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a.重农抑商的现象b.纺织刺绣的兴盛c.追商逐利的风气d.农民生活的艰辛解析该民谣认为“农、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不符合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映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盛,故b项错误;该民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d项错误。答案c2.唐玄宗时,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兼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其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c.唐朝的手工业很发达d.唐朝对外实行朝贡贸易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涉及的是海外贸易,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故排除c项;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b项。答案b3.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d.沿街开铺的街市解析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地方自治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唐代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答案c4.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a.城市类型繁多b.农村商业发展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解析材料并没有反映城市的发展,故a项错误;出现众多乡村集市说明农村中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在宋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地位没有下降,故c项错误;乡村集市要受到政府的管理,故d项错误。答案b5.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解析“交子”使用是在宋朝,不是唐朝,故a项错误;坊市界限严格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不是城市繁荣的原因,故b项错误;商业的发展导致城市的繁荣,唐朝出现“扬一益二”现象,故c项正确;商帮活动频繁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c6.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这表明当时()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从岭南到京城商业活动频繁,没有体现岭南货币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业税收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故b项错误;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可知,长途商业贩运繁荣,故c项正确;商帮是指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材料内容与商帮概念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7.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中国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但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还是希望保证小农经济的稳定,因此才有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a、c两项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b项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之一,但与d项比较,d项应是主要目的。答案d8.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末作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春秋)管仲管子治国材料二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宋)陈亮四弊(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2)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参考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富国强兵;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2)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3)关系:相互影响。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的因素是()a.产生职业商人b.私商成为商人主体c.集镇夜市兴旺d.形成大的商帮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与题干这种繁荣景象相关的因素是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故a项正确。商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工商业由官府垄断,故b项错误;夜市兴旺开始于唐宋时期,故c项错误;形成大的商帮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a2.古代的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a.昭君出塞b.文成公主进藏c.张骞凿空d.班超投笔从戎解析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进藏均与西域无关,故a、b两项错误;张骞于西汉时期出陇西,经匈奴,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开拓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故c项正确;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发生于东汉时期,出使西域是继张骞之后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故d项错误。答案c3.“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时张籍的这首诗反映了()a.张骞一行出使西域时的情形b.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c.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d.长安城商业繁荣,各地商人来来往往解析这首诗描绘的是在边境看到的丝绸大量运往西域和中亚的情景。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诗句只是提到丝绸外运的情况,而未涉及商路是否被阻断,所以无法得到“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的结论,故c项排除。答案b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的是()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c.流通领域出现纸币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解析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a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与题干时间不符合,应排除;b、d两项出现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答案c5.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梁:“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解析材料说明唐都长安夜市并不发达,而宋代都城汴梁,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答案b6.宋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标榜的士大夫,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不耻事贾,牟取暴利”。这表明()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宋人商业观念发生变化c.政府允许士大夫兼职经商d.士大夫对理学持怀疑态度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从战国商鞅变法开始实行,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急剧发展,从事商业的人不断增多,根据题干中士大夫从商可以看出,宋代人们商业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可知,c项错误;题干中只是说“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并未提到对理学持怀疑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b7.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等级观念的影响b.城市经济的发展c.征收赋税的需要d.社会管理的需求解析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于是有了“坊郭户”与“乡村户”的划分,等级观念的影响、征收赋税的需要、社会管理的需求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8.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演变过程说明()a.政治因素始终主导城市发展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功能c.重农抑商政策左右城市变迁d.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解析材料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答案b9.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可以佐证下列明清经济的哪一特点()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b.工商业市镇繁荣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d.海外贸易的兴盛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商人群体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苏州盛泽镇从明初到乾隆时期,成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这体现了明清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依据是雇佣关系,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苏州盛泽镇与海外贸易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10.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官员“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路”便辞官经商,读书人“为士不振”便“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图几分利息”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a.专制制度的松弛b.社会风尚的变化c.市民阶层的产生d.理学思想的影响解析明清时期专制制度强化,故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明中叶以后,官员可以辞官经商,读书人也可以经商,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体现传统四民的社会风尚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唐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产生,故c项错误;理学思想强调重义轻利,与商人地位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11.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中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还嫌低。”这说明()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b.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d.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解析题干中没有体现社会转型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有吃、有穿、有住但此人仍未满足,结合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可以得出,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故c项错误;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题中并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答案b12.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 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解析从材料中反映出盐商家庭比较注重科举取士,说明这些盐商家庭希望通过科举跻身于官宦之家,改变社会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盐商经济实力的改变,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士贵商贱”观念依然存在,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政府对待商人的政策,这个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依然存在,不可能给予商人优厚待遇,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二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市的交易时间受到限制;中外、民族交流频繁;文化多元。(2)表现: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调整: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有所放松。(3)因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14.自汉武帝以来的历代盐法改革典型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至西汉之初,战国商业自由发展的势头在武帝时期止步。帝国政府出于财政的考量,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如果说还有什么动机,就是桑弘羊所担心的“罢盐铁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