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 年宝山区 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2)望西都,伤心秦汉经行处。 【中吕】潼关怀古(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由空间开拓视野,由时间驰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杜甫登楼中相似手法写出相似境界的一联是“,。”2.按要求选择( 5分)(1)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2 分)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D.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2)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来。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3 分)A.我上次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B.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C.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D.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8 题。(16分)长期以来, 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 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 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 即源于道德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当社会群体用 “应当” 这一概念把某主1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应当” 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 一个人在外地听说自己的爷爷生病了,他的第一感受就是 “我应当回去照顾爷爷! ”这里的“应当”完全产生于主体自我良心的内省式要求。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但是,如果某 A比较另类, 在听说爷爷生病之后毫无反应、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与其相处的群体其他成员就会告诉他:“你应当回去照顾爷爷! ”群体成员对 A提出的 “应当”,就是赋予 A一项义务。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 A提出这种要求, 是因为, 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人类社会实践中, 在国家这种组织出现之前很久, 社会群体成员就通过对一个一个行为的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由于社会群体成员绝大多数人的良心、理性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以至相似,即能形成基本共识。譬如,对于杀人行为、盗窃行为,人们一致认为“不应当作”;对于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行为,人们一致认为“应当作”,等等。人们用语言将这些共同判断表述出来,就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口口相传的道德规则:不应当杀人,不应当盗窃,应当赡养老人,应当抚养孩子, 等等。人类社会通过道德规则向社会每一个个体成员提出道德义务要求,使每个个体成员负有道德义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则包括4 个不同层次的规则:禁止损他类规则;倡导利他类规则;劝导自善类规则;引导入圣类规则。其中以不应当杀人、 不应当放火、 不应当抢劫等规则为主要内容的禁止损他类规则最为重要,它们通常被认为是道德底线规则。这类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道德义务是必须履行的。履行这类义务是维系人类最低限度文明、保持社会最低限度秩序的要求。换句话说,没有对这类义务的履行,人类就会处于丛林状态。所以说,义务是人类文明维系之根。道德规则自身并不具有保证规则赋予的义务得到履行的手段,以致一旦有人违反上述底线道德规则赋予的义务, 道德规则自身并无有效应对手段。为了确保人们履行底线道德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义务, 人们将道德底线规则加以强化、改造:在底线道德的每一具体义务性规则之后附加针对违反义务的制裁规则,并由一定的社会权威机构对这些制裁规定加以执行,这就使道德底线规则演变为法律规则。人类超越野蛮状态跨入文明门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引导。人类在进入文明状态之前相当长时间内就形成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在国家组织形成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国家作为执行制裁的权威机构, 其适用的仍然是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 只是在国家适用习惯法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由国家组织将习惯法成文化的做法, 以致最初的成文法主要源自于习惯法,其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农耕文明时代法律规则的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来自于底线道德义务规则, 但是,由于农耕文明各国普遍实行全权君主制度,君主拥有立法权, 这使君主代表的国家立法很容易在法律中混入大量的不合理、不适当的义务设定。 从农耕文明国家立法到商工文明国家立法都存在大量的国家片面强加给民众的限制。我们把这种国家武力基础上的强制视为“伪义务” 。我们不能把“伪义务”视为义务本体,不能因伪义务的存在而否定义务的真正价值。3.第段加点字 “负”在文中是指(2 分)4.第段假设了爷爷生病是否应当回去照顾的事例,对其用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 分)A.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对某种行为所持的“正确的且必要的”的看法。B.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C.阐明“义务”是社会群体成员基于自己的良心感受向某主体提出的“应当”。D.阐明社会群体成员向某主体提出“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和“义务”。5.依据本文,对“义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义务不应是国家单方面的限制。B.义务是社会群体行为的“应当性” 。C.法律上的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D.道德义务基于道德规则的要求。6.联系上下文,填入第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因此,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B.所以,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C.所以,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D.因此,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7.两段论述了法律规则形成的()(填入两个字) 、形成的机制和形成后的 ()(填入两个字) 。(3分)8.本文论证了“法律义务是正价值概念”这一观点,请分析其论证层次。(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9-12 题。(15分)野草的呼吸迟子建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 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 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 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 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 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居室春意盈盈, 叫人愉悦。 每日晨起, 我都做早课似的, 先赏花儿。 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 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 十多天后, 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 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 花茎接二连三倒伏, 那一团团花朵, 自绝于青春似的,3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 !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 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 挣扎着活。 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有了阳光的照拂, 有了水的滋养, 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 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 期待我书写着什么。 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 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 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 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 直到年底, 才呈颓势。 先是开花的草茎, 变得干瘪, 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 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当一个人的呼吸, 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 在风刀霜剑的背后, 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 安详与平和, 善与慈, 爱与美, 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 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 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 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有删改)9.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加以分析。(4分)10.请赏析第加点词“飞”字的表达效果。(3分)11.本文以物喻人,托物抒怀,请对此加以说明。(4分)12.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4 分)4(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3-15 题。(8分)春日独酌唐 李白东风扇淑 气,水木荣春晖。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注】淑:美好。陶渊明咏贫士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知音寻不存,已矣何所悲。”13.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分)A.清新俊逸B.风骨峥嵘C.浪漫奔放D.天然去雕饰14.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A.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B.“扇”写东风吹拂的态势, “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C.“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更富有动态。D.结尾两句点题“独酌” ,又呈现了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15.请从写法和情感两个方面比较画线句与注释咏贫士的异同。(4 分)(四)阅读下文,完成 1621题(18分)刘毅,字希乐,桓玄篡位,毅与刘裕起义兵讨玄。俄进毅为都督荆宁秦雍四州之河东河南广平扬州之义成四郡诸军事、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加督交、广二州。以毅贰于己,刘裕自率众讨毅,命王弘、王镇恶等率军至豫章口。众知裕至,莫有斗心。既暮,毅自北门单骑而走,去江陵二十里而自缢。毅与刘裕协成大业,而功居其次,深自矜伐,不相推伏。毅骄纵滋甚,每览史籍,至蔺相如降屈于廉颇,辄绝叹以为不可能也。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 ”又谓郗僧施曰:“昔刘备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今吾与足下虽才非古贤,而事同斯言。”众咸恶其陵傲不逊。诸葛长民,琅琊阳都人也。桓玄引为参军平西军事,寻以贪刻免。及刘裕建义,从裕讨桓玄。及裕讨毅,以长民监太尉留府事,诏以甲杖五十人入殿。长民骄纵贪侈,不恤政事,(1)多聚珍宝美色,营建第宅,不知纪极,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自以多行无礼,恒惧国宪,及刘毅被诛,长民谓所亲曰: “昔年醢彭越,前年杀韩信,祸其 至矣!”谋欲为乱,问刘穆之曰:“人间论者谓太尉与我不平,其故何也?”穆之曰:“相公西征,老母弱弟委 之5将军,何谓不平! ”长民弟黎民轻狡好利,固劝之曰: “黥彭异体而势不偏全,刘毅之诛,亦诸葛氏之惧,可因裕未还以图之。 ”长民犹豫未发,(2)既而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裕深疑之,伏壮士丁 旿于幕中,引长民进语, 旿自后拉而杀之,舆尸付廷尉。诸葛氏之诛也,士庶咸恨正刑之晚,若释桎梏焉。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五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深自矜伐()(2)众咸恶其陵傲不逊()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不恤政事()A.怜悯B.体谅C.周济D.忧虑(2)老母弱弟委之将军()A.抛弃B.派遣C.托付D.任命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 分)A.以毅贰于己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B.昔刘备之有孔明蚓无爪牙之利C.祸其至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可因裕未还以图之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桓玄引为参军平西军事,寻以贪刻免。(2)士庶咸恨正刑之晚,若释桎梏焉。20.推测晋书把刘毅、诸葛长民归类并列于同一“列传”的原因:(2 分)(1)(2)21.依据第划直线句,分别用一四字短语概况诸葛长民的品格。(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 2226题。(13分)散书后记(清)袁枚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6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 持筹,必取证于质剂 契约之纷繁,而圭撮 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 ,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 踳驳,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抨弹 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22.填入第段方框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 分)A.也 B. 尔 C. 矣 D.焉23.第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2 分)24.赏析第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4 分)2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作者之所以藏书散去,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C.作者认为若有助于著作,书越多越好,若备于参考,书越少越好。D.作者散书的原因是: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苦于当时考据太盛。26.第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了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 分 )三、写作 (70分)27.作文2016 年 4 月 12 日,物理学家“大牛”史蒂芬霍金在新浪网开通微博,并发布了对中国人的第一句问候语。此后不到一天时间,他的粉丝数量突破了200 万,评论,转发和点赞达数百万,由此,霍金也成了“网红”。7“霍金也网红 ”,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2017年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参考答案一 积累应用 10分1.(1)士不可不弘毅( 2)意踟躇 山坡羊( 3)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2.(1)(2分) B (2)(3 分)C二 阅卷 70分(一)社科类文章(16 分)3.(2分) 负担和不利4.(2分) D5.(3 分) BB 错误,应该是“个体行为”或“某主体行为”的应当性。A 见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C见第一段; D 见第四段。6.(3 分) B关联词语的连贯;内容的连贯。7.(3 分) 原因(“目的”为“宽” ,“原因”准确) 作用(意义)1处 2分, 2处 3 分。8.(4 分) 答案示例 (1)首段提出论点。 (2)二三( 2、3)两段论述了“义务”的最初源头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感受或体验);(3)四到七段( 47段)论述了道德规则、道德义务、 法律义务依次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在社会良心的基础上形成道德规则、在道德规则的基础上形成道德义务、在道德义务的基础上形成法律义务),(4)说明义务使人类跨入文明的门槛、是人类文明维系之根。 (5)最后一段指出国家武力基础上的伪义务(不是源于义务本体)不能否定义务的真正价值,是对议论的补充。(6)由根源到发展,论证逐层深入;全面而辩证。1点 1分;给满 4分为止。(二)文学类作品(15 分)9.(4 分)(1)本文将“我”欣喜地选购海棠、精心养护海棠与漫不经心地、随意地对待海棠进行对比;(2)将野草的不受关注却能顽强生长与海棠被精心照顾却衰亡残败进行对比;(3)把海棠开时灿烂喜人、后来暗恶枯死与野草起初纤弱、后来欣欣向荣、不曾死亡进行对比;(4)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超然生长的特点,启发自己对生命和写作的思考理解。(1 点 1分;对比的点表述要准确、清晰。第(4)点写出横线部分即可,意思对即可)10.(3分)(1)用鸟虫类的动作比拟草的生长,充满动感,(2)与细若游丝呼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草在花盆上的轻盈飘举状态(纤细轻盈的样子),(3)凸显了野草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态(顽强的生命力),(4)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1点 1 分;满 3分为止)11.(4 分)(1)a 作者先以野草的呼吸喻人生命的节律和生命的奋斗成长,b 以野草受到冷遇仍生机盎然喻人在社会上所受到的凉薄和喧嚣仍生趣蓬勃;(2)a 后又以野草喻散文, b以野草率性生长、生机勃勃喻散文的随意创作、生趣盎然。(3)作者借野草抒发了在困境中顽强生长、在垂青后超然慈爱、生命要坚韧持久的生活态度,(4)又表达了对散文创作的热爱。(1点 1 分。(1)、(2)的 a、b 有一项即可。如何比喻“托物” ,分析表述要准确、清晰)12.(4分)示例一:可以删掉。 (1)到最后第 9 段结束,散文的表意、结构已经完整;(2)没有最后一段文章更中心明确,结构严谨、浑然一体。(3)删去后文章结尾能给读者更多结合自身经历的联想(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意蕴更丰厚);(4)最后一段有关小说和散文创作的内容限制了文意,又显得突兀。示例二:(1)作者由野草的呼吸联想到人生成长,再联想到自己的写作经历而托物言志,真8切自然。(2)小草自由、率性、生机勃勃地生长,正是其散文的写作状态、写作态度和散文意蕴的表现(与野草呼吸的相通,正是其写散文的由来)。(3)最后一句“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与前文野草的品性有呼应, (4)不仅表达了自己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更表达了读者与野草与“我”的散文共呼吸的愿望,深化了主体。(1 点 1分。意思对即可;表述要层次清晰,简洁明确;要点分明)(二)古典诗歌 (8分)13. 1分 B14. 3分 A“比”错,应是“兴” ;“重在托物言志”错,重在寓情于景,然后景中寓理。15. 4分答案示例 (1)写法上都用了 (物我) 对比;(2)李白用具体意象 “孤云”、“众鸟”(为“彼物”)与自己对比,陶渊明用总括的物类与比喻自己的具体意象“孤云”作对比(李白用具体意象作“彼物” ,陶渊明用具体的物象喻自己而用“类”作彼物)。(3)情感上都是孤独无依;(4)李白是更多理想破灭的伤感,陶渊明更表达了对清贫(高洁)的坚守。1点 1分。写法和情感各 2分。“同” 2分、“异” 2 分。(四)史传类文言文 (18分)16.(1)夸耀 自夸 (2)通“凌”,凌侮(对人)侮辱傲慢17.(1)D(2)C18.D19.(1)(4分)桓玄举荐诸葛长民做(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X射线高频高压发生装置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板材无模多点成型压力机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枣阳市法院系统招聘真题
- 2025年宝鸡市市级机关公开遴选考试真题
- 土地使用合同四篇
- 2025福建省晋江圳源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招聘6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济柴动力有限公司春季高校毕业生招聘(1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食品加工协议书范本5篇
- 2025广西百色西林县地方志编纂服务中心公开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东佛山市中心血站南海血站招聘公益一类事业编制工作人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一国两制课件
- 2025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中小学组)
- 十一节后收心会安全培训课件
- 医院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空安瓿回收登记表
- 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构建三条战略通道
- 他克莫司治疗肾病综合征优势课件
- 新版GMP教程第五章设备课件
- 99S203 消防水泵接合器安装图集
- 轴承故障诊断演示文稿
- 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观察和护理
- 大连理工.电机与拖动PPT课件11章全744P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