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诗韵.doc_第1页
洛阳诗韵.doc_第2页
洛阳诗韵.doc_第3页
洛阳诗韵.doc_第4页
洛阳诗韵.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2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精炼的选材、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新颖的标题。 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3继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文章第二部分是怎样的选材、组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教学方法】 1互动式 2探究式 3三个尝试 (1)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偶遇叶文玲。介绍叶文玲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创作宗旨。 (2)分三个层次阅读散文: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理解。 (3)把学生的自由发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正音释义,熟读课文,标出疑问之处 二、配乐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导入新课 1全体学生配乐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朗诵了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作为唯美主义的经典之作,请哪位同学谈谈它美在哪里?(个别提问)(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全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诗节匀称, 抒发了诗人热爱、留恋母校剑桥大学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2教师小结 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有真情才有美作。在20世纪20年代末,徐志摩先生怀着对母校剑桥大学一往情深的眷恋之情,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再别康桥。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一位女作家在对一座古城的寻访过程中,感受到了诗的韵律,这座古城使她如临仙境、如品诗韵,使她梦牵魂绕,于是她思如泉涌,提笔为我们写下了这首不是诗的“诗”。这就是女作家叶文玲为我们献上的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3板书:洛阳诗韵 同学们,语文学习讲究方法,下面请同学谈谈你们在阅读散文时都使用了哪些好的方法?(自由发言) 三、谈阅读散文的方法(个别提问) 教师归纳阅读散文的方法: 1诵读入手,感知全文 方法:观其大略 重点:主要内容基本情感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方法:推敲揣摩 重点:理解内涵 体会表达 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方法:前后贯通 重点: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三百年的中国,请到上海;如果你想了解五百年的中国,请到北京;如果你想了解三千年的中国,请到西安;如果你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请到洛阳来。”我们的家乡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才俊辈出、人文荟萃,那么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就立体全方位地再现它的美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找到答案。下面我们一起循着这种阅读方法,来欣赏叶文玲女士的散文洛阳诗韵。 四、阅读分析叶文玲的洛阳诗韵 1诵读入手,感知课文。 (1)配乐朗读洛阳诗韵的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教师示范朗读与学生集体朗读结合) 教师示范朗读文章的第13自然段。 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的45自然段。 (要求声音洪亮,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2)默读文章的第二部分(第6结尾段)。(迅速浏览 观其大略) (3)要求: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抓住关键句段,借助课文导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 如何抓住文章中关键句、段? 关键句: 文中的总起句。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句子。 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抒情句子。 关键段: 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 文章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文章中议论、抒情的段落和详写的段落。 (4)请哪位同学来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个别提问) (5)教师小结:初读课文,我们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又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的材料?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题目拟为“洛阳诗韵”有什么含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阅读的第二个环节: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1)分成四人小组讨论。(教师个别点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教师布置以下七个问题:(包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第1自然段作者为什么用“最忆”一词? “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连笔尖都带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章第2、3自然段用了几个比喻句,请找出并来谈谈他们的含义? 为什么说洛阳有“特殊的况味”? 为什么作者对洛阳 “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作者在写洛阳的古、美、绝、奇四个特点时,选择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这些材料? 结尾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2)班级交流 下面我们把讨论的结果在班级进行交流。(个别提问以上七个问题 答案略) 教师小结:作者开篇即打开了感情的闸门,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情感。接着在文章的第2、3自然段,作者使用一名一暗两个比喻句表现洛阳明媚动人的阴柔之美和激扬雄浑的阳刚之美。但这些还远远不能够代表洛阳的本质,洛阳的本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下面请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偶遇叶文玲,请同学从中找出答案。 (3)学生表演自编自导的小品偶遇叶文玲。(详见多媒体课件) 看完了小品,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 因为洛阳有“特殊的况味”。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赠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 特殊的况味:“况味”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大量选取典型的材料从古、美、绝、奇四个方面表现了洛阳“特殊的况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却形散而神不散。作者是怎样选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4)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跟随画面复述课文的第二部分) (5)请同学集体朗读结尾段,讨论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升华全文。 (6)请同学们谈谈洛阳诗韵的含义。 明确:洛阳是一首古、美、绝、奇的诗。 洛阳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厚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具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激越雄浑的史诗,韵味无穷。 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教师串讲,整体理解。采用前后贯通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1)教师总结:作者采用“先果后因”的逻辑顺序,先抒发喜爱洛阳之情,再用“横向结构”从古、美、绝、奇四方面谈喜爱原因,表现洛阳的“特殊况味”,抒发对洛阳、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挚爱的感情。文章的第二部分,选材独具匠心,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却紧扣“特殊的况味”,形散而神不散。纵观全文,本文选材美、结构美、立意美、语言美、标题美,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宗旨:“美是文学的生命。”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中心思想:作者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的情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洛阳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写作特色: 作者采用横向思路,从不同侧面选取典型材料揭示文章的中心。 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 格调清新,语言优美。 五、小结课文,自由发言 人们都说:“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作为一名洛阳市的市民,一名旅游学校的学生,如果让你来介绍家乡洛阳,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同学迅速组织语言,语言要简练、流畅,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时间不得超过半分钟。) 拓开思路,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作文:谁不说俺家乡好 2熟读课文,背诵第13自然段和结尾段 3将洛阳诗韵和我的空中楼阁作比较体会他们的异同(完成思考练习三表格) 七、结束语 最后把女作家叶文玲的名言献给大家。 “美是文学的生命” “书,天下第一情人。” “纸和笔,毕生友,一盏孤灯常伴守。” 同学们,请你们以书籍为朋友,紧握手中的笔,珍惜良时,发愤读书,为了洛阳辉煌灿烂的明天,为了祖国美好未来,加油吧!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两部分结构与联系,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体味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了这样的词句;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的女作家叶文玲在河南工作24年,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是洛阳”的感慨。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洛阳;诗韵诗一般的韵味 三、结合“课文导读”初品诗韵,注意字词音义并思考: 开头哪些语段抒写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找出第一段中最能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字。 文章从哪些侧面选取材料描绘洛阳“诗一般的韵味”?找出关键性语句回答。 读准加点字的音,掌握加横线词语的意义: 璀璨(cucn) 笑靥(xioy) 馈赠(kuzng) 况味(kungwi) 邙山(mngshn) 笃诚(dchng) 天竺(tinzh) 粗拙(czhu) 贬谪(binzh) 明媚娇妍(mngmijioyn) 姹紫嫣红(chzynhng) 赭(zh) 铅釉(qinyu) 谙熟(nsh) 夹峙(jizh) 伊阙(yqu) 岚气氤氲(lnqynyn) 浊黄(zhuhung) 澄碧(chngb) 龛(kn) 摄人心魂(shrnxnhn) 棹(zho) 四、结合思考题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15抒写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 615叙写洛阳的古美和奇绝 第6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领起下文(总说) 关键性语句:洛阳古,她有 / 洛阳美,她有 / 洛阳绝,她有 / 洛阳奇,更因她有 作用:重章复沓,从四个不同侧面展示洛阳辉煌的历史画卷(分说) 五、读析第1第5自然段,体味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 朗读设问: 文章开头哪个字是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之情的浓缩?(醉) 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的原因是什么?(特殊的况味) 据上下文看,这“特殊的况味”指什么味?(文化味)具体表现: 璀璨明珠;历史沉积;文化遗产;文情诗意,才俊辈出 品味第2、3两节比喻句的作用和不同 找出第4、5两节关于“机遇和亲缘”的照应之处 六、作业: (1)在理清字词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品位文章优美流畅的语言; (2)从古、美、绝、奇的不同角度品味洛阳的诗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从四个不同侧面进一步领略洛阳诗一般的韵味,培养学生品评语言和概括提炼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上一教时内容回顾导入: 两部分结构;对洛阳“偏爱”和“崇拜”的原因;“特殊的况味”指什么; 联系上下文,结合作者的亲身体验,“特殊况味”的具体表现即洛阳的古美和奇绝。 二、从古、美、绝、奇四个不同侧面再品诗韵 以洛阳的第一个特点“古”为例,范讲 朗读7、8两节,思考: 白马寺的“古”体现在哪儿?(“天下第一寺”) 为什么只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中国佛教之源) 石塑白马有什么象征意义?(文化使者) 语言品评:“白马寺门口那匹粗拙的石塑白马,便是文化使者的象征;” (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了外来文化随着白马由域外“走”进了洛阳,加深了洛阳的文化味) 抓取关键语句是品读文章的要诀。任选“美、绝、奇”其中一部分自由朗读,同桌间相互讲述所读这部分特点的具体表现。 在学生个体陈述,集体评论的基础上整理成板书,并辅之以图片直观展示、知识补充;视课堂实际插入语言揣摩(例“卢舍那塑像”那一处)和爱国主义教育(第13节) 美:与牡丹相关的哪些“美”事“美”景。 A奉为市花 B牡丹花会 C王城公园牡丹园 D洛水之畔看牡丹 绝: 色彩:赭、白、绿 / 造型:优美、生动、逼真 / 用途:文化使者、馈赠亲友 奇:山水之奇(龙门两山与黄土地、伊水与黄河的对比) 石窟之奇(历时久,数量多,浩大辉煌 / 雄奇的奉先寺 / 卢舍那塑像) 沿途壮美大观 找出最后一段点题句朗读,明确“诗韵”的内涵: 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洛阳诗意浓郁,韵味悠长 三、完整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读,三品洛阳浓浓的诗韵。 四、小结:文章两部分结构、表达方式、先果后因的逻辑思路、主题及思路(板书展示,略) 五、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仔细品味洛阳的诗韵,培养对民族文化的挚爱; 2、比较阅读洛阳诗韵与我的空中楼阁,填表(P158);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1、仿白居易词忆江南作忆中原,并配乐朗诵,引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的洛阳。2、导入新课:洛阳,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滔滔黄河天上来,带给它绵延不尽的河洛文化。自古以来,赞颂洛阳的诗文举不胜举。今天,让我们来做一次关于洛阳文化的巡礼,来捡拾沉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二)洛阳文化巡礼,亲密接触洛阳第一篇章:溯源篇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1、引语:课前,大家收集了一些有关洛阳历史文化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劳动成果。2、你说我说,走进洛阳我所知道的洛阳。3、小结过渡:洛阳历史悠久。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 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5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声之噪,曾使“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 、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叶文玲的散文洛阳诗韵,体会作者对洛阳的一片挚爱之情。第二篇章:抒情篇灿烂文明路,悠悠中华情欣赏叶文玲的散文洛阳诗韵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1)作者对洛阳的怀着怎样的情感?(快速阅读文章,找到相关信息)明确:“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2)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情?洛阳诗韵教学设计洛阳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王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2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精炼的选材、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新颖的标题。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洛阳、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2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3继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难点】文章第二部分是怎样的选材、组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作者旁征博引,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却形散神不散。【教学方法】1互动式2探究式。3“三个尝试” (1)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偶遇叶文玲。介绍叶文玲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创作宗旨。(2)分三个层次阅读散文:整体感知 局部研读 整体理解。(3)把学生的自由发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正音释义,熟读课文,标出疑问之处二、配乐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导入新课1全体学生配乐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朗诵了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作为唯美主义的经典之作,请哪位同学谈谈它美在那里?(个别提问)(复习巩固、温故知新)全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诗节匀称, 抒发了诗人热爱、留恋母校剑桥大学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2教师小结: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有真情才有美作。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徐志摩先生怀着对母校剑桥大学一往情深的眷恋之情,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再别康桥。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一位女作家在对一座古城的寻访过程中,感受到了诗的韵律,这座古城使她如临仙境、如品诗韵,使她梦牵魂绕,于是她思如泉涌,提笔为我们写下了这首不是诗的“诗”。这就是女作家叶文玲为我们献上的抒情散文洛阳诗韵。3板书:洛阳诗韵同学们,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方法的学习,下面请同学谈谈你们在阅读散文时都使用了哪些好的方法?(自由发言)三、谈阅读散文的方法(个别提问) 教师归纳阅读散文的方法:1诵读入手,感知全文。方法:观其大略重点:主要内容基本情感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方法:推敲揣摩重点:理解内涵 体会表达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方法:前后贯通重点: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三百年的中国,请到上海;如果你想了解五百年的中国,请到北京;如果你想了解三千年的中国,请到西安;如果你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请到洛阳来。”我们的家乡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才俊辈出、人文荟萃,那么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就立体全方位的再现它的美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找到答案。下面我们一起循着这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来欣赏叶文玲女士的散文洛阳诗韵。四、阅读分析叶文玲的洛阳诗韵1诵读入手,感知课文。 (1)配音朗读洛阳诗韵的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教师示范朗读与学生集体朗读结合)教师示范朗读文章的第13自然段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的45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语音准确,吐字清晰)(2)默读文章的第二部分(第6结尾段)(迅速浏览 观其大略)(3)要求: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抓住关键句段,借助课文导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如何抓住文章中关键句段?关键句:文中的总起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句子。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抒情句子。关键段: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文章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文章中议论、抒情的段落和详写的段落。(4)请哪位同学来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个别提问)(5)教师小结:初读课文,我们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又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的材料?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题目拟为洛阳诗韵有什么含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阅读的第二个环节: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1)分成四人小组讨论教师个别点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布置的以下七个问题(以下七个问题包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第1自然段作者为什么用“最忆”一词? “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连笔尖都带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章第2、3自然段用了几个比喻句,请找出并来谈谈他们的含义?为什么说洛阳有“特殊的况味”?为什么作者对洛阳 “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作者在写洛阳的古、美、奇、绝四个特点时,选择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这些材料?结尾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题目的含义? (2)班级交流下面我们把讨论的结果在班级进行交流。(个别提问以上七个问题 答案略)教师小结:作者开篇即打开了感情的闸门,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情感。接着在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作者使用一名一暗两个比喻句表现洛阳明媚动人的阴柔之美,和激扬雄浑的阳刚之美。但这些还远远不能够代表洛阳的本质,洛阳的本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下面请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偶遇叶文玲,请同学从中找出答案。 (3)学生表演自编自导的小品偶遇叶文玲(详见多媒体课件)看完了小品,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因为洛阳有“特殊的况味”。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赠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特殊的况味:“况味”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大量选取典型的材料从古、美、绝、奇四个方面表现了洛阳“特殊的况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却形散而神不散。作者是怎样选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4)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