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A ( B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以偏概全。)(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泰山之恩 蔡家园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