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七章 人口的变化 新人教版(1).doc_第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七章 人口的变化 新人教版(1).doc_第2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七章 人口的变化 新人教版(1).doc_第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七章 人口的变化 新人教版(1).doc_第4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七章 人口的变化 新人教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人口的变化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考纲解读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题型备考指南考纲下载核心知识点人口的数量变化与合理容量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问题2014课标,1011题,8分选择题命题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是常考点。重点关注各种人口统计图分析和最新的人口政策调整及其影响。考查形式: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分值一般在48分,难度系数0.70.8。热点探究:二孩政策、延迟退休、人口红利。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2013课标,78题,8分2013课标,12题,8分选择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016课标,46题,12分选择题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学习目标定位知识体系预览1.识记: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及地区分布、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2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3应用:各类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考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核 心 知 识 再 现1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差异。十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3)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特点: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表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较高原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影响人口增长特点增长缓慢增长很快原因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和人们的生育观念等因素影响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人口数量最多。这种说法对吗?提示:不对,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该地人口数量最多(如图中a点);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变为0时,该地人口数量最少(如图中b点)。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共同决定的。(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为什么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带来什么影响?提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改善,寿命延长,死亡率首先开始下降,故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死亡率的下降打破了人口“高位静止”的均衡状态,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主题1 人口增长高 分 素 养 提 升1(2016天津文综,5)读下图,回答下题。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解析根据该省人口数量的增长变化图可知,该省人口增长由快变慢,故其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应是由高逐渐降低,且1990年至2000年降低较快。答案d2(2017青岛市联考)读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1)(2)题。(1)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a甲乙丁丙 b丙乙丁甲c甲乙丙丁 d丙乙甲丁(2)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移民人口政策的实施资源十分匮乏a b c d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首先转变的是死亡率(降低),继而是出生率(降低)。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时期出生率由大到小的演变顺序即可得出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第(2)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的结果,故正确;人口政策通过鼓励或限制人口出生率,也会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故正确。国内移民对一个国家自然增长率变化没有影响;资源多少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没有必然的规律联系。答案(1)d(2)b1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2)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基数大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有关。在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相同的情况下,人口基数越大,人口增长的数量越多。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增长的关系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率与人口数量增长的关系人口迁移率2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3)根据人口增长特征判断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4)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在进行人口增长模式判断时,我们可以通过题目所给资料得出该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进而进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如下图)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通常在1%以下,接近0,甚至是负值。真 题 考 向 探 究考向一人口增长的特征分析1(2014课标,1011)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a b c d(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解析第1题,根据题图提供的不同年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可分别计算出191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9 300万,193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1.25亿,195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1.4亿,197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2亿,199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2.5亿,201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3.08亿。该国人口在持续增加,与图曲线的特征相吻合,故选a。第2题,结合上题,该国不同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可以分别计算出来。1910193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3 100万;1930195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2 000万;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6 000万;1970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4 000万。比较可知,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故选c。答案(1)a(2)c考向二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分析2(2013浙江文综,910)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和下图,完成(1)(2)题。(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a b c d解析第(1)题,本题结论主要通过判读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线得出。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小于出生率,a项错误;在各时间段中,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b项错误;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项错误;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以下上升至20以上,d项正确。第(2)题,通过对2010年的“三率”对比可知,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次高的为亚洲,最低的为欧洲,次低的为北美洲。答案(1)d(2)c主题2 人口问题高 分 素 养 提 升(2017陕西工大附中月考)老年抚养比是老年人口数(65岁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岁)之比。下表为甲、乙两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据此完成(1)(2)题。年份指标甲国乙国2000老年人口比重/%6.916.2老年抚养比10.024.82010老年人口比重/%8.517.0老年抚养比18.625.62020老年人口比重/%11.920.8老年抚养比26.333.0(1)关于甲、乙两国人口老龄化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乙国b甲国老年人口数量较小c乙国人口老龄化早于甲国d乙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2)20002010年,甲国老年抚养比的增长快于老年人口比重的增长,可能是因为甲国()a少年人口增长速度慢于老年人口b老年人口比重增长快于总人口增长c大量劳动力的国际劳务输出d老年人口比重增速快于劳动力比重增速解析第(1)题,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乙国人口老龄化时间早于甲国,老龄化时间早于甲国;甲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第(2)题,从题干材料可知,老年抚养比是指老年人口数(65岁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岁)之比,老年抚养比的增长快于老年人口比重的增长说明老年人口比重增速快于劳动力比重增速。答案(1)c(2)d1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分析的形式: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原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影响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粮食供给不足;教育、就业问题突出;人民生活贫困化;人口素质偏低;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趋势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注意】1.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7%。2人口问题的范围很广,除人口数量过多或者过少、人口增长过慢或者过快外,人口年龄结构失调、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等都属于比较严重的人口问题。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我国的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还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人口问题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人口素质较低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流动日趋活跃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真 题 考 向 探 究考向一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分析1(2014福建文综,56)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1)(2)题。(1)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2015年前后老年抚养比明显上升,少儿抚养比维持在较低水平,由人口抚养比的概念推知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故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结构的变化。第(2)题,随着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2025年后人口老龄化严重,会造成劳动力逐渐不足。答案(1)d(2)b考向二我国的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变化2(2014江苏地理,1718)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1)(2)题。(1)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1980年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上升到1987年前后开始持续下降,故c项错误。自然增长率一直大于0,所以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故a、d项错误,b项正确。第(2)题,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在短期内会有所增加,但从长期来看是波动下降的。故a项错误。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会降低,但人口总量还是在增加的。故b项错误。放开单独二孩,出生人口增加,青少年儿童比重增加,可减缓或降低老龄化,故c项正确。放开单独二孩,由图示可知,未来30年人口出生率总体上是下降的,故d项错误。答案(1)b(2)c考点二人口统计图的判读(常考的类图像之十五)高 分 素 养 提 升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在高考中,对于人口内容的考查,绝大部分以人口资料统计图为载体呈现。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曲线图、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人口金字塔图等类型。典型图示如下:图1曲线图图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图3四边形人口统计图图4人口金字塔图(2012山东文综,78)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审题指导】1从图像中获取信息(1)由图名可知该图反映我国1982年和2009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人口问题。(2)由图例可知该坐标图左侧为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右侧为2009年人口年龄结构。2分析变化趋势自1982年至200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因此造成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下降,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变化,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图中2009年2559岁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结合我国人口总数不断增长的现实,该年龄段劳动力资源数量上升。尝试自解(1)_(2)_答案(1)b(2)b1曲线图的判读看趋势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低。例如上图,读某国家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可知,从1800年到2008年,该国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看数值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上图中该国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水平低;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看速度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上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看阶段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以1825年为界,死亡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2008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在1%附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何准确读取其数据呢?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不一致)。(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3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处的虚线。(各自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4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2)定类型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3)析变化正常变化。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特殊变化。a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b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真 题 考 向 探 究考向一根据人口曲线图考查人口的增长1(2015上海地理,2122)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回答(1)(2)题。(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a2003年 b2008年c2010年 d2012年(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解析第(1)题,读图中自然和机械增长率曲线,两者数值相加即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图中2008年两者相加数值最大。b正确。第(2)题,因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一直大于0,故上海人口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b正确。答案(1)b(2)b考向二根据正三角平面坐标图考查人口结构的变化2(经典高考题)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表,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2)题。年份项目2000年2010年全省总人口/人74 382 80978 659 903人口比例/%苏南33.7141.38苏中23.1220.80苏北43.1737.82(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16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 b c d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苏南人口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结合不同年份全省的人口总数,可以算出不同年份苏中人口的数量,比较后可知,这一数量也在减少。第(2)题,根据该三角形坐标图可知,20002010年,江苏省1564岁的人口比例上升,这会加大江苏省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江苏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上升,说明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在加剧。答案(1)b(2)b考点三人口的合理容量核 心 知 识 再 现1环境承载力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和联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表解如下: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强调点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大小关系某一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共同点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简述我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或环境承载力)的总体特征。提示环境人口容量(或环境承载力)总体水平都较低。高 分 素 养 提 升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表现关系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其影响因素及其表现如下表所示: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资源丰富程度首要因素,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真 题 考 向 探 究考向人口容量及人口素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016上海地理,1920)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甲省乙省丙省丁省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778.5914.3283.41 799.4耕地面积(万公顷)588.31528.18814.07414.95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2)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人才资源强国。技师技工一般是通过中等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成长起来的。如图为2013年中、美、日、德四国劳动就业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人口比例。由图中数据可以推测,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不利条件主要有()a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b技师技工数量偏低c制造业从业人口数量偏低d研发人员数量偏低解析第(1)题,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资源的短板;丙省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是最少的,即丙省的人口容量最小。c正确。第(2)题,图示我国完成中等教育的比例偏低,不是人数偏低;完成高等教育的比例与其他三国相差不大;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不利条件主要是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a正确。答案(1)c(2)a课后作业一、选择题(2017武汉调研)2015年11月我国宣布自2016年1月1日放开“全面二孩”政策。图甲示意2010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图乙示意19802012年我国人口出生数,据此完成13题。图甲图乙1如果我国仍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推测2012年之后我国出生人口变化趋势为()a缓慢持续增加 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 d快速减少2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生育率低于农村,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2013年后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生育政策 b城市化c育龄人口 d资源状况3针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我国政府今后可能不会采取的措施是()a实施全面自主生育政策b适度延缓退休年龄c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d大量接纳外来移民解析第1题,读2010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图可知,2024岁人口比重大于24岁以上和20岁以下年龄段,而一般生育年龄人口主要集中在2430岁,故2012年以后,开始几年由于2024岁人口增多而生育率有所升高,故出生人口先增加,但由于20岁以下人口较少,故再往后出生人口又会减少,则2012年以后我国出生人口变化趋势为先增后减。也可依据19802012年人口出生数图来分析。第2题,由题中信息可知,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快速上升、但城市人口生育率较低,导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则今后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化。第3题,若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今后可能实施全面自主生育政策,但中国人口总量大,不可能大量接纳外来移民;可发展机器人产业,以及适度延缓退休年龄,来缓解劳动力不足带来的问题。答案1.c2.b3.d(2017湖南十三校一模)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位,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下表示意2015年部分国家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读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45题。国家日本美国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平均年龄中位数44.937.234.8174.四个国家中()a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b刚果民主共和国男性年轻人最多c日本比中国老龄人口多d美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7.2岁5有关年龄中位数的叙述,正确的是()a其变化只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b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c年龄中位数随时间而减小d美国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比中国快解析第4题,四个国家中,日本人口年龄中位数最大,老龄人口比重大,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由于人口总数量比中国少,所以老龄人口数量比中国少;美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是37.2岁,但人口平均年龄不一定为37.2岁;刚果民主共和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最小,但人口总量少,不是男性年轻人口最多的国家。第5题,一般来说,年龄中位数会随时间而增加,它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年龄中位数的变化反映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也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年龄中位数一般随时间而增大。由于表格中只显示了一年的年龄中位数,无法体现美国、中国的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答案4.a5.b(2017广州市毕业班测试)某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读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67题。620052015年,该国人口()a快速增长 b缓慢增长c零增长 d负增长7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老龄化严重 b死亡率较低c人口迁移 d出生率过低解析第6题,劳动力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国家人口数量的变化。由于出生率长期偏低,劳动人口得不到有效补充,随着各年龄段人口向人口年龄结构的上层移动,会出现劳动力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增大的特点,导致该国人口死亡率升高,人口出现负增长。第7题,发达国家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育观念的影响,人口出生率低,使得劳动力年龄段的人口得不到有效补充,形成人口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的特点。答案6.d7.d(2017日照调研)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右图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读图完成89题。8甲市可能是()a西宁 b延安 c上海 d广州9四个地区中,人口增长模式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a b c d解析由题干计算得出甲地自然增长率为0.074%,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并且出现负增长,排除西宁、延安,因为这两市位于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依然较高;广州有大量务工经商人员迁入,不可能出现人口负增长,因此上海最符合。图中地区符合“三低”的现代型特点,故与上海处于同一类型,属于现代型。答案8.c9.a(2017郑州一模)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可以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其中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青藏高原等地区。下图是20002010年不同因素对我国四类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对比。图中的系数绝对值越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越大;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读图,完成1011题。10我国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a人口密集省份 b山地丘陵地区c水源短缺地区 d经济落后省份11据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a初始人口密度较低,环境承载力大b医疗条件好,人口自然增长较快c发达的经济掩盖了人口密度过大的劣势d交通通达度高,是人口增加的主要“拉力”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中,主要影响因素都有初始人口密度;依据“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可知人口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初始人口密度大,则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省份。第11题,长江三角洲为人口密度快速增加地区,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国内生产总值,即发达的经济促进了人口密度快速增加,故c项正确。答案10.a11.c二、综合题12(2017贵阳期末)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据统计,2014年日本人口减少了约27万人,出生人口约100万人,同比下降2.8%,而死亡人数则升至127万人。下图为日本本土示意图。(1)北海道面积占日本总面积的1/5,而人口只有东京的一半。试分析北海道人口密度极低的原因。(2)指出目前日本人口增长状况对日本人口再生产的影响。(3)如今在日本的农民中,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七成,70岁以上的老人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只有8.5%的农民年龄在39岁以下。分析日本农民老龄化特征明显的原因,并说明农民老龄化给日本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北海道人口密度极低的原因应主要从自然因素(纬度与气候)与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回答。第(2)题,目前日本人口呈现负增长,导致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人口总量减少。第(3)题,日本农民老龄化特征明显的原因可从出生率低、老年人口增加、人口迁移等方面分析。日本农民老龄化给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主要从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等方面分析。答案(1)纬度高,气候寒冷,冬季漫长;经济相对落后,对人口迁入的吸引力低。(2)目前日本人口增长出现负增长的现象,会导致日本人口进一步老龄化,人口总数减少。(3)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出生率降低,年轻人口比重小;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居民的寿命提高;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青年农民进入城市。不利影响:农业劳动力不足,土地闲置;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等。13(2017上海调研)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上海市人口容量的估算(万人)2010年2020年2030年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1 535.951 705.681 894.17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1 460.991 543.031 596.84综合常住人口容量1 788.51 8701 841.51 9351 894.52 000(1)读图甲,说明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2)根据上海2010年的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乙,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4)运用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答案(1)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低,老年人口比重高,处于严重老龄化阶段。(2)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劳动人口比重偏大。有利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需求旺盛。不利影响:住房、就业等压力大。(3)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度增加,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出现了人口增加的变化趋势。(4)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为提升人口容量,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其人口容量就越大。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习目标定位知识体系预览1.识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理解:我国自建国以来到现在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3应用:运用图表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考点一人口的迁移及影响因素核 心 知 识 再 现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点拨】 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2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9世纪前“二战”后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员增多方向欧洲向美洲、大洋洲迁移迁入地:欧洲,北美,西亚、北非产油国;迁出地: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2)国内人口迁移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新中国成立以来:【温馨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3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1)自然环境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气候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人类生产生活影响人口迁移水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恶化而迫使人口迁移(2)社会经济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经济因素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迁移交通通信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文化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人口迁移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影响较大(3)政治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政策可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政治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工业化、城市化对人口迁移有何影响?提示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第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高 分 素 养 提 升1(2014海南地理,1415)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1)(2)题。(1)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2)该县可能位于我国()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分析,2010年比2000年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张,价格有所提高;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综上所述,a项正确。第(2)题,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最落后,因此选d项。答案(1)a(2)d22013天津文综,12(2),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6分)解析安徽省距离长江三角洲较近,且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答案就业机会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相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推力和阻力(1)拉力因素:主要指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来自迁入地,迁入地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推进速度快,工业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等因素对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2)推力因素:主要指迁出地促使人口迁出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恶化、经济落后等,促使人口向外迁移。(3)阻力因素:交通困难、背井离乡等会成为阻碍人口迁移的因素。2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2)重具体:以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真 题 考 向 探 究考向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1(2016新课标全国,45)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2)题。(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服务设施齐全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适宜就业机会多生态环境较好a b c d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知,上海市人口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是产业升级的需求。第(2)题,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说明这些中小城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就业机会多。故选c项。答案(1)a(2)c2(2016浙江文综,34)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1)(2)题。(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城乡间人口流动农业专业化发展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a bc d(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