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免疫名词与简述答案.doc_第1页
重点免疫名词与简述答案.doc_第2页
重点免疫名词与简述答案.doc_第3页
重点免疫名词与简述答案.doc_第4页
重点免疫名词与简述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免疫学检验总复习一、名词:1、免疫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清除抗原性异物(“自己” 和“非己”)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包括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 2、抗原:指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在机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3、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分泌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4、HLA抗原: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它是代表人类个体特异性的同种异型抗原,由HLA复合体编码。5、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包括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6、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指在抗原刺激下,T细胞转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h1细胞和效应Tc细胞)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7、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指在抗原刺激下,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发挥特异性免疫应答效应的过程。 8、肿瘤相关抗原:是指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细胞上也可存在的抗原,只是在细胞癌变时其含量明显增加,此类抗原只表现出量的变化而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9、人工主动免疫:是使用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作为疫苗,接种机体后使之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10、人工被动免疫:是人为地给机体注射免疫效应物质(免疫血清、细胞因子或效应性T细胞等制剂),使机体被动获得免疫力,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疾病的措施。 11、凝集反应:颗粒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致敏载体颗粒(如红细胞、聚苯乙烯胶乳颗粒、炭粒等)形成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凝集反应。12、效价:(又称滴度)是指抗体(或抗原)与一定量的对应物产生可见反应的所需的最小量,它与抗体(或抗原)的稀释度有关。13、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抗体)吸附在与免疫无关颗粒性物质表面做成诊断试剂,然后与相应的抗体(抗原)反应,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也称为被动凝集反应。14、包被: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上的过程称为包被15、免疫比浊:抗原于相应抗体在特定的电解质溶液中反应,形成小分子免疫复合物(19S),在增浊剂(如PEG)的作用下,迅速形成免疫复合物微粒(19S),使反应液出现浊度,在抗体过量固定的情况下,待测抗原量与反应溶液的浊度成正相关。16. 荧光免疫技术: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荧光检测技术的敏感性和直观性相结合而建立的一种标记免疫技术,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位、定量分析。17.金免疫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或显示剂应用于抗原抗体检测的一种免疫标记技术,包括层析试验与渗虑试验。18.放射免疫技术:是将放射性核素高敏感的示踪特点和抗原-抗体反应的高特异性特点相结合的一种体液超微量物质测定的新技术,包括放射免疫分析与免疫放射分析,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19.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是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技术相结合,用于检测微量抗原/抗体的一项新的标记免疫测定技术。20.超敏反应:指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发生的以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病理性特异性免疫应答。2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主要是指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是免疫学实验中最常用的细胞群,也是T、B细胞分离纯化的细胞来源。22.抗核抗体:(ANA)是一组将自身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主要性质为IgG,无器官与种属特异性,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的主要指标。23.肿瘤标志物:是指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反应而产生的物质。24.APC: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专职APC与兼职APC25.抗原决定基:是存在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抗原的表位是与抗体、TCR及BCR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26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物种间的共同抗原,其本质为共同抗原。27.补体:是存在于人、脊椎动物血清与细胞膜上中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与免疫有关的蛋白质。28.佐剂: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29.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30.同种异型抗原:是指在同一种属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抗原,在人类主要包括HLA抗原与血型抗原3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32.前带现象:在抗原和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时 ,当二者比例适宜的时候才能产生可见的复合物,如果抗体量远远大于抗原,就看不见复合物,称前带现象。 33.钩状效应:钩状效应:即HOOK效应,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由于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而导致假阴性的现象,其中抗体过量叫做前带效应,抗原过量叫做后带效应,统称钩状效应 ,一般泛指抗原过量的现象。34.免疫固定电泳:一种用于分析样品中特异性抗原的技术,即将蛋白质混合物在固相载体上进行区带电泳,再与特异性抗体反应,从而检出与抗体结合的相应抗原。二、解答:(一).抗体的生物学作用。答:1.特异性识别抗原(主要)2.激活补体 3.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介导型超敏反应免疫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4结合细菌蛋白 4.通过胎盘和黏膜 5.参与免疫调节(二)、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答: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作用(主要)2.调理吞噬作用3.炎症介质作用4.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5.免疫调节作用。(三)、比较HLA-I与HLA-类分子结构与分布。答: 1.(1)HLA类分子结构:由链与2m组成异二聚体肽结合区(12):与内源性抗原肽结合区域:是CD8T细胞TCR识别部位Ig样区(32m):与CD8T细胞的CD8分子结合部位跨膜区:将HLA类分子铺定在细胞膜上胞浆区:传递信号(2)HLA类分子分布HLA类分子分布在有核细胞表面2.(1)HLA类分子结构:由链与组成异二聚体肽结合区(12):与外源性抗原肽结合区域:是CD4 T细胞TCR识别部位Ig样区(22):与CD4T细胞的CD4分子结合部位跨膜区:将HLA类分子链主要在细胞膜上胞浆区:传递信号(2)HLA类分子分布HLA类分子链抗原呈递细胞与活化的T细胞表面(四)、HLA分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答:1.参与抗原的加工提呈(主要)2.参与T细胞的限制性识别3.参与免疫调节4.参与T细胞的分化发育5.诱导移植排斥反应(五)、抗体产生规律中,比较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异同。答: 初次免疫应答 再次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 非B细胞 B细胞 潜伏期 长 短 产生抗体的量 少优势抗体IgM 多优势抗体IgG 在体内维持时间 短 长 亲和力 低 高 (六)、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区别答:项目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接种物质 抗原 抗体等效应物质 接种次数 13次 1次 生效时间 23周 立即 维持时间 数月数年 23周 主要用途 预防 治疗和紧急预防 (七)、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答:1.异种抗原病原体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动物免疫血清植物、药物、食物、化学物等。2.同种异型抗原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3.自身抗原4.异嗜性抗原5.肿瘤抗原6.CD抗原等.(八)、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答:1.组成(1)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2)、免疫细胞主要有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3)、免疫分子主要有抗原抗体MHC分子CD抗原细胞因子补体2、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稳定(九)、T细胞来源分化发育、主要表面标志、亚群分类及功能。答:1.来源分化:来源于骨髓,由胸腺诱导产生 2.表面标志:(1)表面受体TCR(特征性标志)绵羊红细胞受体丝裂原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病毒受体(2)表面抗原,MHC抗原CD抗原3.亚群分类:按CD分子不同分类:CD4+T细胞与CD8+T细胞 按TCR分类:TCRT细胞与TCR细胞 按功能分类: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 根据活化阶段分类: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4.功能:参与细胞免疫参与免疫调节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十)、B细胞来源分化发育、主要表面标志、亚群分类及功能。答:1.来源分化:来源于骨髓,随骨髓分化而成 2.表面标志:(1)表面受体BCR(特征性标志)丝裂原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病毒受体免疫球蛋白的FC受体补体受体 (2)表面抗原,MHC抗原CD抗原 3.亚群分类:B1亚群,B2亚群 4.功能:参与体液免疫参与免疫调节参与抗原提呈(十一)、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答:包括三个阶段,依次为:1.感应阶段:包括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加工、抗原呈递和对抗原的识别。2.反应阶段:T、B细胞识别抗原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以及产生生物活性介质。3.效应阶段:抗体和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清除抗原及调节免疫应答。(十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1.特异性: 由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结构互补性决定。2.可逆性3.比例性:在抗原抗体分子最适比例范围,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最多。4.阶段性特异结合阶段反应可见阶段(十三)、蛋白质抗原纯化分离的方法及其相应原理1.超速离心法:根据抗原的比重特点进行分离2.选择性沉淀法:根据抗原的理化特性进行分离。3.凝胶过滤:根据抗原的分子量不同进行分离。4.离子交换层析:根据抗原的电荷量不同进行分离。5.亲和层析:根据抗原的亲和性不同进行分离。6.电泳法:根据抗原分子量和电荷量的不同进行分离。(十四)、双向琼脂扩散实验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1.基本原理:将抗原和抗体溶液分别放在凝胶不同的对应孔中,让二者均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当抗原与抗体相遇,在比例合适时,形成可见的白色沉淀线,观察沉淀线的位置、形态及对比关系,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分析。2.临床应用:抗原或抗体的定性分析抗原和抗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浓度的分析分析抗原的性质抗体效价测定抗原或抗体纯度鉴定。(十五)、免疫浊度分析技术的类型及其基本原理与主要影响因素。1.透射免疫比浊法:一定波长的入射光透过抗原抗体反应液时,被溶液中的免疫复合物微粒吸收、反射和折射而减弱,在一定范内,其光量减少的程度(吸光度)与免疫复合物量呈正相关,当抗体量固定时,与待测抗原量呈正比。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比较,可测出标本中含量。2.散射免疫比浊法:当一定波长的光线通过 抗原-抗体反应后的溶液时 ,被其中的免疫复合物反射、折射而发生散射,散射光的强度与免疫复合物的含量呈正相关 ,在保证抗体过量的情况下,免疫复合物的含量与待测抗原量呈正相关,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即可计算出 抗原含量。3.免疫浊度测定的影响因素答:(1)抗原抗体比例(关键)(2)抗体的质量(3)免疫复合物的大小及稳定性(4)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反应溶液pH值及离子强度)(5)增浊剂(6)入射光光源和波长(十六)、ELISA双抗体夹心法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1.基本原理:将特异性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待测抗原分别与固相抗体、酶标记抗体结合而形成固相抗体一待测抗原一酶标抗体复合物,由于反应体系中固相抗体与酶标抗体的量相对于待测抗原是过量的,因此复合物的量与待测抗原的含量呈正相关,通过酶催化底物显色反应的强度即可判断待测抗原的含量。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大分子抗原的测定。(十七)、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1.基本原理:利用具有双功能基团结构的螯合剂,将镧系元素Eu3+标记抗体(抗原)上经免疫反应后,形成复合物。由于Eu3+能发出特异性的高强度的长寿命的荧光,分离出去未结合成分后待短寿命的非特异性的本底荧光衰退后,加入酸性增强液可使Eu从Ag/Ab复合物上完全解离下来与另一种螯合剂螯合,形成新的高强度荧光的稳定的螯合物利用时间分辨荧光仪即可测定,利用时间分辨仪即可测定免疫反应最后产物的荧光强度,经计算机处理,可推测待测抗原的含量。2.临床应用: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微量或超微量物质的检测。(十八)、荧光偏振免疫测定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1.基本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竞争反应原理,荧光素标记的小分子抗原(AgF)在反应液中转动速度快,偏振荧光弱,但与抗体结合后,荧光素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AF-Ab)分子增大,转动速度慢,被偏振光激发后发射出的偏振荧光明显增强,当待测抗原多时,由于竞争结合形成AgF-Ab少,游离的AgF多,受偏振光激发后发射的偏振光弱,即待检抗原含量与偏振荧光强度呈负相关,通过标准曲线推算出待测抗原的含量。2.临床应用:测定小分子抗原物质,是临床药物浓度测定的首选方法。(十九)、RIA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类型与临床应用1.基本原理:RIA属于竞争性分析,其基本原理是由于标记Ag和待测Ag对特异性抗体具有相同的结合力,当三者同时存在于同一反应体系时,标记Ag和待测Ag相互竞争结合特异性抗体。在这一反应体系中,标记抗原和抗体的量是固定的,故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的量随着非标记抗原量的改变而改变。非标记抗原量增加,相应地结合较多的抗体,从而抑制标记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使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减少,游离的标记抗原相应增加,即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放射性强度与待检标本中抗原的浓度呈反比。若分别测出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游离标记抗原的放射性强度,计算结合态的标记抗原(B)与游离态的标记抗原(F)的比值(BF),再用一系列不同剂量的标准抗原进行反应,计算相应的BF,可以绘制出一条剂量反应曲线。待检标本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测定,计算B/F值,即可在剂量反应曲线上查出待检标本中抗原的含量。方法类型:平衡法和非平衡法。2.临床应用:测定小分子抗原。(二十)、IRMA的基本原理及及方法类型与临床应用1.基本原理:IRMA属于非竞争性免变结合反应,其基本检测原理是将放射性核素(125I)标记在抗体上,并用过量的标记抗体与待测抗原进行非竞争性结合反应,并采用固相免疫吸附方式对B和F进行分离。去除剩余的游离标记抗体,抗原标记抗体结合物的放射性强度与待检抗原的量成正比,通过检测免疫复合物的放射性,从而得到待检样本的浓度。2.方法类型:单位点和双位点法。3.临床应用:用于测定大分子抗原。(二十一)、比较RIA与IRMA的异同标记物:前者为抗原,后者为抗体抗体用量:前者限量,后者过量反应模式(主要区别):前者为竞争性,后者为非竞争性反应时间:为前者较慢,后者较快分离技术:前者为双抗体-PEG法,后者为固相吸附法测量范围:前者较窄,后者较宽灵敏度:前者较低,后者较高数学函数:前者为反比,后者为正比应用范围:前者测小分子半抗原,后者测大分子抗原。(二十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类型与临床应用。答:1.基本原理:用化学发光剂(如吖啶酯)直接标记抗体(抗原),与待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固相包被抗体-待测抗原-吖啶酯标记抗体复合物,这时只需加入氧化剂(H2O2)和PH纠正液(NaOH)成为碱性环境,吖啶酯即可再不需要催化剂的情况下分解、发光。由集光器和光电倍增管接收,记录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光子能,这部分光的积分与待测抗远的量成正比,计算出待测抗原的含量。2.方法类型:(1)分离方法:磁颗粒分离技术(2)免疫学反应模式双抗体夹心法双抗原夹心法固相抗原竞争法。3.临床应用:(1)甲状腺激素(2)生殖激素(3)肾上腺、垂体激素。(4)贫血因子(5)肿瘤标记物(6)感染性疾病(7)糖尿病(8)心血管系统(9)病毒标记物(10)骨代谢(11)过敏性疾病(12)治疗药物监测。分与待测抗远的量成正比,计算出待测抗原的含量。2.方法类型:(1)分离方法:磁颗粒分离技术(2)免疫学反应模式双抗体夹心法双抗原夹心法固相抗原竞争法。3.临床应用:(1)甲状腺激素(2)生殖激素(3)肾上腺、垂体激素。(4)贫血因子(5)肿瘤标记物(6)感染性疾病(7)糖尿病(8)心血管系统(9)病毒标记物(10)骨代谢(11)过敏性疾病(12)治疗药物监测。(二十三)肿瘤标志物的意义答:1.高危人群的筛查。2.肿瘤的鉴别诊断与临床分期。3.肿瘤的复发与转移监测。4.肿瘤的疗效检测。5.肿瘤的辅助诊断。6.个体化医疗靶标检测。(二十四)肺、肝、结直肠、乳腺、胃、前列腺癌常用的TM是什么?1.肺癌:(1)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小细胞肺癌)(2)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小细胞肺癌) (3)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非小细胞肺癌)(4)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肺鳞癌)2.肝癌:(1)甲胎蛋白/AFP(主要)(2)去饱和羟基凝血酶原/DCP(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3.结直肠癌:(1)癌胚抗原:CEA(主要)(2)CA242(3)CA199(胰腺、肠癌相关抗原4.乳腺癌:(1)CA15-3(乳腺癌相关抗原)(主要)(2)CA549 (3)CEA5.胃癌:(1)CA72-4(胃癌相关抗原)(2)CA19-9(3)胃蛋白酶原/PGI/PGll6.前列腺癌:(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2)f-PSA/t-PSA. 7 卵巢癌 (1)CA125(卵巢癌相关抗原)(2)人附睾蛋白4/HE4(3)CEA(二十五)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原理?金免疫层析实验是胶体金标记技术和蛋白质层析技术相结合的以微孔滤膜为载体的快速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测定时A端滴加待测标本,通过层析作用,待测标本向B端移动,流经G处时金标抗体复溶,若标本中含有待测特异性抗原,可形成金标抗体待测抗原复合物,移至T区时,形成固相抗体待测抗原金标抗体复合物,金标抗体被固定下来,在T区显示红色线条,呈阳性反应(固相抗体待测抗原金标抗体复合物)。过剩的金标抗体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