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_第1页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_第2页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_第3页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_第4页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主讲人 高更力 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总述战国至秦汉时期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黄帝内经 的问世 这一时期问世的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等医学典籍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即理 法 方 药体系的基本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 法 方 药在内的一个整体 主要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以气 阴阳 五行诸学说为论理方法 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藏象 经络 形体官窍 精神气血津液 体质学说 为有关人体正常形态生理的理论 病因 发病 病机学说 为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理论 治疗原则与方法 药学 组方理论及诊法 辨证理论 为认识与处理疾病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养生 保健 康复理论与方法 为有关预防与延寿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中医学的历史 是学术不断发展 不断创新的历史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在中目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关怀下 中医学理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方法上均超过了历史任何时期 当代中医学理论的研究 以系统整理 发扬提高为前提 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 多学科多途径地逐步揭示了中医学理论的奥秘 使中医学理论出现了不断深化 更新 并有所突破的态势 为了推动中医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中国政府已把中医脏象学 病因学 辨证学 诊法及治则治法 养生学 动物造模 经络研究 针刺麻醉机理研究以及文献研究等内容列入 九五 十五 期间国家中医药科研规划 中医诊断学 的主要内容 包括四诊 八纲 辨证及病案书写 四诊 望 闻 问 切 是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八纲 八纲 即阴阳 表里 寒热 虚实 四诊所获得的一切资料 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 寒热是分辨疾病的属性 表里是分辨疾病的病位与病势的深浅 虚实是辨别邪正的盛衰 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辨证 辨证包括病因 气血津液 脏腑 经络 六经 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各种辨证方法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 又有相互联系 而且都是以八纲为总纲领的 病案 病案是临床的写实 科研的重要资料 诊法 是从整体观念出发 通过望 闻 问 切四诊 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 分析 为辩证提供客观依据的诊察方法 中医诊法 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学极具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 内经 为中医诊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 局部的病变可影响及全身 内脏的病变可从神 色 形 态及五官 四肢等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即所谓 有诸内者 必形诸外 所以通过望 闻 问 切来诊察疾病显现在外的症状和体征 就可以推测疾病的原因 性质及其内脏联系等 为辩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 闻 问 切各有其作用 临床应用时 必须相互参照结合起来 也就是 四诊合诊 才能够全面的了解病情 作出正确的判断 望诊 望诊 是对病人的神 色 形 态 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以测知内脏病变 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 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 特别是面部 舌质 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 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 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正如 灵枢 本脏篇 所说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则知所病矣 中医的望具体就是指看五官 目舌口鼻耳 看眼睛是否有神 眼白是否有异常 舌头是否过红 舌苔是否过厚 舌苔颜色是白还是黄 口腔是否有炎症 颜色是否过红或过白 鼻子是否有有鼻炎 鼻涕是稀还是稠 颜色黄色还是白色 耳朵外形 性状 主要看耳轮耳轮肉厚的肾先天就比较好 然后有没有耳鸣或者耳炎 注 肝主目 心主舌 脾主口 肺主鼻 肾主耳 解释就是 眼睛的毛病就是肝有问题 舌头有问题就是心脏不好 口腔问题就是脾不好 鼻子的问题就是肺不好 耳朵有问题就是肾不好 但是在眼睛和舌头又有细分 在眼睛里面还具体分为瞳孔和眼白 瞳孔反映的是肝的问题 比如近视 眼神恍惚都是肝的问题 通过养肝是可以治好的 现在就很多通过养肝治好近视的 这在西医是基本不能治疗的 眼白对应的是心肺 眼白如果红了 则说明心火热了 引起眼白的毛细血管发炎充血 舌头边沿反应的是心脏问题 舌头红了说明心火热 要降火和养心 舌苔则反映的是脾胃的问题 舌苔黄 脾胃火大 舌苔白了 说明脾胃寒了 要养胃养脾 望神神的表现 按其盛衰可分为有神 少神 无神 假神四种 其临床表现和意义如下 有神又称 得神 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 精采内含 神志清楚 面色荣润 肌肉不削 语言清晰 动作协调 反应灵敏 表明精气充足 脏腑功能正常 为健康的表现 或虽病而正气未伤 病轻易治 预后良好 少神又称 神气不足 临床表现为目乏神采 神志清楚 但精神不振 面色少华 肌肉瘦削 少气懒言 倦怠嗜睡 动作缓慢 思维迟钝 表明精气已伤 脏腑功能较弱 多见于素体虚弱的人 也可见于疾病较轻或疾病恢复期的患者 失神又称 无神 临床表现为两目呆滞 目陷无光 精神萎靡 面色晦暗枯槁 肌肉松软 表情淡漠 动作失调 反应迟钝 甚至神志昏迷 表明精气大伤 脏腑功能衰败 病重难治 预后不良 若神昏谵语 循衣摸床 撮空理线 表明邪入心包 精气已脱 是失神的重证表现 假神 临床表现为原本精神已极度衰惫 神志昏迷 目光晦暗 而突然神志清楚 目光转亮而浮光外露 原不欲言语 语声低微 时断时续 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突然语言清利 絮絮不休 原面色晦暗不泽 突见两颧红赤如妆 原毫无食欲 突然食欲增加甚至暴饮暴食 假神多见于久病 重病垂危的患者 是脏腑精气极度衰竭 正气将脱 阴不敛阳 阴阳离决的危候 是危重患者临终前的征兆 即古人所谓 回光返照 残灯复明 望舌苔原理舌为胃之外候 以输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 其舌体之组织 系由第五对脑筋达舌 其功用全赖此筋运动 舌下紫青筋二条 乃少阴肾脉上达 名曰金津 玉液二穴 所以生津液以濡润舌质 明 其辨症之识 必有毫厘千里之误 此原理之不可不讲也 夫舌之表面 乃多数极小乳头 铺合而点 其不易见高起一日三餐 故苔亦日有三变 谓之活苔 无病之象也 其所以有变者 因饮食入胃时 将腐浊之气 遏郁下降 故苔色一退 至饮食腐化 浊气上蒸 苔色又生 胃中无腐浊 则苔薄而少 有腐胃中正色不能直达而上 故有暂白之时 青为绝色 青绿之色 见于舌上 其人命必危 其外尚有似黄非黄 似白非白 各类间色 皆条分于后 以备后学细心参考 闻诊闻诊 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 强弱 清浊 缓急 等变化 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问诊指询问症状 通过问诊了解既径病史与家族病史 起病原因 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 主要痛苦所在 自觉症状 饮食喜恶等情况 结合望 切 闻三诊 综合分析 作出判断 素问 三部九候论 必审问其所始病 与今之所方病 而后各切循其脉 素问 疏五过论 凡欲诊病者 必问饮食居处 参问十条 一 问寒热1 恶寒发热疾病初起 恶寒发热同时并见 多为外感表证 可见以下三种类型 1 表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 是外感寒邪所致 常伴有无汗 头身疼痛 脉浮紧 2 表热证 恶寒轻发热重 是外感热邪所致 常伴有口干微渴 或有汗 脉浮数 3 太阳中风证 发热轻 恶风 自汗 是外感风邪所致 2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是半表半里的特征 3 但寒不热病人之怕冷而不发热 称为但寒不热 4 但热不寒发热不恶寒但恶热 多数里热证 可见以下几种类型 1 壮热 高热不退 不恶寒 反恶热 2 潮热 发热如潮有定时 临床常见以下三种类型 1 阴虚潮热 多为午后或入夜发热 以五心烦热为特征 常伴颧红盗汗 舌红少苔 脉细数等症 属阴虚内热 2 阳阴潮热 多为日哺 下午3 5时 发热 热势较高 又称为日晡潮热 多因胃肠燥热内结所致 常伴有腹满硬痛拒按 大便燥结 舌苔黄燥等 3 湿温潮热 以午后热甚 身热不扬为特征 多因湿遏热伏 热难透达所致 常伴头身困重 胸闷呕恶 便溏 苔腻等 4 低热 指轻度发热 体温多在37 38摄氏度之间 但持续时间较长 多见于阴虚潮热或气虚发热 二 问汗1 表证辨汗2 里证辨汗3 局部辨汗 三 问头身胸腹前额部疼痛连及眉棱骨 为阳明头痛 头部两侧疼痛为少阳头痛 枕部疼痛连及项部 为太阳头痛 头项痛 为厥阴疼痛 头重如裹 为太阴头痛 头痛挚脑 为少阴头痛 切诊切脉又称诊脉 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 借以体察脉象变化 辨别脏腑功能盛衰 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 关 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 不浮不沉 不迟不数 从容和缓 柔和有力 流利均匀 节律一致 一息搏动四至五次 谓之平脉 浮脉 轻寻有 按无有 浮脉漂然肉上游 水帆木浮未定向 浮脉中间仔细究 有力恶风见表实 无神无力指虚浮 浮脉里有七瓣 浮紧 浮缓 浮滑 浮数 浮迟 浮虚 浮洪 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 洪脉满指波涛似 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 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 实毕毕更属长 举按充实力最强 新病逢时是火盛 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 长脉直过本位前 迢迢自弱类长杆 心肾身强气本状 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 短脉象形似龟 藏头露尾脉中筋 寸尺可凭关不诊 涩微动结似相随 主病逢之为难治 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 两边实中间空 芤形脉似软如葱 寸阳见芤血上溢 芤现迟脉下流红 芤形浮细须轻诊 睡眠浮脉像得诊 气血伤耗精神损 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 散脉形浮无沉候 如寻至数拘不定 满指散乱似扬先 按之分散难归整 产是生早胎为堕 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 沉脉壮重迎指 如石投水往下沉 按之无力真元弱 有力为痛滞气侵 中寒其脉均沉类 沉紧 沉滑 沉弦 沉细 沉数 沉迟 沉微 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 细微小至如弦 沉而极细最不断 春夏少年均不宜 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 沉之深 伏脉游 下指推筋靠骨求 真气不行症痞结 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 沉细软绵似弱脉 轻寻无板重采知 元气耗损精血虚 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 虚脉举指迟大软 按之无力又空洞 精神气血都伤损 病因虚法 汗多中 牢脉 沉而伏力很强 牢形实大和弦长 劳伤微疾真精损 气喘腹疝 七情伤 革脉 革脉肢体自浮急 象诊真似按鼓皮 女人半产并崩漏 男子血虚或 梦遗 迟脉 寻肉内至来三 来往极慢微迟脉 浮迟表寒是表证 沉迟里冷必定见 缓 结 代 涩居迟类 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 缓四至通不偏 和风杨柳袅自然 欲从脉里求神气 只在从容和缓间 缓迟气血皆伤损 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 缓一指复又来 结脉肢体记在怀 悲虑积中成郁结 五芤交攻为痞灾 五芤 气 血 痰 饮 食 代脉 缓之不能随手知 良久方来是代脉 代是气衰凶且甚 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 脉道涩难疏通 细迟短散何成形 来往湿滞似刮竹 病蚕食叶慢又难 思虚交愁里积久 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 来往速数脉形 一息六至仔细凭 数脉属阳热可知 只把虚实火来医 实要凉泻虚温补 肺病秋深却畏之 急 紧 弦 滑 动 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 快过数者脉名疾 主阳极阴竭 元气将脱 紧脉 数又弦疾和成紧 举如转索切绳形 浮紧表寒身体痛 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 举迎手按不转 弦长端直若丝弦 受病轻重如何认 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 滑脉如珠滚滚来 往来流利却还前 停食痰气胸中瘀 妇女滑缓定是胎 动脉 动脉摇摇数在关 没头没尾豆形圈 动主惊悸心空虚 汗出发热阴阳参 促脉 数又止促脉乎 进必无生退可生 促脉三焦火焱盛 原因有五细推求 血 气 痰 食 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濡脉 浮取极不力 按之随手又空空 主病血虚阳虚症 汗多夜间骨热蒸 凭脉验证如明镜 学者用心都精通 火罐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拔罐可以开泄腠理 扶正祛邪 疏通经络 调整气血 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 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 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 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 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 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经络有 行气血 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 的生理功能 如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 经血滞行 可出现皮 肉 筋 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 不利 或血脉不荣 六腑不运等 通过拔罐对皮肤 毛孔 经络 穴位的吸拔作用 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 鼓动经脉气血 濡养脏腑组织器官 温煦皮毛 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 畅通经络 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 使气血得以调整 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 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的负压作用 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 红细胞破裂 表皮淤血 出现自家溶血现象 随即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 随体液周流全身 刺激各个器官 增强其功能活动 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拔罐负压的刺激 能使局部血管扩张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充血状态 加强新陈代谢 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 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 增强机体体能及人体免疫能力 拔罐内压对局部部位的吸拔 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环 促进胃肠蠕动 改善消化功能 促进 加快肌肉和脏器对代谢产物的消除排泄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门独特的疗法 针 即针刺 以针刺入人体穴位治病 它依据的是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的辨证原则 进针后通过补 泻 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 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 灸 即艾灸 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 烧灼穴位 将热力透入肌肤 以温通气血 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 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 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 从而达到 扶正祛邪 治病保健 的目的 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的肌表 以调整人体的生理 病理状态 从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的作用 其作用原理与各种手法有密切关系 是依据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 经络贯通于人体内外 上下联络脏腑 贯通九窍 是气血运行的途径 也是津液输布的网络 经络壅阻 人体气血不畅 阴阳失调 就会产生疲劳和病变 祖国医学典籍认为 按摩能调解阴阳平衡 疏通气血经络 而且还能够活血化瘀 强身壮骨 调整脏腑 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 西医认为按摩不但可以调整内分泌 加强胃肠蠕动 拨离组织粘连 缓拿复位等作用 而且具有调节大脑皮层 皮质功能 使大脑神经产生冲动 进而达到兴奋或抑制神经作用 我国传统中医认为 按摩能够平衡阴阳 调和脏腑 疏通经络 加强盈卫气血功能 从而达到复正祛邪的作用 大量科学研究实践证明 各种按摩手法是由各种动作所产生的力在机体上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人体接受按摩以后 能使大小循环系统畅通 血流丰富 改善血液循环 加速人体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 消除疲劳 解除病痛 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中药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药性能又称药性 药性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毒性等 四气亦称四性 即寒 热 温 凉四种药性 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 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 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药性的寒 热 温 凉 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 例如 感受风寒 怕冷发热 流清涕 小便清长 舌苔白 这是寒的症状 这时用紫苏 生姜煎了汤饮服后 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 就能消除上列症状 说明紫苏 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 如果生了疗疮 热疗 局部红肿疼痛 甚至小便黄色 舌苔发黄 或有发热 这就是热的症状 这时用金银花 菊花来治疗 可以得到治愈 说明金银花 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的真实滋味 即酸 苦 甘 辛 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实际上药物的滋味不止五种 还有淡味和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 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 故习称五味 至于其阴阳属性 则辛 甘 淡属阳 酸 苦 咸属阴 内经 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 辛散 酸收 甘缓 苦坚 咸软 一 辛有发散 行气或润养等作用 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 大多数有辛味 某些补养的药物 也有辛味 二 甘有滋补 和中或缓急的作用 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 大多数有甘味 三 酸有收敛 固涩等作用 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 大都具有止汗 止渴等作用 四 苦有泻火 燥湿 通泄 下降等作用 一般具有清热 燥湿 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 大多数有苦味 五 咸有软坚 散结或泻下等作用 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 带有咸味 在五味以外 还有淡味 涩味 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这样的 一 淡就是淡而无味 有渗湿 利尿作用 一般能够渗利水湿 通利小便的药物 大多数是淡味 二 涩有收敛止汗 固精 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 没有特殊的滋味 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 称 淡附于甘 同时 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 因此 虽然有七种滋味 但习惯上仍称 五味 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每一种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 又具有一定的味 由于气有气的作用 味有味的作用 必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 例如 紫苏性味辛温 辛能发散 温能散寒 所以可知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 芦根性味甘寒 甘能生津 寒能清热 所以可知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 等 一般说 性味相同的药物 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 性味不同的药物 功效也就有所区别 性同味不同 或味同性不同的药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 例如 同样是寒性药 若味不相同 或为苦寒 或为辛寒 其作用就有所差异 如黄连苦寒 可以清热燥湿 浮萍辛寒 可以疏解风热 同样是甘味药 但气有所不同 或为甘温 或为甘寒 其作用也不一样 如黄耆甘温 可以补气 芦根甘寒 能清热生津 所以 在辨识药性时 不能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起来 在临床具体应用时 一般都是既用其气 又用其味的 而在特殊应用的时候 配合其它药物 则或用其气 或用其味 升降沉浮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气机升降失常 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 产生不同的疾病趋向 疾病的病机和证候 常常表现出向上 如呕吐 喘咳 向外 如阳气浮越而发热 汗出 向下 如泻痢 内脏下垂 向内 如表邪向内转变 疹毒内攻 等病势趋向 这时就可以选择与病势相对立的具有升降浮沉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 归经 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亦即指药物对于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作用 而对其他经络或腑脏很少或不起作用 从而说明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 升是指药物具有上升 提升的作用 浮是指药物具有上浮外散的作用 凡升浮的药都主上行 向外 发散等作用 适用于病热下陷 病位在上 在表的病证 降是指药物具有下降 降逆的作用 沉是指药物具有下沉泄利的作用 凡降沉的药物都主下行而向内 有潜阳 收敛 清热 降逆 渗湿 泻下等作用 适用于病势上逆 病位在下 在里的病症 升与降 沉与浮是作用趋向相反一对 而升与浮 沉与降则是作用趋向相似的一对 升浮药或沉降药的应用 应根据患者之病势与病位来决定 正常人体的脏腑气化功能有升亦有降 相互协调 以维持生理上的平衡 如果升降功能失常 就会产生上逆或下陷的病症 因此 必须运用相应趋向的药物加以治疗 运用药物的升降沉浮治疗疾病 应对症审慎用药 不可盲目 如治疗脱肛症属中气下陷 应选用升提 补气药 如升麻 党参 白术等才对 若选用沉降药 如苏子 枳实 大黄等治疗不仅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