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固体材料的热传导及抗热震性PPT课件.ppt_第1页
三固体材料的热传导及抗热震性PPT课件.ppt_第2页
三固体材料的热传导及抗热震性PPT课件.ppt_第3页
三固体材料的热传导及抗热震性PPT课件.ppt_第4页
三固体材料的热传导及抗热震性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 12 30 1 3 1固体材料的热传导 一 固体材料热传导的宏观规律x当固体材料一端的温度比另一端高时 热量就会从热端自动地传向冷端 这个现象称为热传导 对于各向同性物质 热传导符合付立叶定律 即 T1T1 T2T2 2019 12 30 1 2019 12 30 2 3 1 式也可写成 热导率 的物理意义 单位温度梯度下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垂直截面积的热量 单位 J M 1 S 1 K 1或W m 1 K 1 金属 50 415W m K 合金 12 120W m K 绝热材料 0 03 0 17W m K 非金属液体 0 17 0 7W m K 大气压气体 0 007 0 17W m K 2019 12 30 2 2019 12 30 3 付立叶定律只适用于稳定传热的条件下 即传热过程中 材料在x方向上各处的温度T是恒定的 与时间无关 即 Q t是一个常数 对于不稳定传热过程 存在以下关系式 2019 12 30 3 2019 12 30 4 热阻 热量传递所受的阻力 单位W K 1 详见热导的微观机理 2019 12 30 4 2019 12 30 5 二 固体材料热传导的微观机理 气体传热 依靠分子的碰撞来实验 液体 对流和分子碰撞 固体 原子的位置固定 只能在格点附近作热振动 不能靠原子碰撞传热 固体传热依靠晶格振动的格波 声子 和自由电子的运动以及电磁辐射 光子 来实现 对于金属 以电子传热为主 自由电子多 且质量小 所以能迅速的传热 其 较高 格波的贡献很次要 对于非金属晶体 如离子晶体 自由电子极少 晶格振动是他们的主要导热机制 2019 12 30 5 2019 12 30 6 材料的热导率 ph e l这里 ph为声子热导率 晶格热导率 e为电子热导率 l为光子热导率 1 电子热导对于纯金属 导热主要依靠自有电子 而合金导热就要同时考虑声子的贡献 对于良好的金属导体 金属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可以近似看成电子气 那么借用理想气体热导率公式 2019 12 30 6 2019 12 30 7 2019 12 30 7 2019 12 30 8 2 声子和声子热传导设晶格中一质点处于较高的温度状态下 它的热振动较强烈 而其邻近质点处的温度较低 热振动较弱 由于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振动较弱的质点在振动较强的质点的影响下 振动就会加剧 热振动能量就增加 所以热量就能转移和传递 使在整个晶体中热量会从温度高处传向低温处 产生热传导现象 前面讨论热容时已知 格波可分为声频支和光频支两类 现将分别讨论 晶格振动传热机制 2019 12 30 8 2019 12 30 9 量子理论 一个谐振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 只能是一个最小单元的整数倍 即为h 晶格振动中的能量同样是量子化的 对于声频支 可看成是一种弹性波 因此把声频波的量子称为 声子 其能量为h 声子的引入 对讨论带来了方便 可把格波的传播看成是质点 声子的运动 把格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理解为声子和物质的碰撞 运用相似于气体碰撞的方法 可得热导率公式为 2019 12 30 9 2019 12 30 10 3 光子热导固体中除了声子热传导外 还有光子的热传导作用 这是因为固体中分子 原子和电子的振动等运动状态的改变会辐射出频率较高的电磁波 这类电磁波覆盖了一较宽的频谱 但是其中具有较强热效应的波长在0 4 40 m间的可见光与部分红外线的区域 这部分辐射线也就称为热射线 热射线的传递过程也称为热辐射 由于其频率处于光频范围 光子的导热过程 在低温时 固体中电磁辐射很弱 但在高温时就很明显 因为辐射的能量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2019 12 30 10 2019 12 30 11 热平衡时 吸收与发射射线的能量相同 有温度梯度时 吸收大于辐射 热传导 对于 r 关键取决于lr 对于单晶 玻璃对热射线较透明 800 1300K左右辐射传热已明显 大多数烧结陶瓷 lr小 耐火氧化物 1800K才明显 2019 12 30 11 2019 12 30 12 三 影响热导率的因素 1 温度T低温 声频高温 光频 2019 12 30 12 2019 12 30 13 2 晶体结构复杂 晶格振动的非谐性程度大 散射强 导热率低 2019 12 30 13 2019 12 30 14 2019 12 30 14 2019 12 30 15 2019 12 30 16 3 化学组成轻质质点组成物质 密度小 杨氏模量达 D高的物质的 大 热导率大 如 BN BeO的热导率较高 而SiO2 Al2O3较低 2019 12 30 16 2019 12 30 17 2019 12 30 17 2019 12 30 18 4 气孔低温 气孔提高热阻 广频支作用降低高温 大气孔 加大对流的作用 提高热导率 2019 12 30 18 2019 12 30 19 3 2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能 材料的热稳定性包括 热分解 热熔化 热软化 热反应 热破坏 热震性 等 对于陶瓷材料一般是指抗热震断裂性能和抗热震损伤性能 前者是指材料能够承受的最大热冲击温差 一般为一次 后者是指材料能够承受热循环冲击的能力 一定温差下的承受次数 无论何者都与材料内部的热应力有关 不均匀受热所致 自学P280 5 5 2019 12 30 19 2019 12 30 20 3 3材料导热率的测定 P288 5 6 热导率是重要的物理参数 在宇航 原子能 建筑材料等工业部门都要求对有关材料得热导率进行预测或实际测定 但在材料研究方法中应用较少 热导率测试可以分为稳态测试和动态测试两类 一 稳态测试常用的方法是驻留法 该方法要求在整个试验过程中 试样各点的温度保持不变 以使流过试样横截面的热量相等 然后利用测出的试样温度梯度dT dx及热流量 计算出材料的热导率 驻留法又分为直接法和比较法 2019 12 30 20 2019 12 30 21 1 直接法2 比较法二 动态测试动态 非稳态 测试主要是测量试样温度随时间变化率 从而直接得到热扩散系数 在已知材料比热容后 可以算出热导率 这种测试方法主要有闪光法 flashmethod 激光热导仪 2019 12 30 21 2019 12 30 22 2019 12 30 22 2019 12 30 23 3 4金属与合金的热电性 一 金属的三种热电效应1 塞贝克 Seeback 效应 第一热电效应T1 T2 回路中存在热电流 这种由于温差而产生的热电现象称为Seeback效应 回路中热电流的产生表明回路中存在热电势 热电势的符号通常以热端电流的方向来确定 若热端电流由A流向B 则B金属对于A金属具有正的热电势 A金属则相对具有负的热电势 热电势的大小取决于A B金属的本性及热端 冷端的温差大小 2019 12 30 23 2019 12 30 24 Seeback效应的实质在于两种金属接触时会产生接触电势差 接触电势差的形成 A B金属中的电子均会进入对方金属中去 但数量不等 数量取决于A B金属的电子逸出功和有效电子密度 若A金属的逸出功大于B金属 即A的Feimi能级EF小于B A金属的有效电子密度小于B 则B进入A中的电子大于A进入B中的电子 这样 A负电位 B正电位 逸出功取决于EF 与T无关 因而温度升高 主要影响N有效 并导致UAB升高 2019 12 30 24 2019 12 30 25 所以 两种不同金属A和B产生的接触电势差的表达式 2019 12 30 25 2019 12 30 26 2 帕尔贴 Peltier 效应 第二热电效应当电流通过A B两金属组成的接触点时 除了固定电流流经电路而产生焦耳热外 还会在接触点额外产生吸热或放热的效应 Peltier效应 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Peltier热 2019 12 30 26 2019 12 30 27 3 汤姆逊 Thomson 效应 第三热电效应当一根金属导线两端存在温差时 若通以电流 则在该段导线中将产生吸热或放热现象 Thomson效应 电流方向与热流方向一致时产生放热 反之则产生吸热 2019 12 30 27 2019 12 30 28 二 影响金属热电势的因素 1 金属本性的影响 Si Sb Fe Mo Cd W Au Ag Zn Rh Zr Tl Cs Ta Sn Pb Mg Al 石墨 Hg Pt Na Pd K Ni Co Bi 中间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