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系统的研究.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系统的研究.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系统的研究.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系统的研究.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系统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摘 要3 1 引 言3 2理论计算4 2.1 反摄定律4 2.2光学薄膜的理论分析5 3 比较研究6 3.1评价函数的选取6 3.2阳电池减反射膜系的计算机设计7 4 实验结果8 5 讨 论9 6 致 谢10 7 参考文献11研究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系统摘 要:对于高校空间太阳电池来说减反射膜系的制备是非常重要的,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可以大幅度提高太阳电池的短路电流,从而提高太阳电池的光合转换率。从波动光学的基本原理出发 ,用加权平均反射率作为评价膜系设计质量的参数 ,编制出了进行减反射膜系优化设计的计算机程序 ,理论上可以使太阳电池表面的加权平均反射率降到 1%以下 ,提高了电池的短路电流关键词:太阳电池 ,减反射膜 ,加权平均反射率1 引言 投射到太阳电池阵正面的太阳能辐射通量 (阳光 )中 ,部分被该表面反射掉了 ,部分透射到电池内部 (通过太阳电池盖片进入太阳电池 ) ,被转换为电能。通常情况下 ,裸硅表面的反射率相当大 ,可将入射太阳光的 30 %以上反射掉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正面的反射损失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将电池表面腐蚀成绒面 ,增加光与半导体表面作用的次数 ,二是镀上一层或多层光学性质匹配良好的减反射膜。对空间太阳电池来说 ,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要求 ,为降低工作温度提高效率 ,应尽可能减少太阳电池对太阳光谱中红外成分的吸收 ,而绒面对各波段的减反射效果都很好 ,这样就升高了太阳电池的工作温度 ,不利于提高其效率。因此对空间太阳电池来说 ,主要是通过减反射膜系的制备来提高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一般来说 ,这类涂层极薄 ,其光学厚度为波长的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单层减反射膜由于仅对单一波长具有较好的减反射效果 ,在空间高效太阳电池中常用的是多层减反射膜系 ,它可对宽谱范围内的太阳辐照产生有效的减反射效果。国内已有一些专家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研1,9究 。但是在已有的膜系设计研究中 ,需要先选定一个中心波长 ,然后针对此波长点进行减反射膜的优化设计 ,这个中心波长的选取对设计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都是根据经验来选取的。本文从相干光学的基本原理出发 ,选取了恰当的膜系评价函数 ,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优化计算 ,设计出了实用的软件 ,可对太阳电池进行单层或多层减反射膜系进行优化设计 ,从理论上得到减反射膜系各层膜的最佳参数。对硅太阳电池来说 ,理论上在最佳参数情况下 ,在0.351.2 m的波长范围内 ,该膜系的加权平均反射率可达0.48 %。2 理论计算 2.1反摄定律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在分层介质中的传播是电磁波的传播 ,满足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太阳电池表面的减反射膜由于其光学厚度小于相干光程 ,在薄膜的上下界面将产生光的干涉现象 ,减反射作用就是利用光的干涉效应来实现的。在进行减反射膜的设计时 ,为简化计算 ,我们通常要作如下假定:1) 薄膜在光学上是各向同性介质对于电介质 ,其特性可用折射率 n 表征,且为实数;数。对于金属和半导体,其特性可用复折射率 N = n - ik 来表征, k为消光系2) 两个邻接的介质用一个数学界面分开,在这个数学分界面两边折射率发生不连续的跃变。3)膜层的横向尺寸假定为无限大,而膜层的厚度是光的波长数量级。当光束从折射率为 N1 的介质入射到折射率为N2 的介质时,由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可得反射光与入射光振幅之比为: 式中 r称振幅反射系数, 0和 1为两个介质的光学导纳,其值不仅与入射角有关,而且与E和 H相对于入射平面的方位有关。 对于入射光中的两种偏振方向分别有: 式中, 入射角,角标 p 和 s 分别表示光线的两种偏振方向。 将 ( 2 ) 代入 ( 1) 中得: 式中, 0表示光线从折射率为 N0 的介质照射到折射率为 N1 的介质时的入射角, 1表示光线在折射率为 N1 的介质中传播的角度单界面的能量反射率为: 总的能量反射率为: 2.2 光学薄膜的理论分析 假定在折射率为 n2 的基板上有一层折射率为n1 厚度为 d1 的薄膜,入射介质的折射率为 n0 ,平面光波照射在薄膜表面,入射角为。光波在表面的上下两个界面上将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图1 所示。一般情况下 ,薄膜的干涉是多光束干涉 ,各反射光在薄膜表面相互叠加的结果为10 : 式中,是薄膜的位相厚度。 图1 薄膜内光线的传播(7) 式可以写成:从上面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具有两个界面的单层膜,可以用等价的一个界面来代替,如图 2 所示。图2 单层膜的等效界面图图中 ,这一等效界面的反射系数为: 经过这样的处理后 ,我们就可以对多层膜的反射率进行计算了 ,有两种方法:方法一:从多层膜的顶层膜开始 ,将相邻的两个界面等效成一个界面 ,然后逐次通过中间层 ,一直计算到底层膜和基片的界面为止 ,求得在最后一个界面上的振幅反射系数 ,于是多层膜的反射 。这个方法叫瓦施切克法。k方法二:从多层膜与基片相邻的底层膜开始 ,把相邻的两个界面等效成一个界面 ,逐次通过中间层 ,一直计算到膜系的顶层。这个方法叫鲁阿德法。这两种方法都称为递推法 ,比较而言 ,方法二简单 ,便于用计算机进行计算 ,我们的程序中采用的就是方法二。其具体步骤是: 1) 根据菲涅耳公式 ,求得多层膜各界面上的反射系数 2) 求得各层膜的位相厚度 。3 )利用公式 (9) 从下到上逐层递推 ,最后求得。4 )整个膜系的反射率。3 膜系优化设计的计算机实现膜系设计与光学设计不同,光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几何光学 ,而膜系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光的干涉原理 ,膜系设计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很复杂 ,难以用直观的公式表示出它们各量之间的关系。膜系设计方法主要有三大类:解析法设计、多层膜的网络理论和自动设计。本文主要是利用自动设计法进行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系的设计的。3.1 评价函数的选取 多层膜系光学性能的结构参数有:1) 各层膜的几何厚度 2) 入射介质 ,各层膜和基底的折射率 3) 光波入射角 和波长 。 膜系的光学性能 ,如反射率 R ,取决于这些膜层结构参数。一般情况下入射角和入射光的光谱分布是已知的,因此膜系的反射率 R 可通过调整 n d i来达到预先要求的反射率。在光学多层膜系的计算机优化设计中需要建立一个综合评价膜系质量的函数,称为评价函数,评价函数是设计结果与期望值之差的函数,在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的设计中,反射率的期望值为0,因此评价函数的值越小越好。我们在选用评价函数时,考虑到太阳光谱与硅的光谱响应曲线不一致,用它们的乘积作为权重因子,得到了如下评价函数11 式中 S() E()太阳光谱分布, 硅的光谱响应, R() 减反射膜在对应波长点的反射率。因为 F表示的是带有权重因子的平均反射率,因此又可称为加权平均反射率。3.2 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系的计算机自动设计在计算膜系的反射率时,我们采用的是鲁阿德法 ,从多层膜与基片相邻的底层膜开始 ,一直推算到膜系的顶层。光学薄膜的评价函数 (10) 是一个构造复杂的多元多峰函数 ,有许多方法可以求得其极值 ,如最速下降法、共轭斜量法、变尺度法、单纯形法等 ,然而上述各种方法只能求出局部极值 ,而不是真正的最优设计结果。我们在程序中采用了不完全扫描法和黄金分割法结合的方法 ,减少了计算量 ,可以快速求得多层膜系的最优设计结果。程序采用 Visual Basic 5.0进行设计 ,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可以允许膜系设计人员输入膜系层数 ,入射角 ,入射介质和基底材料的折射率 ,并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入射光谱 ,基底材料光谱响应数据。下表是硅太阳电池单层和双层减反射膜系的优化设计结果 ,其中 1 和 3 是裸硅太阳电池的设计结果 ,入射介质为空气 ,折射率为1;2 和 4 是封装后的设计结果 ,入射介质为硅胶 ,折射率为1.43:表1 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系优化设计结果(AM0光谱)从上表可以看出 ,双层膜与单层膜相比 ,减反射效果有明显的提高 ,并且在封装后 ,如果不考虑硅胶本身的吸收和反射 ,减反射膜系的反射率低于封装前 ,这说明在封装后减反射膜系的匹配效果更加好。4 实验结果在实际中,由于可用于减反射膜的材料的不多其折射率不连续 ,因此优化设计的结果需要有所正 ,可选择与设计结果比较接近的膜料 ,重新进行优化设计。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 ,我们在实验中选用了SiO2 和 Ti2 O3 作为太阳电池的减反射膜 ,下图中绘出了单层 SiO2 和 Ti2 O3 膜的反射率曲线 ,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双层减反射膜的反射率曲线。图3 减反射膜反射率曲线 图中 ,根据式 (10) 算出的单层 SiO2 减反射膜的加权平均反射率为 16.54 %,单层 Ti 2O3 减反射膜的加权平均反射率为 13.98 %,由同样的 SiO2 和 Ti2 O3构成的双层减反射膜的加权平均反射率为 4.88 %,明显低于对应的单层减反射膜的反射率值。 我们利用本文的方法对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的太阳电池减反射膜进行了优化计 ,结果使得优化后电池的短路电流平均增益达到了 44.9 %,效率的平均增益达到了47 %,明显高于原有工艺参数条件下的增益值 ,说明我们的优化设计是成功的。5 讨论 本文从薄膜光学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出了进行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系优化设计的实用软件 ,初步解决了目前工艺中仅凭经验进行减反射膜制备的现象 ,取得了较好的设计效果 ,SiO2 和 Ti 2O3 构成的双层减反射膜的加权平均反射率可以达到4.88 %。利用这一优化设计方法在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进行了实际的生产 ,确实提高了电池的短路电流和光电转换效率 ,为太阳电池的减反射膜系统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的优化设计方法 ,缩短了通过实验摸索减反射膜最佳参数的过程 ,降低了实验成本。由于实际薄膜材料的折射率不是一个常数 ,而是随着入射光波长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需要考虑到薄膜材料的这一色散特性。此外 ,太阳电池通常都需要在封装后才能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应用 ,封装材料的存在必然会对减反射膜系的光学性质产生影响 ,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也必需将封装材料的影响考虑进去 ,形成对太阳电池全光路系统的优化设计。致谢时间飞逝,总在不经意间溜走,三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要结束了,想一想这三年走过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总让我不住留恋。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辅导老师李军庆在这三年来对我的帮助,李老师不仅在思想上和学习实践上给予我深入细致的指导。而且在生活上给予我无私的关怀。李老师丰富的知识、对待教学工作严谨的态度和乐观的生活态度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次论文完成之际,我带着深深的敬意,谨以此向李老师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我在完成这篇论文期间,还得到了郑丽萍老师在论文学作方面的精心指导,感谢郑丽萍在工作之余还抽空给予我大量的帮助。还和我们一起畅谈时事,一起享受运动和美食所带来的快乐。曾兴吉老师、陈洁老师,胡志军等人为我完成此论文所提供的帮助,谢谢他(她)们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学业完成之际,我要感谢我在外辛勤工作的父母,是他们给予了我生命,养育我长大成人,更教会了我做人处事的道理。感谢他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我的支持。同时感谢我的弟弟和其他亲人们所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最后,祝好人一生平安。 翟飞飞参考文献1 孙宝斌 ,罗武文 ,寇清华. 大面积减反射膜的制备J 1硅酸盐通报 ,1997 ,612 秦 捷 ,杨银堂 ,傅俊兴.SiONSiN太阳电池双层减反膜的性能研究J1太阳能学 报 ,1997 ,18 (3) :302 30613 魏晋云.由氧化层厚度估算化学反应扩散掺杂量的研究J1太阳能学报 ,1998 ,19 (3) :287 28814 周良德 ,林安中 ,王学建1晶体硅太阳电池钝化工艺的研究J1太阳能学报 ,1999 ,20 (1) :74 77.5 周 健 ,林永昌 ,顾永琳1一种新的光学膜系设计方法Needle 法J1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7 ,17 (5) :6 周 健 ,林永昌.一种新的膜系设计方法 Needle 法J1光学学报 ,1997 ,17 (10) :7 吴乐林 ,陈国平.视保屏减反射膜系的设计J1电子器件 ,1999 ,22( 2) :8 万 刚 ,叶得军 ,崔容强.硅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的优化设计J1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98 ,32 (12) :9 史济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