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公共教学楼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doc_第1页
某大学公共教学楼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doc_第2页
某大学公共教学楼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doc_第3页
某大学公共教学楼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doc_第4页
某大学公共教学楼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某大学公共教学楼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第一部分 设计任务书1 设计题目设计题目:某大学公共教学楼设计2设计目的及要求设计目的:(1)巩固、加深已学过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运用基础和专业知识的能力;(2)熟悉土木工程专业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了解我国有关土木工程建筑的方针和政策,了解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3)熟悉土木工程专业的有关规范和标准;(4)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学习和熟悉如何搜集国内、外资料,了解国内外的现状和水平,吸取先进的设计方法;(5)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深入实际了解已有的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在设计中克服这些不足,改进设计方案;(6)了解工程的常用做法,增强工程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具体要求:坚持“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培养绘图施工的能力,图纸不仅达到数量要求,而且要确保质量、建筑功能及要求。3建筑功能及要求拟建某大学公共教学楼为永久建筑,建筑层数6层,工程总面积5400,高21.6m,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3.1建筑功能要求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在功能和结构上分区合理,依据教学楼规模、类型、等级标准,根据基地的环境条件及功能要求,进行平面组合、空间设计。在整个设计中突出教学楼的特色,体现均质、优美、简单、有序的建筑特点。3.2建筑等级耐久等级II级,耐火等级2级。3.3规划及设计思路在分析、研究所给设计任务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其实际功能,完成建筑施工图设计。要求合理确定平面柱网尺寸、布置房间、确定楼梯数量、位置及形式;满足室内采光、通风要求;确定合理层高,楼(地)面、屋面、墙身工程做法;建筑风格、造型应富有创意,有时代感。绘制建筑物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楼梯施工图和其他部分结构详图。4设计内容图纸及归档要求4.1建筑部分按照建施1、建施2排序,设计的建筑施工图有:总平面图 1:200建筑平面图(包括首层、标准层、顶层)1:100立面图(24个)1:100剖面图(通过门窗或较复杂部位剖切)1:100设计说明书(材料做法表、门窗数量表)4.2结构部分按照:结施1、结施2排序,设计的结构施工图有:基础平面、剖面图平面结构布置图梁板配筋图柱配筋图4.3图面要求图纸可用计算机绘制,也要有手工绘制。布局匀称、图面整洁、线条圆滑、符号正确、符合建筑制图标准、尺寸完善。计算正确、说明清楚、词语简练、用词恰当、字迹工整。第二部分 结构设计说明1 设计的基本条件和内容1.1设计基本条件本次设计的任务是在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建设公共教学楼。建筑地点:石家庄市建筑面积:45005500层 数:6层办公室建筑:(1)电脑机房2间,配电室1间,资料室1间;(2)小会议室2间,40,办公室若干间60,实验室4间,100;(3)小教室若干间约60,电教室若干间,100,阶梯大教室2间,约150;(4)每层设男女卫生间各1间,教师休息室1间,20,储藏室1间,2030;(5)其他房间可根据情况自行设计。1.1.1气象条件1、年平均最低温度7.8。2、常年主导风向:东北-西南风;基本风压0.35kN/,基本雪压0.3kN/。3、最大冻土深度:0.55m。1.1.2抗震设防按7级抗震,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场地类型为类场地。1.1.3地基土承载力基本不考虑地基土变形验算,建筑场地持力层属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30kN/。建筑场地的主导风向所在地气象资料得到。稳定地下水埋深15.5m,属潜水类型,对混凝土结构不具腐蚀性。地基处理及基础方案:根据场地岩土工程和建筑荷载特点,建议本工程采用天然地基。1.1.4钢筋混凝土梁板混凝土采用C35混凝土,纵筋采用级钢筋,箍筋采用级钢筋。1.2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内容结构计算书包括结构布置,设计依据及步骤和主要计算的过程及计算结果,计算简图,即如下内容:(1)地震作用计算; (2)框架内力分析,箍筋计算(取一榀);(3)基础设计计算; (4)板、楼梯的设计计算。其他构件计算视设计情况而定。2 结构类型2.1设计方案本建筑设计方案采用框架结构。梁、板、柱、楼面均采用现浇型混凝土。2.2柱网布置及一榀框架图柱网布置图3框架结构内力计算3.1梁柱截面,梁跨度及柱高确定3.1.1初估截面尺寸 a. 边跨横梁 L=8000mm为满足承载力、刚度及延性要求截面高度取1/151/10的跨度,即: h=8000(1/151/10)=533800mm 取600mm梁截面宽度一般取1/3 1/2梁高,同时不宜小于250mmb=600(1/31/2)=200300 取50的模数,可取300mm b. 中跨横梁 l=3000mm 为满足承载力、刚度及延性要求界面高度取1/151/10的跨度,即: h=3000(1/151/10)=200300mm 为了使梁的洁面尺寸尽量一致,取h=600mm 梁截面宽度一般取1/31/2梁高,同时不宜小于250mm b=600(1/31/2)=200300mm 可以看出,按1/31/2梁高取值时,中跨横梁的宽度太小。由于主柱的面尺寸一般在600左右,则梁宽取300mm。 c. 纵梁 对于l=10000mm的纵梁 为满足承载力、刚度及延性要求截面高度取1/151/10的跨度,即: h=10000(1/151/10)=6671000mm 取,800mm 梁截面宽度一般取1/31/2梁高,同时不宜小于250mm b=800(1/31/2)=267400mm 取300mm。 d. 次梁 l=8000mm 为满足承载力、刚度及延性要求界面高度取1/151/10的跨度,即: h=8000(1/151/10)=533800mm 取h=600mm 梁截面宽度一般取1/3 1/2梁高,同时不宜小于250mmb=600(1/31/2)=267400mm 取50的模数,可取300m由此估算出的截面尺寸见下表。梁截面尺寸(mm)及各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层次混凝土强度横梁(bh)纵梁(bh)次梁(bh)AB跨BC跨CD跨16C35300600300600300600300800300600e. 柱的截面尺寸的初步确定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一般根据柱的轴压比值按下列公式估算:式中N 为柱的组合轴压比的设计值 F 为按简支状态计算的负载面积为折算在单位建筑面积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可根据实际计算,也可近似取12至15,本设计取14kN/为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后柱轴力增大系数,边柱取1.3,不等跨内柱取1.25,等跨内柱取1.2n 为验算截面以上楼层层数为柱截面面积 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为框架轴压比限制,建筑抗震规范中规定一级、二级和三级抗震等级,分别取0.7、0.8、0.9。 由于是六层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所以n=6和=0.9。 边柱及中柱的负载面积分别为100.04.0和10.05.5得 边柱 =290619 中柱 =364232 如果取柱截面为正方形,则边柱和中柱的截面高度分别为539539和588588。柱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宽度不宜小于350。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并综合其它如侧移、承载力、经济等因素,本设计柱截面取值如下: 16层 600600 f. 板的截面尺寸初步设计 板厚 mm 根据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 板厚取:120(1%) 柱、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梁相同为C35混凝土。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如图。取墙的形心作为框架柱的轴线,同时要求边跨柱的外边面平齐,而中跨柱上下层形心对齐,梁轴线取到板底,一般层柱高度即为层高,取3.6m,由于底层层高为3.6m,内外高差为0.45和基础顶部至室外地面0.6m,所以底层为h=3600+450+600=4650mm。 3.2 荷载计算3.2.1屋面及楼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屋面(不上人) 30mm厚的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220.03=0.66kN/ SBS防水层(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三毡四油上铺小石子) 0.4kN/ 20mm厚的1:2水泥砂浆找平层 200.02=0.4kN/ 100180mm厚(1%)找坡膨胀珍珠 4(1+0.18)/2=0.56kN/ 120mm厚的钢筋混凝土板 250.12=3kN/ V型轻钢龙骨吊顶 0.25kN/ 合计 5.27kN/ 15层边跨及过道楼面: 瓷砖地面(包括水泥粗砂打底) 0.55kN/ 现浇120厚的钢筋混凝土楼板 250.12=3kN/ V型轻钢龙骨吊顶 0.25kN/ 合计 3.80kN/3.2.2屋面及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 上人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2.0kN/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2.5kN/ 走廊活荷载标准值 2.5kN/ 屋面雪荷载标准值 0.3kN/3.3梁柱自重计算 梁、柱重力荷载标准值层次构件(KN/m3)(KN/m)/m1边横梁0.30.60251.054.7257.88512447.082191.87中横梁0.30.6251.054.7253.00685.05纵梁0.30.8251.056.39.91201248.66次梁0.30.6251.054.7258.710411.08柱0.600.60251.1011.64.65281510.321510.3226柱0.600.60251.1011.63.6281169.281169.28注:1.表中为考虑梁、柱的粉刷层重力荷载而对其重力荷载的增大系数;n为每层构件根数。2.梁长度取净长;柱长取层高墙体外墙为300mm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面贴瓷砖(0.5kN/,包括水泥砂浆打底),内墙面20mm厚抹灰(石灰砂浆),则外墙单位墙面重力荷载为:0.5+6.00.30+170.02=2.64kN/内墙为200mm加气混凝土砌块,两侧均厚20mm抹灰,则单位内墙面积重力荷载为:6.00.20+170.022=1.88kN/ 铝塑玻璃门单位面积荷载为0.4kN/;塑钢推拉窗单位面积重力荷载取0.4kN/。3.4 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3.4.1 顶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72258.435.91重力荷载代表值=(屋面恒载)5.314019+(雪载)0.50.54019+(纵横梁)2191.87+(半层柱重)1169.280.5+(半层内墙)0.5426.091.88+(半层外墙)0.5258.42.64+(女儿墙)1.2(40+40+19+19)2.64+(门窗)0.5(72+35.91)0.4=8122.09kN3.4.2 其它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同理可求出四、五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为8122.09kN 三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为9170.25kN 二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为9189.24kN 一层重力荷载代表值为9575.85kN 则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见图 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3.5 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3.5.1 计算梁、柱的线刚度梁线刚度计算: 梁柱混凝土标号均为C35,。 在框架结构中,有现浇楼面和预制楼板但只有现浇层的楼面,可以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增大梁的有效刚度,减少框架侧移。考虑这一有利作用,在计算梁的截面惯性矩时,对现浇楼面的边框架梁取,对中框架取。横梁线刚度类别边横梁过道梁柱线刚度层次12-6柱的侧移刚度D计算公式: (3-1)其中为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为梁柱线刚度比,不同情况下,、取值不同。对于一般层: (3-2) (3-3) 对于底层: (3-4) (3-5)具体计算结果下表所示:中框架柱侧移刚度D值(N/mm)层次边柱(6根)中柱(6根)10.580.422.130.634120002-60.450.181.650.45549000边框架柱侧移刚度D值(N/mm)层次边柱(4根)中柱(4根)10.440.391.590.581552002-60.330.141.240.38180800横向框架层间侧移刚度(N/mm)层次123456567200729800729800729800729800729800,该框架为规则框架。3.6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框架的内力计算和侧移计算3.6.1横向自振周期的计算 运用顶点位移法来计算,对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式计算: (36) 式中,计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用的结构定点假象位移,即假想把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作为水平荷载而算得的结构顶点位移;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这件系数,取0.7;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和顶点位移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故先计算结构顶点的假想侧移,计算过程如下表: 结构顶点的假想侧移计算层次/KN/KN/(N/mm)/mm/mm68122.098122.0956720014.32246.0558122.0916244.1872980022.26231.7348122.0924366.2772980033.39209.47 39170.2533536.5272980045.95176.08 29189.3742725.8972980058.54130.1319523.7452249.6372980071.5971.59由此表计算基本周期T1,(s)3.6.2 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 该建筑结构高度远小于40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变形以剪切为主,因此用底部剪力法来计算水平地震作用。首先计算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即底部剪力。 (3-7)式中,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多质点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 又场地类别为类,查规范得特征周期=0.35 s =54667.58kN =85%=46467.44kN 查表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由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来计算 地震作用沿高度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假定结构反应相对加速度沿高度变化为底部为零的倒三角形。因为: s所以需要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得主体结构顶层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则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为: 式中, 、分别为集中质点i、j的荷载代表值;、分别为质点i、j计算高度。具体计算过程如下表,各楼层的地震剪切力按计算,一并列入表中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表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表层次/m/KN/KNm/KN/KN622.658122.09183965.340.2663271870.091316.18519.058122.09154725.810.223829.782145.86415.458122.09125486.290.181592.052737.91311.859170.25108667.460.157513.553251.4628.259189.2775811.480.109356.54360814.659523.7444285.390.073 238.783846.78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沿房屋高度的分布见图(a)水平地震作用分布 (b)层间剪力分布3.6.3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用D值法来验算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和顶点位移分别按下列公式算: 各层的层间弹性位移角,根据抗震规范,考虑砖填充墙抗侧力作用的框架,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值。 计算过程如下表: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层次61316.187298001.8024.6736001/200052145.867298002.9422.8736001/122442737.917298003.7519.9336001/96033251.467298004.4616.1836001/807236087298004.9411.7236001/72913846.785672006.786.7846501/686由此可见,最大层间弹性位移角发生在第一层,1/6861/550,满足规范要求。3.6.4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由平面图4号轴线横向框架内力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框架柱端剪力及弯矩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柱上、下端弯矩、按下式计算 注:为框架柱的标准反弯点高度比。为上下层梁线刚度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用与值,见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理查表3.8。下层线刚度大,向上修正;反之,向下修正。、为上下层层高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用与值, 见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理查表3.8。 式中 -上层、下层层高。上层层高大于本层,向上移;反之,向下移。下层层高大于本层,向下移;反之,向上移。为框架柱的反弯点高度比。底层柱需考虑修正值,第二层柱需考虑修正值,其它柱均无修正。 框架柱的反弯点高度比计算结果见下表:反弯点高度比层次边柱中柱6m=6,n=6m=6,n=6K=0.45=0.23K=1.65=0.38y=0.23y=0.385m=6,n=5m=6,n=5K=0.45=0.35K=1.65=0.45y=0.35y=0.454m=6,n=4m=6,n=4K=0.45=0.42K=1.65=0.48y=0.42y=0.483m=6,n=3m=6,n=3K=0.45=0.45K=1.65=0.5y=0.45y=0.52m=6,n=2m=6,n=2K=0.45=0.55K=1.65=0.50=1.29=-0.02=1.29=-0.01y=0.53y=0.491m=6,n=1m=6,n=1K=0.58=0.71 K=2.13=0.59=0.77=-0.01=0.77=0y=0.7y=0.59由于结构对称,所以A、B分别与C、D的反弯点高度一致。框架柱端剪力及弯矩计算结果见下表: 各层边轴柱端弯矩及剪力计算层次边轴柱63.601366.1872980029.40.450.2324.3481.4953.602145.8672980046.20.450.3551.91108.1243.602737.9172980058.90.450.4289,06122.9833.603251.4672980069.90.450.45113.24138.4023.60360872980077.60.450.53148.06131.3014.653846.78567200108.50.580.7353.17151.57各层C轴柱端弯矩及剪力计算层次中轴柱63.601366.1872980073.151.650.38100.07163.2753.602145.86729800115.261.650.45186,72228.2143.602737.91729800147.061.650.48254.12275.3033.603251.46729800174.651.650.50314.37314.3723.603608729800193.791.650.49341.85355.8014.653846.78567200170.902.130.59468.86325.82注:表中量纲为,的量纲为。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由下列公式计算: 其中梁的线刚度取表,计算结果见表:表 5-7 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计算层次边梁走道梁柱轴力边柱N中柱N681.4944.61815.70118.66118.663.079.11-15.70-63.415132.4689.69827.77238.59238.593.0159.06-43.77-194.74174.89126.23837.64335.79335.793.0223.86-81.11-380.923227.46155.33847.84413.16413.163.0275.44-128.95-608.522244.54183.11853.46487.06487.063.0324.71-182.41-879.771299.63182.42860.26485.25485.253.0323.50-242.67-1143注: 1)柱轴力中的负号表示拉力。当为左地震作用时,左侧两根柱为拉力,对应的右侧两根柱为压力; 2)表示M单位为kNm,V的单位为kN,N的单位为kN,L的单位为m。则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的弯矩图、梁端剪力图及柱轴力图如下图所示: 地震作用下框架弯矩图() 左地震作用下框架梁端剪力及柱轴力图()3.7 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3.7.1计算单元的选择确定 取5号轴线横向框架进行计算,计算单元宽度为8m,如下图3.7.1所示。由于房间内布置有次梁,故直接传给该框架的楼面荷载如图中的水平阴影线所示,计算单元范围内的其余楼面荷载则通过纵梁以集中力的形式传给横向框架,作用于各节点上。由于纵向框架梁的中心线与柱的中心线不重合,所以在框架节点上还作用有集中力矩。框架横梁自重以及直接作用在横梁上的填充墙体自重则按均布荷载考虑。 图3.7.13.7.2 荷载计算 取5轴框架为计算单元,计算单元宽度为8m,如图所示。由于房间布置有框架梁,故直接传给该框架梁的楼面荷载如图中阴影线所示,计算单元范围内的其余楼面荷载,则通过纵向框架梁或横向次梁,以集中力颚形式传递给横向框架,作用于各节点上。恒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如下图所示:代表横梁自重,均为均布荷载。为房间楼板传给横梁的梯形荷载。分别为边纵梁、中纵梁直接传给柱的恒载,它包括主梁自重、次梁自重、楼板重、梁上填充墙等重力荷载。由于梁柱偏心对计算结果而言没什么影响,对于计算机计算时,计算原理是形成荷载矩阵、刚度矩阵,这些刚度矩阵都是高阶矩阵,所以对于梁柱中线不齐的梁偏心计算,对高阶矩阵的影响可以忽略。柱与轴线偏心,对于梁而言仅仅是计算跨度的微弱变化。虽然,计算跨度与弯矩成二次方关心,但由于变化微小,所以在手算过程里可以简化处理,不做偏心计算。各层梁上作用恒载顶层(六层): 恒荷载: 集中力 、 15层 恒荷载: 集中力 、 活荷载计算: 各层梁上作用活荷载六层 15层将以上计算结汇总,见下表:横向框架恒载层次/(KN/m) /(KN/m) /(KN/m) /KN/KN64.7254.72536.93170.17228.92154.7254.72513.22228.92231.61横向框架活载层次/(KN/m)/KN/KN61.74(0.63)13.44(4.23)20.94(8.13)1511.1467.19104.69注:表中括号内数值对应于屋面雪荷载作用情况。3.7.3 恒载内力计算该设计因结构和荷载均匀对称,故取对称轴一侧的框架为计算对象,中间跨梁取为竖向滑动支座。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杆端弯矩,首先计算杆件固端弯矩,其次计算杆端弯矩分配系数。由于计算简图中的中间跨梁跨长为原长的一半,故其线刚度应取前面计算的一倍。(1)对于第6层边横梁: 中横梁:(2)对于第1-5层边横梁:中横梁: 3.7.4 活载内力计算第6层边横梁: 1-5层边横梁: 3.7.5分层法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分层法的基本假定: (1)梁上荷载仅在该梁上及与其相连的上下层柱上产生内力,在其他层梁及柱上产生的内力可忽略不计;(2)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产生的水平位移可忽略不计。梁端柱端弯矩采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计算要点为:(1)除底层柱外的其余各层柱的相对线刚度乘以0.9,;(2)用弯矩分配法计算传递弯矩时,上层柱间的传递系数取为1/3,其他杆件的传递系数仍为1/2;(3)分别对各个分层进行力矩分配计算,并叠加得到最终计算结果后,若节点出现的不平衡弯矩较小(小于10%),直接按叠加成果进行下一步计算,否则需要再分配一次,修正原杆端弯矩,得到最终计算结果。一般情况下,分层法用于计算强柱弱梁型的对称框架结构时,误差较小,精度较高。框架的线刚度参照下图框架修正后的线刚度()恒载作用该横向框架为对称结构,且承受对称荷载,故可取一半结构进行计算。将结构分为六层,用力矩分配法经行计算。第六层: 顶层框架力矩分配过程()二五层 二五层框架力矩分配过程()第一层底层框架力矩分配过程()活载作用(计算过程同恒载作用)第六层:顶层框架力矩分配过程()二五层 二五层框架力矩分配过程()第一层 底层框架力矩分配过程()恒载作用下弯矩图()活载作用下弯矩图()3.7.6梁端剪力和柱轴力计算梁端剪力 :梁上均布荷载引起的剪力:梁端弯矩引起的剪力柱轴力 恒载作用下: 活载作用下::梁端剪力:柱顶竖向集中荷载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KN)层次荷载引起的剪力弯矩引起的剪力总剪力DC跨CB跨DC跨CB跨DC跨CB跨VD=-VCVC=-VBVD=VCVC=VBVDVCVC=-VB6132.619.25-5.230127.38-137.849.25590.059.25-1.25088.80-91.309.25490.059.25-1.750 88.80-91.309.25390.059.25-1.75088.80-91.309.25290.059.25-1.42088.80-91.309.25190.059.25-2.08087.97-92.139.25恒载作用下柱的轴力(KN)层次D柱C柱6283.15322.573350.65395.525575.28585.69655.28710.484815.35843.84945.68987.7531124.031115.311242.511296.0221340.121369.221538.451584.2811590.881635.451847.261893.29 活载作用下梁端剪力(KN)层次荷载引起的剪力弯矩引起的剪力总剪力DC跨CB跨DC跨CB跨DC跨CB跨VD=-VCVC=-VBVD=VCVC=VBVDVCVC=-VB69.12 0 -0.15 08.97-9.270 541.80-0.30041.5-42.10441.80-0.23041.57-42.050341.80-0.23041.57-42.050241.80-0.36041.44-42.160141.80-0.69041.11-42.490 活载作用下柱轴力(KN)层次D柱C柱622.1922.1929.1429.145118.39118.39159.59159.594214.66214.66289.79289.973 311.93311.93420.17420.172408.07408.07550.68550.681503.88503.88681.52681.523.7.7 框架梁跨中弯矩计算本设计中,DC、CB跨框架取跨中为正弯矩控制截面,真实受力情况可能不是跨中正弯矩为最大正弯矩,但这里为统一控制截面,故选跨中为控制截面。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考虑框架梁端的塑性内力重分布,梁端弯矩需考虑弯矩调幅,通常是降低支座弯矩,以减小支座处的配筋。根据工程经验,对钢筋混凝土现浇式框架,可取调幅系数(仅调整恒载和活载下的梁端弯矩),剪力仍采用原始值。跨间最大正弯矩可近似取跨中的代替,按下式计算:式中 -在恒载和活载分别作用下梁左、右端弯矩; -恒载和活载分别作用下梁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