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就医时的心理保护.doc_第1页
儿童就医时的心理保护.doc_第2页
儿童就医时的心理保护.doc_第3页
儿童就医时的心理保护.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比较多,这里不能进行文本格式的处理,建议下载后置入word文档中阅读会好些 我是一名牙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会经常遇到小朋友看牙不配合的情况,很多家长和医生对于这些情况是怎样处理的呢?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以下情况:许诺、哄骗、恐吓、打骂、放弃、宠惯等。 这些针对于儿童就诊不配合的方法,都会影响其就诊效果甚至一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造成本末倒置。 在我刚接触儿童患者时,初始能耐心地向他(她)解释,包括哄骗,不切实际的许诺,但往往效果欠佳,很多情况下为了减少家长对孩子的暴力态度而无奈地选择了放弃治疗。自从我身边的孩子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作为医生才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这真是不应该的事情。 那是我的侄子,应该2岁时,那时我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很少有时间回老家,虽然在春节中短短几天相处的日子,我和侄子玩玩乐乐,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他喜欢糖,大概没有几个孩子能够拒绝这种诱人的东西,3岁时出现了浅龋,那时来医院,因第一次,我说什么都是成立的,虽然懵懂中有些害怕,但还是配合着完成了浅龋的充填治疗,过程短暂且没有痛苦,与我建立了初步的医疗信任感。4岁时的一个晚上他的牙因龋齿引发牙髓炎,剧痛难忍,从家里出来专门出急诊,因是午夜,怕影响到其他值班医生的休息,告诉侄子轻声些,不要大叫,或许语气较重,分明看到了他的一丝恐惧的眼神,但我没有特别注意当时他的想法。治疗前,没有充分沟通,涡轮机的声音及治疗过程中的疼痛使他完全拒绝我的治疗,即使威胁他这种牙痛会一直存在都无济于事,他的父亲情急之下打了孩子。对于普通患者还是以劝说为主,因这是自己的侄子,我从一开始的劝说,也演变成了恐吓,甚至责骂。这个过程回想起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三个成人(包括他的母亲)在午夜一起针对于一件事情而采用的方式方法,真是一种让人愧疚的事情。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治疗,从此,侄子再也没有看过牙,不是没有龋病,而是他宁可忍着疼痛,让牙慢慢坏掉也不愿再踏入医院半步。春节再回去时,他总是躲得远远地,那种恐惧的眼神无法抹去!这成为我最失败的一个病案! 从此,开始研究儿童就医时的心理保护问题。现在,我们的人群因社会活动的复杂等问题,造成了很多人亚健康状态,很多情况下的心理问题并没有被充分认识,为什么有些人有暴力倾向、抑郁、强迫状态等?有很大一部分与儿时某些不愉快的经历有关。 在就诊过程中: 许诺:适当的鼓励型许诺,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应该在成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如果向孩子承诺了某件事情,就应该做到,不然,起初是孩子的失望,继而再次的治疗许诺效果大打折扣。 哄骗:欺骗孩子治疗过程没有痛苦,很好玩,或孩子喜欢的医疗设备,成人开始哄骗孩子可以拿走,但完成治疗后又不能兑现。这些都会对孩子造成新的心理伤害,长大后也会学着怎么欺骗。 恐吓:这种行为尤其不能出现,过分的恐吓往往会造成孩子的自我封闭,演变成抑郁甚至是自闭症。据说,有的诊所常规地设立了“小黑屋”,为了使孩子配合治疗,医生把“不听话”的孩子强迫进入这种封闭的空间,造成心理上的打击,迫使其服从,其结果往往是虽然进行了治疗,心理问题却映现出来。我个人认为,即使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哪怕选择放弃或延缓治疗,也不能以恐吓的方式来迫使其接受相关医疗服务。 打骂:在患儿不配合,而医师的其他病人在焦急等待时,会促使家长“心急如焚”的状态出现,继而,对患儿大打出手,造成儿童的更多不配合,哭闹的声音会引起更多同时就诊患儿的恐惧感,会引起连锁反应,整个诊室混乱不堪(尤其是在假期儿童集中就诊时)。家长的打骂行为无助于儿童配合治疗态度的改善,反而加重了其对立情绪,也反映了家长平时家教时的无力表现。这种打骂行为一般会造成孩子成人后的暴力倾向。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小故事:一位家庭主妇烹调时,经常会把一整块肉先从中间切开,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答“没有原因,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再问她的妈妈:“为什么要把肉先从中间切开呢?”她说:“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继而再问这位老妈妈:“为什么?”她说:“旧时,因家里贫困,好不容易买了块肉,要先从中间劈开了,留下一部分待日后备用。”所以,这些行为,有时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没有为什么,只有怎么做。孩子暴力倾向的出现,要家长问一下自己,是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的习惯“榜样”?再回忆一下,家长自己的父母是否用同样的暴力行为对待过自己呢? 放弃:对于就诊有障碍的患儿,暂时放弃或延缓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总归对于患儿的病情是无助的,甚至会加重合并症状的发生。但“放弃”也是引导患儿独立做出决定的一次有意义的教育。平时成人总是把孩子很多事情代劳,包括一些应该让孩子做出的决定,当然这些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我个人认为,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智力上,当然不及成人,但作为独立个体,无法否认。我们正确的引导,会使其建立责任心、信心、独立处事的能力。就像拒绝吃饭一样,有些孩子在饭点的时候,家长往往会终止正在玩耍的孩子来吃饭,过程中,孩子不配合,家长吵嚷,或喂食,总归一顿饭没有顺利进行下去的。这样的过程会造成以下反应:被消极态度下进食的胃不能有效地消化食物,容易造成患儿的消化不良;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家长横加干涉或强迫他(她)去做另外一件事情,会造成日后学习或做其他事情时的不专心,不能从一而终。如果是我的话,在饭点的时候,征询孩子的意见,是否进食,如果拒绝,那也是他(她)的决定,但是,应该明确告知,过了饭点没有义务再向他(她)提供任何食物(包括零食),即使饿着,也要等到下一次的正常进食时间,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家长应该坚持,成人都忍受不了饥饿,哪怕是儿童呢?这不是虐待,这是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的态度。像这样的方式,发生过一、两次,相信,再次吃饭时他(她)会认真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建议家长和孩子看一下电影红樱桃中苏联儿童在多日饥饿后接受政府食物时的影视片段)。当然,这些做法应该排除“厌食症”儿童,他(她)们需要相关治疗,请家长注意,酌情掌握分寸,避免不必要的儿童损伤。 宠惯:现在的4-2-1家庭很多,就这一个宝贝,宠着惯着是很多家长的做法。治疗过程中,孩子的不配合,家长给于太多的承诺(超出了相应年龄段),甚至任由其撒泼打滚,有的孩子甚至有打骂家长、医师、护士、相同年龄段的小朋友等行为,这些在临床工作中也经常见到。其实儿童的行为,很多反映了平时家庭教育的结果,针对于这些患儿的情况,在现实工作中作为医师,还无法找到更适合这些孩子的沟通方法,很多时候还是医师选择了放弃。 其实,在就诊时,患儿(包括成人)对于将要接受的治疗所表现出的不安和恐惧,是来源于对于未来将要发生事情的不确定感,当他(她)们知道了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就大大降低了不安等不适心理感觉。这就像一个人在晚上要独自通过一个长5米的隧道,前面没有一丝亮光,不知道这个隧道情况的人会在黑暗中慢慢摸索,在恐惧中通过那里,这个过程会像走了5公里一样;而知道这个隧道情况的人,虽然也有惧怕黑暗的心理,但飞速通过了这个5米,转角处的灯光就是他(她)的家,这就是希望,那么这个5米就不是什么障碍了。 在临床工作中,用孩子能够明白的交流方式先与患者(患儿)充分沟通,包括看一些牙科动画片,让他(她)自己知道现在牙齿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来这里,如果不进行治疗,会发生什么。然后用孩子能够理解的东西来等价介绍医疗器械,钻牙用的涡轮机可以解释为“小水枪”(毕竟游戏中的水枪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还很好玩,给他(她)们一个印象:这个会“叫”的玩意只是像“水枪”一样的,只是这个水枪会发出一些声音而已)。同样的,解释其他医疗器械可以根据它的外形或功能特点等价于孩子们接触过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但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或疼痛感,不应欺瞒儿童,应该循序渐进地向他(她)解释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适时地称赞他(她)们的勇敢,言语中尽量避免加强“疼”、“痛”等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收声,建议安静地陪着孩子,有些家长的警告孩子或过于心疼的语气会使医师的前期沟通工作无效,甚至有的家长在治疗椅旁反复督促医生:“不要弄痛我的孩子”、“孩子,要忍着呀”等等,极大地影响了临床工作,在这里,企盼家长能够理解医师有时请家长离开孩子单独接受治疗的行为。如果有条件的诊室,在患儿治疗完后,应该赠送简单精致的玩具以鼓励孩子的勇敢。 在临床工作中,很多孩子不像家长想的那样脆弱。曾经接诊了一位3岁的男孩,在幼儿园玩耍时不慎磕在板凳角上致使右侧口角软组织裂开,深达肌层,来时已睡着。家长考虑再三,担心孩子不配合,担心会留瘢痕,担心缝合针会断在组织中,这些担心无可厚非,当监护人终于做了决定,进行清创缝合时,患儿就是在局部进行麻醉时,动了一下,余下的清创缝合过程孩子一直在沉睡,就像不关他的事情似的,5分钟后结束治疗,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工作第2年时,用这些方法诱导了很多孩子接受了治疗,最重要的是:这些孩子是第一次看牙,如果接诊的是曾经在别的地方或医师看过牙的小朋友,而且有过不愉快的经历,那么沟通比较困难。所以,建议医师不要在孩子第一次看牙时就让他(她)留下不好的印象,工作中,认识到,如果孩子的第一次就诊经历比较愉快,那么此后的就诊过程即使有一些不适或疼痛,经过有效安抚或鼓励也会较易沟通。 曾有一位患儿从2岁时找我看牙,直到现在5岁半仍不肯更换医师。这位患儿情况较特殊,自幼跟随奶奶长大,比较宠爱,喜欢吃糖,但口腔卫生护理较差。2岁时,乳牙还没有出全,就开始有龋齿了,甚至萌出较早的前牙已龋坏殆尽,因牙齿疼痛,来诊,能够进行简单语言沟通,且能大概明白将要进行的治疗行为,第一次就诊建立了良好的医疗信任,治疗过程比较顺利,在到外地进修前一直由我来为这位患儿进行牙齿治疗。但是,在外地学习期间,接到孩子奶奶的电话,患儿的又一颗牙出现了问题,且不让我当地的同事进行治疗,实在没有办法,打算带着孩子到远在700多公里我学习的地方进行牙齿处理,这让我着实兴奋了一下,因为我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患儿对于医疗行为的恐惧,但是,再琢磨一下,其实是不对的,患儿的依赖心理很严重,当他信任了某个人,那么就出现了“排他”行为,不会接受另外的选择,自我封闭,才能感到安全,这些或许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其非常依赖奶奶),因不是专业的心理医师,无法更深一步地分析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查询阅读相关书籍及案例。这个患儿的依赖本身有可能发展为“自闭症”,这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婉拒了患儿奶奶的要求,介绍了原单位高年资医师为其诊治,但据说患儿极不配合。当我结束学习回单位上班时,患儿奶奶第一时间联系了我,约了就诊时间,但是,已经5岁半的孩子,更能听懂很多事情的情况下,对我的诊治也极其不配合,在沟通过程中,知道孩子也想治疗,但就是惧怕这些医疗设备。与奶奶沟通,得知其在其他医师那里曾有不配合治疗而造成不愉快的经历,且奶奶为了阻止患儿吃糖,生活中反复强调:“多吃糖会烂牙”“要看医生”“钻牙”、“疼”等等痛苦信息,使其心理上抗拒了医师治疗,就像郭德纲的相声中调侃:“有天我看了一个节目,说吸烟把人的肺搞成那样了,吓坏我了,所以下定决心.”搭档:“戒烟了?!”郭答:“不!下定决心-不看这节目了!” 这次的治疗沟通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也打乱了其他病人的复诊时间,在这里向这些因为我的失误安排而浪费了宝贵时间的患者道歉!这次治疗沟通失败,患儿没有接受治疗回家。所以,我要改变策略,应该冷一冷这孩子。约了第二次复诊,像上次那样也是不配合,我详装冷漠,只是让他选择“治疗”还是“回家忍着疼痛”,患儿既不回答也不走下椅位,看来是还想治疗,只是用了10分钟,让他走下椅位跟奶奶回家,并告知若不配合,无法解决痛苦。这次“冷”处理的想法没有告诉患儿奶奶,要演得真实,就要监护人也要“配合”。所以患儿奶奶在走廊里告诉孩子:“医生都不给你看病了,牙齿疼起来,怎么办呢!”第三次约诊,情况好转,可以分步商量着进行治疗了,且完成的比较顺利。 这位患儿的治疗方式方法沟通及过程无法复制,其实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复制也是不可能的,只能总结规律,归纳方法,用在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这位患儿的沟通经验来看,家庭教育对于医疗服务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占治疗成功的一半比例。 希望患儿家长在阻止孩子某些不良行为时,尽量不要用“打针”、“吃药”、“*”等等字眼来恫吓儿童而形成痛苦的印象。如果孩子不穿衣服,或经常在寒冬要求室外长时间活动,那么请告诉孩子“在这样的天气出去,会生病,发烧,那么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只能躺在床上,小朋友想你了,也不能来玩,因为你会传染给他们,小玩具也会在那里伤心,因为你不能和他们玩了等等”一些拟人化的用语,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喜好,才能准确地击中心理“目标”。如果经常用“医生”、“打针”、“吃药”等字眼来阻止孩子,那么当真生病的时候,他(她)的配合问题将是成为你最头疼的事情;如果经常这样说:“你再.*就要把你抓走”,那么孩子真正遇到麻烦,分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会被*抓走时,那么怎样及时寻求到帮助呢?! 生活中,建议大家能够经常带着孩子认识一些地方:幼儿园(为上幼儿园做准备),学校(同样原因),*局(让孩子认识有这样标志的人可以帮助他(她),邮局(寄信),银行(可以取到买玩具的方形纸币),消防局(平时在家里可以像做游戏一样演练火灾时逃生技能)等等公共设施。医院方面,应该选择开展“诊室开放日”的单位,带孩子到消过毒的诊室进行感官认识,每次时间不用很长,1015分钟足够,定期(1次/2周或3周)进行,可以简单地进行体检,或者什么都不干,只是呆一会儿,认识一下设备就成,多次反复,不要强调痛苦的病情,只是去那里而已,就像上幼儿园,逐步消除幼儿对医院医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使其习惯于身边存在这些物质! 很多家长不知道,过早地失去牙齿(乳牙、恒牙)会对患儿造成很多影响。例如:发音不准(导致心理障碍,不敢随便说话),牙齿排列不齐(还要进行长时间的正畸治疗),上下颌骨的发育(导致骨组织发育不良而影响未来的颌面部外形),消化系统(少牙颌患者无法进行充分咀嚼,造成胃部负担而影响消化),生长发育(消化系统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导致生长发育问题发生)。 糖,其实并不恐怖,我也爱吃糖,孩子们几乎嗜糖如命。关键是维护口腔卫生的工作不能麻痹,这样吃再多的糖,也不会造成很多的伤害。 我的孩子现在3岁半了,所幸他的牙齿还没有问题。我把自己的做法表一表,家长们可以略阅,不赞同者,只当过眼云烟就好。 儿子从出生后,开始吃母乳,从不让他含着乳头睡觉,吃完奶后,不管多晚都要让他喝口清水再睡觉,有时他也闹,讲故事或哼儿歌都能使他睡眠,只是需要耐心。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含着乳头睡觉比较省心,不用再麻烦那么多儿歌呀什么的,这恰恰是幼儿鹅口疮频发的因素。 儿子开始进辅食时,我们用医用纱布蘸清水来清洁他未长牙的牙床粘膜,不建议用儿童牙膏,孩子还不会听你的话吐出来那些东西,毕竟那是化学产品。 儿子7个月时开始萌出乳牙,直到近3岁时20颗乳牙萌出完毕,这期间从医用纱布转换为指套牙刷,继续蘸清水清理已萌出牙齿,晚睡前必做项目,一天不落,如果刷完牙后再次少量进食(偶尔可以,避免成为常规现象),视情况而定:快睡着时,尽量让他喝口清水,如果完全清醒,睡前就要再次清理牙齿。从2岁半时开始用儿童牙刷及儿童牙膏,家长仍要帮助其刷牙,逐渐训练自己刷牙,孩子一开始接触牙刷比较兴奋,强烈要求自己刷,可以让他试试,不要打击积极性,建议家长对于孩子还不能做好的事情而要求做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争取让他试一试,否则,再碰到新事物他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兴趣,直到成年后,会想,我才不做呢,反正父母都会替我做的,那时,你会懊恼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些行为已经贯穿在你的教育方法中了。当他刷完牙时,家长要借“检查”的名义再帮孩子刷一下,同时称赞孩子会自己刷牙了,而且很干净。这样的习惯应该是长时间养成的,让孩子认为睡前刷牙就像吃饭一样,到了那个时候就应该这么做。让我欣慰的是:现在儿子睡前有时还要提醒我们他的刷牙项目还没有完成呢。 由于工作缘故,儿子从小就经常来医院,有时值班或其他时间,孩子的母亲带着他偶尔来医院办事情。在家里,儿子的印象就是所有的像爸爸一样的男士都是医生,像妈妈一样的女士都是老师。这样,我就有时带他到医院转一圈,看看那里和这里,当然,要避免进入易感染的地方。当很多孩子害怕穿着白衣的叔叔阿姨时,儿子已经习以为常了。 前段时间,天气突变,儿子感冒了,高烧不退,精神不好,不想活动。儿科医师建议打些点滴。接下来,和儿子进行沟通,告诉他:“你生病了,需要进行一些治疗,在手上插一个小树苗,它才能治好你的病,病好了才能和其他小朋友玩,但是,有些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