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 究 生 开 题 报 告论文题目 试论中国的奇观电影 姓 名 彭蓉霞 学 号 20110203016 学科专业 文艺学 研究方向 写作学 导师姓名 庹继光 职 称 教授 年 月 日填 表 须 知(1)开题报告审核由各硕士点组建专家组具体实施。专家组成员35人,由副高以上人员担任,组长必须具有正高职称。研究生本人的指导教师应进入专家组,但不担任组长。(2)专家组的作用是对研究生的选题论证进行审核,审核意见以“通过”、 “不通过”为结论。通过者按计划开展论文工作,不通过者,在半年内需重新开题。(3)选题来源指国家、省、市、校项目或自选项目;论文类型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其它类型。(4)本表要求双面打印,保持格式和开本不变。(5)表中内容可打印,也可手写,但应字迹清晰,排版工整,且签名处必须为亲笔书写。(6)以下两种情况不能顺利通过开题报告审核:a、题目过大;b、与本专业方向不符。(7) 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还需符合下列要求:a、选题为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b、紧扣实践问题,忌纯理论研究。 (8) 对已达到“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申报条件的科学硕士研究生,请专家组按相关文件要求推荐。开 题 报 告 主 要 内 容(包括1、选题来源和论文类型;2、课题的研究意义;3、国内外现状分析;4、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5、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6、课题的创新性; 7、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8、参考文献。)1、 选题来源和论文类型 1、选题来源 自选 2、论文类型 基础研究2、 课题的研究意义 奇观电影诞生在当代视觉文化的语境中,正如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一书中所指出的:“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在视觉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以20世纪60年代为分水岭,世界电影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伴随着电影技术包括数码合成、电影特技等的高速发展,并出现了“奇观电影”。中国奇观电影的诞生,表面看来是在好莱坞等世界景观电影步伐冲击与影响下,电影数字技术和商业运作的直接结果,其实背后有着深层的文化因素,是中华民族本土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奇观电影”在中国有“橘生淮南”的尴尬处境。国外学者在研究“奇观电影”时鲜有研究华语电影的,而国内许多学者或是将“奇观电影”仅仅定义为由高科技完成的奇观,或是认为中国的“奇观电影”从2002年的英雄才诞生,或是认为“奇观电影”就是要追求情节的破碎和叙事的不完整。笔者认为这些说法都未从历时的层面上对中国的“奇观电影”进行梳理和分析,太过侧重于对某个时期或某一类电影现象的点评。此外,研究对象的定义不清晰,很容易将研究的问题混为一谈。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奇观电影”的定义,我认为奇观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东西文化的交融互补,以一种新的、观众不常看到的叙事方法而达到的视听效果。奇观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由高科技数字计算机完成的奇观;另一类是满足电影创作者和观赏者的窥淫欲和猎奇心理而制作的奇观。第一类牵涉到的往往是高新科技带来的奇观;而第二类牵涉到的往往是文化差异引起的奇观。而中国的“奇观电影”早从第四代导演就开始萌芽,在视觉转向的背景下,英雄只是在第二类奇观的定义里达到了一个充满争议的高度。将中国的“奇观电影”从历时的层面上进行梳理并从文化理论的层面来探究其原因并提出“奇观电影”的归属和出路是本篇论文的独辟蹊径的方面,当然,也是我选择这个论题的原因所在。当然,任何一种新的现象的出现总是会产生争议。在精英文化消解的消费社会,电影的审美形态与大众的审美和消费心理息息相关。中国“奇观电影”在当下的表现就是出现内容苍白,情节不完整,人物形象性格单薄,主题意义低俗肤浅等问题。鉴于这些问题,2011年以后,中国的电影结构有所调整,“奇观电影”加强了立意的深度和情节内容的完整,小成本的叙事电影票房亦开始回暖。正因为“奇观电影”在我国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所以对我国“奇观电影”的系统分析的理论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在广泛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既有的研究论述,并结合国内的电影现状进行分析,这在当今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奇观电影的研究现状国内对奇观电影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读秀书目上搜索关键字发现:从2001年至2012年,中国学术界在涉及奇观电影这一研究议题所出版的学术书目总共有13部,包括:周宪的视觉文化的转向、张歌东的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蒋原伦的媒介文化十二讲、陈永国的视觉文化研究读本、丁莉丽的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影像研究、丁亚平的中国当代电影史、蔡贻象的影视文化美研究、陆扬的文化研究概论、李鸿祥的视觉文化研究、戴锦华的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陈旭光的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尹鸿的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周星的中国电影艺术史。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对于奇观电影没有十分系统的研究,大多是在对中国影视史的发展历程中提及,尤其是在世纪之交的文化语境下和当下现实背景中论述中国的影视文化现象,系统评价第四、五、六代导演的成败得失,对各种影视现象,对中国电影发展的“现代性”问题,“全球化语境以及对应策略所提及的相关论述。将中国的奇观电影作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则主要有以下两个视角:一是从时代、文化和电影的关系角度考察景观电影的出现及其表征,代表人物是周宪教授。他的主要观点是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正经历着一个从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表征了电影文化从话语中心模式向图像中心模式、从时间模式向空间模式、从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转变。他在现代彷像对传统审美趣味的消解一文中提出,现代彷像及其文化产业对传统的审美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当前审美文化正在进行一种激变,进而周宪教授在2001年发表于电影艺术第二期的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一文中,描述了“视觉文化狼烟四起”的当代现状和电影由“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的转化。周宪教授还在视觉文化的转向著作中,专门用一章写“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分别归纳了“叙事电影”和“奇观电影”的范式。国内较早专注于视觉文化研究的另外一位学者是复旦大学的孟建教授,他于2002 年 6 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并率先在该中心开设硕士和博士课程。在 2004 年 5 月召开的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全球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视觉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中,会议专门开辟了“影像个案:视觉文化传播的时代印记”一个单元,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对诸多影视作品进行了程度不一的解读。同年 6 月,上海大学亦召开了题为“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华裔学者张英进专门著文分析了当下电影理论和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视觉文化之间的脉络关系。除此之外,另有不少青年学者也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丁莉丽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共谋与斗争:视觉文化时代的影视风景中,立足于视觉文化这一大的研究框架,尝试为我们揭示当代影视在审美形态上的重要变迁;她采用了阿尔都塞所谓的“症候阅读法”,意在挖掘影像作者藏匿在意识深处的东西。二是从数字技术发展的角度指出电影的奇观效果及其制作原理,代表人物有张歌东、游飞等。张歌东主要关注的是数字技术是如何进入电影制作领域的,他宣告了电影数字时代的到来。游飞主要研究的是电影新技术对电影产生的深刻影响,他认为新技术将最终打破电影电视、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络和新兴媒体的界限,使电影融入后电影时代传媒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应该说,这些研究都谈到了中国的奇观电影的一些特征和方向性的问题,但是大多流于表面,且篇幅较短。就从狮子山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的检索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专门论述“中国奇观电影”的著作出版,这增加了研究的障碍,但是同时也为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较大的讨论空间。对奇观电影的研究在国内的出现是从南京大学的周宪教授开始,随着中国的奇观大片在国内的热映,中国的研究者也开始投向了对奇观电影的分析与探索。下面就以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的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的76篇与奇观电影相关的研究论文为例,分析一下当前国内研究所涉及的几个主要方面: (1)对奇观电影的本体的研究 据资料显示,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显示的对于奇观电影的本体的定义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以满足“观看癖”的欲望 王颖吉发表于艺术中的论文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电影叙事模式变化及其前景一文中提出,“用叙事电影和奇观电影指称传统电影和数字化制作的高科技电影固然有助于我们认识两种不同电影创作模式之间的区别,但也容易造成认识和观念上的混淆和错误,仿佛叙事与奇观两者是相互对立的。但事实上,除了一些实验性电影之外,电影就其本性而言,都是叙事性的,只是不同的电影创作理念会有不同的叙事策略、风格与模式。”这就直接否认了一些研究学者将叙事电影和奇观电影进行二元范式上的对立的做法。李琳琳发表在电影评介杂志上的浅析电影的奇观本质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奇观化一文中,亦提出“在电影领域内,尤其是在我国当代,“奇观”往往被狭隘的理解为特技效果带来的视听冲击,狭义地认为就是那种好莱坞大片形式的宏大场面和单纯视听消费的影片美学。事实上,奇观对于电影而言,远远不止是一个特技效果问题。奇观的关键在于其“非一般性”,电影中奇观的构成既可能是奇幻的视听场景,更包含着在情节故事、叙事技巧与表意层面的奇特性与冲击力。”与叙事电影相对北京师范大学的史可扬在唐都学刊上发表的电影:奇观还是叙事一文中,就旗帜鲜明地将奇观电影定义为与叙事电影相对的电影类型,他认为“无论理论上还是实际中的确有两类电影, 即叙事和奇观。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电影二元范式理论, 可以用来说明叙事和奇观电影。”在文章中,他将奇观电影这样定义,“奇观电影是在视觉文化的孕育下, 电影逐渐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所谓奇观, 可以理解为具有非同一般的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 或者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本文暂且只将这两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陈述出来,其他观点重复的学者论文先不罗列。综合上述两种对奇观本体的探讨,陆晶璟发表于2007年第四期的社会科学上的论文论电影的奇观叙事一文中,对奇观的定义是“奇观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东西文化的交融互补,以一种新的、观众不常看到的叙事方法而达到的视听效果。奇观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由高科技数字计算机完成的奇观;另一类是满足电影创作者和观赏者的窥淫欲和猎奇心理而制作的奇观。” (2)对奇观电影的成因的分析 根据对资料的搜索,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显示的对于奇观电影的成因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视觉文化的转向 国内视觉文化和奇观电影的研究先驱周宪教授在他的论文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中,创新地将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向归纳为奇观电影出现的原因,他认为“从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转变, 表征了电影文化从话语中心模式向图像中心模式、从时间模式向空间模式、从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转变。”可以看出,周宪教授是从纯文化理论的角度上去分析奇观电影的成因的。 在周宪之后,国内的研究学者也多认可了视觉文化的转向对奇观电影形成的影响。河北大学的王春霞在她的硕士论文从叙事到景观中亦做了这样的例举“美国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给观众带来视觉奇观的同时,也十分隐蔽地向全世界观众宣扬了美国人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各种视觉符号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引领着人们的消费潮流,整个世界越来越被图像所把握。”可以说,视觉文化的转向是国内学者都比较认同的奇观电影的成因之一。 数字技术的发展刘进华发表于电影文学2009年第24期的学术论文影像奇观探源中,将数字技术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放置于与视觉文化的转向因素并列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技术本性是影像奇观的前奏。当然,更多的学者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视觉文化的转向是一起作用,影响着中国的奇观电影的形成和发展的。如由杨向荣和何成超发表在南京大学学报上的视觉文化视域下的景观电影解读一文中,既论证了当下是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景观电影的出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认为数字技术的进步是奇观电影出现的根本原因,又提出了是视觉文化的转向为景观电影的出现与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 (3)对中国的“奇观电影”的态度的探讨 在搜集到的相关论文中,对奇观电影的态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常乐观,满怀希望,认为中国奇观电影的出现和形成是必然趋势。另一种则是较为悲观,怀有隐忧,认为中国奇观电影现在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提出中国的奇观电影需要向现实主义小成本电影转型的主张。 满怀希望 王颖吉在发表于艺术中的论文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电影叙事模式变化及其前景一文中,就表达出自己对中国奇观电影前景的乐观和憧憬。她认为,奇观电影是消费社会中电影发展的一种必然性的趋势,体现了消费社会的要求。她更从电影实例上表达了自己这种充满希望的情绪,比如在投名状、赤壁等影片中,导演更多地注重人物心理和性格的描写和刻画上,这使得影片既享受了奇观场景和奇观叙事带来的感官层面的愉悦,又能从成功的电影人物形象刻画和心理开掘中收获理性层面的快乐。 略有隐忧 还有一部分研究学者则从中国奇观电影的现状上,指出了目前中国奇观电影所存在的问题,并表达了自己担忧的态度。 上海大学的葛红兵教授也曾针对中国电影现状批评过中国奇观电影泛滥的现象,他说“中国电影最多只能在奇观模式里打滚,比如无极, 典型的奇观电影,因为没有好的原创性的本子,导演、演员成了电影创作的当纲主角,他们只能在拍摄技巧上表演上下皮外功夫。最后把无极打造成了一部没有灵魂没有内容的视觉奇观片,这导致奇观片的泛滥。” 孙燕发表在2012年9月第五期的文艺研究上的从“影像奇观”到“浪漫现实”一文中,从中国电影的现状的角度出来,表达了自己认为中国奇观电影是穷途末路的想法,虽然过于极端,但我们不可忽视近期现实电影的黑马票房。总体而言,这些相关论文都对中国的奇观电影的研究有一定的贡献,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成果,但由于篇幅较短、且太过零星、琐碎,故难以给人以完整的体系感。2.国外奇观电影的研究现状在国外,讨论电影中的奇观用的是“spectacle”这个单词。上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波提出“景象社会”的到来,商品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景观的世界,而电影作为一种从商品社会中诞生、以一种商业化的方式运作、作用于人类视听官能的文化商品,它的商品属性必然要求它具有“漂亮的外观”,而电影本身贩卖的正是“外观”,即影像。到了上世纪70年代,英国电影理论家穆尔维依据精神分析学说,认为spectacle与电影中“控制着形象、色情的看的方式”相关她特别强调“spectacle”内涵的视觉快感,将满足“观看癖”和“自恋”而提供视觉快感视为电影的首要任务。从那以后,奇观电影的发展倾向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有学者发现,叙事的特性和结构在当代电影中日趋衰落,叙事的完整性、复杂的线性结构、情节的安排都已不再重要。社会学家拉什从表意实践体制的社会学角度对奇观电影进行了分析,并划分了四种电影类型:现代主义的叙事电影,现代主义电影或者说是“话语性”影片,主流的后现代电影和超越后现代的电影。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二元范式的电影理论,将电影分为运动影像范式和时间影像范式,德勒兹所概括的两类电影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叙事电影与奇观电影的差异的某种表述。3.小结奇观电影在今天的电影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显著的地位,但是对这一电影现象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还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盲点和理论研究上的空缺。首先是在概念上,理论界未形成明确的共识。 其次在对奇观电影的影响研究上,理论界尚缺乏基于电影艺术自身的影响考察。目前,理论界对奇观电影的影响研究尚未形成规模,研究此领域的学者大多是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出发,却并未从微观出发去研究奇观电影本身。本文的重点在于系统地分析奇观电影的表现方式的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视觉文化的兴起,从代际间的导演们独特的电影表现方式,来追问这种方式变化的真正原因。突破了以往只研究视觉文化局限。重点在于,系统阐释在视觉文化语境下,一方面,电影较之于文学及其它传统艺术样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另一方面,电影本身也从以叙事为中心转向了画面的视觉景观冲击。分析出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全面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以点带面、窥测当代电影文化的总体变化趋势。四、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研究目标本文拟通过运用消费社会理论、大众文化理论、视觉文化理论对中国的“奇观电影”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奇观电影在中国当代的形成渊源、当下表征以及内在成因,通过对中国三代导演的代表性分析,以揭示主流意识形态、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对电影表现形态和审美生态的影响,探讨中国的第五代和第六代该如何转型,以及新晋导演该如何在奇观电影中突围,这对中国当代电影产业进程中的多样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研究内容 试论中国的奇观电影一、 奇观电影的研究综述(一)论题的研究意义(二)论题的创新之处(三)论题的研究方法(四)论题的研究述评 1.国外的研究现状 2.国内的研究现状 对奇观电影的本体论研究 对奇观电影的成因研究 对奇观电影的发展探讨(五)奇观电影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2、 奇观电影的相关概念和范式特征(1) 奇观的定义(2) 西方奇观电影出现的原因分析 1.科技的进步 2.资本主义市场的成熟运作(消费社会理论) 3.西方的审美心态,崇尚“震惊”(本雅明) 4.现代向后现代的迈进(3) 西方奇观电影的范式特征3、 中国奇观电影历程(1) 第四代导演的“唯美”东方奇观 1.第四代的现代化宣言 2.中国奇观电影的启蒙 哀而不伤的唯美风格 民俗化的造型 3.承上启下的第四代(2) 第五代导演的奇观转向 1.中国奇观电影的有意识觉醒 造型 色彩、画面 2.浓艳神秘的东方奇观 对东方女性的窥视(结合张艺谋早期电影分析) 对中国民俗的展示(霸王别姬) 对华美造型的迷恋(风月、英雄) 引而不发的中国化哲学(何平的电影,天地英雄等) 3.对奇观电影的误读与探索 对视觉观感的极致追求 对情节的刻意拆分 4.对奇观电影的反省和回归(集结号、金陵十三钗) 完整叙事 向国际奖项的刻意靠拢(3) 第六代导演的迷途知返 1.第六代导演的“碎片化”风格奇观 2.DV机记录的感性视觉奇观 3.独特的“中国城镇奇观”(贾樟柯)(4) 新生代导演杀出重围(5) 港台导演的奇观电影表征 1.神秘中庸的东方文化(李安) 2.灵活多变的打斗场面(吴宇森、杜琪峰) 3.强烈的后现代风格(王家卫)4、 中西方奇观电影对比(一)逻辑起点不同 1.消费社会的市场化程度 中国电影缺乏完全的市场化的运作条件(第五、六代导演纷纷进入体制内,主旋律奇观电影纷纷涌现等) 2.“后现代主义”思潮 中国未完全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2) 电影类型化程度不同(3) 大众的传统审美不同5、 中国奇观电影的出路(1) 主流意识形态应鼓励电影的多样化(2) 中国的导演应深度反思奇观电影的文化现象 1.如何在国际获奖 要以西方电影理论反观中国的电影状况,一味地摹仿西方的特效和大制作是无用的,因为中西方文化心理和审美品位完全不同。(还可以介绍第六代导演杜后现代或后殖民主义的文化反抗) 2.如何在国内赢得口碑 从第五代导演所展示的武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奇观,再到第六代导演的感性视觉奇观。如今的新生代导演集体转向,他们更乐于展示的是一种浪漫现实,缺少了历史的沉重感,不再以高投资和特效吸人眼球,他们的电影天更加私人化,也更加迎合消费社会里大众的审美取向。(杜拉拉、失恋33天、泰囧等的票房奇迹)结语1. 照应提要,言简意赅点明要点2. 论文仍感困惑之处和存在的不足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到底应该如何定义中国的奇观电影,从第四代导演的创作作为分析奇观电影的起点,试图梳理中国奇观电影的发展历程,并结合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进行分析其电影的奇观化。比较中西方奇观电影的不同之处以及西方奇观电影的理论直接套用在中国奇观电影上水土不服的是市场和文化原因,以及对中国奇观电影的建议和展望。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1.拟采取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 对奇观电影的相关资料进行提取阅读,确定论文的选题方向,获得许多有价值的理论知识补充。通过阅读中西学者关于奇观电影、视觉文化、大众文化、消费理论等相关理论著作,探究中国奇观电影的渊源和文化价值。(2)归纳法 通过对收集到的期刊论文、理论著作的认真阅读,归纳出中国奇观电影的概念和特征。(3)分析法 通过对中国奇观电影的现状分析,探究中国奇观电影的最终走向。2.实施方案(1)资料收集与整理阶段:主要是研读相关著作,收集相关研究成果,奠定研究的基础;(2)论文初稿撰写阶段:在前期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根据初步形成的论文框架,不断填充、充实框架内容,即主体部分的写作以形成论文雏形;(3)论文修改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主要就文章的内容、行文规范程度等方面进行必要的修改,通过修改达到所需要的水平;(4)论文定稿和答辩阶段: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最终完成论文并定稿、报送。在答辩阶段,就自己的论文结构与内容向相关专家做出介绍,并就他们根据论文内容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关回答。3.可行性研究(1)本文所选的课题与当下中国的电影走向息息相关,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有一定的研究可能性和必要性。(2)就从狮子山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的检索情况来看,探讨论文大都是电影评论者的感性想法,理论基础介入较少,且由于篇幅较短,太过零星、琐碎,故难以给人以完整体系感。本文希望对之前的理论进行系统的补充和完善,进行综合梳理。(3)当前研究者大多从宏观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对中国的“奇观电影”现象进行解读,在涉及到中国的奇观电影进程和电影本身,却往往语焉不详。从社会心态、民族文化和大众接受的角度对中国的奇观电影的历程进行分析,希望能对中国奇观电影的理论研究进行丰富与完善。(4)川师的狮子山校区、成龙校区的图书馆,对相关著作和论文资料的收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此外在学术理论领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论题进行研究分析,因此选题在研究条件上具有较好的基础。六、课题的创新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奇观电影作为一种业已出现的电影形态,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如何分析看待奇观电影对电影艺术的影响,对电影理论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此前相关研究较少,故本文对之作出的思考具有原创性。个人认为,该研究课题的创新型主要体现在;1、 在以往的学术讨论中,许多研究者都并未对奇观电影做出严格的定义,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奇观电影必然带有叙事断裂的特征,必然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叙事电影相对,但却并未真正理解西方的电影理论中对“奇观”的定义和阐释。2、 此外,当下研究往往从宏观的文化角度出发对中国的“奇观电影”的整体进行讨论,将其从第四代导演的作品到现今的电影作品进行分类研究的,目前看来应该是相当的少。3、 就从狮子山图书馆和读秀书目的检索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专门论述中国的“奇观电影”的著作出版,这就增加了论题系统研究的困难,但同时也为中国的奇观电影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的讨论空间。 同时,本文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从实践角度看,奇观电影在电影市场上己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为什么有些能够受到观众和影评人的双重好评,而有些会遭遇市场滑铁卢,有些会恶评如潮,更有些会双重惨败?究竟有没有暗藏的玄机?本文将结合电影学相关理论,从个案研究的角度揭示景观电影创作的潜在规则,以期实现对电影创作的指导作用。从理论研究上看,本文不仅对奇观电影本身进行了梳理,还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个案研究的样本。奇观电影作为一种诞生在视觉文化时代的电影艺术,从它的发展、变化中可以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特征。同时,电影作为一项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消遣活动,它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人们欣赏趣味的变化。故本文的研究对社会心理需求的研究具有参照价值。7、 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1.计划进度和预期进展 第一阶段:选题与构思 完成时间:2012年12月 第二阶段:完成开题报告和写作提纲 完成时间:2013年4月 第三阶段:写作与调查研究 完成时间:2013年9月 第四阶段:完成论文初稿 完成时间:2013年12月 第五阶段:论文的充实和修改 完成时间:2014年3月 第六阶段:打印、送审及准备答辩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2.预期成果 (1)完成研究目标。通过研读相关书籍和论文资料,运用新视角对“奇观电影”进行分析,发掘电影现象背后的文化原因。 (2)形成一篇三万字以上的学位论文。八、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1 麦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2 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M.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版.3 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年版.4 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5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6 法居依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7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 年版.8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9 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10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11顾铮:视觉文化读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2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13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4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透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年版.15颜纯钧.与电影共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6刘婷.影像叙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7范志忠.百年中古影视的历史影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8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9孟建,德Stefan Friendrich.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诊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1高宇民.从影像到拟像图像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版.22金丹元.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3陈龙,陈一.视觉文化传播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24李简瑷.后现代电影 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文化奇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5张宇丹,吴丽.可视的文化:影像文化传播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6傅守祥.审美化生存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7丁莉丽.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影像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28操慧.中国晚报文化研究 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9李小丽.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0陶东风.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31尹鸿,刘浩东.2008 中国电影艺术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32张凤铸,胡智锋,黄式宪.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下的影视新格局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0733徐晓东.镜像野兽的醒来论电影“奇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34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年版.35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年版.36曾军.观看的文化分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37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 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38陈旭光.电影艺术讲稿M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39桑塔格.论摄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40姜静楠.品读电影世界M.中的 王彬.透视当下国产商业大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年版.41王延信.艺术学界第2 辑. 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42蔡贻象.影视文华美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43陈犀禾,吴小丽.影视批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44丁亚平.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年版.45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学术论文:1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2001(2).2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J.电影艺术,2001(2).3 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3).4 周宪.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J.社会学研究,2004(5).5 周宪.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J.文学评论,2003(8).6 孟建.论影像文化传播兼议后影像文化传播的兴起J.现代传播,2000(1).7 舒也.论视觉文化转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9(5).8 梅琼林.当代视觉文化缘起及本质探悉J.东南学术,2009(6).9 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J.文艺研究,2006(1).10宋薇.图像时代中国电影文化的审美反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张荣翼,彭永珍.从视觉文化角度对电影的解读J.襄樊学院学报,2005(1).12陈叶.论视觉文化时代之审美转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4).13陈晓红,刘桂英.审美现代性与视觉文化转向中的电影艺术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14刘成付.视觉文化传播: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J.现代传播,2005(1).15尹鸿.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策略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5.16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3).17虞吉.电影的奇观本性从梅里埃到美国科幻电影的理论启示J.当代电影,1998(5).18刘力永.景观社会:媒介时代的一种批判话语J.北方论丛,2006,(6).19李欣.视觉快感与当前中国电影中的视觉景观J.中州学刊,2005,(1).20陈奇佳.奇幻电影:我们时代的镜像J.文艺研究,2007,(1).21梅琼林.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审美化生存J.文艺研究,2008,(6).22颜纯钧.景观电影电影史的又一个幼稚时期J.电影艺术,2006,(5).23包鹏程.视觉欲望与景观电影J.电影艺术,2006.24游飞、蔡卫.电影新技术与后电影时代J.当代电影,2000,(4).25张荣翼、彭永珍.从视觉文化角度对电影的解读J.襄樊学院学报,2005,(1).26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技术与艺术J.当代电影,2003,(3).27周宪.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J.文学评论,2003,(6).28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J.学术研究,2004(2).29周宪.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J.求是学刊,2005,(3).30周宪.反思视觉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5).31周宪.反抗人为的视觉暴力关于一个视觉文化悖论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5,(5).32孙振涛.“后蒙太奇”时代的奇观电影J.文艺争鸣,2010,(22).33闫新.“景观电影”中的奇观与叙事J.电影评介,2009,(21).34周志强.“诱惑机制”下电影的奇观化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35孙燕.从“影像奇观”到“浪漫现实”由失恋33 天看中国电影的审美转向J.中州学刊,2012,(5).36王颖吉.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电影叙事模式变化及其前景J.文艺争鸣,2010,(01).37刘智焕.第五代电影中女性奇观的文化解读J.湖北大学学报,2011,(07).38张泰.电影霸王别姬中“民俗奇观”的展示及套层结构的运用J.电影评介,2006,(11).39高伟华,徐建纲.电影画壁的当代视觉奇观文化解读J.名作欣赏,2012,(36).40史可扬.电影:奇观还是叙事J.唐都学刊,2010,(06).41陆晶璟.电影的奇观叙事J.社会科学报,2007,(08).42冯雷.电影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薪酬改革方案(3篇)
- 2025法律文件模板:合同争议调解通知书
- 施工方案包括的内容
- 杆上变压器安装施工方案
- 2025年预防接种培训结业试题库及答案
- 退款合同范本5篇
- (2025)养老护理员初级考试题库和答案
- 心脏病患者的运动方案
- 颅内压增高的处理
- 高血脂饮食轻食餐单
- 五年级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15篇(word文档)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马工程课件01第一章
- GB/T 36713-2018能源管理体系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
- GB/T 17769-1999航空运输集装器的管理
- 药品注册审评员考核试题及答案
- 机器人常用手册-系列中文版-epx2900a00使用说明书
- optimact540技术参考手册
- 光伏电站组件清洗周边除草治理方案
- 建筑面积测绘报告范本
- 校园物业考评表
- 2019版外研社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三单词默写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