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13 群落的结构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13 群落的结构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13 群落的结构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13 群落的结构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13 群落的结构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群落的结构 (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d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导学号:62672167】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b一块农田中的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豌豆和杂草会竞争水肥和光照等,b正确;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错误;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故d错误。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光照的强度有关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b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等;鸟类的分层现象是与食物分布相关的,而与光照无直接关系;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在套种生产中的应用,要考虑两种生物的高矮和对光照强度的需要等因素。4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时,正确的操作是() 【导学号:62672168】a可用样方法调查鼠妇的种群密度b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以忽略不计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冷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设计统计表,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d鼠妇为土壤中小动物,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要统计在内,b错误;依据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取热光源进行对其收集,c错误。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d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明显分层现象,故a、b正确;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c正确;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下层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草本植物的水平结构,d错误。6如图所示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是下列哪组生物() 【导学号:62672169】a水稻和稗草b食草昆虫和草c兔和鼠 d衣藻和甲藻b图中a与b数量变化表明两者为捕食关系。选项a、c、d为竞争关系,选项b为捕食关系。7科学家在一池塘内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比例如下表。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饲养方式植丛中的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其他鱼种1单养0.420.120.010.45混养0.050.350.050.55鱼种2单养0.430.230.010.33混养0.400.120.040.44a.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b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c两种鱼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d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a某食物在胃中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该鱼种对该食物的摄入量越多,反映其生活与栖息的场所,故鱼种1、鱼种2单养时均多出没在植丛中。栖息与活动场所的相似,意味着两鱼种之间可能为竞争关系。由混养数据可知,鱼种1与鱼种2食物比值的最高值分开,说明混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8下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c根据图示中三个种群生物的食物关系,由于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均存在共同食物,因此,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由于甲、丙之间食物相似性很小,故它们可分布在同一群落的同一垂直结构层次。生物之间通过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从而实现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9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导学号:62672170】甲乙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c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10下表为物种、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62672171】(1)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分布最广的物种是_;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的是_。(2)若为林木群落,该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具有_的特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_现象,其意义在于_。(3)若b3为某种鸟的种群,科学家对b3进行密度调查时,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记录其鸣唱,并对个体的鸣唱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获得了若干信息。与传统的标志重捕法相比,该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解析(1)物种a在群落、均有分布,而b物种在、分布,c物种在、分布,d物种在、分布,由此可知分布最广的物种是a。群落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析表可知,中3个物种,中2个物种,中4个物种,中2个物种,中2个物种,则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2)林木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具有镶嵌的特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这种分层与林木植物与对光能的利用有关,即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3)传统的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对进行抓捕且进行标记,有时标记物过于醒目,易被天敌捕食等,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对调查鸟群可能有损伤等,而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则可避免上述弊端等。答案(1)a(2)镶嵌(或镶嵌分布)分层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3)无损伤、低干扰(答案合理即可)11如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稻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根据图示分析回答问题。(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关系。(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的数量变化情况。(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解析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不同的两种生物,它们都以枯草杆菌为食,因此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竞争关系,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是捕食关系。根据题意可知曲线a为枯草杆菌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b为双小核草履虫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c为大草履虫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从曲线b和曲线c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在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4)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12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身体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理由是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理由是_。(3)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解析(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生物,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关系;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为捕食关系。答案(1)较强微小(2)b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竞争捕食冲a挑战练13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62672172】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m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越小,m与n竞争越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c仅从食物关系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越多,适应能力越强,b错误;d越小,说明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越多,m与n竞争会越激烈,c正确;m、n两个物种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会呈现“j”型增长,d错误。14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d读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由图无法推断出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是否相同,d错误。1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品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导学号:62672173】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最后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存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正确、d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确。16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影响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0.10.51.02.04.0动物类群数(类)2023375058动物个体总数(个)3656657501 9832 490(1)许多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_,而且身体_,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_,农药污染物的浓度_,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结论:_。(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区域号区域植株数荚果数/株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1208.36.02406.85.93603.96.24802.75.951002.16.0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平均每株植株上的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_。解析(1)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取样器进行取样,然后再统计并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2)观察表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