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四川省理县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设计.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四川省理县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设计.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四川省理县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设计.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四川省理县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设计.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四川省理县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南 大 学本 科 生 毕 业 设 计全套设计加扣 3012250582题 目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 院 专业班级 完成时间 2目录摘要IAbstract.I第1章前言11.1工程区概况11.2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1.2.1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11.2.2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第2章灾害体概况32.1自然地理环境32.1.1交通状况32.1.2气象32.1.3水文42.1.4区域经济状况42.2地质环境52.2.1地形地貌52.2.2地层岩性62.2.3水文地质特征62.2.4地质构造72.2.5新构造运动及地震72.2.6人类工程活动102.2.7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及物理力学指标102.3滑坡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112.3.1滑坡体基本特征112.3.2滑坡稳定性计算252.3.2.1计算剖面 .252.3.2.2计算模型. .292.3.2.3计算参数的确定.312.3.2.4稳定性计算结果.322.3.2.5稳定性评价.332.3.2.6稳定性综合分析评价.342.3.3滑坡推力计算352.3.3.1工程等级、工况及安全系数的确定352.3.3.2滑坡推力计算方法.362.3.3.3滑坡推力计算.362.3.3.4斜坡推力计算结果评价.382.3.4因素敏感性分析392.3.5发展变化趋势402.3.6危害性预测402.4防治工程技术方案及方案比选412.4.1防治目标与原则412.4.2设计工况、参数和标准的确定422.4.3防治技术方案的设计442.4.4不同方案的分项工程设计452.4.4.1方案一.452.4.4.2方案二.462.4.5防治工程方案的比选与推荐方案472.4.5.1防治工程方案的比选.472.4.5.2推荐方案.48第3章治理工程整体设计493.1设计依据493.1.1防治工程总方案设计50第4章治理工程分项设计514.1抗滑挡土墙设计514.2设计工况及安全系数534.3岩土设计参数544.4挡土墙设计554.5主要工程量及造价594.5.1编制依据594.5.2基础价格594.5.3取费标准604.5.4临时工程604.5.5其他604.5.6独立费用604.5.7基本预备费614.5.8工程投资61第5章工程效果监测设计和施工安全625.1监测工作的任务和目的625.2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及原则625.2.1监测设计主要技术依据及规范625.2.2监测原则625.3监测工作方案及工程布置635.3.1监测工作布置635.3.2监测工作实施步骤建议645.4施工安全要求65第6章施工组织设计676.1施工条件676.1.1交通条件676.1.2气候水文条件676.1.3水电供应686.1.4地形条件686.1.5占地拆迁686.2建筑材料686.3施工方案及方法696.4施工交通运输716.5施工总体布置716.6施工顺序及进度计划71第7章工程实施效果评价737.1环境影响评价依据737.2环境影响评价737.2.1对土地资源的影响737.2.2施工废水对水质的影响737.2.3对空气质量的影响737.2.4对声环境的影响747.2.5对水土流失的影响747.2.6交通影响747.2.7其他影响747.2.8综合评价和结论75第8章环保规划设计768.1设计依据768.2有利影响768.3不利影响768.4环境保护设计768.5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768.6施工管理与监理788.6.1管理机构788.6.2工程监理78第9章结论和建议80参考文献.I附图:. I1、理县薛城法庭后山滑坡治理工程施工设计平面图I2、理县薛城法庭后山滑坡治理工程施工设计平面图布置I3、临时工程布置及挡墙位置图I4、理县薛城法庭后山滑坡治理I剖面图工程布置图. I5、理县薛城法庭后山滑坡治理工程抗滑挡土墙设计图I6、理县薛城法庭后山滑坡治理工程抗滑挡土墙剖面图I7、理县薛城法庭后山滑坡治理工程抗滑挡土墙立面图 I8、理县薛城法庭后山滑坡监测工程平面布置图 I9、理县薛城法庭后山滑坡治理工程I剖面图(方案一)I10、理县薛城法庭后山滑坡治理工程I剖面图(方案二) I附件:. I1、治理工程设计计算书2、治理工程预算书3、推力计算表1摘要本设计为山区高速铁(公)路地质灾害治理设计,主要针对四川省理县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应急治理工程进行设计 ,综合考虑工程区概况、灾害体概况,分析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该地区滑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确定滑坡应急治理工程的设计方案。设计分为灾害治理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效果监测设计及环保规划设计,以灾害治理设计为核心内容。治理工程分为治理工程整体设计、治理工程分项设计。采用折线型滑动面作为计算模型,应用传递系数法进行滑坡稳定性计算。本设计采用了抗滑重力式挡土墙与抗滑桩作方案比选,经多方面比较采用重力式挡墙。最后对施工安全提出要求,进行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关键词:滑坡;重力式抗滑挡土墙;抗滑桩;传递系数法;稳定性验算AbstractThe design is applied to the 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long the high-speed railway (highway) road in mountainous. It is mainly aimed at the design of emergency treatment project in Li Country ,Sichuan Province. Considering the profiles of project area and disaster object,we analyse the need and feasibility of the 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Under the analysis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landslide in the region,we work out the design of the landslide emergency control project.The design is divided into devise of disaster contro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lan,monitoring design of engineering effect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the environment.The core of the design is disaster management.It is divided into the overall design and sub-project design.Using a Line-type sliding surface as the calculation model,we work out the stability calculations of the slope und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fer coefficient.Gravity retaining walls and anti-slide pile are used for alternatives.Under the comparation in various aspects,we choose the gravity retaining walls as the final project.Finally,we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projectKeywords: landslide; gravity retaining walls;anti-slide pile; transfer coefficient; stability Checking第1章 前言1.1 工程区概况四川省理县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位于薛城镇的西南部薛城镇法庭后山第一斜坡段,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北纬313305,东经1031839。斜坡形态呈长条形,坡体斜长约320m,宽260m,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高程16101820m,相对高差约210m,总体坡度为3045,坡向320。图1 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全貌1.2 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2.1 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1.2.1.1 滑坡体分布位置、范围及规模四川省理县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位于薛城镇的西南部薛城镇法庭后山第一斜坡段,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北纬313305,东经1031839。斜坡形态呈长条形,坡体斜长约320m,宽260m,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高程16101820m,相对高差约210m,总体坡度为3045,坡向320。1.2.1.2 主要危害对象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主要危害对象为下部的薛城镇法庭及民房多栋,人数200 人。1.2.1.3 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破坏后造成损失估算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体已经严重威胁到斜坡下方的薛城镇法庭及附近居民200人的生命安全,以及薛城镇法庭及附近22 栋居民房的财产安全。据不完全统计,潜在经济损失预计达到500万元。1.2.2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可能的变形破坏将直接威胁坡脚处薛城镇法庭及周边建筑物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估算,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发生变形破坏将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达500 万元左右,估计的工程治理经费约150 万元,效益与投资之比约为3:1,经济效益明显。因此,对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实施防治工程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降雨和地震余震作用下,灾害体的稳定性将逐渐下降,局部甚至发生失稳破坏。尤其是已经发生变形或破坏形成的小崩滑体堆积于稳定性较差的斜坡体上,容易引发次级灾害。若不及时对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进行工程治理,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当地的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根据2009 年6 月19 日理县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应急勘查设计书评审意见,理县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紧迫性为较紧迫。根据目前地质灾害防治施工技术水平和当地灾害治理经验,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是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治理的,地质灾害的隐患是可以消除的。通过地质灾害治理可以变危险区为安全区,扩大安全环境容量。因此,对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实施防治工程措施是可行的。第2章 灾害体概况2.1 自然地理环境2.1.1 交通状况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位于川西北交通要冲理县薛城镇,为理县县城旧址所在地。距省会成都约180 公里,离州政府所在地马尔康210 公里。国道317 线成阿公路从薛城镇法庭前(斜坡北侧) 通过,此外,自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坡脚处有一宽约4m 的简易公路通过并与国道317 线相连接,交通便利(见图2)。图2 交通位置图2.1.2 气象理县薛城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冬暖夏凉。据理县气象站19662004年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609.6mm,最大年降水量790.1mm(1992 年),最大日降水量55.9mm(1982 年8 月12 日)。在时间上,冬春季节降水量严重偏少,常发生冬干连春旱,而夏秋季降水偏多,各月分配不均,降水量集中在59 月为420.6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9%,而10月次年4 月降雨量仅189.0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1%。全年降雨呈双峰型分布,5、6、9 月是降水高峰期,每年雨季开始和临近结束有两次大的降水过程。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多年平均气温11.4,变幅在10.512。2.1.3 水文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北面发育岷江水系上游一级支流杂谷脑河,其水流丰富,水系发育,呈树枝状。杂谷脑河发源于县境鹧鸪山南麓的红水沟,由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县境。自西向东流经米亚罗、夹壁、沙坝、朴头、杂谷脑、甘堡、薛城、木卡、通化、桃坪10 个乡(镇)。东流至古城后,转向东北经汶川县威州汇入岷江。杂谷脑河径流主要由降水形成,地下水和融雪水补给次之。径流丰沛稳定,河口处每年平均流量110 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929 立方米/秒。河道在理县境内长度146.4 千米,天然落差约3000 米,河道平均坡降18.4,水能资源丰富(年径流特征值见表1)。表1 杂谷脑河天然年径流特征值统计表姓名集雨面积年径流量(亿)平均径流深(mm)汛期径流最大平均径流深均值59月杂谷脑水文站240422.69839.4320.11839.4313.30桑坪水文站462938.47749.4134.69749.4124.362.1.4 区域经济状况理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及旅游资源等。生物资源方面,有苹果、花椒、核桃、小熊猫、扭角羚、毛冠鹿、金钱豹、灵芝、香菇等,盛产品质优良的虫草、贝母、天麻、黄芪、羌活、当归等名贵药材。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锡、铁、铅、锌、金、银、铝、钛和非金属矿大理石、硅石、金钢砂、石英石、云母、花岗石、硫磺等。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杂谷脑河流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20 万千瓦,可开发量达110 万千瓦,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县境内还有以米亚罗红叶、毕棚沟自然生态、桃坪羌寨、古尔沟温泉、维关古碉等集自然风景、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原有的基础差,加之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影响,各种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理县属少数民族地区,为省级贫困县之一。据统计,2005 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6000 万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16.5(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第一产业6150 万元,增长0.2,第二产业29000 万元,增长25.6,第三产业10850万元,增长4.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348 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84 元。进入新世纪,理县正按照“以绿色农业为基础、水电工业为龙头、特色旅游为支柱、科技教育为先导、基础建设为重点、精神文明为保障”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进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养壮大旅游业、水电能源、高耗能工业、绿色食品、矿产开发,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2 地质环境2.2.1 地形地貌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高山和极高山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邛崃山脉东部边缘,地形呈蜿蜒起伏的立体单元,地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群山连绵,峰峦重叠,山峰海拔高程多在4000米以上,其中最高点位于与汶川交界的万年雪峰高程5922 米,最低点为杂谷脑河理县出口处桃坪乡古城五里界牌高程1422米,相对高差4500 米,沟谷纵横,物理地貌十分发育。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位于理县薛城镇的东南部薛城镇法庭后山第一斜坡段,整体呈长条形,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冲沟,冲沟宽度520m 不等,深度310m 之间,沟内坡降较大,坡度多在3055之间,局部存在陡崖。该斜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高程16041778m,相对高差174m。山坡陡直,坡向320左右,地形坡度一般3045。由于当地村民垦荒种植经济林木,整个斜坡上形成多个小平台,平台的后缘为高度为23m 的陡坎。地貌类型属剥蚀侵蚀高山。斜坡坡脚处有一宽约4m 机耕路,机耕路北西一侧为一高34m 的陡坎,已采用毛石挡墙进行支挡。陡坎下方为薛城镇法庭。坡面植被稀疏,主要为杂草及少量杂灌木,斜坡下部靠近简易公路处零星分布有当地村民栽种的苹果树、核桃树及花椒树等。2.2.2 地层岩性薛城镇及附近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生界泥盆系危关群组地层,次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述如下:危关群组下段(Dwg1):为浅海相沉积,岩性为千枚岩夹石英岩、结晶灰岩,区域厚度160-379m。危关群组上段(Dwg2):为浅海相沉积,岩性为石英岩与炭质千枚岩互层,区域厚度130-1056m。第四系更新统(Qp):岩性为主要为碎石土,呈灰褐色、黑灰色,主要为残坡积成因,碎石成份为变质砂岩、千枚岩、板岩等,含量约50-85,粒径在5-20cm 之间,次棱角状-棱角状;局部夹有大的块石。碎石土表层呈松散-稍密状,下部呈中密-密实状。厚度为0.020.0m。主要分布在山体斜坡中部至坡脚部位,为崩滑变形体的主要物质组成。第四系全新统(Qh):岩性为卵石、人工填土及耕植土,卵石主要分布在河谷及河流阶地地带,厚度3-15m;人工填土主要分布在坡脚的低洼地带,厚度0.5-3.0m;耕植土主要分布在山体斜坡的表层,厚度多在0.6m 以内。2.2.3 水文地质特征理县薛城镇位于川西高山峡谷区,构造复杂,岩性多样,受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及构造的控制,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因地形切割较深,基岩裂隙水的埋深较大。赋存于沟谷斜坡下部、斜坡凹部第四系残坡积层中的松散岩类孔隙水,具有结构松散,透水性好的特点,一般受地形条件及本身土体结构的控制,无统一地下水位,其赋水性差。本区地下水一般以大气降水、农灌水和地表水补给为主。径流途径为脉状裂隙,地下水径流方向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的控制,一般径流途径较短,排泄于就近沟、河中。2.2.4 地质构造理县境内经历多次构造变动,形成了扭动构造体系的热务沟旋卷构造。同时伴以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使之更加复杂化。工作区内主要有薛城S 型构造,且以褶皱占主导地位,多为倒转复背斜、倒转复向斜,断裂以压性、压扭性为主。2.2.5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2.2.5.1 新构造运动区内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其主要特征是:(1)强烈的上升运动:第四纪至晚近时期,区内以大面积抬升为主。杂谷脑中更新世至现今上升平均速度为0.52 毫米/年,且现今时期地壳上升速度在逐渐加快。图3 理县构造体系图(2)物理地质现象较发育:在高山峡谷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也较普遍,因地壳的相对不稳定性和地壳的活动造成物理地质现象的发生和发展。(3)晚近期断裂活动性:米亚罗断裂,近代仍在继续活动,而且活动也较频繁,由于断裂的活动导致历史上和现代地震多次发生。2.2.5.2 地 震理县属龙门山地震带中段,地震时有发生,从19521984 年间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地震197 次,5 级地震1 次,45 级地震3 次,34 级地震19 次,23 级地震129 次,小于2 级地震45 次。1933 年8 月5 日,茂县叠溪发生7.5 级地震,波及理县薛城,造成10 多人伤亡。1952 年8 月31 日4 时,理县北纬3102,东经10300地区发生地震,少数房屋石墙开裂和跨塌。1973 年2 月22 日炉霍发生7.2 级地震,1976 年8 月16 日松潘、平武发生7.2 级地震,均波及理县。图4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981 年5 月6 日,理县沙坝、夹壁间发生4 .1 级地震,造成房屋倒塌、裂口现象,无人畜伤亡。1982 年2 月10 日,在理县北纬3132和3147,东经10252和10246的两个地区,发生3.4 和3.5 级地震,少数房屋石墙开裂和跨塌,无人畜伤亡。2008 年5 月12 日汶川发生8.0 级特大地震,波及理县,导致许多房屋开裂、倒塌,造成了严重危害。据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勘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据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汶川8.0 级地震烈度图(第一稿),理县薛城镇地震基本烈度为度。2.2.6 人类工程活动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位于薛城镇,原为理县县城旧址,人口集中,密度大。人类经济工程活动频繁,主要表现为:过渡放牧:勘查区过渡放牧现象严重,加之在斜坡前缘的缓坡地带,有当地居民垦荒种菜,破坏了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植被,改变了表层土体结构,对原始斜坡稳定性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工程建设:一些单位和个人在斜坡前缘及中部对原始斜坡进行挖方、切坡改造,由于切坡、支护等不合理,影响了原始斜坡的稳定性。修建坟墓:当地居民在斜坡体下部修建有许多坟墓,坟墓的修建一方面使斜坡原有植被遭到破坏,降低了水土涵养能力,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原始斜坡的土体结构,不利于原始斜坡的稳定。2.2.7 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及物理力学指标2.2.7.1 土体根据现场有关试验资料和参照邻近勘查点试验成果资料,确定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2。表2 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推荐值表土层名称天然重度()饱和重度()天然剪切强度饱和剪切强度内摩擦角()凝聚力C(kPa)内摩擦角()凝聚力C(kPa)角砾19.520.134.015.032.513.0碎石20.521.135.015.033.013.0种植土:灰褐色,富含植物根系和角砾,粒径多在0.2-2cm 之间,次棱角状-棱角状,含量2030%,其余为粘性土及少量碎石。稍湿,松散-稍密状。角砾:灰褐色、浅灰色,浅部多呈松散状,往下为稍密中密状,角砾含量约5080不等,粒径一般为2-20mm 之间,另含少量碎石。角砾、砾石成份为千枚岩、石英岩等。分布于整个斜坡体。碎石:灰褐色、浅灰色,由浅至深,呈稍密状,中密密实状,碎石含量约5085不等,粒径多在20-60mm 之间,另含少量角砾。碎石、角砾成份为千枚岩、石英岩等。广泛分布于整个斜坡体。2.2.7.2 岩体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下伏基岩主要为泥盆系危关群组上段(Dwg2)千枚岩,根据风化程度差异,勘查深度范围内可划分为全风化岩、强风化岩及中风化岩。全风化岩:深灰色,灰褐色,风化呈硬塑-坚硬的土夹碎块状,揭露厚度10.8-11.5m。强风化岩:灰褐色,风化裂隙十分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块径一般在20-70mm之间。岩石具片理,根据钻孔揭露情况,该层厚度在1.0-4.5m。中风化岩:灰褐色,中层状构造,岩体相对完整,岩芯单节长度一般在15-35cm 之间。岩石具片理,有丝绢光泽。揭露厚度2.4-5.05m。2.3 滑坡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2.3.1 滑坡体基本特征2.3.1.1 形态特征及边界范围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位于薛城镇法庭南侧后高山第一斜坡段,总体地势南高北低,斜坡体呈长条形,坡体斜长约320m,宽260m,相对高差约210m,总体坡度为3045,坡向320。根据现场勘查及稳定性计算分析,现状条件下目前斜坡整体基本稳定,但斜坡中零星分布6个小型滑坡体及1 个小型崩塌体,主要分布与斜坡地形变化较大的坡肩处,各小崩滑体及裂缝分布特征见四川省理县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应急勘查工程地质平面图。2.3.1.2 滑坡体地质结构斜坡体土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物,主要物质成分为角砾夹碎石,其中夹含约2030%的粉土,上部多呈松散-稍密状,下部为中密-密实状。斜坡土体厚度一般为0.214.0m,斜坡东侧分布厚度较小,局部见基岩出露。下伏基岩主要为泥盆系危关群上段千枚岩。2.3.1.3 滑坡体变形特征2.3.1.3.1 斜坡变形破坏特征“5.12”地震前薛城镇法庭后山斜坡整体稳定性较好,未发生明显变形迹象,受地震影响,薛城镇法庭后山斜坡中后缘局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变形破坏区主要集中于两侧冲沟附近坡体浅表层土体。变形方式主要为局部溜滑、开裂、座落变形。变形破坏区域较小,未产生直接的生命财产破坏。变形体特征从坡体的局部活动变形情况及裂缝带分布特征分析,薛城镇法庭后山斜坡中的滑坡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松散层沿种松散稍密状碎石土与中密密实状碎石土的交界面产生的滑坡,局部基岩埋深较浅处沿基岩面滑动,受基岩面起伏及山体自然坡度的共同影响,斜坡形成6 个滑坡体和1 个小崩滑体,单个规模均不大,破坏变形模式以溜滑为主。为受重力牵引及地震影响,边界范围内见有多条裂缝,裂缝宽530cm 不等,延伸长218m 不等,可见深度局部达到1.5m。裂缝多呈弧形分布,裂缝发育方向大致与总体滑动方向正交或斜交。坡体范围内各小崩滑体及裂缝分布特征见薛城镇法庭滑坡工程地质及勘查工作布置平面图。滑坡体1:总体平面形态呈长舌形,滑坡后缘发育有一条裂缝(见图5),裂缝宽0.10.5m,可见深0.20.8m,下错距离为0.20.5m;滑坡体两侧边界均发现有明显的下错痕迹(见图6),下错距离为0.10.5m;2007 年5 月份开始,当地已派专人(马山村会计,黄志康,男,43 岁)监测其滑动变形迹象,据监测人反应,该滑坡体在震前滑动变形迹微小,震后变形迹象明显,自2008 年5 月12 号至2009 年6 月,该滑坡体已产生8cm 的下滑,滑坡体中部有一小路,小路上部坡体表面局部有强风化千枚岩露头,并有少量松散体已经溜滑至小路下方,滑坡体滑动面及前缘剪出位置均不明显,山脚有一高3-4m 的陡坎,并在陡坎上发现一水管有被推动的痕迹(见图7),故推测该滑坡体可能在这两个位置剪出。由于土体松散,探槽、探井均未能揭露出明显的滑动面,根据钻探结果,滑坡体1 土体较厚,山体坡度较陡,推测滑面为土岩交界面。该滑坡体水平投影长约135m,前缘宽约67m,后缘宽约74m,水平投影长约135m,面积约为9941m2,滑动方向在320左右,滑面埋深211m,总方量约59640m3,滑坡体前、后缘部位标高分别约为1596m、1714m,相对高差约108m,地形坡度为3542 度;该滑坡体若发生整体滑动,将直接威胁着山脚下的简易公路及公路下薛城镇法庭和附近民房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滑坡体2:5.12 地震时,滑坡体表面形成多条裂缝(见图8),裂缝总体走向265280,缝宽0.050.15m,可见深0.20.8m,裂缝长24m。前缘土体轻微隆起,但未见明显的剪出迹象,滑动方向在323左右,后缘宽约4m,前缘宽约9m,水平投影长约12m,面积约150m2,沿裂缝开挖TC3 探槽未发现有明显的滑动面,推测该滑坡体滑动面为松散稍密状的碎石土与中密密实状的碎石土的交界面,滑面埋深12m 左右,滑体总方量约300m3。该滑坡体面积小,方量小,至今未造成损失。滑坡体3:总体平面形态呈长舌形,滑动方向在318左右,滑坡体后缘及两侧错动痕迹清晰可见(见图10),前缘以小路边基岩出露位置为界(见图11);基岩岩性为千枚岩、变质砂岩,倾向186,倾角37;滑坡水平投影长约62m,上窄下宽,上宽约8m,下宽约43m,面积约为1960m2,据野外踏勘及探槽TC4 和探井TJ4 揭露发现,基岩埋深在2-3m,且在滑坡体表面多处见基岩露头(见图12),破坏变形模式以溜滑为主,滑面为松散稍密状的碎石土与中密密实状的碎石土的交界面,基岩埋深较浅处为土岩交界面,滑面埋深12m 左右,滑体总方量约3920m3,滑坡体前、后缘部位标高分别约为1650m、1708m,相对高差约58m,地形坡度为3743 度,滑坡体后缘及两边边界位置均发生了错动,后缘垂直错动距离约1.5m,两边垂直错动距离为0.5-0.8m;5.12 地震至今,该滑坡局部已产生浅表层的溜滑,均分散在斜坡体上,厚度0.5-1.0m;坡体表面有少量块石,块径0.50.8m,对坡体下部居民及房屋构成威胁。图5 滑坡体1 后缘错动拉裂缝图6 滑坡体1 左边界错动面图7 山脚水管被土体推动图8 滑坡体2 后缘下错裂缝图9 滑坡体2全貌图10 滑坡体3 右边界明显错动痕迹照片11 滑坡体3 前缘基岩出露图12 滑坡体3 表面局部基岩露头图13 滑坡体3 左边界基岩出露滑坡体4:总体平面形态呈长舌形,滑动方向在316左右,水平投影长约73m,上窄下宽,上宽约15m,下宽约25m,面积约为1695m2,沿裂缝开挖的探槽TC6、TC7,探井TJ5 发现裂缝未延伸至底部,且未发现明显的滑动面,滑移面为第四系残坡积成因的松散稍密状的碎石土与中密状的碎石土的交界面。滑面埋深12m 左右,总方量约3400m3,滑坡体后缘下错明显(见图14),错距0.50.8m,滑坡体前缘至小路处,前缘土体轻微隆起(见图15),并有基岩出露。滑坡体前、后缘部位标高分别约为1702m、1762m,相对高差约60m,地形坡度为约39 度。图14 滑坡体4 后缘下错明显图15 滑坡体4 前缘土体隆起滑坡体5:总体平面形态呈扇形,滑动方向在316左右,水平投影长约25m,上窄下宽,上宽约23m,下宽约15m,面积约为523m2,滑移面为第四系残坡积成因的松散稍密状的碎石土与中密密实状的碎石土的交界面。滑面埋深12m 左右,总方量约1000m3,512 地震时,滑坡体5 后缘产生两条平行裂缝(见图16),裂缝走向230,宽0.10.5m,可见深0.20.8m,滑坡前缘土体隆起,可见明显的剪出口(见图17)。滑坡体5 前后缘高程1770m、1791m,相对高差约21m,地形坡度为3540 度。该滑坡体未对下方造成损失。滑坡体6:总体平面形态呈长舌形,滑动方向在316左右,水平投影长约45m,上窄下宽,上宽约13m,下宽约40m,面积约为1780m2,滑面埋深12m 左右,总方量约3560m3,滑坡体后缘及两侧下错明显,滑坡体表面多处发生溜滑,并见有基岩出露,破坏变形模式以溜滑为主,滑移面为第四系残坡积成因的松散稍密状的碎石土与中密密实状的碎石土的交界面。滑坡前缘土体轻微隆起,剪出口不明显,坡体下方为一宽约5m 的小平台,滑坡体上滑落下来的土体均堆积于此,堆积的土体较薄,且坡度较缓,粒径0.2-8cm,对下方造成威胁小;滑坡体前、后缘部位标高分别约为1768m、1725m,相对高差约43m,地形坡度为约43 度(见图18)。图16 滑坡体5 后缘裂缝图17 滑坡体5 前缘剪出口图18 滑坡体6 全貌图19 崩滑体全貌图图20 探井1 左侧面揭露的崩滑体滑移面崩滑体:上宽约12m,下宽约27m,水平投影长20m 左右,面积约436m2,在崩滑体中部开挖TJ1 发现崩滑体厚1.23m(见图20),方量约872m3,崩滑方向约280,该崩滑体局部已发生崩滑,崩滑物主要为松散状的碎石土,散落于坡体上,少量滑落到简易公路上,但未造成损失。6 个滑坡体和一个崩滑体的总方量约为72692m3。总体规模属小型。2.3.1.4 滑坡体形成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勘查区斜坡变形裂缝主要发生于“5.12”特大地震之后,本次勘查区斜坡的各小型滑坡体、崩塌体及裂缝主要分布于斜坡地形变化较大的坡肩及附近部位。该斜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地震理县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断裂构造较发育,地震活动相当强烈,是青藏高原北部地震亚区主要强震活动带之一。特别是2008 年“512”汶川大地震以及其后的余震,对工作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地震作用使坡体物质松动,降低了局部变形区的稳定性,致使坡体后部产生多处变形破坏。地震是斜坡发生局部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2、降雨据理县气象站1966 2004 年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609.6mm,最大年降水量790.1mm(1992 年),最大日降水量55.9mm(1982 年8 月12 日)。若遇降雨,地表水从土体及裂缝渗入坡体内,致使土体饱和,自重加大,抗剪强度降低,对斜坡的稳定不利。降雨是该斜坡发生变形破坏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四川省理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四川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2006 年8 月),地质灾害波动曲线与降雨量波动曲线呈现正相关(图21)。图21 地质灾害多年各月分布图3、地形地貌薛城镇法庭后山山体坡度较大,坡度3045,为坡体局部变形提供了临空条件。4、地质结构斜坡表层土体较松散,粘聚力、内摩擦角较小,而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坡肩部位应力相对集中,是边坡最易于发生变形破坏的部位,在地震期间由于能量的释放,以及震动力作用下易于形成拉裂缝,在余震及降雨条件下易于产生继续变形破坏。所以斜坡局部变形区主要集中于地形变化较大的坡肩附近。5、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勘查区东北部薛城镇为理县县城旧址,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烈。当地居民在斜坡体下部修建坟墓,对原始斜坡进行挖方、切坡改造,由于切坡、支护等不合理,影响了原始斜坡的稳定性。此外,过度放牧,垦荒耕种,破坏了原有植被,降低了水土涵养能力,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原始斜坡的土体结构,不利于原始斜坡的稳定。根据应急勘查,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由6 个小型滑坡体及1 个小崩滑体组成,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内部产生的滑移,目前尚未形成整体的滑动面。斜坡变形产生的裂缝多发生于“5.12”特大地震之后,斜坡的中上部出现多处裂缝,强震发生随后是多日连续降雨并伴随多次余震,裂缝又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随着变形的加剧局部已形成多处崩滑。据访,滑坡体1 中后缘一带的裂缝近期还在缓慢加宽和延伸,说明斜坡的各变形体仍处于蠕动变形阶段,为局部不稳定状态。2.3.2 滑坡稳定性计算2.3.2.1 计算剖面本次采用极限平衡法,建立折线型力学结构模型。选取斜坡土体较厚且威胁对象重要的-剖面、-剖面、-剖面、-剖面、-剖面为计算剖面,其中均选取土岩接触面作假定滑动面,-剖面线(滑坡体)斜坡土体厚度大,纵向延伸长,作主滑计算剖面,依照计算剖面中假定滑动面转折及坡体形态将计算剖面划分为79个条块。由于简易公路上侧水管有被推动的痕迹,并且简易公路下侧为一高约2m的陡坎,滑坡体1可能在这两处剪出口处剪出,故需分别对这两个假定剪出口进行验算;-剖面(崩滑体)选取土岩接触面和角砾与碎石接触面为假定滑动面;-剖面(滑坡体3)选取土岩接触面为假定滑动面,-剖面(滑坡体4)选取角砾与碎石接触面为假定滑动面;-剖面(滑坡体5、6)选取土岩接触面为假定滑动面;各计算剖面图见图22图29。图22 -计算剖面图(滑坡体1剪出口1) 图23 -计算剖面图(滑坡体1剪出口2)图24 -计算剖面图(崩滑体角砾与碎石接触面) 图25 -计算剖面图(崩滑体土岩接触面)图26 -计算剖面图(滑坡体3) 图27 -计算剖面图(滑坡体4)图28 -计算剖面图(滑坡体5)图29 -计算剖面图(滑坡体6)2.3.2.2 计算模型本次稳定性计算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附录E.1.2传递系数法(a):传递系数法计算公式: 其中: 式中: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即: 第个条块的自重;第个条块的下滑力;第个条块的抗滑力;第条块滑动面倾角;第i条块地下水线与滑面的夹角();第i条块内聚力(kPa);第i条块内摩擦角();第i条块滑面长度(m);地震加速度系数;渗透压力垂直滑面的分力,;渗透压力平行滑面的分力,;孔隙水压力,;孔隙压力比, 。图30 传递系数法计算模型(折线型滑动面)2.3.2.3 计算参数的确定根据薛城镇法庭后山滑坡应急勘查报告推荐,斜坡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3。表3 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土层名称天然重度(KN/m3)饱和重度(KN/m3)天然剪切强度饱和剪切强度内摩擦角()凝聚力C(kPa)内摩擦角()凝聚力C(kPa)角砾19.520.132.011.030.09.0碎石20.521.133.012.031.010.0全风化岩19.520.532.012.030.010.0强风化岩23.223.5/中风化岩24.725.0/土体重度(r)斜坡体多见角砾和碎石,局部含块石,并含有20-30%的粉土,为了简化计算,对于斜坡土体统一取值,天然重度取20.5kN/m3,饱和重度取21.1kN/m3。土体抗剪强度(C、)抗剪强度指标C、综合取值为:天然状态下C值取12kPa、取33,饱和状态C值取10kPa、取31。据反演计算(表4)进行取值。斜坡体主要为角砾及碎石,含有20-30%的粉土,假定滑动面为碎石土与基岩的接触面,抗剪强度指标C、综合取值为:天然状态下C 值取12kPa、取33,饱和状态C 值取10kPa、取31。反演公式为:C、 值反算表(以-剖面为例) 表4地震工况条件下,设定稳定性系数Fs为1.10时的反算值34.734.333.833.432.932.431.931.430.9C(kPa)89101112131415162.3.2.4 稳定性计算结果主要根据传递系数法分工况进行计算,各条分图稳定性计算结果如下(表5): 表5 稳定性系数结果表计算剖面工况I工况II工况III剖面滑坡体1假定剪出口11.2291.1061.141滑坡体1假定剪出口21.1901.0651.105剖面崩滑体(角砾与碎石接触面)1.4041.2431.298崩滑体(土岩接触面)1.6531.4811.343剖面滑坡体31.4371.3861.201剖面滑坡体41.2541.2851.135剖面滑坡体51.3061.1561.214滑坡体61.2881.1331.2062.3.2.5 稳定性评价1、稳定性评价标准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滑坡稳定性状态按稳定系数分四级(见表6),根据该表可判断该斜坡在该工况下的稳定性可视为满足对应的状态。表6 滑坡稳定状态划分滑坡稳定性系数Ks1.001.00Ks1.051.05Ks1.15Ks1.15稳定状态不稳定欠稳定基本稳定稳定由稳定性分析结果可知:根据斜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及滑坡稳定性评价标准,对各计算剖面的稳定性评价见表7。表7 各条分剖面段稳定状态评价计算剖面工况I工况II工况III-剖面滑坡体1假定剪出口1稳定基本稳定基本稳定滑坡体1假定剪出口2稳定基本稳定基本稳定-剖面崩滑体(角砾与碎石接触面)稳定稳定稳定崩滑体(土岩接触面)稳定稳定稳定-剖面滑坡体3稳定稳定稳定-剖面滑坡体4稳定稳定稳定-剖面滑坡体5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