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 捕蛇者说练习 语文版.doc_第1页
九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 捕蛇者说练习 语文版.doc_第2页
九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 捕蛇者说练习 语文版.doc_第3页
九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 捕蛇者说练习 语文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捕蛇者说1写作背景柳宗元因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期间,柳宗元大量地接触下层人民,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笔来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柳宗元看到“永州之野产异蛇”,听到有蒋氏者“专其利有三世”的事例,他写下这篇捕蛇者说,以“砭时弊与抒孤愤”。2文体常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相近。3文言文考点链接古今异义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代汉语则泛指一般的江河。(2)词义的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则只指男子的配偶。(3)词义的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代汉语则指鼻涕;再如“池”,古代指护城河,现代汉语则指水池。(4)感情色彩的转移。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在古代是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是中性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指品德恶劣、道德败坏,是贬义词。(5)名称说法改变。有些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了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日”表示“太阳”,“目”改称“眼睛”等。(6)单音节词变为复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复音节词居少数,发展到现代汉语,单音节词一般都变为复音节词了。【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3。01积累与运用1字词积累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的注音。啮人(ni)腊之(x)挛踠(lun)瘘(lu)疠(l) 嗣(s) 莅事(l) 日c(蹙)殚(dn) 号呼(ho) 转x(徙) 隳突(hu)相藉(ji) 俟(s)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可以已大风已:止,这里指治愈(2)太医以王命聚之 聚:征收(3)当其租入 当:以物抵钱(4)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嗣:继承(5)几死者数矣 数:多次(6)若毒之乎 毒:怨恨,憎恨(7)余将吿于莅事者 莅:治理(8)向吾不为斯役 向:假使,假如(9)则久已病矣 病:贫困(10)乡邻之生日蹙 蹙:困窘,窘迫(11)殚其地之出 殚:尽(12)饥渴而顿踣 顿踣:跌倒(13)犯寒暑 犯:冒着(14)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藉:垫(15)隳突乎南北 隳突:横行,骚扰(16)尽吾齿 齿:年龄(17)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俟:等待,这里有“希望”的意思(18)岁赋其二 赋:征收(19)貌若甚戚者 戚:悲伤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详见本课“文言文考点链接”】a余闻而愈悲b汪然出涕曰c则久已病矣 d去死肌,杀三虫(解析:a.古今义都为“悲伤”;b.古义“眼泪”,今义“鼻涕”;c.古义“贫困”,今义“生病”;d.古义“去除”,今义一般指“到地方”。)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名词作动词,把蛇晾干)(2)时而献焉(名词作状语,到规定时间)(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动词作名词,出产的东西)(4)君将哀而生之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去)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不同含义。(1)甚貌若甚戚者(非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厉害)(2)若更若役,复若赋(你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比得上)(3)已可以已大风(治愈)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已经)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君将哀而生之乎?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假使我不做这份差役,那么早已经贫困不堪了。(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回来之后就有滋有味地吃着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余年。(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样的事呢!7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1)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中唐朝有韩愈,宋朝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2)“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8句子积累按课文内容填空。(1)捕蛇者说中引用孔子的“苛政猛于虎也”来揭示蒋氏遭遇的社会现实。(2)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交代写作目的的句子是: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4)“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互文,可翻译为:到处吵嚷骚扰。02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9“永州之野产异蛇”,其中的“异”表现在哪三个方面?用概括的语言回答。颜色异;毒性异;功用异。10文章第四段叙述蒋氏与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其作用。第一组:蒋氏“以捕蛇独存”,乡邻“非死则徙尔”。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乡邻“虽鸡狗不得宁焉”。第三组:蒋氏“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乡邻“旦旦有是哉!”作用: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衬托赋敛之毒;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1“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处境?折射出作者被贬谪,虽同情百姓疾苦,却无能为力的处境。12体会下列词句在文中的作用。(1)余闻而愈悲。“愈”字突出表现了作者听完蒋氏的诉苦后,对苛政重税带给人民的苦难更加了解,因而对百姓的关心与同情也更为深切。(2)苛政猛于虎也。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依据,突出了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的。(3)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期望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革除社会弊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13柳宗元写蒋氏沉痛的诉说有何作用?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当时广大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03拓展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公被狐白之裘被:同“披”,披着(2)逸而知人之劳逸:安逸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16文中景公觉得“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原因是:公被狐白之裘。(用原文语句回答)17请说说捕蛇者说和本文中的统治者有何不同?【示例】捕蛇者说中的统治者不体恤民情,不关心百姓疾苦,不顾百姓死活。本文中的统治者不懂百姓的疾苦,但能够听从大臣的建议,关心天下百姓。附参考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雪下了三天还不晴。景公穿着白狐狸皮袍,坐在殿堂侧面的台阶上。晏子来见景公,在他旁边站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