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1.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无论魏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悉如外人 便要还家 欣然规往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渔人甚异之 阡陌交通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三、选择题1、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未果 后遂无问津者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3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B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D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1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为橘13、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4、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1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6.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1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1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问今是何世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不复出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设酒杀鸡作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24、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四、简答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2用原文语句作答:(1)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2)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5.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我的研读: 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我的联想: 7.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我的鉴赏: 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我的探究: 8.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9、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2、陋室铭(刘禹锡) 一、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往来无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二、翻译下面句子(1)“孔子云:何陋之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三、选择题1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2、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 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 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简答题1. 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我的理解: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 我的归纳: 3.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我的畅谈: 4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文中写到哪三位古人?为什么要写这三位古人?8、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3、爱莲说(周敦颐) 一、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陶后鲜有闻 自李唐来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宜乎众矣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亭亭净植 出淤泥而不染 二、句子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选择题2. 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花之君子者也3.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4.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5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四、简答题1. 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我的理解: 2. 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我最喜爱的花是:我喜爱的原因是: 3. 回答问题:在古诗中有不少咏莲的名句。结合课内外的积累,试写出两句来,多答加分。 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我的观点: 4简答。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7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表达_;韩愈在马说中借_,表达_;周教颐借“莲”表达_。8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9.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 _ 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10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11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4.核舟记(魏学洢)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珠可历历数也 高可二黍许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苏、黄共阅一手卷。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 A.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 B.高可二黍许(上下) C.佛印绝类弥勒(同类) D.若听茶声然(好像)4. “核舟”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东坡” ,“黄鲁直” ,“佛印” ,作者详写船头三人的神情是为了说明什么?我的理解: 5. 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物、事物和文字的数量。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的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观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我的理解: 6. 文言文使用数量词和现代文有所不同,试根据本文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我的比较: 7、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大道之行也(礼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 与(j) B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n)C男有分,女有归 分(fn) D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xng)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 废疾者 废疾: 女有归 归: 谋闭而不兴 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 故外户而不闭 闭: 大同 同: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睦:不独子其子 子: 矜、寡、孤、独 孤: 盗窃乱贼而不作 贼: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修(崇尚、培养)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4下列加粗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寻向所志,遂迷。C大道之行也。 D男有分,女有归。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 7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8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9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大道: 大同:1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照应此句的是_。12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13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6 三峡(郦道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略无阙处 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飞漱其间 夏水襄陵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属引凄异 良多趣味 林寒涧肃二、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C.隐天蔽日 不见曦月 D.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 /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天蔽日(隐瞒) B良多趣味(确实)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 D哀转久绝(消失)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陋之有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已而之细柳营 D策之不以其道5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6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B、或王命急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C、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哀转久绝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乘奔御风(奔驰) C夏水襄陵(河岸) D属引凄异(连续)8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9选出最能概括本文段内容的一项 ( )A描绘了三峡夏季水流之急。 B描绘了三峡四季的美丽景色。C描绘了三峡春冬之时的美丽景色。 D描绘了打鱼人的悲惨生活。10.对画横线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11.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12.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三、简答题1. 我能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第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 ”“ ”色彩互异,“ ”“ ”动静相杂,相映成趣,令人无限遐想。“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 ,以“峻”状 ,以“荣”状 ,以“茂”字状 。2.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题计分)古人常用“三”字形容“多”或者“少”,如文中“猿鸣三声泪沾裳”。请你也举出两个含“三”字,其含义也是表示“多”或者“少”的成语、俗语、典故等。 我的积累: 本文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是写水流之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写法不同,你能说说它们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我的赏析: 4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5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夏季: 春冬: 秋季: 6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 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7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8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9、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3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10写船行之快突出了三峡什么特点?引用渔歌写猿鸣渲染了什么气氛?特点: 气氛: 11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12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 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导游词: 13第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的静景,也描写了“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7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一、解释加点词:答谢中书书书:五色交辉辉:四时俱备。时:晓雾将歇歇:夕日欲颓颓:二、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四、简答题1、“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2“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3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4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本文分_层,写出各层大意。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8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解释加点的词。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相与步于中庭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二、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相与步于中庭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第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D、第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四、简答题1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9 观潮(周密) 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如履平地 人物略不相睹2.画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观:景象 既望:农历十六日。B.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际天:连接着天。沃:吞掉。C.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岁:年。 艨艟:战舰。D.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舸:船。 逝:消亡。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人物略不相睹(一点儿) B.吴儿善泅者数百(善于)C.随波而逝(消失) D.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高)4.下列与“溯迎而上”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广起,夺而杀尉 B.而山不加增C.泉香而酒洌 D.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生物质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统应用中的能源市场前景与优化布局报告
- 大学音乐鉴赏活动方案策划
- 数学教材模拟试题及答案
- DB65T 4361-2021 设施杏鲍菇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 药店员工专业试题及答案
- 腭裂术后应急预案(3篇)
- 暖通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语文专业考试题目及答案
- DB65T 4509-2022 核桃大蒜间作技术规程
- 电力应急项目预案(3篇)
- 2025年全国医学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 食堂安全培训课件
- 【课件】角的概念+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数学级上册+
- 2025企业劳动合同范本新版
- 2025年防雷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认定考试题库及答案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解读
- 美发裁剪理论知识培训课件
- 舞蹈老师自我介绍课件
- 2025年吉林省教育系统校级后备干部选拔考试题及答案
- 社区安全知识培训资料课件
- 徐学义基础地质调查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