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7.ppt_第1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7.ppt_第2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7.ppt_第3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7.ppt_第4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7.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盛华 第七章刻板印象与归因 本章要点 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形成 偏见形成的原因 如何消除偏见 性别角色的形成 归因理论 归因偏差 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第二节偏见与歧视第三节归因与归因理论第四节归因偏差 第七章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一 刻板印象的概念二 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三 刻板印象的形成 作用与改变 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一 刻板印象的概念 一 定义刻板印象 类属性思维 Stereotype 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 二 图式与刻板印象图式 schema 过去经验中关于个人 群体 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 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 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 还可以是其它材料的图式 图式加工 schematicprocessing 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 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 加以理解和解释 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 人们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图式对个人进行类推 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图式来加快信息加工速度 刻板印象的 图式过滤器模型 schemafiltermodel 认为 刻板印象是以概括化的知识结构 即 图式 为表征存储于记忆中的 这些结构实际上是大量知识的存储库 不仅指明了某一类型的人所具有的特性 而且也指明了他们可能做出的行为 指引着人们对信息的编码和表征 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三 刻板印象的准确性分类学说认为 由于类属性思维是社会分类的结果 所以存在于人脑中的分类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决定了类属性思维的准确性程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者过去经验的影响 或然性模型认为 类属性思维是建立在可能性的基础上 而非 全 或 无 的判断 所以只能说它在某些条件下是准确的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是不准确的 而不能绝对地判定某个类属性思维是 对的 或 错的 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二 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 一 性别和职业刻板印象1 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性别vs性别角色性别 sex 生理差异 man women 性别角色 gender 男女心理 社会差异 male female 性别刻板印象 genderrolestereotype 人们对男女 应当 具有的特定行为 特征的相对稳固的信念 是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2 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性别刻板印象源于性别角色的分化 男女两性在体力和其他生理能力上的差异 导致出现不同的社会分工 也出现了男女两性的责任分化 最初的劳动分工 反复实践 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传承 人类早期的社会分工 社会文化 生物学等因素 共同导致了人类社会的性别角色分化 铸成了人类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二 地域和种族刻板印象 北方人豪爽耿直 南方人精明细致 上海人精细 东北人豪爽 德国人严谨 法国人浪漫 美国人开放 中国人含蓄 等对特定地域的人的特征评论 这些都是人们心目中传统的地域刻板印象 即知觉者关于某个地区人群群体的刻板印象 种族刻板印象 因为种族演化是以地理为基础的 如亚洲地区的居住者多为黄种人 赤道附近的人多为黑色皮肤 而接近南 北极的地区则多为白色皮肤 二者的区别在于地域刻板印象以地域进行划分 而种族刻板印象一般根据肤色 发色 面部骨骼结构等遗传决定的身体形态进行划分 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三 刻板印象的形成 作用与改变 一 刻板印象的形成1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刻板印象是社会分类和比较的结果 所谓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准将人进行归类 使信息的提取和运用结构化 刻板印象的产生和内 外群体效应的出现是相关联的 与群体成员希望从所属群体中获得对自己更积极的认同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2 弱势群体的社会认同有关弱势群体的研究 得出了与社会认同理论观点不同的结果 即个体对某一外群体有更积极的刻板印象 褒奖外群体 即外群体偏向 而对内群体却存有消极的刻版印象 贬损内群体 即内群体贬损 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二 刻板印象的作用刻板印象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 它的出现是人类认知进化的必然产物 王沛 2000 积极作用 通过刻板印象简化认知过程 迅速获得关于特定对象的概念 形成印象 便于适应环境 消极作用 经常是对信息的扭曲 过度简化或过度夸大群体特性 忽略各成员的异质性 产生先入为主 以偏概全的偏差 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 产生偏见和歧视 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三 影响刻板印象改变的因素直接接触不符合原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媒体信息对受众的刻板印象的影响能力呈现反刻板印象的信息会削弱人们对刻板印象的使用 第二节偏见与歧视 一 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成因二 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三 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第二节偏见与歧视 一 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成因 一 偏见和歧视的概念偏见 prejudice 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点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歧视是指不平地看待和对待某个特定对象 其核心是将特定对象看得比自己低劣 并使自己的压迫 强制 剥夺对方的行动合理化 造成社会地位 经济地位的不平等 第二节偏见与歧视 二 偏见与歧视的成因1 社会化历程2 认知因素3 动机因素4 社会分层 第二节偏见与歧视 二 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一 性别歧视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型性别成员 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二 种族歧视 第二节偏见与歧视 三 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一 对抗刻板印象 二 平等接触 三 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第三节归因与归因理论 一 归因的概念二 归因理论 第三节归因与归因理论 一 归因的概念归因 attribution 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 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 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也称归因过程 第三节归因与归因理论 二 归因理论 一 朴素心理学家理论与现象学模型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 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原因解释 人际关系心理学 F Heider 1958 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个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能力 努力等 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本身的难易程度 运气等 最早的归因理论 研究了归因的机制 探讨了人如何归因的问题 对后来的研究者有启发意义 比较简单 只明确说明了一个维度 第三节归因与归因理论 二 相应推断理论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 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在做相应推断的时候 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行为结果的严重性2 社会赞许性3 非共同性效应4 选择自由性丰富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在内外因的基础上 应考虑到情境因素与个人因素的相互制约 强调了影响归因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准则 道德规范等外在压力 第三节归因与归因理论 三 动机的归因理论心理学家韦纳认为成功 失败的原因包括两个维度 一个是成败是由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 一个是决定成败的是经常发生的还是偶尔发生的 要综合两个维度才能做出总结性的归因 认为能力 努力 运气 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原因 行为原因除了有内外与稳定性两个维度外 还有第三个维度 可控性 即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 如果是可控的 意味着行动者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内外控者所理解的控制点位置不同 因而他们对事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 第三节归因与归因理论 四 凯利的三维理论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 区别性 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 一致性 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 一贯性 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将外部归因进一步区分为刺激物和情境 使归因更为明确 详细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机制 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行为的原因 但是归因模型过于理想化 实际中人们常常得不到一贯性 一致性 区别性的全部信息 也不会进行如此科学 复杂的分析 第四节归因偏差 一 基本归因偏差二 活动者 观察者效应三 自我服务偏差 第四节归因偏差 一 基本归因偏差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 往往将行为归因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 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文化背景的不同 西方国家的人倾向于用个体因素来解释事件 而亚洲国家的人多使用情境归因 王登峰 侯玉波 2004 第四节归因偏差 二 活动者 观察者效应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认知到的是同一个行为 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 把失败归因于情境 而观察者则会更多的把成功归因于情境 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视角不同 行动者注意外在情境因素 而观察者则更关注行动者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拥有量不同 行动者了解自己的过去和本性 而观察者则较强调现实因素 此时此地 第四节归因偏差 三 自我服务偏差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 而对于不好的 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当某个行为有个体的自我卷入的时候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 会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 即归因回朝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 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而不同 自我卷入越深 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作业与参考题 1 什么是刻板印象 举例说明刻板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 2 举例说明偏见实质是一种误区 3 结合你对社会现实的观察 举例说明如何消除社会阶层之间的偏见 3 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中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影响 4 什么是归因 结合具体事例尝试运用不同归因理论追寻事情的真正原因 5 联系生活实例 思考在归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偏差 如何避免 推荐读物 王沛 2002 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 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 梁晓声 1998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香港 天地出版社 Jacques PhilippeLeyens VincentYzerbyt GeorgesSchadron 1994 StereotypeandSocialCognition SAGEPublications Matras J 1990 社会不平等 社会阶层化与流动 李明译 台湾 桂冠图书出版公司 孙晔等 1987 社会心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石俊杰 1993 应用心理学 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 孙非等 1987 社会心理学导论 武汉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Wetherell M Ed 1996 SocialPsychology Identities Groups SocialIssues London TheOpenUniversity 推荐读物 Feldman RobertS 1998 SocialPsychology 2nded UpperSaddleRiver N J PrenticeHall Inc Michener H A Delamter 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