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本科论文.doc_第1页
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本科论文.doc_第2页
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本科论文.doc_第3页
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本科论文.doc_第4页
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本科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 民营企业员工流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民营企业员工流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目 录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3 1 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现状 3 1 1 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及自身特点 3 1 1 1 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 3 1 1 2 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3 1 2 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现状及造成的影响 4 1 2 1 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现状 4 1 2 2 过高的员工流动率给企业造成的影响 4 2 民营企业员工流动率高的原因分析 5 2 1 民营企业与国企 外企在员工流动方面的比较 5 2 2 导致民营企业员工流动率高的原因分析 6 2 2 1 员工的因素 6 2 2 2 企业因素 6 3 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管理对策 8 3 1 现有的管理对策及收到的效果 8 3 2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进一步采取的对策 10 结束语 12 谢辞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5 1 民营企业员工流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民营企业员工流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摘要 民营企业伴随着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 为保障国民经济的 持续向前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 中国的民营 企业面临着新一轮巨大的发展机遇 但是 民营企业在高速发展中又产生了人 才流失的危机 一方面 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 另一方面 民营企业引 进人才难 留住人才难 用好人才更难 而最让企业困惑的是 自有人才的大量 流失给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恶果 本论文围绕民营企业人才 流失问题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一般企业员工流失分析研究 说明 企业员工流失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性 本文从民营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出发 分析了民营企业员工流动的多项因素 并根据现行的民营企业现 状提出了几条具体可行的解决对策 以便能够争取实现民营企业人才流动的合 理化 关键词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员工流动 激励机制 Abstract The private enterprise is following more than 30 for year our country 2 reform and open policy enterprise s advancement to safeguard the national economy to continue to develop forward has played the irreplaceable role Along with th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s improvement China s private enterprise is facing the recent round hug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But the private enterprise has had the brain drain crisis in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private enterprise s fast development cannot leave the talented pers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ivate enterprise introduces the talented person to be difficult to detain the talented person to be difficult is only then more difficult with the good person What but most lets the enterprise puzzled is the innate talented person s massive outflows even survived for enterprise s development have brought the evil consequence which estimated with difficulty The present paper has launched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 regarding the private enterprise brain drain question Through drains the analytical study to the common enterprise staffs explained that the enterprise staffs drain to enterprise s development and the survival importance This article manages the question which from the private enterprise in the process exists to embark in profited from some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oundation to analyze the private enterprise staff s mobile many factors and has worked out several section of concrete feasible plan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private enterprise present situation summarized several points of quite practical innovation drive system provisions in order to strive for to realize the private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flow rationalization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 Employee flowing out Incentive mechanism 引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 3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民营企业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民企由于社会 历史和自身 等诸多原因 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 据统计 我国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率接 近 50 部分企业甚至更高 这表明 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对员工缺少凝聚力 感 召力 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 认同感 1 从宏观角度看 一定限度的人才流 动是一件好事 但对于具体企业而言 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更为必要 频繁的 人才流动 不利于工作的延续和事业的发展 同时 人才的流失意味着技术的 扩散 企业机密的外泄 竞争对手实力的加强 市场的缩减等 另外 此流动 还会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 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民营企业作 为我国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市场主体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已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 因此 如何减少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 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课题 当社会上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的同时 许多民营企业叫喊着人才难求 人才难留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症结究竟何在 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1 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现状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现状 1 1 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及自身特点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及自身特点 1 1 1 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 30 年来 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民营 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 全国已有 3200 多万户个体私 营企业 解决了 8000 万人的就业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 800 万家 分 别占全国企业总数 99 工业产值 60 工业增加值 40 实现利税 77 出口 额 60 城镇就业机会的 75 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 30 左右 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3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 易见的 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 1 2 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我国民营企业从整体上看 虽然有市场化程度高 经营灵活等优势 但也 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具有其显著的特点 4 1 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 管 理体制主要表现为 家族 和 新缘化 特征 实行集权化领导 专制式决策 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 也是资产经营者 当企业具有一定规模 家长式管理 4 由于决策层与经营层界限模糊 缺乏 纠偏 机制 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 随 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2 人才机制不灵活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 但现实条件 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 业家落后的 资本雇佣劳动力 观念 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 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 5 加之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 使优秀人才难 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 3 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据统计 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 2 9 年 北京中关村 电子一条街 5000 家民营企业 生存时间超过 5 年的只有 430 家 其余 91 4 的企业已烟消云散 生存期超过 8 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 3 左右 6 4 企业规模小 开放性不足 民营企业规模小 实力不强 这样一方面不 能取得规模效益 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其研究和创新能力 由于研究开发能力 创新能力不够 不能使产品更新换代 所以产品的技术层次低 竞争能力弱 此外与同类国外企业相比 规模上的巨大差异也影响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 力 1 2 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现状及造成的影响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现状及造成的影响 1 2 1 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现状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动现状 据统计 民企普通员工有 50 年度流动率 一些医药生产企业人才流失率 竟达 70 中高级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每年也有约 20 在流动 7 前不久 某大学 社会学系对国内 62 家民营企业进行调查发现 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次人才及科 技人员 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 一般为 2 年 3 年 其中 最短的仅为 50 天 最 长的也不过 5 年 8 曾经有一项调查表明 对曾经有过工作经历的 48 位被访者 调 查人员询问了他们曾经在多少个单位工作过 30 以上被访者曾在 2 个 3 个单 位工作过 而更换工作比较频繁的在 4 个以上单位工作过的人占 13 很多民营 企业每年都有近百名员工离职 进入竞争对手的阵营 尤其是外资企业 这些数 字说明了民营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 流动速度较快 9 1 2 2 过高的员工流动率给企业造成的影响过高的员工流动率给企业造成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 人才在企业间的流动是一件好事 但对每一个企业来说 人才队伍的稳定是相对必要的 流动异常 不利于工作的延续和事业的发展 企业长期过高的流动定会给企业的发展形成很大的阻力 就短期而言也是会造 5 成人事管理的成本的大幅度上升 给企业带来不良的影响 特别是当员工流失 率过高时 肯定对企业会造成不利影响 例如招聘的压力 客户资源的流失等 等 10 员工流失造成的不良影响大致分为3个方面 一是成本上升 包括培训费用 薪资以及招聘压力 二是潜在威胁 如商业秘密的流失和客户资源的流失 特 别是一些高层销售人员的流失 11 最为典型的是2002年创维中国区域销售总 部总经理陆强华跳槽案 陆在此次从创维公司的出走中 带走了150多名企业精 英 其中包括创维24个片区经理中的11个 更包括20多名管理方面的核心成员 三是增加管理难度 过高的员工流失增加了企业其他在职人员的负面影响 使 企业增加了额外的管理成本 它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性 从而影响氛 围 2 民营企业员工流动率高的原因分析民营企业员工流动率高的原因分析 2 1 民营企业与国企 外企在员工流动方面的比较民营企业与国企 外企在员工流动方面的比较 1 国企流动率较高 去向多为外企与民企 长期以来 国企难以留住人才已经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国企经营者也在努 力改造着企业的用人机制和分配体系 以期有所改观 然而在人才竞争的市场 上 国企不仅依然难以吸引急需的人才 而且还在不断地向外企 民企 甚至 私企慷慨地输送着质高价优的人才 来自国企的样本调查表明 不少企业人才 流失率超过15 尤以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流失比例为高 2 外企流动率不大 去向多在圈内流动 据调查显示 外企人才流动比率一直比较稳定 近几年保持在6 7 左右 其中30岁以下 担任一般管理职务以下的员工流动率比较高 30岁以上 且担 任中层以上管理的员工流动率较低 世界知名外资公司的人才流动比率略低于 中小型外资公司 外资企业的人才流动有一个特点 一般是肥水不流他人田 12 这与外资企业薪资收入具有竞争性 而且比较重视企业文化有关 不过 近几年外企人才似乎有了更为广阔的流动空间 不少曾在外企打工多年的白领 纷纷 下嫁 到民营企业 当然工资依然可观 更重要的变化是在职位上有了 一个较高的飞跃 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也是 奔着事业而去 3 民企流动率居高不下 去向多元而复杂 民企由于这些年较快的发展速度与灵活而富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使得其 人才流动率较高 在薪酬水平上 民企与外企之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 而由于 民企显现出的蓬勃发展态势 令许多人才跃跃欲试 虽然这个土生土长的企业 6 类型人才阵地并不稳固 从这里流向外企的人才数量也相当可观 但是民营企 业凭借快速发展的速度 加之善于运用灵活的挖墙脚手段 经常可以从国有企 业挖走大量优秀人才 虽然高额的薪酬与优厚的待遇使得民企人才成本负担加 重 但是为了事业发展 他们仍然把人才投资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 13 这显示出了民企经营者人才观念的现代化 但也不可忽视民企业在管理上 所暴露出的问题和急功近利的作风 往往造成人才流动比率居高不下 而且去 向复杂 2 2 导致民营企业员工流动率高的原因分析导致民营企业员工流动率高的原因分析 2 2 1 员工的因素员工的因素 一般来说 从企业中离开的 往往是核心员工 企业的核心员工一般都为 知识型员工 与普通员工相比 他们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点 首先 他们具 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了解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企业的价值 工作上具有较 强的自主性 因此他们对于所从事专业的忠诚往往超过对企业的忠诚 其次 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重视自身知识的获取与提高 追求终身就业能力而 非终身就业饭碗 因此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意愿 渴望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来更 新知识 再次 他们的成就欲望较强 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同时要求 工作中更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 最后 他们希望到更多优秀的企业中去学习新 的知识 如果原有企业不能满足其需求 他们就会选择流动来获得自身价值的 增值 这些个性特征使民营企业的核心员工本身就有较高的流动意愿 不希望 终生为一个组织服务 14 2 2 2 企业因素企业因素 主要从民营企业的薪酬 体制 文化和经营者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 薪酬原因 据有关资料显示 只有当民营企业的薪资高出国有企业 1 2 倍的时候 民营 企业才有相当的吸引力 15 在我国现阶段 各类人才受聘于民营企业的一个极 为重要的目标就是获取较高的报酬 但是我国的很多民营企业薪资设计并不合 理 这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薪资系统没有与员工工作绩效挂钩 员工的努力得不到 相应的物质激励 很多企业对中高级人才的努力不予以重视 这样造成员工心里 不平衡 很容易向待遇高的地方流动 从企业内部看 民营企业的内部分配还取 决于诸如与民营企业老板是否沾亲带故 是否投机迎合老板等其他因素 这些因 素引起的分配上的不公平常常造成民营企业员工心理上的不平衡 影响员工的工 7 作情绪 从而导致民营企业员工的流动 除此之外 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在劳动 者的社会福利 保障体系等方面投入不足 有些甚至是空白 绝大多数的企业主 只顾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 而没有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从而 造成企业人才流失 使企业的发展受阻 2 体制原因 1 管理体制不规范 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内部管理混乱 缺乏基本的制度 组织结构不 合理 从而导致员工无所适从 企业管理许多事主要还是人治 缺少成文的制度 规范 或者即使有了部分规范 但实际上大家都不重视 做事情过于讲求简单直接 工 作还是以前小规模时的老习惯 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距离较远 同时相当多的企业老板从维护个人和家庭利益出发 最信任的员工往往是 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而且他们占据了企业的高级职位 这种低水平的管理方式 使得外来人才常常感到难以行使职权 无法发挥作用 企业中的员工很难跨越血 缘的界限 人才也不可能对企业有很高的忠诚感 频繁跳槽在所难免 2 缺乏合理的培训机制 在知识更新速度只有两三年的当代社会 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取胜 除了对人才的重用之外 还应重视企业人才培训系统的建立 而我国现阶 段的许多民营科技企业出于对员工忠诚度的怀疑 总认为花一大笔投资用在员工 培训上不划算 从而造成民企员工感觉在企业里没有成长 发展的机会 看不到 自己前进的希望 造成人才的流失 3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 我国一些民营企业 缺乏合理的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 许多民营企 业虽然能以高薪甚至以优厚的物质条件招聘人才 满足人才在物质方面的要求 可是在引进人才之后 由于企业自身运作机制上的问题 比如家族型企业 优秀人 才想要晋升到高级管理职位 就非常困难 或者在工作中处处受限制 所以无法实 现他们个人成就的需要 于是人才的流失就成为必然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另一 方面原因是企业对人才的约束机制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 现在许多民营企业知道 运用高薪等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或挖走其他公司的人才 但是他没有想到 被他 挖来的人才 被其他竞争者挖走的风险相应也较高 3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为广大成员接受的价值观 但 是在一些民营企业内部个人权威主义太重 永远是老板说了算 人才往往感觉到 在民营企业里面自己的人格和专业意见得不到尊重 心情压抑 其次是管理方式 上有问题 往往对下属能力不信任 不授权或授权不足 管理人才只能做执行者 8 感受可想而知 再次 在员工的上下沟通上由于企业文化的限制 导致员工之间 的沟通出现鸿沟 不能形成统一的范式或价值观 更不用说形成有本企业特色的 企业文化 以陆强华离职创维为例 16 其实最早在 1997 年 就有公司为其开出了高 于创维公司两倍的年薪 陆强华都不为所动 依然选择留在创维 这就充分的 说明陆强华不是一个只计较经济利益的人 但是在 2002 年反而自己选择了愤而 离职 并发表了一封措辞强烈的 致创维销售系统全体员工公开信 在陆强华 之前 创维的高层已发生了十起以上出走的个案 人数如此众多而位置不同的 高管的陆续离职 可能会有薪酬方面的原因 但这远远不是矛盾得主要方面 根本的原因其实在于企业的管理理念 是企业的文化建设没有跟上企业的发展 步伐 4 经营者素质原因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很多经营者自身的较低素质问题越来越突出 如果不 自觉地去提高自身素质 依然依靠个人式 经验式 家庭式的那套管理模式 从 而抹杀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 长此以往 人才的技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不能得 到学习新技能和新经验的机会 人才流失势在必然 3 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管理对策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管理对策 3 1 现有的管理对策及收到的效果现有的管理对策及收到的效果 根据对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缘由分析可知 要想留住人才 必须立足于企 业内部的科学管理 重新审视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 营造有吸引力的企 业环境和企业文化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有的管理对策主要有 1 打破家族管理模式 打造令人愉快的工作环境 民营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力 获得长足的发展 必须克服人事管理上的家 族式 用现代公司制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的设计和管理 建立新型的劳资关系 走出任人唯亲的圈子 要把企业经营目标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和努力方 向 从而增强企业活力 促进经济目标的早日实现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留住人 才的关键 这里所说的 工作环境 包括 硬件 和 软件 两个方面 硬 件 包括物质报酬 办公设施等 软件 及企业文化 良好的办公环境一方 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能够确保员工的健康 使他们即使在较大压力 下也能保持工作与健康的平衡 企业应着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充分信 任和尊重员工 让他们时刻保持良好情绪 充分发挥才能和想象力 企业的管 理者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应该给员工以特殊的问候 让员工感觉到集体的温暖 9 让员工在和谐而温暖的工作环境下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2 建立制度化约束机制 一方面 企业要为员工发展创造好的环境 增加自身吸引力 同时 也必 须制定相关的制度 对员工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 首先 可以实行劳动用工合 同制管理 在合同期内 企业不能无故辞退员工 员工也不能擅自离开企业 否则 违约方须向另一方交纳违约赔偿金 其次可实行培训赔偿制度 企业可 建立员工培训档案 在记录员工培训实况的基础上 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进行投 入 产出分析 以确定员工离职时所造成的损失 并要求赔偿 也可以事先签 订培训合同 明确接受培训后的服务年限和违约赔偿金 避免企业花费大量培 训费却留不住人的损失 更可纠正民营企业因此不敢花钱培训员工的误区 此 外 还可能以建立职工入股制度 特别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鼓励以资金或 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 使员工与企业利益共享 风险同担 有利于员工稳定 这一举措在发达国家被广泛采用 有 金手铐 之誉 3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薪酬激励制度 1 进行科学的绩效考评 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奖励机制 导致民营企业 员工待遇不公的原因 在于民营企业缺乏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 不能把员 工对企业的贡献与待遇公平合理地联系起来 因此 要通过对岗位工作分析 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 权力与工作标准 使每个员工都有条不紊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让员工既能看到通过努力工作而得到的待遇 又能看到自己对企业 做出的贡献 并且通过有效的奖励制度 使两者之间公平合理 这样才能有效 减少员工因待遇不公而产生的流动 绩效考核要做到公平合理 切实发挥激励 效果 必须选取适当的考核内容和方法 明确量化考核标准 增加考核的民主 性与透明度 2 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 有效的薪酬激励体系是提高员工满意度 降 低离职率的必要条件 将员工薪酬与其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紧密挂钩 合理拉 开收入差距 实行差别化的薪酬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手段 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积 极性 减少人才流失 民营企业可采用下列思路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 实 施多元的物质激励 主要有工资激励手段 奖金激励手段 福利激励 4 内部管理规范化 企业管理混乱 员工无所适从 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要营 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必须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它应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管理者有较高的管理水平 尽量能做到科学决策 合理分工 有效控制 企业内部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可遵循 给员工安全感 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 节摒弃经验管理 真正做到科学管理 其中有几个重要管理环节务必注意 第 10 一 要有既有战略远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应根据经营发展 战略和企业实际要求来制订人力资源的招聘 培训 晋升等具体计划 而且这 些规划或计划信息要尽量让员工知晓 以便员工据此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 让 员工感到自己在本企业还有发展的机会 有助于提高员工留任率 第二 要进 行工作分析 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 权力与工作标准 它不仅使每个员工都能 明明白白 有条不紊地各负其责 而且通过科学设计 综合平衡 可避免苦乐 不均和员工工作压力过于繁重 同时它也是其它诸如考核 奖惩等管理决策的 重要依据 5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大量的调查和事实表明 杰出且成功的企业都拥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企 业文化已被认为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 建立并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是有效实施管理和提高经营业绩的重要途径 对企业长期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 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 内部分配的 相对公平性 人才使用的合理性 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 均能反映一个企业所 倡导的价值观 一个企业的文化起源 往往同公司创始人的思想意识 创业精 神 工作作风 管理风格 个性 素质 品格等有着直接联系 优秀的企业文 化 必须是能够保证员工有更多学习机会和发展新技能的文化 企业文化所追 求的目标是个人对集体的认同 希望在员工和企业之间 建立起一种互动相依 的关系 最终使员工依恋并热爱自己的企业 企业一旦形成属于自己的适合的 文化氛围 能够让企业员工接受并融入文化之中 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 认同感 让员工觉得在这种文化之中 自己永远有自己的角色 那么该企业的 人力资源管理算是成功了一半 但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引导 灌 输 示范和融入制度 继而融入员工的思维和行动中 这一工作虽然艰难 但 要自觉地去做 就一定会有成果 4 3 2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1 把握好人力资源获取环节 要留住高级人才 首先必须要把好招聘关 它对民营企业留住人才有巨大 的影响 留住人才的前提是招聘到企业需要而且留得住的人才 将可能在本企 业呆不长的人才在招聘时就淘汰掉 这样可以减少人才的流动 为达到这一目 标 在招聘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把价值观作为聘用人才的首要标准 民营企业在招聘人时不要把全部 注意力都放在求职人是否适合特定工作要求上和是否有高超的工作技能上 而 更应该注意求职人的价值观和追求是否与本企业相符合 民营企业应该聘用那 11 些具有与企业追求的文化相协调的价值观的人才 这样才能更好的留住人才 避免为他人做嫁衣 2 给求职者提供现实的工作预期 民营企业渴望招聘到优秀的人才 所 以通常会过分吹嘘和许诺做不到的事情 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你也许会说服一 个人来到你的企业 可是随之可能将会产生新进人员对企业失望 以及离职变 动 企业应该在人才选聘时 应该向求职者客观介绍有关情况 如企业现状及 发展概况 报酬 岗位和工作内容以及发展机会等 确保他们是自愿来到企业 工作的 这样可以降低人才的流动率 3 选择科学合理的招聘方式 招聘人的方式很多 有广告招聘 通过中介 机构招聘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招聘方式都适合民营企业 比如有许多民营企业 常利用熟人介绍来招聘人才就很好 通过企业员工推荐的求职者 往往在向企 业提出求职申请之前 已受到该员工的审查 当员工推荐的朋友或亲属来公司 应聘时 他们一般都是经过一番认真考虑才这样做的 这种人在企业的任职时 间可能比其他途径招聘的人才任职时间长 而且费用也低 17 2 完善保障制度 增加员工的安全感 1 健全劳动合同制度 增加员工安全的雇用感 民营企业要主动和员工签 订规范完备的劳动合同 在合同中要对工伤后的工资发放 医疗 抚恤做出详 尽的规定 明确员工的合法权益 打消员工的疑虑 2 尊重员工 民营企业主不得对员工任意侮辱 处罚 打骂 不得侵犯员 工的人身权利 3 保证员工工作环境的安全 对于那些从事危险品生产 易燃易爆 工 作环境危险 高温 有毒 湿热 不利员工人身安全的民营企业 其领导者应 该对员工的人身安全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 尽可能地减少对员工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 还要为他们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4 提供完善的劳动保障 民营企业应当提供包括养老 失业 医疗 工伤 等几个部分劳动保障 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使人才能够安心留在企业长期服 务 3 对员工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设计 人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就是希望在工作上能实现自我价值 得到上司和 同事的认可 在工作中获得乐趣和满足 这些是薪酬无法起作用的 所以民营 企业在重视待遇留人的同时 也要注意以事业留人 1 做到人尽其才 首先 给人才明确的工作目标 18 企业在制定目标 时要考虑两点 一是要考虑员工的兴趣 二是要有一定的挑战 因为人才喜欢 在工作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体现他们自己的价值 其次 给人才安排能最大 12 限度施展其才能的工作岗位或职位 人才也不是通才 他有自己擅长的地方 也有自己不懂的地方 只有当他们在最合适的岗位上 人才才能对企业的工作 充满激情 人才才能体现出人才的价值 2 向人才提供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21 世纪将是人力资本竞争的时代 建 立学习型组织 开展有效的培训是企业的需要 也是个人的需要 通过教育和 培训 不仅能提高人才的素质 工作效率 而且能使人才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 重视 从而产生归属感 现在 能否获得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已经成为人们 选择工作岗位时的重要参考因素 此外还应该要进行定期的员工满意度调查 进行有技巧的离职面谈 提供 员工喜欢的工作环境和培训 将绩效评估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 招聘和现实工 作的对应性与预估性 厚待高层员工和骨干员工 重视对团队的奖励 对不同 的人员要用不同的激励措施 设计适合员工需要的福利项目 考察企业员工薪 资在同行业中的竞争性 结束语结束语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 人才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 我国民营企业家不仅要求贤若渴 任贤举才 诚心相待 更要有重 才之心 识人之慧 用才之略 容才之量 当然 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控制员工的流失 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 都应注意 留人先留 心 只有真心尊重关心员工 体察其需求 帮助他们成长进步 给他们营造一种 能够发挥自己才能 实现自我价值的公平融洽的环境条件 才能使他们忠心耿耿 地为企业勤奋工作 不断为企业和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从而使得企业在日趋激 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3 谢辞谢辞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顾秀君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J 我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8 2 2 昊茂森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内外部原因探讨 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7 3 金素珍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研究 J 特区经济 2007 7 4 张本照 许金菁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 M 现代管理科学 2007 2 5 王凌洪 吴光华 关于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思考 J 企业经济 江西 2005 8 96 97 6 罗青兰 李瑞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状与思考 N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报 2006 7 7 方惠 晓燕 我国民营企业人才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 125 129 14 8 刘青山 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初探 J 经济论坛 2007 11 9 王安平 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3 51 54 10 邸树彦 阻止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之对策 J 当代经济 2005 2 20 21 11 陈庆奖 民企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 J 华章 2007 6 12 李艳 吕安宁 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探讨 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2 13 旷开源 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获取模式的缺陷与对策 J 科技进步与对 策 2005 4 156 157 14 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 企业员工激励方法 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 社 2007 15 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研究课题组 国际通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16 郑晓明 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17 杨春丽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对策思考 M 企业经济 2005 7 18 Xiao Yong pin and Li Chen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 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J Chinese Social Science No 1 2005 附录附录 From Xiao Yong pin and Li Chen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 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Chinese Social Science No 1 2005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 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 develops the achievement which obtains Data show that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 has exceeded the total number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o 60 is the largest enterprise groups the share of total GDP of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private investment capital in 5 years an increase of 30 more than in 2005 5 trillion yuan accounting for the proportion of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up to 60 China and China private economic study of business the latest survey showed that as at June 30 2006 a total of 4 65 million private enterprises of which 9 5 of 15 the enterprises ie 440 000 in collaboration with overseas companies established a joint venture relationship 1 9 of enterprises ie 88 000 has been set up factories in overseas investment average investment of 82 million half of them concentrated in North America and Southeast Asia 18 7 of the companies about 900 000 export products 15 6 of enterprises about 725 000 commissioned a trading company for export of their products 5 of the companies about 230 000 the business agent for foreign manufacturers 5 5 of the companies about 255 000 to take three to one up business 3 4 of enterprises about 158 000 to purchase the right to use the foreign brand 16 1 of the companies about 745 000 to introduce the patented technology includ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According to China Association of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s the National People 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NPC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mmittee vice chairman Shi introduced as of September 2006 to invest in China s nearly 200 countries and regions with a total scale of investment in China more than 660 billion U S dollars the world s top 500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have more than 480 invest in China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half of China s exports industrial added value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a quarter of revenue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one fifth of the direct employment to absorb more than 25 million people Statistics show that although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s 4 650 000 registered capital of 6 8 trillion yuan but the average capital of 1 48 million however of which 60 of the enterprise capital of 100 million capital of over a hundred million less than 1 of the enterpris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 not only has increased in quantity swiftly and violently moreover increases gradually in the scale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lso the escalate unceasingly enhances in the managerial and administrative expertise its obtains the achievement mainly displays in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1 The Private enterprise quantity development is rapi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Private enterprise has experienced one from infancy to maturity from few to many process 2 The Private enterprise has created the good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 social efficiency 3 The Private enterprise alleviated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According to the pertinent data demonstrated that the nation each kind of non private economy total 16 buys in the jobholders 168 000 000 people the Private enterprise has made the enormous contribution for the solution unemployed re employment and the urban addition employment question 4 The Private enterprise has supported our countr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ed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Private enterprise the contribution which increases to our country GDP achieves above continuously 60 its financing proportion accounts for the entire social financing total amount merely 30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 further develops the subject matter which faces Our country Private enterprise overall although has the marketability degree to be high management nimble and so on superiority but in further develops also inevitable existence some questions 1 in macroscopic stratification plane question 1 Policy soft restraint the treatment is not equal In the national policy aspect lacks the profession admittance policy the support At present the Private enterprise is engaged in the scope is small because some professions receive the administrative protection lacks the equal admittance mechanism causes the privately operated economic sector to be unattainable Like the railroad the road the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the water electricity such items of basic construction from the investment decision fund raisi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