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演讲稿.doc_第1页
教育 演讲稿.doc_第2页
教育 演讲稿.doc_第3页
教育 演讲稿.doc_第4页
教育 演讲稿.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原来是这样的 读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有感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小学英语教师,我常常思考一些问题,那就是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些什么?该怎么教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具备基本的能力尤其是创新和批判能力?可能我的疑问也是众多老师一直在实践想要回答的问题或已经有了一些答案。而对于我,这个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与众多有经验的教师相比,我不得不说,这些问题就像我身上的死穴一样,令我的教学生活常常陷入陌名的黑暗中,找不到方向。感谢李希贵教授的这本书,是他在异国感受到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启迪了我的思维,让我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一点透亮,一点顿悟。仿佛找到了教育的真谛: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一生。而目前我们的教育仿佛都忽略了这一点,我们的教育仅仅还局限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给予我们的忠告即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在这本书中,让我看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作为世界级顶尖的教育学府。是如何帮助、引导学生去学习、生活的。也许你会说:“国外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有着太多的不同,而且教育环境也不同,怎么能对比?但我要说,虽然有着众多的不同,但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里,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最终,我们中国的学生还是要面对世界的,他们会成为世界公民,而面对世界如此大的竞争,我们拿什么给孩子们?我们的学生又拥有了哪些武器来应对各种形势?因此,我们中小学教育一定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标的;包括自学能力、合作、探究、批判的能力等等。而如何将这些能力在日常生活的教学中体现出来,那惟有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仿佛也在尽力依据这个目标安排教学,但我们的课堂讨论大都是“师问生答师问生答”的模式,而真正的讨论应当是“师问生答生答生答师总结”像滚皮球一样,激起学生的讨论兴趣,最终给老师一个相对正确的答案。而教师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将这些学生得出的结论加以总结即可。这才是真正的开放、合作式教学。书中讲,教育要“目中有人”即将学习与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情感的培养相联系。而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缺少的也正是这些细节。如:我们在讲时间时,仅仅是花费几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记住时间的读法、写法或画出几幅图,让学生去认读时间。而哥大的教育则不同,教师会花费很长时间(哪怕每节课进行很短的一段时间)去让学生真正认识时间,他们会将时间与在此时间段里学生进行的活动相联系,让学生去感知,由此向学生强化一个道理:在什么时间就要干什么事情,不能乱来。相比之下,仿佛后者的教育效果更好,因为它很人文,能将教学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一种很好的生活习惯。而良好行为的养成才是我们教育潜藏的职责,不是吗?在了解美国的教育之前,我一直认为,美国的教育很轻松,学生学得也很轻松。谁知不然,确切的应当说国外的教育很民主。而且他们真正做到了,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他们不会一味向学生输送正确答案,也不会在学生做此事之前就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而更多的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参与、体验获得结论。因此,我们说国外的教师像朋友,而我们的教师像家长,更多的是督促和说教。国外学生的作业也很多,学生也经常做作业到深夜,但令我惊奇的是:他们为何乐此不疲的做作业?原来,美国孩子的作业常常是有趣的,一旦有了结果,也常常会令孩子和家长感到欣慰。如他们会让孩子做每月中每一天的计划表等等。让学生学会从点滴小事上规划自己的人生。相比之下,我们大量繁多而枯燥的作业确实成了孩子们的负担。这就告诫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给学生留一些创新型的作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我,以我所从事的职业而自豪。但,我深知,作为教师的责任之重大。其实,我们有时需要做的,仅仅是放手。最后,借用书中的一首小诗作为总结:让他做事,让他在做事中明白责任。让他受苦,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让他失败,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让他流泪,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甚至可以让他受伤,让他学会体悟舔舐伤口匍匐前进的伟大与悲壮这也许才是我们所呼唤的真正的教育吧!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虽然是很薄很薄的一本书,读一遍用的时间也很少,但是读完一遍还想再读一遍、还想再读一遍这本书用了很通俗、很简单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反思我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我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我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欲赢得孩子们惊奇和喝彩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多年来,我虽然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一次次“告诉”,一声声“叮咛”,一遍遍“咀嚼”,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大发其火,也曾百思不解:我的教育怎么了?我的孩子怎么了?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我们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笞罚,诚不得已也 颜氏家训读后感 在教子一章中,颜子推先生的教子理论,这对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有一些启示。他写道: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踰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用白话说:大凡人们不会教育子女的原因,也不是想要陷害他们于罪恶之境地;只是掌握不好教育的方法和时机;有时想骂得他们又怕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想打又舍不得使他们有皮肉之苦罢了。应该用生病为比喻,哪有不用汤药针灸来救治他的呢?又应该想想勤于督促训导孩子的父母,难道愿意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吗?确实因为不得已啊。 王僧辩王大司马的母亲魏夫人,性情十分严正;王僧辩在湓城时,已经是个统率三千人的将领了,年纪也过四十;但稍有过失,他母亲还要打他,因此才能成就王僧辩的功勋业绩。梁元帝时期,有一个学士,聪明有才能,被他的父亲所宠爱,失去了必要的教育:他一句话说得好,就是对过路人也要宣传一番,整年赞誉他;一事做错,千方百计为他掩盖辩护,希望他自己悄悄改正。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横暴傲慢一天超过一天,最后竟因为胡言乱语,被周逖杀了抽他的肠来衅鼓。 因此关于笞罚,颜子推先生认为是必须的。他说,“比及数岁,可省笞罚。”而笞罚不是有意虐待骨肉,是因为“诚不得已也。”如果患病想治愈,一定要用到针灸,会弄痛孩子;一定要吃药,会使孩子感到很苦。但使用针灸药物,是不得已的。教育小孩也是一样,没有一个父母会忍心苛刻亲骨肉的,但是,为了教育,有时不得不使用鞭子。在这个问题上,颜子推先生还举了正反两个实例来证明:正例是王僧辩王大司马因为母亲的严格教训成就了他的功业;反例是某士人被父亲宠坏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体罚固不足取,然而放松对子女的管教,则无疑是一种失职行为,在目前的中国家庭中,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为人父母者,放纵自己的孩子,大约都是出自“爱心”,过于严厉则于心不忍。仁父慈母们要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天下父母,哪个不爱自己的孩子?循循善诱固然不错,冷面相向也不失为一种爱法。某学士之父宠溺其子而其子自取其祸,王司马之母训之以棍棒而其子功成。真是笞罚,诚不得已也 颜氏家训读后感 在教子一章中,颜子推先生的教子理论,这对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有一些启示。他写道: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踰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用白话说:大凡人们不会教育子女的原因,也不是想要陷害他们于罪恶之境地;只是掌握不好教育的方法和时机;有时想骂得他们又怕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想打又舍不得使他们有皮肉之苦罢了。应该用生病为比喻,哪有不用汤药针灸来救治他的呢?又应该想想勤于督促训导孩子的父母,难道愿意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吗?确实因为不得已啊。 王僧辩王大司马的母亲魏夫人,性情十分严正;王僧辩在湓城时,已经是个统率三千人的将领了,年纪也过四十;但稍有过失,他母亲还要打他,因此才能成就王僧辩的功勋业绩。梁元帝时期,有一个学士,聪明有才能,被他的父亲所宠爱,失去了必要的教育:他一句话说得好,就是对过路人也要宣传一番,整年赞誉他;一事做错,千方百计为他掩盖辩护,希望他自己悄悄改正。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横暴傲慢一天超过一天,最后竟因为胡言乱语,被周逖杀了抽他的肠来衅鼓。 因此关于笞罚,颜子推先生认为是必须的。他说,“比及数岁,可省笞罚。”而笞罚不是有意虐待骨肉,是因为“诚不得已也。”如果患病想治愈,一定要用到针灸,会弄痛孩子;一定要吃药,会使孩子感到很苦。但使用针灸药物,是不得已的。教育小孩也是一样,没有一个父母会忍心苛刻亲骨肉的,但是,为了教育,有时不得不使用鞭子。在这个问题上,颜子推先生还举了正反两个实例来证明:正例是王僧辩王大司马因为母亲的严格教训成就了他的功业;反例是某士人被父亲宠坏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体罚固不足取,然而放松对子女的管教,则无疑是一种失职行为,在目前的中国家庭中,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为人父母者,放纵自己的孩子,大约都是出自“爱心”,过于严厉则于心不忍。仁父慈母们要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天下父母,哪个不爱自己的孩子?循循善诱固然不错,冷面相向也不失为一种爱法。某学士之父宠溺其子而其子自取其祸,王司马之母训之以棍棒而其子功成。真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蜜糖罐里淹死人。 近期,不少媒体上就有过“教育与惩罚”的讨论,还有的媒体上有过“能不能打孩子”的讨论。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这讨论说明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在走向清晰。因此,我的观点也就是,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尽量以正面引导为主;对孩子用打的方法教育,是“诚不得已”的做法,但绝对不可多打,而且尽量不打。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红脸白脸,都导人向善。一切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孩子目前的快意。教化与刑政是互为补充,不可偏废的;但必须以教化为主,刑罚,诚不得已也。对孩子的教育如此,对大众的教化又何尝不是如此?棍棒底下出孝子,蜜糖罐里淹死人。 近期,不少媒体上就有过“教育与惩罚”的讨论,还有的媒体上有过“能不能打孩子”的讨论。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这讨论说明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在走向清晰。因此,我的观点也就是,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尽量以正面引导为主;对孩子用打的方法教育,是“诚不得已”的做法,但绝对不可多打,而且尽量不打。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红脸白脸,都导人向善。一切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孩子目前的快意。教化与刑政是互为补充,不可偏废的;但必须以教化为主,刑罚,诚不得已也。对孩子的教育如此,对大众的教化又何尝不是如此?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2008-10-19 00:38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的思想源于杜威,但又对杜威的学说加以改造,“把它翻了半个筋斗”。他提倡“生活即教育”以代替“教育即生活”,提倡“社会即学校”以代替“学校即社会”;提倡“教学做合一”以代替“从做中学”。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为一体。“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陶行知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棺材才算毕业。” “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主张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之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