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概述ppt课件.ppt_第1页
黄帝内经概述ppt课件.ppt_第2页
黄帝内经概述ppt课件.ppt_第3页
黄帝内经概述ppt课件.ppt_第4页
黄帝内经概述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黄帝内经概要 2 1 如何认识 内经 的价值 2 内经 是什么时侯成书的 3 黄帝内经 的作者是谁 4 黄帝内经 的命名是何含义 5 素问 的含义是什么 6 灵枢 的含义是什么 3 7 素问 是如何流传的 8 灵枢 是如何流传的 9 素问 的亡篇有哪些 10 七篇大论的作者是谁 11 内经 与 周易 4 一 如何认识 内经 的价值 内经 CanonofMedicine 黄帝内经 YellowEmperor sInternalClassic素问灵枢PlainquestionsMiraculousPivotNineVolumes 5 1 内经 理论的历史价值是中医理论之源 历代医家的医学思想没有超出 内经 的泛畴尊奉为 医圣 的张仲景 就是在吸取了 内经 的主要理论尤其是感受寒邪发病的理论基础之上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著成 伤寒杂病论 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其书也被奉为 方书之祖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 在 内经 关于病因病机尤其是在关于火热 6 的论述的启发下 认为六气皆可从火而化 创立了火热学说 治疗上也以寒凉药物为主 从而形成了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寒凉派 此外如李东垣的 脾胃论 等无一不是在 内经 理论指导下而形成的 2 内经 理论的现代价值2 1 内经 理论仍然是目前中医学发展的源泉 7 2 2现代中医治疗疾病仍离不开 内经 理论的指导 3 内经 理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3 1天人合一理论对医学发展的意义3 2预防为主思想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启迪3 3 内经 整体观是未来疾病治疗的方向 8 二 内经 是什么时候成书的 1 内经 的成书年代1 1 内经 成书于战国说明清以来的学者多倾向于此 如明方以智 通雅 说 谓守其业而浸广之 灵枢 素问 也 皆周末笔 清 魏荔彤 伤寒论本义 序 轩岐之书 类春秋战国人所为 而托于上古 晚近 不少学者将 内经 与 礼记 吕氏春秋 淮南子 等书进行比较 有的 9 从文字 方言等方面研究 得出成书于战国的结论 据考证 内经 中确有出自战国时期的作品 但据此就断定 内经 成书于战国时期 则似乎难以令人信服 因此更多的人认为 内经 的主要内容出自战国时期 并且自秦汉以来 不断有所补充 章太炎 素问 以至汉末 因革损益亦多矣 这里所谓 损 就是亡失 益 就是增加 10 1 2 内经 成书于西汉初说宋代聂吉甫 素问 既非三代以前之文 又非东都以后之语 断然以为淮南王之作 淮南王即西汉初淮南王刘安 刘安 公元前179 122汉高祖之孙编写 鸿烈 后称 淮南鸿烈 亦称 淮南子 汉书 艺文志 列为杂家 又奉武帝命作 离骚传 因谋反事发自杀 11 1 3 内经 成书于西汉中晚期说 1 从目录学来看 内经 书名首见于 汉书 艺文志 此书乃东汉 班固根据 七略 艺文志 摘编而成 七略 是西汉末年汉成帝时代刘向 刘歆父子所作的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12 该书成书于公元前32年 司马迁 史记 无 内经 记载 史记 成书于公元前104 公元前91年 仓公在高后八年受老师公乘阳庆之书 有脉经 上下经 五色诊 奇咳术 揆度 阴阳外变 药论 石神 接阴阳等书 三年后大有神验 13 2 从 内经 的理论体系分析 阴阳 五行学说在董仲舒 刘安 淮南子 之后才开始趋于完整 3 从现代史学研究分析 马王堆 五十二病方 较 内经 为古朴 长沙马王堆等汉墓出土文物中 发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计十四种之多 14 其中帛书有十种 除去重复 计有 足臂十一经灸脉 简称 足臂 阴阳十一脉灸经 甲本 阴阳十一脉灸经 乙本 甲乙合并算作一种 简称 阴阳 脉法 阴阳脉死候 五十二病方 却谷食气 导引图 养生方 杂疗方 和 胎产书 等 15 竹木简医书有四种 即竹简 十问 合阴阳 天下至道谈 以及木简 杂禁方 这些医书主要用隶书抄写 其抄写年代一般为汉初 最早在秦代 最晚在汉文帝时期 其成书年代有的在战国时期 有的则在秦汉之际 上述医书虽然无命名为 黄帝内经 及 素问 灵枢 的篇章 但其内容与现通行本 黄帝内经 有关联 从中可使我们深入认识古代医学的传承 更加深入地理解 黄帝内经 作为中国古代 主要是秦汉时期 医学的结晶 及其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6 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足臂 阴阳 与 灵枢 经脉 篇相比分析经络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过程 在经脉的数目上 足臂 和 阴阳 皆十一脉 至 经脉 多一手厥阴 而成十二经脉 在脉的排序上 足臂 是先足脉后臂脉 阴阳 是先阳脉后阴脉 经脉 则始于手太阴 终于足厥阴 按表理阴阳的配合关系排列 17 在 脉 字的演变上 足臂 使用古字 温 阴阳 用 眽 或 脈 字 渐与 经脉 无异 关于脉的循行规律和径路 三部古经脉文献也有渐进之迹象 足臂 的十一脉都是从四肢末端流向躯体中心的胸腹或头面方向 即全属于向心性流动 在 阴阳 九条脉为向心性流动 而另外两条脉则改为由躯体中心流向四肢末端 成为离心性的 18 至 经脉 则发生了更大的变动 循行更为复杂 即手三阴脉从胸走手 手三阳脉从手走头 足三阳脉从头走足 足三阴脉从足走胸腹 足臂 和 阴阳 各条经脉的循行各自独立 彼此不相连接 即未成密布全身的网络 很多区域或脏腑尚无脉的分布 经脉 中 脉的分布完整严密 十二经脉依次衔接 形成了周而复始的循环 在脉的病候上 足臂 19 阴阳 经脉 也呈由少到多的增长趋势 由此可见 经脉理论经历了 足臂 阴阳 和 经脉 三个发展阶段 至 内经 时出现丰富而成熟的经脉理论 结论 史记 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一世纪内 20 三 内经 作者是谁 1 从本书的书名来看 黄帝内经 的书名冠以 黄帝 似乎作者就是 黄帝 关于 黄帝 辞海 中说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姬姓 号轩辕氏 有熊氏 少典之子 可见黄帝只是传说中的一个人物 而事实上 黄帝并非一个人名 而是中华民族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个氏族 是 21 中华民族的始祖 它的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历代人们都以自己是黄帝的子孙为荣 古人尤其有 尊古贱今 的习气 常借古人 圣人之名来引起重视 使人相信自己所说 如 淮南子 所说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 黄帝而后能入说 说明伪托他人 圣人之名而著书立说是当时的普遍风气 22 有的时侯更借助于鬼神之名 如 刘涓子鬼遗方 即假托鬼怪之名 再如宋司马光 传家集 书屋 说 谓 素问 为黄帝之书 则恐未可 黄帝亦治天下 岂终日坐明堂 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 此周汉之间 医者依托以取重耳 明方孝孺 逊志斋集读三坟书 也说 世之伪书众矣 如 内经 称黄帝 汲冢书 称周 皆出于战国 秦 汉之人 23 2 从本书的内容来和编写体例来看 前后有许多重复和不一致之处 其中有一部分是引用了 内经 成编以前的古医经著作 这一部分保留着古代的本来面目 还有一部分是由于自 内经 问世以后 由于 代有亡失 又经后人不断增加补充进去的 直至唐朝的王冰在次注 素问 时 还增添了不少内容 所以 内经 的内容也显露出许多学术观点的分歧 甚至有自相矛盾之处 24 本书的编写体例也很不一致 有的篇章很长 而有的篇章却很短 3 结论 从 内经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 它决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 也不是一个时代 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 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各医学家的经验总结汇编 是群众智慧的结晶 书名冠以 黄帝 仅是伪托之辞 25 三 内经 书名的含义 在古典著称中 以 经 为书名的很多 其它如 难经 本草经 甲乙经 中藏经 等 经 字 辞海 解释为 1 常道 规范 2 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藉 26 陆德明 经典释文 解释为 常也 法也 径也 指出 经 就是常道 规范的意思 本书名 经 也无非是说明本书是医学的规范 也就是医者们必须学习和遵循的意思 内 是与 外 相对而言的 书分内 外 并没有什么深意 只是说明书的排列次序 犹如上篇 下篇之说 医藉考 说 犹 易 内外卦及 春秋 内外传 庄子 内外篇 韩非子 内外诸说 以次第名焉者 不必有深意 27 汉书 艺文志 所载书目 医经七家中就有 黄帝内经 黄帝外经 扁鹊内经 扁鹊外经 白氏内经 白氏外经 等 另外 也有人认为医经分内 外 是理论与临床或理论的纯 驳而分的 纯者为内经 驳者为外经 还有的认为 内经 是讲述基本知识的 而 外经 是讲述医疗技术的 但由于 外经 久已失传 所以此说也无从考证 仅作参考 28 五 素问 书名的含义 林亿等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序 引用全元起的注释 素者 本也 问者 黄帝问岐伯也 方陈性情之源 五行之本 故曰 素问 马莳 吴崑 张介宾 王九达等人 则认为 素问 之义 即 平素问答之书 29 胡澍则认为 素则法也 黄帝问治病之法于岐伯 故书曰素问 上述这些解释 意义皆通 但确经不起推敲 若只是说黄帝平素问于岐伯治病之法 所以叫做 素问 可是 灵枢 就没有黄帝问法于岐伯了吗 而这一部分叫 素问 另一部分却叫 灵枢 这又如何解释呢 30 据林亿等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序 中 按 乾凿度 即 周易 乾凿度 凡二卷 永乐大典本 云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 故有太易 有太初 有太始 有太素 太易者 未见气也 太初者 气之始也 太始者 形之始也 太素者 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 而疴瘵由是萌生 故黄帝问此 太素质之始也 素问 之名义或由此 31 一般认为这一解释是比较符合原义的 太易 太初 太始 太素为古人探讨天地形成所分的四个阶段 就 素问 的内容来说 基本上是以阴阳五行的理论解释天人关系及人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确有陈源问本之意 杨上善以书名 黄帝内经太素 或本源于此 32 六 灵枢 书名的含义 灵枢 是 内经 的另一主要组成部分 原书九卷共八十一篇 故又名 九卷 内容和 素问 相近 更着重于讲述经络和针灸 阐明针刺的规律 要领 所以晋 皇甫谧始称之为 针经 隋唐时期又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 如 九灵 九墟 灵枢 等 关于取名 灵枢 的含义 33 马莳认为 灵枢者 正以枢为门户 阖辟所系 而灵乃至圣至元之称 此书之切 何以异是 张介宾则认为是 神灵之枢要 是谓灵枢 他们二人认为都只是依字面解释为神灵 枢机 意为书中所论述的内容是很重要 是医学的枢纽 34 然而不少学者认为王冰之所以更名 灵枢 可能是根据 隋书 经藉志 九灵 之目 结合道家的 玉枢 神枢 诸经的名称更名的 所以上述 神灵 枢机 之义 恐怕不符合王冰更名的本意 正如日人丹波元胤说 今考道藏中 有 玉枢 神枢 灵轴 等之经 而又收入是经 则 灵枢 之称 意出于羽流者欤 35 羽 指羽士 即道士的别称 说明王冰将 九卷 针经 更名为 灵枢 可能是受道教的影响 取自道藏经 36 七 素问 是如何流传的 素问 之名始于何时 现已无据可考 但从现存文献来看 最早提到 素问 之名的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 伤寒杂病论 他在自序中说 撰用 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 为 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 37 但是张仲景只提出了 素问 和 九卷 并未明确提出 素问 和 九卷 就是 内经 其后 晋 皇甫谧在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中才提到 内经 包括 素问 和 针经 两部分 九卷 和 针经 都是 灵枢 早先的名称 现在所能看到的 素问 本并不是原始的 素问 本 38 战国秦汉之际 战乱频繁 素问 流传至唐代早已残损散失不全 王冰在此情况下 进行了编次和注释 将 素问 由九卷改编为二十四卷 后来又经过宋朝的林亿等校正而流传至今的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和通用的 素问 本就是王冰改编的宋朝的林亿等校正二十四卷本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39 九 灵枢 是如何流传的 灵枢 最早称为 九卷 九卷 的名称也是首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 伤寒杂病论 晋 王叔和 脉经 也称 灵枢 为 九卷 至皇甫谧 甲乙经 才开始叫 针经 然而他在文中引用 灵枢 经文时 仍然多称 九卷 40 至唐朝王冰校注 素问 时 始用 灵枢 之名 他在叙 素问 引班固 汉书 艺文志 说 黄帝内经 十八卷 素问 即其经之九卷也 兼 灵枢 九卷 乃其数焉 灵枢 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亡佚不传 41 北宋元佑八年 高丽献来 黄帝针经 宋哲宗即下诏颁发天下 到了南宋绍兴二十五年 史嵩才把家藏旧本 灵枢 九卷共八十一篇 加以校正 增修音释 附于卷末 改编为二十四卷 刊印流传至今 即是现在通行的 灵枢经 42 十 素问 的亡篇有哪些 素问 和 灵枢 原书各九卷 每卷九篇 各为八十一篇 合计一百六十二篇 素问 到唐代只存八卷 其中第七卷的九篇已经佚失 唐代王冰注解此书时 宣称又从他的老师处得到一秘本 便补充了 天元纪大论 等七篇 仍缺二篇 即第七十二篇 刺法论 第七十三篇 本病论 都只有篇名 而没有文章 43 王冰在编次时都注明 亡 但是到了宋代 刘温舒著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时 这两篇又忽然出现了 由于这两篇是已经遗失而又出现的 故题名为 素问遗篇 附录于该书之后 不但有经文 而且还有注文 由于这两篇的内容和文句都很浅陋 与其它各篇的篇幅长短悬殊 文字风格体例也不一致 学者都公认这两篇系后人伪托之作 44 如林亿等认为 而今世有素问亡篇 仍托名王冰注 辞理鄙陋 无足取者 现存 素问 实际只有七十九篇 45 十 七篇大论的作者是谁 前面提到 素问 原书共九卷 流传到唐代时已只存八卷 其中第七卷的九篇已经遗失 王冰在注解 素问 时 声称从他老师处得到一秘本 便补充了天元纪大论 六微旨大论 气交变大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纪大论 至真要大论 五运行大论等共七篇 由于这七篇大论是王冰在次注 素问 时补入的 故有人怀疑它的作者就是王冰 46 林亿等人则认为是王冰采自 阴阳大论 来补足亡佚的篇卷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序 中说 窃疑此七篇乃 阴阳大论 之文 王氏取以补亡之卷 由于 阴阳大论 也早已亡失 所以这七篇大论的内容是否是 阴阳大论 的内容也无从查考 而且也有人认为王叔和 伤寒例 中所引 阴阳大论 并没有这七篇的内容 所以说王冰采自 阴阳大论 的观点也站不住脚 47 从内容和文字风格来看 这七篇大论的文字特别长 与其它各篇不相称 并且里面的内容与其它各篇也不同 主要是讲述运气学说的 而且据引用过 内经 内容的书如 难经 甲乙经 黄帝内经太素 等书来看 这些书中都没有引用过这七篇大论中的内容 所以我们也可推断这七篇大论确非 素问 原文 究竟是否是王冰伪作 仍待进一步查考 48 十一 内经 与 周易 周易 又名 易经 是我国古代说明自然和人类的运动和发展变化规律的一本哲学著作 内经 与 周易 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来就受到许多医家的重视 唐代的孙思邈认为 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明代张景岳更是提出了 医易同源 论 总的说来 内经 主要在两个方面与周易发生联系 内经 的基础理论直接来源于 周易 49 内经 的全部理论都是建立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之上 而阴阳学说又是来源于 周易 周易 将自然万物分为阴阳两大类 分别用 和 来代表 并且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消长 变化的动态平衡关系 内经 的阴阳理论正是来源于此 素问 阴阳离合论 天为阳 地为阴 日为阳 月为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 人亦应之 素问 金匮真言论 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为阴 5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内经 中的另一重要理论 五行学说的产生也是受到 周易 的启发 河图洛书认为天以一生水 地以六成之 地以二生火 天以七成之 天以三生木 地以八成之 地以四生金 天以九成之 天以五生土 地以十成之 这就是五行生成之数 51 河图之数的分布 配以方位 东南西北成四方形 再加上中央 便是五方 阴阳之气在这五个方位上运行 便是 五行 空间的五行 配以时间四时 其实是五时 便成为时空合一的 五行学说 内经 发展了这一学说 用以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 以及人体生理 病理 诊断和治疗的原则 52 如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天有四时五行 以生长收藏 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同篇还说明了五行和五方 五气 五味 五脏相配的关系 这是 内经 的理论来源 内经 吸取了 周易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